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2024-04-29

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通用16篇)

篇1: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通过对莒县化肥、农药、农膜投入量及作物秸秆、盲禽粪便产生量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措施、法制措施和组织措施,以期为解决当地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指导.

作 者:陈兰鹏 卢绪敏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农业局,山东莒县,276500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5)分类号:X322关键词:农业 面源污染 措施 山东莒县

篇2: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从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等方面简述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策.

作 者:丁锁 臧宏伟  作者单位:丁锁(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山东烟台,264001)

臧宏伟(山东宝源生物有限公司)

篇3: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山东省莒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耕地108万亩。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已严重制约着农技推广机构职能的发挥。

1.1 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 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差, 待遇低, 发展潜力小, 加之部分乡镇对农技推广认识不足, 使许多基层农技人员纷纷跳出农技推广队伍, 从事了与农技推广不相干的行政工作, 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变化大, 流动性强, 难以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1.2 观念陈旧知识老化, 不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

我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主要人员, 65%左右系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毕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他们长期处在生产一线, 多年来没有得到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和充实, 知识老化, 观念相对陈旧, 与日新月异的新农业生产形势不相适应。特别是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太大。

1.3 推广经费不足, 推广条件差, 新技术转化率不高

莒县县、乡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部分乡镇甚至没有这部分经费, 这就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差, 推广手段落后, 甚至一些基础性的试验示范项目也不能组织实施, 全县一年应组织培训10~20次或现场技术指导500~600场次。但由于经费紧缺, 一些正常的、必需的培训、指导都难以付诸实施。形成了有钱养兵, 无钱打仗, 欲胜则不能的局面。以至于形成了农民群众盼望农业科技人员而见不到农技人员, 渴望农业新技术而难以得到新技术.

2 发展思路及对策

2.1 提高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1.1 农技推广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中央十八大会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就是说, 国家把农业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 要靠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农业技术, 要靠不断增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所担负的正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调整生产结构和建设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职能, 理所当然的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2.2.2 农技推广体系是建设新农村的新角色

吃、穿、住、行、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素中, 吃是第一位的。近30年的改革发展, 我县人民吃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过去的没得吃或吃不饱发展到饱足有余。不仅如此, 群众在饮食观上也发生了质的转变, 不仅要求吃得饱, 还要求吃的健康吃的安全, 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并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 对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进行有效监督, 对违反农产品安全法规的行为给予制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 农技推广体系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方面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再次说明,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社会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

适宜的经费是搞好农技推广的基础。这里的经费主要是指试验示范经费、培训用的器材建设经费, 交通经费等, 建议国家、省、市各级将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2.4 根据群众的需要, 创新推广方法

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方法, 要充分体现“以农民为本”的新理念, 要变过去说教式、行政命令式为双向听技术信息交流式, 思想观念沟通式达到农技人员与农民群众双向互动;变过去“浮在面上”、“重在线上”为广泛深入到基层中, 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 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等多举办一些入户到村的技术培训、技术讲座、技术指导, 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同时, 还要建立示范基地, 让群众从生产示范基地上学会、弄懂使用农业新技术。总之, 所有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均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准则。

2.5 改革运行机制, 建立考评制度

篇4: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渭南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93-02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指由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引发的水体、土壤、大气等生态系统及农产品的污染,其具有随机性强、分散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化肥(氮肥、磷肥)过量施用、农药滥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畜禽粪便处置不当等所致[1]。渭南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农业大市。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粗放式的农业生产依然存在,黄河、洛河和渭河流经市内,引发面源污染的潜在威胁很大。因此,本文对渭南市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污染源和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分析,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渭南市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概况 渭南市国土总面积1.3万km2,耕地面积61.07hm2;总人口5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7万,农民人均耕地0.13hm2。年均气温11.3~13.6℃,年降雨量529~638mm,年日照2 144~2 505h,年无霜期199~255d。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适宜农、林、牧发展。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2008年第一次渭南市农业面源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全市共填报普查表207 34份,其中种植业10 149份、畜禽养殖业10 048份、水产养殖业537份。

2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2.1 种植业

2.1.1 肥料与农药使用情况 渭南为农业大市,全市肥料用量达30.0万t,其中氮肥(折纯)用量为18.8万t,磷肥(折纯)P2O5用量12.2万t,肥料利用率一般为30%~40%。氮肥损失率一般为30%[2],即5 640t氮肥流失量。损失途径包括:氨挥发、地表径流和淋溶到1m以下土层,这对环境产生巨大威胁,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环境恶化和大气污染[3]。磷的损失主要有地表径流和土壤累积,大量磷累积易引发土壤磷渗漏,最终引发水体污染[4]。

