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校史馆有感

2024-04-20

观校史馆有感(通用10篇)

篇1:观校史馆有感

系部:信息系 姓名:杨玉莹 班级:12计应 学号:20121501152

参观校史馆有感

前段时间在辅导员的组织下,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位于综合楼五楼的校史馆,校史馆是对广大师生进行校本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历史的育人功能,是宣传学校、凝聚校友、活跃文化的基地;是追溯历史、启迪未来、传承文化的平台;是激发滁州职院人奋发有为、加快发展的精神源泉。

刚进校史馆内便能看到我院的校训“修能致用笃学致远”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让同学们明白了我院的教学理念,从而让我们更真切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更好的端正学习态度,同时也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跟随讲解员的解说和观看大型的展板,同校史馆讲解员一起回顾了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建校以来的历史、辉煌成就以及今日滁职在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息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照片,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滁职的历史与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滁职的辉煌与不凡!

滁职设有机电系、土木系、信息系、经贸系、汽车系、食品与环境系、传媒系、基础部、安徽滁州技师学院等9个教学单位45个高职专业,其中有28个专业与滁州市的智能家电、先进装备、新型化工、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硅基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结构相吻合。

在此,我校先后荣获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安徽身示范性高职院校、安徽省“双师素质”软件类师资培训基地、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滁州市文明单位、滁州市市直企业招工帮办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于 2013年5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专程来我校调研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参观使我受益匪浅,我心生感叹:叹滁职沧桑的昨天,辉煌的今天;更叹滁职优秀杰出的领导教师队伍,奋发上进的莘莘学子!这次参观,使我知道了自己责任的重大,在未来的日子,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的我享受滁职带给我的荣耀和知识,明天的我将在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富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观校史馆有感

几束灯光打在古色古香的牌匾上,将“校史馆”三个大字衬托的静婉,庄重而又明亮,这里就是长安大学校史馆的入口处了,我们将由此开启刹那干大学从无到有的校史之旅,环顾入口处的外缘。墙上挂着的是长安大学各个时期的小牌。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字体体现了长安大学不同时期的特点。校牌对面的校园旧影,也体现了长安大学不同时期的校园风貌。

由外厅进入序厅,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事长安大学的校训“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浮雕。浮雕选取了长安大学前身三所母体学校的正门,象征着长大的沧桑岁月和辉煌历程,此外,序厅的历史改革图还为我们展示了长安大学60年从三校独立到合并发展的演变历程。

党政领导人厅为我们展示了三所母体学校的领导人。接下来就是西安交通大学厅。1951年首批筑路开拓者怀着兴路振邦之志,汇聚兰州,开榛拓荒,薪传学术,中国

交通事业专业教育由此起步,长安大学由此发端。学校于1952东迁西安,两易其名,三易其地,最后雄踞于西安南部,被誉为“红砖学府”。维勤维俭是指学校自强不息,创建了汽车修理厂,汽车修理厂等7个校办企业。“滋兰树惠”体现了学校“学为路办,筑路育人”的办学理念,学校把渭水校区的两个食堂命名为“滋兰苑”和“树蕙园”,由此可以一观学校对我们的美好期望。墙上的几张图片展示了西安公路学院先进的技术成果:我院师生自制的载货汽车,煤气机等等。曾经,为了相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改变靠人力客运的落后面貌,我院完成了“微型汽车”的设计制造任务,创造了于清华大学并驾齐驱的奇迹。西安公路学院不仅为我国交通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帮助过其他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比如1965年帮助越南修筑国防公路。20世纪80年代,学校成为交通部重点院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誉为有公路交通特色,专业齐全的亚洲“唯一”的一所大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无论是办学规模,专业数

量,还是学科层次,西安公路学院均达到较高水平,被赞誉为“公路黄埔”和亚洲第一,1995年正式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并由此跻身“211工程”之列。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听到长安大学曾经的辉煌事迹,我由衷地为我的大学感到骄傲!

