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智慧与国学有感

2024-04-18

读智慧与国学有感(共9篇)

篇1:读智慧与国学有感

国学中的管理智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魅力 兵家讲究的是智慧,而《孙子兵法》就是集智慧于一身的书,它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是源自战场的理论。那么在商场上,我们对其加以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可以借鉴。商场如战场,很贴切的比喻。能古为今用,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教育以及个人的发展等。《孙子兵法》包含许多的智慧谋略,我就其中的一点和大家分享,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它是来自于《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决策制胜方略,它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适用于当前的经济领域。

事实上,中外众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和众多长盛不倒的企业,都是极为善于运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谋略的典范。何谓“彼”?何为“己”呢?从商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己”,主要是指经营者自身所属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是全方位的,它涵盖了经营管理者自身的每一环节。所谓“彼”,从广义的角度来

说,所有的外在条件都属于“彼”的范畴。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彼”又可以特指经营管理的对象——即已有的客户和目标消费者。对于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或者正在从商业经营活动的人来说,首先应当明白这一点:消费者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上帝、是我们的米饭斑主,应当细致深入地去分析研究、透彻了解、准确把握他们的各种情况,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全盘把握,心中有数。 那么,应当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知己知彼的策略呢?

具体运作的办法有许多。不同的商家有不同的运作手法。其中最为常用的、最为需要、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认真细致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掌握消费者的第一手资料,把它作为经营决策的依据。把市场细分化,做好市场的定位。

在商业上的成功应用的数不胜数,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发现,人们在每杯水中平均放3.2块冰块,每人平均每年看到该公司的69条广告。又例如,麦当劳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准确的知道,在某个国家,每人每年平均吃掉156个汉堡包,95个热狗。

 很显然,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是“知己知彼”的重要手段,是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假如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决策者又怎么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呢?又怎么能正确无误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不管作什么事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指导思想都很重要。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十分明白,但是,在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真

正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的人又有几个呢?

我国曾经在南非举办“中国贸易展览会”,这次展览会参展单位虽然事前作了大量准备工作,而且号称已经有了100%的把握,但是,竟然还是出现了令人贻笑大方的“知己”而不“知彼”。广州某家用电器 公司想当然地认为南非既然是非洲国家,一定会很热的,所以只带去了冷风空调器,哪知到了南非后,才发现天气也很冷!后悔没有带冷热两用空调器来。

而对于对市场定位取得成功的例子就是王老吉。在2002年以前,红罐王老吉虽然销售了7年,其品牌却从未经过系统、严谨的定位,企业都无法回答红罐王老吉究竟是什么,消费者就更不用说了,完全不清楚为什么要买它——这是红罐王老吉缺乏品牌定位所致。

2002年年底,加多宝找到成美营销顾问公司(以下简称“成美”),初衷是想为红罐王老吉拍一条以赞助奥运会为主题的广告片,要以“体育、健康”的口号来进行宣传,以期推动销售。成美经初步研究后发现,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问题不是通过简单的拍广告可以解决的——这种问题目前在中国企业中特别典型:一遇到销量受阻,最常采取的措施就是对广告片动手术,要么改得面目全非,要么赶快搞出一条“大创意”的新广告——红罐王老吉销售问题首要解决的是品牌定位。

在研究一个多月后,成美向加多宝提交了品牌定位研究报告,首先明确红罐王老吉是在“饮料”行业中竞争,竞争对手应是其他饮料;其品牌定位——“预防上火的饮料”,独特的价值在于——喝红罐王

老吉能预防上火,让消费者无忧地尽情享受生活。

成美在提交的报告中还提出,由于在消费者的认知中,饮食是上火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辛辣”、“煎炸”饮食,因此建议在维护原有的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开拓餐饮渠道,在一批酒楼打造旗舰店的形象。重点选择在湘菜馆、川菜馆、火锅店、烧烤场等。

