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分析论文范文

2022-05-15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经济学分析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经济官员拥有着特权。这种特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形成“政治市场”,成为特殊商品,进而进行权钱交易。本文对经济腐败的成本收益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经济腐败的风险成本与反经济腐败的对策进行了博弈分析。

第一篇:经济学分析论文范文

团购网络经济学分析

摘要:

网络团购的兴起有一定的经济学原理根据。消费者方面受价格优惠、网络外部性效应和抱团消费等的驱使。供应商受成本结构优势、规模经济和两个市场差异性的价格歧视,使得网络团购具有获益可行性。从起步阶段的短期来看,网络团购由于能够形成正反馈机制、符合供求双方的利益而发展迅速。但从后期长远发展而言,由于网络团购的市场条件逐渐消失,网络团购的市场份额将不再能够轻易占据,因此需要应形势采取相应措施来获得立足之地。

关键词:

网络团购;经济学分析;未来预测;建议

文献标识码:A

团购即为一个团队向商家采购,国际通称B2T(Business To Team),是继B2B,B2C,C2C后的又一电子商务模式。所谓网络团购,是指一定数量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渠道组织成团,以折扣购买同一种商品。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可以称为C2B(Consumer to Business),和传统的B2C、C2C电子商务模式有所不同,需要将消费者聚合才能形成交易,所以需要有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和社交网络(SNS)作支持。

本文从网络经济学的角度对网络团购的发展进行原因分析,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提出部分问题的解决对策。不仅有助于理解网络市场中团购兴起的经济学动因,也为对网络经济学感兴趣的人关于网络团购的边缘性问题研究提供思路。

1网络团购发展探析

网络团购发展从兴起到蔓延的原因,从网络经济学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在正反馈机制、网络外部性和特殊的成本结构上,尤其以服务类行业为典型代表,充分反映了网络经济环境对团购发展的助推力。

1.1网络团购具有正反馈机制

所谓正反馈,是指在边际收益递增的假设下,经济系统中能够产生一种局部正反馈的自增强机制。网络团购改变了传统消费规则,实现了从供求方规模经济到需求方规模经济的转变,使得正反馈的产生具有两方面的推动力。

(1)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参与团购最大的核心优势在于商品价格更为优惠,根据团购的人数和订购产品的数量,消费者一般能得到从5%到40%不等的优惠幅度,这体现了网络经济学中的正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效益。

(2)从商家的成本结构来说,商家的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固定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产销量范围内,成本总额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变动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产销量范围内,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化成一定比例变化的成本,而单位固定成本与产销量的增减成反比例变化,单位变动成本不随产销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单位变动成本×产销量。最终,网络团购的双重经济优势使得其得以兴起和快速发展。

(3)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团购中的美容餐饮等服务类行业,消费场所的固定成本表现在房租和员工薪酬等,变动成本主要是产品食材和服务过程中的水电等。低价参团对商家来说,即使没有多大盈利空间,但是至少可以弥补固定成本的消耗,增加边际收益。所以,网络团购对固定成本比重比较大的行业来说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

1.2价格歧视政策的可行性

所谓价格歧视,是指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为不同的消费群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对消费群进行划分,对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1)实行价格歧视是厂商为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一般而言,实行价格歧视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市场存在不完善性。当市场不存在竞争,信息不畅通,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被分割时,垄断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实行价格歧视。第二,各个市场对同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这时垄断者可以对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实行高价格,以获得垄断利润。第三,能够有效地把不同市场之间或市场的各部分之间分开。

(2)以航空机票预订为例,价格敏感者一般会选择提前预订,享受特价机票。而航空公司则可以利用特价票在团购网站上吸引这部分顾客群,用来弥补其高昂的固定飞行成本,对于需要临时商务出差的商务旅客来说,商务出差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其无法跨过提前预订的价格门槛享受到优惠机票。同样的价格歧视在餐饮等行业也具备可行性,对意欲团购餐饮的顾客来说,首先必须经常关注团购网的信息,花费自身的时间成本,其次必须提前做好消费的计划,并在特定时间段消费,这些条件使得满足条件的顾客范围得以缩减。而那些时间成本高,或者说爱好面子的人,则愿意出高价消费,一般不会经常花时间注意团购信息,所以商家的团购活动也不会影响到这些顾客。因此,商家可以通过团购模式在不同客户群之间实现价格歧视,以便吸引到那些原本不会到餐厅消费的顾客,赚取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剩余。

1.3传统市场和网络市场的并存的市场条件

(1)网络团购能够产生发展的根源是市场条件的满足,即同时存在网络和传统两个市场。由于网络团购具备价格便宜的明显优势,才使得网民愿意转战团购。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现在的网民尤其是我国的网民,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比重占据50%左右,这些网民形成的网络市场与非网民之间的传统市场并存,这让网络团购的市场条件得到满足。

