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敬老文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

2024-05-10

弘扬敬老文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共4篇)

篇1:弘扬敬老文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

弘扬传统敬老文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

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构建社会化养老体系,已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紧迫任务。从孝道敬老源远的思想文化根源入手,思考养老不仅事关文化的传承,而且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笔者就如何弘扬传统敬老文化,发展社会养老事业,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关于对敬老文化的理解

什么是敬老?敬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人生在世,源于父母;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儿女对于父母,有一种知恩、感恩、回报养育之恩的情感。为了儿女,父母甘受干辛万苦,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终生难以回报。在日常生活之中,每个公民都要跟敬老打交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美好的情感与道德。

什么是敬老文化?敬老文化是关于敬老的观念、规范以及敬老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尤其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敬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永远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和弘扬的一种高尚美好的价值观。

二、关于敬老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敬老文化可以直接调节家庭关系,促进实现家庭和谐,而家庭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社会的纽带,只要每个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现代了,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了;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变化,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础,国家的细胞。而敬老文化也仍然是维系家庭正常运转、化解压力的重要元素。因为敬老可以使家庭亲密和谐,可以使家庭温馨幸福。亿万个家庭亲密和谐、温馨幸福了,整个社会也就会变得稳定、和谐了。

其次,敬老文化可以直接调节代际关系,促进实现代际关系和谐,而代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老年人照顾好。在家庭中,照顾不好老年人,家庭就不会和谐;在社会上,照顾不好老年人,社会就不会和谐;在单位里,有很多离退休干部和职工,不把这些老同志照顾好,这个单位就不会和谐。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不仅是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也是我国的国力和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老年人口,尚有70%生活在农村,他们中大多数的生活保障能力还 比较低,还必须依靠子女的孝养而安度晚年。这些都将依赖于敬老文化的支持。所以,必须大力弘扬敬老文化,充分发挥敬老文化的作用,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养老环境,促进实现代际关系的和谐,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第三,敬老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它有利于实现人际关系和谐,邻里和谐,社区和谐等,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因素。大家知道,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敬老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应当弘扬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原则,是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敬老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加以发扬光大。

三、当前敬老养老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一)目前的养老现状。以老河口市为例,全市总人口53万元,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6.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1.5%,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该市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一是居家养老。我市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的约占95%,而依靠其他方式养老的不足5%。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 养老仍然是主流养老方式。二是集体养老,即由政府出资新建社会福利院、农村福利院,对城乡 “三无”老人实施集中供养,养老费由地方财政负担。三是贫困老人救助,针对因各种原因导至家庭困难老人,子女无赡养能力或赡养能力不足,在符合低保政策的前提下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以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四是储蓄养老,即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养老之需。四是养老保险,即个人在年轻时交纳一定的养老保险金,集体或政府予以一定补助,等年老(60岁)后,从相关部门获取一定的养老金和社会服务的养老方式。

(二)部分老年人的几个思想误区。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其晚年生活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厚子女而薄自己。许多老人无论自己再苦再累,都要千方百计地为儿子创造好的条件,等把儿女成家后,便分家另过,住在简陋的房屋中度晚年。二是顾娱乐而忘健康。如今在城乡,打麻将、抓纸牌成为一些老年人的主要娱乐活动,有些老年人一玩就是大半天,忽视了健康锻炼。三是多积累而少消费。平日舍不得吃、穿、用,能省就省,即使有病也硬扛这,更不用说出门旅游了。

(三)当前部分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几种情况。结合对养老问题异常严重,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很突出:一是暴力夺财型。有些儿女图谋父母财产,想尽办法逼老人交出财 产,有的甚至为了夺产将老人赶出家门。二是精神虐待型。把老人视作累赘、包袱,公开指责、辱骂和殴打,或者给予无形精神摧残。三是经济歧视型。部分老人没有别的经济来源,生活一般靠的是儿女接济。但一些儿女不但不给老人养老费,使老人生活分外艰难。四是无人赡养型。有子女却被子女相互踢皮球,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五是有病难治型。老年时期是疾病多发期,但有病被子女多方躲避,造成“久病床前无孝子”。