全市农药使用量为157.3万kg,农药的过量使害虫抗药性大增,害虫天敌种群大幅降低,致农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地下水源和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时农药残留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2.1.2 秸秆和地膜使用情况 全市农作物产生秸秆量为430.55万t,由于秸秆还田的大力推广,61%秸秆还田,其他利用也达17.5%,但有仍有20%的秸秆被丢弃、田间焚烧或做农家燃料,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的。全市农用薄膜量为4 380.5t,其中885.4t残留于农田,残留率为20.2%,大量农膜残留于土壤中将严重影响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2.2 畜禽养殖业 全市生猪年存栏39.4万头,年出栏78.6万头;奶牛年存栏1.6万头,肉牛年存栏1.1万头,年出栏2.0万头;肉鸡年存栏19.5万羽,年出栏85.2万羽;蛋鸡年存栏745.1万羽。全市畜禽粪便产生量共计59万t,尿液产生量42.59万t。畜禽粪便产生总氮共8 808.4t,其中 3 672.7t排放,产总磷共1 324.3t,其中289.0t排放,产COD共13.0t,排放2.8万t,产铜29.22t,排放13.72t,产锌28.66t,排放7.86t。动物粪尿的淋溶性很强,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体发生质变,影响饮水安全。如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势必对周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3 水产养殖业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0.17万hm2,总产量13 337t。水产养殖废水主要有3个去向,排入外部、排入农田和循环使用,其中排入外部水量为5 147.4万m3,排入农田量为331.7万m3,循环施用量为255.5万m3。全市水产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总氮、总磷、COD、铜和锌,总氮全市排放为60.24t,总磷全市排放为12.02t,COD全市排放为417.25t,铜全市排放为51.4kg。

3 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关乎渭南市人民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大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遵循“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5],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3.1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宣传教育力度 目前农民对面源污染认知有限[1],应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面源污染知识及防治的重要性的认识,使清洁、安全农业生产深入人心,从而增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2 推进种植业标准化生产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步伐,带动周边群众科学种植。一是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科学施肥,使氮磷等營养物质损失减少到最低。二是实施以杀虫灯、诱虫板、性诱剂、生物农药为主的绿色控害技术替代农药使用和减少农药使用,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三是继续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采取残膜回收,提高耕地的质量,降低生态环境污染。

3.3 科学规划养殖厂区建设 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从养殖密度、场区建设的规范化等方面搞好养殖场、养殖园区建设的宏观调控;鼓励建立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使养殖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相适应。

3.4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和以沼气工程为主的循环农业。在散养密度高区域通过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利用畜禽粪便稳步发展有机肥料厂。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推广“畜―沼―作物”等生态农业模式,开展沼气、沼液和沼渣综合利用,实现畜禽粪便、秸秆、生活污水等资源化利用和零污染排放。

参考文献

[1]夏德强,呼小洲,张海亮.西部某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5):222-223.

[2]巨晓棠,刘学军,邹国元,等.冬小麦_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素的损失途径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2):1493-1499.

[3]王朝辉,刘学军,巨晓棠,等.北方冬小麦_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氨挥发的原位测定[J].生态学报,2002,22(3):359-365.

[4]刘建玲,廖文华,张作新,等.磷肥和有机肥的产量效应与土壤积累磷的环境风险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5):959-965.

篇5: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杭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当今,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三大环境污染之一,这也是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和农户生活垃圾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经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地下渗漏等途径进入外界环境,对土壤、水分和空气等的污染.作 者:张建江    杨敏    方亚伟    周毅飞  作者单位:杭州市农业局 期 刊:浙江国土资源   Journal:ZHEJINAG LAND & RESOURCES 年,卷(期):2010, (6) 分类号:X5 

篇6: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对酒泉市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环境问题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指出,酒泉由于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以及工业污水、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和“白色污染”等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导致水体、作物、大气和土壤的严重污染,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势在必行.

作 者:吴凤琴 韩晶 成治军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农技中心环保站,甘肃,酒泉,735000 刊 名:农业环境与发展 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27(3) 分类号:X5 关键词:酒泉   农业   环境污染   对策  

篇7: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要对蚌埠市近年来农业发展总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其调查结果及由此带来的农业污染现状,并对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为蚌埠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农业发展;污染防治;现状;对策;安徽蚌埠

1总体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蚌埠市农业获得了突破性发展。到,蚌埠市粮食产量连续5年刷新历史纪录,农业总产值达到57。43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49年的2.34亿元增长23.54倍。粮食总产量由24。89万t增加到253.40万t,增长9。18倍;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36。0 kg提高到373.2 kg,提高9。37倍。农、牧、渔业分别增长16。25、56。95、60。66倍。

农业生产结构由过去单一的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格局。20,全市农、牧、渔业产值比为59。90∶26。00∶9。15,农业产值比重下降25。42个百分点,牧业、渔业分别上升了15。00、5。51个百分点,农业经济已经摆脱了单极状态,走向农业内部平衡综合发展的“快车道”。全市有250多个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拥有12个安徽农产品名牌。

