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道路交通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一个集工程技术与社会管理为一体,兼顾“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在建设创新型应用人才的背景下,将CAD技术引入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中,构建基于CAD技术应用的公安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加强公安技能的培训,为提升公安队伍科学管理的能力奠定技术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安道路交通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安道路交通管理论文 篇1:

公安部交管局春运交通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要求:谋划在前 部署在前落实在前 全力保障春运期间道路安全畅通

1月14日,公安部交管局召开2015年春运交通管理工作视频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领导关于安全生产和春运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及中办、国办紧急通知和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分析春运交通安全形势,对做好春运交通管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强调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认清形势,强化红线意识,增强底线思维,克服松懈思想,全力做好今年的春运交通管理工作,守护好广大群众平安回家路。

会议指出,据有关部门预测,按照新的统计口径,春运期间不含公共电汽车和出租车的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超过28亿人次,同比增长3.4%,其中道路运输24.2亿人次,增长2.5%,春运交通管理依然面临大客流、大交通流的考验。高密度、大流动的春运交通,不仅带来交通安全的高风险,也给部分地区、路段、节点的保畅通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领导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分析研判形势,吃透情况、找准问题,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谋划在前、部署在前、落实在前,努力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力争较大以上事故有所下降,严重拥堵的地区、路段、节点减少,拥堵等候的时间缩短,努力为人民群众欢度春节,为全国“两会”顺利召开创造平安、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会议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要求,迅速开展大检查、大排查,整改交通安全隐患于春运启动之前。重点是检查“两客一危”企业(客运企业、旅游企业、危化品运输企业)、“两类重点车”(客车、危化品运输车)和“两路”(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隐患,严禁安全技术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车辆投入春运,严禁驾驶证记满12分的驾驶人参加春运,从严处罚一批违法违规企业,该停业的停业,该取缔的取缔,该退出的退出。要督促危化品运输企业,春运之前务必按要求将液体危险货物罐车的紧急切断装置全部安装到位。

会议指出,实践证明,宣传提示教育可有效增强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违法、预防交通事故,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全面开展大提示、大教育,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手段,围绕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开展“点对点”、“面对面”、“键对键”的宣传提示,围绕春节七天假期提前落实“两公布一提示”,围绕防事故公布客货车重特大事故案例,围绕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曝光重点违法企业、车辆和驾驶人,围绕应急处置开展客运驾驶人定线认路和应急培训活动。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通过宣传教育提示,让广大驾驶人、企业自律、自警、自纠,解决突出交通违法于上路之前。

会议要求,要坚持严执法、严管理,用足用好法律手段,依法依规从严从重处罚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防范交通事故于发生之前。全面启动公路交警执法站和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公路交警执法站要依托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发挥缉查布控系统的作用,实行监控、调度、拦查一体联动的勤务机制,严查长途客车、旅游包车、面包车、危化品运输车,严防超员、疲劳驾驶、非法营运、非法运输危化品等违法行为。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要重点检查纠正面包车超员、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

会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转作风、抓落实,把传递交警队伍的正能量、树立交警新形象贯穿整个春运当中。领导干部要在岗尽责、守土有责,发挥带头作用、表率作用。全体交通民警要寓管理于服务中,视旅客为亲人、视司机为朋友,以最终解决群众平安上路回家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落脚点,尽其所能尽力为广大旅客多办贴心暖心的好事、实事。

公安道路交通管理论文 篇2:

CAD技术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一个集工程技术与社会管理为一体,兼顾“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在建设创新型应用人才的背景下,将CAD技术引入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建设中,构建基于CAD技术应用的公安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加强公安技能的培训,为提升公安队伍科学管理的能力奠定技术基础。

关键词 CAD技术 公安院校 交通管理工程 实践教学

Application of CAD Technology in Traffic Management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XU Cheng[1], LI Tao[2], TAO Jing[3]

([1]Department of Traffic Management Engineering,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2]Xihu District of Traff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Hangzhou Public Security Bureau,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3]Nanhu District of Traff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Jiax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1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业现状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动态性的专业,涉及交通管理及交通工程两个方面。交通系统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的复杂巨系统,其自身又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开放性的大系统。[1]而交通管理工程就是利用工程、教育、执法等手段,正确处理道路中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交通尽可能安全、畅通、和谐发展。因此,交通管理工程是一个集工程技术与社会管理为一体,兼顾“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

2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思想和理念是实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国高等教育虽有百年历史,但在思想理念上始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创新、重条件轻管理、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2]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也普遍存在重视训练学生的警务执法技能,而忽略对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一名卓越的警务人才,不仅需要灵活掌握警务执法技能,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

(2)资源配置不佳,教学条件有待提高。随着公安院校办学规模、专业数量、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交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日益突出,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要求也必须随之不断提升。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特色专业,由原来的大专变为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配套条件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公安院校实习基地资源较为丰富,多为地市级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门,但是校内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不佳,实验室建设、实验器材配备还处于初级阶段。

(3)课程设计单一,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由于教学理念偏差、教学条件不足,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浙江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虽然也开设了相关交通工程设计类课程,例如交通工程学、道路交通控制学、交通组织与规划、交通建模与仿真等,但存在单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间交叉融合不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对学生决策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停留于理论认识层面等问题。