篇3:论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

高校校史陈列馆是展现高校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爱国、爱校,强国、强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校史馆或称网络校史展览馆是指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实体校史陈列馆的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运用网站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网络虚拟校史展览馆。数字校史馆的建立,对进一步强化实体校史陈列馆的宣传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1]42。数字化校史馆将所有的馆藏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从根本上解决了老档案的褪色、破损等情况。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建设了实体校史陈列馆,而数字校史馆还有待建设。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习惯和方式,人们交流、传递、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网络时代,高校校史展览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数字校史馆以更加生动、形象和灵活的展示方式,通过与高校实体校史馆的线上线下的组合,更能充分发挥校史馆的校史宣传与教育作用。数字校史馆受众多、传播广、手段丰富、布展灵活等优势,可以有效弥补实体校史馆的不足。

二、数字校史馆建设目标与原则

建设目标:通过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和多重备份,有效保护馆藏资源,延长馆藏资源使用寿命;通过网站,展出比高校实体校史陈列馆更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校史资源;与实体校史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传承高校历史文化,充分发挥爱国爱校宣传、教育双重功能。

遵循原则:网站板块结构合理、灵活陈列各类展品、真实再现高校历史、弘扬高校人文精神、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三、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的思路

1.网络空间,承载高校历史文化底蕴。数字校史展览馆,开拓网络空间,传承高校历史与文化,突破了实体校史馆时空的限制。数字校史馆是没有围墙的展览馆,通过网络,可随时访问浏览,感受高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扩展了实体校史馆的空间,得以充分展示高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化静为动,灵活展示高校发展脉络。实体校史馆,由于场地的限制,往往都是以静态、固定的形式展示高校历史与人文精神的。然而,学校还在发展,大事要事还在产生,史料还要积累。数字校史馆可以通过网页结构的调整,网站的升级改版,以及利用多媒体、3D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措施来满足高校高速、动态发展的要求,继续延伸,灵活展现高校的历史长河。

3.丰富完整,动态体现高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中的创业精神、发展理念、办学指导思想的研究是校史研究中的一条主线。每个时期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都不尽相同,单凭一所校史馆很难涵盖整个校园文化的精髓。而数字校史馆就可以抓住不同时期学校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各个时期的档案信息资源以独特的色彩和风格建设数字校史馆,更能体现宣传教育的多样性、时效性、目的性,使之成为一部流动的教科书[2]33。

4.突破局限,有效延伸实体校史馆。实物与展板是高校实体校史馆展览的主要载体,数字校史馆通过对这些实物、展板等载体的展品全部数字化,通过网上展厅,除了展出实体校史馆的全部内容外,还可以完善展出内容和补充多种展品形式,如视频、录音、动画、演讲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完善校史,再现历史情景,跨越实体校史馆单调的展览形式与固定的展出内容。

5.虚拟互动,与访问者双向沟通。与访问者互动答疑,实时双向沟通。发挥数字校史馆受众广、影响大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一方面,访问者可以提供史料线索甚至史料,如校友或师生在校期间有意义的照片、教具、荣誉证书、奖杯、校徽、笔记等有保存价值的文字与实物等史料,丰富馆藏资源;另一方面,可以给校史研究者或爱好者提供在线咨询、答疑及讲解,使参观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弘扬与传承高校的历史与文化精神。

四、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内容

1.高校数字校史馆硬件建设。高校数字校史馆不但是在网络上呈现,还与实体校史馆结合,在现场通过自动化、网络化设备访问数字校史馆。高校数字校史陈列馆硬件设施设备主要有:触摸屏落地展示电脑、大型液晶显示屏、服务器、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3]219,保障数字校史馆系统的正常运行。

2.数字校史陈列馆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建设数字校史馆的基础,将实体校史馆的多媒体、文字、实物等史料数字化,并构建各类档案数据库,如名人档案数据库、成果数据库、奖品数据库、视频档案数据库、口述档案数据库、书画档案数据库,才能通过网页展出馆藏资源。

