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第一篇:社会体育论文范文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摘 要:社会体育形式及状况显示并有约于高校体育课程、科目设置和教学引导及其总体组构,社会体育对高校体育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文章介绍了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论述了两者在各方面的不同和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社会化和社会体育走入校园是一种发展趋势,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目标、对象、参与方式、内容、地位方面都存在差异。但社会体育可以促进高校发展改革,而高校体育也会弥补社会体育的不足,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共同达到增强体质、增進全民健康的目的。

1 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是人民群众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进情趣,增加交往,增长技能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是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

2 高校体育

高校体育通常是指高等学校里进行的体育活动。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是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的体育,它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场所,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培养和发展共产主义品质及完善个性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关系

3.1 目的不同

社会体育是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通过直接的身体活动过程,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交友合群的效果。而高校体育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高校教育不仅仅是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关键是通过高校学习,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并通过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与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能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并影响和带动他人参与体育锻炼。

3.2 对象不同

社会体育的对象是不同社会群体的人。社会体育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因此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爱好、不同体质与健康状况的人,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在社会体育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和锻炼方法。而高校体育是在高校这个特殊的场合,目前服务的对象也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只关注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3 内容不同

尽管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都包含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但是,社会体育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而高校的学生除了选课时的自主,以后都要进行这些项目的学习,很少再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社会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划龙舟、秋千等很多的项目,高校体育强调技术、技能的学习,大部分课堂气氛沉闷,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3.4 地位不同

高校体育既有学校体育教育终结的性质,又有向社会体育过度的特点。群众体育是在构成社会整个的各个群体中进行的体育,并且高校体育受到社会体育的影响,可以说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部分。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可以这样说社会是应用人才的场所,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由于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所以说他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3.5 参与方式不同

社会体育是人们在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从事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遵循参加者自愿的原则;活动内容自选;活动方式自由,参与者想怎么活动就可以怎么活动。而高校体育尽管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选课教学,但是由于高校场地、器材以及高校教师人数和自身素质的限制,有些学生不得不因这些原因放弃这些项目的学习。同时学生在课堂规定的时间进行体育内容学习的。

3.6 高校体育弥补社会体育的不足

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关于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法令,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但我国的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社会体育经费极少,社会指导员数量和质量不高及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这些都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高校却有丰富的资源,如何运用恰当将会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首先高校学生经过体育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体育锻炼与训练的方法和知识,可以成为社会指导员或者优秀的体育带头者,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其次,高校具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受过良好训练和有很高指导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他们具有职称高、专业全、裁判级别高的优势,如果他们社会体育的指导工作,将可以解决社会专业指导员不足的问题。再次高校场地和器材设备丰富,如果利用得当,将会为社会体育开展节省大量经费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3.7 社会体育推动高校体育改革

根据社会体育的需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实际,加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横向联系。尽管社会体育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但毕竟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部分,它有自身的特点,它必须在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基础上,结合社会体育的需要。同样,社会体育运用高校场地器材,也不能干扰高校体育的正常开展。高校教育和社会体育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如果系统离开了要素,就不能称之为系统,所以说社会体育离不开高校体育;只有达到社会体育需求的目标,高校体育才是好的要素,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 结束语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高校体育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会促进社会体育不断完善,为社会体育提供和场所。就体育参与者个人而言,高校体育是连接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石,所以要加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联系,让它们和谐发展,达到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作者:史仁扩

第二篇: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关系的辨析

摘要:针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与民生体育三者之间容易混淆等情况,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的词源、概念以及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学术研究视角来说,这三个概念由于外延模糊且不一致,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存在互相之间替代的可能性;从政府工作角度看,民生体育、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是包含的关系;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群众体育发展到社会体育再到民生体育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名词概念的变化,它反映了社会变迁和群众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词源;概念;关系

当20世纪80年代我国专家、学者们围绕体育概念展开一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讨论告一段落之后,随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社会体育有了较为准确的法律界定,社会体育一词开始频频见诸于报刊,《体育法》中几乎都使用社会体育,很少提到群众体育一词。与此同时,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群众体育一词似乎也不甘示弱,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也频繁出现,几乎与社会体育齐头并进,似乎在向全世界声明:“我们之间是大有区别的”。于是,在体育概念大讨论之后,我国又掀起了一股有关群众体育、社会体育等概念探讨的热潮。进入21世纪后,在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之间关系还处于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民生体育”概念在北京奥运前后又迅速闯入人们的视野,颇有驻足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趋势。所以,进一步梳理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对于今后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二者与“民生体育”等概念的关系,对于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无疑是必要的。文章的主旨在通过对以上三个概念的多种定义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及逻辑分析,指出它们的区别,又从不同的视角,找出它们互相间的联系。

