经济硕士论文范文

2022-05-10

第一篇:经济硕士论文范文

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讨

【摘 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广西大学近五年来已毕业和在读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质量现状,分析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学术型硕士 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经济新常态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培养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当前我国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众多学者探究的热点和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随着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及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西要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对高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调研对象,全面调查和分析其培养质量现状,探究当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策略,从而不断满足广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一、调查样本和主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培养机制下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的质量现状,而且有助于发掘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找到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着力点,进而更好地完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本次调查问卷面向最近五年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全体研究生,包括已经毕业和在读的硕士研究生。由于该专业的性质,每年招生人数较少,近五年共招生65人,已毕业30人。故本次调查问卷总体样本数较少,总共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3份。其中,男生占41.86%,女生58.14%;已经毕业人数为11人(占25.58%),在读32人(占74.42%),其中,一年级9人(20.93%)、二年级13人(30.23%)、三年级10人(23.25%)。

(二)指标选取及问卷设计。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紧密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总体设计思路,以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中的关键因素为设问重点,根据培养环节和培养诸要素等相关因素提取评价指标,试图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来找出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进行评价和衡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毕业的研究生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学校的培养、管理模式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研究生对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内外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大致有四种视角,即学术视角、过程视角、效益视角和就业视角。本调查基于此,并根据研究所面向的群体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选取了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去向、工作满意度、外语运用能力、研究生感受、工作区域等9项指标。 二、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导向性。研究生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人才特色培养的根本,培养目标应紧跟社会的需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既要让学生学有所成,又能满足社会对特色人才的需求。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去向比较广泛,意向工作单位分散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等各行各业。其中,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已经尘埃落定,留在机关单位的人数为0,基本集中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且在国有企业的占首位,高达54.55%。相比之下,目前在读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却更倾向于选择机关单位,走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道路,比例达到37.5%,选择去国有企业的仅占18.75%,比较符合当下公务员热的时代背景。并且,已毕业的研究生选择自主创业的记录为0,而当前在读的研究生却有少部分愿意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笔者认为这和时下国内创业热潮的影响有关。然而,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选择,即无人选择继续升学。由此可知,传统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就业导向性,学生的就业选择在短短几年间跟随着社会的潮流不断发生变化,而自身所研究的学科影响力极其微弱,对其就业选择没有显著的引导性和影响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广西唯一一所“211工程”高校,广西大学应当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级经济管理型人才,而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更是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慧支持的生力军,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在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工作区域属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仅占36.36%,可见原有的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脱钩,缺乏明确的社会导向性。

(二)拔尖人才培养和激励措施不足。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尤其是热点专业更是几十个研究生一个班,而上课的老师只有一个,或者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如此一来,研究生的课堂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互相探讨,实现一对一或一对二、三的教学模式,进而任课教师很难发掘学生的资质,为有潜力的人才提供特别辅导以培养拔尖人才。实际情况如图2所示,调研对象中的在读群体,在学术上表现优秀的极少,有65.63%的研究生都只是在一般期刊上发表过1篇文章,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的仅有18.75%;而对于已毕业的研究生群体,在读期间科研产出如图4所示,无论是一般期刊论文或是核心期刊论文,能发表2篇以上的人数为0,大都集中在0-1篇,同时,在读期间参加重要学术会议的次数也集中在1-2次,并且,获得奖励情况也不太乐观,所获最高奖励为省级奖励,获奖人数仅为总人数的9.09%,而72.73%的研究生从未获得过任何奖励。另一方面,由调查结果可知,已毕业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奖学金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8.18%,其余81.82%的研究生从未获得过奖学金。由此可见,传统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漏洞,即缺乏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措施。

