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我见

2022-09-10

成功的一堂历史课, 我认为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 是教师综合能力的展示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反映, 是历史知识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结合。课堂是艺术, 承载课堂的教学语言当然不能等同日常的生活语言。教学语言应该恰当地诠释教学流程, 要紧密地围绕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教学语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得到启迪和震撼, 引起思考和共鸣。

一、利用多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 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 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学生的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 教师在运用微机设计的战争形势与战争路线图及展示了战争的局面后, 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分析, 一战的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 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可从战略上。外交上考虑。然后又提出, 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 你将如何对付这位德国总参谋长的办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 想出了很多办法, 提出了很多设想。最后教师指出, 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 但无论哪一方胜利, 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 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 而且活跃了思维, 锻炼了表达与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教材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也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素材, 如场景的恢弘, 人物的再现, 事件的来龙去脉, 时空的倒置, 历史的进程等, 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诚投人, 实物、图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 尤其是微机软件的进入课堂, 使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了可能。现代教学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历史场景, 最生动、自然、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 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馈。例如:在上课时我把学生分为三组, 一组是优等生, 一组是中等生, 一组是差等生, 设置课堂练习时, 优等生做难度较大的题目, 中等生做稍有难度的题目, 差等生专门做在课本里的题目, 然后各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 每组选派一个人发言。这样的做法, 使学生个个有事做, 人人动手、动口、动脑, 遵免了有些差生无法做难题而扰乱课堂和优等生做完容易题目后闲着的现象。同时, 为了调节学生们的心理, 我在课堂上有意地讲一些课文里有关人物的故事或笑话, 让他们在疲劳中松口气, 语言风趣幽默, 常常引来学生们哄堂大笑, 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

二、由此及彼, 揭示历史作用

教师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 比平淡的、波澜不惊的教学语言更能吸引学生。好的教学语言是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情感信息的语言。教学语言对教师的要求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听清你说的话, 而且能给学生以深刻地影响, 有着丰富的吸引力, 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让教学语言不再是一汪平静的死水, 而是波澜起伏的河流, 它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优雅乐章。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教师要谨慎, 要认真思考, 自己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不是教学的急需, 会不会引发学生的歧义, 会不会让学生感到“老虎吃天, 无处下口”, 是否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乐趣。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在介绍《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时, 仅仅指出该书“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 提出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 强调作战时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 只字未提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教师可在讲授《孙子兵法》以上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 该兵书所提出的政略和战略相结合、政治重于军事、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等战略战术原则, 不仅中国历代兵书都以它为依据, 而且波及国外。早在唐代中期, 日本就把此书带回国内, 因此影响到日本历代兵法, 被日人称之为“将相秘本”、“东方兵学柱石”。据说, 日本的武田信玄就将兵法中的“其疾如风”等词语写在军旗上。日俄海战时, 日海军大将东乡也运用了它的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10世纪《孙子兵法》又传入法国, 后又传入俄、英、德等国, 成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思想源泉。据说, 发动一战的德国皇帝在失败后读了此书, 不禁发出“可惜二十年前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叹息。直到现在, 西方的一些军事著作还经常引用此书, 它的不朽价值是世界所公认的。

三、方法多样, 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课堂的教学行为, 应是讲、动、导、思的恰当结合。讲, 不是简单的复述, 而是精讲, 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帮助。新课改下的“讲”, 一是对难点的突破, 二是对史实的补充, 三是对必要的学科体系的建构。初中生的历史基础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讲”是必要的, 例如, 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 没有老师必要的“讲”是不行的。“讲”应具有历史的逻辑性, 特别是应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讲”应饱含情感, 富有哲理和启发, 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 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 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 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动, 是指课堂的互动, 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历史课堂必须“动”才有活力, 才有实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如何, 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历史是客观的, 但却是可解释的。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 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不但激活了历史, 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热情。历史教师应利用好课堂这个平台,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质疑敢言, 培养他们必要的历史思维能力。根据初中生团伙意识较强的特点, 历史课堂实现生生互动, 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方式。分组讨论应以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为原则, 充分发挥组员不同的作用, 鼓励小组之间的竞争。角色扮演是让初中学生直接去体验历史情景, 在体验中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智慧和精神。例如, 为了体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笔者让初一的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材料表演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教育, 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思考孔子这样做的原因, 使学生对因材施教有了实际的体会, 看到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伟大。在“动”中, 学生掌握了知识, 形成了能力, 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培养了人文精神。导, 包括老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引导, 在于教师帮助学生的思维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达到学习目标的步步升华;指导, 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比如怎样做笔记, 怎样理解文本, 怎样归纳概括, 怎样讨论问题等等, 让学生知道学习有规律可循, 增强成功的信心;督导, 在于提醒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让他们感到学习也是有压力的。另外, 对学生的导也适用于生生之间, 即通过结对的办法, 让优生去帮助后进生, 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办法。思, 就是课堂留出时间及时反思, 师生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共同进步。

上一篇:论依法治国理念下的依法治村下一篇:求“真”务“实”提高干部培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