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本科学位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药学本科学位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南京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双师流动、平台融合和制度健全等方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协同创新,实现了校企双赢。构建的“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双赢”培养模式,可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

第一篇:药学本科学位论文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摘要】导师对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在分析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导师 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GY2015089);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药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2016JGB251)。

2010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设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为全日制研究生, 2011年开始第一批招生。与学术型学位的培养目标不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中药学专门人才。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相比于已发展的较成熟的中药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药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尚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缺乏系统完善的建设管理机制,限制了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对提高中药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一、全日制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人员结构上,校内中药学专业学位导师多兼任学术学位导师,校外专业学位导师所占比例较小。专业学位培养与学术学位培养具有不同定位,根据培养目标,中药学专业学位需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侧重于实际工作的应用,因此相对应的,中药学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应着重遴选行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尤其是校外导师。但由于各校中药学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专业学位导师的相关制度、人才库,与相关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设也尚不完善,致校外导师人员较少,在专业导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偏小。同时,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多数由学术型导师兼任,雖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但缺乏相关行业的专业实践经验,双师型导师缺乏,也缺乏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的经验,校内导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还往往是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进行培养。

2.在研究生导师管理上,对校外导师管理松散,遴选、考评机制不完善。校外导师由于人事关系不在校内,与校内所在学科点、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联系较少。往往对学校的研究生相关信息政策了解的比较滞后,关于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校及学科点缺乏沟通。遴选机制不完善,对中药专业学位导师遴选缺乏针对性,主要还是从职称、学术水平、 科研项目等方面提出要求,而没有结合专业方向侧重从行业实践方面提出要求,对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缺少长期规划。对校外导师的考核评价,也很少有硬性规定。

3.校外导师在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考核、培养等过程的政策制度制定多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制定,较少征求校外导师意见,校外导师因有本职工作,主要精力在企事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上。对于校外导师也缺乏激励机制,使他们参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参与度及积极性不高。

4.针对中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较少。一方面,针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关于政策制度的培训较少且缺乏针对性,很多导师还是参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另一方面,很多校外导师也极少参加校内的相关培训,对学校和学科点的情况不熟悉,也缺乏关于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学习,而很多校内导师缺乏行业实践工作经验及缺乏与企业的交流机会,对指导中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操作等缺乏相关经验。

二、改善全日制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及管理的对策

1.完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机制,改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人员结构。对中药学专业导师队伍建设要结合专业方向进行规划,注重遴选具有各相关行业实践经验的优秀导师和双师型导师,并完善专业学位导师的遴选机制,侧重设置行业实践经验方面的遴选指标,对学术、科研方面的要求可降低,与中药学学术导师的遴选标准做区分。

2.加强中药学专业学位校外研究生导师管理。研究生管理部门、院系二级管理部门及学科点、教研室要加强与校外导师的联系,在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时要注意征求校外导师的意见,鼓励校外导师到校内开讲座、参加硕导培训以及给研究生上课,制定激励政策奖励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表现出色的校外导师。对中药学专业学位校外导师的管理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可将对学生的辅导、上课、参加学校培训等纳入校外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指标,在考核时要有校研究生管理部门、院系二级管理部门及学生三方对导师的考核意见,以使对导师的考核全面公正。实行导师汇报制度,规定导师定期向院系二级管理部门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对学生指导次数、每次指导时间及发现问题等,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对导师汇报内容进行核实,对导师工作进行监督。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与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要以同等地位对待。

3.加强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对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进行专业学位导师政策制度方面的培训,使各专业学位导师明确专业学位培养的定位。另一方面对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分别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素质方面的培训。对校内导师要提升行业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鼓励校内导师到校外各企事业单位交流学习及进行课题合作,培养双师型导师,并将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发展成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内导师及教学基地的交流学习,同时还可将教学基地里的行业优秀人才发展为专业学位导师,促进产学研合作。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校外导师,除学习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的各项政策制度外,还需加强对其教学技能、科研学术的学习。并多组织校内校外导师的交流会,促进校内外导师的交流,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及管理要有明确的规划,提供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制度支持,同时学校及院系研究生管理部门要与导师加强联系,重视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

[2]王昆,任蓓蓓,林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9).