(四)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和精神现状。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日益频繁,伴随而来的是传统家庭结构的改变,原来那种家庭成员大都同处一地的生活模式被打破,使一些老年人成为社会转型的“牺牲品”,处于孤单、寂寞、无奈的生活状态,“精神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一是“进城困养”,即随子女在城市养老,生活严重不适应,呆在高楼中非常无奈。二是“空巢孤养”,儿女不在身边,心情抑郁苦闷,生活索然无味。三是“拆开分养”,即儿女为了“公平”、“便利”,把老人当成了“物”来对待,硬是把老父母拆开,你养爹我养娘,让老人无端忍受精神折磨和分离之苦。“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加上“百事孝为先”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如何让老年人过上一个有尊严的、幸福的晚年生活,的确是每一个家庭都绕不过的难题。

四、弘扬敬老文化,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几点建议 基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及孝道、敬老养老文化严重缺失现象,解决敬老养老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敬老文化氛围。

大力弘扬敬老文化,要树立全社会关心爱护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俗,形成浓厚的敬老爱老氛围。现在年轻一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溺爱的氛围中,学校、家长对他们的教育重点都在智力的发展上,忽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他们成长过程处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他们开放、创新、独立意识,一方面由于社会上逐利思潮的泛化,不可避免的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利益意识的强化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农村啃老现象较普遍,找个好的职业,要父母赞助,结婚建房要靠父母,养儿生女要父母照看,购置大件要父母添钱,家中只有黑白电视机,没有电冰箱、洗衣机的多数是我们的父辈,中国传统的家教实际上是个性弱化教育,它所产生的一种重要后果就是青年人对父母依赖。事实证明,若要改变年轻人啃老行为,卓然自立,首先要从家庭教育入手,要培养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勇敢而有毅力的品格,自立的精神。要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弘扬孝 道文化要从学校学生抓起。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文艺节目、慰问老人,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使青少年懂得老年人过日子的艰辛,感受到人到了老年的滋味,日常在家里能够主动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替他们排忧解难。

要大力弘扬敬老传统美德,响亮地提出“孝行天下,共建和谐”的口号,组织村、社区开展“敬老好儿女金榜奖”、“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五好敬老家庭”、“敬老文明村”等活动,经过自下而上层层推荐,逐级评比。用农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榜样,激励全社会弘扬敬老献爱心,树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在社会形成一个道德教育大课堂。大力开展“文明敬老”宣传月活动,重点围绕老年人合法权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浓墨重彩地组织开展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优良传统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在“九九”重阳节,“十一”国际老人节,大力宣传老年人是社会财富创造者,大力宣传敬老、养老、助老的先进事迹、好人好事,大力宣传慰问老年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敬老文化氛围。

(二)、切实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切实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促使企业主动履行义务,动员劳动者主动维权参保。大力开展对企业办理职工养老保险的专项清理,仲裁机 构、人民法院应对违法企业给予严肃的法律制裁。要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社保机构要加大养老保险征收力度,增添便民服务措施,方便企业、劳动者和公民办理养老保险。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人的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贫困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将城乡医疗救助资助参保参合的范围扩大到低保边缘户家庭老年人群;对农村五保老人尽可能地实行集中供养。

三是逐步提高老年社会福利。推动老年社会福利由补缺性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将高龄补贴的范围由原有的百岁以上、90至99岁两个阶梯型逐步扩大到80至89岁三个阶梯型,其补贴标准应随同经济增长逐步提高。四是提高老年医疗保障的政策优待。要适当扩大老年人大额门诊、特殊病种报销范围。

(三)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大国办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将国办养老机构建设成集生活、娱乐、健身、医疗于一体的高标准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其基础性、示范性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扶持政策,并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切实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充分吸引民间资本,引进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发展民办养老机构连锁,增强服务功能,提高 服务质量。

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采取引资新建、国有资产调剂、政府出资租用、社会资产共享等方式,加快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为社区养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以社会福利院为依托,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培训基地。引导不同阶层的人员加入到为老服务行列,发动低龄健康老人在社区中开展各类养老服务,使志愿服务形成支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四)强化老年人文关怀