凭借在饮料市场丰富经验和敏锐的市场直觉,加多宝董事长陈鸿道当场拍板,全部接受该报告的建议,决定立即根据品牌定位对红罐王老吉展开全面推广。

对于企业重要的作用,对我们自己的个人发展亦是如此。

在求职面试时,“知己知彼”也是有用的。“知己”:告诉我们要全面了解自己,找出优缺点,扬长避短;“知彼”:告诉我们也要熟悉应聘的公司,熟悉公司的背景和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目标、职位要求所具备的能力等等。

《孙子兵法》里还有更多的一些可以应用在商业和个人的发展上计谋,希望我们能运用好国学中的知识,祝大家事业有成!

篇2:读智慧与国学有感

前不久,学校为了党员教师的成长,要求我们每人选一本有益自己的书,经过再三考虑后我选取了这本《国学与人生》,虽然我是计算机教师,但是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于我们做人的地方,而且书中众多为我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学家,现如今仍是很多教育学者竞相效仿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广义上的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当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中国文化衰落到极点时的20世纪初评价世界各大文明的地位和影响时仍然说:“就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所留下的印记是多么深刻。中国文化自古号称“雄踞万邦”,在周边国家的心目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对周边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智慧之光。这光照亮着我们人生的智慧之门。

国学的精髓有一个源头,当数《易经》、诸子百家学说。这个源头之于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意义,或者说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确切地说就是“轴心”的意义,并且这个轴心至今还是唯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的源头是没有枯竭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民族只要存在下来了,并不断地得以发展,那么这个民族就有着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我们发现前人智慧实际也是发现自己的智慧,找到我们的精神之根。或者说得更深入一点,国学的源头,与其所在的时代共创了一段历史的辉煌,开创了一种思想精神的轴心时代,因而也成就了很多圣人们的辉煌人生。而与社会历史人生言之,历史是群体的活动,这就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史,但这所有说到底又是以个人集合的形式完成的。这样,焕发一个民族的精神落实下来就是焕发每一个个体的精神。

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在人间作为完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对形而上的探讨,或者说对于宇宙终极真相和个人生命最终归宿的问题,则缺乏了解和研究。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名教师,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要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当然,随

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思想、做法并不一定再适合如今的学生,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有一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有容乃大”,我觉得这句话虽平实无华,但是却让人觉得震撼。是啊,虽然我们现在在不断学习国外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方法,但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确实不用多说,要铭记于心的,试问:世上还有哪个国家会有我们这般有底蕴有内涵,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上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一百多年前,力倡国学的梁启超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同胞:“吾不患外国学术之思想之不输入,吾唯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他激情洋溢地呼唤中西文明的“交媾”。以育出中华新文化的“胎儿”。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青年都已作古,而今我们更加任重而道远。文化建设是一项千秋百代的事业,文化教育更是如此。

有人将教师比作给孩子“打底”的工程,记得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才称够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为“师”的根本所在;“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朱永新的这句话,点出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教师理应多读书,在阅读中成长。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国学与人生》,让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让我的心陡然开阔,只有书读得足够多了,知识积累的足够丰富了,才可以在平日的教学生活中以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收获。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吧!这也正是我未来的奋斗目标。

篇3:读智慧与国学有感

课堂沉默策略不同于“教师的视而不见”。沉默策略是教师有意的对学生问题行为的把握,它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它是自我管理和个体意义生成的载体。

学生个体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存在差异,教师对个体运用沉默策略时,本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要整齐划一。对于性格活跃、比较自傲的学生,使用沉默策略比较见效。《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案例:

肯尼匆匆忙忙的写完了论文,他字迹潦草,还跳过去几个部分。老师让肯尼回去把作业写完,但他却很气愤的回到座位上,炫耀地拒绝继续做作业。肯尼在显示对峙和抵抗。但是,老师似乎对肯尼不理不睬。她将注意力转到其他同学那儿。她知道肯尼有一种自傲的性格和强烈的自尊心。肯尼不喜欢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教师回避了对肯尼的对峙做出直接的反应,而是保持沉默,不理睬肯尼的装腔作势。过一阵子让肯尼平静下来。这时,教师注意到肯尼终于打开课本,继续做作业了。他明白了一项作业“真正做完”意味着什么。教师根据肯尼的性格和秉性,采取了适当的沉默,收效颇丰。

