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内部审计,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2022-09-10

1 事业单位存在的腐败隐患及危害

与党政机关相比, 事业单位行政性资源和公共权力较少, 但群众对事业单位腐败的敏感度却要高于党政机关。原因是事业单位涉及的教育、医疗、科技、交通、城市公用、检测等二十余领域, 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腐败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对群众的冲击力更强, 易形成腐败泛化判断, 导致群众对事业单位职能作用的发挥评价低, 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社会管理的公信力。

在我国从严治党、严惩腐败的当下, 药品、医疗、学校等单位腐败案引起广泛关注, 事业单位的腐败破坏事业单位公共产品生产和供应秩序, 造成公共服务价高、质差、效率低, 削弱公共服务功能, 加剧公共资源配置不均, 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加速社会分配不公, 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败坏了社会风气, 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 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不及时、有效处理, 甚至会成为一些极端事件或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严重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违规现象。事业单位开展职能工作, 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社会的财政资金大多是从纳税人手中收取的。如果不能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将会极大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虽然为了监管好财政资金, 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但在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违规现象: (1) 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 (2) 公款私存。 (3) 巧立名目, 虚列拨款, 用于不合规的开支;签订虚假施工合同、虚报工程量将资金转出账外。 (4) 违规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 (5) 假票报账。 (6) 外单位及个人发生的费用支出在本单位财务账上错位报销, 虚报冒领。 (7) 挤占挪用、截留财政专项资金, 专款不专用。 (8) 截留应缴财政资金。 (9) 将账户出借给企业或私人。 (10) 偷漏税费, 用便条支付劳务、购物等支出, 应税收支不开具税务发票, 欠交个人所得税。 (11) 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福利, 借重大活动筹备、节庆之机购买赠送礼品等。 (12) “三公”经费超出相关标准, 单位账上的办公用品、会议费等科目, 工会经费、单位食堂等账户就成了开支“三公”经费的“避风港”。 (13) 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 使单位的固定资产游离于资产管理之外。 (14) 往来科目较为混乱。 (15) 工程项目、购置设备未履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程序。

与国有企业管理有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国家机关管理有完善的法律规定不同,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的法律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近年来, 虽然对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等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 但不少事业单位的监管仍处于失衡状态。主管单位外部监管不力、本单位内部监督无力、社会公众监督无措, 很多职务犯罪案件是在单位“一把手”离职审计时才被发现。当前, 行政、司法机关都建立了公共事务公开制度, 但大多数事业单位公共事务仍处于不公开、不透明状态, 尤其是那些承担行政职能、具有垄断地位和资源的事业单位, 缺少相应的社会公众监督措施, 难以从源头上遏制权力及公共资源寻租, 影响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为严惩腐败, “审计风暴”愈刮愈烈, 一份份“审计清单”触目惊心, 通过纪检监察、社会审计、政府审计、群众监督等外部的监管成效卓著。巨额贪腐的查处也反映了早期监管存在漏洞, 贪腐案件没能被早发现早惩办。因事业单位数量众多, 外部监管力量有限, 为预防舞弊腐败, 要求事业单位首先要做好自身的监管, 完善自身的监管控制机制。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监管的重要力量, 要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作用, 从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抓起, 从问题的源头进行清查, 真正筑起防范舞弊和腐败的防火墙。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具有了解情况、监督及时、覆盖面广、便于整改的优势, 实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是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防范舞弊腐败、建立廉洁社会的必然要求。

2 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切实保障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新修订的《规定》将充分保证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 通过独立、客观、真实的内部审计达到排查风险、查补漏洞、促进工作的目的, 杜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预防腐败, 切实保障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1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

事业单位要根据审计署新修订的《规定》,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推进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 建立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权威性的审计规范, 使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有法可依, 有规可循。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卫士,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一是要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 坚持组织的独立性;二是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审计的独立性。内审工作人员要独立开展审计工作, 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人员要做到刚正不阿, 依法依规对本单位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核查, 对于异常收支要快速反应、敏锐判断, 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和质量, 促使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向着合法、健康、阳光的轨道运行, 排查各类违法、违规现象, 警钟长鸣, 杜绝腐败。

2.2 明确内部审计的方向, 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

要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的内审方向。依照新《规定》, 内部审计要在重视和强调财务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审计, 发展规划、战略决策、重大措施以及年度业务计划执行情况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情况审计等。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要在原来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职责范围, 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根基, 是内部审计日常工作的抓手。随着内部审计职责范围的拓展, 内部审计的覆盖面也将进一步扩大, 将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系统解决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也将为内部审计提供更多的审计线索和痕迹。随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大数据的运用, 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程度也将随之提高, 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2.3 消除内部审计的顾虑, 促使内审工作向纵深发展

根据新修订的《规定》, 内部审计被赋予了更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进一步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 解除了单位内部审计的顾虑和束缚, 内部审计反映出来的问题, 不会被国家审计或上级监督机关采用而加大追责处理力度。审计机关在审计中, 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三级以下单位审计中, 内部审计成果将得到有效利用, 对内部审计发现且已经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得到认可, 避免了重复审计和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资源交叉浪费, 也使内部审计人员放下审计发现问题会影响单位形象的包袱, 促使内审人员负起责任, 推动内审工作向纵深发展。

2.4 变事后审计为全程监控, 完善治理目标

事业单位要转变思路, 将内审工作前移, 将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事中防控, 使监督评价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提早警示风险、发现问题、堵住漏洞。而不仅仅只是事后审计, 亡羊补牢。关注敏感风险点, 通过开展专项稽查和抽查防控经济犯罪, 发现漏洞, 提出建议, 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 抓住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这一内部审计的法宝, 运用好这一最擅长的专业技能, 发挥好内部审计在单位组织架构中所具有的权力制衡功能。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落实到具体业务流程层面上, 构筑反腐防线, 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2018年3月1日起, 我国将正式执行新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这是自2003年我国发布《规定》4号令以来时隔15年的首次修订。审计署针对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职能权限、职责范围、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做出调整, 进一步增强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对提高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也必将对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切实发挥好内部审计工作查隐患、堵漏洞、测风险、提建议、促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切实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庆龙.解读《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2018) [Z].2018-1-23.

上一篇: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下一篇: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