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兴宾区甘蔗螟虫防治现状及对策

2022-09-10

甘蔗螟虫俗称甘蔗钻心虫, 据田间调查, 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甘蔗上发生为害的种类主要有二点螟、条螟、大螟、黄螟以及白螟, 其种群比例中二点螟占86.5%、条螟占6.2%、大螟占5.1%、黄螟占1.5%、白螟占0.7%。由于蔗农管理工作的粗放、施用时间不对及药剂品种单一等诸多因素, 导致甘蔗螟虫在兴宾区发生为害日趋严重。经过近几年的田间调查, 受害严重的田块枯心率春植蔗常在20%左右, 秋植蔗常在25%左右, 宿根蔗常在35%~40%。

1 近五年来兴宾区甘蔗螟虫发生为害及防治现状

1.1 发生及为害情况

甘蔗螟虫 (以二点螟为主) 第一代为害的多是蔗苗母茎, 使有效茎锐减。第二代为害可造成分蘖苗枯心和低位虫蛀节, 影响甘蔗正常生长和后期有效茎数。

第一代甘蔗螟虫发生及为害情况见表1, 第二代甘蔗螟虫发生及为害情况见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2009—2013年, 第一代甘蔗螟虫发生程度呈加重上升趋势, 发生面积占种植的比例由2009年的35.35%增加到2013年的66.67%, 最高为害株率 (枯心率) 2009—2010年在20%~30%, 2011—2013年在31%~50%。2013年加权平均为害株率 (15.86%) 是2009年 (7.21%) 的2.2倍, 说明受害严重度愈来愈重, 甘蔗的产量损失愈来愈大。

从表2可以看出, 2009—2013年, 第二代甘蔗螟虫发生程度、发生面积、发生面积占种植的比例以及为害株率 (枯心率) 都呈加重上升趋势, 但受害严重度比第一代轻。

注:发生程度1级为轻, 2级为中等偏轻, 3级为中等, 4级为中等偏重, 5级为大发生;括弧里面数字代表局部程度, 表2同此。

1.2 化学防治现状

目前蔗农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采取化学防治, 而物理防治 (比如频振式诱虫灯) 和生物防治 (比如赤眼蜂) 几乎没有。

选用药剂品种多数是价格便宜的常规品种 (比如杀虫双、毒死蜱、棵棵无损等) , 防治总体效果较差, 防治效果不稳定, 保产效果差。根据调查结果, 这些农药的防治效果只有70%~80%。

1.3 田间管理现状

相当长时间以来, 蔗农对防治蔗螟都是粗放的管理方式, 方法有限, 主要是采用化防, 又因为缺乏专业知识, 不了解蔗螟的发生为害规律, 不知道用药时间而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机。所以说, 绝大多数蔗农都是凭自己的经验用药防治, 效果如何心中没底, 只能说用的是“安慰药”。在甘蔗中后期, 由于天气炎热以及田间郁闭, 农事操作不便, 几乎没人再对蔗螟进行防治, 任由其繁殖为害。

2 防治效果差的原因分析

2.1 优势种群发生潜演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从雷州半岛、桂南沿海一带引种甘蔗苗木频繁、调种量大, 一些新的害虫种类如白螟随引种、调种入侵并形成种群。螟虫种类结构发生改变, 螟虫种类增加, 优势种群发生潜演。

2.2 螟虫为害机会多时间长

甘蔗螟虫种类多, 往往混发, 世代多又重叠, 发生为害期长, 从3月下旬到12月砍收都有发生为害。如:二点螟一年发生5个重叠世代, 条螟发生4个重叠世代。

2.3 防治困难、不力, 虫源积累

由于甘蔗特有的栽培制度, 秋、冬、春蔗连植, 早、迟宿根蔗并存, 田间苗情极其复杂, 有些年份榨季收榨迟以致害虫已安全越冬。中后期甘蔗植株高大, 田间施药极其困难, 劳动强度太大, 群众往往不愿意施药。蔗农防治蔗螟的传统习惯方法是随甘蔗中耕培土时使用颗粒剂杀虫, 一般一季只限于用一次农药, 用药时间大多在4月下旬到6月中旬, 在蔗螟越冬代发生期 (9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 基本不用药, 这种防治习惯给蔗螟发生积累了大量的虫源基数, 是导致中后期及翌年螟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2.4 管理方式不科学

长期以来, 蔗农粗放的管理方式, 特别是防治甘蔗害虫过分依赖在下种、中耕时使用颗粒剂杀虫, 没有依虫情用药, 用药时间不科学, 且手段、使用方法单一, 施用技术粗放。

2.5 防治效果差

尽管近几年来在农业技术部门宣传引导下, 部分蔗农在苗期采取喷雾方法, 但由于对虫情了解不够, 选择药品没针对性, 用药时间不当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防效也不理想。

