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

2024-04-19

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共8篇)

篇1: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

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观了江南大学校史馆。我们每个人都被江南大学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一股成为江大人的自豪感,喜悦感油然而生。江南大学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轻工高等教育为特色的高校,被誉为“轻工高等教育明珠”。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也是“111计划”、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2年由原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

学校办学涵盖理、工、农、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10大学科门类。占地面积3200亩、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学校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十一五”以来,江南大学承担并完成了“973”、“863”、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150项;获部省协会以上级奖励39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专利申请数、授权数稳居江苏省前三位、全国高校前列。这是多么喜人的成果!骄傲之后,我也感受到了身上的压力巨大。江大的光辉历史是前辈创造的,我们有责任将江大的光荣的优良传统传递下去,开拓江大新的辉煌。

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从基本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学校添光添彩,比如:多做好人好事,阻止不文明的事情发生„„这些我们都可以轻易做到。但是却可以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同时,作为学生,努力学习仍然是我们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江大美丽的校园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光荣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得开学典礼时候,我们学院的口号是“爱学习,爱拼搏,我爱商学院”,现在就让我们用我们自己的努力为商院增光添彩。

江南大学,是国家211重点高校,她的前身无锡轻工学院曾是轻工业部唯一的直属高校。我骄傲我是江大人,我骄傲我能在江大学习生活。我相信,当我们离开的时候,“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会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篇2: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

几束灯光打在古色古香的牌匾上,将“校史馆”三个大字衬托的静婉,庄重而又明亮,这里就是长安大学校史馆的入口处了,我们将由此开启刹那干大学从无到有的校史之旅,环顾入口处的外缘。墙上挂着的是长安大学各个时期的小牌。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字体体现了长安大学不同时期的特点。校牌对面的校园旧影,也体现了长安大学不同时期的校园风貌。

由外厅进入序厅,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事长安大学的校训“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浮雕。浮雕选取了长安大学前身三所母体学校的正门,象征着长大的沧桑岁月和辉煌历程,此外,序厅的历史改革图还为我们展示了长安大学60年从三校独立到合并发展的演变历程。

党政领导人厅为我们展示了三所母体学校的领导人。接下来就是西安交通大学厅。1951年首批筑路开拓者怀着兴路振邦之志,汇聚兰州,开榛拓荒,薪传学术,中国

交通事业专业教育由此起步,长安大学由此发端。学校于1952东迁西安,两易其名,三易其地,最后雄踞于西安南部,被誉为“红砖学府”。维勤维俭是指学校自强不息,创建了汽车修理厂,汽车修理厂等7个校办企业。“滋兰树惠”体现了学校“学为路办,筑路育人”的办学理念,学校把渭水校区的两个食堂命名为“滋兰苑”和“树蕙园”,由此可以一观学校对我们的美好期望。墙上的几张图片展示了西安公路学院先进的技术成果:我院师生自制的载货汽车,煤气机等等。曾经,为了相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改变靠人力客运的落后面貌,我院完成了“微型汽车”的设计制造任务,创造了于清华大学并驾齐驱的奇迹。西安公路学院不仅为我国交通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帮助过其他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比如1965年帮助越南修筑国防公路。20世纪80年代,学校成为交通部重点院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誉为有公路交通特色,专业齐全的亚洲“唯一”的一所大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无论是办学规模,专业数

量,还是学科层次,西安公路学院均达到较高水平,被赞誉为“公路黄埔”和亚洲第一,1995年正式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并由此跻身“211工程”之列。听着讲解员的讲解,听到长安大学曾经的辉煌事迹,我由衷地为我的大学感到骄傲!

篇3:台湾大学校史馆的特色和经验

高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高校校史校情既是社会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在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的凝炼,又是历史传统和大学精神的积淀,承载着一所大学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学生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力量,学习和掌握校史校情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史馆作为营造高校人文氛围、展示校史校情的窗口,由于其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9月,笔者开始了在台湾大学为期半年的访学生活,在此期间就台大校史馆利用校史校情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特色和经验进行了多次考察和调研。

二、台湾大学校史馆的历史发展状况

台湾大学前身是日据时期的台北帝国大学,创建于1928年,1945年改名为“国立台湾大学”。为展示台大校园文化,凝聚台大人的向心力,1929年台湾大学的前身台北帝国大学(1928.3—1945.8)开始兴建校史馆,历经五次扩建终至今日规模。2004年5月台大校史馆展示厅开始筹设,2005年6月22日校史馆建成使用,同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春,台大药学系旅美校友李华林先生(1957年毕业)之川流基金会向校史馆捐款设置特展厅“川流厅”。台大校史馆包括常设展区、川流厅、办公区域,另在校图书馆设有校史资料区,在水源校区设有典藏校史文物库房。校史馆除了进行常设展与特展的规划、维护、导览,还在进行校史文物征集与台大记忆募集的工作,希望多方面记录并保存台大的有形与无形的校史校情。

