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饮食行为和习惯

2024-05-02

如何培养儿童饮食行为和习惯(精选11篇)

篇1:如何培养儿童饮食行为和习惯

如何培养儿童饮食行为和习惯

儿童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和习惯的最重要和最关键阶段。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合理安排饮食,以一日“三餐两点”制为宜,定时、定量、定点用餐;

(2)饭前不吃糖果、不饮汽水等零食;

(3)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吃饭前不做剧烈运动;

(4)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让孩子自己使用筷、匙,既可增加进食的兴趣,又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5)吃饭时专心,不边看电视或边玩边吃;

(7)不要一次给孩子盛太多的饭菜,先少盛,吃完后,吃完后再添,以免养成剩菜、剩饭的习惯;

(6)吃饭应细嚼慢咽,但也不能拖延时间,最好能在 30 分钟内吃完;不要急于求成,强迫孩子吃某种不喜欢的食物,这样会加深孩子对这种食物的厌恶感。

(8)不要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或经常吃汤泡饭,这样容易稀释消化液,影响消化与吸收;

(9)不挑食、不偏食,在许可范围内允许孩子选择食物;

(10)不宜用食物作为奖励,避免诱导孩子对某种食物产生偏好。家长和看护人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为了预防孩子挑食、偏食,要给孩子早尝味道,每餐食物的品种要多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各类食物的来源,让孩子从小就懂得食物的来之不易,养成珍惜食物的好习惯。

篇2:如何培养儿童饮食行为和习惯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儿童健康非常重要,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

1.饮食要有规律;

2.不挑食、不偏食;

3.不随便吃零食;

4.不暴饮暴食;

5.注意饮食卫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呢?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如何培养全看家长了。

1、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

不要当着孩子(即使是小婴儿)的`面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或不断地鼓励孩子多吃某种东西,如你不吃某某食物就长不高等,让孩子不偏食、挑食。

2、养成愉快的进食记忆。

比如食物的感受观及就餐的环境、就餐的气氛,甚至就餐时可能得到的各种礼物等都给孩子留下愉快的进食记忆。

3、鼓励幼儿按需自由选择食物,大人不能强制孩子总吃自己认为好的东西。

4、定时定量定点吃饭

一日三餐定时,就能够形成固定的规律,使时间成为条件刺激,到时就会有饥饿感并产生食欲。

篇3:如何培养儿童饮食行为和习惯

少年儿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培养合格、优秀的少年学子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很痛心地看到, 仍然有很多小学校只看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儿童的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 目前已有的儿童道德教育范式尚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

二、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选取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 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德育课程相对单一。 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地区的少年儿童有很大比例都是留守儿童, 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的言传身教。 这对于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

三、研究意义

百行德为首, 立德育为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中明确提出,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坚持德育为先是纲要战略主题的首要目标……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创新德育形式, 丰富德育内容,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方法

(一) 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是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作者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 少先队课程和德育课程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普通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一种研究的过程, 每一堂课的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二) 文献查阅法

课题研究离不开前人的工作成果和相关的理论指导,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作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掌握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完成了本文。

(三) 观察法

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 通过观察学生的道德行为, 作者收集了很多一手材料。 这些材料为作者从事该研究提供了最真实的案例和研究内容。

(四) 经验总结法

通过收集和学习近几年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 让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加明晰, 研究内容更加充实。

五、研究现状

( 一) 学生在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较为严重

在学校中, 常常可以看到 “高分低能, 高分低德”的现象。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 》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 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 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 其实, 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 很苍白无力的。 ”

( 二)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作者本次选择的研究课题, 针对学生的实际, 重点研究通过少先队课程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容、 途径以及方法。 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 使在校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 使在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 使学生的修养更高、 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 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六、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

“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学校少先队应该将播种良好习惯, 收获美好人生, 作为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宗旨。 本着“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 针对各年龄段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 构建了由大化小、由小化细、由易到难、先急后缓、有形到无形、 校内到校外的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逻辑上升的立体网络。 采用无痕教育方式, 利用隐性少先队课程, 促使少先队员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具体方法如下:

( 一) 通过读书引领来播种习惯

多读书、读好书, 不仅可以引领少年儿童在书的海洋中寻找习惯、学习习惯, 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不应局限于教材, 扩充少年儿童的课外读物, 开阔他们的眼界, 是小学校图书馆运行的初衷之一。 多读书、读好书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 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了这些优秀的资源, 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借阅馆内书籍, 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促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通过环境渲染来影响习惯

