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长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2023-03-07

以就业为导向,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是各类高职院校的迫切需求。为了适应这一需要, 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教育及本科教育中实行的“导师制”的经验, 探索和实施“高职生导师制”, 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1 高职特长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1.1 特长生的选拔机制不够完善

特长生的选拔是实施“特长生导师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的选拔办法是:首先将《特长生选拔和管理办法》下发到各班级, 同时张榜公布特长生导师名单及承担的课题或研究方向, 让学生充分了解特长生的选拔条件和各研究课题状况;在此基础上各班组织报名, 由系部组成的考核委员会进行面试, 提出特长生及其配备导师的建议名单, 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最终人选。

如何改革特长生的选拔机制, 选拔出真正的特长生来进行分类培养, 这对确保“特长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非常重要。

1.2 导师的职责范围难于界定

各高职院校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对导师的工作职责针对各校的校情有不同的规定, 如有的学校废除“班主任制”, 全面实施“导师制”, 导师的职责侧重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指导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有的学校为配合学分制实施, 规定导师的职责是侧重于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而更多的学校则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指导。我院的“高职特长生导师制”是在“班主任制”基础上面向部分学生实施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 导师的职责范围如何界定, 如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与班主任工作如何协调, 这是摆在组织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3 导师的素质与导师制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

就我院计算机系而言, 专任教师中直接引进的高校毕业生约占教师总数的86%, 而从企业调入的占教师总数的5%, 其中“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8%。多数教师虽然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专业实践能力、实训教学和现场指导能力都有待提高, 与特长生导师制所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有明显的差距。因此, 如何适应“特长生导师制”实施的要求,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指导能力的的“双师型”导师队伍, 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考核与激励机制有待建立

由于扩招等因素造成的师资紧缺, 许多教师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科研工作的压力也很大, 无暇或无力承担指导学生的职责;加之高校推行导师制还处于摸索阶段, 对导师的工作未作硬性的规定, 导师制工作量也难以准确估算, 额外报酬较少, 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而少数特长生由于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 加之班级活动、学期考试等客观因素的存在, 也不能正常参加到导师制的工作中去,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 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保障, 导师制很可能流于形式, 成为一个花架子, 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2 加强高职特长生导师制管理的对策

2.1 公平竞争, 双向选择, 完善特长生选拔机制

特长生的基本条件是政治思想素质好, 各科学习成绩优良, 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同时应具备某项专业特长或对某学科领域有兴趣, 有培养的潜力。不可否认, 具有这种全面素质的高职特长生为数并不多。他们要么各科学习成绩优良, 适宜于参加导师规定的技能训练或专业认证学习等活动, 要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或专业兴趣, 适宜参加导师的研发课题或实验室建设项目。因此, 需要在学习成绩等智力因素和专业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之间找到平衡点。首先, 必须引入竞争机制, 让符合基本条件的学生平等参与, 通过班级内竞争演讲、学习成果展示和系部面试答辩等环节, 层层选拔,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选出综合素质相对较好, 热爱专业, 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然后由导师根据自已承担的课题或技能训练、认证项目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如参与导师的研发课题, 可以选择思维活跃、有一定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参加导师实验室建设项目, 可以选择动手能力强, 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参加专业学习和认证, 可以选择学习成绩优秀, 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等等。我们认为, 这样的特长生选拔机制更有利于选拔出真正的特长生来进行培养, 从而确保“特长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2.2 因材施教, 分类指导, 正确履行导师工作职责

导师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首先要根据每位特长生的基础、特长和爱好, 结合自己专业兴趣或承担的课题, 制订特长生的培养计划, 确定学习进程。工作中要不断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养成良好的学风;要为特长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训练条件, 创造参加专业实践的机会;在进行科研活动时, 要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阅读、检索科技期刊, 写作科技论文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 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规划, 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 导师要与系党支部、班主任经常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帮助其在培养特长的同时兼顾全面发展。学生也要定期、主动向导师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和其他活动。[4]

2.3 建章立制, 提高素质, 全力打造双师型导师队伍

以导师制的实施为契机, 狠抓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三个方面的素质的建设, 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激励机制,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 获取IT认证证书, 发动教师开展项目研发和科技服务等途径, 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促使教师走进专业实验室, 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训项目的开发, 促使教师参加科研, 争取科研立项, 提高科研能力, 促进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 最终促进一支师德高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5,6]

2.4 严格考核, 奖罚分明, 确保导师制高效实施

实行导师制培养, 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在于配套的监督体系和考核办法, 包括《特长生考核和管理办法》、《特长生中期淘汰制度》、《导师考核办法》等等。

导师对特长生确立可行的发展目标, 适时进行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能够积极配合导师开展课题研究、专业技能训练的特长生按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学分, 并在评先、荐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一些不适合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要及早终止, 或者改进培养的目标, 以利于学生的成长;如特长生不能正常参加导师的课题学习, 不能完成导师的课题学习计划, 或有较严重的违纪行为, 或在本专业课程考试中出现不及格现象, 应限期整改或取消其特长生资格。

系部对导师的工作建立考核标准, 按学年考核, 并把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晋职联系起来, 以促进导师工作的开展。

3 结语

实践表明, 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 在“研究生导师制”的启发下实施的“高职特长生导师制”, 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特长,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针对特长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思考,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对导师制深层规律的把握和更加有效的运行方式上, 也存在着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去探索, 去研究。

摘要:本文指出高职特长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从特长生选拔机制、导师职责范围的界定、导师的素质建设和配套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建立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特长生,导师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葛伟.高职教育实行特长生导师制的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 2003 (8) .

[2] 季诚均, 王剑波.关于导师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2 (3) :28-30

[3] 郭厚良.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00 (6) :2-4.

上一篇:食品监管渎职罪研究下一篇:朝阳地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