(2)目前网络市场正随着网络规模和网民规模的壮大而变大,传统市场则逐渐走向萎缩。经营团购网站的厂商开始发现团购的超低价格,会影响到传统市场的销量,也就是说网络团购客户的增多是以传统客户的流失作为代价的。此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可能会失去继续提供团购商品的动力。

(3)随着网络时代的大规模挺进,网络市场和传统市场的界限最终会被模糊。由于区分网络市场和传统市场的有效条件丧失,网络团购存在的市场条件遭受破坏,此时,网络团购开始走下坡路。

2发展趋势预测

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网络团购的发展之快令人咋舌。但是,根据最近市场观察,团购市场出现历史拐点,增长陷于停滞,在疯狂后的冷静反思之余,有必要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深刻的再思考与预测。

2.1团购市场需要平衡点

由于能参加团购的产品种类和比重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因此团购市场的规模是存在上限的。从网络团购所具有的的规模经济优势和低边际成本的成本结构来看,团购模式显然是能够给一些行业创造额外的价值,但这些额外价值占行业总利润的比重应该是比较小的,否则会影响到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进而会影响到商家参加团购的意愿。如此看来,团购市场最终会趋于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商家的盈利来源能够在团购渠道和传统渠道之间维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从而获取最优销售模式和最高的总利润。

2.2团购网站发展的关键在于争取有质量的商家商户

争取有质量的商家商户,继而吸引有质量的消费者。团购网站的确能带来价值,但带来的价值不会无限制增长下去。目前看来,大批团购网站的裁撤停运和倒闭转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团购市场的规模是有限的,最终只有能够给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最好的服务的团购网站才能生存下去。即使是美国的Groupon,在上市之后,其盈利能力也并没有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但是,它至少实现了盈利,并且是同行业的佼佼者,其独特之处在于:每天只推一款折扣产品、每人每天限拍一次、折扣品一定是服务类型的、服务有地域性、线下销售团队规模远超过线上团队。它通过删选客户和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团购产品与服务,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从而打造正反馈效应。大部分的商家若想要通过网络平台做推广,就会想到他们。从这点看,其未来发展潜力可观。这也启示我们团购网站要想形成有益的正反馈效应,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商家是核心。

3对发展团购网站的建议

目前,在大批团购网站倒闭之余,仍有一些实力比较强大的市场寡头实现了盈利,比如F团北京团购网。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占据一定市场的网站而言,他们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仅仅总结成功网站的经验然后粘贴到本企业网站,这不是长远之计。网站要突破重围,科学做法应该是追溯成功网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然后结合自身现状和条件,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来创新发展策略。

3.1定位精准化,选择具有成本结构优势的产品

根据帕累托定律,一个企业80%的利润往往来自它20%的项目,这个定律在团购网站的经营中同样适用。为团购网站创造主要收益的消费项目往往集中在餐饮,住宿,票务等边际成本较低的行业,联系到实物产品也是部分边际成本相对较低的食品和日常消费品当中。因此,团购类网站主要的消费品项目都带有明显的服务特性。对于餐馆,酒店,影院来说,也就在可变成本较低的前提下,这类消费项目的边际成本是相当低的,那么为了寻求更大的利润,商家必定寻找机会寻求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尽量利用手上的资源和剩余劳动力去创造更多价值。而对于团购销售火爆的另一部分产品如保健品和其他边际成本也较高的消费品,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根据价格竞争模型,制造企业的边际成本一般是一条先降低后升高的曲线,在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达到MR=MC的节点时,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企业若想进一步在此节点后扩大生产规模,不断上升的边际成本会导致企业的最终利润不断降低。因此,既要选好销售模式也要选好产品定位。

3.2提高团购网站产品和服务质量,培养客户忠诚度

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也适用于团购网站,质量不错的产品再加上极致的服务体验会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促使初次消费者转化为网站的忠实顾客,与团购网站的长远发展目标相一致。在网络经济学中这种现象可以被理解为路径依赖。所谓路径依赖,通俗来说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个次要的或者偶然的事件会对结果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路径依赖可以使得早期的老客户成为新团购网站和模式推广的障碍,从而被锁定在既有的团购网站,形成相应的客户忠诚。要使路径依赖对网络团购消费者产生影响,需要运营商重视团购产品和服务中的一些微小的细节,比如产品的微包装,良好的客服印象,优质的售后服务等,也就是路径依赖的历史重要性在客户印象中的体现。此外,要想在诸多重复性建设的团购网站中脱颖而出,还需要让消费者对团购网站产生不可逆的选择,这就要求运营商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充分掌握和研究,使消费者在选购本网站团购服务的事前事后都觉得选择是最优的,即一级路径依赖。

