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道路交通论文

2022-04-16

摘要:对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重点介绍了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理论和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借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道路交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建筑道路交通论文 篇1:

浅析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关系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从追求基本的居住需求向追求更便捷、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转变。本文在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分析,提出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规划、多元化设计、注重绿色环保”的原则,并将此原则运用到居住区的建筑、道路交通、景观和户外场地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中。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规划设定时注重经济成本核算

在规划设计之初,要充分考虑经济性。不能盲目追求建筑造型和规模,抛开成本预算。设计时要根据建筑结构条件注意节能环保,更要考虑后期的运营维护费用。

(二)完善功能和配套设施

居住区是集住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场所。除了具备基本的生活功能之外,同时还应兼备休闲娱乐的功能。根据居住区面积大小设计建筑、绿地、道路的比例,各个比例间搭配协调合理,不同的功能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不一样,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在居住区内配置与之相符的公共设施。

(三)协调文化特色和周边环境

规划设计时应因地制宜,考虑地形、绿地、植被,结合当地或周边的文化和居民的生活习惯,使居民区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的文化中,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居住区。

二、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一)整体规划,以人为本

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居住区规划不仅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要求,同时要满足居民教育、文化娱乐、健身、邻里交往等多种精神需要。在总体规划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用地比例、景观安排,综合设计建筑群外形、色彩、户型、区内的道路、人造景观等。完善建筑群布局、避免单一、重复、呆板,千篇一律的格局。以人为本,合理布置和组合住宅、道路、绿化、公共设施。

(二)满足多元化要求

居住区的类型、功能以及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建筑结构、外形方面的多样性,在建筑的色彩、户型、装饰上,在区内景观规划设计,区内功能配套设施方面也体现多元化的特点。随着建筑行业和建筑材料的发展,在建筑技术、建筑材料方面也应寻求多元化。

(三)突出生态质量,注重节能环保

现代居住区应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绿色、环保理念体现在居住区的各个角落中,通过对自然和非自然景观的设计和合理配置,协调绿地与建筑、居民之间的关系,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地结合起来,打造自然、舒适、宜人的居住区。

三、现代居民区环境规划设计要素

(一)建筑、户型设计

居民区内的建筑群设计要考虑建筑之间的间隔、日照间距、通风情况,并根据区内的实际情况设计建筑朝向,多采用南北布置,建筑之间可使用平行布置,为了避免建筑群之间的布局过于单调,也可采用组合与围合的方法。建筑的外形和色调可根据周边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建筑风格,营造更好的视觉空间。

(二)交通、道路设计

交通道路是整个居民区的骨架,在整个居民区设计时重点设计要素之一,按照不同的道路功能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道路,满足不同交通工具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居民车行、步行的需要,既要保证交通的畅通,也要考虑居住区内交通安全,可通过道路的迂回设计或者人为的设置路障来降低车速,从而保证了区内交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是居民区规划设计中主要因素之一,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景观的视觉享受,还要考虑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空间塑造等方面。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包含了绿地景观、水体景观、小品及公共设施等。

(四)居住区户外场地及出入口设计

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康与锻炼,因此居地区户外场地是居住区必备的要素,它不仅能为居民提供休息、锻炼的场所,更为邻里之间的交往提供去处。区内户外场地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其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

四、结束语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已建居住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居住区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品位。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项集规划、设计、工程、管理等方面综合且复杂的任务。“以人为本”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根本出发点,通过科学的规划、精心设计的居住区不仅营造了一个理想、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还使当地的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也提高了城市的品位。

[作者单位: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朱翔 杨正江

建筑道路交通论文 篇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对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重点介绍了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理论和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字: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预防

1. 引言

道路承载着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交通活动。随着经济、城市化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城市交通运输需求迅速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期较长,导致车辆与道路比例严重失调,加之道路交通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造成道路交通事故频繁,伤亡人数增多,交通运输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模式与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是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統工程,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问题不是哪一家部门所能单独担负和完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管理好城市交通亟需上升到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社会化管理层面,需要建立一个政府牵头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和运作机制来保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逐渐认识到,凭经验式管理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转变观念、改革管理模式,通过科技手段、运用工程技术来突破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面临的瓶颈问题。