(三)研究生外语能力跟不上国际化步伐。研究生国际化素养是当今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而研究生对英语的表达、写作、学术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运用则是国际化素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传统培养模式下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英文水平普遍不高,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可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研究生对英语的表达和学术交流与运用情况。调查结果正如表2所示,不管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大部分都只是勉强可以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和学术交流及论文写作,能够非常熟练或者比较熟练使用英语的仅占极少数,完全不能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和学术交流的研究生也不在少数,在已毕业研究生中占36.36%,在读群体中则占18.75%。二是研究生的英语六级成绩。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是由一项由国家统一组织和评定的,用来衡量应试者的英语能力的全国性考试,因此英语六级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研究生的外语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在读研究生中,英语六级成绩在425-500分之间的占71.88%,在500-600分之间的仅占15.63%,在600分以上的人数为0,而在425分以下的占12.5%。由此可知,大部分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英语六级成绩仅仅满足合格的要求,并且还有少部分人不合格,优秀者更少。综上,传统区域经济学培养机制下研究生的外语能力普遍较低,无法与国际接轨。

三、思考与建议

(一)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区域特色。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观念还停留在传统阶段,管理方法因循守旧,即便是大力提倡教育改革,也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创新,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要从本质上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创新教育理念,完善培养目标,突出区域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研究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二维素质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新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理念,即“国际化+本土化+创新型”三维素质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新的教育理念看似矛盾,实则不然。首先,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是时代的要求。研究生只有立足国际视野,具备国际学术思维、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才能将知识无国界、思想无国界发挥到极致,才能知晓并借鉴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例,成为高级研究型人才。其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教育需要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因此,高校在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同时,立足于本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构建具有高校所在区域特色的研究生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引导研究生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兴趣,并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最后,21世纪是一个创新型社会,强化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需求,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二)提升生源质量,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从调研结果的分析可知,现有的培养机制缺乏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措施,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严格把关。为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努力提升生源质量,提高复试环节考核的规范性,确保入学的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基础;二是增强激励措施,加大各类奖学金额度,发挥校内学术组织的引导作用,遴选各学科资深教授担任拔尖学生导师,负责对“精英计划”内学生的课程体系、科研训练,学术研究与发展进行规划。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对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学术道德的培养;三是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以保障研究生在学制内得到足够的科学训练和系统的知识学习。

然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的工程,监控的实施必须与时俱进,能及时掌握、反馈、控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与目标不符的活动。鉴于此,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应加强过程监控,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监控体系和问责机制,严抓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重点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学术交流活动、学位论文选题,中期汇报、学位论文结题汇报、论文答辩等重点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从学校到职能部门、学位点、导师等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根据研究生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汇集权威的教授组成院级学术组织,并赋予相应的质量监督职能和权力。院级学术组织掌握本院学科建设的脉络,熟悉学科发展的特点,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发挥重要的力量。

(三)中西合璧,引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研究生英文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的优化,实践能力的提高等都离不开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引进。因此,应构建具有本校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中西合璧,引进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第一,采用“seminar”教学法,授课与研讨相结合。教师指定研究题目或范围—学生课前进行初步研究—撰写发言稿—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根据交流反馈结果修改并撰写完整的报告。seminar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独立或合作研究能力,非常适用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第二,中外研究生合班授课,促进中外融合。改变原有外国留学生独自上课的模式,将国际留学生与我国研究生集于一个课堂,合班授课,在相互学习和影响中,中外学生之间的友谊既能得到促进,中国研究生的英文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又可以获得提升。第三,采取中英文双语教学、全英文作业考察、全英文论文考核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在香港的高校中普遍使用,虽然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却能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英文思维习惯,提高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英文文献阅读、日常口语运用、本专业国际理论知识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双语教学模式一旦在研究生教育中普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国际化素养和英文水平。

(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区域经济学专业是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致力于培养研究区域经济开发、区域合作发展、区域政策与产业布局等有关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都应该肩负着为政府、为社会提供人才的使命,然而,纯理论型的培养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更应该偏向于实践教育,减少理论学习的时间,增加参加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其他途径的社会实践时间。学校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合作建立教育平台,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提供专门的工作实践机会,让在读研究生以学生身份亲身参与到社会部门的运行、决策、活动执行当中。由于这种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能快速磨炼专业能力和提升专业素养,大大减少毕业后就业的磨合期,工作适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因此,在实践教育期间,各实践部门可以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对研究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训练。

