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22-07-18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做法

(一)抓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08年,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公共图书馆7个,群艺馆、文化馆16个(文化

分馆6个),文化站122个,文化大院2674处。中国文字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于去年年底建成开放。今年上半年,安阳市博物馆新馆接待观众8万余人,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读者共计159790人次。**市文博图三馆大楼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年底投入使用。2008年,**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县、*县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国家、省、市投资建设的我市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抓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

文物保护与利用。我市现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1处,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遗址、三杨庄汉代遗址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今年以来,我市全力开展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花园庄村整体搬迁工作稳步推进,《殷墟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及周边地区发展概念规划》修编、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国家4a级景区马氏庄园景区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内黄三杨庄遗址二号坑保护展示馆主体工程完工。全市文物普查进展顺利,已调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976处。上半年文物钻探面积7.5万平方米,发掘墓葬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举办了“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开展了“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收集线索10万余条。*县苏奇灯笼画、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等13项遗产进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国家级5项、省级23项、市级36项。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内黄县(绘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吕村镇(战鼓)、*县马上乡(狮舞)、龙安区龙泉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抓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民间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3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09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02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26家。全市文化产业总量达到全市gdp的2.18%。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刻录类光盘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连续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内黄二帝陵祭祖节、内黄枣乡文化节、林虑山国际滑翔赛等节庆文化旅游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殷墟申遗成功,带动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殷墟门票收入达到年均800万元以上;全市5家殷商青铜器制作企业产品品种达到20多种,年生产能力近5000件。民间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全市现有民间特色文化生产企业20多家。安绣由2001年创业时期的36人发展到现在1200余人的规模,年产值达到1650多万元。2006年,滑县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安绣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了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安绣艺术馆,并成立了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今年年初,我市决定以殷墟为背景建设一个传统文化产业聚集区,主要以对外接待、演艺、文物艺术品经营、餐饮娱乐为主;以安东新区为背景建设一个现代文化产业创业园区,主要以文博、会展、演出、印刷等为主,目前,两个文化产业聚集区规划正在制定之中。

今年以来,我市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文化产业协会——**市文化产业协会,与市财政局联合成立了安阳市文化投资公司。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达成合作意向10个,展出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推进“两馆”4d影院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约需310多万元。

(四)抓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我市是全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艺术院团改革。顺利完成了电影管理整体划转

第二篇:**公司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公司成立于20**年*月*日,主要宣扬香道文化,提供香道产品以及其附属的产品和文化推广。经过半年的发展,我司已经初步完成了整个公司体系的架构,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方向,得到了行业的肯定和认可,并接洽了部分客户,下半年有意向达成合作,为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企业刚起步,企业上半年整体还处于亏损状态。

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下半年我司将与部分客户达成协议,并投入相关人力,大力推广香道产品,同时结合网络,完成线上系统的筹建,希望为香道文化的传承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公司

2014年6月10日

第三篇: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摘要】作为中国西部中心城市的成都明确提出要打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鼎力之城”,并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写入“十二五”规划。那么成都为何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没有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优势,以及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何,又是怎样发展的?本文对成都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情况进行了摸底,对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成都 文化创意产业 环境 发展

关于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报告

段西 国际文化贸易 200904163054

文化创意产业被喻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新兴产业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和范围有不同的界定。上世纪末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以各自擅长的方式积极发展,越来越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及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成都素有“天府之国”和“中国第四城”的美誉,作为四川省会和西部中心城市,是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地。目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制约和挑战。成都需要结合成都自身文化特色,在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一、成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与环境

成都市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7166美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突破50%,由此表明成都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并进入基本实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阶段。

(一)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俱佳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腹地,青藏高原东缘,锦江等三条河流穿城而过,又受到都江堰的灌溉。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历史上没有大灾大难,自建成以来从未改名或迁建。

成都历史悠久,根据成都市区内的金沙遗址等考古遗址,成都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市聚落距今已有3200余年。因为都江堰的润泽,成都平原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拥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各一处,以及5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各类博物馆。这些都为成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二)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得天独厚

