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史馆解说词

2022-07-22

第一篇:小学校史馆解说词

华农校史馆解说词

校史馆解说词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校史馆参观. 进入校史馆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副对联,上联是“凡民俊秀皆入学”,下联是“天下大利必归农”,这是清政府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参加湖北省高等农业学堂的开学典礼上亲笔题写的,上联表达了他对教育的一种厚望,下联表达了他对振兴农业的一种期待。这副对联体现出他的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农业振兴,要靠教育,要靠人才”。今天我们仍然为此而不懈努力。

这个校史馆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分为两部分,西面是第一部分“百年薪火”,展示的是我们学校从创办到1985年之前的历史;东面是第二部分“世纪华章”,展示的是1985年至今,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

大厅正面的八个大家“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它一直是我校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巨大沙盘是我们学校的整体规划模型, 占地24平方米。 校园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占地面积近5平方公里,校园东部和北部是壮阔的南湖,校园南岸是野芷湖,北面这座山叫狮子山,三面环湖,背靠青山,是理想的教学科研园地。校园建筑总面积近95万平方米,按功能布局划分为五大区域。位于校园中部的是基础教学区。东部是大学生公寓区。南部是大学科技园区。西南部是教工住宅区及配套服务区。位于校园北部的是山体保护区。主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我们现在所在的校史陈列馆在这里。

现在,让我们从第一部分“百年薪火”开始。

这是我校的历史沿革表,漫漫百年历史有着清晰地发展脉络。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书光绪皇帝,请求设立湖北省农务学堂,并得到了光绪帝的批准。湖北省农务学堂开创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也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壮丽起点。这就是那份奏折的抄件。当时有许多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其中包括罗振玉先生,他曾任湖北省农务学堂的监督(校长)。而另一位大家熟知的《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先生曾任学堂译授(翻译)。学堂还聘请了十几位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农学专家。学堂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是当时学生在外籍教师指导下进行气象观测和蚕桑测验的实习报告。下排陈列的是反映我们学校重大历史变革的官方文件。

(农牧渔业部关于华中农学院改名为华中农业大学的批复)

(这三个单体模型:一个是抱冰堂,它是湖北省农务学堂的主体建筑模型;一个是湖北省立农院宝积庵校址校门和主体建筑模型;还有一个是狮子山校址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校门模型。)

1903年,张之洞按照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对湖北省农务学堂进行改制,并更名为湖北省高等农业学堂。校址在武昌城北宝积庵。这是建设宝积庵校舍时所用的古砖(江夏县知县 邱芝芬承建 窑户李东恒) 。在学堂的开学典礼上,张之洞勉励师生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办好学堂”。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几经变迁,六易校名。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会为大家一一介绍到。 1938年夏,抗日战火逼近武汉,学校被迫迁至湖北恩施五峰山,这是学校水陆两路西迁图。这些图片反映出当时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情况。

因五峰山附近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师生实习不便,学校从五峰迁往金子坝。 这是抗战时期缴获的日本兽医解剖器械。

1940年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农学院。这是当时的院歌,歌词中“勤读力耕肩重任,立己达人图自强”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华农学子。 因此成为现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校歌,我校的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就出自于此。

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词作者是时任学院国文教授朱再庵,喻宜萱作曲。喻宜萱生于1909年,是我国著名声乐家、音乐教育家,《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首唱者,她是当时公认的四大女高音之一,是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首任系主任,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抗战时任湖北省立农学院音乐指导。 1948年 在湖北省立农学院广场公开演唱《康定情歌》,万人争睹,轰动武汉三镇。 这是她2006年元旦赠送我校的近照和签字。这是当年省立农学院校友会为筹集学术研究基金而举行的喻宜萱音乐会入场券。老人于2008年年初离开了人世。