同时,毕业考核方式多样化。一方面,在为期一年的实践学习中,若是研究生能为所在实践部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做出具有影响力的策划方案,写出一份出色的项目研究报告,参与重大的产业布局改革,做出受到有关单位认可的经济发展规划等此类贡献,均可以视为与毕业论文同等的学习成果,在满足其他毕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顺利毕业和申请硕士学位。另一方面,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对社会产生的认知,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并获得实质性的成果,可写成创业成果及项目发展建议书,作为获得毕业证书的方式之一。不过,这种考核方式必须建立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审核及监督机制,以防止弄虚作假或权力干预的行为发生。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将会激励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赵世奎,张帅,沈文钦.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4)

[2]夏品奇,江驹,王严.创新理念.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

[3]朱建成,李育佳,陈露洪.实施多元创新措施 培养化学拔尖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3)

[4]徐瑞.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5]黄勇荣,韦金凌,周琼.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作者:张协奎 张练

第二篇: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引用格式: 刘珂,乔诗音.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97-102.

DOI :10.12186/2021.04.013

英文大标题 Research on improv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in digital economy era

关键词: 数字经济时代; 会计专业硕士; 职业能力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工作方式、工作范围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于会计人员的数字化思维能力、数据挖掘能力、业务综合处理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还难以适应这些新变化。高等院校应融合数字技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配置、课程设置、能力考评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持续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

数字经济时代,现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益运用到众多领域和各个行业,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环境,社会需要大量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商业环境的会计人员。此外,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高端会计人才的供给明显不足。国家《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面对当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会计从业人员要持续提升素质和加速转型。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在会计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与时俱进,受到了多方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当从职业道德、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衡量会计人员能力,高校应培养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大数据思维的复合型财会人才[1]。会计专业硕士(MPAcc)旨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领域专门人才,近年来的招生规模快速扩张。同时,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数量在不断扩大,以满足需求和提高质量为主的一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正在实施之中。本文拟分析数字经济时代对于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和当前会计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数字经济时代对会计人才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经济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新业态也重塑了会计行业,引发财务会计在基本职能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转变。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1.数字经济带来财务数字化转型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财务工作提供了更加精良的分析技术和设备,财务部门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财务中台,实现了从业务端采集数据到财务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面在线、实时互联,并进一步推动了财务自动化、数字化发展。财务数字化转型使得财务中心成为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使财务会计在会计职能、工作范围、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转变。

其一,会计职能发生变化。会计职能由原来简单的核算、监督向管理、分析、决策等职能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解放了会计人员的生产力,将其从繁琐的凭证处理、重复的操作性业务中解放出来;财会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分析预测、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2]。同时,对于高端会计人才能力素质的研究表明,高端会计人才不仅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积累,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高端会计人才还在越来越多地承担战略决策、风险管理等职能。

其二,会计工作范围发生变化。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会计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融合,价值创造和数据分析的作用凸显,会计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而是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关联整合。新技术的应用使数据利用范围显著扩张,数据来源从财务系统扩大至整个业务系统,提升了数据处理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从而實现信息时效性数据支持,满足各环节需要,帮助提升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3]。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发展,更加专注于将会计信息进行全范围、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分析。

其三,会计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大数据的应用促使会计工作方式发生转变,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不仅从以前的会计核算转向管理和监督,其工作重心也从以前的事后算账前移为事前评估和事中控制[4]。数据驱动决策,财务成为真正的大数据中心。会计人员需要精通业财一体化系统,通过数据分析给出专业的判断,为公司的经营决策和风险管控提供支持。也就是说,会计工作的重心由反映过去转变为预测未来,由传统会计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技术管理,由事中监督、事后分析转变为全过程管控。

