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2022-06-26

第一篇: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过丹婷

法律必须被信仰

——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题记

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案牵动了每个人的神经。在我们看来一个把人撞了,再连捅人家八刀似乎是件很荒谬的事情。要怎样的一个人才会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情。虽然药家鑫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是被害者不会因此复活。药家鑫的父母也将活在无限的悲痛之中。所以我觉得我们大学生有必要学习法律,有必要读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而我又对宗教很感兴趣。所以我选择了《法律与宗教》这本书。

这本书不厚,但导言,附录却不薄,这些并不是摆设,读了这些会对我们了解书本内容有很大帮助。这是一部演讲集,而非一部专论或专著。它意在论断和诘难,而非详细论证。虽然所讨论的是永恒的问题,本书却只求适时,不求不朽。书中经常会出现一页里小部分是正文,却有大部分是注释的情况,这也体现了作者与译者的用心,不会让读者对突然出现的一个专业术语摸不着头脑。

书中作者认为法律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然而彼此相关的方面,是社会经验的两个向度——在所有社会,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更特别是在今天的美国社会,都是如此。尽管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的一方。没有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没有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本书一共分为四章,而这四章分别采取了四种不同的视角来论述法律与宗教的关系:第一章认为法律与宗教共同具有某些要素,即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第二章论述了历史上宗教对于西方法律的影响;第三章则侧重于法律对宗教的影响;第四章论述了各个不同宗教对法律的看法。

全文以围绕法律和宗教的关系为核心而展开,但其实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主客体的二元对立精神与世俗的相互对立,要重新统一法律与宗教,首先必须克服渗入了一切分析形式的二元论思维模式,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寻找法律与宗教的“综合”之道。

当今社会的人们是不是缺失了信仰?西方国家似乎都有虔诚的信仰,小说或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他们每星期乐此不疲地做礼拜,而在中国信教似乎总和迷信联系起来,说自己信某个教似乎是一种耻辱,这样真的是时代的进步吗?如果我们

连怎样信仰都遗忘了,那还怎么去信仰法律?法律的确应当被信仰,因为如果法律不被信仰,我们就会践踏法律,就会规避法律,也就会出现所谓的有法不依的局面;只有信仰它,才会自觉得去遵守它,是出于爱而不是由于害怕惩罚地去遵守,当法律的精神已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那的确是到了一种境界,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法律是应该被信仰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即法律被信仰的前提条件是法律是良法,好比宗教中信仰的神必须是一个“好”的神,如果这一前提不能被践行,那好比练法轮功,信了李洪志,信仰越虔诚,对社会产生的危害越大,结果不堪设想。

“文革”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极大的伤害,文革结束后,我国先后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但如此多的法律文本的效果呢?立法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这本书给我们的思考在于:我们的法治建设不仅仅要在规定人们的行为,构建一种制度上面下功夫,而且在现阶段应更重视培养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和法治的思想观念,而在后一个方面我们现在也仅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上,法律还是走不近人们的生活,走不进人们的心。

我想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唤起现代人的信仰意识,正如伯尔曼所言:“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言”。

再回到我在开头提及的药家鑫案。我想是对于法律知识的匮乏,甚至是对于法律的蔑视造成了药家鑫的悲剧。而我想我们当中像药家鑫那样的人肯定不在少数。我觉得要想我们的权益得到真正的保护,首先我们自己要懂得法律。知道做什么是犯罪的,知道怎么样利用法律保护自己。这就需要我们关注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及电视节目。做到心中有法。而学校方面应当定期的做一切法律方面的讲座。让法律充满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建立更完善的法制社会。

过丹婷

第二篇:读《新疆的历史与民族宗教林论教程》有感

关键词:

历史沧桑与独特风情、新疆的无限美丽与魅力、新疆的现代化之路、新疆的民族团结之路。

摘要:

细读《新疆的历史与民族宗教林论教程》这本书,更加热爱由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组成的,占地面积为166.49万平方公里的这片热土。

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劳动、生息、繁衍了几千年,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帝国主义列强们对这片富饶、美丽、神秘的宝地一直垂涎三尺,他们的分裂活动从没有停息过,曾经多次鼓动号召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王国,妄图让新疆从祖国的领土中分离出去,使其弱小、孤立,达到他们瓜分、霸占的目的。

当前,新疆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稳定和谐是加快发展的根本条件和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更加和谐稳定。

正文:

细读《新疆的历史与民族宗教林论教程》这本书,更加热爱由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组成的,占地面积为166.49万平方公里的这片热土。它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

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劳动、生息、繁衍了几千年,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新疆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昆仑山、天山环抱着塔里木盆地,天山、阿尔泰山之间镶嵌着准噶尔盆地,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三大河流浇灌着天山南北的片片绿洲。它有中国第