目前,多数城市总体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不合理,对路网结构、道路建设、交

通流组织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指导,有的路段道路交通设计不科学,甚至有的城市根本就没有对道路交通进行科学规划。一部分城市的决策者片面注重当前经济发展,没有长远经营城市的先进理念,对城市建设项目缺乏必要的道路交通影响评价,对城市的交通流特性和交通构成的分析、把握不足,决策者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致使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对交通需求考虑不足,经常是新修的道路刚刚通车便被“开膛破肚”,从而人为造成交通拥堵。有的城市大型建筑物沿街拔地而起,商店大厦不断增多,吸引了大量的交通流,但是这些城区大型公建项目、居住类项目、交通枢纽和涉及公共用途的改建项目在规划立项时,均没有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盲目建设与开发,加剧了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城市规划问题反映在交通结构规划上,就是城市路网设计的不合理,路网结构总体布局失调。多数城市是“单中心”的城市格局,城市的政治、文化、金融及商业集中于城市的某一片区域,面对“钟摆式”移动的汹涌交通流,先天不足的路网结构,因缺少次干道和支路,无法进行有效疏导。

2. 研究现状

2.1.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理论

随着科技、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机动化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外部效应越来越明显,由此产生大量的城市交通问题。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交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城市交通发展的新理念、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新方案,以此引导城市交通建设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国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理论研究,涉及城市交通的地位作用、城市交通的规划、城市交通的建设、城市交通的管理、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城市交通建设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关系、城市交通拥堵等现代“城市病”的治理策略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

1977年在秘鲁利马召开的国际城市规划学术会议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宪章》在“城市交通”专节中提出“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将来城市、地区交通的政策应当是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城市交通系统应是联系市内、外空间的一系列相互连接的一体化网络”,“城市交通规划应当是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及形态的改变而随之改变的滚动规划”等理念。

1981年在波兰华沙召开的第十四届世界城市规划会议,通过了《华沙宣言》,提出了“交通必须考虑城市及其周围各种相关要素间的关系,城市建筑、交通、环境与生活必须作整体规划”的理念。

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人居会议,首次提出了交通建设应随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000年,21世纪世界城市大会提出城市需要土地与交通相协调发展的规划与措施,以提高城市的经济活力,强调应鼓励综合性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鼓励使用对环境危害最小的交通工具。

城市交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人口大量集聚和汽车交通时代引发的交通拥堵、道路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现代城市疾病,并形成不同的理论流派,国外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理论研究涉及供给、需求、制度、空间、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等层面,各种理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与价值,在实践中应根据城市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借鉴和吸收。例如:

河北省鉴于省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作为“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中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其制定遵循以下原则: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方案系统性和动态性综合的原则;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原则;近期与中远期结合的原则;实用性原则[1]。

南昌市针对城市“一江两岸、南北两城”的总体空间格局,提出了“南北两制”的交通发展策略,昌北新城采取与昌南老城不同的模式,充分考虑机动化水平的较大发展。规划通过大规模、高标准建设一批通行条件好的道路,增加车道数量,以提高交通供应水平,为小汽车发展及人们的机动化出行提供方便[2]。

大庆市路网分布不均衡,区域之间联系往往仅靠几条甚至一条公路联系,而区域内部部分路段运输压力极大,这样的不均衡状态是大庆市的突出特征。因此形成“干支匹配、加密成网、区域闭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是大庆道路交通规划的重点[3]。

2.2. 道路交通事故研究

目前,道路交通事故的研究主要包括对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及交通意外原因分析两个方面。

(1)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的研究

K.A.Abbas 编译了20世纪90年代埃及五个主要农村道路交通和事故数据,计算和比较13个道路交通安全指标,对埃及农村道路上的事故、受伤、死亡和伤亡人数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历史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修定;采用分层回归的非参数统计方法分析农村道路的几何特征、事故发生率和其预测值之间的关系[4]。研究各种公路事故发生率的集合特征,并提供简单的可行的定量评估方法。结果表明,虽然孤立的变量之间的重要性与双线和多通道的道路不同,但几何设计变量和路面状况变量是影响事故发生率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心理因素在交通意外预测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事故预测的可靠性,作为因变量的时间和意外的罪责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造成车辆交通事故的心理现象主要有侥幸心理,逆反心理,恐惧心理,消极心理,利弊心理[5]。基于心理学的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对策主要有:开展心理训练,提高驾驶人心理素质;开展安全宣传,增强驾驶人安全意识;把住驾驶入口关,严格驾驶适性管理;立足以人为本,采取人机工程学措施[6]。