3.数字校史陈列馆网站建设。通过网络访问高校数字校史馆,主要有网页浏览和虚拟校史馆两种形式。

网页浏览形式。是将数字化的馆藏信息以网页方式系统地呈现给访问者。参观者通过访问数字校史馆的网站,浏览馆藏资源。在网页设计上,网站板块要结构科学合理,主要构成有:导航板块,主要介绍网站布局,校史馆概况,藏品介绍,学校发展概况,学校地图,校史馆联系方式等;资源展示板块,以高校发展脉络为线索陈列馆藏展品,与时俱进,根据高校发展动态与办学特色灵活布展;互动板块,可以通过论坛、留言、微信等在线方式与参观者互动,进行校史解答与咨询以及参观者发表评价、分享观后感、指出不足之处与建议等,让校友、师生、关注高校发展历史与未来的各届参观者之间、参观者与管理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促进高校数字校史馆的良性发展。校史馆数字展厅设计,是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对学校来说,校史馆是一面对外宣传的窗口。数字化校史馆展厅设计,采用文字、图像、声光、视频、动画、三维等多种数字化多媒体展示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校史馆展厅魅力,能够为校史馆带来更形象、生动的展陈效果,使校史馆真正成为一个精神文化的发源地,更好地将校园文化传承和发扬。

虚拟校史馆形式。即三维实景漫游系统,虚拟校史馆由此产生。它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综合运用的产物。它给数字化校史馆带来巨大的感观冲击,三维漫游系统是包括一个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立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它是一个真实空间或假想空间的实时仿真虚拟空间,用户借助一定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在该虚拟空间中漫游,从任意角度对环境中的虚拟对象进行观察和操作,从而产生亲临其境的真实感觉[4]329。

数字校史馆网站建设要坚持网站板块结构合理、灵活陈列各类展品、真实再现高校历史、弘扬高校人文精神、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通过网页浏览和虚拟校史馆两种形式的有效结合,通过背景音乐、跟踪参观者与观看内容匹配的音频解说、视频演示、生动的图片和动画,以崭新的、动态的、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官冲击,带给参观者一种共鸣的震撼,以校为荣,为校争光的情感油然而生。

摘要: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建设了实体校史陈列馆,而数字校史馆还有待建设。文章从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对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的目标、原则、思路及其网站建设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篇4:高校校史馆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校史馆;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3-01

一、校史馆是学校历史积淀的浓缩

校史馆记载了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反映和总结,它充分展示了学校办学成就、发展历程,同时,校史馆也是扩大学校社会声望的重要窗口。校史是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成立、发展、壮大、变迁的最好见证,是学校发展、经验、教训、智慧等各方面的总结和积淀。

回眸学校的发展历程,时代所给予学校的不只是和煦的阳光,还有风雨的考验。校史并非是去而无返的遗迹,它在岁月流变中的种种积淀,是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广大教职医护员工生可以通过校史对学校的整体概况、校训精神、历史沿革可以有全面的、直观的认识,对弘扬贵医精神、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贵阳医学院走过的历程,给我们以无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学校从抗日时期创建至今、扎根贵州沃土、成长于建国之后、发展于改革开放、壮大于迈向新世纪的步伐中,一代又一代贵医人,从这片沃土走出,走向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许多人成为了著名的医药学专家、学者。通过与先辈们跨越时空的交流,缅怀那些献身贵州医学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激励着贵医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人生志向,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献身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校史馆对构建校园文化起着积极作用,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教育导向功能,我们应充分发挥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校训是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是现实中引导大学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和“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为核心的贵医精神,催人奋发,让贵医人沐浴在贵医精神的光芒下,凝视和感思,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三、充分发挥校史馆的育人功效

校史馆不仅是学校发展历程的回顾,它更是学校教书育人,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的基地。校史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继承传统,弘扬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创造贵医美好灿烂的明天!