1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与民生体育词源的辨析

1.1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一词最早出现在1929年,张汇兰在《女子体育普及之我见》一文曾提出:“提倡群众体育,反对牺牲群众、专注重选手运动的体育。”[1]但从1929年4月16日,国民政府公布的《国民体育法》[2]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可以看出“群众体育”一词仍然没得到广泛的应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内外交困的历史时期,为了摘掉因百来年来的羸弱而被扣上的“东亚病夫”帽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成为当时体育工作的主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群众的体育运动。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我国宪法中也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20世纪50年代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建国初期,我国对体育一词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科学的定义,基本处于表象化的感性认识阶段。而对于群众中正兴起的体育运动,更也找不到准确的词汇来表述。通过查阅相关我国体育史料发现,群众体育运动的这一名词是先经历从“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到“群众体育运动”再到“群众体育”的演变。这种称谓演变一方面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为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而进行政治整合的一种需要。

1.2社会体育

据文献调查显示,“社会体育”一词源于日本,而我国最早在1918年召开的第4届全国体育会联合会会议提案《推广体育计划案》中提到“社会体育”一词,提案提出:“社会体育者,指学校、军队以外一般社会之运动而言。期以锻炼身心,养成坚实之国民也”。即我国北洋政府时期使用了“社会体育”一词[3]。而后就一直很少提到,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体育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标志着它在我国逐渐被启用,90年代中期,社会体育在各种新闻媒体中的使用一度出现井喷现象,除了出现在一般性新闻媒体报道外,还出现了以其称谓的机构建制——社会体育处和以其称谓的学科方向——社会体育专业。从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发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到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在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到了“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再到同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并对“社会体育”作了专门的规定与注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4]。这一切似乎都表明了,中国的“老百姓体育”将迈入社会体育时代。

1.3民生体育

“民生”一词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其中民生即百姓的生计。然而国人对“民生”一词的最为深刻理解源于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中提出的“民生主义”,1924年,孙先生在民生主义中具体阐述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5]。

而现代《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政府开始关注国内的民生问题,随着弱势群体参加体育的保障、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退役运动员的就业以及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等问题日益凸显,体育领域内的民生问题的也越来越受关注,“民生体育”一词也应运而生。民生与体育结合在一起的“民生体育”一词最早则是在陈小林的《民生体育论》一文中出现。随后胡锦涛主席在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提到体育内的民生问题,要求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紧接着十七大也指出要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把作为民生问题之一群众体育作为重点,加强投入到公共体育事业,让它体现以人为本,在促进和彰显社会和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机的成熟,体育界人士和体育总局官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相继提及民生体育,并把体育视为民生,要求大力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此同时“民生体育”一词开始频繁见于报端,而关于“民生体育”的研究也蜂拥而至。

2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与民生体育概念的逻辑学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学术界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概念的区分非常模糊,与它们相关的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事体育之间属种关系也论而不清,以致造成概念不准确。以下是对他们之间关系的逻辑学分析。

2.1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以及民生体育概念的的纵向比较分析

概念是对某一事物本质认识的高度概括。同时概念又有内涵与外延,他们会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逐步深入,因此关于群众体育、社会体育、民生体育的概念也随人们认识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对群众体育概念的几种定义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定义基本雷同。属概念都是“体育活动”,种差稍微有点不一样,但都离不开“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与社交等为目的”,总体呈不断完善的趋势。大部分专家、学者都认为我国体育整体是由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部分构成的,群众体育[6]的外延还包括学校体育、军队体育等。当前我国政府的重大文件中也是这样划分,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与群众体育[7]中的“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及“群众体育[6]固有特性:时间的业余性、项目的随意性……”相矛盾。军队体育与这些群众体育概念也有矛盾。军队体育的特征中“实施过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群众体育[7]固有的“自愿性”特征矛盾更加突出[8]。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些群众体育概念的内三者概念的横向比较发现,从属概念看,群众体育与民生体育的属概念皆为“体育活动”,由此可以认为,两个概念的定义从总体上没有把群众体育与民生体育完全区别开,没有确定两个概念的各自不同的本质,但社会体育的属概念——“身体锻炼活动”与“体育涵和外延也出现了矛盾。

