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之我见

2022-08-05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之我见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今天有幸在这里和大家共同交流教学经验,我感到很荣幸,感谢领导和老师们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回顾自己二十年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感觉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经验”存在,有的只是每位教师都有的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语文教学工作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以下是我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不能称之为经验,算作上与老师们的探讨和交流吧。

随着课改逐年深入和作文成绩在考试中的比例逐年上调,作文不能不引起许多人的重视,写好文章永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的“教师出题学生写作”和“学生作文教师批阅”的做法,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造成了学生怕写作文,教师苦改作文的不良后果,鉴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学会观察—走出写作的第一步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文离不开观察,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练习写作的前提。鲁迅曾说过:“留心各样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可见要想写好作文,功夫在平常。平常多留心周边的人和事,然而许多人忽略了这一点,而将精力集中在“怎样写”的指导上,因而学生常常只能编,假话连篇。其时身边的大自然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随时都能让我们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繁花似锦的原野可以让我们美不胜收;傲立风霜的腊梅可以让我们懂得坚强;如火如荼的工地让我们感到劳动者辛勤的奉献,看到热腾腾的晚餐感到母爱的无私。如果学生平时都能在生活中留心去观察,写作文时就不会那么冥思苦想了,就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的尴尬”了。如有的学生看到大雪中的松树,坚强不屈的与风雪抗争,雪化后依然露出它苍翠的枝叶,由此受到启发。人也应该如此,只有遇到困难不退缩,勇于奋斗,总有一天在某方面会获得成功。放学家长接孩子的种种表现感受不一,有的看到家长接过书包就背在自己背上,那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却认为不是关爱而是溺爱,背走的是孩子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总之,善于观察,善于从平时生活中积累素材,作文就不愁无话可说。写作时,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自然也就溢于字里行间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的宝库。

除了注意生活观察外,还需留心生活经验的积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笔记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古往今来,许多作家都是在记笔记、写日记中成长起来的。一篇作文成功与否,并不只在于考场的发挥如何,主要的还是作者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真实的生活积累。由此可见平时材料的积累也很关键。平时写作好比是捡柴,等柴火多了,只要有点火星就能燃烧起来。因而无论课内外,都要主动去练笔,将来这笔记就可成为自己积累素材的原始仓库,成为自己以后写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因而平时要以生活为写作源泉,自觉认识生活,挖掘生活,进而用笔来反映生活。 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这一点很重要。良好的写作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我们组织学生每周三次做好读书笔记,并对所记文章给予适当的评析,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厚积而薄发。在读书笔记方面我认为:初一年级主要是摘抄时文、美文中的一些优美片段;初二则侧重于一些读书心得和模仿习作训练;初三主要是搜集名人名言、名人事例、谚语警句和学习表达观点。因此做读书笔

记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可缺少的内容,语文教学不可忽视这一点。多年来我一直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仿写训练—摹仿中创显奇效

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吸收前人的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前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有些学生拿到了文题后迟迟下不了笔,是因为不知如何表达,即使写出来也言不由衷,词不达意。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结合学过的一些经典范文,指导学生如何领会写作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练写,这样学生就有了一定思路。其实有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在文学上有一番成就,就是仿写成名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文风。我们主要做以下三方面的探讨:

1、仿其文。许多文章中颂扬母爱,珍惜友情都是写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可引导学生练写类似作文主旨。如《羚羊木雕》一文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我让学生以《我的同学》为题写出你身边同学的个性特点。

2、仿其路。则是模仿其思路、文章结构等,如:学习《背影》一文时,以背影为线索,主要抓住父亲“望父买橘子”的背影来刻画来父亲的爱子真情,我让学生练习抓住人物肖像、语言、动作来表现父母对子女的厚爱。

3、仿其法。就是文章的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等,如学习了《陋室铭》、《爱莲说》和《海燕》我让学生学习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自然界中的自然景物表达自己某种感情、志向和抱负。