作者简介:

丘芬(1981—),女,汉族,广西百色人,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

作者:丘芬

第二篇: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 南京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双师流动、平台融合和制度健全等方面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协同创新,实现了校企双赢。构建的“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双赢”培养模式,可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借鉴。但由于“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不扎实,培养研究生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建立联合资源共享平台,无法有效整合双方办学资源和科研条件,校企合作较为松散,因此必须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 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和‘双导师制’,构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20190723-FJ-A04)

[作者简介] 周玲玲(1974—),女,安徽明光人,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胡立宏(1969—),男,浙江淳安人,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研究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行业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适应行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为对接中药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缓解中药产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先后设置了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我校中药学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是培养中医药特色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为响应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1],一直积极探索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实践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经历,其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与企业合作共享资源,实现共赢[2,3]。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与氛围。但是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研究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尚欠缺具体的实施机制;高校作为合作主体对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质量评价也未充分反映行业领域的需求;企业对合作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4,5]。上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数量与质量。

校企合作的准确定位是双方积极参与、实现共赢的基础。我校把企业需求作为学校和企业合作的重要对接点和协同培养的具体体现,通过专题研讨、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途径,将合作重点聚焦在研发和生产两方面,并根据双方优势明确合作定位(见图1)。在此基础上,以满足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整合双方的师资和平台优势,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进程和实效性。

一、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双师流动

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高校导师理论基础深厚,科研能力强,着重中医药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产业导师应用研究经验丰富,强化实践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双方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深度融合:在整体培养层面,高校导师发挥自己的科研特长,在企业举办“博导讲座”“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进入企业兼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产业实际,带动企业研发和生产的创新;产业导师在高校开设“企业讲坛”,并参与行业特色教材编写和专业课程授课,使其与生产和研发实际接轨。在个体培养层面,校内外导师组成团队,双方定期交流互动,既明确分工,又协同合作,实现1+1>2的培养效果。

(二)校际、校企交叉融合,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完善校内现有平台建设,实现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的共享。开展校际和国际合作,加強海内外平台交流与合作,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培养工作站,着重技术开发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增加研究生的知识丰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依托共享平台,开展校企之间的交流和研讨,以产业应用课题或创新技术项目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纽带,鼓励学校导师与企业进行项目申报、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等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深入合作,健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机制,推进平台融合的维度与深度。

(三)健全联合培养的系列制度

1.创建规范的轮岗学习制度。研究生进入企业之后,在不同的生产、质量检验和产品研发岗位开展轮岗学习,了解制药企业的运行管理、业务流程和产品研发体系,熟悉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操作规程,学习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亲身体验各类型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助推研究生提高协调协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

2.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措施。企业建立研究生带薪考核制度,设置企业奖学金,激励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支持研究生创新创业,鼓励自主提出具有转化价值的研究课题和申报专利,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和适度的创新激励,与评优评先、推荐就业、奖学金和优秀论文挂钩,创新成果优异者提供继续攻读学位、出国深造的机会,加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实施引入产业评价方的考评体系。研究生培养的考评引入产业方参与,体现行业的声音和需求。针对培养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构建联合考评体系,校企协作进行培养过程管理,共同参与理论和实践能力评价、中期考核、论文评审和答辩等培养环节,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模式改革的典型案例

经过长期实践和校企的不断磨合,我校中药学专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双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产业需求,建设了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17个,并创办了康缘中药学院,双方在研发和生产方面深度合作,实现了校企双赢。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典型的校企合作案例,向专业的不同方向推广。