2 三大产业发展现状

2.1种植业

蚌埠市耕地面积27。05万hm2,其中水田8。69万hm2、旱地18。36万hm2,属缺氮少磷钾不足的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花生、玉米、棉花等农经作物及部分蔬菜。种植方式为小麦―稻(大豆、玉米)、小麦―花生(棉花)。农药施用种类主要为毒死蜱、阿特拉津、2,4―D丁酯、丁草胺、乙草胺、氟虫腈、克百威、吡虫啉等,全市全年农药使用量为75。5万t。秸秆产生量183.06万t,利用量(包括燃烧、饲料)89。05万t,丢弃量15。57万t,焚烧量78。44万t。农膜使用量2 007。8t,残留量532.78t。

2.2畜禽养殖业

近年来,蚌埠市畜牧业迅猛发展,数量不断增加,日益向规模化养殖发展,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所产生的粪污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根据对蚌埠市51个乡镇普查结果,全市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57。1万t/a。为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蚌埠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逐步开展了畜禽粪便治理,以能源综合利用为主要目的,兴建相应的沼气工程,沼气用于集中供气(少数发电);沼液,沼渣用作农田、菜地和经济作物的肥料。

2.3水产养殖业

蚌埠市普查水产规模养殖场为20个,养殖专业户2 131户,水产养殖模式为自然水面养殖、池塘养殖、精养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养殖废水基本上不经过处理,排放量为3 643.48万m3,饲料使用量为12.23万t,鱼药使用量为264。21 t,肥料使用量为2 923.16 t。

3农业污染的防治对策

总体来说,蚌埠市农业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农户盲目施肥、过量施肥,造成大量肥料养分流失、病虫害增多、农药施用过多、随水土流失严重;畜禽养殖业粪便、尿液污染较多,同时粪便未作深加工处理,乱排、乱流、乱堆,造成环境恶劣、污染严重;水产养殖业鱼类的粪便和防治药物随水的流动污染了环境和部分水体[1―2]。

3.1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关键是其生产技术的改良。蚌埠市农业管理部门可以与技术力量较强的科研单位联手,研究出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和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后处理杀菌剂等化学物质的有效替代方法,从而避开使用矮壮素、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降低残留[3]。 种植抗性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我国培育的一系列小麦抗病品种等早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为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蚌埠市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此类优良品种。

目前,国内外适合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生物源肥料发展十分迅速,蚌埠市农业科技部门应加以关注并及时采用和推广生物肥料,控制和逐步减少现有的污染较重的部分化肥,进行定期的科技下乡或在乡镇成立长期的咨询网点,将更新、更绿色的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品种真正推广给农户使用。

3.2加强环保宣传,推广低污染治理技术

蚌埠市农业和农资部门应继续加大宣传管理工作,积极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无公害农药,提高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危害的意识;农资部门在新型农药的价格上尽量让利于农民,促使农民在种植业和粮食储存上,尽量少用和不用剧毒、高残留、难降解的化学农药,有效控制农村中不适当使用农药对人畜的.危害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3.3推广可降解农膜,提高农膜的治理技术

蚌埠市由于残膜收购价格太低,调动不起农民的积极性,人们只注意清理大张的残膜,而忽视了小块残膜。建议组织农机部门扩大残膜回收利用范围,明确农田残膜的回收机构,确立合理的回收价格及残膜处理加膜工厂,对利用残膜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的工厂,按国家有关利用“三废”的政策,给予减免税收。

3.4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和奖惩政策

如何对农药在施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已是蚌埠市目前面临的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为了蚌埠市的生态环境免遭继续恶化,应尽快制定出符合市情的环境监督管理机制,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制定保护土壤资源的法规[4]。

结合蚌埠市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要确保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订一套既环保生态又节能减排的合理发展规划。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因素,真正实现综合发展、协调发展。

4参考文献

[1] 潘根荣,杨晓琴。农业面污染的防治对策初探[J]。浙江现代农业,(2):25―27。

[2] 杨晋。农业土壤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种业导刊,(9):35。

[3] 郭晓利。浅谈土壤污染与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5):128。

篇8: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环境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处于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市面积3 882 km2,低山丘陵黄土残原区约占总面积的85%,属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度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0.6℃,年降雨量617mm,集中在7—9月。

1.2 农业生产

铜川市辖4区1县,23个镇,11个乡,10个街道办事处,543个村委会,总人口86万,其中农业人口41万。耕地面积640.00 km2,水果面积500.00 km2,保护地面积0.69 km2。耕作方式以常规为主,免耕少耕仅为10%,主要大田作物是小麦、玉米、豆类及马铃薯等;主要果树是苹果;主要蔬菜为白菜、黄瓜、茄子和番茄等。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06.67 km2,总产23万t;蔬菜面积53.33 km2,总产11万t。畜禽饲养总量为175万头(只)。其中,猪出栏21700头,存栏61200头;牛出栏8 900头,存栏66 000头;羊出栏20 800头,存栏80 000头;鸡出栏17.47万只,存栏120.96万只;肉类总产3489 t;禽蛋1622 t;奶类总产11 297 t(牛奶9 800 t)。