1、开展爱校,宏扬学校传统文化

大学的首要功能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促进改革创新,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校史全面生动地展示学院办学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凝聚办学特色,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校园文化,培育师生员工爱校精神,翻开校史档案,学校有着自己生动光荣的爱国爱校史,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的极好教材。校史档案中丰富的爱国爱校内容,是构建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也会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教育导向作用。

通过校史构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氛围,可以使学校的师生员工了解学校的历史,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每个在校人都是学校一分子的意识,热爱自己的学校,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形成自觉、良好的学习风气与工作习惯。这样,可以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他们为共同的发展目标进取的情感,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

2、开展德育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通过校史馆,同学们可以了解贵阳医学院的发展历史,了解先辈们创业的不易,学校发展的艰辛,鼓励今天的学子们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传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树立高远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自强不息、树立信仰;用先辈的精神财富激发学生今天的斗志,提高学生战胜挫折、克服困难、乐观向上、努力拼搏的勇气,使他们早日成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优秀建设者,为祖国的强盛自觉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3、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高校校史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校史馆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高校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以其直观性与社会性特点和丰富的内容决定了它是新时期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有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文化创新的基础。

高校最根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大学不是只教给学生一个技能,还要培养他们一种精神。高校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5:游校史馆有感

能读一所非常有名且高级的学校,是我们所有人的理想,

游校史馆有感

。今天我们假日小队结伴去参观我市高级中学校史馆,这次既参与了第二课堂活动,又长了知识,丰富了假日内容。||| 走进一楼大厅,就看见雕刻的人头像,其中一个就是创办养正书塾,具有维新思想的杭州知府林启。他刚正廉明,勤于治理,提倡农桑,兴立学校,卓有政声。墙上还挂满了许多有名的校内人物照片,有鲁讯、朱自清、徐志摩、俞秀松、叶圣陶等名家大师、革命志士、文化名流、科技精英及46位中外院士等;完美的现了百年杭高“科学、民主、求真、创新”的办学精髓,从一定意义上浓缩了浙江乃至中国的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篇6:参观校史馆有感

从一开学的时候老师就强调了了解江南大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性,我一直都不以为然,想着这就只是一份作业,一个任务.班上一起组织预约参观校史馆,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取消了,经过几番周折,我就自己自行找时间去参观了.一进校史馆就被江南大学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颠覆了江南大学在我脑中的印象.一股成为江大人的自豪感,喜悦感油然而生.江南大学校史馆是学校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的物化凝炼和具体体现,是宣传学校、联系校友、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校史馆位于公益图书馆一楼,展区面积760平方米,分“金陵典学”、“五秩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等六大部分,分别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1000多幅图片资料和250多件实物。

江南大学的前身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在 1947 年 10 月创办的一 所私立大学,也是无锡近代唯一的一所包括文、理、农、工多学科的综 合大学。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江南大学奉命撤并,有关系科分别并入南京工学院、苏北农学院(今扬州大学)、苏南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等新建高 校。1952 年夏,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其数理系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苏南师范学院,组建江苏师范学院)。1952 年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 学科合并组建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故在该领域有 “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的美誉。1985 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在 无锡大学的基础上批准创办新的江南大学。1996 年和 1997 年夏,顺利 通过中国轻工总会组织的“211 工程”部门预审和立项论证。1997 年 9 月,中国轻工总会批准无锡轻工大学为国家“211 工程”项目学校,成为 国家重点建设 的近百所高校之一。至此,我们江南大学的历史掀开了崭 新的一页。

现在的江南大学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2 个博士后流动站和 2 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1 59 8 个工程硕士点。全校 18 个院系中有 15 个院系具备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学校拥有 4 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国家计 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建有科技部、国家计委等批准的“发酵技术国家 工程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食品科学、发酵工程等 2 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独特优势,实力雄 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