三、校史馆利用校史校情教育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特色

大学校史馆是大学历史研究机构和大学教育展览机构结合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它秉承大学的基本精神和教育理念,从职能上来看,它是一种人类“记忆”功能的延伸。其目标是收藏公共的记忆,以及起到“提醒”之目的[1]31。台大校史馆收藏并展示了重要校务档案、校产史料及校史文物,同时还在持续且有系统地搜集整理各类资源,为校史校情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空间。

1. 通过对台大历史与前景展示,增强大学生认同及责任意识。

校史馆体现了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对广大校友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启迪作用。台大校史馆常设展示包括台大精神和象征、台北帝大与台大之大事记、各学院荣耀与成就、校园生活与台大人物、校区分布与校园变迁等等。校史馆中陈列的校史和珍贵文物,记述了台大人不求名利、艰辛办学、献身教育事业的功业。这些荣誉与回忆,使广大学生对学校起源、演变发展与目标愿景有所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了学生对台大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而达成台大追求卓越的理想。

2. 发挥校友榜样作用,形成努力上进风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2]64台湾大学在其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出众多顶尖学者、政治首脑、文学大师和企业精英,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前校长田长霖、诗人余光中、华硕电脑董事长施崇棠等知名人士。台湾自199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由人民直接选举以来,已选出八位,其中李登辉(农业经济)、连战(政治学)、陈水扁(法律学)、吕秀莲(法律学)、马英九(法律学)、吴敦义(历史学)、蔡英文(法学)等七人,都是台大毕业的校友。校史馆中陈列了台大历任校长委任状、一些优秀校友当年的学士论文和成绩证明书、台大人在各领域学术和社会上的傲人成绩的珍贵文献资料。其中所展示出的台大人执着与努力、所记录着的足以影响全世界的伟大成就对大学生是一种鞭策,使他们永不懈怠地奋力向前。

3. 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确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大学校训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历史积淀、价值追求和办学特色,是学校育人理念的凝结和升华[3]40。台大校史馆前厅中央是前台大校长傅斯年的半身铜像,基座上铭刻着傅斯年提出的“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的校训。在校史馆展厅,翔实的史料介绍了为改造深具日本殖民工具性的台北帝国大学为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台湾大学,傅斯年1949年就任台大第四任校长后的办学理念及策略、提出大学的任务、改革的具体措施。敦品、励学是对待自我品质的要求,爱国、爱人是对待国家社会的态度。作为立教之根本,修身之准则的八字校训,确立了台湾大学的核心价值,这也体现了台湾大学注重对学生人格培养、重视伦理精神养成的文化传统。

4. 建立台大博物馆群,展现高校服务精神。

台湾大学自1928年创校以来,为支持研究、教学所需,校内各系所单位于学术研究领域内,广泛搜集各式独特珍贵且丰富的文献史料、标本与藏品,并设立标本、文物陈列等馆室进行搜集典藏,成为台大不可忽视的珍贵宝库及资产。为了妥善整理保存、推广利用这些珍贵藏品,使其成为整个社会的自然、文化、学术资产的历史见证,2005年,李嗣涔校长提议就校内博物馆资源之运用与整合方向进行规划研议,2007年开始以台大博物馆群的合作发展模式进行资源整合,改善各馆室整体典藏、展示、推广环境。现在以台大校史馆为中心,人类学博物馆、地质标本馆、物理文物厅、昆虫标本室、台大农业陈列馆、植物标本馆、动物博物馆、档案展示室及医学人文博物馆等馆室共同形成了台湾大学引以为傲的博物馆群。博物馆群作为营造高校人文氛围的重要文化建筑,凝聚着人们对校园的感情,既支持研究教学功能,又发挥社会服务与教育功能,塑造台大新的社会形象。