2 农业污染现状

铜川市的农业污染一方面来源于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残留;另一方面,废水、废气、废渣等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垃圾也对农产品环境有相当大的影响[1]。

2.1 农业面源污染

2.1.1 农作物秸秆

根据调查测算,铜川市所有耕地和园地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41.96万t,其中焚烧量为5.16万t,还田量为5.31万t,堆肥量为0.69万t,丢弃量为1.28万t,其他去向1.97万t[2]。造成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夏收、秋收时,部分农户在田间就地焚烧秸秆,污染空气。另外,部分农户将秸秆长期弃置堆放或投入河沟,日晒雨淋、浸泡引起腐烂,产生污水,污染水体。

2.1.2 畜禽粪尿

据测算,铜川市畜禽养殖场等产生污水量13800 m3,粪便量13000 t,有75%的畜禽粪尿得到收集,用于肥料[2]。污染主要产生于规模养殖场水冲洗粪,造成粪水外溢。另外,粪肥露天堆放,受雨水冲淋后,也会污染环境。

2.1.3 化肥

铜川市耕地和园地总施肥量为17.89万t,折纯4.70万t。其中,氮肥8.00万t,磷肥6.00万t,钾肥0.82万t,复合肥2.03万t,其他1.04万t。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氨挥发占损失比重的70%左右,地表径流带走、下渗到地下水中2100 t,占30%[2]。目前使用化肥对农业产生污染主要表现在:铜川市黄土残原区面积大,雨季又较集中,雨水冲刷对土壤侵蚀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和化肥损失;此外,氮肥过量,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易造成作物品质下降,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

2.1.4 农药

铜川市每年使用化学农药180 t,其中杀虫剂占70%,杀菌剂占20%,除草剂占10%。近年来,水果、蔬菜病虫发生频率大,用药量居高不下[2]。使用农药造成农业污染的主要表现:一是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二是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药液易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三是用药后农药瓶、农药袋弃置于沟渠边,受雨水冲洗后易污染水源。

2.1.5 农膜

铜川市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630 t,其中地膜使用量为570t,残存量为70 t。残存于土壤中的地膜,易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或随风吹四处飘荡,污染环境[2]。

2.2 农业点源污染

据调查,铜川市工业及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2 038 t,集中在耀州区,分布在漆水河及沮河2个流域;工业及生活废气排放总量为578亿m3,除宜君县外,其他区域均有分布;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29万t,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且主要集中在耀州区[2]。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受工业“三废”影响较大的是铜川市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南部地区。铜川市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2个蔬菜基地——耀州区寺沟镇杨河村和董家河镇冯家桥村蔬菜基地未能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就是因为大气环境检测未能过关。

3 造成农业污染现状的原因

3.1 农业环保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铜川市是陕西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城市,煤尘、粉尘等污染非常严重,由于前些年只注重经济建设增长的数量和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治理,导致该市经济较发达的南部地区粉尘排放严重超标,污染加剧。同时,广大农民群众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现象较普遍,乱堆、乱倒、乱扔等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和资源破坏。

3.2 管理职能尚未理顺

从政策面讲,一方面,目前还未出台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法规,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未明确;另一方面,机构改革时,铜川市将环境监测及污染治理的职能划归环保部门,而环保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无暇顾及农业污染,导致农业污染的管理体制不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3.3 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缺乏农业污染治理的有效方法

农业污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危害的直接性,即农业污染对人体直接造成危害;二是危害的隐蔽性,即农业污染的危害程度仅凭感官往往难以辨别,需要仪器设备进行检验检测;三是危害的广泛性;四是危害的多环节性,在生产、加工各个环节,技术要求不严,都可能产生污染。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导致以技术推广为主业的基层农技部门没有能力,也没有有效方法治理农业污染。

3.4 治理经费欠缺

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任务重、矛盾多、难度大的公益事业,必须有财政投入作为保障。目前铜川市基本上未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很多工作任务难以落实,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农业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

4.1 管理层面

4.1.1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业环境保护意识

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彻底改变以牺牲农业环境、破坏农业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逐渐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农业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

4.1.2 加强领导,理顺农业环境保护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农业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考核目标责任,严格考核奖惩,对农业污染防治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因工作不力导致目标任务不能按规定完成的单位和个人启动问责制。同时,要进一步理顺农业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完善农业执法体系和管理队伍建设。4.1.3加强农业产地环境的定位监测要加强农业产地环境监督管理,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建立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点网络,及时掌握了解铜川市农业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建立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库,定期发布农业环境质量状况信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1.4 增加资金投入

农业环境保护既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又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一方面农业污染治理要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另一方面要积极开辟资金渠道,鼓励和吸引企业和农民参与投入。