通过对社会体育概念的三种定义比较分析发现,属概念有的是“群众性体育活动”,有的是“身体锻炼活动”;种差也有一些差异,但总体都含有“健身”的目的。同时分析发现,不同版本的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还存在一些矛盾。第一、社会体育亦就是群众体育、大众体育。这种概念分析与以上群众体育概念中所犯的逻辑错误大致一样。第二、体育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三个部分的三元体育观与社会体育[9]中“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军事体育构成我国体育”相矛盾。至于军事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法》中却无法考证,如果按照社会体育[10]的观点,把它划为社会体育下的一个种概念,那么《体育法》第十条“社会体育活动应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与社会体育概念[11]中“活动时间的业余性”跟军事体育的特征中“实施过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相矛盾。

而对民生体育概念三种定义比较分析发现,属概念也有两种,第一种指“体育”[12];第二种是指“体育活动[5,13]”。种差更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说法。但总体来讲,学术界是分别从广义、狭义以及人文等多维视角对“民生体育”的概念进行阐释,“民生体育”外延不变都指向全体公民,它既包含了狭义的群众体育,也包含了学校的青少年、部队,民生体育还特别指向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体育。但三种观点在内涵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总体呈现不断深入、发展、完善的趋势。

2.2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以及民生体育概念的横向比较分析

通过对表1中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以及民生体育活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社会体育概念与其他两个概念在本质上的有一定区别;从种差上看,群众体育与民生体育二者完全不同,这也真正从内涵区分了两概念的不同点。所以,从逻辑上看,三者是三种不同的概念。

由此看来,我国学术界一些专家、学者们对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以及民生体育概念分歧较大,在给他们下定义的过程中,大部分没能真正把握住概念的本质与本质属性,而违反了矛盾律;同时在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概念外延上不同的理解,又造成了大家在这概念的使用过程经常违反同一律;虽然大家对各种民生体育概念的外延能达成一致看法,但对内涵理解却有差异。因此,从学术研究视角来说,这三个概念由于外延模糊且不一致,内涵也不尽相同,属于三种不同概念,不存在互相之间替代的可能性。但从政府工作的视角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说,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与民生体育之间关系的辨析

3.1政府工作视角下的民生体育、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包含的关系

我国对于体育的分类也存在争议,而且这种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三种形式。从我国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分工的角度来看,“二分法”认为我国的体育可以分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其中群众体育又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后,人们对我国政府的体育构成又产生了两种新的解读方式:其一认为,我国的体育由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部分构成,通称“三元体育观”,是为“三分法”;其二认为,我国的体育由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四大部分构成,是为“四分法”。体育总局官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到的民生体育即全民体育,既包含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也包含了弱势群体体育。

由此可见,无论政府哪种“分法”都无法改变民生体育、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大于”的关系,换言之,政府工作视角下,民生体育、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是包含的关系。

3.2历史发展视角下的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与民生体育之间发展的关系

3.2.1从群众体育到社会体育20世纪80年初,社会体育这一概念在我国开始被使用,绝非简单的“拿来主义”,改革开放后,由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所引发的社会变迁,为社会体育这一概念走到前台的打下坚实社会基础。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我国开始着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替代原来的计划经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和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并具体表现为国家与社会间的结构分化和关系调整,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开始形成[14]。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也实现由“强政府,弱社会”,向“弱政府,强社会”的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群众体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组织管理上,群众体育从纯粹的政府行为,向政府、地方团体、民间团体乃至个人行为协同的全社会行为转化;在目的上,群众体育已由单一的追求健身目的发展到健身、娱乐、消遣、社交等多元的目的转变;在内容上,群众体育的活动内容已经从原来的简单、枯燥发展到异彩纷呈;在参与方式上,群众体育已由以前政府行政干预的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由“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在参与人数上,群众体育由原来的少数人参与到现在多数人参与的转变[15];在锻炼空间上,群众体育由单位走向社会,并向单位、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锻炼空间转变[14]。

群众体育领域的发生的巨变,反映了社会对体育需求的扩大,反映了整个社会体育价值观念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体育自身的发展变化。从社会现象上看,社会体育一词作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在改革开放热潮刚刚兴起的20世纪80年初横空出世,并与学科同步发展,到了90年代中期使用频率达到高潮,并逐步替代群众体育,并获得大家的认可,究其原因是社会和体育自身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急需一个能够更加准确表述群众体育领域所发生的变化的概念所造成的,由此可以得出“社会体育是群众体育,是自身结构更加完善,生存环境更加适宜,发展机制更加合理的群众体育”[16]。