学校少先队应该致力于打造精品校园文化, 通过优化环境培养少先队员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校园内外的围墙上, 可以张贴或涂画宣传标语或卡通漫画等, 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在教室和走廊, 可以悬挂名人名言, 渲染学习的氛围。少年在这美的环境中感受着美的熏陶, 影响着自己的行为, 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 通过榜样激励来引领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儿童的本能决定着他们的模仿性, 远到伟人、英雄、楷模, 近到教师、家长、伙伴,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队员们模仿的对象。为了让孩子们易于模仿, 乐于学习, 学校应该积极引领队员们走近英雄、走近楷模、倡导师道尊严、树师德之风, 组织开展向英雄人物学习以及各项小标兵评选的活动, 树立身边榜样。少年儿童在人与人的切身交往中相互学习, 在榜样的引领下不断前行, 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约束, 体验成功和快乐。

(四) 通过个性张扬来积淀习惯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能找到自我,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自己的位置,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在校园中都能快乐、幸福的成长, 这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方针。通过开展音乐比赛、体育竞赛、才艺比拼等活动, 在这样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中, 少年儿童的个性得以张扬,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得以积淀。

(五) 通过活动体验来践行习惯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培养儿童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润物于无声, 这是最好道德教育形式。在特定的活动体验中让队员们自行设计、自主投入、自我探究、自行悟理、习惯于自成。不怕犯错误, 只要及时改正, 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开展义务募捐, 在捐助活动中将习惯升华, 播种爱的种子;通过创办校园小广播, 传播好人好事, 展示少年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切实的践行和巩固;通过开展动手制作比赛,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让多种习惯的火花相互碰撞和激荡。

(六) 通过多元评价来落实习惯

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时, 科学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多元性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一位少年儿童。结合少先队课程, 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对少先队员进行评价, 并通过“颁章”等多种形式对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进行表彰。里面各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活动性评价、成长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学期、学年末的综合评价一应俱全。对于评价和表彰的对象也没有限制, 不限名额、不限类别、范围广泛。表彰的队员不一定全面发展, 只要有一方面突出,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章都会举行隆重的奖章颁发仪式。对突出的中小队也给予评价表彰, 使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习惯养成落到实处, 具有连续性和实效性。

(七) 通过家校联动来巩固习惯

班主任老师是少年儿童亲密的朋友, 是帮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些重要思想意识的有力引导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影响能更好的帮助少先队员们树立正确学生观,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处处为队员做出表率, 事事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需要家庭教育来培养和巩固。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积极与家长配合, 利用队员不在学校的时间, 对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七、结语

好雨知时节, 润物细无声,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播种到队员们的心灵深处, 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班主任和老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在国家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在祖国利益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 我们更应该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殷切希望。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和复杂的家庭关系, 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 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习惯决定品质, 品质决定命运。利用少先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就是要为少年儿童的终身发展服务, 从小习惯培养入手, 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习惯决定命运, 细节决定成败。

参考文献

[1]朱曙来.利用校本课程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活水[J].小学科学:教师, 2011, (9)

[2]陈晋旭.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少先队工作几点思考[J].青年与社会, 2013, (9)

[3]谢金飞.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农村特色少先队活动中[J].青春岁月, 2013, (10)

[4]董伟红.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J].青年文学家, 2009, (6)

篇4:如何培养儿童饮食行为和习惯

【关键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培养

近年来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它们常常存在情感缺失、抑郁孤僻、缺少自信等心理问题,甚至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课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自卑,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这就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首先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小学生自觉按照教师要求去做,改“要做”为“我要做”。从而能乐意并主动做其它更有意义的事。

二、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是一个个完整的、有思相的个体,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来说,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授方法至关重要。

(一)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一起努力

1.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家庭教育也是小学生培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面。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评判是非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小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就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所以,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其他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学校还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反映小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教师要经常观察他们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发生。有许多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可能有所收敛,但在学生之间便会“原形畢露”。如纵容他们,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小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初就受到教育并努力改掉。

(二)注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地巩固。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利用好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外部强化的手段,让小学生不断地将好的行为内化为他自身行为的一部分。

(三)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进行。一、二年级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的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三、四年级开始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对他们的教育应该多用事例去感化,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由他律转化为了自律,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形式巩固常规制度。

(四)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他们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好时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都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的精神。

(五)榜样激励

人们也常说,学生身上有着教师和家长的影子。教师举手投足间都体现着对学生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他们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小学生接受力强的特点,要经常给他们讲名人的故事,使他们自觉克服不良的行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时除了靠自身努力还要靠同学,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指导

