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单元试卷

2022-08-22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单元试卷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大全)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

1.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

A.隋文帝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 C.唐太宗统治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2.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灵渠

3. 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统一全国是在公元(  )年:

A.公元581年  B.公元589年 C.公元605年  D.公元618年

4. 唐太宗统治时期,名将、名相辈出。下列属于贞观名臣的是:( )

A.姚崇 房玄龄 B.宋璟 杜如晦 C.房玄龄 杜如晦 D.姚崇 宋璟

5. 历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6. 唐朝时期农业发达,下列符合史实的有:(  )

①出现了曲辕犁 ②创制了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车

③创建了四十多处水利工程 ④出现了翻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 在唐朝繁华的大都市中,现在不是省会城市的有:(  )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

8. 唐朝时中日交往的重要人物是:(  )

A.鉴真  B.玄奘 C.戒日王   D.戒贤

9.下列属于世界艺术宝库之一的是:(  )

A.龙门石窟 B. 敦煌石窟 C.云冈石窟 D. 大同石窟

10.今天藏族的祖先是:(  )

A.吐蕃 B.南诏 C.回纥  D.匈奴

1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

A.黄河大桥   B长江大桥    C.玉带桥  D.赵州桥

12.对唐朝“坊”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住宅区   B.手工业作坊 C.商业区   D.防洪大坝

13.唐代文坛中最光彩夺目的是:( )

A.散文   B.传奇   C.戏剧   D.诗歌

14.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

A.王献之 B.柳公权 C.颜真卿  D.欧阳询

1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

A.《金刚经》 B.《古兰经》 C.《木兰辞》 D.《圣经》

16.今天的印度半岛唐朝时称:(  )

A.大食 B.罗马 C.天竺 D.波斯

17.“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借代,那么唐朝创制的闻名于世界的瓷器珍品是:(  )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18.在小说《西游记》中,下列哪个人物有历史原型:(  )

A.唐僧   B.孙悟空 C.猪八戒 D.沙和尚

19.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

A.秦朝  B.东汉 C.东晋 D.唐朝

20.下列能够准确形容武则天统治的是:(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读图学史(20分):

21.①上图中, 是筒车,主要用来 ; 是曲辕犁。(每空2分,共6分)

②上图中,“诗仙”是 ,A是 ,《新乐府》的作者是 。(每空2分,共6分)

③下图中的二人是谁?(4分)你认为他们的主要贡献有哪些?(4分)

三.读史有感(10分):

22.从这里开始,才算踏上了莫贺延碛。这碛长八百里,古称沙河,也就是大戈壁。那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也无水草,是行旅人最艰苦的途程。在沙漠中有一困难,就是容易迷路。他走了百余里后,找不到野马泉,当取出皮囊时,因袋重失手落地,所储的水全流出去,使他大感恐慌;以至觉得道路盘回,不知向着那面走才是。因想重回到第四烽去,可是回头走了十余里,思前想后,觉得自己一再表示,不到天竺(那时称印度为天竺,又叫做婆罗门)决不东归一步,怎么自己回头走呢?还是应该抱定决心,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于是他又口念观音,转身向西北前进。这样连走了四夜五日,没有一滴水沾喉,不禁口干腹焦,痛苦欲死,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不得不倒卧在沙漠中,心想:“这回可真完了。”幸亏识途的老马将他带到绿洲,人马才俱得苏息。在草地边停息一日,然后盛水取草,才再向前进发。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北印度。

①上述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去干什么?(每问2分,共4分)

②他最后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这留给你哪些启示?(每问2分,共6分)

四.材料解析题:(2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 言》

材料二:有的学者说:“科举制度如果抛开其考试内容而仅就其形式上看是很有科学性的。它完全可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进士科是由谁创立的?(2分)

②科举制度在历有哪些进步作用?(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1300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其中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1980)》

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②他最后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这留给你哪些启示?(每问2分,共6分)

第一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1B2C3B4C5C6A7C8A9B10A11D12A13D14C15A16C17D18A19A20D

21①A灌溉农田 C②B 诗圣 C③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贡献: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2①玄奘 去天竺(或印度)学佛法,取佛经②成功原因:因为他具有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言之有理即可)启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定信念,坚持到底,不畏艰辛。(言之有理即可)

23①隋炀帝②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4①共同点:都是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又不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统上,给人有所启示。例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玄奘西去天竺取佛经,促进了佛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事例不限,说明两则材料即可)②材料二是从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来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③这个潜力在于我们自己。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大量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调研试卷

2013-2014年第二学期学情调研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

“隋大运河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它的中心是洛阳

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3、学习隋唐史后,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B. 由分裂走向统一C. 繁荣与开放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4、“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产生这样的认识,是因为

A.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B.魏征的直言敢谏

C.受到“三省六部”的牵制D.《唐律疏议》等法令的威慑作用

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当贤明君主B.减少决策失误C.笼络人才D.维护封建统治

6、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7、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轻徭薄赋B.重用人才C.善于纳谏D.减轻刑罚

8、有专家认为,“买东西”这个词源于唐代。你知道他的理由是什么吗?