这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可使学生学会表达,从写作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并在仿写过程中摹中有创,创中有摹,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语言,这对于初写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四、课堂强化—渗透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在思想上能给人深刻的启迪,在语言表达上也给初学者以熏陶。因而在学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可作一些课外写作的延伸练习。这种训练是在造句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他符合现代新课改的理念,课堂内涵得到了丰富,同时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形成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主要原则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有利于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并能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如:我在讲马志远的《天净沙 秋思》一文时,文章主要表达了游子的有家不能回的思乡之情。乌鸦归巢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回,仿写借景抒情的写法,写自己因为某种原因不敢回家的心理片段。学生练习积极性较高,且每人都能巧用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讲《口技》一文,文章之所以能把表演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这个环节时,我让同学们学习这种手法来练写上课学生学习认真的情形,学生很快写出生动具体的片段。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师也很满意。但是这种片段的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影响学生情绪产生厌烦的心理。

五、情感评价----让学生其乐融融

情感评价指老师在学生写完一篇文章后批改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情感因素。一般情况,老师在学生写完文章后仅仅从结构、立意、选材等方面做些抽象的评价,这样做尽管没有错,但学生是不会按

评价去完善文章,仅仅当作一次习作的终结。相反,如果老师能激发学生再次研究的热情,就能促使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教师的情感评价方式主要有二种:

(一)评语中融情

评语的设计要巧妙,给学生留些想象的空间,无论从写作的什么角度评价,这评语中要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们的肯定,以及让学生感到自己如果避免某些不足之处,自己的这篇文章一定是目前所写的最好的一篇,让他们相信下次弥补了不足,一定能写出自己前所未有的文章。这样,学生就会有高昂的热情去精心准备自己的每次作文。

(二)修改中含情

我所提倡的修改并不是用红笔将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圈划出来和修改简单的病句等,老师的修改要能让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情感上对自己的作文增加信心,真正体现修改的价值。将学生的文章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认真修改后全文打印出来;针对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在作文本上修改,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十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受到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循序渐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作文教学方法种种,不拘一格,我需要更进一步去探索、研究,摸出新路子来。

第二篇: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每接新一届初一学生,调查后都发现,学生普遍怕作文,无话可说,不知怎么写,老师辅导半天,学生仍如入云雾。究其原因,学生缺乏生活储备,脑中没有多少货;有的小学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作文的高标准,使学生望而生畏,写作文一开始就没有信心。再者,小学升初中,为了应付考试,不少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走“捷径”,背范文,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使刚刚能写点文字的学生又陷入泥沼。所以,升入中学后,学生仍然不知怎么写作文,怕写作文,对作文敬而远之。

为了搞好初中作文教学,我认为,初中作文教学一开始要起点低,步子小,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

大致可以这样做:

一、生活储备

一是通过书本进行储备。每周拿出一两节课放手让学生进行阅读;休息日或放寒暑假布置的语文作业也全部是阅读。读名著,读老师推荐的报刊等。通过阅读,让学生吸收知识,储备生活。

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也可以进行生活储备。

二、欲擒故纵

学生怕作文,就要先打消其怕的心理,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能放开胆子,随心所欲的写自己愿意写、喜欢写的作文。

初一的第一学期,老师可以结合教材,专门布置学生有话可说而又喜欢写的作文题,如《你认识我吗》《瞧我这一家》《童年趣事》《我对你说》等等。每次作文辅导,都给学生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甚至发牢骚、说怪话、诉苦也行,但要说真话说实话,我手写我心。每次作文讲评,都表扬那些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不批评任何学生;作文的分数也可以打得高些,一般的打八十多分,好点的打九十多分,每一次尽可能找出一篇好的给打满分。