3.2.2从社会体育到民生体育“民生体育”是近4年才被我国体育界人士频频提到的,而它的出现也绝不是偶然。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收入的节节攀升,社会体育也得到高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各种体育健身投资,这确实为一部分人的健身提供了保障,但也使大多数民众的体育权利受到限制,从而催生了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两个阶层。在今天的中国,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二元对立,裂痕进一步加深,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当道德约束受到了市场与经济的诱导而出位后,化解两个阶层之间的现实对立,促进彼此之间互相融合,共建和谐社会也就成了当前国家政府的重要议题。这时民生体育的产生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社会的需要。它的出现及时缓和了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尖锐对抗,从而组合成社会全体民众体育的整体概念,用包容超越了潜在的对抗。从公共体育产品和事务角度回归的民生体育体现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公益色彩,重新确立政府成为承担全民健身活动责任方面的主体角色,从民生视角思考国人的体育诉求,满足国人的健康需要,体现和谐社会的孜孜追求。2010年,温家宝[17]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几个问题》中也明确指出:将以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为重点,通过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体育需求。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的责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权益。体育,尤其是民生体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当然,后奥运会时期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也为民生体育发展提供绝佳的契机,国家既要继续发展竞技体育,也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换句话说,既需要金牌体育,也要民生体育。从社会发展来看,民生体育既是后奥运会时期我国人民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产物和国家的迫切需要。

民生体育与社会体育两者紧密联系,但也存在着区别,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性质上,民生体育强调是以人为本的体育,是强调社会公平公正,人人享受体育带来健康,共享公共体育资源的体育,具有公共性特征;社会体育则是更强调以满足不同公民不同目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体育需求的体育,因而更具有个体性特征[18];在内容上,民生体育主要指民生视域下的社会体育,又包含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军队体育、社会体育以及弱势群体体育等全体公民体育;在运作方式上,社会体育强调政府、社会运作及自主组织,民生体育则更强调政府的责任与义务、投入与主导;在目标上,社会体育追求健身、娱乐、消遣、社交等多元目标,民生体育则以公民身心健康以及幸福感为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历史发展视野下,民生体育是后奥运时期的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在人文主义视野下民生体育是具有生命关怀的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在逻辑关系视野下民生体育是外延无限扩大和内涵更加丰富的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民生体育的本质就是社会体育(群众体育)。

同时,我国竞技体育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新时期,以政府作为建设主体的民生体育将是我国群众体育快速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

4结语

概念是在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同时,由于概念具有动态性特征,所以它又会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而发生变化。因此,概念虽然产生于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但是绝不能僵化地将其定格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虽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为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民生体育这三个概念外延模糊且不一致,内涵也不尽相同,互相之间不存在替代的可能性,但从政府工作关系视角看,民生体育、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有包含的关系;从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从群众体育发展到社会体育再到民生体育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名词概念的变化,它反映了社会变迁和群众体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分别代表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与北京奥运会前后三个同的体育普及形态。毋庸质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甚至与民生体育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同时有理由相信,政府主导下的民生体育必将引领群众体育迈向新的高度,最终实现体育强国梦。

参考文献:

[1]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78.

[2]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97.

[3]许伟,翟丰.浅析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的关系与渊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7(4):15-18.

[4]吕树庭,王伯超.再论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1-4.

[5]陈小林,王正伦,周瑜.民生体育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1(8):5-7.

[6]国家体委群体司.群众体育工作指南[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3.

[7]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8]周结友,裴立新.群众体育等于社会体育吗[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8-12.

[9]朱琼,高铭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试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4.

[10]陈安槐,陈荫生.体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5.

[11]夏征农.词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

[12]薛波.打造体育强国必须从民生体育抓起[EB/OL].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857ac230100guxl.html,2010-02-11.

[13]沈克印.民生体育建设的理论诉求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2):84.

[14]冉学东,王广虎.“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普及的两种不同形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33-35.

[15]吕树庭,饶纪乐,王旭光.社会体育概念管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3):8-10.

[16]刘德佩.从群众体育到社会体育[J].体育文史,1996(4):10-11.