四、校史馆利用校史校情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经验

1. 注重校友交流平台建设。

大学校史馆除了收集、展陈、研究和保存校史资料的功能,它们作为校园文化生活和校友交流的平台,在当今大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台大校史馆建设的一个宗旨是成为台大人回娘家的落脚处,无论身处世界哪一个角落,返台湾、回台大,校史馆的老照片、老影像,都能使校友们重温旧梦。在校史馆一楼通往二楼的通道上悬挂了近百张历史照片,给参观者以强烈的历史的冲击,使人们可以回味属于不同时代的台大生活。台大校史馆在1998年之前是学校图书馆,现在校史馆二楼仍旧是当年台大图书馆阅览区的旧貌,保留着1998年前进入台大求学的台大人共同打拼学习的记忆。校史馆不仅在室内陈设上注重校友们的交流和怀念,还定期举行“学与思”台大校友讲座、“书写生命记录校史———台大学生日记365天特展”、“相约,与四年前的自己相遇:埋下专属台大B03的时空胶囊”等活动。在馆内,随处可以看到供校友留言的手册、卡片、纸张,校友们不期而遇或者未曾谋面的交流可以使智慧和创意互相激发,使精神和价值观在谈话中或阅读间传递。

2. 以人为本彰显服务理念。

由台湾大学的校史校情,可以窥见台湾高等教育以及台湾社会文化的变迁与成就。台大校史馆作为被指定的台北市古迹,以及台大博物馆群的建设和发展也见证了台湾的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等,因此也成为台北旅游的目的地之一。参观者不仅包括大中小学生、大学教职工、校友,还包括国内外的旅游者。由于参观者教育水平和接受水平参差不齐,单纯地陈列展品、呆板陈旧地解说往往不能激发参观者的兴趣。为了适应观众的接受能力,校史馆提供了不同的参观方式。考虑参观者来自不同国家,门口放置了中文、英文、日语等多国语言的校史馆手册;为了让参观者更详细了解展区内容,专职老师和自愿者学生会根据服务对象变换解说内容和方式;每个展台前面都有触摸屏电脑和耳机,用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把丰富、生动的内容展示给参观者;观影室的大屏幕播放着关于台大的历史影片,再现不同历史时期台大的风景、台大人的学习和生活的风貌;在阅读台大专区,参观者也可以安安静静地沉浸在书香中体会不一样的台大;定期开展的具有创意的馆内活动也会让参观变得生动有趣,如的“看不见看得见的台大———巡梭时空中校景、建物与人的相遇点”特展,运用3D虚拟平台对校园真实场景进行三维再现,描绘出台大的历史轨迹与空间发展,使得参观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利用现代化科技增强互动。

注重参观者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是校史馆一直寻求的教育手段。计算机和现代科技的使用为这种互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效地解决了以往参观者被动式的接受。除了用电视向参观者提供声音、图像、资料等信息,为增加互动参与效果,校史馆内还安置了多个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解说系统,参观者可亲手查询校史馆展览平面图、所处位置及详细的馆藏内容。另外,声、光、电等现代化科技在建筑和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增强了视觉效果,为参观者提供新奇而深刻的体验,使参观不再枯燥无趣。校史馆在台湾大学有专门网站,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在网站上除了一些常规介绍,还可以查询到校史馆近期开展的各项活动、讲座等,还提供馆藏检索以及校友资料查询等服务。另外,校史馆还设立了博客,介绍校史馆的活动开展情况、校友事迹及校史馆展品背后的历史,老照片新故事,博客自2006年开通以来深受学生和关注台大人士的欢迎,访问量累计188万人次,对台湾大学校史校情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4. 利用校史文献凝聚向心力。

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录,高校校史校情有着很高的资源价值。校史文献包括客观全面记录学校重大历史事件的年鉴和大事记,专题性反映某一方面办学情况的成果汇编与资料汇编、生动记述师生真情实感与亲身经历的回忆录等[4]64。校史馆通过对校史文献的编研,提供多种形式的校史信息服务,这也是高校人文精神传播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台湾大学出版了大量的关于校史校情的资料,丰富、生动、具体地描绘了台湾大学的发展历史。有史志专著,如《光复初期台大校史研究:1945—1950》《国立台湾大学校史稿1928—2004》《国立台湾大学校史稿1928—2012》等。另外,还有许多台大校长、校友介绍、回忆台大的书籍,如《台湾大学新世纪愿景》《从追随到领航迈向顶尖的台大》《我们的那个年代振翅云霄》、《有人要我写一首关于台大的诗》《台大人文风情》《闲话台大四十年》《台大八十,我的青春梦》《青春记忆老台大》等等。作为连接学校和校友的纽带的校史丛书的编纂有利于弘扬办学传统,传承学校文化,凝聚师生向心力。就大学生而言,校史丛书能激发学生爱校爱师的情感,增强认同责任与使命意识。另外,馆内还设有台大出版中心书店,为推广校史丛书和台大学术出版物提供了交流平台。