这样,从一开始就打消学生的种种顾虑,让其敢说心里话,敢讲真话,解决了写作文的源泉问题。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丰富的世界,只因长期受到外界压抑,不被发掘,又如丰富的宝藏被埋没于地下一样。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逐一排除外界压抑,把宝藏挖出来,重见天日。所以,一开始学生写作文,不能将写作技巧,好文章的种种标准,更不能一味用思想性强调写作文标准。因为,这个年龄的学生对是非辨别能力还不是多强的,有些本来是真善美的东西,你一强调思想性,他就不敢写;再说学生对于写作技巧只是个死的概念,根本不理解,你讲写作技巧,他就会削足适履,茫然失措。这样势必堵塞学生的写作文的源泉。所以,为了搞好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想写、喜欢

写,为下一步打下基础。

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学生想写作文,能够放开胆子写,是写作文的良好前提。要想将作文水平提高一步,达到会写、写好,还要有一个过程,可以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因势利导。

首先,来一点仿写、改写。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许多名家写文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明白这一点后,就干放开胆子模仿而不感到羞耻了。

将《木兰诗》、《孙权劝学》、《石壕吏》、《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典名篇改写成记叙文;根据《最后一课》写一篇《第一堂德语课》,写第二天小弗郎士第二天上第一堂德语课的情形;仿照《中国石拱桥》中有关赵州桥的说明,介绍我们这儿京杭大运河上的大吴桥;老师讲一个《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梗概,学生试着写一篇丰富而有形象的故事;给《变色龙》、《皇帝的新装》写一个续,等等。这样做,简单而又易行,学生感到不难,又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所以很感兴趣。

其次,把作文标准分成若干项。如分成:①格式是否工整,②卷面是否整洁,③错别字有几个,④有几处病句,⑤标点是否清楚,有几处明显错误,⑥中心是否突出,⑦选材是否得当、是否新颖,⑧结构是否完整,首尾能否呼应,⑨语言是否通顺、流畅,⑩立意是否深刻。

前面五项,是作文的基本要求,称为基本功。第二学期重点抓这些,每两次作文,提一项要求,凡是做到的,一律的高分,并口头表扬;凡是没做到的,就当面指导他怎么做,责令其重写,重新打分,成绩算好的一次。

后五项,要求稍微高一些,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以后的几学期,逐项突破。每段时间提出一项要求,讲评时,表扬做得较好的;如果有些项,学生一时做的不好,老师就要写下水作文,讲评时宣读下水作文,给学生一个范例。

这样,一开始并不希望学生掌握多少写作知识,写出多高水平的作文,而是把作文要求分解成许多条,每次只提一点要求,老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的走。慢慢的学生作文也就规范化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一点点足了,即使原先写作水平很差的学生,经过两三个学期的引导和训练,也能写出像样的作文了。

四、创造佳机,激发兴趣。在进行以上两步走的同时,老师尽可能创造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写作的境界中去,用兴趣诱导学生写作文。作文选题尽可能选题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实际 如《我班的能人》、《我喜欢唱的歌》、《我喜欢吃的菜(饭)》、《我喜欢的歌星》、《我讨厌——》等,学生喜闻乐见,顺手拈来,写作起来顺手,自然兴趣很高。

2、结合民间风俗,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出文题。

如《包饺子》、《贴春联》是春节后常写的;《话说元宵》、《那盏花灯真漂亮》又是元宵节题材;端午节到了又写粽子,中秋节写月饼。

有一次六一儿童节,我班和一班举行拔河比赛,我班输了,但输得不服气,因为一班后面有别的班级学生帮忙。赛后我班学生一个个气哼哼,纷纷指责一班赢得不光彩。我这个当老师的充分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让学生以《我们输得不服》、《一班赢得不光彩》等为题写作文。作文很快交上来,字字句句铿锵有力。有时,我还结合体育活动,写《实心球怎样扔得远》、《怎样训练立定跳远》、《跳绳的好处》等。虽然有的显得很幼稚,但也闪烁着学生的天真、学生的智