(一)班干部监督

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因为他们时刻处在班级中,更能了解情况。同时,也要对班干部进行约束,让他们以身作则。首先自我督促,再让他们督促其他同学。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差错,及时向教师反映,及时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教师监督

首先,教师在督促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作则。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 由于教师比学生更有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教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教师要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其次,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要坚持天天讲、检查、提醒。事实证明,在严格的训练中,大部分学生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平时如发现学生做的不好的,及时指出,帮助纠正。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三)家长监督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要靠学生、教师之外,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因为家长也是学生的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我会利用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针对学生的问题,征求家长意见,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四 坚持不懈

篇5:如何培养儿童饮食行为和习惯

一、什么是行为习惯?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

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

三、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内容:

作为老师心中要有数,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什么?(如: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的行为习惯等等。)

明确大、中、小班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比如小班应该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自理能力,卫生教育、尊敬长辈、有礼貌等的教育都应该给孩子一种感受,特别是靠老师和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而到了中班,就要在小班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交往。特别是中班幼儿活动能力增强而言语发展明显滞后于动作发展,就造成了孩子“掐人一下”、“摸人一下”等攻击行为的假象,其实他们多数时候只是想交往。我们应该通过故事或者游戏告诉孩子“想跟谁玩儿应该怎样说”;“想得到某样东西应该怎么要”的方法。到了大班,就要培养孩子守时、守纪、爱学好问,自我评价与调控等方面的习惯。虽各有侧重,但这些内容都要从小班起开始渗透,如果一开始不教育,一旦形成了不佳的第一印象再改正就难了。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感染幼儿。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在室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张贴在幼儿园各显眼的地方,让这些图片去“说话”,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根据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表现,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画面拍下来并张贴在楼道内,随时随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活动室内要求老师专门拿一版来布置幼儿好行为、好习惯的动态墙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如中班主题:衣服叠整齐。老师把叠衣服的步骤图贴在主题墙内,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围到主题墙前,讨论叠衣服的顺序,按图练习叠衣服的方法,在排一排、讲一讲、练一练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叠衣服的方法。

二、努力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创编成儿歌,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张贴在教学楼楼梯两厕,让幼儿在看图读儿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为了培养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我们创编了儿歌《好宝宝》。“小朋友,起得早,入园先问老师好,见到同伴点头笑。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教育幼儿时爱护玩具时,我们创编了儿歌《玩具玩具我爱你》。“小玩具真有趣,天天和我做游戏。玩后放进柜子里,轻轻拿轻轻放,脏了给你洗一洗。玩具玩具我爱你,我们天天在一起”。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我们创编了儿歌《吃饭》。“吃饭时坐端正,左手扶着碗,右手拿调羹,一口一口往下咽,不剩饭不剩菜,自己吃饭真能干。”

三、注意一日活动中的渗透,以“情”促“行”。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平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纸屑。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的内化。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行为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如:幼儿在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简单的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现在,我们发现类似的问题后,都要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才叫排队?生活中哪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下楼梯、洗手、做操等)?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大家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养成了排队、不推挤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灵活运用评价方式,及时、正确评价幼儿。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他们常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成人的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如:“你帮小妹妹搬椅子,真会关心人”、“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等,这样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有的幼儿有不收拾玩具的坏习惯,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效果不会很好。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随机教育。发现幼儿穿戴特别整齐、漂亮,教师用称赞的语气表扬小朋友们:“咦,X X小朋友今天特别漂亮,对不对”?幼儿肯定会高兴地回答说:“对”,教师可趁热打铁说:“自己漂亮还不是最美,你的班级也要跟你一样漂亮才行,你看,现在的玩具把班里搞得乱七八糟,你说怎么办好呢?”这时幼儿肯定会自觉收拾,教师要加以及时奖励,并在同伴面前表扬幼儿,变批评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也会逐渐改正。因为是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积极、正确的运用好评价这一方式,让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发挥教师表率作用,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好观察、好模仿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而有效的教育。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便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从而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六、家园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幼儿。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在家园共育方面我们的做法是:

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的具体内容为8个:早起早睡;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动;不挑食,不挑穿;爱护、收拾玩具。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好★中△差X,在备注一栏里,写今天幼儿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五下午总结,经过老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集体中进行表扬,并作为班级评选本周“文明礼仪之星”的标准。

2、家园联系栏

家园联系栏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教育。我园通过“你我牵手”、“温馨提示”、“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长会