一是强力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将老年公共活动场所完全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对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和场所、养老机构等进行无障碍标准建设和改造。二是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推进老年大学的新(改、扩)建,改善办学条件。开办各种适宜老人的兴趣爱好班,寓教于乐,文化养老,回馈社会。三是丰富老年文体活动。加强老年文化体育场所、设施建设,发展老年文体活动群体组织,使老年人在群体文化健身活动中提高幸福指数。文化体育部门、社区要共同为每个老年人参加文化健身群体活动创造便捷条件。四是保障老年合法权益。要充分保护老年人享受老年社会保障、家庭赡养、政策法律与社会优待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养老、医疗、文化、娱乐等老年优待政策。开辟老年维权绿色通道,加强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妥善处理老年人来信来访,及时化解涉老年矛盾纠纷,切实维护老年人人身财产权利。

(五)健全社会养老事业投入机制

要把老年人养老事业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要制定和完善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创新投入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慈善捐赠支持老龄事业,并从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老龄事业,建立政府、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

篇2:弘扬敬老文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

青铜峡市公证处 陈立国

慈善事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慈善文化的建设。党的十七大首次将慈善事业写入了工作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繁荣,突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范围的宏伟目标。

一、了解慈善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慈善文化是善的文化、爱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慈善事业的思想道德基础。没有慈善文化的大繁荣,就没有慈善事业的大发展。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人们呼唤道德良知的觉醒。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对净化心灵、深化思想及凝聚共同信仰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弘扬慈善文化,能够提高民众的慈善意识,增强社会的慈善氛围,凝聚各种慈善力量,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以推动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弘扬慈善文化,有助于树立人帮人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弘扬慈善文化,有利于促进以德治国、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全民族以善为核心的道德素质的确立。一个用善和爱武装起来的国家和民族,一定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慈善文化,就是向人们心中撒播德性的种子,把大家引向道德提升的正途,懂得做人要与人为善的道理。

慈善文化体现的是仁爱思想。仁爱的核心是爱人。怜悯心和同情心是人性中的自然情感,同情是对他人苦难的关切并产生爱心和慈善行为。如果人与人之间充满同情心和爱心,整个社会就会做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病有所治,社会就变得和谐,就能构建一个慈善的国家。

慈善文化反映的是民众观念。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人们既是道德的客体,又是道德的主体,人民利益是社会主因道德的基础。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维护人民利益,关心人民疾苦,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帮人民之所需。慈善就是帮助弱势群体,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度过困难、摆脱困境,也是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一种具体表现。

慈善文化具备的是奉献精神。奉献是为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贡献自己的财力、物力、体力乃至生命的高尚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金钱至上、道德滑坡、不做奉献、只求索取。今天更需要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善款的募集、活动的开展就无法进行,慈善事业就无从发展。

慈善文化彰显的是平等意识。无论慈善的主体还是客体,双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慈善组织或慈善行为的捐助人,其所实施的一切慈善行为不是恩赐、不是施舍,而是基于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爱互助的高尚体验,是通过人道关怀而达成的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接受慈善行为救助的社会成员,也就是受益者,并非就低人一等,而是作为社会平等成员在自身遇到困难时,所应受到的社会救助,也是应享有的一份权利。

二、弘扬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弘扬慈善文化是软实力,发展慈善事业是硬道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1、要结合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完善慈善方面的政策法规。组织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慈善工作者系统撰写有分量的文章,在主流媒体和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围绕专题举办若干论坛,将高质量的发言汇集成册,组织或结合培训精选宣讲;编印通俗读物,告诉民众什么是慈善,为什么要做慈善,怎么去做慈善。做到在形式上让民众喜闻乐见,内容上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加强网络建设,要把中华慈善网办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快捷敏锐、公信度高、权威性强的官方网站。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结合慈善项目进行宣传,善于捕捉新闻热点,扩大慈善项目的影响力。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开辟“慈善大家谈”专栏,回答民众对慈善关切的问题,解惑释疑,调动民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