3.3建立网购联盟,发挥本地化优势

在网络时代,只有那些成功地建立了拥有大量锁定顾客的安装基础的团购网站才能赚大钱。所谓安装基础,它反映的是某一产品的用户数量或是一个网络的加入者规模。安装基础越大,说明该团购网站成为其他网站效仿标准的可能性越大,锁定用户也就顺理成章了。对于构建具有本地化特色的团购网站联盟,扩大安装基础的规模更具有可行性。一个不成文的例子就是腾讯的拍拍网,即使有淘宝网这个强势的竞争对手,其依然能够有立足之地,原因在于它拥有中国即时通信市场的最大份额。本地化的网购联盟可以形成本地商户壁垒,在提供"本地服务"的独特优势上,增强用户粘度。此外,由于团购实施本地化商务后将促使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借助手机端的方便与快捷渗透,可以实现用户需求导向,强化精准团购,使得团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具特色,更加符合顾客偏好。

3.4深谋远虑,谋求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

目前的团购网站正呈现出由膨胀向萎缩转变的态势,这也说明了团购网站的盛世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竞争的异常激烈迫使企业不得不寻求产品或者服务的差异化,这将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对网络经济市场来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很难出现的,市场具有垄断竞争的特性。在这种条件下,企业一旦成功实施了产品的差异化,便能够拥有对产品具有特殊偏好的客户群,对这类稳定客户群,企业可以凭借其差异化优势实施部分市场权利,比如定价权利和价格歧视政策。所以说,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的团购企业,沉醉且依赖于现有优势和网络条件是走不远的,要努力谋求产品差异化,给客户独特丰富的体验,为网络经济中的长尾理论打下扎实基础,未来才会走得更远。

4结语

随着市场条件和行业发展环境变化,团购网站整体走向从激进扩张过渡到保守过冬,新用户的增加难抵逊老用户的流失,团购用户从高速增长转向规模回落。单纯研究个案已经不足以帮助诸多身陷囹圄的团购企业走出困境,只有在把握团购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基础上,发挥自身和行业的优势,走个性的差异化路线,才能助推企业渡过行业寒冬。

参考文献

[1]刘同山.网络团购的经济学分析[J].江苏商论,2011,(01).

[2]张铭洪,杜云.网络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王乐鹏,李春丽.新兴团购网站及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0,(32).

[4]申玲玲.国内团购网站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新闻知识,2011,(03).

[5]张曼.团购的快速兴起:从经济学角度分析[J].现代营销,2011,(05).

作者:李阳

第二篇:经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经济官员拥有着特权。这种特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形成“政治市场”,成为特殊商品,进而进行权钱交易。本文对经济腐败的成本收益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经济腐败的风险成本与反经济腐败的对策进行了博弈分析。在对经济腐败决策模型和影响其风险决策的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经济腐败行为总是遵循“以最小腐败成本获取最大腐败收益”的经济学原则。因而,加大腐败者的经济腐败成本,可以减少经济腐败,从而降低经济腐败风险,并提出了加强经济腐败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腐败;博弈分析;监控网络

经济腐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毒瘤,经济腐败高发性必然会引起广泛民怨,从而威胁到党和政府的执政根基。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念交流交融加深。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官员廉洁从政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因而,面对反经济腐败的新挑战,我们可以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按照风险管理的系统方法来研究应对策略,以提高反经济腐败的科学性。

一、经济腐败的收益成本和决策分析

按照“经济人”理论,人们总是在比较其边际效用,看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官员经济腐败同样是一种经济人的理性选择行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官员拥有着一定的特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特权可能形成“政治市场”,成为特殊商品,并用来进行权钱交易。一些腐败官员们为了能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利用政策、制度和法律的漏洞,来支配这些特权资本,为其“寻租”活动带来空间。由于影响官员进行经济腐败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在的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因素,要详细分析比较困难,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收益与成本因素,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经济分析[1]。

1.经济腐败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1)经济腐败收益分析

从官员个人的角度来看,经济腐败的收益就是利用职权从国家、集体或者行贿人那里非法获得的利益。经济腐败收益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经济腐败的物质收益,另一部分是经济腐败的精神收益。经济腐败物质收益包括现金收益和实物收益。如现金、购物卡等,以及名烟、名酒、名牌服装、电脑、手机、家电、名人字画等。 经济腐败精神收益主要表现为人情收益和官位收益。人情收益是在为人办事或谋利的过程中获得他人的感激和精神的满足。如有的官员在台上时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某企业办事,待退休后到这些企业做顾问,从中谋取长远利益;有的以权力换股权,获取长期股权分配收益和出让收益等;还有的接收了情色贿赂等。官位收益的形式有贿赂选票、买官卖官等情况。这些收益因无法估价,所以成为一些腐败官员更乐意接受的对象。