(一)中成药智能制造和现代中药研发方向

在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中,附属康缘药业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对接自身发展需求的愿望迫切,并将培养重点聚焦到中成药智能制造和现代中药研发。经过筛选确立校内相关方向导师31人,产业导师9人,成立双导师培养的合作团队。2010年,康缘药业成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并与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深度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合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研究生。双方在新药研发、重大项目和科技奖联合申报等方面协同创新,实现共赢,2017年获优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并进一步深化合作,筹建康缘中药学院,培养服务现代中药研发和生产的卓越人才。2020年,康缘中药学院入选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其建设也有利于加速校企深度融合,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示范(见图2)。

(二)中药资源的保障和综合利用方向

学校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所、陕西中医药大学、济川药业、金陵药业、中国药材公司等长期开展校际和校企合作,着力于中药资源的保障和综合利用研究,筛选确立校内相关方向导师9人,产业导师6人,成立双导师团队。校际、校企平台有机融合,先后成立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中医药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提高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协同创新成果对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大奖项(见图3)。

(三)中药饮片标准化生产与质量控制平台

南京海昌中药集团有限公司是我校产学研基地之一,一直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结合行业需求,定位于中药饮片标准化生产与质量控制研究,筛选确立校内相关方向导师12人,产业导师8人,成立双导师团队。2012年建立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同时和校内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深度合作,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和国际标准1项,并进行了多个重大项目的协同创新合作,先后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得到行业高度认可(见图4)。

在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校围绕制约中药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中药资源保障、中药品质监控、中药生产智能化等“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学校中药学“双一流”学科为依托,充分发挥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中药制药与智能制造、中药新药研发等特色学科优势,以提升研究生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运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培养中医药行业急需的专业方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校企深度合作融合,切实提高研究生在项目研究和产品开发中的参与度,提升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着力解决行业突出问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和企业自主立项课题。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中药、中药饮片及制剂质量标准研究近50个,参与申报专利30余项,获批新药临床试验14件,发表高水平论文近200篇,对行业创新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校企双方不断总结,充分对接整合已有的优势资源,共建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资源共享平台,营造良好的共享和创新氛围;健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机制,加强共同学习和交流,推进双方合作的维度与深度,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与育人环境;建立和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动力机制,共同商讨确立培养研究生的方式方法、交流途径、合作模式、培养目标和资源配置等,形成共同的培养理念;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共同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形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探索,着力改变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状况,着眼双方发展共赢,采取一系列举措将合作落到实处,有效激发了校企双方的合作热情和参与度。在培养实践中,双方从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角度不断完善联合培养、协同创新的一系列机制,逐渐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双赢”的新模式。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专业硕士生的培养面向企业需求,职业能力明显提升,为企业持续注入新生血液,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中药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中药企业积极主动加入协同培养、协同创新的行列,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高校学科建设整体得到提升。中药学的多个研究方向成为国家中医药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形成促进中医药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特色的培养模式也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2017-06-18)[2021-01-1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823/201311/159870.html.

[2]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6-19.

[3]李忠云,曹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改善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75-78.

[4]姬芬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调研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42):38-39.

[5]高宏伟.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7(3):179-181.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U Ling-ling,WAN Jiao,HUA Wen-ting,CHENG Jian-ming,HU Li-hong

(School of Pharmac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Key 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training mode

作者:周玲玲 万姣 花文婷 程建明 胡立宏

第三篇:本科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研究

摘 要:此論文主要是通过介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不同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对所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基于本科学位论文对高校本科整体教学质量所具有的实际意义,为了使我国高校本科学位论文进一步趋向高质量化与制度化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论文;问题;质量;改革;发展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调查研究比较热,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多。按照《高等教育法》的精神,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大学生毕业论文是学生四至五年学习状况的集中体现,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深层次地解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改善本科阶段最后一个实践与育人环节本身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检验过程。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1]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会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分析