五、我国高校校史馆建设理念的探索

校史馆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作为塑造高等院校人文氛围的重要角色和承载传播校园历史的载体,其重要价值和地位日益凸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校史研究被给予高度重视。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成为全国建成最早的校史馆。目前我国高校校史馆建设中,还存在较多误区,台湾大学校史馆建设的案例对我国现阶段校史馆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1. 摒弃求新求大,注重精神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校史馆的投资力度日益增强,但在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求新求大”的倾向。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校史馆,馆舍豪华宏伟,面积和建设规格上远远超过图书馆,却少有开放,引起广大学生不满,也带来负面的社会舆论[5]。台湾大学建造校史馆的一个目的,是让校史馆成为台大人回娘家的落脚处。因此,校史馆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文化传承因素,使校友再次回校时在享受校园风光的同时进行文化滋养。校史馆可以利用毕业校友返校聚会、校友论坛等活动加大校史校情宣传,通过参观校史馆、博物馆,让校友知晓学校的现状,增加对学校的感情,为母校建设献策出力。

2. 强调体验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

要增强对大学生校史校情教育,不但要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还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校史馆通过展示大量历史影片、校友访谈、虚拟校园等内容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来重现历史。校史校情不仅是一种可见的物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通过过往学生和教师的记忆将大学的历史描述出来。参观者在观影过程中,参与到所陈述的故事中去,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大学拼搏奋进的精神,激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在毕业生即将离校时,可以在校史馆视听室记录一段毕业感言,收藏在校史馆,成为公开的影像资料,供观众阅览和自己在将来返校时查阅。这种校史记录方式对学生有特殊的意义,也增加了校史馆的吸引力。

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真正融入学生生活。

由于缺乏与校园共同发展的理念,我国高校部分校史馆很少参与学生校园活动,加之社会服务意识的淡薄,展览内容恒久不变,这些使得校史馆门庭冷落,成为一次性景点。台大校史馆对自己的定义是“台大生活记忆,台大人生命轨迹”。因此,校史馆建设也应该从理念上与时俱进,使其成为对师生和社会开放的窗口,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因此,校史馆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和校史学习,满足校内师生接受校史文化熏陶的需求,如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举行校史图片展、校史影视展,进行校史刊物征文等活动。

摘要:校史馆作为展示校史校情的窗口,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察和调研台湾大学校史馆利用校史校情教育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特色和经验,为高校校史馆建设理念的更新提出了借鉴:摒弃求新求大,注重精神价值、强调体验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真正融入学生生活。

关键词:校史校情,价值观教育,路径,台湾大学校史馆

参考文献

[1]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徐愫芬,韩延明.校训文化: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宝藏,山东高等教育[J].2014(10).

[4]曹青.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与利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J].2009(3).

篇4:高校校史馆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史馆继承文化教育

一、高校德育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的真正成就应该在于它使学生在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英国教育家纽曼也指出,大学不仅应教授精确的知识,还应该进行道德教育。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影响颇大。同时,道德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高校建立校史馆的意义

建立高校校史馆是当前高校一个颇具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校史馆作为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理念和不同时代学校历史面貌的场馆;既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又是对外宣传学校的重要窗口;既是学校大学精神的物化凝结,又是历史的传承,缅怀历史,启迪未来,文化积淀的平台;是学生德育与教育的生动素材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校史馆,为我们展现了学校不平凡的历史,在校史的道路上,不全是平坦,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之境。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它凝聚着几代人的汗水与智慧,集结了优秀校友的风采,总结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经验与成果,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个性的精神内涵得以体现。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它是学校最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校园文化的溯源和载体,是学校精神的传承,是历史滋养了学校坚韧的根系。

三、佳木斯大学校史馆建设概况

合校前从1947年合江军区卫生学校的建立,到1949年佳木斯师范学校成立,到1959年佳木斯农业机械制造学校的建立,再到1985年佳木斯大学的建立。已走过了66年的风雨历程。