2.6 技术手段跟不上

甘蔗生产管理体制不顺, 对甘蔗害虫的研究和防治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明显滞后, 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目前对甘蔗害虫特别是螟虫种落结构和发生为害规律没有模清, 防控手段无针对性, 而且非常有限。

3 防治对策

在防治上要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观念, 重视农业防治, 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3.1 压低越冬虫口密度, 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

甘蔗螟虫尤其是二点螟为害最重的是其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为害的多是蔗苗母茎, 因而使有效茎锐减。第二代为害可造成分蘖苗枯心和低位虫蛀节, 影响甘蔗正常生长和后期有效茎数。第3~5代为害较轻, 只造成一些虫蛀节和秋、冬笋枯心, 使蔗株易受风折并影响品质。故在防治上应着重抓好越冬代和第一代、第二代。

3.1.1 重视农业防治

(1) 低斩收蔗。用小锄低斩收蔗, 可消灭在茎基内部越冬的各种蔗螟幼虫。 (2) 做好清洁蔗田环境工作。收蔗后及时清除田里枯株残茎与残叶, 集中堆沤制肥。 (3) 斩除秋笋。在春季螟蛾羽化前, 及时斩除秋笋, 可消灭笋内的越冬幼虫。

3.1.2 采取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有条件的蔗园可结合采用频振灯诱杀、性诱剂诱杀、寄生性天敌控害等方法杀灭害虫, 对压低虫口密度效果更佳。

(1) 频振灯诱杀。利用甘蔗螟虫成虫的趋光性, 在蔗地悬挂频振式杀虫灯, 可以诱杀二点螟、条螟、大螟、黄螟等多种蔗螟成虫, 杀虫效果好, 并可减少农药用量及农药残留, 可以大大地降低蔗螟虫源基数。

(2) 性诱剂诱杀。性诱杀虫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简便的防控技术, 近几年来, 兴宾区植保站配合广西植保总站对甘蔗螟虫性诱剂在甘蔗上的应用, 做了大量试验示范,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所以, 应该大力推广应用,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寄生性天敌控害。适时释放赤眼蜂和古巴蝇,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 通过寄生甘蔗螟虫的卵而将甘蔗螟虫消灭于卵期, 其主要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 可以保护自然界多种害虫天敌, 节省农药, 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古巴蝇的寄主范围比较广, 能寄生多种螟虫的幼虫, 对多种钻茎为害的螟虫具有控制作用, 而且对家蚕安全。据有关报道, 古巴蝇能从释放点扩散到周边30 km以内的蔗田。因此, 应以植保部门的病虫害预测预报为指导, 当甘蔗虫卵发生时, 及时到田间释放赤眼蜂和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 以达到消灭甘蔗螟虫于卵期和幼虫期的目的。

3.2 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选准药物适时防治

对于甘蔗螟虫的药剂防治, 应当选用高效、低毒、对害虫天敌及环境友好的药物, 例如主要成分为氯虫苯甲酰胺的科得拉、康宽、奥得腾, 对于蔗螟的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保苗、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根据近几年的田间调查, 康宽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达到85%~95%。

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使用, 能够彻底改变并解决长期以来防治甘蔗害虫主要依赖高剧毒农药的心理和陋习。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减少农业安全生产隐患,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在选对药剂的同时, 还要选准时机, 适时防治,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在春植蔗下种时, 于植沟内用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 (比如杜邦科得拉) 按用量说明进行撒施, 然后盖土。 (2) 在甘蔗3~4叶期, 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 在蔗螟孵化始盛期, 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比如杜邦康宽) 或35%氯虫苯甲酰胺干悬浮剂 (比如杜邦奥得腾) 按用量说明进行喷雾, 药效期长达60 d, 可控制第二、三代螟害, 且效果明显。

3.3 实施统防统治

专业化统防统治机防服务队, 具备统一测报、统一行动、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技术措施、统一用药品种、统一配药的“六统一”, 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重要模式, 也是直接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病虫综合防控能力, 有效地解决农民单家独户防治病虫效果差、施药次数多、农药残留污染大、农村缺乏劳动力等问题。通过统防统治的形式, 实行对甘蔗螟虫的综合治理, 最终达到控制农药使用, 提高防治效果, 保障农产品安全的目的。

摘要:简析近五年来广西来宾市兴宾区甘蔗螟虫发生为害情况及防治现状, 分析了近年来甘蔗螟虫发生愈来愈重的主要原因。提出“压低越冬虫口密度, 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 (重视农业防治, 采取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选准药物适时防治;实施统防统治”等防治对策。

关键词:甘蔗螟虫,防治现状,防治对策,广西来宾市兴宾区

上一篇:地下停车场导视系统数字交互设计的创新应用研究下一篇:农村工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探究与队伍建设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