篇7:参观校史馆有感

奋斗超群

这是我自己第二次踏进校史馆了。这一次是学校工会专门组织青年教师参观校史馆,感悟六中精神,培养青年教师“六中人”意识的一次重大活动。

还记得去年跟随班级学生的大部队,对校史馆有一个匆忙的浏览,那次留下大大的惊叹!吃惊于六中在当今的淄博高中教育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感叹在六中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六中是一所名校,但是那次所了解的都超乎了自己之前的预想。仿佛是一位久闻的佳人,一直期待与之相遇的,见面后魅力马上就在期待第二次的相会。其实去年参观后校史馆后,我内心一直有种期待,期待着能有机会再一次走近她,慢慢地阅读她的故事,细细地感受她的气息。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的梦想竟然成真了。校史馆,承载着六中的过去,见证着六中的现在,寄托着六中的未来。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这一次参观真的是非常幸运,因为给我们做讲解员的是工会牟主席,而牟主席正是“六中百年校庆活动”中搜集校史馆资料的主要活动人。所以,校史馆中的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位校友,都是牟主席当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采访搜集而来。说起六中的历史,牟主席如数家珍。难得可贵的是牟主席百忙之中还亲自为我们讲解,说道精彩处是神采飞扬。到最后的展厅时,他的声音中已经有了稍许的嘶哑,才发现,那瓶水,他一直拿在手中,竟然没有顾得上喝一口。正如牟主席在讲解活动结束时所感叹,我所熟知的六中的历史,六中的故事,细细讲来,两天时间也不够„„是啊,短短的一节课时间,牟主席所能够讲给我们听的只能是最辉煌、最精彩、最感人的篇章„„感叹着六中辉煌历史的同时,也敬佩着现在六中的脚踏实地,感动着学校满满的人文精神,润物细无声地关爱每一位“六中人”。

所以这次参观之后,稍稍的遗憾中竟然又有了新的期待,期待着第三次校史馆之旅,期待着与之更亲密的接触。

后记:如上百字难以表达自己激昂澎湃的感情!特别是看到六中学子挥笔写下的《光被赋》:“寻踪光被,采风济美。史芳沁溢,今兴迎来。叙故事而扬激情,闻新歌而扑旧怀。百年六中,聚时代之名流;举世名校,开盛世之篇章。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校堂傍秀水之畔,才气若浩瀚迸发。人师聚万漉千淘,可叹精英;学子汇千挑万选,堪称高材。传道授业,打造卓越;习文悟德,拼搏一流。拜慕无数,教德之扬名;褒奖有加,学业之高深。继往开来,又上一层;吐故纳新,更进一步。……

”更是惭愧自己还是一位历史教师,没有体现出“文史不分家”应有的精彩文笔。所以下一步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六中的精神“叩问一流,从一做起”,六中的校训“抱璞守真,奋斗超群”来要求自己,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

最后与君共勉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篇8: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的思考

1. 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必须充分体现行业特色。

特色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行业院校在多年面向和服务于行业需求的建设发展中, 形成的特色和优势尤为宝贵, 已成为一所大学鲜明的印记, 是行业院校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武器。离开行业特色, 行业院校很难与综合性大学相比, 学科单一, 亮点少。在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中, 突出行业特色和优势, 既能做到学校发展脉络清晰, 体现学校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又能集中亮点, 突出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努力把行业院校校史展览馆办成既是记录学校历史、弘扬学校传统、展示办学成就的重要载体, 又是反映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窗口和进行行业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重庆邮电大学在校史展览馆建设中, 特别重视了学校行业特色的体现。如展馆大厅以“筚路蓝缕兴邮电峰高水长望学府”大幅画卷分别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邮电通信事业发展的60年和重庆邮电大学发展的60年。展馆对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各阶段采用的交换机进行展出, 从人工磁石交换机到共电式交换机、步进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到程控交换机, 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完整的交换设备发展历程展;展馆布置了专门的手机专题展, 陈列了从第一代大哥大到第三代移动iphone诸多手机发展历程中的第一部手机。通过一系列具有浓厚信息通信行业特色相关事件、物品的展示, 体现了重庆邮电大学的发展进程始终与新中国邮电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历史事实, 突出了学校的行业情节和行业认同, 渲染了学校的行业特色, 同时也就自然突出了校史展览馆的自身特色。