66年前,在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盛夏,延安卫生队迁到佳木斯,在张闻天同志的关怀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卫生学校——合江军区卫生学校,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培养专业医护人员,这就是佳木斯医学院的前身。其前身分成五个时期,即合江军区卫生技术学校时期;合江省立卫生干部学校时期;松江省卫生学校时期;松江省医士学校时期;黑龙江省佳木斯医士学校时期。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东北解放区相继建立民主政权,佳木斯是合江省所在地。佳木斯民主政权先后接管佳木斯男子国高、佳木斯女子国高、佳木斯师道学校,于1946年5月4日合并成佳木斯联合中学。1949年8月松江省政府决定,设立佳木斯师范学校,隶属松江省教育厅。在佳木斯联合中学师范部基础上建立佳木斯师范学校。它是黑龙江省建校较早的一所师范学校,是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正规学校,是为了适应建国初期人民教育事業的迅速发展,解决教师之急需,承担着繁重的培养师资的任务。

1958年,在“大跃进”形式的推动下,中共合江地委和中共佳木斯市委根据合江地区是全省钢铁、机电工业重点地区之一,佳木斯市又是新兴工业城市的特点,为了全区工业企业的大发展和培养轧钢、机械、化工、电机等专业的人才,于1958年11月建立佳木斯工学院。

改革开放后,1985年,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佳木斯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学校虽几经变迁,然自强不息,伴随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而成长壮大。1995年6月27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佳木斯工学院和原佳木斯大学四所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佳木斯大学。校史馆兼有陈列和保护物品与资料的双重功能,在六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资料既有历史价值,也有文化价值。

实物文献是校史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撰写编研校史、大事记、年鉴等专题性材料提供了依据和凭证。在实物陈列和几十个展区、上百幅的图片中,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展现了学校的自立自强,不断奋斗的过程。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校史馆名师展区中,老师治学严谨的事迹比比皆是,记录着岁月的雕痕,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高度汇集了他们毕生的优秀成果,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雄心。

校史馆同时具有对外接待功能。独特的校史展览中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吸引八方宾朋。每年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各届校友回到母校,校史馆都是必到之处。此外,校史馆还承担了大量的接待领导嘉宾、外国友人、校外团体、社团、有意愿报考本校的高考生和家长等任务。校史馆也因此成为学校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接待基地。

四、以校史馆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教育

高校校史馆是学校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诸多高校教育的素材中,校史馆生动的展现了它的历史性与直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祖国与民族的深刻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勇于进取、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代替的。让学生把母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为校争光,载入校史,为以后的校友竖起榜样。

跻身于这个时代,感受到时代大潮的寒气逼来,知识的充实,实践的历练是学生正在经受或许在未来还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考验。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专门人才,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是一个蜕变的集中训练营。每一个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生活过,挫折过,感受过的人,犹如浩瀚海浪中的一抹浮萍,当终于搁浅在岸滩,已是饱经风霜,但又“脱胎换骨”。 学生使尽浑身解数,努力扮演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角色。然而,角色的选择是一个人生的选择,它取决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导向。要在大学阶段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学到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深入挖掘校史文化,充分发挥高校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培养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3.

[2]石俊华.解读洪堡之高等教育思想[J].高校高职研究,2009.

[3]朱京凤.略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J].高教研究,2006.

[4]刘海峰.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J].中国高校研究,2004.

[5]杨海文.另一种校史:文化校史[J].大学教育科学,2007.

[6]许翠花.校史馆是教育资源的聚集地[J].兰台世界,2009.

篇5:江南大学校史馆参观有感

校史馆参观有感

设计学院艺术设计xxxxx

今天在班长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参观了位于我校图书馆一楼的校史馆,校史馆展区面积为760平方米,分为分“金陵典学”、“五秩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等六大部分,分别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1000多幅图片资料和250多件实物。

走进校史馆大厅,能看到学校历年的照片,从 1902年至今的100多年来,学校经历了风风雨雨,才走到今天这样的辉煌,经过近半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江南大学走过了沧桑岁月,在几个专业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最吸引我的还是理解杰出校友的介绍,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洪平凡,邓鸿勋,季克良,王骏,吴仁祜等人。除此之外,我校还有众多其他著名校友。虽然他们与我们并不相识,但他们成功的例子无不激励着我们向着我们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执着奋斗。

其次,最能打动我的,是江南大学的校史展示,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精美的实物,让历史重现在我眼前。震撼,然后是深深的自豪!江南大学的前身是,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在1947年10月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也是无锡近代唯一的一所包括文、理、农、工多学科的综合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江南大学奉命撤并,有关系科分别并入南京工学院、苏北农学院(今扬州大学)、苏南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等新建高校。1952年夏,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其数理系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苏南师范学院,组建江苏师范学院)。1952年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学科合并组建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故在该领域有“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的美誉。1985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无锡大学的基础上批准创办新的江南大学。1996年和1997年夏,顺利通过中国轻工总会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和立项 论证。1997年9月,中国轻工总会批准无锡轻工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项目学校,成为国家重点建设 的近百所高校之一。至此,我们江南大学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通过对校史馆的参观,我领悟到了 “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的真谛,理解了我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服务名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更坚定了我对我校的信心,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我也领悟到了我校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传承了江大学子的孜孜不倦、笃学尚行的学风。

