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

2022-08-04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

参观校史馆心得专题

新疆农业大学校史馆参观心得体会

校史馆是由原来学校的旧图书馆改建而成的,一个30年代的苏式建筑,给人一种朴素庄重、沉稳内敛的感觉。而进门左侧的历届毕业班合影查询的电脑又给人一种现代的感觉。一个崭新漂亮的展厅尽收眼底,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被老一辈的专家教授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为农大的建立和发展所做的贡献而感动,一页页的教师笔记,一件件的文物和证件,一张张老照片,一尊尊艺术造型从1952年到2012年全方位的反映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当看到涂治教授生前穿的一件破棉大衣和生活用的梳子剃须刀以及工具书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仿佛涂治院长昨天还在桌上办公一样,作为一个院长和专家,生活依然是那么的简朴,他写的两封家书虽然言简意赅很短很短,但是充满了对子女亲人成才的盼望和关心以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当我走到一尊叫《勇挑重担》的雕塑前,我为新疆农业大学艰难的办学历程所感动,老师们自己动手捡拾动物的尸体作为教学模具,老师们自己动手手抄教材,他们深夜编写教材,白天给学生上课,这些老教授们是农大的瑰宝,时刻鼓舞着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很值得我们学习。

走到领导题词和杰出校友的那一面墙时,我打心眼里感到自豪。是啊,有领导的关心和鼓舞,有一批批各行各业的杰出校友,他们是农大的宝贵资源,他们也是我们的榜样和奋斗目标。当年的他们在条件简陋的校舍里刻苦学习,成就了自己的未来,这种无形之中的激励,也必将给我们的学习成长带来激励。看着农大各个阶段取得的辉煌成就、各位杰出教授的生平事迹,60年来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这些农大的学子。此时我觉得作为一名农大人是多么的自豪,这十年来是农大发展最迅速的时候,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没有什么理由不抓紧时间学习。多媒体视听室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农大的历史,加深对学校60周年的体会和认识。

校史馆的建成让所有农大教职工加深了了解农大的机会,不光向社会展示了几代农大人的艰苦创业史,也时刻激励着我们要开拓创新,站在新的起点再创辉煌。站在校史馆中我的思绪飞回到那个艰苦的年代,新疆农业大学走过的一甲子历经坎坷但是也成果颇丰,60年的本科办学历史,既是一部几代人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辛勤创业史,也是一部追求科学真理、发展先进文化,各项事业全面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史。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说到: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我想今天我们作为农大人为在农大学习而自豪的时候,我们明天更应该发奋努力,让农大因为曾经有过我们而骄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趁我们还年轻,去施展才华,去绽放青春,在未来的日子里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青春的颜色,只有这样。多年以后我们再回首时才会发现这里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第二篇:参观校史馆实践体会

历社学子集体参观校史馆 深刻体会老校底蕴

八十四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站在新的起点回顾历史,一条气势恢宏的 历史长卷由此展开。一曲发展的赞歌也由此写就。

作为一名党校学员,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实践。为了深入开展党课学习小组的实践教育活动,历史与社会学院分党校第16期(校第48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所有成员(有课的同学除外)于2012年3月29日来到安徽师范大学校史馆参观学习。

下午2:00我们在校史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观了安徽师范大学校史馆。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图版,近百年历史尽显这里。从1928年起,坚强的师大人在岁月的长河中迎着时代的风浪前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中依然屹立不倒。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师大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随着新中国的高速发展,师大的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

历史沿革:在十九世纪末清代敬敷书院和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安徽大学堂基础上,学校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学于1928年创建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市。1946年,省立安徽大学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1949年,国立安徽大学成建制迁至芜湖,并与当时的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1950至1952年,学校部分系先后调整并入到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高校,安徽师专于1952年并入我校。1954年,安徽大学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建院,本部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1958年,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的部分文科系(科)调整到合肥,建立合肥师范学院;同时将物理系部分师生调入新建的合肥大学(后改名为安徽大学)。1960年,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了校名。1968年,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撤消,大部分系(科)迁回安徽工农大学。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了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

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20万余名。

激情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辉煌。学校现有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8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安徽省A类重中之重学科1个)。现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9门省级精品课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 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 博士后流动站4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 二级学科硕士点(94个)该校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1全国学科排名中地理学名列第14,体育学名列24,教育学名列第24,历史学名列第25,中国语言文学名列第28,政治学名列23,哲学名列第28,马克思主义名列第38,生物学名列第50,学校的全国综合排名125位左右,位列安徽省第4。