4.1.5 加快农业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

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对农业环境保护做了某些原则性的规定,但由于这些规定水溶性含量较大,故人为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大。不系统、不具体、针对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应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较为完善、具体、针对性强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如《秸秆禁烧的通告》、《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规定》等,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保护制度并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逐步消除污染,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

4.2技术层面

4.2.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要加大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的探索和推广力度,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开发农村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步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

4.2.2加强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研究开发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新技术,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的农用地膜,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技术、资源化处理技术,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产配套技术等,改善农业产地环境质量。

4.2.3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全面推广普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示范基地。

4.2.4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

各级农业部门要采取措施,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加强管理。一是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对新建大型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二是采用先进工艺,增设污染处理设施,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同时要大力推广“果-畜-沼”等生态养殖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摘要:介绍了铜川市自然环境概况、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工业“三废”对农业的污染状况,分析了污染的成因,并提出了农业污染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业污染,现状,防治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张立钦,吴甘霖.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与生物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篇9: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 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分散弥漫,其产生和排放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固体废弃物,农村废水,农业高集约化经营,农田水土流失等多个方面。由于农村废水任意排放,固体废弃物管理不善,化肥、农药品种不断增加,过量施用和不按国家规定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化肥日用量增长趋势,种植业结构调整,大量改种蔬菜、花卉等高投入作物以及畜禽养殖业大量发展,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比例逐渐增加,根据我市环境保护部门资料,地表水:2012年,安阳市地表水多数河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石油类、COD、氨氮。在10条主要河流30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断面2个,占6.67%;符合Ⅲ类标准的4个,占13.33%;符合Ⅳ类标准的8个,占26.67%;符合Ⅴ类标准的2个,占6.67%;劣于Ⅴ类标准的14个,占46.67%。废水主要污染物及排放情况:2012年全市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集中式COD排放量共计55788.63吨、氨氮排放量共计6356.22吨。安阳市面源污染亟待解决。

2 安阳市在污染控制方面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安阳市委、市政府环境治理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水环境污染,2012年首先对印染、医疗机构、屠宰、酒精酿造等行业污染进行综合整治,21家印染企业安装了外排废水在线监控设备和视屏监控设施。

其次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最后实施了对污泥产生、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监管。首创、明波、水冶首创、汤阴、林州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实行污泥资源化处置,委托安阳中丹生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对污泥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在全省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 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误区

安阳市在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对点源和面源进行分类控制。面源污染的特征是产生于整个区域内。而安阳市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目前还主要按照点源污染的治理模式,试图通过一些位于河口、河道地带示范区的工程获得成效,而没有按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基本规则,进行源头总量控制。

另一方面,在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各大流域,目前对有着高污染风险的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农作物的种植仍没有任何限制和相关技术标准。

4 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分类治理的原则

对于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源头控制策略,一要在全流域内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杜绝农田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实施合理的、科学的水、肥管理措施,达到节水、减少氮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的目的。二要选定水、氮管理制度的示范区,优化水、肥管理措施,取得理想效果后,逐步向面上推广。三要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流域,从水源保护的需求出发,合理划定流域内不同级别的水源保护区,制定并试行水源涵养地、水源保护区的限定性农田生产技术标准,依托流域管理部门和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源头控制的监督机制。

对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一要研究各种农药的毒性、施用范围、施用量、影响范围和持续性,确定各地区优先控制的农药污染物。二要分析主要农药在作物中的累积与降解过程,评估主要农药在农作物体内的毒性,以控制主要农药残留于作物体内的程度。三要研究不同农药施用技术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程度,开发新型、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易于农民接受的施药技术、实时配药技术。

5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体控制技术与综合对策

面源污染不同于点源污染,对于点源污染,我们有可执行的污水排放标准,并实行总量控制,但对面源污染的控制,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确立适合本市情况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显得非常必要。

5.1 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措施

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控制是充分利用土地和植被的净化能力,截流N、P、泥沙等物质,利用流域系统的自然净化生态功能,截留净化农业径流中的氮磷及有机物,然后将底泥还田,从而减少面源污染对水体的污染。

5.2 面源污染的控制是一个难题,其治理既需要具体的工程措施,也需要采取综合的整治对策

根据安阳市水质污染的现状及其成因初步分析,结合目前的相关治理措施,在水质污染进一步治理工作中,作为农业部门,应采取下述措施:

5.2.1 要提高预防优于治理的意识。

5.2.2 树立节水就是防治水污染的指导思想。

5.2.3 加强水利综合治理措施。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对于农业面源污染从防范到治理。

5.2.4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河流水域综合有效治理这一专项课题,展开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一系列研究工作。

5.2.5 发展沼气事业,可以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篇10: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改善对策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改善对策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作 者:段玉杰 作者单位:湖北省三峡大学期 刊:中国减灾 Journal: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年,卷(期):,“”(4)分类号:X5