书中还提到聆听的沉默,如下面的案例其实蕴含聆听的沉默:

周老师教小学二年级,一次上课G同学在那边左顾右盼,精神很不集中,还不时的打扰其他同学。周老师并没有严厉的威吓,而是走到他的身边,说:“G同学,发生什么事情了吗?”G说,对老师讲的这一单元掌握不是很好,上课老是走神,做小动作。老师并没有打断他,而是微笑着耐心的倾听,并不时的鼓励性的点点头。最后,周老师说:“好的,午饭后你来找我,我给你补一补,课上该怎么做你知道了吧?”G羞愧的点点头。

聆听的沉默需要老师的耐心,赋予学生话语权,满足其倾诉的需要。上述案例中,如果周老师不分场合,对G数落一番,这种语言的刺激会起多大作用?G同学还会与老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吗?教师要擅长以静制动,使学生在静静的感染中自觉的发现其错误行为。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同样重视给予的沉默,它给孩子自己认识和成长留下了空间。这种沉默不仅仅是以语言的空缺为特征。相反,它是一种耐心的等待———就在那儿,同时维持着一种期望的、开放的和信任的气氛。

给予的沉默是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沉默的机会和空间,同时教师自己也保持沉默,师生之间不是通过语言交流,而是通过无声的“沉默谈话”来达到课堂管理共赢的目的。

给予的沉默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约束作用。有这样一个案例:

刘老师班上有一个学生叫王峰,是全校出名的淘气包。一天,坐在王峰前面的小芳哭着找刘老师说,王峰把她的发卡弄坏了。刘老师看着小芳散乱的头发,便把自己的发卡解下来给小芳戴上,对王峰则采取沉默的态度。过了两天,刘老师意外地发现一只别致的发卡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刘老师,小芳戴的发卡是您的,我弄坏了她的,我应该赔,我给您挑了这只发卡。”刘老师深受感动,戴上这只发卡去上课,并告诉学生,这是她所有发卡中最美的一个,因为它是一个孩子的心意,它像那个孩子美丽的心灵。一只发卡传递着师生的真诚和信任,从此,王峰变了,各方面都有进步,期末获得“进步最快奖”。刘老师把自己的发卡给小芳,对王峰采取沉默的态度,使王峰在教师的沉默中进行自我教育,心灵上发生转变。

篇4:国学智慧与健康

徐教授的国学智慧里贯穿《易经》阴阳理论,比如中国日常所用筷子,上方下圆,一头阴一头阳,阴阳轮回在方寸之间,弥散在我们日常起居、人间烟火的氤氲里,糅合在我们举手投著的浅淡快乐中。徐教授对“筷子阴阳学说”的解析,让我们瞬时如醍醐灌顶,幡然领悟:人生,原来就是此消彼长,阴阳转换的过程,而健康,则在领悟了徐教授的“中国智慧”之后,你会忽然生出智慧的灵性,在阳光下泛出健康的光芒,陡然有了一份随性的心情,走到哪里,赏到哪里,快乐到哪里,健康就到了哪里。

我们在徐教授的“国学智慧”中聆听和感受到最多的就是徐教授对人生的那一份淡泊与快乐的心境。又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徐教授在学员的讪笑中正道:佛教的重要思想中,色——并不是指男女之情色,而是指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现象,空——其实是这些现象的本质。比如吃饭这件事,因为饿了,所以有欲望觅食果腹,而一旦我们饱腹,终究我们还是会饿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亦如我们对人生欲望的渴望与追逐。当人们参悟了这句话, 快乐就会重回人生轨道。就好像我们看到徐教授每次上楼都快乐一跳三级台阶,不为别的,只为快乐。可是,一个人面对繁华似锦的世间,能以如此快乐安静的姿态,微笑看生灭荣枯,流年易逝,人事递嬗,这需要多少的沉淀与积累?徐教授告诉我们,读一点国学,懂更多健康。