2.财务数字化转型对财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财务数字化转型必然会引起人才、管理、组织、技术和战略布局等诸多领域发生变革。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财务数字化转型日益深化,有关财务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培养也迎来了新变化和新要求。《2019中国财务共享服务调研报告》提出,数字化人才短缺、企业内部数据管理能力和流程再造是财务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核心挑战。

其一,数字化思维能力需要提升。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数字化转型挑战,引起传统会计思维发生战略转变。首先,应转变传统财务数据决策有用观,树立全体数据大局观。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范围、方式、报告形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据从财务数据扩展到包括业务部门数据在内的全部数据,使数据的类型由单一向多种、由静态到动态转变,会计人员必须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实现传统财务会计向数字化模式转变。其次,财务人员应提升系统性思维能力,准确把握数据间内在的本质联系,理清问题的内在逻辑,透过全局数据发现问题和规律,利用数据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再次,应掌握数字经济时代会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适应数字经济思维变革的要求,培养对数据信息的敏感度,发挥数字经济时代会计在服务价值创造、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

其二,数据挖掘分析评价能力需要提升。面对日常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数字化,财务人员也需要具备数据整理、分析和挖掘能力。首先,与过去相比,会计人员可以获得和利用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如果会计人员没有一定的数据挖掘能力,就难以从大量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次,会计信息的获取来源更加广泛,使得数据信息多种多样,需要专业的技能进行挖掘分析,将有潜在价值的数据转变为当前可用信息,以此提高会计信息处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会计人员需要运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决策树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逻辑推理。再次,除通过掌握数据挖掘、分析处理的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外,还需要加强培养会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其三,综合业务处理能力需要提升。数字经济时代的会计工作不仅需要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知识,还要对统计学、计算机、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对于高端会计人才来说,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跨专业的综合知识和复合型技能。在业财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懂财务,还需要懂业务、熟知业务流程,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因此对于会计人员的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层次会计人才重视和加快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发挥在数据分析、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综合业务方面的统筹协调能力和作用。

二、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全国会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9年度指导性培养方案中,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并要求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管理素养和数据处理等能力。这一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顺应了当前会计人才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当前多数培养MPAcc的院校都按照此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和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在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一,受当前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等因素的影響,MPAcc的生源质量存在差异,部分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专业素养比较差。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招生时允许跨专业报考,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生源的本科专业分布广泛,基础会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生源在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比较欠缺。

其二,虽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明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其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差异化和区分度不高,导致会计专业硕士未能完全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虽然存在实习实践环节,但是各个学校大多以结果导向评估实习实践质量,过程管理和监督不够严格,因而导致实践环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未达到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准。

其三,当前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多为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注册会计方向,其中主要课程内容为管理学、会计学,缺少数字经济时代所应具备的学科融合知识,表现为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会计专业硕士的国际交流项目数量跟学术型硕士相比也少很多,因而会计专业硕士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职业能力也相对欠缺。

其四,专业化程度和导师选拔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符合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问题,导致会计专业硕士师资队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如一些校外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机会比较少,在对学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参与度低,导致校外指导老师有名无实。同时,少部分培养单位为了追求热度和经济效益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实质上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力量,因而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其五,部分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没有很好地结合地域和学校特色,对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而且在培养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及时地融合进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

其六,当前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几乎没有在校生的有效参与,未能及时地了解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弱项,同时毕业生职业发展和跟踪反馈等评价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无法及时地对教学质量做出科学评估和对教学方案进行有效调整。

综上所述,由于各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不高、特色不鲜明,当前的培养现状与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各个高校的人才供给现状,可以看出,会计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提升会计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迫在眉睫。

三、提升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积极融合数字经济时代特征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变化,做好自身职业能力提升。高等院校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遴选、课程安排、质量考评等方面进行教改研究和实践探索,保障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切实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其一,完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一是应注重基础专业能力和基础通用能力培养。MPAcc的专业背景差异较大,统一教学必然导致培养质量难以统一的情况出现,因而对于基础专业能力和基础通用能力提升而言,应当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评估,发现学生的强项和短板,因材施教,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对于跨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会计与其他学科融合,让这些学生在熟悉的知识领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使其在学科融合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出有专业特长的毕业生。二是应培养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单位除需要做好常规教育科目外,还应注重信息化在线教育、互动教育、大数据实践教育等方式,形成持续化学习,将目标任务、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都建立在会计转型新要求上,不断完善基础能力。