3、通过写日记,让学生学生在日记中什么都可以写,随心所欲。老师只自己看,不给任课老师看,不给家长看;讲评时只是泛泛表扬一些同学,不宣读日记内容,绝对为学生保密。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多观察周边的世界,多思考身边的生活,多解剖自己,不要动不动就感情用事。用日记随时记下自己成长的每一个脚印,也记下自己辛勤的汗水和辛酸的泪水。老师经常提醒学生,改写什么日记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不是向学生灌输写作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文去发现写作文的妙趣,从而感受到如何写作文,从而达到会写作文,喜欢写作文的目的。所以,在这其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态度更为重要,作为老师要起到引航的作用,而不是个裁判员。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作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第三篇: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开封市金明区水稻中学牛朝南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多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初中作文教学效益低下的问题仍相当严重。经过三年艰辛地作文训练,临到初中毕业,一些学生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记叙文,不会写普通的应用文。一篇作文错别字,病句连篇,不忍卒读。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结合自身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初中作文教学中应把握好一下五种关系。

一、做人与作文的关系。

“文如其人”。文章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只有一个热爱生活的学生,他的文中才能看到对生活的炽爱;只有一个极富同情心的学生,才会在文中表现出别人的关怀和体贴;只有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学生才能写出忧国忧民的篇章。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工作者。在课堂内教学生作文的同时,必须教学生如何做人,塑造学生崇高的人格。如果不是让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怎样提炼中心的

技巧,就想使学生写出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学作文必先学做人。

二、社会生活与作文的关系。

中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无话可写。一写作文往往喜欢抄袭作文书中的一些事件,或是略加改造,而缺乏鲜活生动的素材。鲜活生动的素材从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从生活中来。君不见古今中外不少大作家,并非语文专业科班出身,有的甚至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写作的理论和技巧,但他们的作品却广为人们传诵,流芳千古。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拥有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经历,并把这些经历作为自己创作的不尽源泉。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学生积累了大量鲜活生动的写作素材,就不会再愁无话可写了。

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不少语文教师常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割裂开来。阅读教学就是分析课文,作文教学就是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写。结果一到作文课,学生就满腹愁云,这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我总相信一句话:每一篇课文就是一篇极好的习作例文。它的中心提炼、布局谋篇、详略安排、细节描写、语言运用,都值得学生学习。因此,我常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

来。阅读课时常就是作文课。如我教魏巍的《我的老师》时,就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几件事情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再让学生选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几件小事,安排好详略,写出来,读一读,看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买橘送别”这段描写,让这份浓浓的亲情感染每个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感人的原因是因为作者运用了真实的细节描写。再启发学生回忆起自己的亲人或师友,把他们生活中那些平凡但感人的细节描写出来。这样,学生在动情之时,又有榜样作参考,就会觉得作文原来也挺容易。有了写作的冲动,写文章自然就顺畅多了。

四、“模式”与“无定法”的关系。

“文无定法”是多数人认可的作文原则。但如果由此而全盘否定“模式”,也有失偏颇。“模式”本是人们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比较合理的最一般的文章形式。“模式”能够长期存在本身就说明它有一定的科学性。只是众人千篇一律毫无变化的模仿,才使它变得索然无味。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我认为先应该让学生掌握作文的一些最基本的模式,如横列式结构、纵列式结构、记叙文的四段式、议论文的等。再鼓励学生超越模式,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正如练习书法,先要描红临帖,掌握字的结构、运笔的原理,打好基础再超越字帖,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一味