[17]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几个问题[EB/ OL].http://news.qq.com/a/20100401/0010011_1. htm,2010-07-30.

[18]李荷皎,周学荣,沈克印.民生体育思想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8):152-155.

作者:许文鑫 邱小燕

第三篇: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体育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校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应重视同社会体育之间的联系,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有效的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带动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

1 引言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的体育意识在逐步提升,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在不断加强。深入分析社会体育发展现状,研究其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阐明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之间存在的联系,推动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接轨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 社会体育现状

2.1 宣传认识不足

体育活动对于保证公民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体育活动的积极意义缺乏有效的宣传,导致了群众对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了解,未充分的认识到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的重要性。我国社会体育宣传不足还体现在群众对基本的体育项目缺乏有效的了解,缺乏基本的健身和体育锻炼的常识性知识。

2.2 基础设施不足

在过去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对社会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不足。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社会体育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公园和广场之中,受我国人口数量较多的影响,这部分基础设施无法有效的满足群众日常锻炼的实际需要。

2.3 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

我国群众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之中通常选择易于入手的运动项目,例如跑步、转呼啦圈等,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依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约为7万人,平均1万人拥有3名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员。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少直接导致了我国群众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之中经常因不科学的体育锻炼动作而受伤例如肌肉拉伤,韧带拉伤等,其严重的打击了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此外还导致社会体育发展水平较低,群众只能从事专业水平较低的体育运动项目,减少了体育运动带给群众的趣味性。

3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意义

从体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一种延伸,二者是一种并存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动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接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联系,使高校体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体育系统之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价值;二是借助高校体育之中储备的专业人才强化社会体育的宣传工作和指导工作,进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三是增强对高校之中各种体育设施的利用率。通常情况下高校之中各种体育设施较为完善,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过程之中合理的应用高校体育的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的改善当前阶段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

4 推动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接轨的措施

4.1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体育运动的原始动力是自身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高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训,以此来推动社会之中热爱体育,热爱运动良好氛围的发展。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首先使學生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鼓励学生去尝试不同的体育项目,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高校在展开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培训体育运动的习惯,进而形成体育运动是生活必要组成部分的良好认知。

4.2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同社会体育的衔接

现阶段高校体育在授课的过程之中偏重于体育运动的形式。在教学时学生主要的任务是模仿教师的行为,由此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压制感,学生无法有效的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这一现象本质上是高效体育课程教材的局限性导致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是依据社会体育的实际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优化。高校体育教材在编制的过程之中应该强调引导、推广的理念,即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使学生掌握在社会之中推广这一体育运动的基本技巧。

4.3 改革高校体育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体育课考试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弊病。体育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因为体育课的考试目的,是鼓励学生能更好地参加体育锻炼。在规定的考试项目中成绩不理想甚至不及格者,应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成绩优秀及喜爱的项目来进行重新考试。这种自选项目考试可以以优补劣,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坚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4 坚持“全面发展”,整合学校体育教学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体育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也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而传统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从某方面而言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个性化的发展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要想从根本上有效地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在高校体育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将“素质拓展训练”与教育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们还需秉承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运用身体力行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各个动作进行模拟、练习,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还可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借助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育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5 添加趣味性体育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运动技巧

“阳光体育运动”是基层教育部门为积极响应国家“阳光体育”号召,展开的系列运动项目,其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释放大学生学习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最终为良好体育锻炼风气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阳光体育”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素质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的实施形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相比它更加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提高大学生运动技巧,将体育活动内容由竞技体育转向竞技和娱乐相结合的方向,添加趣味性体育运动项目,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如在进行田径体育运动过程中,通常而言由于大学生对跑步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课程教育教学成效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为让大学生享受体育课堂,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教育工作者可仿照《奔跑吧,兄弟》,开设撕名牌的游戏,即通过将同学说进行小组划分,指导学生们进行练习,在降低他们对田径类项目抵触情绪的同时,为“阳光运动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5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核心的问题在于专业人才和基础设施的匮乏,而高校体育能够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且有着完善的体育运动设施,推动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对于解决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军事体育部(武装部))

作者:瞿硕 蒋涌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社会体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体育体育论文范文05-10

社会论文论文范文05-11

体育社会学论文范文05-13

社会论文范文05-08

体育学论文范文05-08

体育论文范文05-08

社会类论文范文05-08

社会生态论文范文05-09

社会政策论文范文05-09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实用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安全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