2. 行业院校校史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行业院校虽然已与原主管行业部门脱钩, 但行业院校对行业的人力资本的形成、科技开发和技术更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起主导作用, 支撑着行业的发展。行业院校这些作用的发挥归根到底是行业院校和行业之间一个近乎兄弟, 气里连枝的人脉联系, 同属一个系统, 打断胳膊连着筋。加之几十年的行业办学, 校友也多半在行业内工作, 从业相对集中, 且不少杰出校友已处于行业领袖和中坚地位, 行业院校校友资源丰厚这一特点也十分明显。离开这个“人”字, 行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又是分属不同世界。“人”在行业院校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 行业院校的发展还必须充分利用这个“人”字。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也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更加突出以人为本, 通过展览, 汇聚人气, 凝聚人心, 把行业院校服务行业的现实性与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重庆邮电大学校史展览馆建设, 更加注重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展板多以人物场景出现, 通过人物说出事件, 说出照片背后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 校史展览馆“毕业墙”设计, 通过系统集中展示了历届学生毕业照并注明校友姓名, 目前毕业照片完整率达95%, 尽可能使所有校友都能在校史馆留名留影。校庆期间, 毕业墙前人满为患, 校友纷纷点击自己的毕业照。在毕业照前拍照已成为校友聚会参观校史馆的一个必选项目, 备受推崇。通过展览, 激发校友的校园情怀, 增强校友和行业对学校的认同感。

3. 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更应重视文字展板与实物展的有机结合。

高校校史馆既然突出“历史”, 就必须还原历史的着眼点, 以可信的实物作为校史展览的重要支撑。通过各类实物、照片, 辅以文字、图表, 以史为据, 形象、生动, 直观再现学校历史。光有漂亮的展板, 精当的文字, 缺少有代表性的实物展览, 华而不实, 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应有价值也打了折扣。行业院校在实物积累上有优势, 他们建校时间较短, 大的异地动迁也相对较少, 没有经历战火淋漓, 学科专业也相对集中, 学校发展过程中有能直观反映学校重大历史事件的实物和具有教育和享用价值的生产生活用品较容易被保留下来。太老的古董虽然没有, 但就办学几十年形成的实物相对系统。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要注重发挥校史实物相对系统的优势, 通过实物再现历史, 通过文字提炼表现好历史, 实物与文字相互衬托, 将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加以宣扬、光大。重庆邮电大学校史展览馆建设注重了实物展览, 除反映行业特色的交换机专题展、手机专题展外, 展厅还专门定做各类展柜, 不仅集中展示学校发展各阶段的有代表性科研产品, 如NO.7信令仪、3G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 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的高校, 科研产品越小越精, 越具有代表性) , 还展出了能激起校友、嘉宾回忆的招录名册、学生证、考试成绩单、毕业设计、毕业证甚至一定阶段的饭菜票等。就是这一个个甚至很不起眼的实物, 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实物背后的故事, 让校友是流连忘返, 嘉宾是兴趣盎然。