交通管理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目前的课程培养体系偏重理论讲授,学生缺乏对理论的综合应用及实践能力。同时,由于交通具有不可实验性和不可再现性,很难在实际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进行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以及虚拟再现的手段,可以为交通管理工程相关课程的实践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 CAD技术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又称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持,进行产品和工程的方案设计、解析计算、判断优化、分析评估和详细设计的一门技术。[3]CAD技术由于其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优化评估能力以及虚拟仿真能力等特点,非常适合在交通管理工程这类综合实践性专业中进行应用,对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包括交通工程及交通管理两大方面,课程涉及数学、物理、运筹、管理、工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基本掌握专业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但是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创新能力。通过采用CAD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应用,可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时,学生可通过对TransCAD软件的学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交通规划“四阶段”模型。

(2)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基于自身专业特点,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交通管理的卓越警务人才。学生在进入本专业学习时,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认为交警的主要职责就是路面执勤,忽略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对于CAD技术的引入及学习,可引导学生开展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例如交通设计、道路工程基础、交通事故勘测、交通仿真等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3)提升学生的专业培养效果。交通管理工程內在机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这导致了解决方式的复杂与多样。[4]比如在交叉口设计或交通事故勘测中,一般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绘制图纸。这些设计任务的完成,若用手算笔绘,工作量很大,花费太多时间,局限学生的创新思维。若在这些设计中增加CA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理念与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毕业后基本都输送到公安实战部门,学生所需具备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在这样的大背景条件下,在专业培养中增加CAD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型”的交通警察人才。

4 CAD技术在交通管理工程实践教学中应用

4.1 交通事故处理

AutoCAD软件是美国Autodesk企业开发的一个交互式绘图软件,主要用于二维及三维的绘图设计,[5]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6]由于AutoCAD软件操作简单、绘图精确,且提供二次开发环境,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交通仿真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兼容,在交通行业有着非常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交通事故处理流程中,需要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现场勘测,绘制精确的事故现场图作为事故处理的依据。目前,交通实战部门人员主要通过现场手绘《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进行存档,绘图过程繁琐且不精确,绘制的图纸不易存档保存。因此,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可以借助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现场勘测图,如图1所示为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测图,图中可清楚详细记录事故现场情况,对事故发生时的地点、车辆运行轨迹、碰撞类型等信息一目了然。

4.2 交通系统仿真

交通系统仿真可以动态地、逼真地模仿交通流和交通事故等各种交通现象,在研究出行者出行行为和各种类型道路交通流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复现交通流的时空变化态势,深入地分析车辆、驾驶员和行人、道路交通要素的特征,有效地进行交通系统的规划、组织与管理、交通能源节约与物资运输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7]交通警察作为城市交通的管理者,需要借助交通系统仿真对所提出的管控方案进行效果评估。因此,对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交通系统仿真技术的学习及应用。如图2所示为行人过街行为仿真,通过VISSIM软件对设计的行人过街信号配时方案进行模拟仿真,并对方案进行评价。图3所示为道路交叉口交通仿真,模拟交叉口的实际运行状态,从而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价。

4.3 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

交叉口交通信号配时优化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缓解道路拥堵提升路网运行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交通辅助技术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的优化与评估,能够有效提升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效率与科学性,并能够进行事前评估与对比分析,更好地为交叉口交通管理提供有效依据。Synchro软件是一款交通信号辅助配时设计工具,并具备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仿真、区域协调控制、交叉口自适应控制等核心功能。同时,该信号辅助配时软件还具有与主流的交通仿真软件CORSIM、TRANSYT-7F、HCS等的接口,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价值。Synchro交通信号协调及辅助配时设计软件包含Synchro、SimTraffic、SimTraffic CI、3D Viewer、Warrants等的组件,能够实现交通仿真、三维场景生成、独立交叉口评估等功能。Synchro兼容HCM 2010、MUTCD 2009等重要的国际重要规范标准,为交叉口的评估与信号优化提供了标准化的辅助决策流程。

5 总结与展望

将CAD技术引入到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加强学生的公安技能培养,为交通警察队伍输送综合型、应用型的警务人才。作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教育者,应该努力探索新的领域,挖掘新的技能。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软硬件设计条件,将应用和开发结合起来,将CAD技术广泛并巧妙地应用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中。

“浙江省2016年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kg20160471)

参考文献

[1] 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6).

[2] 康君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7-9.

[3] 陈明辉.CAD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进展[J].广东科技,2002(5):22-23.

[4] 邓明君,秦鸣.谈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交通职业教育,2009.4:16-21.

[5] 戴学臻.交通工程CAD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3.