其二,围绕职业能力强化实习实践,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一是应完善实习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实习实践的过程监督,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真正发挥实习实践环节在学生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二是应加强实践课堂设置,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例如,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成立实务研讨项目组,让会计专业硕士更加了解会计实务,训练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战略管理思维,同时在实践中体会会计职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市场需求变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从而更好地了解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其三,加快知识结构重构,优化课程设置。一是应加快会计专业硕士知识结构框架构建,以能力框架为指引完善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案。以经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的会计专业硕士设置不同的知识结构框架,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结合会计人才需求趋势,加强管理类知识课程,并融合金融、税务、信息处理等跨学科知识。二是应优化课程设置,助力国际化人才建设。会计专业硕士有2—3年的学习时间,学校可以在第一学年构建交叉学科为新型会计类方向,如智能财务分析、审计与咨询、税务会计等,以知识结构重构为主;在第二学年根据研究生自身职业规划,选择性增设国际金融、跨国公司会计等课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三是应拓宽边界,基于学科融合进行多角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依托跨学科融合视角提出的创新性理论,设置创新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多学科融合运用能力。

其四,优化双导师培养考核体系,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一是应落实双导师制,多维度遴选导师。专业导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水平,通过指导学位论文写作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导师可以由具备实务经验的校内老师担任,也可以从社会各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家中选任,实践导师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应完善導师考评制度。对于校内导师,可以将其与学术型导师考评分离,把学科竞赛、案例教学、优秀硕士论文等内容纳入专业硕士导师考核晋升的条件之中。同时可以将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职业能力纳入考评范围。对于校外导师,应制定合作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职业道德和考核标准,实施过程监督,真正发挥出会计专业硕士双导师培养模式的优势。

其五,定位数字化会计人才,提升数字分析能力。一是应结合时代需要增设前沿课程。目前,涉及数据分析和挖掘的课程还比较少,在预算预测、成本分析、决策支持、数据管理等课程教学中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对实践教学比较轻视。高校应当结合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优化课程设置,增设特色课程,突出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态势,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二是应培养数字化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数据分析课程,掌握Excel、Python、Stata等量化分析工具,提升对系统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能力。积极配合业财融合、管理集成、财务数字化转型开展人才培养交叉融通创新。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科竞赛、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全体数据大局观、数据敏感等数字化思维能力。

其六,加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持续完善培养方案。一是应优化教学过程监督和教学质量评估。高等院校应做好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管,期中和期末做好适时评价,同时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各项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不断持续改进。二是应建立会计专业硕士在校生能力评价机制。建立以专业评价、综合能力评价、诚信道德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三是应建立培养单位与毕业生的反馈机制。通过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和交流,持续关注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结合社会需求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

[1] PALL R, OGAN Y. Business intelligence & analytic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Status and future focu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8(6):37.

[2] 谢诗蕾.探索信息化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J].财会月刊,2020(1):81.

[3] 乌婷,乔引花.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职业能力建设探讨[J].会计之友,2017(19):38.

[4] 向传殿.新时代专业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改革探究[J].财会通讯,2021(3):167.