4. 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也应重视校园历史、故事、轶事、趣事的挖掘。

毋庸置疑, 行业院校与很多综合性名校相比, 办学历史较短, 校园故事、旧事、轶事、趣事相对较少, 校园文化内涵不及综合性名校丰富。但是, 不能因为这是行业院校的“短板”, 故事、旧事、轶事、趣事少我们就抛开它、回避它, 更应该想办法补全“短板”。大学文化的积累和传承需要时间, 需要载体, 注重行业特色体现、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各类实物展览也都是以各种形式强调和打造、宣传大学文化、精神、传统。故事、旧事等的口口相传是大学文化积累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久远, 物品可能会被遗弃或丢失, 文化则难以消弭。也就是这些故事、旧事等的不断积累和凝练, 进而形成了悠久丰富的大学文化。重庆邮电大学校史馆建设过程中, 特别注重了校园故事、旧事、轶事、趣事的挖掘和加工。展厅大厅的“邮电高校与北斗七星”的故事, 既令校友、学生感到自豪, 又让大家感到巧合和默契。上世纪50年代, 国家布点设立了包括重庆邮电大学在内7所邮电高校, 将7所高校所在地理位置连线起来, 恰似一个勺子, 就是北斗七星的形状了。我们就是北斗中的一颗了, 够大气了!更加巧合的是, 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就被命名为“北斗计划”, 也可以说我们邮电高校正在努力实现“北斗计划”, 开创我国通信事业的未来。我校首任党委书记、校长、老红军郭长波系重庆市唯一健在的中央红军, 亲历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西北、华北、西南等重大事件;建院后以革命大无畏精神带领重邮人拼搏进取, 80寿辰之际还成立郭长波教育基金等, 形成我校发展不畏万难, 敢于进取的郭长波精神。展厅通过故事、实物, 对郭长波精神进行提炼和宣传等。

5. 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也应重视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

采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 辅以声、光、电等手段, 增加展览的人机互动, 增强展览的视听效果, 是每一个展览都必须考虑的, 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也不例外。要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表现行业院校校史展览的主题和特征, 把行业院校独特的历史和使命、特色的教学科研成果、杰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贡献、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质量的展现在师生、校友和社会面前, 创造一个全面的、富有内涵的行业院校的人文环境, 实现展览的生动性。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以信息技术为特色和优势的高校, 校史展览馆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了先进信息科学技术的使用。如展厅“美丽的校园”部分, 建有专门的3D SCHOOL, 道路楼宇全部实景模拟校园场景, 参观者可以登录系统, 网上游览校园。展厅门厅的“八纵八横光纤骨干通信网”, 参观者只要踩上其中任意两个城市, 城市之间网络就会红灯闪烁, 表明两个城市之间的通信是连通的。展厅的“毕业墙”也是通过系统查询, 用投影仪将照片放大, 形成毕业墙的。也正是这些信息技术的使用, 增加了展厅的生动性, 改善和提高了展出效果。

行业特色院校校史馆建设是一个既有共性, 更需突出个性的工程。我们的校史馆建设只是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的一个探索,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在校史馆建设中, 各行业学校通过对学校精神的总结和凝练, 一定能形成一批高水平、特色鲜明的行业院校校史馆。

摘要:文章以重庆邮电大学校史馆建设为例, 从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必须充分体现行业特色, 突出以人为本, 重视文字展板与实物展有机结合, 重视校园历史、故事、轶事、趣事挖掘和信息科学技术运用方面就行业院校校史馆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行业,高校,校史馆,经验

参考文献

[1]苑英科.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与行业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5) .

[2]颜事龙.行业院校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 2009 (2) .

[3]孙剑云.加强校史馆建设开辟德育新课堂[J].档案与建设, 2009 (2) .

篇9:医学类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魂”

充满个性化的校史展示模块,是建立在研究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而学校的文化基础则来源于学校历史和学校办学特色。例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院)合作、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发展道路。学校聚焦国际先进标杆,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形成了国际化合作办学特色。因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馆建设,一定要认真解读分析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和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特色,以此为核心,确定个性化的展示模块。这就是校史馆建设的灵魂所在。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线”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卫校到高职的过程。在上海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关心指导下,全校师生共同奋斗,学校已成功跻身于本市唯一首批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经过十年励精图治,艰苦努力,特别是三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过程,学校逐渐形成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在校史馆建设中,需要形成以发展历史为主线,以时间为节点,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基础的建设主线。可以分主线、辅线两条:主线凸现学校筚路蓝缕,熔铸辉煌,终成一曲灿烂的华章,展现其坚守人文、追求科学、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大学之魂;辅线可以展示医高人报效国家、关怀民生的爱国精神,执著科学、矢志人文的治学态度,以团结、服务为理念,治学办校的风骨形貌。展品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校体制属性变化进行陈列。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核”