魏爱国, 王冉冉等引入贝叶斯网络理论用于建立车辆交通事故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对驾驶人、车辆状态、车速、路面状况和环境5个影响因素的分析,计算出发生车辆交通事故的各项相关概率;使用贝叶斯网络可以预测车辆发生事故的概率和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对车辆交通事故研究有一定的帮助[7]。

(2) 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研究

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事故的方法和模型也具有多元化特征。黄剑飞从事故处理的实践出发,通过对具体事故发生的过程与机理的分析,发现由于注意义务未履行(或受影响),而使双方进入危险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8]。张殿业,金键,郭孜政以事故预防体系规划、事故预防管理、事故预防实施为横向研究轴,以规划、理、实施各阶段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与管理实施体系为纵向探研轴,并在纵横研究的基础上对各体系间相互关系及各体系的具体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而从体系框架上对道路通事故预防的研究内容及层次结构予以搭建界定[9]。赵丽杰、刘军在对重庆市道路交通管理及法制建设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综合治理的对策[10]。由中国华录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织开发的运行在公安系统内部网络环境下,并可在公安网内进行访问的《基于 GIS 的交通事故预防分析系统》,创新地提出了道路交通事故管理的新概念,其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分析的数字化、图形化上居领先地位,并在调试与应用过程中,广受业界好评[11]。

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误区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对“道路交通系统”内涵的理解,不能正确应对道路交通事故发展规律,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唱独角戏,对道路交通事故实质认识不足[12]。

3. 结语与展望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和公路通车里程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对城市道路交通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十二五”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为动力,以信息化为依托,全面提高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水平,为建设有序、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提供保障,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1) 强化理论研究

针对道路交通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开展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处理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研判技术、交通仿真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交通参与者交通心理、行为分析技术等应用研究。重点突破各类相关数据的调查、融合、分析和对策智能生成、预警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2) 完善交通工程措施

大力推广道路交通智能控制和诱导、指挥集成和调度等重大技术应用,加强交叉口渠化设计,优化路内停车;强化占道施工作业区周边的交通组织管理;科学设置单向交通系统、可变车道、公交专用道和慢行交通系统;对大型建筑、快速路、交通枢纽出入口进行科学设计;对交通组织措施进行仿真评价。

(3) 优化交通信号控制

研发、应用实时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推广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地级以上城市推广区域协调控制系统,实现在混合交通流下的交通协调优化控制和公交车辆的优先通行控制;县级城市逐步建立线协调控制系统,实现主干道“绿波”控制;乡镇中心区域逐步实现路口灯控管理;推行信号控制城乡均衡化、交叉口渠化与信号配时一体化、行人过街信号的科学设置。

(4) 规范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推进道路交通工程设施评价,提高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完善隔离设施、行人过街设施;积极推广应用吸能防撞设施,减轻事故伤害。

(5) 强化动静态交通诱导

建立和完善交通诱导系统,在市区主干道、交通枢纽和城市出入口,科学设置交通诱导屏等交通诱导设施,及时发布路况、交通管制、停车换乘等信息,引导交通出行,均衡交通流量。加强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实时发布停车泊位信息,开展停车泊位预约等服务。

(6) 建立道路交通信息发布体系

建立城市交通信息发布平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交通诱导屏、车载诱导终端等发布交通事件、交通拥堵、交通管控、道路施工、交通气象等信息,提高路网通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诚, 刘东, 马社强: 河北省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研究[J]. 公路与汽运, 2010(6): 62-66

[2] 魏星, 梁燕: 浅谈南昌市交通规划与管理[J]. 规划师, 2004, 20(11): 44-45

[3] 韩立丰: 浅议大庆市公共交通管理规划[J]. 科学决策, 2008(12): 193

[4] Matthew G. Karlaftis, Ioannis Golias: Effects of road geometry and traffic volumes on rural roadway accident rates[J],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2002, 34(3): 357-365