作者:刘珂 乔诗音

第三篇:西部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就业竞争力探析

[摘要]西部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发展速度喜人,质量也有所提高,但调查发现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优势不明显,本文重点分析和探讨影响该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初步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西部;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就业竞争力

一、西部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

(一)从市场需求来看,表现出供大于求,毕业生普遍感觉就业压力大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近年来,西部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虽然没有低于平均就业率,但市场需求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普遍反映明确表示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信息极少。以广西大学为例,2008—2010年三年中到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中明确表示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不到5家,没有一家企业明确表示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表示,在各招聘会、就业双选会上,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招聘信息几乎是绝无仅有。毕业生求职、应聘主要是针对对专业无限制的信息,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表示求职成功是通过自己本科的专业应聘,与研究生所读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无关。

从总体情况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市场需求是供大于求。通过对西部5所高校的抽样问卷调查,90%以上的毕业生感觉到就业压力大。

(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学校,工作岗位主要是高校学生辅导员

根据对西部两所高校2008届、2009届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流向主要是:有3%的毕业生升学读博,4%当公务员,88%到学校,到其他事业单位的3%,到企业工作、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有2%,就业去向主要是学校。到学校就业的毕业生,工作岗位主要是担任高校的学生辅导员,只有极少数担任教务员或教师。这样的就业流向情况,对该专业的在校学生来说是交织了十分矛盾的心理:他们既“趋之若鹜”又“无可奈何”,同时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到高校工作是该专业的学生非常乐意的职业追求,但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因为对该专业有需求的单位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因为就业选择空间小,就业竞争激烈,他们充满了担忧与焦虑。

(三)畢业生感觉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不明显

学生在择业就业时感觉到没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一是从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看,对口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就业信息很少,毕业生求职针对的需求信息一般是“教育类相关专业”,这与其他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没有特殊竞争力;二是从专业技能来看,毕业生感觉到在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与其他教育类专业相比泛而不专,在管理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无法像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那样有较成熟的理论范式与相对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更无法像经济类专业那样,有着独立的范畴和其他专业领域无法替代的专业技能,毕业生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只是从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三个知识领域各取一点作为“拼盘”,而并没有结合为一个学科特色鲜明、就业竞争力明显的专业。

二、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

(一)学科建设的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一门极不成熟的学科,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争议。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把原来的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组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归入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规定可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同时它目前还是一门极不成熟的学科。表现在其学科体系还未完整地构建起来,在研究范式上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学科队伍还未形成应有规模,学科归属问题还未得到统一,这在该学科的院系上可见一斑。有的高校将其置于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有的高校将其置于管理学院,有的高校将其置于高等教育研究所中,还有的同时放在几个学院中。如:广西师范大学是将其置于“教育科学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将其置于“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将其置于“教育学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将其置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大学是将其分别置于教育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将其置于“高等教育研究所”。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诞生后,关于其学科归属问题一直难以确定。就如学者杨天平说的:“我们知道,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叠合而成的学科。豪无疑问,其直接的上位学科也应是这两门学科,而其间接的学科归属则应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或者应该由这三门学科共同构成其最大的属学科。但国内政界和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并不一致。在官方文件中,将其归属于管理学,其一级学科为公共管理;而在学术界,则将其归类于教育科学。”①

学科归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对该学科的学生的培养、就业带来了影响。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

就业竞争力应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独特的、不易被其他毕业生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因此,专业的特色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专业特色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但通过分析西部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情况,感觉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并不明显。

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来看,主要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分析、比较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学、教育决策与管理研究、教育社会学、管理学原理、西方管理思想史、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与统计软件、西方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等。虽然该专业中有一些诸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但正如某些学者所说:“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目前尚不成熟,如教育经济学也只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人力资本理论——衍生出来的,迄今未能充分运用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思维对教育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不但缺乏独立的范畴和相对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而且还缺乏独立的、完整的理论。”“教育管理学也是一样,至今并没有形成所谓的‘理论范式’”“作为由其二者合并而来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更显幼稚。”②

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目前在专业特色上尚不明显,在就业竞争力上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优势。

