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毕业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会体育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研究就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为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提供依据,为广大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及毕业生提供参考。

第一篇:社会体育毕业论文

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失信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诚信和道德问题,更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具体表现在信息控制、身份管理以及任意违约等行为。文章分析了造成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的提高、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工具理性的驱动。同时,从高校、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社会失信 诚信体系

[作者简介]任建通(1981- ),男,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社会学;冯景(1982- ),女,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北 保定 07100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促使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加速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凸显。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失信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失信行为不仅是个人的诚信和道德问题,更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社会失信行为的表现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社会失信行为不仅影响个人声誉,更重要的是损坏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公平正义,导致新时期的社会失范。美国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代表默顿从功能主义角度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他认为,每个社会都有自己所鼓励的文化目标,同时也给予实现这种文化目标合法的手段,这二者是协调和平衡的。如果人们缺乏其中之一,或二者同时缺乏的话,就会出现所谓的“失范”状态,也就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提供的目标和手段之间出现断裂和脱节。他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目标,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默顿将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决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的状态称为社会失范。换言之,社会失范就是当人们通过制度化手段无法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使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以各种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或方式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的失信行为就是社会失范的一种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控制:“浮肿”的简历。如果把应聘过程比作表演的过程,那么表演的第一步就是表演者(应聘者)要对个人的前台角色进行装饰(制作更加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简历),使自己所表演的角色和观众所要求的角色达成一致。在这个装饰的过程中,表演者会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装扮成合格的角色,即符号传递的过程。那么,这些装饰是通过信息的控制来实现的,如仪表、言谈、服装、表情等。同样,高校毕业生在应聘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就业的目标也必然要装饰自己。但是,通过信息的控制过度地包装自己就是一种失信行为的表现。很多毕业生过度浮夸自己的简历,甚至造假来提高自己被录用的概率。例如简历“注水”现象,毕业生在制作自己的简历时,绞尽脑汁利用各种高科技的手段伪造各种证书,毫无顾忌地冠以“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以及从未有过的社会实践经历来令自己的简历变得“浮肿”和“光鲜”,进而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些都是失信行为的表现。2012年11月3日,新华网发表了一篇名为《简历“注水”,成为一些大学生求职通病》的文章,就折射出诚信“短腿”的不良现象。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不良现象导致了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结果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无章,社会失范成为一种常态,于人于己弊大于利,因此毕业生在制作简历进行信息控制时需注意:“浮肿”有风险,“注水”须谨慎。

2.身份管理:“枪手”的替代。身份分为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个人身份是指个体所独有的特征,主要包括生理因素;社会身份是他者根据个体所具有的社会属性而产生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个体身份是通过社会身份而被认识的,如果想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有效的身份“管理”来实现。一些高校毕业生接受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考试时,缺乏自信或本身不具备用人单位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便聘用“枪手”替代自己的社会身份,以此来使自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例如,厦门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小林在应聘外企的体检中因自己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想找“体检枪手”蒙混过关。另外,还有在公开的考试中寻找“枪手”来替代自己进行考试等现象。

3.任意违约:“保底”的跳槽。根据权威部门的研究统计,我国目前有27%的用人单位和49%的高校毕业生存在着违约的现象。我国的就业制度自从“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后,签订就业协议成为毕业生就业不可或缺的一步。但是,在现实中,毕业生违约、毁约等不履行协议的现象十分突出。很多毕业生认为先签约“保底”,再伺机“跳槽”是就业过程中的最优选择。臧传军在对270名毕业生的问卷中关于“毕业生对找工作签协议所持的态度”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时,毕业生普遍选择了“先尽早签一个保底的工作,如果遇到好的到时候再毁约”这一比例的毕业生多达194人,占到了 71.9%。在就业压力大的前提下,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先给自己上就业“保险”是稳中求进的个体理性选择。但是,违约行为给学校和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同时冲击了整个就业市场的诚信体系。

二、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1.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提高。失信成本(C)是行为人实施失信行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失信收益(Q)是指实施失信行为所能给失信人带来的功利性利益。失信收益(Q)与失信成本(C)之比的高低,决定行为人失信动机(I)的强弱,即Q/C =I。失信成本越小,失信收益越大,失信行为的动机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毕业生由政府统一进行分配,一旦出现就业失信行为,就可能意味着永久的失业,所付出的成本较高,收益较小,失信动机较弱。但是,当今社会转型使人们生活的场域由“透明”转向了“匿名”,活动范围也进一步加大,这使得失信成本降低,失信收益提高,再加上社会的惩处力度比较小。因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失信行为普遍增多。