(2)经济腐败成本分析

官员在获取经济腐败收益的同时必需支付经济腐败成本。官员经济腐败的成本,主要是经济腐败交易成本和经济腐败活动一旦败露所可能遭受到的损失。

经济腐败交易成本包括在经济腐败活动中必须的经费支出和经济腐败者的精力支出。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经济腐败活动,其交易费用并非腐败者个人支付,数额较大时更是如此。因为腐败官员通常都掌握一定的职权,可以由公款或公产支付,也有部分是接收了别人贿赂的实物转手支付。所以,对经济腐败者个人而言,其经济腐败活动经费支出是趋于零的。同时,经济腐败者为了进行经济腐败活动,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寻找腐败时机,进而发掘受贿和贪污机会[2]。

腐败无形成本主要是经济腐败者的忧虑价值。经济腐败者的忧虑价值主要表现在经济腐败者担心一旦暴露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一定的影响,即经济腐败官员因其经济腐败行为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与物质损失,具体可分为心理成本和惩罚成本。心理成本,是官员履行隐匿腐败所得,逃避法纪查处,承受因经济腐败败露而身败名裂风险的成本。惩罚成本是由于经济腐败被查获后受到的惩罚而对官员所造成的物质与精神损失,它取决于对腐败的惩罚力度。这种忧虑是无形的,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因腐败者的忧虑程度不同而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因为,风险成本是潜在的,只有那些被揭露、被查处和遭到惩罚的腐败者才会完全承担腐败的风险成本。其大小取决于腐败暴露的概率和遭受惩处的力度,是经济腐败官员最为关注的成本。同时由于经济腐败行为不可见人的阴暗特性,这会对腐败者的人格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害怕和忧虑的情形。通常情况是,腐败者的忧虑程度越高,则越倾向于选择廉政的行为;反之,忧虑程度越低,则越倾向于选择经济腐败。这种忧虑价值即可以看作经济腐败者的忧虑成本。只要是在较轻的腐败惩治情况下,官员的忧虑价值必将随着经济腐败行为次数的增加而逐步降低。这也是一些经济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最后发展到肆无忌惮、廉耻全无的缘故。从边际分析的角度来看,经济腐败官员一旦获得职位之后,维持职位就相对容易。而经济腐败官员其腐败金额无论多少,被曝光后都可能丧失职权。这意味着经济腐败官员只要开始了第一次腐败,继续进行经济腐败的边际成本非常小,因而他们很难自发停止经济腐败活动,往往是在经济腐败泥潭中愈陷愈深,愈演愈烈。

2.经济腐败的决策情况分析

影响腐败者经济腐败行为的因素有:经济腐败收益、经济腐败惩罚成本和经济腐败暴露的概率。这三个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共同作用,直接决定着官员腐败与否的选择。

按照经济学理论分析,首先,腐败官员经济腐败收益越大,其腐败的可能性就越高;而经济腐败成本越大,其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小。在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的效率越高,处理腐败的效率越高,腐败官员的腐败风险就越大,其腐败发生率就会降低。其次,对经济腐败的惩罚力度越大,对经济腐败者造成的损失越大,腐败成本就越高,相应的腐败现象就越少。再次,经济腐败行为暴露的概率则起着放大器的作用,将经济腐败的收益与成本按一定比例进行缩小或者放大,调节人们行为。因此,经济腐败官员总是遵循“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经济学原则,选择非法的“低成本”支出,以获取其所期望的某种“高收益”。我们可以分三种情况来分析:

(1)当经济腐败收益小于或等于经济腐败成本的情况。

当经济腐败收益小于或等于经济腐败成本时,会形成经济腐败低收益、高风险的情形。当经济腐败收益小于经济腐败成本时,即收支相抵后是一个负数,腐败得不偿失,何苦腐败呢!经济腐败成本等于经济腐败收益,即收支相抵结果等于零,腐败者冒着风险干了一番后则收益为零。如果经济腐败行为无利可图,那么经济腐败活动便失去了实际意义。所以,只要全社会形成经济腐败收益小于或等于经济腐败成本的政治经济环境,经济腐败就能够被有效地遏制,我们的反腐败工作就能够防患于未然。

(2)当经济腐败收益大于经济腐败成本的情况。

当经济腐败收益大于经济腐败成本时,经济腐败是一件高收益、低风险的有利可图之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经济腐败会发展成较为普遍的状况,从而难以得到遏制。