(1945年,抗占胜利。湖北省立农学院迁回武昌宝积庵。 1949年5月6日,武汉解放。 1950年,更名为湖北省农学院。

管泽良、徐觉非先后任湖北省立农学院院长;更名湖北省农学院后,童世光任院长。 ) 现在向大家介绍的是我校另一支重要历史源流——武汉大学农学院。她筹建于1933年。这面墙展示的是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和知名学者的题词。其中有孙科 (孙中山的独子) 、 孔祥熙 (与蒋介石、 宋子文、 陈果夫兄弟合称“四大家族”。 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和陈诚(时任湖北省国民政府主席)等。

这俩边的展板上展示的是当时学校文体活动的情况。这盏煤油灯是在狮子山建校工地上使用的。

这是用狮子山工地上挖出的日本炮弹制成的台灯。 这是用 20世纪50年代教职工冬天办公用的火盆。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湖北省农学院和武汉大学 农学院整体合并, 以武昌宝积庵为校址, 共同组建华中农学院。 这是中南地区并 入华中农学院的院校和系科一览表。这是当时的一组教学、生产和生活的图片。 1954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武汉,宝积庵校舍被淹。

经中央高教部和湖北省政府批准,最终定址于武昌南湖狮子山。

这是建校之初的狮子山,杂草丛生,一片荒芜,远离城区,交通不便。师生员工住在简易工棚中,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建校活动,在荒山栽种树苗,在泥泞中铺出道路,在乱石间修建校舍。 仅仅一年多时间,一座崭新的大学在荒山野地间拔地而起。

这是狮子山建校工地和建校劳动情况。 这是从宝积庵迁往狮子山的场景。 这是学校第

一、

二、三次党代会照片。

这张照片是学校的校门,拍摄1960年,徐特立为学校题写校名“华中农学院”。 著名书法家沈肇年为学校撰写的《华中农学院成就颂》。 华中农学院校报和学报也在此创刊。 1954年的教职工荣获的抗洪奖状。 陈文新给毛泽东写的信。

“中国保尔”吴运铎为华中农学院题词。

这是 1963届学生毕业文;这1964年录取通知书。这些是当时的教学科研设备。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曾一度停课。在长达十年浩劫中,广大师生忍辱负重,顶住重重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在各方面做出了成绩。

我校的易伯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淡水鱼类生态学家,当时他参加了武昌鱼的鉴定与命名。 下排陈列的是当时老师自己绘制的教学课件,当时的教学条件比较简陋,但可以看出课件制作的相当精美。右边是当时一位学生的论文,分为中英文两版,可以看到字迹相当工整,而且整个论文中没有一处涂改。

(这是文革期间我校重要科技成果,1978年全国和全省科学大会上获得奖励。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1977年,学校恢复全国统一高考招生;1979年被教育部、农业部列为首批全国重点院校;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位农学博士孟金陵,第一位果树学博士邓秀新。 学校的发展历来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 这面墙上展示的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学校的题词, 这些领导人有国家主席李先念, 国家主席董必武,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等。 (李先念主席和董必武主席的题词是原作。江主席的题词是复制品,真迹在学校档案馆保存) 。

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中央及省部级领导接见我校教师以及来学校视察的情况。 (陈耀邦部长来视察的照片。 胡锦涛主席听张启发院士关于发展生物产业的报告。 国务委员刘延东来校视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 ) 1985年, 华中农学院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从此掀开了这所百年老校新的篇章。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世纪华章” 。

这一部分向大家展示的是我校1985年之后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

2000年, 学校由农业部直属划转教育部直属;;2005年学校整体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2008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悠悠百年史卷展开了一幅令人瞩目的华美篇章。

在这个展区展示的是我校110周年校庆的盛况。 (薪火相传,院士心手相印及原件,校友林) (一)师资队伍建设

这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授 255人,,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 5人,美国科学家外籍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千人计划” 2人。

(背面墙)这是我校的杰出科学家、知名学者及国家级专家。 (5位院士,以及章文才,刘后利教授, “千人计划”傅振芳,阮一骏) (二)学科建设

这是我校学科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进入80年代以来,学校对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相结合,学科优势明显,新兴与传统学科交融的发展格局。

我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 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36个。

根据美国数据库 2010年数据,我校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前1%,数量在全国高校并列第 28位。