(一)论点缺乏科学性

有些学生选题大而空,漫无边际。为求有内容可写,贪大求广,如此只能蜻蜓点水,概括肤浅,接触不到问题实质。有学生选题很难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论析。有些选题陈旧,老生常谈。所论已是多年前别人论及的旧题,步人后尘,人云亦云,发一通宏论,毫无新意。[2]

(二)文字功底较差

首先是格式规范性问题,很多同学引用参考文献不规范,不注出版社、出版时间、不注引文页码等等。有的同学整篇论文,结构不合理,段落不衔接,错别字多,不注重细节,格式出现较大偏差。其次是专业性差,论文中出现专业用语的错误,专业术语表达模糊;再次,论文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英文摘要错误较多,反映了学生英语水平较差,这将直接影响论文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三)逻辑体系不通顺

在撰写过程中,有的论文观念新颖、思想敏锐,但结构紊乱、层次不清、表达不畅,是写作、表达能力欠佳;有的学生很用功,常请教、勤修改,但论文质量仍然提不高,是理论思维能力较差;有的论文选题有意义,材料也很丰富,但缺乏新意、没有深度,是研究、创新能力薄弱;有的论文看起来不错,也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一调查整段都是从网上下载的,是态度浮躁懒惰的表现。[3]

(四)科研方法单一

据调查很多本科毕业生想当然地以为能轻轻松松地蒙混过关。这是很不良的想法,更是一个态度问题,有人简直把学术当儿戏了。对科学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技巧几乎一无所知。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足

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论文的写作是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其次好的论文的发表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并有利于科学积累。然而,很多本科生对毕业论文的意义认识不足,往往只是为了完成学业而撰写论文。同时,一些本科生在就业压力之下,心态浮躁,撰写论文时随意选题,文章内容肤浅,甚至于在网上下载或购买论文以应付毕业、拿学位的要求。

严谨的学术态度的丧失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的一种负担,而不是促使其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二)学校制度欠缺

传统教育方法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连年扩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视不够,精力投入有限,学校图书、资料不足,场地紧张,教学设备短缺,管理的缺失等原因都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并研究发现,毕业论文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就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全员重视毕业论文工作,加强毕业论文的全程监控,加大管理力度,打造有效管理网络,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毕业论文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放弃。[4]

(三)老师监督指导不够

在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学生指定研究课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研究兴趣,没有使学生在论文的选题上更有原创性。在论文的整体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没有反复与学生沟通,提出周密的写作计划。当然学生在自己仔细思考的基础上再与导师商榷是非常好的。导师催促加之在写作过程中的沟通,师生的互动让导师非常清晰该学生的基本学术观点和基本困难。由于种种原因迟交论文的学生往往完成论文匆忙倡促,也会导致研究内容问题,比如层次不清晰,论点和论据脱节等。[5]

(四)学生疏于练习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本应按照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要求,但由于在论文的选题中有时过于仓促,过难等原因,学生手中缺乏素材,平时疏于练习。 学生平时很少做到要"厚积",要"勤练"。厚积,就是广泛地搜集、积累写作素材,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基于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很少进行相关论文的撰写是的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显得步履维艰。

(五)没有经过扎实的专业训练

论文的撰写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但在本科阶段学生很少进行系统的相关训练,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写作的结果,也很少关注学生写作的过程,也很少注重他们在撰写工作中的情感和态度。对于他们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未及时给予提示性解答,没有通过扎实的专业训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不到及时引导和评价,很难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每次写作任务,写作成品的质量也缺乏质的飞跃。

三、解决措施

(一)强化文献阅读, 加强理论基础

学生首先要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然后再进一步确定研究方向,最后根据所选定的研究方向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这就要求本科毕业生至少应该具备所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因为大学生的研究、做学问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前人知识积淀的基础上的。所谓"著",是指古今中外关于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选题的经典著作和文献。大学生只有掌握了原著、文献,才能知道教材内容的出处、来龙去脉,也才能知道各种知识理论的源头。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推进,理论知识的功底才会越来越扎实;也只有具备了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本科毕业生才能提出新颖、有价值的选题和具有创新性的论点,才能为自己提出的论点找到准确的论据。可见,正确引导并加强大学生对相关理论文献的阅读,对其毕业论文的撰写有着重要的意义。[6]