[5] 谢栋栋, 文湘平: 心理学技术与车辆交通事故预防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社会视野, 2010(31): 195

[6] 芮峰: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中驾驶人心理分析与对策[J]. 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 6(5): 28-32

[7] 魏愛国, 王冉冉等: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车辆交通事故预防研究[J].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1, 13(5): 24-6

[8] 黄剑飞: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根本方法提前识险定理[J]. 智能交通, 2010, 20(3): 99-103

[9] 张殿业, 金键, 郭孜政: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研究体系探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7): 132-138

[10] 赵丽杰, 刘军: 重庆市交通事故预防和治理机制[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6, 25 (B06): 107-110, 154

[11] 华路: 基于 GIS 的交通事故预防分析系统[J]. 道路交通管理, 2007(6): 50-53

[12] 李怀源: 酒后驾车交通事故预防的应对之策[J]. 道路交通管理, 2008(1): 56-7

作者:王长坤

建筑道路交通论文 篇3:

道路交通噪声评价与控制防范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道路交通建设相对完善,各种机动车辆纷纷涌上道路,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噪声污染。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已成为当今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文章正是立足于对道路交通噪声的分析,在指出道路交通噪声的来源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控制和防范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解决道路交通噪声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交通噪声;评价分析;控制防范措施

生活噪声、工业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是现代城市的三大主要噪声来源,其中道路交通噪声已在城市噪声污染占主导地位。城市道路交通污染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面临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交通噪声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和休息,而且也是一个环境保护问题,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已成为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所占比重高达60%,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道路交通污染有影响范围广、影响强度大的特点,对其治理已成为城市环境噪声防控的重点。今年来,涉及道路交通噪声的投诉也明显增多,关于道路交通噪声的纠纷也常有发生,因此,对道路交通噪声进行评价与控制防范分析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 道路交通噪声特点

道路交通噪声主要是因交通工具的鸣叫和其与道路摩擦产生的,这些声音在白天超过70分贝、晚上超过50分贝时就算是噪声。这些道路交通噪声的特点主要有:(1)噪声的连续性,就是指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会有一些噪声产生,出现噪声连绵不断的现象;(2)噪声的震动性,即道路交通噪声产生的频率经常会引发其他物体的震动,进而引起这些物体的损害,对交通安全产生不利因素;(3)后果的严重性,例如某些驾驶员为了增加自己喇叭的声音,经常会出现违规加大音量,容易产生刺耳的声音,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

2 道路交通噪声的成因

2.1 来自道路交通车辆的快速行驶和喇叭噪声的污染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穿梭于各条道路、多个司机之间,尤其是在交通拥堵的时刻,为了避免碰撞,司机师傅们只能不停地按响喇叭,以引起其他司机的注意,道路交通噪声由此产生了。

2.2 行驶车辆设备的老化

由车辆自身造成的噪声来源主要有发动机的噪声和启动刹车时的噪声。现在有不少老旧的车辆虽然已经严重不能满足对交通车辆的管理要求,但仍频繁地行驶在各城区道路上,但这些车辆自身设备经长期使用已经严重老化,因而产生了大量的道路交通噪声。

2.3 道路的设计不合乎科学规范,路面损毁严重

在交通道路的设计上,许多城市只在居民密集的区域进行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防控处理,部分区域的道路交通噪声极为突出,尤其是在交叉路口处,道路的设计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另外,很多道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路面粗糙的表面构造,很容易使交通噪声增大,而道路维修工作不及时,进而使道路交通噪声污染进一步恶化。

2.4 减速带成为污染源

大多城市出于对车速控制的安全考虑在相应地段都设立了道路减速带,比如通过在高速公路出口处、部分快速公路与主干道的接口处,通过设置黄色减速带,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车辆行驶速度。尽管设置黄色减速带是使车辆减速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并非是城市道路最合适、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当大型货物车辆强行快速通过时,噪声会很大。相对于遵守了道路规定的司机来说,减速增大了汽车的消耗。为此,笔者觉得可以通过拆除道路减速带,使用比较先进的降速警示方式,例如警示牌、闪烁灯、对超速进行自动拍照、加强现场的执法力度等方式,使得道路交通安全和周围的环境保护受到同等重视。