这张图展示了我校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

(是 20年前学校为了支持张启发等海外归国的年轻教师开展科研而调集的全校最好的仪器)在大家右后方的这台仪器就是我校生物技术中心1987年刚组建时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可以看出当时的实验条件是非常简陋的,但到2004年,该学科整体水平已跻身全国前列。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

(三)科学研究

进入 80年代以来,学校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相结合,围绕国 家目标,瞄准学科前沿,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提升传统农科,取得累累硕果,创 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个一”的标志性成果(一枝花、一株稻、一头猪、一支苗、一棵树、一粒豆) :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我校被评为实施“ 863”计划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这张图表向大家展示的是1986年至 2005年,我校通过省部级鉴定的112个新品种。 我们看这里有几项代表性品种:这是转基因西红柿,是我国第一个商品化的转基因品种。这是生物柴油,是从油菜里提取的环保型燃料;这是BT农药,无毒环保。这是享有盛名的“华农甜玉米”系列品种;这是我校专家研发的转基因棉花标本。 (安全等级证书) 湖北省优质白猪,又称瘦肉猪,瘦肉含量非常高。 (四)教学改革

学校从80年代起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到90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这是刘后利教授主持的教改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这是傅廷栋院士主持的教改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是李守经教授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出版白皮书向全国推广;学校大力建设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 11门,湖北省精 品课程 18门,这是部分精品课程网络课件截屏;(立项建设了实验教学中心 24个, 其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湖北省高校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名师带头搞教改,院士教授上讲台” ,这是傅廷栋和张启发两位院士为本科生讲课的情景。 校友区:

陈耀邦 -前国家农业部部长 甘霖—湖南省副省长

陈萌山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农业部办公厅主任 王生铁,钱运录等 (五)人才培养

这就是“被誉为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他是我校82届毕业生, 他曾致信朱镕基总理反映“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我校一直秉承着百年的办学传统,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迄今为止,我校已经连续18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这是经管土管学院 1999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徐本禹,他志愿到贵州山区义务支教,当选 CCTV “感动中国” 2004年度人物。

这是动科动医学院 2000级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赵福兵,他志愿服务鄂西山区,昏倒在讲台上再也没有醒来,被追授“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中宣部把这两位作为突出典型在全国进行宣传。

这一位是我校园林院 09级学生张瑜,他为救同伴不幸献出自己的生命,入选中国好人榜。 (六)重大典型

这块展板上是师生两代人,这是被誉为“中国柑桔之父”的章文才教授,他是我国果树学奠基人之一,,是首届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这是他的学生邓秀新,他在柑桔育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选育的一批优良品种在主产区得到广泛应用,覆盖面积达80%以上。

这是刘后利教授,他是我国“双低”油菜育种的开创者,他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傅廷栋院士和张启发院士就是他的学生。 傅廷栋院士发现的油菜波里马细 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被广泛应用,到 1994年在国外育成、注册的12个油菜新品种中,有9个是利用“波里马”不育材料育成的。

这是傅廷栋院士教授1991年被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授予国际油菜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 GCIRG “杰出科学家奖章” 。他是该奖成立近 20年来国际上获奖6人中唯一的亚洲油菜科学家。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这是自 20多年来我校主办或承办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大家可以看到,随着我校科研实力的快速提高和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我校主办或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层次也越来越高。 我校代表中国成功申办了第十二届油菜大会、 第十一届国际柑橘大会。这是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来校访问的图片。

两边玻璃柜里展示的都是国外友人赠送我校的礼品。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和我校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校正以更开放的襟怀走向世界,增进国际合作。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校史馆的基本情况就向大家介绍这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校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到建校120周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整体水平国内一流,优势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到 2048年(建校150周年) , 把我校建设成为整体水平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谢谢大家!