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257.6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已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倡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遍及安徽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建成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暮色下,同学们意犹未尽的结束了本次活动。在这次的参观学习中,同学们激情澎湃,受益匪浅:不仅更加了解了师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继承师大先辈们优秀的品质 ,更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和追求。相信同学们在自此参观之后,能够在重大历史及各项成果的激励下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奋进,踏歌而行,为母校创造更加骄人、辉煌的成绩。

回顾学校八十四年走过的光辉历程,我校校址数迁,校名几易,但办学不辍,特色不改,传统不失。一代代师大人始终秉承着创业惟艰、奋斗以成的顽强信念,铸就了教书育人的丰碑,谱写了两个时代、跨越世纪的历史篇章,人才济济,星光灿烂,杏坛流芳。我们祝愿团结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安徽师大人一定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创造新的辉煌。 某某

第三篇: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

为了加强学院学生对母校的历史了解,从学院建立之初的艰辛到其后的卓 越成就,了解学校的名人名事,加强对母校的归属感。党组织今天组织参观校 史馆,学习校史。

为配合学校校庆,回顾办学历程、弘扬优良传统、凝聚民族精神、展示办 学成就,2008年建校50周年之时,学校设立了天津高校中首个具有校史馆功 能的校庆成果展室,地点坐落在河东校区主楼的三楼共享大厅。2011年学校整 体搬迁到西青新校区,校史馆于同年落成并开放,其所承载的功能也进一步拓 展。校史馆成为爱校荣校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 党建思政教育基地。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共计展出实物400余件和照片 1000多张,分为二楼和三楼两层布展。其中二层展出的是天津工业学的历史渊 源和天津纺织工学院时期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历史,三楼展出的是2000年创建天 津工业大学至今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历程。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工大经历了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北平大学 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系,北洋大学纺织系,天津大学纺织系, 河北纺织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一步步的转变,近百年的办 学历史,五十八年的建校岁月,记载着工工大人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的创业历 程,见证了工大人坚韧不拔、弥久益坚的优良品质。

通过参观校史馆,我见证了天共大的逐渐强盛,无论是战火岁月还是和平 年月,天工大都在路上。天工大人坚守“严谨 严格 求实 求是”校训,不 断向前,开阔进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 献出自己的全部。

我对校训有了更深的理解:严谨即严密谨慎,逻辑严密,思维缜密,无论 是对我们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还是对于现在所面临的学业,讲究逻辑、严谨 治学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认真严密的做事态度都是我们所必需的。尊重科 学,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追求卓越。更是我们天工大人的优良传统。严格即 在遵守制度与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一方面是指我们学校制度严格、标准严 格、措施严格、实施严格、考核严格。在办学的各项工作中,始终秉承严格管 理、严格要求的精神,使各项工作都能上水平、出成果。另一方面也是要求我 们天工大人严格律己,省身做人。求实即讲求实际,求真务实。做老实人,办 老实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更不要不懂装懂,而 是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求得实效,结出实果。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天工大 人。求是就是探索规律,把握规律。一方面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不兴虚浮,勇于创新,不畏权威;另一方面尊重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科 学发展观建设学校,发展学校各项事业。

参观虽已结束,但我校的光辉历史仍历历在目。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 时刻牢记天工大校训积极进取,不断向前,今日我为学校自豪;明日学校以我 为荣,争做一名合格的天工大人。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气1402班

王奉献

2017年4月26日

第四篇:参观西华大学校史馆心得体会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

作为西华大学第三十九期党校学员我有幸参观西华大学校史馆 ,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校史是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刚踏进校史馆我就被校史馆厚重的历史感,沧桑感震撼,在我的面前是数不清的奖杯与奖状,这一张张奖状、一座座奖杯展示了学校的辉煌与不凡。走过一间间展厅,慢慢的了解一代又一代的“西华人”为学校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历史仿佛在我面前一幕幕上演,看着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自已,既感慨又自豪,我为先辈创校艰辛而感慨,为自己身为一个“西华人”而自豪。