“国学智慧之于健康”如茗茶,允许不同姿势的句读与品味。蜻蜓点水如我,心灵触动;深入探究,丝丝入扣;用心研读,定能铭品人生甘味,乐享健康人生。

篇5:读《教育的真情与智慧》有感

其次,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包括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比他们学到了什么更有意义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当然,这离不开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但这个过程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是不是有一个精神充实的过程,是不是能经历精神的历险和理智的挑战,决定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能不能发展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当我们教师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再次,基础教育的基础中应该包括发展学生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这就需要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天平上来考量,思考别人思考过的问题;就需要学会有效地自我表达――能够充分地、体面地表达自我,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形体语言的表达,也包括我们的待人接物、穿着打扮,甚至一切的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一种自我表达;就需要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当你作出选择和决定时,你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获得可靠的、足够的信息。作为民主社会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是造就独立的而不是仰人鼻息、依附于人的,有尊严而不是自轻自贱的人的重要方面。

第四,基础教育为了学生幸福人生奠定的基础中还应该包括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如:“民主能够防止最坏的事情发生”,“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s(里程)是t(时间)和v(速度)的乘积”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经验。至于人类的核心价值,我比较推崇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没有明确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价值的追求,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这一点,将教育区别于单纯的规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强调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仍然是必要的,只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应该成为完整的人的全副心身高度投入并充满主动性、创造性和深层次情感体验的过程,将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目标追求。

最后,基础教育要帮助学生与他人、自我、自然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学会宽容,学会善待他人,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学会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亲密的关系;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检视,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图像,形成自我的同一感和统一的生活哲学;学会亲近自然,聆听天籁之音,珍爱万物,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不暴殄天物,不人为物役。

篇6: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记得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了书,才有了知识,才有了无穷无尽的宝藏。书是一扇大门,让我走进知识的宝库;书是一片蓝天,使我在书中飞翔。读书,就是让我们更好的去汲取里面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在我的脑海中,总有一片无边无际的书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的视线,诱惑着我的灵魂,丰富着我的知识,激发着我的潜能,提高着我的内涵。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我茁壮成长。《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尊重他们的故事,帮助他们延续心中的美好,这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作为一名老师要善于在细微处浸润孩子的心灵,抓住一个个的教育机会来帮助孩子心灵的成长和进行个性品质的熏陶。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否则,你的教育就会退化成单方面的说教。那么,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如何与学生沟通呢?

《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走来对你说悄悄话时,你的教育就成功了。”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新课程强调,教学是以师生双方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进行的沟通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设计的所有德育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师生关系中进行的,师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对学生产生什么效果,是由师生关系的状况来决定的。所以,教师必须懂得并善于运用师生沟通的艺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高质量的沟通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思想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心灵上的启迪,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沟通,可以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通过沟通,才能彻底拆除妨碍情感交流的墙,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网络,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师生沟通,构建师生和谐。

一、教师要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愉快中改正错误

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学生沟通既是学习但更主要是要实施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功能,那么要使学生改变错误,你首先就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观念、思想、建议,让他能积极接纳你的思维和认知的方法,在这里学生良好的心态的保持离不开教师愉快的沟通方式,也就是说“愉快”应当是师生沟通取得成功的前提,当然愉快不是迁就、退让,愉快应当是彼此的信任以及良好的氛围,要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你的教育,你就应当学会运用“夹心饼干”的批评方式:先以肯定作铺垫——恰如其分地批评——安抚、鼓励,这种以赏识、激励为主的方法使学生能感受到你的爱心,那么他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优点也会进一步得到发扬,不至于挨了批评情绪受挫,萎靡不振,甚至自暴自弃。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良好的自身形象就是一盏不灭的明灯,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不仅要求教师知识渊博,而且要求教师道德高尚,为人表率。教师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以德育人不是空洞的说教,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用自己的言教和身教直接影响学生的过程。所谓言教,就是教师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去说服别人、教育人;所谓身教,就是教师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起示范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楷模。学生崇拜品德高尚的教师,并将其成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乃至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有些学生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了自己的品德,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发展了个性潜能。因此,教师要注意道德修养,完善自身形象,严于律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既说得让学生信服,又做得让学生佩服,才能影响和感染学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沟通。