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我园都有组织开展家长会,主要以家长们关心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的幼儿行为习惯现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进行交流、互动。家长们可以在家长会上谈论自己的各方面家庭教育经验或困惑,如孩子怎样才能在家长指导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功育儿经验,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幼儿园工作的看法和建议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家长真正成为家长会的主人,家长会也真正起到了向家长宣传教育新形势新观念,听取家长急需解决的育儿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措施的纽带作用。

4、家长开放日

篇6:如何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

1让宝宝知道各种食物的营养

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让宝宝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让宝宝知道人的身体就像一辆汽车,各种食物就像汽车中的各个零件,缺少哪个“零件”,汽车都不能正常行驶。人缺少营养,也容易生病。渐渐地,宝宝便能懂得不挑食的好处了。对于不吃蔬菜的宝宝,家长应让宝宝正确认识蔬菜,了解每种蔬菜对身体的好处,如胡萝卜对眼睛有好处,多吃茄子能补血。关于宝宝对某种蔬菜的偏见,家长要了解宝宝的想法,对症下药。对于不吃肉的宝宝,应当让宝宝了解各种肉食的营养成分,如各种肉食中大都含有脂肪、钙、锌等保证人体身体健康的元素。

2家长应给宝宝作榜样

有的家长自己挑食,久而久之,宝宝也会跟着挑食,家长的喜好偏差会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宝宝的饮食习惯。因此,家长应在饭桌上给宝宝作榜样,既要避免在宝宝面前挑食,还应注意不说“什么菜好吃,什么菜不好吃”之类的话,要知道宝宝是很爱模仿的,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宝宝模仿的对象。

3给宝宝的饭菜要品种丰富、美味可口

家长应了解宝宝挑食的原因,对症下药。如果只是由于宝宝身体的不舒服,暂时改变了原有的饮食习惯,可为宝宝做些利于消化的流食类食物。如果是因为家长提供的饭菜品种不丰富,口味单一,就须在品种和口味上做些调整。

篇7:如何培养儿童的饮食态度

3~6岁儿童应该培养一个健康的饮食态度。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明白进食是对饥饿的正常反应,并将进餐看作是一次令人愉快的经历,小小美食家得从这时开始培养。

3~6岁儿童应该培养一个健康的饮食态度。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明白进食是对饥饿的正常反应,并将进餐看作是一次令人愉快的经历,小小美食家得从这时开始培养。

这个时期你在孩子进餐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伙伴,他已经准备开始学习基本的餐桌礼仪。他已经可以不用攥住叉子和汤匙,因为他现在已经可以像成人一样使用这些工具。在指导下,他也会合理地使用餐刀。现在你也可以教他其他餐桌礼仪,例如在口中充满食物时不要讲话,不要横过餐桌去拿其他人的食物。不仅有必要给幼儿解释这些原则,而且家长自己的模范作用更加重要。

吃多少才算够

许多父母都会担心他们的孩子是否吃得“足够”。下面的一些指导原则可以帮助你判断孩子吃得既够又不多:

1.只有在幼儿要求一些食物一会儿以后才给他一小份。

2.食用甜点不超过一天两次,强调用健康饮食代替诸如软饮料、糖果、面粉糕饼、含盐或脂肪过多的食品。

过多的甜点不仅会使幼儿对正餐的食欲下降,而且容易使孩子长蛀牙。为了将蛀牙和热量过多的风险降到最低,鼓励孩子食用下列营养点心:水果和水果汁,胡萝卜、芹菜和黄瓜片燕麦片粥,麦麸面包或饼干奶酪。

3.不要将食物作为对孩子的奖励。

4.当幼儿要求食物或饮料时,确信孩子实际上也的确是饥饿或口渴。

如果孩子的真实目的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就要与他交谈或玩耍,但不要使用食物进行安慰。

5.幼儿玩耍、听故事或看电视时,不要让他吃东西。这会导致他因为“下意识”地猛吃而过饱。

6.计算他经常吃的食品所含热量,并注意他平均每天摄入多少卡热量的食品。3~6岁学龄前儿童每天的总热量需要是900~1800卡,或大约40卡/千克体重。

7.如果幼儿饭量不很一致,也不要担心,有时他会吃他可以拿到的任何食物,有时他又会对任何食物都嗤之以鼻。当孩子拒绝进食时,他可能是因为前些天活动太少而不感到饥饿。也可以把吃饭作为自控能力的锻炼手段。尤其是孩子在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时,注定会抵抗你让他吃饭的想法。不管怎么样,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在孩子无精打采时要保证他的休息,他既不会饥饿,也不会因此消瘦。然而,如果他的食欲明显下降时间超过一周,或者有发热、呕吐、腹泻或体重下降等疾病征象,要向儿科医生咨询。