(3)当经济腐败收益远大于经济腐败成本的情况。

当经济腐败收益远远大于经济腐败成本时,就是说相对于很大的经济腐败收益,其经济腐败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在这样的无风险、高收益情形下,必然会导致经济腐败在社会上猖獗横行,如果控制不力,甚至会造成泛滥成灾的局面。

通过以上三种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济腐败者的决策,是对收益和风险进行比较分析后的选择。如果政府能够从政策、法律和制度诸方面建立起清正廉洁的社会政治环境,形成经济腐败收益小于或等于经济腐败成本的社会氛围,那么经济腐败就不会有生长的土壤和环境,从而就能得到有效遏制[3]。

二、经济腐败与反经济腐败的博弈分析

1.影响经济腐败者风险决策的因素

影响官员进行经济腐败风险的决策因素很多,可概括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大类。

(1)内在因素。

动机是人们为何做某种决策的内在动力。分析经济腐败者风险决策的理论有两个最有影响的理论:一是成就需求理论,主要用来解释人们冒险倾向的心理认知方面,认为:人们一方面想追求成功,一方面又怕失败。即许多官员既想经济腐败,又怕经济腐败暴露,实际上经济腐败官员是在这种困境中进行决策的。二是归因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人们对事故发生的控制力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动机。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有些官员在经济腐败暴露后认为有能力“摆平”,所以就无所顾忌。

(2)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是指决策时存在的外在环境因素。它包括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与参考团体。尤其是参考团体中,以人们极力想成为其中一员的参考团体对人们行为影响最大。这也是目前一些地方或部门主要官员经济腐败,下属效仿或跟随,造成官场窝案频发的原因。从经济腐败者冒险的心理方面来观察。首先,经济腐败者的主动或被动对其进行经济腐败风险决策的态度有影响。如经济腐败中的主动贪污和被动受贿,官员所承担的风险是有较大差异的,其中主动贪污往往要看其“技术处理水平”,风险较大,而被动受贿主要看“办事的水平”,一般只要给行贿人办成事,或办成事后再受贿,被揭发的风险相对较小。其次,经济腐败者的风险态度是因情境而异的,它是不对称的。在官员即将退休或急于升迁时,反而决策更冒险;在官场顺利时决策反而趋于保守。例如在官位升迁时腐败者心中的两个参考点影响其腐败冒险倾向:一个为成就热望水平,即爬上最高层主管的成就热望多强,另一个为保住职务水平,即万一决策失败,职务不保的忧心度多高,两者冲突互动。因此,经济腐败者实际决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4]。

2.经济腐败的博弈分析

目前经济腐败现象之所以普遍,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对腐败行为处罚不到位。对经济腐败行为的有效处罚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对腐败者的处罚一定要加重,使其没有经济腐败的动机;另一方面对反腐败行为要有很强的激励,使其有积极的反腐败动机。只有处罚强度满足这两重功能,处罚才是有效的。

根据风险度的定义,风险度是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风险损失的乘积。我们可以确定经济腐败者经济腐败风险成本的大小是经济腐败事件被查处的概率与被查处后其所受到的惩处程度的乘积。图1中,第一种情况属于被查处概率小与惩处强度小,其风险成本为最低;第二种情况属于被查处概率大与惩处强度小,其风险成本较低。第三种情况属于被查处概率小与惩处强度大,其风险成本较大。第四种情况属于被查处概率大与惩处强度大,其风险成本最大。

从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加大对经济腐败者的风险成本最具效力。因为,经济腐败风险成本的大小,由经济腐败暴露的概率和暴露后被惩处的强度来决定。由于经济腐败行为都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而其暴露的概率极低。所以,提高对经济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对我国的反经济腐败实践将非常重要[5]。

另外,一些经济腐败官员也会依据腐败风险成本情况来选择自己的腐败时机和腐败规模,以降低被查处的可能性,例如,在“严打经济犯罪”时,经济腐败行为被查处的概率明显增大,其腐败风险成本就会明显提高,这时,明智的腐败官员为避免撞到“枪口”上,成为反经济腐败的“活靶子”,就会收敛其腐败行为。

我们可以进一步运用博弈分析模型,来分析行贿人与受贿人的合谋情况。如图2所示,假定受贿人和行贿人都交代,分别受到的惩罚为4;行贿人或受贿人其中一方交代,另一方不交代,则交代的一方免予处罚,不交代的一方受到的惩罚为8;受贿人和行贿人都不交代,分别受到的惩罚为2。这样行贿人与受贿人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博弈模型。从图2可以看出,行贿人与受贿人都是以选择不交代为最优决策,因而他们都会尽量地保守腐败信息,使监管者无法获得这些信息。这种情况也促使了腐败官员对经济腐败的更大偏好。而且,由于信息的私有而降低了经济腐败被查处的概率,那么腐败官员对经济腐败的期望效用就会因此而相对地提高[6]。