第二篇:校史馆安全版解说词

校史馆安全版,宿管版解说词

学校安全、永恒主题

我校立足实际,按照 “团结、同心、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和平安示范学校,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珍惜生命 遵纪守法确保安全 追求幸福的综治工作理念,把打造平安文明校园,创建和谐安全、健康幸福的生活学习环境作为综治工作追求目标。在安全工作要求做到“三讲” (讲安全、讲团结、讲成效),“三有”(有秩序、有纪律、有形象),“三全”(全校见规范、全体讲规范、全程有规范)和“五个到位” (跟踪到位、安排到位、检查到位、指导到位、纠正到位)。在宿管工作中形成了:立德规范 文明高雅 和谐共进的宿管工作理念。“和谐 安全 健康 幸福”的生活学习的宿管工作追求目标。

第三篇:淮中校史馆解说词(简短)

沧桑砥砺百十载 薪火传承谱新篇

——江苏省淮安中学校史馆解说词(简短)

1.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参观我们江苏省淮安中学校史馆。

2.巍巍文通塔,悠悠运河水,是我们淮安中学的标志。我们面对着的屏幕,我们头顶上的灯,我们脚下的河,都是它的体现。大家右手位置是我们校史馆的“前言”和我们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3.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曹卫星省长、胡金波厅长等多位领导都对我校给予了关照和指导。

4.这里的浮雕、历任校长显示了我校百年办学的轨迹。我校主要由国民政府办的江苏省立淮安中学、淮安县立中学和民主政权办的淮安县中学这三脉传承汇聚而来。这是我们的校史沿革表,这是我们的历任校长。

5.这是我们学校的起源-淮安府中学堂(可读上面的解说)

淮安府中学堂

注意:杨锡绂(fú) 对联:

花暖莺捎蜨(dié 同 蝶),溪喧獭趂(chèn 同 趁 )鱼。 ——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一)》 大概意思:春暖花开,黄莺蝴蝶齐飞;

小溪潺潺,水獭追着鱼儿。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7月清政府命张之洞等人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

江苏省立第九中学(可读上面的解说)

补充:李更生为办学兴教,不惜变卖家产,将住所改为教室。毛泽东称赞他“毁家办学,高风亮节”。(指示边上的牌子)

第 1 页 共 3 页

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可读上面的解说)

补充:这是显示省立淮安中学基本面貌的沙盘,是根据有关资料和老校友的回忆制成的。

淮安县立中学(可读上面的解说) 淮阜联立中学(可读上面的解说)

补充:当时教材奇缺,语文教材往往就是战报新闻稿和领导同志的文章。

两淮市第二联合中学(可读上面的解说)

补充:这里陈列的《淮安县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一书,收录了新政府以校长谭稚成和副校长汪育才名义发布的《两淮市第二联合中学招生简章》,它明确省立淮安中学和县立淮安中学的学生都到二联中登记入学。

淮安县中学(可读上面的解说) 淮安市中学(可读上面的解说) 江苏省淮安中学(可读上面的解说)

6.世纪腾飞部分主要讲的是我们江苏省淮安中学阶段的情况。分新校区建设、科学管理、高效教学、校本科研、塑造灵魂五大部分。

关于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占地326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餐厅等,或用我们淮安区著名历史人物的名字号来命名,或以学校前身的书院名来命名,历史感厚重,文化内涵丰富。

关于科学管理:科学管理部分分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人员培训三块,我们请来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开讲座铸师魂,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练师能。

关于高效教学:我校始终坚持在提高教学效益上做文章,近年来,高效课堂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结出了丰硕成果。学校被评为区高效课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淮安日报》整版报道了我校高效课堂创建经验,学科竞赛、高考等捷报频传。

关于校本科研: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论文发表数量连年攀升,课题研究层次高、效果好,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

第 2 页 共 3 页

关于塑造灵魂部分:塑造灵魂部分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我校坚持了三十多年的“学习周总理,努力创三好”活动,这项活动被《德育报》《新华日报》多次广泛报道,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块德育品牌。二是“自我管理,锻造杰出青少年”活动,这项得到温家宝同志批示和支持的活动在我校开展以来,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三是校园文化展示,我们的校园活动、校园社团、校园刊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们的荷韵文学社被“意林中国知名中小学文学社联盟”吸收为联盟会员,我校被评为“江苏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示范点”。富有新意的校园文化对塑造师生灵魂起到了重要作用。