2.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失信行为让社会成员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评价。但是,诚信缺失等违反社会道德的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这种行为的出现存在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当前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以“智育第一”为主要模式,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被冷落在边缘。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表现出“难得糊涂”的态度,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只要毕业生就业率高,失信行为似乎已成为“潜规则”。我国的家庭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子女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利用各种机会为他们提供“业余大餐”,争取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德育。

3.工具理性的驱动。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是解释社会行动的科学,他认为,一切社会行动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即目的取向的行动、价值取向的行动、情感的行动和传统的行动。在韦伯看来,“理性化”是“我们时代的属命”。按照韦氏理论理解,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是一种目的取向行为,即行为人作出该行动时,对行动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采用的手段都经过了自己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大多数人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都表现出这种行为特征——趋于工具理性化,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不同的行动会产生不同的效益,而他们的行动原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追求的“理性化”是一种在高校毕业生自己看来“满意”的选择,或者说是基于现实就业需要的理性行为。面对当前强大的就业压力,趋于工具理性的作用,高校毕业生为了实现就业这一目标,选择失信是一种必然的后果。

三、重建就业诚信体系的对策

1.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的监督管理机制。社会失信的监督管理机制包括评价机制和惩处机制。评价机制有利于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进行考评,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例如建立大学生个人电子诚信档案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用人单位通过对大学生的电子诚信档案对拟录用人员进行查询。学校和教育主管机关作为毕业生的就业主导单位,严格落实就业招聘的资格审查工作,对失信行为提供翔实的信息,对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惩处机制就是对于毕业生失信行为的惩罚,增加失信成本,降低失信的收益,如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事情的严重性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对于那些失信者予以公布、批评。而对于诚实守信的学生,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按星级区分奖励,以监督管理的方式扭转失信风气。另外,对于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也要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惩处,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进行制约。

2.加强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重要场所。首先,高校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毕业审核和推荐。就业指导部门要把好协议签订关,建立协议签订数据库,谨防多签、多占。其次,高校要对诚信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利用道德教育课、就业指导课进行日常化教育,尤其是要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最后是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将诚信指标纳入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价体系。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和学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反映学生在家的表现。父母在子女就学、择业的过程中,不应用功利化的取向来影响他们。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给子女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尤其在子女面前要言行一致,勇于担当,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国社会处于加速转型期,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也随之出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和信息传播的途径。我国传统社会中诚信等道德的功能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渐趋式微和消解。在是非对错的利益选择中,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趋于哪种价值体系已经模糊化。因此,在道德贫困、道德滑坡的影响下,他们选择了工具理性化,即只在意自己的行动让自己满意,这对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是巨大的冲击。因此,新时期如果要避免高校毕业生社会失信行为,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他们普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观,利用良好的道德环境、健康的舆论价值导向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诚信氛围。在全社会营造正当竞争、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使全社会所倡导和遵循的伦理价值体系与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相一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性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安身健,李群如.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郭星华,周延东.规则僭越:转型期的社会失范[J].探索与争鸣,2013(2).

[3]马林.道德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1.

[4]许正.简历“注水”,成为一些大学生求职通病[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2-11/03/c_131948471.htm,2012-11-03.

[5]沈华铃,程枝文.就业歧视催生特殊群体,厦门“体检枪手”生意火[EB/OL]. http://edu.qq.com/a/20110310/000277.htm,2011-03-

10.

[6]臧传军.高校毕业生就业道德缺失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作者:任建通 冯景

第二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研究就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为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提供依据,为广大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及毕业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体育;就业;影响因素

1.前言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好坏,不仅是现今人们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近些年各高校的普遍扩招,大学生日益增多,随之带来各种各样的就业问题,就业难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首要问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我国许多体育院系重要的专业支撑,为我国各岗位输送了许多人才,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难也是不可争议的事实。由相关部门发布数据可知,近几年体育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到百分之三十,不到同时期所有专业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需要尽快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本研究着重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为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及毕业生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际依据。

2.高校体育院系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概况

“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社会体育活动”通过对专家意见的综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涵义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技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活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我国体育院校的主干专业,多年来为社会各岗位培养了许多有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对此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三重奏,社会生命是产生、维持精神生命的基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对于学生的肉体生命的作用显而易见,它能够强化学生的肉体生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如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对于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作用也不容忽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然而,当我们理性地分析观察当今中国社会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重视程度,却发现几乎到了可有可无的悬崖边缘。所以,提高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重视程度,强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社会价值,对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3.影响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3.1 社会环境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社会环境因素多样复杂,对各专业的就业影响就会各有不同。在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一直都徘徊在各专业的就业率排行后面。如果能更好地了解复杂的社会环境,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影响,审时度势定会较大的帮助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率。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就业制度变革。国家也提出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并最终决定要将国家宏观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正确对待这一制度的变革,主动谋求职业,做到先就业再择业。