8.限制幼儿摄入过多的牛奶。牛奶是一种重要的食品,主要是由于它的钙含量较高。然而,太多牛奶将降低孩子对其他食物的欲望。孩子每天饮用480克牛奶就足以满足其钙的需要量。

专家提示:

尽管这一时期的幼儿非常渴望进餐,但在吃饭时仍然会有一些特别的行为,这些表现可能每天都会改变。孩子遇到非常喜欢的食品时,他的贪婪会使你感到恼火,但最好不要

这样做。而是让他吃自己盘中的食物,或别的东西。只要他选择的食物糖分、脂肪或盐不是太多,就不要反对。要让他品尝一点点其他食品,鼓励他吃其他食物,不要坚持让他吃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食品。有时,电视广告可能严重阻碍孩子获得合适的营养。一些研究表明每天看电视时间超过12小时的儿童很可能发胖,这一阶段儿童很容易接受含糖谷类和甜点的广告,特别是在他去过准备了这类食品的其他家庭以后。

篇8:如何培养儿童饮食行为和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饮食习惯,培养策略

一、案例呈现:凸显问题

午饭时间到了, 孩子们开始用餐了, 我一如既往地在孩子们旁边走来走去, 观察孩子们吃午餐的情况。大多数孩子都吃得津津有味, 只有凡凡虽然手里拿着筷子, 但碗里的饭根本没动过。于是, 我走过去问:“凡凡, 你怎么不吃饭呀?看别的小朋友吃得多快呀! ”听我这么一说, 他象征性地用筷子往嘴里送了一小口饭。我发现他拿筷子的方式不对:“凡凡, 你拿筷子的方法不对, 应该这样拿。”我见他开始吃了, 就去看别的孩子。过了许久, 大多数幼儿都吃完了, 搬着小椅子到外面晒太阳去了, 只有少数几位孩子还没吃完, 其中包括凡凡。没想到走到凡凡那边一看, 桌上都是米饭, 筷子又拿错了, 碗里还是一碗饭, 菜好像根本没动过, 我有点生气地说:“凡凡, 你怎么还是一碗饭, 桌上都是米饭, 菜也没吃? ”他看我生气了就低着头轻声说:“我不要吃了。”听了他的话我又劝道:“你一点饭没吃, 会饿的, 再吃点。”“我不想吃了, 这个菜不好吃。”他轻声地嘀咕了一句。我引导道:“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吃完了, 加油, 再吃一些, 吃完我给你奖红苹果! ”

二、指南引导:寻求策略

(一) 营造宽松、愉快的用餐氛围

《指南》依据幼儿情绪特点与发展需要, 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稳定情绪、保持愉快情绪、适度表达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幼儿的情绪表现与幼儿所处的环境及其内在感受直接关联, 而幼儿进餐是否有食欲与情绪好坏紧密相关。因此对幼儿来说, 能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餐一定会增进幼儿进餐的食欲。教师可以在进餐时为幼儿播放轻音乐, 使幼儿在优美轻松的音乐中安静、愉快地进餐。同时, 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 教师可给他们赞许的目光, 用亲切的摸头等形式表示赞扬, 激励幼儿积极用餐。但同时, 教师要避免对进餐中有过失幼儿的训斥行为, 当有的幼儿掉饭菜、剩饭、不小心把饭倒在地上时, 教师要采用亲切、关心的态度宽容、谅解孩子。

(二) 纠正偏食、挑食的用餐习惯

《指南》在健康领域“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针对幼儿进餐提出的“教育建议”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其中包括合理安排餐点, 帮助幼儿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 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引导他们不偏食、挑食。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

1.情境夸张法

幼儿普遍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 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和夸张的动作感染他们, 为他们树立榜样。如进餐前, 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说:“哇, 今天的菜好香啊, 看, 今天有番茄炒鸡蛋, 好香啊! 营养很丰富, 肯定好吃极了。”教师热情、亲切的语气能引发幼儿的食欲, 这样幼儿就会学着教师的样子, 开始吃饭。对于班里不喜欢吃蔬菜的孩子,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进餐的欲望。如吃菠菜时, 有的幼儿不爱吃菠菜, 教师可以问:“小朋友有没有看过《大力水手》啊? ”再引导幼儿发现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会变得很厉害, 能完成很多本来做不了的事。这样能有效激发幼儿吃蔬菜的兴趣, 保证幼儿摄入有均衡的营养。