我们还可以从对经济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来分析,虽然我国目前加大了对经济腐败的惩治力度,但长期以来对经济腐败惩处普遍较轻。事实上,这种较轻的惩处对于已有较高经济腐败收益的腐败者而言,尤其是一些官员已经把资产和子女转移国外后,其惩治所形成的威慑力是很微弱的。目前我国经济腐败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与我国对经济腐败的低查处率和较轻的惩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经济腐败普遍,有增难减的社会环境下,对经济腐败者必须采取严惩的措施,只有让其彻底倾家荡产、身败名裂才有足够的威慑力度。

三、加大反经济腐败体系建设

控制经济腐败要有明确的目标。经济腐败虽难杜绝,但可以预防和治理。反经济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长期战略。目标不仅要遏制经济腐败蔓延的势头,而且要扭转腐败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当前我国控制经济腐败要同推动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既要着眼于标本兼治,体制完善,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进而提高政府的诚信、高效和公正性。反经济腐败体系主要包括预防经济腐败和惩治经济腐败。

1.预防经济腐败

“预防胜于治疗” 。短期的反腐败运动也许能起到轰动效应,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要预防经济腐败就必须分析产生经济腐败的本质,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莫尔在《权力与腐败》一书中提出:“腐败=权力+动机+机会”[7],所以说,经济腐败的本质是公权的私自滥用。依据这个理论,要预防经济腐败就必须针对权力、动机和机会来解决。

其一,消除官员谋私的动机,让其不想腐败。 国家在选拔公务员时,不仅要关注其智力、能力和品质,还要进行情感教化,让其不想腐败。要使官员树立高度荣誉感,这种荣誉感能使他们自尊和自律,不生腐败的邪念。

其二,用制度和法律规范官员的行为,降低其经济腐败的机会,让其不愿经济腐败。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公务员行为准则和反腐败法律体系,以规范公务员的从政行为。国家还规定了公务员必须遵守的各项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减少了经济腐败发生的机会。并通过提高公务人员的经济待遇,逐步走向高薪养廉的道路,让其不愿经济腐败。

其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让其不能经济腐败。孟德斯鸠讲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8]。目前权力制约有多种监督形式,例如我国的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等。在这些监督中,重要的是确定经济腐败容易出现的部门和环节,建立起经济腐败风险排查制度,堵塞各种制度漏洞。尤其是要靠社会公众参与。公众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反腐败和控制腐败力量。通过信息公开制度、财产申报制度和保护举报制度等,进行广泛的群众监督,让其不能经济腐败。

在经济腐败预防体系中,教育具有教化和示范作用,是基础;制度具有强制性,是保证;监督具有制约性,是关键。三者相互补充,共同作用,将形成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2.惩处经济腐败

经济腐败一旦发生就必须进行严厉惩处,这是经济社会的一般规律。如不严厉惩处,就必然导致再度犯罪和更广泛的效仿。因此,对官员经济腐败必须有严厉的惩处措施。对重大的经济犯罪,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处罚,让他们得不到经济实惠,还要给予严厉的刑罚,使经济腐败成为风险大、成本高的“高危事情”。通过严惩经济腐败,提高法律的威慑力,才能让人不敢经济腐败。

严惩经济腐败要重视法律和制度建设。我国正在进行廉政立法和反腐败立法工作,同时还构建了控制经济腐败的制度体系。如重视财务审计监督、绩效审计监督和专项审计监督等,实施透明制度、服务承诺和财产申报等。同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构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制约机制[9]。

从官员经济腐败的成本收益和风险偏好进行分析,从党和政府预防和监管经济腐败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解决经济腐败问题,一是要加大对经济腐败的惩处打击力度,二是要加强反经济腐败的制度建设。为此提出治理经济腐败的几点措施:其一要加大信息公开,提高政务工作的透明度。加大政务信息公开,把重大的政府决策、重要的人事任免,以及牵涉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全面公开,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透明地运行[10]。其二要提高经济腐败的查处破案率和惩处力度。因为经济腐败的成本与其被查处率直接相关,如果查处率很低,再严厉的惩罚也起不到威慑作用。因此,经济腐败的查处破案率越高,越能有效地打击经济腐败[11]。其三要完善群众举报的保护和重奖制度。群众的广泛监督对经济腐败行为将起到很强的震慑作用。但由于内部利益相关性和大多数人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很少有人站出来揭发腐败内幕,所以腐败者的腐败行为与活动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有人想揭发,也害怕遭到报复而心有余悸。因而,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最重要的是保护举报者的人身安全,对打击报复举报行为者给予严厉惩治。同时,还必须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到群众举报的收益,对群众举报予以较大幅度的物质奖励和必要的精神奖励[12]。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 胡鞍钢,过勇.公务员经济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

[3] 李军. 基于经济学的腐败风险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7).