三、教师要用爱心和责任心去感化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彼此沟通思想的桥梁,打开学生内心世界的阀门。师生有深厚感情,就有彼此信任的基础,这样,学生就能领悟你对他的爱,愿意听你的话,改正自己的缺点,乐于接受你的帮助。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老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教师应将爱心和责任心完美的结合起来。俗话说:使人威之,不如使人信之;使人信之,不如使人服之;使人服之,不如使人乐之。少年强大始于教育,教育发展在于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凿就知识之泉。

四、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公平观是每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且更要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给予积极关注。作为一名老师,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一个教师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地教诲学生,除了他可能在个性素质中本身就具备细腻、沉稳的性格征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像夸美纽斯一样坚信:只要木头没有完全被毁坏,每一块木头都可以雕刻成麦克利神;只要没有完全败坏,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人。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教师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五、教师要注重语言交流的艺术性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俄罗斯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是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幽默。”一名教师如果善于运用机智、幽默的语言,不仅会使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书,后提出问题,可是学生没一人举手。这时,教师没有责怪学生,而是说到:“若大家没问题,那么我就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同学们微微点头,沉闷的气氛缓和了。接着老师又亲切的问道:“大家猜猜看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学生们笑了,一只只手举起来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一个“猜”字,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沟通了师生师生之间的感情。研究表明,一个总面带微笑的教师比一个毫无面部表情的教师更能给学生自信心和亲和力。可见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建立。对学生而言,老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说话的语气声调,面部的表情气色,甚至是作业本上老师画出的红道道,都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实质上是师生双方整体信息的沟通,每时每刻都在不间断地进行着。老师除了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通过有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随时随地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些无声的肢体语言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理解和信任,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行为。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彼此接纳、相互理解、心灵共振的关系,教师策划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也应注意肢体语言的艺术性。

六、教师要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

几乎每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的愿望,但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好心都能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学生对于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接受的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只有感到被信任、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全貌之后,才愿意给予老师信任和对老师生命全貌的接纳。这种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是双向互动的,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程度就有多高。因此,用真诚唤起信任的沟通艺术,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拥有它,你才能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高质量的沟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师要尊重和欣赏学生

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学生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却能鼓舞学生斗志,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潜能。作为回应,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都是一个博大的天地,都是一个神秘的天地。师生之间有了平等的关爱、有了彼此的尊重和理解、有了心灵与心灵的拥抱,沟通就畅通无阻,教育的难题就会迎韧而解了。让我们用心灵,用眼睛,用双手去托起明天的太阳,加强师生沟通,尊重和欣赏学生,用爱心和责任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构建师生和谐,和孩子牵手走过成长的烦恼,为其保驾护航!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 / 8 / 31)

2、徐匡迪:《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1999 / 9)

3、《学校德育工作全书》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篇7: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读北师大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最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良深。它不光是写给教育工作者的一本书,它更是一种思考,对教育,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正如笔者在自序中写到:“我的书是为教师写的,我力图反映教师的需要与趣味……它表达着我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向往、求索与感悟。”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完全陶醉于肖教授的妙语如珠,而是更加努力地在作者优美隽永、自然睿智的文笔下,细细体味那份“趣味”与“真情”。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