2.强弱结合法

幼儿除了对教师有模仿性, 对同伴同样具有模仿性。在进餐时, 教师可以为幼儿树立吃饭小能手的典型榜样, 教育其他幼儿学习他主动把饭菜都吃干净。同时,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进餐表现好的幼儿与偏食、吃得慢的幼儿座位安排在一起, 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他们, 以强带弱, 慢慢提高幼儿的进餐速度。

3.循序渐进法

在盛饭时, 教师往往会给幼儿盛满一碗饭, 但有的幼儿看到教师给他盛了满满一碗饭后, 就开始产生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因此, 教师在给幼儿盛饭时, 可以不用盛得太满, 留一点饭菜, 等幼儿吃完时再酌情增添。在实际工作中, 我发现, 幼儿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 添饭的次数越多, 幼儿越有自豪感。盛菜也一样, 有的幼儿不爱吃绿色蔬菜, 教师一开始可以少给他盛点, 以后逐渐增加, 让他慢慢适应, 逐渐改掉挑食的毛病。

篇9:如何培养儿童饮食行为和习惯

少年儿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培养合格、优秀的少年学子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很痛心地看到,仍然有很多小学校只看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儿童的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目前已有的儿童道德教育范式尚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

二、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选取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德育课程相对单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区的少年儿童有很大比例都是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的言传身教。这对于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

三、研究意义

百行德为首,立德育为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是纲要战略主题的首要目标……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是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作者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少先队课程和德育课程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一种研究的过程,每一堂课的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二)文献查阅法

课题研究离不开前人的工作成果和相关的理论指导,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掌握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文。

(三)观察法

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通过观察学生的道德行为,作者收集了很多一手材料。这些材料为作者从事该研究提供了最真实的案例和研究内容。

(四)经验总结法

通过收集和学习近几年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让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加明晰,研究内容更加充实。

五、研究现状

(一)学生在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较为严重

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受到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作者本次选择的研究课题,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通过少先队课程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使在校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在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六、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少先队应该将播种良好习惯,收获美好人生,作为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宗旨。本着“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针对各年龄段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构建了由大化小、由小化细、由易到难、先急后缓、有形到无形、校内到校外的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逻辑上升的立体网络。采用无痕教育方式,利用隐性少先队课程,促使少先队员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具体方法如下:

(一)通过读书引领来播种习惯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引领少年儿童在书的海洋中寻找习惯、学习习惯,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读书不应局限于教材,扩充少年儿童的课外读物,开阔他们的眼界,是小学校图书馆运行的初衷之一。多读书、读好书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了这些优秀的资源,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借阅馆内书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促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通过环境渲染来影响习惯

学校少先队应该致力于打造精品校园文化,通过优化环境培养少先队员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的责任和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校园内外的围墙上,可以张贴或涂画宣传标语或卡通漫画等,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在教室和走廊,可以悬挂名人名言,渲染学习的氛围。少年在这美的环境中感受着美的熏陶,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通过榜样激励来引领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的本能决定着他们的模仿性,远到伟人、英雄、楷模,近到教师、家长、伙伴,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队员们模仿的对象。为了让孩子们易于模仿,乐于学习,学校应该积极引领队员们走近英雄、走近楷模、倡导师道尊严、树师德之风,组织开展向英雄人物学习以及各项小标兵评选的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少年儿童在人与人的切身交往中相互学习,在榜样的引领下不断前行,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约束,体验成功和快乐。

(四)通过个性张扬来积淀习惯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能找到自我,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少年儿童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个少年儿童在校园中都能快乐、幸福的成长,这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方针。通过开展音乐比赛、体育竞赛、才艺比拼等活动,在这样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中,少年儿童的个性得以张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得以积淀。

(五)通过活动体验来践行习惯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培养儿童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润物于无声,这是最好道德教育形式。在特定的活动体验中让队员们自行设计、自主投入、自我探究、自行悟理、习惯于自成。不怕犯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开展义务募捐,在捐助活动中将习惯升华,播种爱的种子;通过创办校园小广播,传播好人好事,展示少年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切实的践行和巩固;通过开展动手制作比赛,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让多种习惯的火花相互碰撞和激荡。