然而,震撼与自豪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责任感与压力。作为学校2012级新生,我2012年9月19日

设计学院艺术设计xxxxx

们一方面应该秉承江大人的优良传统,孜孜不倦,凝聚力量,勇攀高峰,而另一方面,作为90后的我们更应该以将自己培养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不断努力。所以我感到自己肩负重任,要为自己的未来,为江大的未来,为中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大学四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匆匆时间一晃而过。所以我们应该现在就做好一个详尽的计划与目标,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虚度光阴。对于我个人来说,专业课必然重要,但我同样希望自己能成为……<谈理想说计划>……最后,这次将的校史馆参观活动带给我的影响很大,应该说彻底把我从一个高中生蜕变成了大学生,让我领悟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更坚定了我的信心并为我指明了方向。

肩负使命与责任,带着理想与热情,再次出发!我为我是江大人而骄傲!

篇6:参观校史馆有感-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姓名 孙秋瑶

学号20083121

2011年5月27日下午4时,2008级13120801班的我们,参加了位于2号楼的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校史馆,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在讲解员十分详细的讲解于我们的细细观摩之后,对于学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也更加深爱我的学校。

北京理工大学自1940年建校以来,经历了70余年的风风雨雨,几经搬迁,数次更名,多次迁址,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而且学校自身也在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也终于在199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2000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行列。

这次参观校史馆,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以前不曾意识到的事情,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以我的学校为自豪,为她骄傲。校址从延安到张家口,再到柏岭,再几经迁徙,几经周折,终于到了北京。校名也由自然科学院改为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再更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之后与好几所大学合并,共建,成为了北京工业学院,最后,终于在1988年四月,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直到今日。办学状况也越来越好,从1940年初,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的坚苦办学,到后来渐渐好转,还得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大力支持,加之全校师生的的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学校最终到了今天这个辉煌的位置,背负着光荣使命,在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以后,也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为了国防建设需要,学校全面开始建设常规兵专业,1958年,在党和国家的要求,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亲自指导下,我校建立了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专业,之后被列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我校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广大师生怀着远大的理想,在激情岁月中,时刻准备着为建设祖国国防而奋斗。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全校师生发扬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精神,获得了一大批出色的研究成果。研制了中国第一枚反坦克导弹,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代轻型坦克。三无冲锋枪,歩冲通用枪等等。学校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质量优秀的毕业生,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现在,学校以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为校训,以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为学风,建立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再201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理工科大学;2020年,建成以理工为主的亚洲一流大学;2040年,建成特色鲜明,理工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提出了“六加一”发展战略:学科优化战略,强师兴校战略,教育创新战略,科研提升战略,开放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战

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现有4个作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级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学校已有的荣誉和资源,都是学校继续繁荣发展的有力后盾,学校一定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继续激情进取,创新辉煌。

我的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一路走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种种坎坷,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庞大规模,拥有了今天的荣誉。峥嵘岁月,艰苦时光,学校都以平稳的步伐走过,越来越庞大,成为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自豪。

篇7:党活动策划-观重大校史馆

红色精神朗诵比赛

策划单位: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12级党支部

策划时间:2015/4/12

一、活动名称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15年“观重大校史馆”红色精神朗诵比赛。

二、活动背景

重庆大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学校的发展史,我院党委决定组织学生干部参观校史馆参观我校校史馆,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记英雄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牢记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明确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努力工作,健全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特此做了一分策划书,将举行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15年“观重大校史馆”

红色精神朗诵比赛。

三、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1)、通过本次对校史馆的参观,让同学们对学校有更深程度的了解,对学校的光辉发展史和艰辛发展历程的认知有更深一步的提高和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2)、通过本次活动回顾学校历史加强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认识,形成荣誉与自豪感,激发同学们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展现办学成就,展望美好的未来。

(3)、通过本次活动加强党支部和学生的交流,为日后开展顺利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增强党委学生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传承和发扬党委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4)、让学生在参观中了解重庆大学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精髓,让学生亲身感受重庆大学由古到今的巨大发展和历史变迁,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培养他们热爱重大的情感。同时也弘扬校园的红色文化,增强了校园的红色气息。