[4] 张云起.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 张云起.营销风险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 徐岳军,施华康.多视角下腐败的经济再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

[7] 斯蒂芬•莫尔.权力与腐败[M]. 李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8]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册) [M]. 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 朱汉民.信息不对称与腐败的经济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10] 时运生.中外国家控制腐败体系比较研究[J].河北学刊,2005,(6).

[11] 张东辉.委托—代理关系中腐败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2002,(1).

[12] 李堪国.腐败机理与腐败风险防控体系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9,(2).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Risk of Corruption

LU Hui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raduate School, Dalian Liaoning 116025,China)

Key words:economic corruption;game theory analysis;monitoring network

作者:卢晖

第三篇:盗版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屡禁不止,这是源于它坚实的市场基础。那么,盗版品究竟会增加福利还是减少福利,取决于时期的长短、竞争的最后趋势以及政府反盗版的严厉程度。在我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该以在权衡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的基础上,实行适时适度的反盗版策略,以运用竞争机制为导向,以达到版权保护和反盗版的目的。

关键词:盗版,博弈分析,经济人

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尽管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反盗版措施,以对盗版进行打击,但时至今日,盗版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而还有日益蔓延的趋势。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盗版呢?盗版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为什么要打击盗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盗版现象屡禁不止呢?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反盗版策略呢?本文拟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们将本文讨论的盗版现象定义为“一切生产、销售和使用包括诸如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书籍等的非法复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为”。这些非法复制品统称为盗版产品,与之相对应的则为正版商品。

一、盗版存在的市场基础

任何经济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市场基础,这种市场基础既包括市场需求基础,又包括市场供给基础。盗版现象的存在也具有其深厚的市场基础。

1.盗版存在的需求基础。尽管“盗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绝非一个好东西,应该消灭,但是在一片喊打声的同时,消费者却在行动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这就是盗版现象的市场需求基础。在盗版市场上,存在市场需求是其最根本的基础。

在明知商品真假的条件下,理性或有限理性的消费者之所以更多地选择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什么是商品的消费价值呢?我们知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价格,一个是质量。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太差,即使价格很低,可能也不会有人问津;反之,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太高,即使质量很高,恐怕买主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很低,质量又比较好,购买者肯定会很多。显然。购买者并不是单独地看待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的分析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即质量一价格比,它可以作为消费者所考虑的商品价值。因此,可以这样说,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直接原因在于盗版品的质量——价格比远高于正版品的质量——价格比。在消费者看来,虽然盗版品的质量比正版品低,但是相差的程度非常有限,比如说,人们一般使用的Microsoft Office2000办公软件,除去普通老百姓一般很少使用的一些功能外,盗版品与正版品在质量或使用价值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但是,盗版产品的价格远低于正版产品,比如,在笔者所在的福州市场上,正版的Microsoft Office2000办公软件的销售价格超过6000元人民币,但是它的盗版品只需要不到10元人民币。盗版品与正版品的价格比是1:600,盗版品的价格优势绝对让人心动。

消费者更多的“投票”盗版品,从根本原因上看在于这种选择能够给他带来最大效用,是“经济人”的最好体现。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在此对正版品与盗版品的质量差异不作考虑,二者的唯一差别在于价格,即正版品的价格高于盗版品的价格。下面我们用博弈经济学中的一个双变量矩阵来说明消费者和厂商在购买和生产正版商品或是盗版产品所获得的效用。

由此可以看出,该表述的战略式均衡为消费者和厂商分别购买和生产(盗版,盗版),理性的消费者和厂商都会选择盗版。

2.盗版存在的市场供给基础。尽管盗版的存在从根本上在于有市场需求基础,但是盗版品毕竟是有厂商生产出来的。从上图也可以看出,厂商选择生产盗版确实是有利可图,其主要原因,就某种产品来说,厂商之所以选择生产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除了它在生产正版品上所受的诸多限制之外,可能关键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大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什么是商品的生产价值呢?对厂商来说,哪种商品值得生产,不能只看它的价格高低,也不能只看成本大小,要看产品的价格与成本的差(即利润),或者看价格一成本比。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很高,但是生产成本也很高,从而生产无利可图,价格一成本比小于1,没有哪家企业会主动去生产它;反之,即使一种商品的价格很低,但是它的生产成本也很低,以至于生产利润相当可观,价格一成本比大于1,厂商便会选择进入该行业。因此,利润或价格一成本比可以用来反映商品的生产价值。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技术和制度限制使得许多企业不能生产正版商品。在市场经济中,为了激励人们创新,政府运用专利法或版权法对版权进行保护。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版权进行保护,是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一个体现,但是这种保护在无形中会形成市场上的行政垄断和法律垄断,从而限制了许多厂商以合法的身份生产正版商品。