(六)通过多元评价来落实习惯

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时,科学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多元性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一位少年儿童。结合少先队课程,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对少先队员进行评价,并通过“颁章”等多种形式对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进行表彰。里面各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活动性评价、成长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学期、学年末的综合评价一应俱全。对于评价和表彰的对象也没有限制,不限名额、不限类别、范围广泛。表彰的队员不一定全面发展,只要有一方面突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章都会举行隆重的奖章颁发仪式。对突出的中小队也给予评价表彰,使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习惯养成落到实处,具有连续性和实效性。

(七)通过家校联动来巩固习惯

班主任老师是少年儿童亲密的朋友,是帮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些重要思想意识的有力引导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影响能更好的帮助少先队员们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处处为队员做出表率,事事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需要家庭教育来培养和巩固。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积极与家长配合,利用队员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七、结语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播种到队员们的心灵深处,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班主任和老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在国家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祖国利益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我们更应该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殷切希望。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和复杂的家庭关系,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利用少先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是要为少年儿童的终身发展服务,从小习惯培养入手,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参考文献:

[1]朱曙来.利用校本课程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活水[J].小学科学:教师,2011,(9)

[2]陈晋旭.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少先队工作几点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3,(9)

[3]谢金飞.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农村特色少先队活动中[J].青春岁月,2013,(10)

[4]董伟红.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J].青年文学家,2009,(6)

[5]戴雅娟,蒋晓.挖掘新课程内容中的教育因子,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23(2)

篇10:如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

一、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

儿童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在他生活环境中对他接触最多的人行为的模范。模仿是儿童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儿童来说,就是一本没有字的生动教材。所以,父母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父母对人热情、诚肯、文明礼貌,孩子就不会对人冷漠、粗鲁,父母爱读书、经常看书、逛书店,孩子也会爱看书,父母的言行在无形之中就构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

二、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

儿童年龄小,很多道理他们不能理解,因此我们要让他们在创设的环境和活动中亲自去体验。例如,要让儿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就可以组织一些游戏,不遵守游戏规则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游戏,或者在游戏中不能取胜,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儿童只有亲自的参与中才能体验,在体验后才有行为。

三、目标明确的训练教育

每个人的良好习惯,除了先天的不条件反射行为外,极大部分的行为均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在儿童的生活中、学习中、做事中,根据年龄阶段的特点,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训练,这也是儿童养成良好习惯所必需的。在训练过程中,父母对儿童行为的正强化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当孩子按要求做的时候,成年人一定要对他的行为进行表扬或鼓励。这种正强化会加速良好行为从被动转入主动再到自动,从而形成习惯的过程。

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教育

篇11:如何培养儿童饮食行为和习惯

大家好!

我和大家一样,为人父母,重任在肩,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我想每位家长肯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哪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家教的经验?)今天我就借此机会,抛砖引玉,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这个问题和各位共同探讨、学习。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不仅我们教师,还有我们家长,都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形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和家长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与家长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与家长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而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如此,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和家长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有个孩子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如: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在课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举止文明,不说脏话等等。教师要注重在这些细节上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地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内外相轨并行。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外,还需要与家长密切联

系,学生在家庭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在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中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为此,我们学校把责任感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追求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一、责任感培养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义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觉态度,是个人以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情境评价、移性共鸣和内在体验。一个人在认识到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

责任感以认知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同时,责任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如果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对人对事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如果—味只讲索取,那么他就会对事漠然置之。

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孝顺父母、热爱子女的人,对家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切情怀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就会舍生取义、鞠躬尽瘁。但是一个对老人、子女冷漠,对祖国没有感情的人,绝不能指望他对家庭负责、为祖国奉献。

责任感靠意志维持。尽责尽心是一个艰苦的意志过程并反映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只有坚强意志的支撑,才能在履行责任过程中抵制各种诱惑,恪守职责。责任感通过责任行为反映并得到加强。有责任感的人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等出现的情况要作某种决定时,会将责任心化为符合伦理的行为,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个人的利益。

可以看出,青少年责任感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发展系列中,各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广泛联系并不断迁移。影响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在家庭、班级、学校、社区里,父母、师长、同学和友人的身教言传以及大众媒体所传播的观念上;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结构以及他们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范围。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诸方面齐抓共管的育人系统工程。