四、活动对象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12级全体学生

五、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地点:重庆大学A区校史馆

六、活动内容及要求

(1).围绕以史育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参加校史馆,以红色精神朗诵比赛的形式,深入开展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育广大青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广大青年 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

(2).朗诵比赛。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正确,联系实际、事例生动,语言流畅、感染力强,动作、妆容、服装自然大方,普通话标准。朗诵时间限10分钟以内。

七、活动流程

1、欢迎大家自愿报名参赛,报名方式见学院群共享。

2、全体参加人员在14:15校史馆门口集合,由负责人负责签到工作。

3、集合完毕后站好队,由负责人组织排队按顺序进入校史馆。

4、跟随讲解员开始进行参观。

5、听讲解员介绍齐大校园文化及发展史。跟随讲解员参观各个板块,可以与讲解员沟通或相互交流。由信息部负责拍照。

6、参观完后尽快出校史馆,以防阻碍其他学生进行参观。

7、在校史馆门口举行红色精神朗诵比赛,最终评出演讲比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提供证书。

8、结束后不得自行离开,在校史馆门前集合,集体拍照留念。

9、活动结束后整理记录的照片、视频写出活动总结并上交。

八、注意事项

1、参观人员需服从统一安排。

2、参观人员在校史馆内,严禁学生破坏校史馆内的成列展品。

3、参观过程中跟随组织人员,需保持卫生,不得随意走动。

4、参观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注意语言文明。

九、总预算:100元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党支部

篇8: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高校校园文化起到育人、导向、辐射、激励和陶冶等多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一) 育人功能

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最根本的功能。校园文化凝聚着社会、民族文化的精华, 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校园人只要置身其中, 就能感受到这种特定的亚文化对其心理、思想、行为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精神环境, 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和熏陶, 以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 影响校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 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及性格的美化与净化。

(二)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 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 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过滤和改造, 转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内在动力, 会把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德、智、体全面发展, 积极适应社会的新要求, 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三) 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不仅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它也能反作用于社会文化, 从而表现出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际间的辐射, 主要是通过高校之间的学术、文化、信息交流来实现。比如, 现在高校之间普遍实施的互相选课、互聘教师等措施, 以及普遍开展的校际文体活动, 使各校文化实现优势互补、特色互补, 促进了校园文化的校际辐射。二是校园文化向社会的辐射, 主要是通过向社会输出高校的精神产品, 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要, 以及向社会输送经过高品位校园文化熏陶的、高素质的人才等途径来发挥的。

(四) 激励功能

大学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大学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又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强烈的创造欲望, 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工作学习中争取更大的成绩。

(五) 陶冶功能

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 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不是强行灌输的, 而是寓教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 通过有形的、无形的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于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的情绪, 陶冶人的情操, 美化人的心灵, 从而最终塑造理想的人格。

二、校史馆的文化意义

首先以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为例, 它位于我校五号楼, 始建于1934年民国时期, 是原国立中山大学校内造价最高, 面积最大、民用建筑规格最高且最为精美、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老建筑, 其风格独特, 古色古香, 一直以来都是校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它巍然矗立着, 彰显出华南农业大学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无言地表达着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诉求, 让人浮想联翩, 流连忘返。

其次, 作为一处文化设施, 校史馆已然成为对师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爱校荣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如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是我校爱国爱校教育基地。每年上万新生入学教育, 参观校史馆是一个重要环节。全校新生在校史馆里, 可以通过聆听校史讲解、观摩校史展览, 知晓学校创业之艰辛、办学之曲折、成绩之不易, 领略学校精神之内涵、校训之来由、发展之蓝图, 进而为前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而感动, 为学校目前取得的发展业绩而自豪, 为学校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而振奋, 从而达到自觉融入学校传统文化氛围, 踊跃传承优秀学校精神的效果, 让“丁颖精神”代代传承。

再次, 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 受招生、就业和社会评价诸要素的影响, 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 在关注高校的品牌效应、教学质量和招生就业率的同时, 无不关注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而校史馆作为高校一扇对外交流的窗口, 对于展示高校优秀的校园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上级领导视察、国际友人来访, 还是新生入学、校友回校、举办大型活动等等, 校史馆都是一处“必看之地”。每年校园开放日, 即华南农业大学紫荆科技文化节当日, 校史馆都会对外开放, 与此同时展开接待活动与讲解活动, 让外校人员更好地了解华农。