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一次一口气把一本三百多页的有关教育的书看完,而且是越看越爱不释手,没有一点倦怠的意思。看完后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如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在优美的文字和广博的知识中,我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激发,我为我的孤陋寡闻和文笔羞涩而汗颜,头脑中一次又一次地闪着一个念头:今后一定要多看书,还要多动笔,不能像肖教授说的那样,做一头

光吃草而不挤奶的牛。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最关心的还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可能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当然也有例外的),有了这一观念,不但可以让他把教育的责任分得清楚一点,少惹点麻烦,也可以让他有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甚至是为了更高的绩效工资。看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回想这几年来,在考核中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

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可曾有过,我为自己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而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考核自己呢?细想一下,没有。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观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一是教师的编制过紧;二是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三是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四是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五是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六是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七是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术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剧都懒得看,何况是书?偶尔打打篮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考试成绩而失眠,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最后把我最喜欢的一些句子摘录如下,与大家共享。

1.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

2.文章如果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词汇就是再丰富多彩也会如同丑陋的女子身着华丽的艳装一样,显得矫揉造作,惹人憎恶。

3.教师们,拿起手中的笔吧,有意识地去创作,把你的感动,你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的希望和梦想变成文字,写成文章,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性情,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我相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生活定格为永恒。

4.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

5.美好生活中应有的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

6.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到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书中有历史的回响,让我们领略刀光剑影、世事沧桑„„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古人去: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

篇8:读智慧与国学有感

因为不容易, “我们的教育充满了借口和抱怨, 有些大学教授痛骂高中教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高中教师痛斥初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品格培养, 初中教师抱怨小学教师没有抓好孩子的学习习惯, 小学教师指责幼儿园老师没有呵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园老师呢?感叹现在的家长都不管事, 交给老人来带, 隔代抚养的孩子难管难教”。

日复一日, 生活在如此众多的借口和抱怨之中, 我们可能就真的麻木了。在学会抱怨的同时, 我们失去了理智和清醒;在学会推卸责任的同时, 我们也会慢慢忘却了一个教师该有的责任和追求;在“压力山大”的教师职业中, 我们失去了工作的激情和乐趣;在臣服于教育现实的同时, 我们失去了改变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动力。

在介绍本书的一篇文章中, 作者厉佳旭说:“教育的许多问题诚然是由外界的因素造成的, 但更多的问题是由教育者自身造成的。教育必须敢于触及自身的痛处, 才会有真正的改革;教师必须敢于触及自身的痛处, 才能有真正的深刻。教育的真正变革及其希望, 乃至教师生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或许都应当从教育者的自我解剖和批判开始。教育不敢面对自身的过错, 教师不敢面对自身缺陷, 教育和教师的春天就不会真正来临”。

《做教育的清醒者》就是这样一本直面教师“痛”的书!

该书由60篇独立的文章构成, 根据文章内容, 作者又分为“做教育的清醒者”“让教育回归常识”“教师只是凡人”“一个都不能伤害”“还是庄严一点好”五个主题。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内容都是由作者教学中真实存在的情境或事件引发的, 无论是大事小事、好事坏事, 作者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 深刻剖析教育中的弊端或反省教师本身, 智慧地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 以及颇具匠心的做法。品读这些文章, 总能找到很多心灵的共鸣, 感觉作者所述的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那样。可以说, 书中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主题, 都闪烁着作者教育教学的追求和智慧, 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学习和思考。几番品读, 太多收获!对于我这样的一线老师来说, 除了收获解决具体案例的方法之外, 还有精神的升华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在这样一个教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 我该怎样做一个教育的清醒者呢?第一, 职业追求的高境界。教师职业首先是一个工作, 对所有教师来说, “工作是一个人贡献和服务于社会的主要途径, 也是一个人从社会获取个人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主要渠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乃至尊严通常都体现在他所从事的工作中。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工作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并努力让自己变的重要。”