强调“文无定法”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反而会觉得无所依凭,不知如何下笔。

五、快速作文与精雕细琢的关系。

一段时间来,快速作文颇受人青睐。这是又一定道理的。一方面,一节课之内写出洋洋洒洒六七百字,缺是一种能耐;另一方面,短短两个小时的语文考试,要做那么多基础题,还要写一篇六百字以上的高水平的作文,没有平时有素的训练,是很难的。但快速度并不等于高质量。即便是名家大笔,尚需“两句三年得,掐断数径须”,更何况这些初学写作的毛头稚子。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既快又好?我总结为四个字——快写慢改。“快写”就是要求学生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成稿,一般要求45分钟完成600左右的作文。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集中精力,快速作文的习惯。“慢改”就是作文写好之后,切不可教师写一个评语就了事,而要采取相互批改、小组批改、教师面批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的优劣,自己再进行修改,如此反复两三次,使较差的作文能够合格,较好的作文能精益求精,再上档次。这样下来,一个学期虽不过写了三五篇作文,但学生掌握的很牢,每次作文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是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作文的信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当然,初中作文进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绝非以上几点所能全括。然再教学中如能正确把握好这几点

关系,定能有所受益。

第四篇: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贵州省独山县望城中学唐应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尺度,应当十分重视。”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忽略了作文教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就远远提不高,什么时候重视了作文教学,语文教学质量就会有显著的提高,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作文教学有着深刻的体会,深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是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的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是讲究科学,有目的,有计划,因人施教,方法得当,作文教学是有序可循的。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会逐渐提高上来的。

一、初中学生作文的训练,多是命题和半命题进行,以单项练习,仿写为主,以创造性综合练习为辅。具体地说,就是以课本中的单元为一小阶断,每一阶段中的练习,包括题型仿写,材料仿写,片段练习,然后有一次创造性的综合练习。如表现初中集体生活的作文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片段如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场面描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班级活动-------全校活动-------“惜别”,等等,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递进式地进行。通过这样的设计来练习,学生避免了“不会写”的苦叫,即使是较差的同学,也能沿着课文的架式写成一篇有所内容的文章。这样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注意下笔前的指导。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是教育学生认识“为什么写”,启发学生明确“写什么”,指导学生懂得“怎么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写作任务。鉴于以前忽视作文前的指导,只是简单地提出几点要求给学生,结果学生冥思苦想无法下笔,茫茫然不知所写,咬咬笔头一筹莫展的情况,而今注意了下笔前的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里顺利完成。如前面提到的《惜别》一文的写作,下笔前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此文,主要是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身边发生的,舍不得分别的事件(或是一个场面)进行条理以后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场面描写表达出双方依恋之情,充分调动心理、动作、场面等描写手法,表达得生动感人。通过这样多层次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启发学生明确“写什么”--------我们生活中,难免有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的“舍不得分别”的场面,而分别时往往都会产生出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只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可以选择其中之一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然后再指导学生懂得该“怎么写”-------这就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框架,注意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交待好记叙的要素,以夹叙夹议的形式来表情达意。通过这样认真的指导,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勃发了写作此文的兴趣,把内容迅速地组织起来,不用很多时间就能把文章写出来了。

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批改。平常评改作文,除了用到的详细改、重点改、当面改、书面改等方式外,主要地的还是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的习惯和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据此,批改的形式有老师提示后学生自改、同座位交换改、小组讨论改等;评改的内容有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指出文章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找出自己认为文理不通的句子,当然能够改正更好;就作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出看法,写眉批和总批等等,都是渐次进行,逐步提高的。一般是,改前教师根据情况,从学生中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教师边范读边评点,然后再选一篇文章让学生读,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进行全班性的议论评改。这样提供给学生(或小组)评改的范例,就可放手给学生去进行。例如教到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有关知识时,先让学生写完议论文习作后再自己找出哪是中心论点、论据,怎样进行论证并兼顾到其结构------引论是如何提出问题,本论如何分析问题,结论是怎样解决问题等。第二次又由小组评改;先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从结构上去眉批,总批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写作题材和生活积累,开阔了眼界,又能从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的比较中,可以得到启发,学生仔细批改文章的过程,也是辨析词语、订正错别字、修改病句的综合练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的过程,一方面老师也能从改作文的“苦海”中挣脱出来,减轻了负担,腾出了很多时间精心教改的问题,师生各得其所。