一、第二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第

一、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有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有贯穿塔里木盆地中国最长的约为2100公里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山”和“两盆”周围有大量的优良牧场;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矿山资源非常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分别占全国的30%、34%和40%,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新疆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自然景观神奇独特,冰峰与火洲相望,沙漠与绿洲为邻。文化积淀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名胜古迹众多,开发潜力巨大。著名的自然风景有天池、喀纳斯湖、那拉提草原、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等。新疆,古称西域,是古时的丝绸之路,这条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在5000多公里古丝绸之路的南、北、中三条干线上有着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墓葬、千佛洞、古屯田遗址等人文景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遗址、克孜尔千佛洞、香妃墓等蜚声中外,记录了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展示出古老新疆辉煌的文化画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新疆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独特、特性优良,野生动植物达4000多种。新疆地方畜禽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耐粗饲等优良特性。新疆还是多种果树的原始起源中心和次生中心,果树资源丰富,其中优良品种约300余个。天然药物如雪莲、贝母、甘草、麻黄、罗布麻、肉苁蓉等分布广泛,质量上乘,具有独特的品质和优良的特性。新疆特色农产品发展方兴未艾,啤酒花、番茄、枸杞、甜瓜、葡萄、香梨、苹果、杏、石榴、核桃、红枣等特色农产品饮誉国内外,新疆真是一块宝地啊!

帝国主义列强们对这片富饶、美丽、神秘的宝地一直垂涎三尺,他们的分裂活动从没有停息过,曾经多次鼓动号召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王国,妄图让新

疆从祖国的领土中分离出去,使其弱小、孤立,达到他们瓜分、霸占的目的。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境内外部分“东突”势力转向以恐怖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坏活动。一些“东突”组织公开宣扬要通过恐怖暴力手段达到分裂目的。在中国新疆和有关国家,“东突”势力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血腥恐怖暴力事件,严重危害了中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抵制各种分裂活动,从1983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都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赋予时代特点的内容,集中、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平等、团结、进步成为各族人民相互关系的主旋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当前,新疆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稳定和谐是加快发展的根本条件和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更加和谐稳定。

作为新疆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的新疆民航空管局,在加快新疆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和谐空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在民航系统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也是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和谐空管。首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夯实安全基础,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改善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培育和发展民航安全文化,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加大安全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严格管理,狠抓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及综合保障能力。其次,要维护空管的系统性,空管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行业,多个专业部门和环节组成了空管行业,在工作中,各部门要树立全空管一盘棋的大局观念,正确处理本单位及其他单位利益之间的关系,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共同促进空管事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把新疆的经济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阻止各种分裂活动。

第三篇:读《护理法律与病人安全》有感

----写在安全月之后

护理部 王冬梅

美国《护理管理杂志》在1998年报道了对一起严重护理事故进行系统分析的案例。1996年10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一家医院发生了1例新生儿接受了10倍剂量的本应肌肉注射而静脉注射的苯甲醇青霉素而死亡的悲剧。安全用药实践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这起药物错误进行了深度分析,发现系统中有50个环节存在问题,且都没被察觉,最终导致错误发生在新生儿身上。这些环节包括医生开药时书写处方的不规范、药房药剂师缺乏非常规用药的知识、备药时将剂量输错、计算机对错误的大剂量医嘱没有报警功能、药瓶标签上对该药只能用于肌肉注射的提示不够醒目、专科护士担心小儿同时接受多种注射疼痛而根据往常的经验改变注射途径、没有核对出剂量错误等。

这起严重事故的发生清楚地证明,错误的发生很少是某一单个个人或某一单一环节的问题,而往往是两种问题同时存在;潜在的和显性的。潜在问题是组织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如员工培训不足。在所有组织机构内都不可避免的是,潜在问题在系统内普遍存在。

所以,差错事故发生以后,批评教育只能治标;从系统出发,分析环境、设施、流程、制度直到行为方式与事件发生的关系,识别错误是系统问题还是个人表现问题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将“安全”整合到组织的每一个单元、注入到每一个操作规范之中,营造安全的护理文化,才是管理之本。

第四篇:家·族·国——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家族》有感

家·族·国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家族》有感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社会动荡,战火不断,尤其是日军侵华,国土沦陷,汪伪政权的建立更是让国家政治进入最黑暗萧条的时代。然张之洞先生曾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学界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百家争鸣之态,大师名家浩如星辰,无疑,瞿同祖先生自是耀目,其著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更是以全新的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为后世的古代法律与社会研究提供极大的借鉴意义。本人近日拜读此书,对第一章节《家族》断想颇多,因此选择截取该章来畅抒己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家族与法律。如有不到之处,烦请指教。