篇11:农村面源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面源污染显得尤为严重。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环境质量能否得到根本改善,关系到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能否顺利实现。笔者就筠连县农村面源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筠连县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筠连县位于四川省南缘,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县幅员面积1256.3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全县总人口39.9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034万人,农业人口35.1816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一)农村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农村村民生活产生的污染(主要是废水及废物)及散养型畜禽养殖等产生的污染。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7.98%,全年农业散养畜禽数为63万头猪(综合折算)。按照农村人均用水量80—160L/人·天计算,全年农村排放生活污水1520万吨,排放COD15731吨、排放NH3—N 2734吨。筠连县境内宋江河、巡司河及镇舟河三大河流经各镇乡后流入南广河,生活污水也最终流入南广河,影响流域环境质量。

(二)农村集约化养殖污染。随着国家鼓励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全县农村集约化养殖场(站)逐步增加。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养殖场有148个,其中养猪5000头,牛100头,蛋鸡16万支。对畜禽废渣以回收等方式进行处理,按产生量的12%计算污染物流失量,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折合每头猪的COD排放量为17.99克/头·天;氨氮排放量为3.6克/头·天。根据2007年统计数据,全县COD排放量为70.15吨,氨氮排放量 14.03吨。由此可见,农村集约化养殖将对农村环境地表水源及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

(三)农田径流污染。农田径流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及农药施用不当而污染农田及河流。我县属山区县,土地坡度较大,水土流失相对严重。据调查,全县化肥使用量为4000吨,全县农田25度坡以上的11.22万亩,25度坡以下的18.4万亩,降雨量大于800mm/年;按照标准农田化肥施用量为25—35公斤/亩·年进行计算,全年农田径流污染物排放量CODCr为3573.5吨/年;NH3—N为714.7吨/年。大量化肥的流失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一是造成河流及地下水源污染,使水体产生富营养化,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二是长期大量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土壤逐渐酸化,表土PH值降低,土壤板结普遍严重,破坏土壤结构,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三是施氮过多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是正常的20—40倍,人或牲畜用后,转化为亚硝酸胺类致癌物,危及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此外,我县每年农药使用量约120吨,农药一旦进入环境,其毒性、高残留特性便会发生效应

(四)矿山径流污染。我县矿产资源丰富,除了国家矿井外,全县有小煤矿53个,非煤矿山62个。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矿井废水,矿井废水PH值呈酸性,矿山径流污染物排放量CODCr为21.9吨/年;NH3—N为1.14吨/年。矿山开采的同时,还伴有大量固体废物的产生,侵占土地,污染环境。

(五)农村白色污染。农膜及其他塑料制品的大量、广泛使用,也是造成农村白色污染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我县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污染源为农村生活污染源(占COD排放总量的81.08%)和农田径流污染源(占COD排放总量的 18.44 %)。

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一)发展生态农业,减轻面源污染。

结合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推广利用沼气工程,畜禽废物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利用,农田回归水循环利用等。将养殖业和种植业以沼气为纽带连接起来,既治理畜禽场的污染,又给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沼液、沼渣,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优化农业生态模式,改善和种养方式。推广发展立体农业,延长生物链,使生物物种之间相互合理利用。通过开发有机绿色农业,实现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规范化操作,控制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修建良好排灌系统,做到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沉沙有函、护林有坎、护坡有草,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实施坡改梯、水改旱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三)控制农药施用量,减少残毒污染。

实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安全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农药,限制高毒低效高残留农药销售、使用;加大生物农药、生物制剂和新型广谱高效低毒低残农药的推广和使用。

(四)积极发展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减轻农村生活污染。

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工程,是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和畜禽散养污染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猪—沼—果”等生态农业,综合利用沼气资源;沼气池建设结合“三改”(改圈、改厨、改厕),使农村人畜粪便实现无害化处理,不仅治理了污染,也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农村生活污水采用修建氧化塘(沟)、小型人工湿地、微动力处理工艺等简易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后,用于农作物浇灌或排放,既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实现水资源的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

(五)规范集约化养殖,从源头切断畜禽污染。

结合实际,划定专门的区域用于养殖业发展,加强监管,禁止在地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防护区及居民集中区进行养殖;建立废水和废物处理设施。固体部分高温好氧发酵处理后还田,液体部分处理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小型沼气工程,将沼气生产和粪便处理有机结合,用于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

(六)强化矿山开发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破坏。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执行矿山开发环评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严格执行矿山建设与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限制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其他生态脆弱地区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3%的煤矿,对生产高硫、高灰粉的煤矿,逐步建设配套洗选设施,对高硫、高灰分煤进行洗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矿山污染治理,减少形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七)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白色污染。

篇12:室内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室内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室内环境污染的种类繁多,污染源广泛,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已经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本文首先概括了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通过对辽阳市近几年室内空气污染调查和剖析讨论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性质及其危害,提出以通风控制、污染源控制、净化处理为主要手段的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提出了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对策建议,以达到减轻污染的目的.作 者:李斌 作者单位:辽阳市环境监测站,辽宁,辽阳,111000期 刊:科技信息 Journal: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5)分类号:X5关键词:室内空气 环境污染 防治对策