四、注意讲评。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与命题、指导、批改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必须全面考虑,统一安排,是不能把作文讲评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的。学生批改完后,老师还要检查核分,作些必要的记录。凡习作中的通病,作些简要的记录,在讲评中提出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即可。一次讲评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要求,集中在一两个问题,不能面面俱到。我在讲评中一般都有计划做好的,讲评时按步骤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成为被动的听众。有时让学生进行评议;有时先让习作者介绍写作简况(包括写作目的、构思、立意、选材等),然后在进行议论;有时刻一篇优秀习作以便让学生借鉴;有时结合有关的写作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理论知识,等等。总之,讲评也要求多样化,不搞呆板形式,搞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不但懂得了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改,从而提高写作知识。

经过了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后,学生们提高了写作能力,语文水平就有了显著的提高。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是“研究中学生作文能力发展提高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研究作文的途径,步骤与方法,使作文更有科学性和计划性,”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能取得显著成绩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第五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蒋忠平

2014-1-8

【摘要】: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最关注的话题。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希望能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作文快乐兴趣生活素材

【正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老师应在“新”字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活”起来。

一、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营造写作氛围呢?

1、以身示范,潜移默化。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同时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可能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我上初中的时候,刘佳佳老师教我们语文,经常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给我们念,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刘老师念的神采飞扬,陶醉其中,乐在其中,我对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我想,我喜欢上了写作,和刘老师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后来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经常在学生面前“卖弄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自我陶醉,一方面确实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开展活动,构筑平台。

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创办本班或者本校特有的作文报刊,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无疑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促进作用。在棠福中学的时候,我们办过“棋盘山”文学社,在管道峪中学的时候,曾经和某中学的“山花”文学社进行联谊活动,在某中学的

时候曾经办过“关山情”文学社,这些做法吸引了大批的文学爱好者,为他们喜欢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我还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将学生作品张贴上墙。

二、激发快乐写作兴趣

单纯从作文教学上看,便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快乐作文”是笔者近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

三、生活素材,让学生的心“活”起来

学生要写作,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言之无物,没有时代感,没有生活气息,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曾有人说:“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作生活的主人。长期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

作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无话可说,时间长了,写作给学生的心加上了沉重的枷锁,周围的生活在他们眼前觉得很平常,没有新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更多的学生则为了完成任务,东搬西凑,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实性。例如:我让学生写自己的童年生活,有部分学生写到了在大海边玩耍的情景,还写了跟着姥爷在沙滩上见贝壳的现象。其实,在我们农村生活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大海的真实面目,更不要说自己在沙滩上捡贝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写作前让学生实地去观察一下生活中活的事物,让他们去了解事物,感受生活,使他们的心也随着新鲜的事物“活”起来。只要学生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就能从生活中找到活的素材,写出来的内容也是活的。例如:在中学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写某一处的景色。明明是在春季,但很多同学却写了《我喜欢秋天》、《冬天的雪花》等文章。还有部分同学写春天时还写了到河中游泳,去树林采野果的片段。我当时我很生气,但事后静心一想,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给学生到野外去观察的机会太少了。于是我专门抽出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校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回来后我再让他们继续写这次的作文,结果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观察到的真实的景象和感受。虽然语句不太通顺,但内容是真实的,是活的。以后,每次作文课,同学们都要求我带他们去野外,我也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尽力的在事先要求好,满足他们的意愿。并在野外的活动中引导他们找写作的素材,感受生活的美好,使他们有“心”去写作。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对作文不但不那么害怕了,而表现出了一种想写作的欲望,我认为这就是写作的一个很好的开始。只有学生的心活起来,写出的文章才会活。

上一篇:村支部党员心得体会下一篇:乘坐高铁去旅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