2.5 对道路交通噪声缺少监控与管理

现在大多数城市只在道路交叉路口处设有噪声监测的设备,整个城市的交通噪声得不到检测,而有效地噪声监测正是研究道路交通噪声防控治理的重要依据。

虽然大多城市都实施了一些诸如机动车禁止鸣笛、道路单行线等规定,但是具体的道路管理措施仍不够细化和具体。道路噪声污染属于感觉公害,由于道路噪声源的相对分散性和作用时间的相对短暂性,使它不像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之相关管理环节的薄弱,使得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地处理。

3 道路交通噪声的危害

道路交通危害容易引发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据对噪声的测量标准可知:50dB的噪声就开始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70dB以上的噪音就会影响人们的听力,甚至发生损害;85dB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产生轻度损伤;人们持续接触85dB以上的噪声达6个月以上,会造成噪声性耳聋,更有甚者将导致永久性耳鸣和耳聋的悲剧。

道路交通噪声易引起中枢神经的不适。噪声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使人的交感神经紧张。进而心跳加速,诱发心脑血管病。医疗研究显示70dB的噪声会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有影响,极易引起神经系统紧张,让人焦躁不安。

道路交通噪声会对驾驶员产生负面影响。通常,司机在制造交通噪声的同时,也是噪声污染的受害者,因其与噪声距离更近更容易导致一些心理和生理变化,使得司机更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驾驶,造成恶性循环。

4 道路交通噪声的控制与防范

4.1 合理控制噪声源,减少道路噪声

交通道路上车辆较理想的声音是稳定的发动机声、微弱的排放声、由车辆轮胎和地面摩擦引起的低微摩擦声,要想达到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着手。

改进机动车的设计,加强对车辆的保养护理,报废老旧车辆。就是在改进车辆性能的同时加强对车辆的护理和保养使其时刻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老旧车辆进行报废处理,因其设备老化,在道路行驶时会产生超标准的噪声。这些车辆要按国家规定逐步淘汰,以减少道路交通噪声。

改善路面结构减少噪声。要积极推广低噪音路面,低噪声路面作为一种新技术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运用,但在我国应用面不是很广,应进一步推进路面改进。低噪声路面具有低噪音、防止溅水、防反光、能增强对地面的附着力等优点,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因车辆轮胎与路面接触所产生的空气噪声。低噪声路面可以改善冬季及雨天的行车条件,从而提高驾驶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可以降低路面在阳光下的反射程度,有效地提高道路的附着力。

4.2 合理进行交通规划设计,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现在的城市规划多数是按照区域功能合理划分的原则统筹安排规划。而城市的土地利用、道路建设和道路交通需求控制等,直接关系到由经济情况和人口密度决定的交通密度的合理性要求和相应的交通噪声的大小和强度。在入口、商业密集的地区,不应

该继续新建能吸引大型人流和车流的文化、商业设施,而应结合旧城改造的要求把较大的停车场、对人们生活有影响或有污染的工厂迁出市区;另外,城市主干道、快速路和支路的长度比例要适当。对于平时交通繁忙的道路口要使用立体方式代替目前平面交叉的方式,或采取自动信号管理的方法,以减少车辆的加速和停车次数,从而可明显降低道路交通噪声。采用环形交叉路口可以减少交通冲突点,缓冲交通,尽量减少机动车的连续启动和刹车,使大多时段产生的道路交通噪声都符合城市道路噪声控制的标准。

城市的交通情况是影响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城市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建设是控制道路交通噪声的有效手段。道路附近的噪音。主要取决于机动车的流量、大重型车辆的比例数和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而对于要求比较安静的街道如学校、医院周围要适当地限制车行量和机动车行驶速度。一些比较拥挤的街道和交叉路口,因为车辆的频繁加速启动,噪声往往比一般街道高很多。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设计时。要对各交通干线和噪声源进行合理地布局。