A.唐朝长安人买物品只能到东市和西市这两个地方去

B.唐朝时期才有“东”和“西”两个字

C.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常与东边的日本和西边的欧洲做贸易

D.舶来语,从阿拉伯传人中国

9、 唐朝时发明的农具有: ①耧车 ②曲辕犁 ③翻车 ④筒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七年级历史第 1 页 共 5 页

10、“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等书籍②令玄奘西游天竺

③命东突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D.①③

11、玄奘与鉴真的不同之处是

A.是唐朝著名的高僧B.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和苦难

C.求取佛经精义D.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2、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大食金币波斯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1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 .《金刚经》B.《古兰经》C.《木兰辞》D.《圣经》

14、下列哪一项关联是错误的

A.吴道子画圣B.李白诗仙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D.阎立本《送子天王图》

15、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16、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了袁腾飞主讲的《两宋风云》,介绍了从北宋灭亡到南宋与金国交

战多年,最后达成和议的这段历史。其中最有可能涉及的内容是

A.阿保机建立契丹国B.陈桥兵变C.郾城大捷D.马可-波罗来华

17、你能指出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列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18、浙江杭州西子湖畔有一座岳王庙,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A.岳飞被秦桧陷害B.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C.岳家军抗击辽兵,作战勇敢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19.盐城正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打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北宋时,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是

A.东京B.临安C.大都D.广州

20.穿越时光隧道,假设你是一个宋朝人,下列事情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吃香喷喷的占城稻米饭B.在四合院里居住

C.用煤烧火做饭D.到河北用“交子”买东西

21、“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个时期

A. 魏晋时期B.唐朝中后期C.南宋D.元朝

22、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的需要

23、被毛泽东主席誉为 “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A.统一了蒙古 B.建立了元朝 C.灭亡了南宋D.创立了行省制度

24、从右侧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管辖盐城市所在地区的行省是

A.行中书省

B.江浙行省

C.江西行省

D.河南江北行省

25、元朝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始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A.藏族B.回族C.傣族D.彝族

二、材料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9分,第27题10分,第28题6

分,共25分)

26、(9分)阅读后回答: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人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唐太宗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1分)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1分)什

么朝代逐渐完善?(1分)

(2)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2分)从材料看,这种制度下谁收益最大?(1分)

(3)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影响?(写出两点即可)(2分)

(4)这种制度与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1分)

27、(10分)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

谐社会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1)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1分)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2分)

(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民族和谐相处的一个典型事例。(1分)

(4)国家与国家的和谐:请举出唐朝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一个典型事例。(1分)

(5)社会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1分)

(6)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通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工程。(1分)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的音符。请根据提示,举出两个不和谐的历史现象。

(7)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1分)

(8)因贪图享乐而导致唐朝衰落的君主。(1分)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9)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1分)

28、(6分)材料一:如下表

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 材料二中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1分)

(2)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

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2分)

(3) 请举两例宋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2分)

(4) 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分)

七年级历史学情调研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BBCAD6-10DBADD11-15CCADC

16-20CCDAD21-25 CBADB

二、材料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9分,第27题10分,第28题6分,共25分)

26、(9分)

(1)科举制度;隋朝;唐朝;(3分)

(2)进士科,明经科;封建统治者;(3分)

(3)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写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4)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或公开、公平、公正)(1分)

27、(10分)

(1)开元盛世。(1分)

(2)魏征——唐太宗;姚崇——唐玄宗。(2分)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金城公主嫁入吐蕃。(1分)

(4)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1分)

(5)科举制度。(6)隋朝大运河。(7)隋炀帝。(8)唐玄宗。(各1分,共4分)

(9)国家应该创造人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28、(6分)

(1)两宋时期(或宋朝)(1分)

(2)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1分)

南方相对稳定。(1分)

(3)①商业都市很多如开封和杭州,国内外商客往来不绝;南宋时最大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有早市、夜市。

②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收入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③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写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4)①要维持地区和平稳定;②要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答到其中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08——2009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高村镇实验中学