但教师职业也是一种伟大的事业, 我们追求的境界越高, 我们才能发掘出更多的工作乐趣。正如作者所说, “当你把工作当作事业的时候, 你每天不得不面对的工作就成了一种享受, 你每天的校园生活就成了你自身愉快的生活体验的一部分。反过来, 生活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你的工作。一个把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的老师, 是不大会感受到工作的痛苦的。”

第二, 教育教学的大智慧。做为教师, 职业追求的境界越高, 对教育的感悟就会越深, 日常工作之中, 教育教学的智慧也就越多。从教育的根本作用来看, “教育是一个把自然人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 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并引领社会发展的合格的人。适应社会, 就需要学习如何让学生遵守社会的一些共同准则;引领社会发展, 就需要拥有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精神力量。教育需要爱, 但真正的爱是什么, 是“为之计深远”, 是为学生离开你之后能够开始更好的独立生活而做准备。如果以爱的名义, 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那么这种爱就是一种溺爱、假爱和错爱。”

“教育追求的是以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 而不是以一颗心征服另一颗心;是教人强大, 而不是让人臣服”。做为老师, 我们要认识到, “教育不是狩猎, 而是教学生狩猎;不是捉鱼, 而是教人捉鱼。教育应该讲究方法, 追求艺术和智慧, 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有美丽的谎言, 但不应该有“心计”“计谋”。从这样一个基本出发点来教育和启蒙学生, 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课堂教学, 是老师工作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之中, 我们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感悟和启迪。作者在具体案例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不认为, 一堂课能够给学生多少知识。我追求的是, 一堂课能带给学生多少丰富的精神享受。……任何教育的目的, 都是为了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

第三, 身处现实的好心态。谈到教师, 估计不少人脑海之中会浮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也许是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形象, 也许是笼罩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种神圣光环下的光辉形象。但正如作者所述, “教师只是凡人”, 教师也要“为人师与为人父母”, 教师也要面对生活之中的各种问题。

如果我们“把幸福和快乐都寄托在关于物质生活的抱怨和等待上, 注定无法持久”。做为教师, 我们要追求“自己是快乐的主人, 只要自己努力, 快乐还真是能够得到的。而且, 绝大多数时候, 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快乐。”

第四, 培育英才的长守望。教育工作持续的时间之长是以年为单位的, 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之远是以终身发展为参考的。正如作者所说:“儿童的教育事关其一生的幸福, 这教育不能仅仅盯住书本……对于儿童来说, 如何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如何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行、健康的审美情趣、坚强的意志、活泼开朗的性格, 远比学门外语、背几首诗歌来的重要。”

当从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现阶段教育问题的时候, 做为老师, 我们可能就不会那么急功近利地看待学生的终身发展、成长与眼前成绩的矛盾了, 因为我们会更加坚信:每个孩子都会成才, 做为老师, 我们要给孩子提供的是适合他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守望学生的成长, 相信他们一定会带给我们惊喜和惊奇;守望学生的成长, 相信每一个老师都会感悟到教育的真谛和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9: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未离开过国学经典的点滴渗透。教材的编排也一直注重这方面的传承。让国学经典轻松愉悦地走进课堂,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去领会、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去吸取有营养有价值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去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是语文老师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小学是激发兴趣、引领入门的最佳时机,老师更应精心设计,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

一、慎重选择读本 循序渐进推进

眼下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版看上去很多,而要从中选择一份好版本,却并非易事。尤其当国学经典遇见小学生,在出版内容的选择,以及质量、形式上,尤需挑剔的眼光和慎重的心态。唯有了解小学生,才能走进小学生。事实上,如果从小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应该多选择轻松易读的国学选本,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求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个“轻松易读”的尺度把握最要功夫。既要尽量回避传统国学阅读艰深晦涩的部分,又要传播经典国学中的智慧与知识,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引领孩子亲近国学的入门书,毕竟,国学还是要从阅读开始。要让孩子在轻松翻阅国学经典的同时,触摸先哲的灵魂。所以老师们要在选择文本这个让学生迈进国学之门的第一步做好智慧的准备。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宜过多过难,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进行渗透。比如蒙学阶段可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年级可选四书的如《论语》、《大学》、《中庸》、等;高年级可选子史集的如《老子》﹑《庄子》、《史记》等。