3、大力表彰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号召作用,举起一面旗帜,影响各个方面。办好两年一届的“中华慈善贡献奖”和“中华慈善新闻奖”评选颁奖活动。开展“每月一星”的宣传活动和中华慈善典型表彰会。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

4、要充分运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等群众文艺形式传播慈善理念、增强慈善氛围,讴歌慈善事业取得的成就和英雄模范人物。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家拓展、创作、拍摄以慈善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及组织专题晚会。组织专业人才创作以慈善为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征集中华慈善总会会歌。开展义演募

捐。

5、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队伍文化交流,促进慈善文化的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慈善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包容性,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慈善事业基本情况、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慈善事业文明、开放、进步的形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发展慈善项目,在共同的工作中,传播和促进慈善文化的交流。组织国际慈善论坛。举办海峡慈善论坛,设立海峡慈善基金会。

篇3:弘扬敬老文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

回良玉说, 2009年老龄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取得了显著成绩, 认识不断深化、制度不断完善、服务不断拓展、内容不断丰富。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老龄工作, 国家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开始有了制度性保障, 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床位大幅增加, 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全社会更加关注老龄事业, 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

回良玉指出, 截至2009年底,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12.5%, 并且呈现出加快增长的趋势, 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空巢老人数量庞大。同时,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 是典型的“未富先老”;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 我们的应对准备还不足, 工作中还有一些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老龄问题的特殊性和加强老龄工作的紧迫性, 坚持把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利作为老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基本方针,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原则, 促进城乡老龄事业的协调发展, 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回良玉要求, 2010年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抓紧搞好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 为科学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依据。二要制定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 合理确定重大项目和重点措施。三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老龄工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扩大保障和救助覆盖范围, 提高保障水平, 着力解决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要继续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和社区服务,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 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要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对养老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 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健全基层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及办事机构, 构建齐抓共管的老龄工作格局。

篇4:弘扬敬老文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也是党的奋斗历程中又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举世瞩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全党全民的使命提了出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民族一贯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既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又带有多元性和区域性。现代文明的基础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区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需要文化上的复兴与革新。近年来传统文化研究不断兴起,并呈现出向区域文化研究倾斜之势。区域文化研究热的兴起,是多年来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和深化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需要使然,也是壮大区域文化产业、提高区域社会凝聚力和美誉度的需要使然。高度重视区域文化开发利用,大力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吴越文化是中国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吴越文化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浙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吴越文化从孕育、发展、成熟、兴盛到转型,历经沉浮,兼收并蓄,传承创新,显示出难以比拟的包容性和源源不绝的生命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当前对它的研究、宣传具有重大意义。

数千年来,吴越文化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为世人瞩目、今人骄傲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力地推动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重视吴越文化的研究,就是要认识浙江传统优秀文化的辉煌;我们大力弘扬吴越文化,就是要推动现代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吴越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密切交融,支撑着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态势。从浙江文化的发展史来看,吴越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不断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深厚历史底蕴、丰富思想内涵的浙江当代文化。它既始终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质,又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这种文化品质深刻影响了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义利并举、求真务实;大气开放、兼容并蓄的浙江精神的形成与拓展,丰富深化了新时期浙江文化的价值标准,为建设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强省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在复兴中华伟业的征程中,文化创造力将充分释放。

将吴越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提炼出来,将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文化元素升华,可以为浙江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乃至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腾飞,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吴越地域占据了长三角的核心地带,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交流融合,具有共同的语言习俗和文化特征,逐步发展成一种具有同质内涵的特色文化。植根于吴越文化之中的长三角地区正是由于文化的相容性、开放性而在今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上展现出勃勃生机。进一步加强吴越文化的研究,可以发掘和利用吴越文化中的精华,使之成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础。

吴越文化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宝库。对吴越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度梳理、分析,总结吴越文化的特色、优势,寻找吴越文化遗产当代化的有效途径,可以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深刻的历史启示。

上一篇:加盟合同(特许经营合同)下一篇:“新生杯”闭幕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