家族主义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核心工具,是父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礼为秩序,始终在中国数千载的古代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自清末以降,西学思潮涌入,民主、自由、独立、平等等理念在国人的脑海里占据重要的一席地位,家族主义的衰落与淡化也是历史的必然了。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何谓家族主义?家族主义有何政治渊源?家族主义对古代法律有何影响?对现代法律与社会又有何思想遗存和矛盾之处呢?这是我们今天主要想探讨的问题。

家族主义——国家政治的缩影

从母系迈进父系社会,家族的概念就诞生了。它以男性成员为中心轴,二世代或三世代的直系血亲组成家,拥有同始祖的一个个血缘家庭组成族,一个个庞大的血缘集团就形成了。当然,单就中国古代社会背景来看,家族这种事物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其优越性的。中华文明系农耕文明,大多数人民是以耕田纺织来维持生计的,但是在早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只有更多的劳动力才能创造更多的生存发展资料,所以中国人成为了“群居动物”;另一方面,农事生产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天灾人祸常常会导致一些小家庭的覆灭,这时,家族就具有了必要性,在同一家族中,亲人们可以共同劳作,共同抵御灾祸,使家族能够在相对平稳的环境下繁衍生息,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和更高的生产力。然,我们也知道,每个团体或组织都需要一位leader,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与家之间的血缘关系逐渐淡薄,没有强权的领导,家族很自然地就会从内部崩毁,所以族长,或是说家长的诞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那么家族中的长幼尊卑等级秩序又是如何确定成型的呢?

男性成员眼中,统帅家庭,甚至是家族的权力是极具诱惑力的,这种诱惑使得男性成员们会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不仅仅会影响家族和睦,还会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固。所以周公分封天下,定宗法制度,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明确了大宗与小宗的身份地位差异,从而形成了由尊卑有序的家族构成的等级森严的国家体系。这种尊卑等级关系也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如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差序格局”。费老把人的关系网络的范围比作向池塘扔石头,所激起的一圈圈水波,离中心——作为个体人——越近者,关系越亲密,越远者,关系越疏远。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以个体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的亲疏划分,而这种关系的强制力正是家族的存在。后来,这种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的社会关系被孔子上升到“礼”的层面,作为儒家的核心理论之一为后世儒者不断改造发扬,经董仲舒进言、汉武帝首肯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这种礼制深深渗透进治国理念中,使得政治与家族主义牢牢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家国一体。从此,中国就好像是由数不尽的自治小国家组成一般,这些小国家就是一个个家族,他们内部尊卑有序,与外部其他家族保持着一种礼貌、温和而疏离、却又相对平等的关系,如同隔着一堵高墙、一道鸿沟,只有联姻才能勉强在墙上开一扇暂时的门、在沟上架一座缓慢溃败的桥。当几代过去后,两个家族都好像乌龟缩回了壳一般,再一次断开了联系,恢复到自治小国家的状态,继续为政治的稳固添砖加瓦。

家族伦理——高于法律的存在

何谓伦理?其实就是家族内部的一种成员皆应遵守的秩序,它明长幼,定尊卑,以维系家族成员间的“合理”关系。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运作理念,还规定了家族内部尊长权力的绝对性和权威性。在家族内部,家族成员必须无原则无条件地服从尊长的意志,成员与成员之间只有绝对的指示教化与服从,所有违抗尊长心意的行为都不为社会公理所接受,会被冠以违反教令的帽子,

严重者会被定上不孝之罪的标签。这种思想对法律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父权的力量急剧膨胀,几近挣脱了法律的约束。中国古代的家族是父系性质的,家族的基础是作为经济单位的家庭,而家庭的核心是父权;同时族是家的组合,那么族长权就是父权的延伸。当然为了便于陈述,我们在段首所说的父权先简单地理解为尊长对卑幼的权力。这种权力几乎是绝对的,首先就是生杀大权。这就是由政治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咋舌延伸到“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的荒谬了。故看典籍中关于父母将子女“活埋”“殴杀”“勒毙”的例子比比皆是,却几乎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种对生命的随意与不尊重的态度,这种血亲故杀的行为,实在是令人胆寒,“虎毒尚且不食子”,更具理性的人类缘何会有如此令人发指的行为呢?虽然后来国家将这种权力收归政府,但是从种种案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不过是权利的移交和代行,父母尊长的意志还是最终决定卑幼生死的“诏书”。

其次是相对较轻的与生杀大权有概念交叉的惩罚权和裁决权,父母虐待子女、严惩子女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法律处理往往不是“无罪”就是“杖一百”而已。让人绝望的是,子女自然就接受了,还要表现出愉悦与淡然。秦二世假传秦始皇遗诏赐死扶苏,扶苏曰:“父而赐子死,尚敢复请?”