刘文彦

2006—2007学考试阅卷工作刚刚结束,我们对学生的历史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题型、题量及分值

闭卷部分: 单项选择题25个小题50分。

开卷部分: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题中日关系,28题读图回答问题,29题唐朝与清朝对外政策的对比,30题西藏问题。

2、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5小题:唐朝时期,被誉为中银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志远,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A,此题得分率只有0.56,这是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25小题: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D、曹操煮酒论英雄本题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6小题第

2、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30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对**的反动言论进行驳斥,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9小题第3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不少学生启示不恰当。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隋唐至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很零散。但书上涉及这段的知识并不多,应该是好掌握的,只是教师在教学这段历史时,要把有限的知识讲透讲明,教师不要存在畏难情绪,讲清割据的相同之处,讲清割据的特点,在割据的承前启后中去把握。越是这类知识,越要仔细研读大纲教材,弄清大纲的要求,理清教材的脉络,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突破难点,统一之后的割据战乱连连,人民痛不欲生,割据之后的人心必向统一,渴望和平。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政权更迭,头绪多,知识散,学生学起来比较头疼,教师教学也不太顺畅。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史实学生特别容易搞混,经常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脉络梳理清,存在的时间引导学生搞明白。具体时间虽然不要求掌握,但存在于哪一时段一定要对比清楚,尤其是三次议和主要内容不要混淆,要让学生明白战是暂时的,和是主旋律,战中争斗,和中交往。这段历史相对于统一王朝,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要次一些,但它毕竟也对历史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些轨迹不能抹杀,它们也有其发展特点,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共同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

2、注重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七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122人,其中70分以上的有24人,占参考人数的21%;60分以上的有44人,占参考人数的35%;最低分15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

从这次初一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填图题、问答探究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二大题第四大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二大题的第一小题,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二小题对三国知识的考查,第四大题对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

(一)题的

2、3小题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

1、

8、9试题,第三大题的

(一)的

2、3小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部分学生得满分40分,70%的学生得分在30分左右,有一少部分学生成绩太差,得分4—8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

8、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材料分析题

1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学生得分大多在6---8分之间,失分主要是(4)小题,学生对知识学的比较死,主观性问题往往答不到要点。

2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知识,所出的题目不难,但考查面广。其中(1)小题第二问学生容易和第二小题混淆,得分率不高。

(三)填图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四)问答题

本题综合性较强,设计汉武帝的知识并未集中在某一课,学生往往需要较强的归纳能力。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失分较多。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大刘庄中学

刘美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08——2009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高村镇实验中学

刘文彦

2006—2007学年度考试阅卷工作刚刚结束,我们对学生的历史试卷,认真进行了成绩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 基本情况

1、题型、题量及分值

闭卷部分: 单项选择题25个小题50分。

开卷部分: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题中日关系,28题读图回答问题,29题唐朝与清朝对外政策的对比,30题西藏问题。

2、试题特点

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直接从教科书上选取,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节设问,对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5小题:唐朝时期,被誉为中银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志远,相当部分学生错选为A,此题得分率只有0.56,这是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没有认清导致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如第25小题: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D、曹操煮酒论英雄本题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或不完整。如第26小题第

2、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史实分析不透。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第30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对**的反动言论进行驳斥,这考的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许多考生在答经过时不是答得啰嗦,就是太简略,一笔带过。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29小题第3问,有学生审题不仔细,不少学生启示不恰当。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1)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隋唐至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很零散。但书上涉及这段的知识并不多,应该是好掌握的,只是教师在教学这段历史时,要把有限的知识讲透讲明,教师不要存在畏难情绪,讲清割据的相同之处,讲清割据的特点,在割据的承前启后中去把握。越是这类知识,越要仔细研读大纲教材,弄清大纲的要求,理清教材的脉络,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突破难点,统一之后的割据战乱连连,人民痛不欲生,割据之后的人心必向统一,渴望和平。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政权更迭,头绪多,知识散,学生学起来比较头疼,教师教学也不太顺畅。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的史实学生特别容易搞混,经常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脉络梳理清,存在的时间引导学生搞明白。具体时间虽然不要求掌握,但存在于哪一时段一定要对比清楚,尤其是三次议和主要内容不要混淆,要让学生明白战是暂时的,和是主旋律,战中争斗,和中交往。这段历史相对于统一王朝,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要次一些,但它毕竟也对历史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些轨迹不能抹杀,它们也有其发展特点,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性,共同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

2、注重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上一篇:七年级写景作文训练下一篇:青年公寓项目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