西华大学是由成都师范专科学院与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合并而来,经过无数西华人的奋斗,西华大学已经成为四川一流,全国知名高校。学校站在新的起点上,继承创立西华大学的先辈的光荣传统展望未来,西华大学作为一个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始终努力培育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培育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校以“求实”、“明德”、“卓越”为校训,践行大学培育人才的宗旨,同时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与活力。在学校的大力培育下,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

40多分钟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既认识到了创立西华的先辈创校的艰辛,又看到了当代西华人为学校的发展而殚精竭力。西华是西华人之西华,作为一个西华人我感到骄傲,同时又感到自己责任重大。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这就成为了我们的首要任务,趁自己还年轻,努力去完善自己,坚守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绽放青春。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句名言所说“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秉承“求实”、“明德”、“卓越”的校训,努力奋斗,坚持不懈,争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再为西华大学的校史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五篇:参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史馆心得体会

党课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参观校史馆

在60周年校庆结束后,我参加了党校培训学习班,到如今党校学习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而今天是党课的课程实践活动,我们出发参观了学校的校史展览馆。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成立已经有60年了,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如今依然傲立着,而校史展览馆叙述着她所经历的悲欢离合,正是对她最佳的见证。校史展览馆展出的内容有几个部分:领导关怀、历史沿革、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党建政风、国际交流、校友风采、馆内展品。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校的校名和校徽,紫色的校名和校标下方是一本石雕的书,书页上刻着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石油的记载。校名、校徽、和那一本石雕的书,像是在叙述着她60载教书育人的艰辛和欣慰。在展标墙之后是校史馆的引厅,厅中央是学校全景的沙盘,两侧是十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的题词,命名为院士寄语。在引厅的南面,你会看到学校的校训和校风,它能提醒人们追求知识、提升修养,培养良好作风,创造优异成绩。进入正厅是校史馆展出的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配合内容的展出形式,有史料、照片、图表和实物,让参观者从不同层次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现状,感受学校的发展和变化。展馆中每个部分风格不一,各具特色。展厅色彩明亮而宁静,形式大气而活泼。

正厅中还拥着一些60周年校庆收到的礼品,如在校训和校风下方摆放着一副八骏图,八匹神骏的野马奔驰着,象征着学校的发展一马平川,无阻无碍。还有着一件古代大型船的模型,这寓意着一帆风顺。当然还有着一些特殊意义的物品。在旁边则是一段前言,用文言文叙述着学校的历史,讲述着她一个甲子的浮沉。从最初的大连石油工业学校北迁至抚顺,再到现在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其中还经历了复建,都再说明这是一段曲折而艰辛的路程。在展览的东西里还有许多的奖杯和证书,这些都证明着她的成功!

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我校曾是雷锋生前工作过的地方,雷锋曾来我校做过报告,雷锋先进思想和事迹在我校教职工和历届学生中广泛传颂,成为广大师生前进的一面旗帜。雷锋精神是我校的教育指导精神,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一门雷锋教育的课程,加强教育,雷锋精神经过了五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六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我校学习雷锋蓬勃兴起阶段。第二阶段: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我校师生坚持学习雷锋精神不动摇,把学习雷锋和学习大庆“铁人”精神相结合。第三阶段:八十年代至上世纪末,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学雷锋,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第四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是我校学雷锋精神的理性思考阶段。学校结合雷锋精神的实质,总结、提炼出雷锋精神在我校人才培养中的五种具体表现。第五阶段:深化学习雷锋的“五个一”精神。即:“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这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还有一个板块讲述着一个个校友的风采。看着我校培养出诸多人才后,我感慨万千,想着以后如果我也出现在这里,那是多么的自豪。我们的学校如此优秀,培养出的学生也一定十分优秀。但前提一定是学生也很努力学习。既然我们有如此优秀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校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地学习,不能辜负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文化底蕴。为自己也为学校争光。而且是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爱护我们的学校。虽然我们做不出什么大的贡献,但一些小事我们很容易就能做到,却可以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和谐。

通过了解校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60周年,历史十分悠久。并且我校还是中国第一所石油学校。相对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丰厚历史背景和美好未来发展来说,校史展览馆展出的内容只是学校60年发展史的一个简要缩影,她会伴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充实丰富其内容,也会成为展示学校风采的窗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地。我相信,多年以后,当我再回来时,她依旧能令我感到自豪!

上一篇:采购员相关知识培训下一篇:参观井冈山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