成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神秘的古代文明、繁荣的当代文化艺术和休闲的都市生活等。浓郁的文化氛围、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彰显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恒久魅力。作为西部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具有较强的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成都是西部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技中心、交通和通讯枢纽,汇聚各种要素包括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产生极大的能量,吸引着无数投资者的目光。成都曾入选中国20个最适合投资城市;在首届“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评选活动”中,除直辖市外成都排名第一。同时,成都有着吸引创意人才的能力。“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印证着成都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这正是有利于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同时,成都市域内及周边地区高校云集,拥有5所“211”高校及2所“985”高校,这在中西部城市中首屈一指。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完全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高级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成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又是西部经济中心,服务业发达,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综上所述,成都可以称得是技术、人才和包容的完美结合体,从而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三)政策环境利好

2009年底《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正式发布,规划目标指向“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规划》对成都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七个重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规划。《规划》提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近期发展目标是:2009至2012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2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中远期目标是:2015至2020年,通过“四基地”(全国领先的数字内容产业基地、文博旅游基地、创意设计基地、出版发行基地)和“两中心”(中西部演艺娱乐中心、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中心)建设,使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将其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成都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鼎立之城的目标,表明了这一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同时,这也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在2010年11月出台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集团。健全文化产业要素市场,提升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精心打造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三大文化品牌,深入打造“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办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创意成都”等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成都市政府明确提出要重点培育七大产业: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要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

二、成都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

(一)增强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产业,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一股新浪潮,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一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命脉的竞争已经展开。成都要在竞争中取胜,要想领跑西部,塑造“西部辐射力”,必须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升级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超越和提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人文环境,气候,湿度,以及绿化等各种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的上游化要求产业结构随之优化升级,以满足人们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是缓解资源约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的有效手段。当前成都市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高端产业,低碳经济,争夺“微笑曲线”的两端。而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引领成都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梦想的有效途径。

三、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成都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8%上升到4.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有明显差距。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不大,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仅在出版传媒、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在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其他领域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待形成,重大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明显。

(一)以园区化和楼宇化为主要模式,培育品牌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

集聚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其载体的主要形态为楼宇或园区。楼宇化和园区化模式,是国际国内的普遍做法。租赁废弃厂房、仓库,并对其进行简单改造收取租金是成都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最普遍的盈利方式。

成都较为成功的园区化形态代表有“三圣花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锦里民俗文化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等。“锦里”通过创意点石成金,由过去无人涉足的建筑垃圾堆摇身变为如今寸土寸金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三国文化为支点,植入了文化底蕴,通过消费产生收益,符合审美和消费的需求,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知名品牌。

在建设楼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LOFT热。Loft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纽约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为了逃避市区内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租金,通过对郊区旧厂房、旧仓库创意性地改造,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需要的各种空间。时下,Loft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大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新宠,较为成功的是北京的“798”。成都“红星路35号”,“成都东区”项目,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新都的北村艺术村等就是LOFT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红星路35号”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改造旧厂房发展以设计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效果初步显现,在带动成都创意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品牌价值等方面显示出昂扬姿态。

成都市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待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对成都而言,一方面要利用好园区化和楼宇化的模式,培育品牌园区,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产业体系和链条;同时要认识到产业园并不完全等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设产业园区要避免“有园无产业”的窘境。

(二)建设重大项目,创造文化品牌,推进产业融合与联动发展

目前,以文博资源开发为例,打造文博品牌方面,成都具有全国领先的竞争优势,形成独有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做得比较成功的是金沙文化品牌的打造,建川博物馆聚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以创意为灵魂,建设重大项目,创造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都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金沙文化品牌是成都较为成功的重大文化项目。这个品牌由几个项目创意共同组成,包括博物馆,音乐剧,剧场建设以及金沙节庆活动等。从金沙遗址博物馆,到金沙剧场和《金沙》音乐剧的驻场演出,再到金沙太阳节,以及即将呈现的金沙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每一个举措都是一个精彩的创意。由金沙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我们可以发现创意是打造文化项目的基础,并直接影响这个项目的水平和效益。