最后, 作为一部浓缩史料, 校史馆详细载录着校园文化的发展脉络。校史馆是高校办学历史的记录, 更是高校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校史馆记录的高校创办、变迁和发展的历史, 是高校最宝贵的历史档案, 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溯源和载体, 具有载录高校校园文化成果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史馆汇聚了学校大量可靠的历史文字资料、影像和实物, 以其物化直观性的特殊优势, 忠实记录和形象展示了高校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人们通过参观校史馆, 可以了解一所高校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园文化特征, 从而进一步理解这所高校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

总之,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是一个记录、展示、传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 它的建设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 对于“丁颖精神”、人文精神的展示和传承有着勿庸置疑的现实意义。

三、将校史馆建设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对策

(一) 增强校史馆建设的创新性

校史馆建设涉及建筑艺术、陈列设计、历史档案、文案写作与资料取舍、图片处理以及展馆的有效利用等多个方面。当代校史馆的建设可以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 即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配以“多媒体”和“背投影电视”等现代手段, 借助展板、展架、灯箱的展现, 复合材料的运用, 多彩造型的设计, 以声、光、电的结合辅助图片和文字, 达到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效果, 既具有个性与现代感, 又风格美观大方、凝重大气, 从多种感官给参观者以巨大震撼和深刻印象。从而使展出更加生动、有趣, 不枯燥, 从而提高办馆质量。

(二) 充分展现大学的精神内核

由于办学历史及所处地域、办学理念的不同, 各所高校都具有独特的办学传统和大学精神。各高校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特色及个性正是高校灵魂的集中体现。因此, 校史馆在开办之前, 首先要通过解读学校的历史文化, 明晰办学特色, 深入挖掘出该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魅力并加以浓缩, 凝练出校史展的神髓。要有针对性地把能体现自己学校独特之处、发挥自己学校优势的档案资源整理收集起来, 精心挖掘、布局、谋篇, 使之具有本校鲜明的特色。

(三) 增强校史馆的宣传力度

要广泛利用国际友人来访、校友来访、新生入学、举办活动、上级视察等各种时机, 充分发挥校史馆传承和展示校园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不但要在学校内部举办展览, 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宣传和学习校史, 为广大师生营造优良浓厚的学习氛围, 满足校内师生接受校史文化熏陶的需求, 如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作文大赛、歌咏比赛、戏剧表演赛, 举行校史图片展、校史影视展, 开展校史文化宣传周、校史刊物征文等等;还可以面向社会, 迎接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参观访问。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地举办临时专题展览, 使校史馆工作不断推陈出新。

(四) 开设校史课程

建议尝试将校史作为一门课程引入课堂, 这是对校史的潜在功能和价值的深入挖掘, 可以促进其在学校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校史课程以弘扬学校历经岁月沧桑后所积淀的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 如果课程设置合理生动, 其感染力能够引起师生的强烈反响。同时, 校史课程不仅仅是“大师”的展现舞台, 也是“名家”的汇聚之地。请高校的知名专家、老教授参与到校史课程的教学中, 讲述自己对学校历史的感悟、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对青年学子的寄语等等;同时, 邀请知名校友回校讲学, 讲述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成功经验和奋斗历程, 表达对母校的感念之情, 可以有力鼓舞在校学子热爱母校, 认真学习。良好的校史课堂对于熏陶青年学子的爱校爱国情怀、实现校史的文化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 高校在面临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史馆建设这个艰巨的任务时, 首先要把握好校史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重要现实意义。笔者以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来看, 需要对本校校史馆的特点进行把握, 运用全校师生的力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充分利用好校园内重要的开放活动。这样, 校史馆建设才可以不落窠臼, 有重点, 有内涵地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辐射功能、激励功能和陶怡功能。

摘要: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历史精神, 更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目前,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正在面临发展的瓶颈期。如何更好地将校史馆的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血肉结合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命题。因此, 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 认为高校校史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应当从增强创新性、重特色重内涵、加大推广宣传三个大方面进行。

关键词:校史馆建设,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查尔斯·兰德利.张至维译.创意城市指南[R].创意城市论坛告, 2005.

[2]周城雄.博物馆与创意城市[J].世界发明, 2007, 2-3.

[3]郭红解.论档案馆文化的构成、特性及空间拓展[J]..档案学通讯, 2004, (5) .

[4]朱明宝.论校史馆与校史馆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11) .

[5]胡鹏飞.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09, (11) .

上一篇:行政诉讼的起诉与受理下一篇:单位年终工作总结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