(2)人才资源过剩。在全国就业市场不断变革的形势下,在各院校人才资源存量大大增加的同时,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岗位没有明显增加,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面临较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3.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学生专业面较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入学文化课分数相对较低,自身的外语水平也不高,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打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进一步求学的愿望。另一方面往届毕业生签约后毁约、跳槽等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造成毕业生在社会中满意率不高。

(2)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失衡。毕业生的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就业意向上几乎没有高校毕业生愿意到乡镇中学去就业的,存在着就业期望高的倾向,在当今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毕业生对月收入的期望也明显偏高。

3.3 高校培养模式因素的影响

(1)课程体系不合理。从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来看,难以形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有的优势。这一特征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一致性强,难以体现综合素质的差距。

(2)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由于大部分学校和教师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帮学生找工作、 落实具体单位,却没有意识到就业指导对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影响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的就业指导比较单调,更多的仅仅是教育学生如何去找工作,而没有灌输和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就业意识和观念,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对职业发展的多种需求。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宋惠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现代化的含义与实现途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16-18.

[2]王远林,刘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本真价值[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8(8).

[3]全浙平,张文杰.“扩招背景”下对山西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6):45.

作者:宋苏云

第三篇:影响沈阳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沈阳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且对影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为沈阳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沈阳市 社会体育专业就业 因素

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列入正式专业。此后,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2005年底,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近几年,我沈阳市的一些大学也相继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办出精品,办出特色,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为满足社会体育的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服务。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沈阳市东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这三所大学2003届、2004届、2005届这三届的社会体育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体育类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文章以及就业指导方面的文章,以及图书馆各类相关的报刊杂志。

2访谈法:对已经毕业的社会体育毕业生和体育指导员进行访谈,了解社会体育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影响就业的因素并进行数据统计。

3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在2011年9月—11月期间对所调查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和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收回问卷195份,问卷收回率97.5%,有效问卷190份,问卷有效率97%。

4数据统计法:运用常规的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沈阳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培养目标规定人才培养规格,也决定着人才的就业去向。国家高等教育司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社会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1],这就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

(二)就业率

就业率是衡量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与适应程度,就业率还是一个被广泛使用衡量本专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三)毕业生去向

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是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适应程度的初次检验。从沈阳市这三所大学就业总体去向我们可以了解,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学校工作的占30%,进入企业的占18%,进入俱乐部工作的占14%,读研的占13%,从事其他工作的占有10%,当公务员的占8%,当然也有未就业的占有7%。这些数据反映了沈阳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比例分布,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学校工作的占有最大的比例,其次是进入起了企业和俱乐部的。

(四)影响沈阳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我们知道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整体的就业率还行,但是大部分就业岗位都与本专业不符合,基本都是另谋他路。但是现今社会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还比较匮乏,也就是说社会上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理论需求量很大。综上分析我们得出了:虽然理论上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很大,但是实际上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非产有限。

2.高校培养因素

(1)培养目标定位。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规定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3]目标定位的雷同使多数新增院校的毕业生处于不利地位;目标定位的偏差,导致了培养的人才在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

(2)培养模式。学校相对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社会体育专业定位大致有三类,即社会体育指导和服务、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营销、社会体育管理等。但是,大部分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侧重于体育教育。首先,从教育方法来看,仍采取传统的灌输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追求卓越与创新的意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目前沈阳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处于一个中等水平。

2.我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与自身专业有关的岗位比较少,改行易业现象比较严重。

3.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实际的需求量小,高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相对过剩。

(二)建议

1.严格抓好生源质量。高校在招生时应秉承宁缺毋滥原则,对生源的文化成绩和运动能力严格把关,这样才能改变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在运动能力和文化知识上的先天不足[5]。

2.开放办学,面向社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转变。社会体育专业的兴办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的发展又与市场的需求密不可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把社会体育专业推向社会,改变办学思路,“开放”办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荣俊杰,赵先卿,张仁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N].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 王燕.河南省普通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N].河南体育学报.2006(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荣俊杰,赵先卿,张仁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N].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作者:鞠晓明

上一篇:药学本科学位论文下一篇:安全工程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