建设中的“成都东区项目”是国内目前唯一的音乐主题公园加音乐产业集聚园的二合一模式。该项目意在打造以音乐公园为核心、催生配套关联产业全局发展的东区数字音乐公园,未来3至5年内将成为音乐产业发展、明星资源集聚、多元文化互动和新媒体产业接入的创新型文化产业园区。成都正着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紧跟经济发展的低碳主线,园区具备无限潜力。

与我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相比,成都还缺乏全国甚至世界级重大文化项目,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有待提升。成都在文博旅游品牌开发方面已有成熟产品和较强的竞争力,还需整合资源,输出成功模式获取区域外的经济收益,并提升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引进培育品牌企业,发挥引导示范和资源整合作用

培育和引进主体,增强产业竞争力,发挥引导示范和资源整合作用。一是培育市域内国有和民营骨干文化企业;二是积极引进盛大、金山、腾讯以及深圳嘉蓝图设计、深圳浪尖设计等国内知名企业,提升成都在创意产业上的竞争力。为了整合资源,形成市场合力,成都市在出版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三大主力军”,包括成都传媒集团,文旅集团,成都演艺集团。

1. 新闻出版业:成都传媒集团是新闻传媒业的行业领头羊。2006年11月合并原成都广播电视台和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成都传媒集团,并提出了“铸就中国传媒新航母,缔造国际传媒新势力”的发展愿景。产业涵盖创意产业领域的主要部分即报刊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网络传输业、广告会展业等。成都传媒集团的成立,意味着全国中心城市第一家综合传媒集团的出现。

2.文博旅游业:组建文旅集团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组建大集团”的战略思路的重要举措。文旅集团成立后承担起成都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营销,促进文化旅游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2.演艺娱乐业:2007年11月成都演艺集团公司成立,成演目前具备西部地区最专业的剧场和音乐厅。4年来共策划、经营国内外大中型演艺项目7000余场次,接待观众500余万人次,公司推出的原创音乐剧《金沙》创下了中国音乐剧演出的新纪录,斥重金打造的成都红馆,更以每年引进明星演唱会、芭蕾剧目、音乐剧、颁奖典礼等50场演出的全新创意成为成都演艺新地标。

成都在出版传媒、文博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但在其他领域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比如动漫游戏领域有较强的制作能力,还缺乏原创力强,具有品牌构建能力的动漫企业,动漫产业链有待完善。

四、对成都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蓄势待发,但同时面临着融资瓶颈,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 “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完善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对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指导,优化环境。对企业而言,要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从政府来说,要转换角色,以间接管理、政策引导为主,重点加强引导,完善公共服务,营造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引导产业集聚,完善相关产业链。搭建产业园区平台,打造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引导文化创意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带动配套项目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

3.培养和留住创意人才,吸纳引进高端人才。文化创意产业要真正实现发展,核心在于人才。目前,成都最缺乏的是复合型高端人才,特别是既懂得文化创意,又懂得产业和市场化运作的人。除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评价的制度体系,如何孕育创意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氛围,吸引创意人才前来创业,并防止优秀人才外流,有待进一步思考。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

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二、问题成因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7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

争力。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

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我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工作由副镇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化建设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目前,所有村委会都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由镇文化站通过协办等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及棋、球类比赛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 “文化下乡”活动,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电影公映、送书下乡等,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看电影、看戏、看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三)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宗鹤拳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和保护力度,把宗鹤拳的宣传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工作重点,打造以宗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品牌。修葺方世培故居开发旅游景点,推动宗鹤拳文化传播。二是推进广场文化的发展。建设集文化、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娱乐阵地,搭建展示文化风情的平台,为全镇人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加大对网吧、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事业,为乡文化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身环境、场地简陋、经费紧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工作开展难度大,特别是以文补文方面,没有固定资金收入,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具体情况是:

(一)专业人才紧缺

由于缺乏专业文化人员的指导,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专业化水平低,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文化事业投入少,活动经费短缺

市、镇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

行维修,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四)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上一篇:挽回爱情测试联系下一篇:文化遗产保护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