4.3 阻挡道路噪声的传播

阻挡交通噪声的传播使来自噪声源的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受到阻挡,进而阻挡从声援到接受处的传播,使被阻挡过的噪声强度得到很大衰减,达到特定位置上的降噪,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4.3.1 建设绿化带减噪 各城市通过合理布局,利用绿化带来吸收噪声可有效地减少道路交通噪声,使它们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降低。因此,在城市道路干道上不应该连续使用板式建筑物,避免形成道路交通噪声的“山谷”,这样不仅不会使噪声衰减,相反会增加噪声的混响和反复反射。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要适当增加步行道和行道树距离建筑物的宽度,保持充足的绿化缓冲带。除此之外,要利用密集的树木把人行道和机动车道隔开,在建筑物与步行道之间种植乔、灌木和绿草地等,起到一定的减噪效果。

4.3.2 利用声屏墙和防噪堤减噪 声屏墙作为一种屏障墙,吸声式和分反射式。吸声式主要利用吸声材料降低噪声,而反射式主要通过对噪音波的传播进行反射来降低噪声。现在普遍采用的多孔混凝土高吸声性声屏障,可有效降低8-10分贝的噪声,而当噪声由80分贝降至70分贝时,实际的噪声响度将降低50%左右。声屏墙具有可以节约土地、明显降低噪声、可拆装的优点,但也容易造成司机的心理压力;其透明材料容易反光使人发生炫目。需要经常清洗进而增加了道路成本。因此,声屏障应设在路肩边2m以外的地方,而且不宜高于5m,常用的规格有4m x 0.5m和6m x 2.5m,这种规格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了。

防噪堤主要用于挖方和路堑的地段,挖出的土可直接用来建防噪堤另外可进行相应的绿化。降噪的同时还对环境治理和美化起一定作用。

4.4 对道路交通加强行政管理

将禁止鸣笛与限制鸣笛落实到实处,严格控制过城车辆的鸣笛声和其他音响设施的噪声,尤其是在对噪声影响敏感地带,应特别注意加大执法力度。

限速:在交通相对拥挤的地段、时段和需要安静的区域应对机动车辆进行严格的限速,对违规者加大惩罚力度。

禁止通行与限制通行,对车型和机动车流量的严格控制。在对噪声污染敏感地段和时段,严格禁止大重型机动车辆的通行。通过设置单行通道和更改行车路线等措施控制机动车的流通,以降低道路交通噪声影响。

4.5 实施适合城市发展的交通噪声标准

对机动车辆进行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噪声标准的车辆不准上路通行。对驾驶员进行培训,掌握车辆的基本维护,在上路前对车辆进行检修,防止行驶途中部件松动、噪声异常等。要求司机要按规定鸣笛,在夜间禁止鸣笛。除消防车、医护车、工程抢险车执行任务外,任何车辆不得使用报警器。在城区干道建设对噪声要求较高的建筑物时,要提前由建设部门对噪声进行评价。以保证满足住户要求。一切单位和所有人都有权利对噪声进行监督和举报,受到污染的个人、单位有权提出赔偿。

4.6 加强对道路交通噪声的检测

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定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检测点应选择在人行道上,在离机动车道20m,距离建筑物小于1m的距离处。在无雨、风速不大的条件下,采用定点、定时检测的方法进行。每天在车流量较大的时段进行多次测量。检测的数据可为以后道路交通噪声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5 结语

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休息,而且对城市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道路交通噪声的特点、来源、危害进行分析,对有效降低交通噪声污染提出了几个可行的措施。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希望可以将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的解决由被动变主动,在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形成更大危害之前将其有效控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文杰,陈鑫,淮安市城区交通噪声控制对策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12.

[2]崔亚萍,蔡玉斌,道路交通噪音及其控制措施[N].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3.

[3]王家红,市区道路的交通噪声产生原因及解决策略[J].消费导刊,2010,1.

[4]卓刚,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缺失和补救措施[J].城市问题,2005,2.

[5]崔凯杰,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影响及控制[A].全国环境声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7.

[6]方兴业,统筹解决交通噪声污染[N].深圳特区报,2010-10-25(05).

[7]韩善,灵朱平,林忠钦,交通噪声综合影响指数及噪声控制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5,1.

[8]张明棣,叶飞琴,临街建筑物道路交通噪声空间分布规律探讨[J].山东化工,2010,10.

作者:李健 孟亮

上一篇:海岛立法分析论文下一篇:精准营销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