作为校史馆的物质载体,校史馆陈设的具体内容,无疑是校史馆的核心。在对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师生调研中发现,“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纪念文物”“医高英杰”“学生生活”,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体现“三性”,即历史性、经典性和教育性。在模块的构成上,应当以图片资料、文字档案和影像资料相结合,以历史时段为线索展现学校重点工作模块,而且要突出学校的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以及教学团队的风采,充分展现个性化。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形”

在校史馆的陈列方式调查中,广大师生依旧倾向于较为传统的图像和实物陈列,其次为文字和声音。而在校史馆建设的表现手段调查中,广大师生似乎对“音视频多媒体”选项较为青睐,121人次的学生和134人次的老师选择了该项。此外,“互动模型”(学生95人次,教师102人次)、“场景复原”(学生98人次,教师100人次)较为接近,选择“雕塑”人次较少,为学生61人次,教师62人次。事实上,在校史馆具体的建设规划中,不同的表现手法之间互不矛盾,可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形成立体化的展示格局。在形式展现上还要力求体现“四化”:即版面展示立体化,实物场景一体化,景观模型动态化,展示手段科技化,以形象深刻地揭示展览的主体和内涵。

结束语

近几年来,高校校史馆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的校史馆,成为各高校学习和借鉴的蓝本。但是,不同的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独特历史。医学类高职类院校除了要区分于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外,还要具备医学类的个性特色。笔者认为,该个性特色就是指某个事物区别于或优于其他事物所独有的特质。高职院校的个性特色应理解为某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陈宁宁.高校校史编撰创新绉义[J].档案学研究.2004(2):7.

[2]翟红.校史馆建设之我见[J].北京档案,2008(6):38-39.

[3]连念,温勇青.谈校史工作与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1).

[4]李晓群.西南学院简史[M].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5]潘小平.照片档案要有自己的特色[J].兰台世界,2006(5).

篇10:参观校史馆有感

2014年5月20日,西安临潼明媚。我班同学在郝卫全老师的组织下,来到了图书馆一楼的西安科技大学校史馆。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发展为如今的西安科技大学,培养了7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知名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西安科技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西科大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西科大的辉煌与不凡!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组建而成)矿冶工程系。矿冶工程系由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895年的采矿冶金科)和焦作工学院矿冶系(成立于1909年的采矿冶金科)成合并组建而成。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就曾提出过采矿系从西北工学院分出,单独成立以采矿为主的高等院校的设想。1954年陕西省委根据陕西地区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曾多次考虑在西安创办一所为煤炭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校。但是,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均未实现。

1957年7月,国家高教部决定,将西北工学院采矿工程系调整到当时已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采矿系调至交通大学后,原归属采矿系的地质教研组分出,与西安动力学院及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职工组合并组建了交通大学地质系。1958年7月,陕西省人委根据西北协作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工业在发展对培养科技干部的要求,以会办骥字第307号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矿业学院”,同时组成了西安矿业学院筹备委员会。

在陕西省委、省人委、陕西省煤炭局的领导下,在西安交通大学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筹备工作就绪。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开学典礼在西安市吉祥村矿院校址内隆重举行。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了校名,与中国矿业大学(原北京矿业学院)是当时煤炭系统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高校。1998年8月,国务院决定将我校

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9年6月9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和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08万㎡,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3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5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和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5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

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900余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10人,陕西省“百人计划”7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7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7人。学校还有一支由2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8人。

“十一五”以来,该校承担科研项目4238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4项;科研经费总额7.379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6项;获准专利520项。

半小时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科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科大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

我们科大人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把西科大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带爱国的诗句有哪些下一篇:2009年度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