篇13: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业、畜禽粪便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分散性和隐蔽性。

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流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排放的分散性导致其具体污染发生的位置不易识别,因此很难从某点进行治污。

(2)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很多,随机影响很显著。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药品对水体的污染情况。

(3)广泛性和不易监测性。

由于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者,在特定区域内的排放又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很大,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者的排放量[1]。

2 农业面源来源

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二是污水灌溉以及多种激素的使用[2]。

3 农业面源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施用肥料不科学。

虽然测土配方施肥已经在我国农村进行了试验推广,但还没完全为广大农户所接受,普及使用率不高。

(2)合理施用农药有待提高。

农药的施用不当是导致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控制农药的施用,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滥用禁止施用的农药或者假冒伪劣药品以及农民施药不当导致作物和环境的污染。

(3)秸秆利用率较低。

目前我国农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很低,绝大部分的农作物秸秆都被野外焚烧,同时还有部分农作物秸秆乱置乱堆,造成面源污染。

(4)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奖惩措施。

对于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相应机制的完善十分重要。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各项农业环境技术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通过政府专项拨款,依托当地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代行这一职能。而在我国,无论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区还是水污染已很严重的流域和高污染风险地区,目前均无源头控制的监督体系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农民和农村农资供销专业户不规范的生产、经营行为缺乏指导和监督[3]。

(5)部分农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欠缺。

虽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但由于部分农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欠缺,科学施肥、施用农药等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有效的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环保意识。

4 农业面源治理防治对策

4.1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

测土配方施肥应该说是最科学合理的施用肥料,按“缺什么补什么”思路进行施肥指导,既可以保证肥料最高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效益,又可以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最低限度地使用化肥,避免浪费和污染。

4.2 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

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及其基因产生或表达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制备出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杂草、鼠害以及调节植物生长制剂的总称,具有高效性和无害性。目前,国际上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有30余种,约占农药销售额的30%[3],我国也将逐步用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

4.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通过秸秆还田,可以补充土壤养肥,培肥地力,避免浪费和污染,实施免耕覆盖沃土技术、堆沤发酵或过腹还田等方式处理农作物秸秆。推广稻田秸秆覆盖连续免耕技术,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逐步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或者通过利用秸秆进行生物发酵产生沼气等干净能源。

4.4 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进程,提出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地膜、塑料、育秧盒等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处理。

4.5 建立管理政策体系

科学制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布局的有关政策,制定科学、全面的面源污染检测指标,并进一步完善监督体制;通过媒体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尝试建立许可证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和交流制度,尝试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如财政转移支付、补贴、税收等,并且确定政策细节,如财政转移支付的比率,补贴程度、补贴操作方式,税率征收对象、征收方式等[4]。

4.6 加强宣传引导

一是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开展农村面源污染倡议活动,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二是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发展农业种植业专业户,提高种植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并启动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参考文献

[1]胡心亮,夏品华.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6):211~215.

[2]张青,周国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洛阳理工学院:自然科学版,2010(3):72~73.

[3]张维理,徐爱国,冀宏杰,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Ⅲ.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26~1033.

篇14:吉林地区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60-1

1 吉林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农业面源污染途径

一是种植业自身的污染: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药、化肥、地膜及化控激素等农用物资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二是畜牧业污染:全市有养殖场(包括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6033个,每年尿液产生量为557731吨,每年粪便产生量为738252吨。目前粪便无害化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场户无法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只进行简单处理,畜禽粪便中含有的重金属、氮、磷、兽药残留、盐分等有害成分随降水直接进入到土壤和水体中,经过长期积累和恶性循环,对周边环境造成了难以恢复的影响。三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染:目前农村、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有限或根本没有处理设备,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造成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农村的生活垃圾也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随意抛弃在村镇周边,高温和降水加剧了其对空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四是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农业废弃物主要是稻草和玉米秸秆,一些地方农村剩余秸秆无法处理便在田间随意焚烧,这种处理方法不但污染大气环境,还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和火灾,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

1.2 吉林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根据近5年吉林市农业环保监测站对全市耕地土壤和10多个蔬菜品种1000多个样品的检测发现,土壤中汞、镉、砷、锌、铅、铬等重金属超标率最高为25.5%,蔬菜中汞、铅、镉、铬等重金属超标率最高为10.3%,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率平均为1.1%。

2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对策

2.1 完善监管体系、落实配套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牵扯面大、涉及部门多、治理需要花费的资金多,因此需要政府牵头,协调财政、农业、发改、环保、质监、食品安全、工商等部门成立农业面源污染监管与防治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提出防治规划,制定实施方案,落实防治任务指标。政府在财政预算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监测、检测能力,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制订具有引导性的配套政策,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加大对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生产的奖励扶持力度,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农药管理条例,严格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违禁农药的行为。二是要交替使用农药,防止病、虫、草因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而产生抗药性。三是要选用抗病虫性强的优良品种,减少农药的施入量。四是要指导农民严格按照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准备掌握农药用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