二、责任感教育的策略探索

情感的形成机制与过程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不能用知识教育的方法代替责任感教

育。在知识的传授都在探索教育艺术的今天,对于责任感,这个孩子情感世界中最神圣的领域,更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各种成果,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策略。近年来,围绕责任感培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自我感受。有些家长曾感慨,为什么爱心愈给愈多,而孝心愈来愈少?其中一个原因是,父母的爱心没有在孩子内心产生深刻感受,离开感受,无从产生情感,即使反复叮咛、责怪也没有用处。我校六年级有个学生在过年时得了200元的压岁钱,家长让孩子把钱交给父母作学费用,但孩子认为这是自己的压岁钱,应该属于自己,不答应给家长。他根本不理解,收压岁钱的人情还得父母去敢。就在父母的强迫中200元交公了。但是他不服,后来找机会悄悄偷了妈妈的100元钱。在他把钱花去10多元时,被家长发现了,回家遭到一顿暴打,并让他“滚”。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错在哪里,放学后就故意不回家,到处玩。害得父母、亲朋好友到处寻找,直到深夜,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在哪里呢?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反思?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自我感受列为形成情感的主要渠道。这个观点使我们体会到责任感培养不能停留在学生单纯的看,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听,必须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学生感受能力,使学生对家庭、祖国的希望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关注周围的人的需求。

2.情境体验。艺术作品流芳百世,其重要原因是动人心弦。它们抨击黑暗、鞭挞邪恶、歌颂正义、弘扬道德,借用艺术力量震撼人心。为了实现教育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目的,我们也完全可以从艺术规律中悟出责任感教育策略,这就是创设责任情境,让学生经历感情的加工、深化、扩展和升华的过程。

3.走出依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好所有的选择,这就使学生处于很少有责任可背负的情境。包办产生依赖,依赖导致推卸责任。培育学生责任感,必须使学生走出依赖,自尊自立。让学生走出依赖就是创设自己负责的情境。

4.工作设计。责任感培养靠惩罚、靠奖励,从情感激励机制来说是浅层次的。现代情感理论认为工作设计是形成高层次情感的激励机制,它是创设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情境。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作为工作设计的内容。我校是全县花园单位,校园保洁工作非常重要。学校坚持安排学生值日,打扫教室、校园的制度,每周一次全校卫生扫除的制度。劳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通过劳动为花园般的校园尽责,谁都会赞美我们的校园,每一个学生自己也体验到为校园洒过汗水的喜悦,会对破坏花草、乱拐废纸的现象产生厌恶感。不能说每一个学生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是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有关集体荣誉、学校形象的事自己都有责任。当他们走上社会,必将形成对环境的责任意识。在责任感培养方面我们向家长提出如下策略:

(l)要给孩子尽责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过程是创设责任环境,并促使孩子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负责行为的过程,也是其亲身体验、感受自己行为及其结果所带来的喜怒哀乐的体验过程。我看到报上的一则小故事:年轻的妈妈手里拿着两个苹果,问五岁的孩子:“你吃哪个?”儿子毫不犹豫地说:“每个都咬一口。”妈妈愕然,又不甘心:“为什么?”儿子仰起苹果般的笑脸,说:“我要把甜一点的那个给妈妈呀!”孩子的行为开始使母亲不解,接着为之感动,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做出这种让人意外之举,不能排除家人平时行为的影响。所以,有句话说:“孩子是大人的镜子。”现在许多家长已意识到应将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供给孩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设计工作岗位,创造责任情境,激发责任愿望,促进责任行为的发生。使孩子一方面在行为和交往中学习和掌握

社会道德的评价尺度,另一方面使情感体验留在记忆之中,成为情感经验,并逐渐使孩子形成较稳定的情感经验和表象,在遇到新的责任情境时,唤起他的责任情感。

(2)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观察、模仿他人责任行为的一个学习过程。父母是孩子经常接触、观察、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深,父母的责任感会通过生活小事点点滴滴传送给学生。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一则广告:妈妈端来一盆水给奶奶洗脚,孩子也学着端来一盆水给妈妈洗脚。这则广告足也说明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现在许多家长开始体会到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3)要注意激发孩子的责任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经验是可以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迁移内化的。在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有部分家长已注意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家庭教育,他们开始积极利用亲子活动所激起的情感传递情绪,感染、影响孩子在感情上对责任观念的认同,引发他处于情动感受状态,并使其在原来责任情境中积累的责任感经验迁移内化到新的情境中。

人的教育是一生的事,学校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更不容忽视。我们的目标是在理论上努力攀登,实践上积极探索,为使学生在未来有高尚的情操,应该努力把功夫花在教育实效上,把今天学生形成的责任感,迁移到明天的报效祖国中去。

上一篇:新郎婚礼致辞感谢父母有哪些下一篇:小旗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