最后是主婚权和经济权,自古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坊记》云:“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才。”又《内则》云:“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自此,父权最终掌控了卑幼的全部人身自由和基本人权。

二、司法被迫为家族主义做出很大的让步,使得司法有了极大的漏洞。海瑞断案的标准就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其屈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而且官府对于尊长控告卑幼的案子不可不受理,受理之后做出的裁决基本上都是站在尊长一边的。同时,若卑幼有伤害到尊长的行为,无论是有意或过失,还是根本没有责任,只要被告到官府,卑幼必须要承担法律责任,只不过可以依照具体情况将“罪加一等”或者“罪减一等”罢了。

家族概念——铭刻在民族灵魂上的烙印

在中国将尽两百年的近现代史中,西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冲击着我们传统的家族主义观念。经过历史的洗练,家族观念不断淡化,纲常伦理中合理的部分被保留到“社会主义传统美德”的行列中,其他大部分被当做封建残余,尽数燃尽为历史蹉跎的尘埃。但是它毕竟是统治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思想,通过家庭教育和血统传承,它还是不可避免地在我们的日常言行里留下印记。

比如说,在我们的感觉上,父亲这脉“宗族”和母亲那边的“母党”的地位是没有分别的,都是血缘关系远近相当的亲人,但是在称呼上,还是有着鲜明的分别。你永远不会称呼你母亲的母亲为“祖母”,正如你不会叫你父亲的父亲为“外公”一样。而且在你的祖父和外公去世之时,你所穿的丧服,在守灵人群中的站位也是不同的。关于这两点,我深有体会。

当然,以上两种现象并不会影响到现有法律的权威性,但是总还有一些印记仍然是对法律的一种蔑视。孩子出生后几乎是自动地随了父姓,大多数都是没有父母商量的过程的,母亲也是默认的,然而这有没有侵犯到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记得有一次,我嫌自己的姓氏过于普通,想换一个稀罕的姓氏,结果祖父的脸色立刻变得难看起来,说什么都不允许我这种“叛祖”行为;又有一次,谈论到未来的生活,我向往丁克家庭,结果母亲立刻回了一句:“我们的血脉如何传承呢?家族不就没有后代了么?!”我称可以抱养,母亲叹了一句:“再好也不是自己的骨肉,始终会心存芥蒂的。”由此可看,虽然是两件极其微小的事情,但其中透漏出的对家族位分的重视,对传承的坚定都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类的自由选择权,是隐隐地与法律相冲突的。

家族主义不仅仅是一种伦理观念,它还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映。家族的存在,固然可以联系亲族,加深感情,使人们更有社会归属感,但同时它也会加剧本身就源于血液中的亲疏之感,不利于打破非亲属之间心灵的藩篱,构建和谐社会;而且它也容易让家族尊长忽视卑幼作为一个个体的自由权利,造成与现代法律中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的冲突,影响法制建设。所以,私以为,将家族仅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既不会让这种传统价值观在历经两千年的风霜之后落得惨淡收场,又可以为真正达到法治扫清了征途。

By Candice Zhao

第五篇:《法律与宗教》读后感

法律与宗教

“法律和宗教”是一个十分贴近生活的话题,不管是伯尔曼演讲的那个时代,还是如今,法律和宗教都是息息相关的存在。

在西方,宗教是个比较普遍的存在,各种宗教法也为日后的法律奠定了法律的基础。宗教给人的感觉是信条主义,是个人的信仰的一种自我约束,而法律则是给人的感觉就是以一种预防和惩罚犯罪的存在形式。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会试图使道德法律化,而同样令法律道德化;它对各种罪孽实施法定管辖权。中国的宪政发展也是这样,总的宪法在那,但是很多法学家依旧在宪法的基础上,对于法律中的仁义继续进行探索。现代的法庭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官员垄断法律,而是有律师作为被告的辩护者,使得法律做到公正,并且可以依据实情酌情减刑,现在的法律有着所谓的“人情味”,其中的“人情味”很大程度上则是宗教思想的体现。

伯尔曼在书中写到“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种文明以及作为人类,我们将有忍受旧时代死亡痛苦的坚韧毅力,有着对重获新生的热烈期望”,伯尔曼想要突破对旧时代的迷思和困惑,他告诉我们日后的时代不再是一个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时代了,宗教和法律是相互渗透的,没有宗教的法律将会失去人性的美,从而变得教条主义;没有法律的宗教信仰将会变的盲目,甚至错误的宗教信仰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罪孽。

法律和宗教都有这4个共同的基本要素:仪式、传统、权威、普遍性。伯尔曼对基本要素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个人主义、理想主义以及民主主义这样的法律自由与宗教有着颇深的渊源,伯尔曼所期望的是宗教与法律相结合的一种信仰,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学到的不仅仅的法律和宗教相辅相成的发展史,也可以学习一种辩证的二元论的世界观,可以从事物的2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索,继而得出自己最终的结论。

上一篇:党的作风建设讲稿下一篇:打非治违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