2.3 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

一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应避免撒施和表施,做到深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做到氮磷钾肥配比合理,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减少肥料的挥发和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二是大力推广高效生物肥和缓释肥等新型高效肥料。三是大力提倡增施有机肥,通过培肥地力,增加土壤保肥保水能力。

2.4 加快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推广

在政策、立项和资金方面向秸秆发电、秸秆饲料、秸秆沼气池建设、秸秆造肥等方面倾斜,鼓励科研和推广部门积极研究、引进和推广适宜本地区的秸秆利用项目,加大对农民购置相关农机的补贴力度,以此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改善土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在地膜的选用上要引导农民使用可降解地膜,建立补贴机制,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地膜,减少普通地膜使用量。

2.5 规范养殖业,减轻畜牧业污染

一是新、扩建畜禽养殖场时要严把审批关,实行总量控制,合理规划,科学划定禁建区、适度养殖区和禁养区。二是大力推行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三是加大对养殖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出台鼓励养殖企业保护环境的政策。四是积极开发和推广环保高效饲料,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不断降低畜禽排泄物中氮、磷浓度,从源头上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强化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加快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对畜禽粪便进行合理处理利用,切实减轻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

2.6 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一是要认真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加大违法的处罚力度。二是要尽快根据我市的基本情况研究制定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2.7 倡导精品农业理念,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优化和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围绕“三精、三品、三增”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专家队伍,加强对农业生态新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应用,为生态农业深入发展和面源污染快速防治提供支撑。

2.8 加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的控制

居民生活垃圾实行分类管理,设立废品收购站,强化回收和利用。此外,考虑到农村居住比较分散以及资金的问题,可以几个行政村联合设立一个垃圾填埋场。

篇15: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徐州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徐州市处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中段,担负着调水和输水的双重任务.徐州市境内中运河、不牢河输水线路总长为128.5km,徐洪河输水线路总长为138.4km,湖西航道输水线路总长为55km.

作 者:范传辉 陈颖 孙瑞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221006刊 名:治淮英文刊名:HARNESSING THE HUAIHE RIVER年,卷(期):“”(3)分类号:P64关键词:

篇16:莒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要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原因,提出了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为改良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给予理论支持。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1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1-2]。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危害

2.1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

2.2土壤污染的危害

2.2.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 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 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2.2.2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 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

2.2.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2.2.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3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3.1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

[4]。

3.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 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

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3.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5]。

3.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3.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

3.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3.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3.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4土壤污染的特点

4.1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大气、水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6]。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4.2土壤污染的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4.3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4.4土壤污染难治理性

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6]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5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5.1加强环境管理,做好土壤污染的预防工作

(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都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土壤,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一个主要方面。

(2)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对土壤、农作物、土壤微生物都有较大的毒害作用,残留期长,通过挥发、淋溶能够进入大气和水环境,并且最终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控制或取缔化学农药的使用是防止土壤污染的一种重要手段。

(3)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根据气候、水利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农作物营养状况,合理施用化学肥料,选择最佳用量和方法,防止过量和不当方法施肥,导致化学肥料过剩造成的转化而成为污染物质,污染土壤和大气、水等环境。

(4)加强对污染区域的监测和管理。监测是管理和控制污染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由于土壤污染具有反应慢、隐蔽性等特点,因此,对污染区域进行适时有针对性的监测对土壤污染的控制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只有加强对污染源的有效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土壤的污染。加强对土壤环境、农作物的监测分析,还能为控制化学农药的作用,合理施用化学肥料这一方面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5.2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的管理制度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5.3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1)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降解消除污染物质。如红酵母可以分解聚氯联苯;栽种非食用性食物,如羊齿类植物铁角蕨属能吸收土壤中10%的铬。

(2)施加抑制剂:对轻度污染的土壤,石灰、石灰性物质、碱性物质如磷酸盐等,有利于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如Cr43++PO43-→CrPO4等难溶性物质,从而消除重金属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3)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不:仅能增强土壤肥力,而且其络合力量,可以增加土壤对农药、重金属的吸附,能起到净化土壤的功效。

(4)加强对农用土壤的管理,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水旱轮作,水旱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改变重金属的转化和吸收及其它有毒物质的降解速度。如在淹水条件下Cu、Pr、Zn可形成硫化物沉淀;As在pH值、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的情况下,可溶性增加等。通过土壤的这些特性,采取相应措施,即可以降低土壤的污染程度。

(5)客土深翻:如果土壤严重污染时,可以彻底换土,利用深翻来降低污染程度。

6参考文献

上一篇:保险公司团队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学体育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