7.110年来,淮安中学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的100位校友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母校成就了校友,广大校友也不忘母校的教育之恩,尽己所能反哺母校,这里的树形灯柱记录了他们赠送给母校的部分礼物和资助母校学子的部分活动。

顶天立地的大树是在辛勤园丁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家左手边的照片显示了我们的名师风采。

8.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未来厅。北面是对外交流的情况,南面是学校获得的重要荣誉,东面是放映区,西面是我们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9.(读后记)光阴荏苒,薪火传承,校史展览馆呈现了淮安中学生命延续的脉络。我们不会忘记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不会忘记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不会忘记四方校友的拳拳反哺。无论是奖杯、奖状,还是图表、照片,都将激励我们高擎创一流教育之大旗,肩负继往开来之重任,同心共进,再创辉煌!

10.感谢各位来宾的参观指导。各位如果有需要表达的心意,请在此留下墨宝!谢谢!

第 3 页 共 3 页

第四篇:嘉禾一中校庆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校友:

欢迎参观嘉禾一中校史展览馆!校史馆本着“尊重历史,重在当代”的精神,主要从8个方面,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作了简略地回顾、介绍和展望;其主旨是为了给学校历史做一次见证。俗话说,读史可以明智。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校史馆,去感受,去思考。

1、校训

首先你们看到的是校训。我校把嘉禾一中的这种精神概括地提炼为“端品植树学”。他传承的是品德的修炼,学问的耕植。你进入展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嘉禾一中校训,就是让你可以直接触摸到我们学校最核心的灵魂和特质,记住它,就好像记住千年的教诲。

2、校史概略

说到嘉禾一中的历史,虽然没有百年,但却有着百年的辉煌。他创办于1923年,前身是1822年的珠泉书院,是郴州地区最早的三所完全中学之一。学校占地面积148亩,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丰富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化气息,一切让人沉醉流连!这里有经验丰富, 敬业奉献的名师,其中省级骨干教师33位,市级骨干教师40余人,高级职称57人。他们以严谨的教风,精湛的技艺使嘉禾一中的成绩屡创新高。

3、历史悠久 三源合一

刚才我们讲到的珠泉书院其实更有历史内涵。他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由时任嘉禾知县的福建籍举人鄢翔倡导修建,清道光三年(1823)基本竣工。在这里我们追溯校史,嘉禾一中三源合一:其一源为珠泉书院,其一源为塘村校区,

其一源为蓝山永启乡锡楼村筹办的私立初级中学——“私立兴夏初级中学”。世易时移,几易校名,几易校址。2005年再迁新址——嘉禾大道南一号。在这里不得不提两幅对联,“珠自辉,玉自媚,怀抱有真,一出便为稀世宝;泉名廉,水名让,鉴光不远,他年应记在山清。“ “ 去后何思,劝学莫先乎我; 立言有要,当仁不让于师。”这两幅对联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

4、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嘉禾一中的特色中,去感受他的魅力。

(1)红色摇篮 凝望时代风云,聚焦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在历史大动荡、大转型时期,嘉禾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风云人物。他们推动历史前进的功勋彪炳千秋,光耀汗青。首先是萧克,他早年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25岁任军长,27岁率领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万里长征的序幕。战争年代,曾任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解放后,历任军训部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和军事学院院长。

李国柱 1905年留学日本期间,结识黄兴、孙中山加入同盟会,1908年回国,先后任湖南省政府抚恤调查处副处长、湖南都督府军事顾问、广州大元帅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参议、护法军第3游击司令。1919年率部参加驱张(敬尧)运动。1924年任建国巩卫军混成旅旅长,被孙中山称为“湖南最热心之革命同志”。

李崇本, 1912 年,任县立高等小学教员。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于1923年创办甲种师范讲习所,任首届所长,后任教育局长。1946年任县中校长,同年逝世。国民党中央政府特颁发“热心教育”的光荣匾。