其次,生产正版商品的价格和收益怪圈导致了盗版产品的大量产生。在正版商品生产的垄断条件下,源于其垄断价格的巨大垄断利润对其他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种诱惑使资源有向该产品聚集的趋势。然而,在过高的版权费用和制度硬壁的双重阻拦下,这种趋势就转化为生产盗版产品。在盗版品的强烈冲击下,生产正版商品的成本因加强防伪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价格却在盗版品的竞争中不断下降,从而正版品的价值大大降低。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盗版品的生产和供给,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再次,盗版产品生产价值还集中体现在它的生产成本优势上。与正版商品的生产相比,盗版品在直接生产费用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盗版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简捷的生产工序,使得产品成本大大降低。

最后,盗版产品的供给还与厂商从事盗版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和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由于盗版的违法性,因此就有被查处并被惩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盗版在给厂商带来较高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风险。对风险与收益的选择,将影响盗版品供给的多少。但是,由于现行制度规定的缺陷,市场的人为分割,地方或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以及执法者的寻租和麻木等多种原因,使得从事盗版活动的人非常容易逃避检查或逃避处罚,盗版的实际风险极低。

二、盗版现象的经济福利效应

在经济学上,对一种经济现象的评价,可以通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来说明。同样,对盗版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它的经济效应。

1.从消费者剩余来看,盗版活动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短期,由于盗版品的存在,原来不能购买或没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盗版品,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原来使用正版商品的消费者改为使用盗版品。

因盗版品的低价格而给买主带来更大的消费者剩余;即使是对使用正版品痴心不改的消费者,也能够在盗版品的冲击下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正版品,并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长期,盗版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依情况而有所不同。如果政府和正品生产企业对盗版不采取任何防范和打击措施,让盗版品的泛滥成灾,正版商品的生产完全无利可图,不仅已有的正版品被完全挤出市场,而且不会有新的正版商品产生,那么盗版品将会走到无“版”可盗的地步,此时消费者的福利会受到很大的损失。如果在长期中,通过市场竞争和各种治理措施的实施,正版商品的价格不断下降,逐渐逼近盗版品的价格,从而正版商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最终完全挤占盗版品市场,那么消费者也会从中获得不少好处。

2.盗版活动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是复杂而多面的。就盗版品生产企业而言,由于其把更多的资源用在盗版品的生产上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因此经济效率会提高,从而在盗版活动中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就正版品生产企业而言,如果盗版厂商的剩余的获得仅仅是正版厂商剩余的一种转移,那么正版品企业必然会损失剩余;如果由于盗版竞争的存在,促使正版企业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销售量,即使其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了,正版企业的剩余也完全可能增加。

3.社会福利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和来表示,因而盗版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就直接取决于买卖双方剩余的综合变化。从上述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化分析,我们知道盗版现象存在有利和不利两反面的影响,因而它可能增加社会福利,也可能减少社会福利。

三、政府的反盗版策略选择

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由于在时期的长短、竞争的最后趋势和反盗版的严厉程度等上的差异,盗版既可能增加经济福利,也可能会损害经济福利。盗版对经济福利的损害为政府的反盗版提供了理由。政府应该如何选择反盗版策略呢?

1.政府不能完全杜绝盗版活动,因而彻底解决盗版不应该成为反盗版的实际目标。一方面,只要需求的市场基础存在,盗版是不可能人为取消的,另一方面,盗版活动复杂多样的影响,也决定了完全杜绝盗版行为本身也就同时消除了它可能带来的好处。因此,政府的反盗版目标应该以抑制盗版活动,减少盗版数量,把盗版的负效应控制在最低水平为目标。

2.执法不力是导致盗版泛滥的重要因素,不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保护版权的规章制度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3.更多的运用市场机制来反盗版。如果说垄断产生盗版,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讲,反盗版就是要反垄断势力。运用市场竞争来反垄断已经是大势所趋,因而用竞争来反盗版也可能成为政府的优选策略。

[责任编辑 张凌]

作者:郑珺珺

上一篇:实用文写作论文范文下一篇:环保型建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