(三)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硕士授予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该专业不仅在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有设置,而且逐渐扩展到理工类院校、财经政法类院校,甚至扩展到农林类院校。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7~2008》中显示,2007~2008年全国共有85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参与排名,按培养单位的学科实力依次为5个等级,“A+”为重点优势学科的单位,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培养单位,“A”为优势学科的单位,占单位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单位;“B+”为良好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单位,“B”为一般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单位,“C”为较差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单位。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排在4个“A+”单位中;在13个“A”单位中仅有1个(西南大学);排在25个“B+”单位中有6所(广西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③以上数据表明,在全国85个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中,西部12省有7个高校是排在前50%的。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9~2010》中显示,2009~2010年全国共有96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参与排名,将各培养单位的该学科竞争力依次分为5个等级,用5★、4★、3★、2★和0★分别取代A+、A、B+、B和C。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排在4个“5★”单位中;在15个“4★”单位中有3个(广西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在29个“3★”单位中有4个(四川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上数据表明,在全国96个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中,西部12省有7个高校是排在前50%的。

从专业竞争力排名看,西部地区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中、西部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培养质量上仍要下功夫提高。近年来,中部、东部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到西部高校应聘高校辅导员的很多,而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到中部、东部地区竞聘成功的比例却很小。

(四)生源的问题

西部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有以下几个生源特点:

一是入学门槛低,学生结构复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原专业没有限制,比较容易考取,所以入学门槛低,有些学生是把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获取硕士学位的一条渠道,跨专业报考人数所占比例大,很多学生本科时并没有“教育学”或“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专业背景,因此学习该专业的理论功底、学习兴趣都有待商榷。

二是女生人数偏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女生人数比例大,以广西大学为例:历年毕业生中男、女生比例为24:76。女生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就业状况,女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往往正是婚育高峰期,这成为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录用的原因。

三是年龄偏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作几年后才选择就读的,因此他们毕业时已超过30周岁。目前许多高校招收高校輔导员要求年龄不得高于30周岁,因此对于这些“高龄”的研究生来说,就业的空间、就业的选择都缩小了。

四是就业观念中存在求稳心态的学生比例大。女生人数偏多、年龄偏大等因素,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求安定、求稳定”的心态十分明显,通过调查发现,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倾向度主要是高校。择业倾向度主要是大城市的公办高校,占85%以上。在择业、就业观念上存在以下误区:就业期望值高,“求安定、求稳定”心态明显,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高度集中,就业单位选择高度集中,绝大部分毕业生把到首府城市工作作为择业的首选,把高校就业作为求职的首选,愿意主动到企业发展的学生廖廖无几,自主创业意识十分淡薄。

以上生源情况使得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优势不足。

(五)就业市场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增长,而市场需求的现状却是:本科院校中的教学人员需要博士生才能胜任,高校其他管理职位一般很少直接从应届毕业生录用,高校辅导员职位竞争趋于白炽化;职业院校一般需要技能型的教学人员;事业单位基本趋于饱和;企业需要的是专业性更强的经济类人才;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且在文科的专业中,相对于更注重写作能力培养的中文、新闻、哲学专业,相对于专业性更强的法律专业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显然处于劣势。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很不利于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

三、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西部地区高校要厘清培养目标、挖掘学科特色、提高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仅有13年,还处于幼年阶段,学术队伍资源、师资队伍资源等都存量不足;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学科体系还没有完整地建构起来。硕士研究生是社会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只有将自己的所学用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才达到高校培养的目的。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产生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是适应市场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但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并不相符合,因此毕业生就业并没有体现出优势。

鉴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高校首先要厘清专业培养目标,挖掘学科特色,优化学科建设,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与特点,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培养方案,适时对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作出相应调整,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产销对路,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自身应合理定位,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能力,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所需人才

研究生应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自身情况,对自身的定位发展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拓宽就业视野,不要将自己的就业范围囿于高校。面对当今巨大的教育贸易和教育服务市场,研究生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主动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使自己有自由的就业选择空间和强劲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注释]

① 杨天平.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②卜树春.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

③邱均平等.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7~2008[M].科学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王梅,陈士俊,孙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卜树春.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8(12).

4.闫杰,王保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作者简介]黄路明(1973—),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项目编号:105930911005)《西部地区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黄路明

上一篇:实用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案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