二、教学方法灵活 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较科学专业的“三步六正法”是国学经典教育常见的步骤。简单的说,第一步,正读正音。第二步,正义正字。第三步,正心正行。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

1.一般朗读法。比如:集体读,分组读,赛读……老师可在课堂上灵活使用。

2.拍手摇头诵读法。借助动作帮助记忆。拍手摇头既可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还可以控制节奏,重在读出韵味,明白句子间该有的停顿。

3.游戏巩固法,比如国学经典中关于历史的内容,可制作一些帽子,写上历史人物名字﹑朝代,“击鼓传帽”,传到谁就带上帽子并按上面的提示背诵﹑表演相关内容。

4.多媒体展示法。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因素混合构成的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有效获得感性认识。例如,《三字经》中提到 “八音” 是“匏土革,木石金”。如果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物体和他们演奏的音乐,就生动直观的加深了孩子的印象,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容。

5.演课本剧。把内容还原成故事并让学生表演。例如,《弟子规》中的故事“孝感动天”,“孔融让梨”……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国学的兴趣。

三、淡化单一形式 活动潜移默化

国学精粹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源,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宽泛,篇目众多,一味地让学生诵读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同时,这些文字毕竟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们应淡化单一的形式,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

清晨,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诵读经典录音《三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还可以配乐让学生自己在校园广播中朗诵。耳濡目染,让学生天天与经典同行,日日与圣贤为友,孩子在感受古诗文魅力的同时,丰富了语言积累,领略了祖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每周固定读书时间,开放阅览室或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多阅读,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在经典中漫步领略,在书海中遨游感悟。还可利用班队活动进行古诗文背诵比赛、演讲比赛、国学经典故事的情景剧表演。也可办国学手抄报,画经典故事内容等。

四、不断挖掘教材 注重美德传承

要将国学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链接。我们要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进行链接语文教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遷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学习课文时,找准契机,渗透国学点滴。比如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在讲到枫树的叶子红了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引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经典诗句。这样既传承了国学经典,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再比如,很多课文选编的主旨也有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二年级的《三个儿子》是对孩子进行孝道的教育;三年级的《我不能失信》就是对孩子进行诚信的教育;五年级《桥》这篇课文就是对孩子进行忠诚的教育……还有诸如善恶的分辨,怎样与人相处的一些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也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我们不难找到用国学经典对孩子进行美德教育的切入口。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生硬的让学生朗读、背诵、而是以这种不着痕迹的方式把它与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五、整合学科内容 拓宽传承路径

国学教育不只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它应该与其它学科相整合,老师同学间要相互配合和互动,让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比如体育课上,老师就可以以“弟子规少儿经武”为依托,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磨练意志,帮助学生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培养学生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比如音乐课上,老师可配上美妙的音乐,让孩子吟唱经典篇目,让学生入情入境,甚至忘情时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给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六、渗透国学经典 规范学生行为

国学经典学习目的最重要的我认为不仅仅是继承,而是用它来洗涤我们的心灵,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进餐、外出、归家、对待长辈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不过,就我们现在独生子女们的现状来看,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传统礼仪相差甚远。所以我们更有必要要把传统的经典礼仪与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对他们的言谈举止进行教育、指导。利用经典教育促进孩子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

当然,国学经典的教育还在不断地探索中,探索的路上还有不少的困惑和迷茫,但我们越来越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的。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学经典怎样在教学中科学、规范地传承已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成熟起来。我们教育者担负着传承的责任,担负着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小学语文教学应力求以智慧的方法传承国学经典,让经典浸润孩子心灵,引领孩子成长。

上一篇:关于重新明确太和县城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下一篇:建筑施工过程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