除了他们,还有唐朝英、彭传新、李昌祉 、李韶

九、唐仁宅、黄益善 、李晓因 、 陈新民、雷飞鹏 、肖武惠都是革命英烈,为中国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2)文学风韵

还是要提萧克,离休后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笔耕不辍,除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萧克诗稿》、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外,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并被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浴血罗霄获矛盾文学奖。 古华,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学习写作,1962年开始发表短篇习作,1981年发表作品《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古华作品还有《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等。

肖建国,曾任《湖南文学》编辑部副主任,湖南永兴县副县长,省作协党组成员兼组联部主任,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兼《芙蓉》主编,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现为广东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编审。

李沥青,中华诗词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还有本土作家尹亮国、李水德 刘建安。学校非常重视文学新人的培养,我校144班学生李建凤的作品《祈盼》获得特等奖。2006年3月,我校学生李春涛作品《春景》发表在刊物《散文诗》,嘉禾作协牵手一中“绿梦窗”文学社联谊会。

5、科研兴校。

我校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研究是学校的水平线”的理念,着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 “九五”以来我校有近20个各级规划课题立项,除“十二五”课题外均已结题,其中有十多个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每年都有20篇以上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2012年,我校被省教科院授予“教育科研基地”。高考、会考以及近几年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逐年攀升,1990年,我校胡慧珍、李勇锋、谭睿彬三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2001年高考,李婧、李水玲同学考入清华大学。

6、体艺强校。学校坚持“体艺强校”的战略方针,“以举重为龙头,以田径为基础,以高考为生命线”,带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近年来,体艺高考持续突破。体艺精英有李儒光,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迪,中共党员,音乐学硕士,现工作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原中国歌舞团和东方歌舞团合并而成) 。举重有张友谊,在 1992年在日本广岛举办的亚洲举重锦标赛中,夺得64公斤级挺举冠军、抓举亚军、总成绩亚军;邓建英, 2003年进国家队。2004年4月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亚洲举重锦标赛中获得53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

项冠军;罗梦珍,0804班学生,国家一级运动员,于2011年被清华大学特招入学。陈会娟,1018班学生,国家一级运动员,于2013年被北京大学保送入学。

7、。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怀。1988年1月,萧克将军回母校,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健视察我校,原郴州市委书记葛洪元(左二)视察我校。原郴州市副市长王贤国、市教育局局长周余武等领导视察我校

8,翰墨飘香

这里是萧星华将军为我校题写校训,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朝阳为我校九十周年校庆书写校训,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北大书法研究员徐双喜为嘉禾一中90华诞题字 。画家李儒光为母校九十周年校庆作画。

结束语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100年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嘉禾一中紧跟时代步伐,领时代风气之先,自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她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灿烂的现在,我们也相信,她也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新老校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母校的明天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让母校永葆青春!由于母校历史悠久,历届校友散居全国各地甚至居留海外,联系不便,再加上时间仓促,缺乏资料,这个展览一定存在着许多错误和疏漏。请历届校友和知情人士指正的同时,还多多包涵。展览观看完毕,谢谢大家的光临!

第五篇: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施工方案-大学校史馆施工单位

大连红方块创建于二〇〇〇年,是目前全国具有权威性的展览展示公司,我们红方块校史制作供应商拥有一支极具原创活力的专业团队,致力于各类校史馆、大学校史馆、高校校史馆、中学校史馆、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等的策划、设计及执行。红方块以其高水准与高度专业性,专业从事校史馆策划制作。

红方块凭借多年的展览展示服务经验,在校史馆设计领域,以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理念,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校史馆进行分析整合,红方块设计师精心分析校史文化、校史展厅、校史博物馆独有的特色,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充分做好校史展厅展馆、校史博物馆的设计策划工作,从而为客户提供极大便利,在业界得到了空前的反响和认可。

大型校史馆设计策划项目: 校史馆、校史博物馆、校史馆荣誉室、校史陈列室、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高校校史馆、校园文化展厅、专科院校校史馆、大学校史馆、中学校史馆等。

转自中国展厅史馆工程网

上一篇:小学校办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学生体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