(二)掌握正确的论文写作方法和科研方法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理论性等特征。因此,毕业论文的论点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论据和事实之上,不能凭空产生。大学生生要从事具体实践研究,获取科学的数据和事实,进而写好学术论文,首先需要的是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即世界观,是与一定的哲学观点相联系的,不同的哲学流派有着不同的方法论。这就要求高校为大学生开设与其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的科学方法论课程或讲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

正确的论文写作方法是写好学术论文的关键因素。论文写作首先要遵循"文无定则,体有定例"的原则。所谓"文无定则",就是文章没有绝对固定的模式。如果所有文章都只按一个绝对固定的模式去写,百文一面,千篇一律,那么文章就会僵化,就会缺乏生气与活力。所谓"体有定例",就是论文写作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业已形成的体例。其次,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整理材料,即反复核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后加以分类整理,并绘制成图。②编制提纲,即按照一定的章法科学地布局、安排段落。③撰写初稿,即在毕业论文提纲确定之后,着手撰写初稿。在顺着写作思路草拟初稿的过程中,在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等部分,很可能会发现在原来的提纲中某些设想计划是不恰当的,撰写者应及时加以修改和调整;当临时发现某些论点、例证和论证理由不确切时,撰写者还应该,随时给予增补,使之完善。[7]总之,在撰写初稿时尽量不要留有漏洞,以便为此后的讨论和征求意见提供完整的研究成果。④修改润饰,即初稿写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全面审查是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审查的内容大至问题是否提得鲜明中肯,论点和事例有无说服力,结构层次是否严谨;小至文字的修饰是否恰当,有无废话,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等等。

(三)加强写作能力训练

保持写作热情提高学术论文的综合写作能力是提升论文质量和发表数量的关键。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研究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其撰写学术论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1、有选择地阅读

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并从中学习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思路和规范学术期刊发表的科学论文都较好地体现了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等特点,基本上能够反映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具有科学研究和科学表述的双重示范价值。

2、注重积累,,勤于写作

在大学生本科教育阶段,不仅要通过课程和讲座为研究生掌握文献综述和调研报告的写作技能提供指导;还要通过要求大学生定期进行阶段性科研交流汇报加强其本科毕业论文模拟写作的训练,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练习尽快提升写作能力,为撰写学术论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本科学位論文质量管理体系,

设立科研基金从高校的院系领导、大学辅导员到教学秘书等,都应该高度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把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当作一项工程来抓,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的研究和论文写作加强引导与管理;切实落实相关责任制,要求导师要因人而异地为每个大学生制定科研计划,全程指导、监督学生的科学研究工作和论文写作,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实验结果和数据,对学生的论文写作在方法和规范上予以指导;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推动本学科的科研创新。[8]

(五)激发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并树立崇高的学术理想

学习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高校是学术创新的重要领域,而大学生生是学术创新的生力军。因此,本科毕业生要克服浮躁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同时,高校也要积极营造浓郁的科研创新氛围,用激励的手段唤醒大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让创新精神贯穿于学术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学术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真理。[9]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要重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学习态度,教育大学生要淡泊明志、志存高远,要勇于追求真理,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自律意识,为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勤奋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S1).

[2]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

[3]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国外本科生论文指导方式及其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

[4]张丽莉,何永明.基于web和证据理论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系统设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5]王丽娟.高校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

[6]曾艳,叶力汉.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体系的重构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8).

[7]郑新奇,付宗堂,周伟,艾刚,王淑晴.本科毕业论文系统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4).

[8]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07.

作者简介:常苗苗(1987.6-),女,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法学;王鹏炜(1970.7-),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法律、教师教育。

作者:常苗苗 王鹏炜

上一篇:临床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社会体育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