[6] 尚守平,吴炜煜.土木工程CAD[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7] 隽志才.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

作者:徐程  李涛 陶靖

公安道路交通管理论文 篇3:

交通事故认定探析

[摘要]交通事故认定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及其相配套的法规,文章论述了交通事故认定的概念与任务;探讨了其性质、特征、价值取向;分析了实践中交警对故意造成事故的处理权限,交通事故认定的救济,证据标准与交通事故认定,证据种类与交通事故认定书等有关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交通安全法;交通事故认定;价值取向;制度建议

[作者简介]罗世闯,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3

交通事故认定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环节,因为交通事故认定关系到对交通事故当事人进行损害赔偿的数额,甚或是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因此,交通事故当事人常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所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产生异议。合法、合理、科学的交通事故认定,有利于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正确适用法律法规,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交通事故当事方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一、交通事故认定的概念与任务

交通事故认定,是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审查、研究、分析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等所收集到的证据材料,最终查明交通事故基本事实、形成原因和当事人的事故责任等情况的专门工作。其任务主要是:

(1)查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等具体情况;

(2)查明当事人姓名、机动车驾驶证号、联系方式、交通方式、机动车牌号、保险凭证号,准驾车型、领取机动车驾驶证日期、驾驶经历,驾驶前活动、休息、餐饮情况、驾驶时身体状况,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基本情况等;

(3)查明交通事故基本事实,包括所驾车辆状况、行驶路线、驾驶时间、行驶速度,交通事故发生经过,临危采取的措施及主观心态等与交通事故有关的情况;

(4)查明交通事故成因,包括各当事方的违法行为,与事故有关的违法行为,主观过错,意外原因;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

二、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与特征

从概念与任务上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事实部分,一是结论部分。事实部分是指公安机关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检验、鉴定等,查明交通事故基本事实、形成原因,不具有相对性,因而不会对相对人产生权益上的影响。结论部分是指公安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等事实作出直接影响(非直接处分)当事人权益的结论,具有相对性,该结论对当事人的权益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工作是属于取证工作,同时通过法律规定程序作出结论是属于行政确认,具有司法性与行政性双重性。

根据交通事故认定的概念,结合交通事故认定活动的整个动态过程,可以看出交通事故认定具有如下特征:

1.行政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称《交通安全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该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显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而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既是行使行政职权,也是履行行政职责。

2.单方意志性。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为,而不是双方行为。单方行为意味着,行政行为的成立只取决于行政主体的单方意志,不以相对人的意志为转移。行政主体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无需征得相对一方当事人的同意。交通事故认定,不仅要依据事实,而且也要依据法律。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交通事故认定书中对交通事故基本事实、形成原因及当事人责任的认定,是不以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意思表示。

3.特定性。根据《交通安全法》第五条规定,我国交通事故处理以地域管辖为主。交通事故认定是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就某一特定的交通事故,在法律法规规定时间,针对该起事故当事人作出的,因此交通事故认定书也只适用于该交通事故的有关当事人,且只对特定的当事人产生法律上的效力。

4.法律效果的间接性。行政行为是一种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一方面,交通事故认定书属于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另一方面,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证据,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以采信也可以不采信;再一方面,交通事故认定书中当事人的事故责任不等同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因此,交通事故认定这一行为并不直接产生特定的法律效果,不能直接设定、变更、消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它只能间接产生法律效果,即只能依法而不能依据交通事故认定这一行为本身的内容而产生法律效果。

5.非强制性。由于交通事故认定的法律效果具有间接性,并不直接涉及当事人具体的权利和义务,也就不能采用强制手段实现其所确定的内容。因而它不具有强制性,尽管它是一种职权行为。

6.中立性。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使用,是保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中立地位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交通事故认定活动,其本身便是处于中立的第三者地位,因此其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本身即不偏向或者不服务于行政相对人的任何一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所要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产生的纠纷,事故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在交通事故认定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于中立的第三者地位,有利于客观、公正地收集证据。

7.专业技术性。交通事故认定需要综合运用运动学、力学、法医学、交通心理学、道路与汽车工程学、技术鉴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如路面痕迹形成机理分析、肇事嫌疑人供述与辩解心理分析、路况与车况技术鉴定、现场勘验与实验。

三、交通事故认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直接影响着人们工作态度和行为的、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2003年3月26日,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指出:“近年来,交通事故案件大量上升,人民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时,遇到了一些具体适用法律的问题,在审理机动车致非机动车一方人员伤亡的案件时,应当贯彻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的原则。机动车行为人在无过错的情况下造成非机动车一方人员伤亡的,除非出于受害人自杀等行为人难以控制的

情形,行为人仍应给受害人适当的赔偿;在双方当事人都有过错的情况下,即使受害人有重大过失,也只能按照过失相抵原则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而不能免除其赔偿责任,更不能判决过错相抵后再要求受害人赔偿机动车一方损失。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时,要正确对待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这是就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问题在立法上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根据我国交通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交通事故认定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平等公正、讲求效率、事故责任不等于事故赔偿责任等方面。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交通安全法》首要的立法思想。该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机动车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者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时,应当减速慢行,并让行人先行。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如果机动车驾驶员违反这两条规定,致使机动车与行人发生交通事故,则要承担交通事故责任。

2.适用严格责任原则。道路交通事故严格责任原则是指道路交通事故侵害人在实施某种交通运行行为时,如果导致他人损害发生,他仅能通过证明法定的免责条件来免除自己的责任,而不能通过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来免除自己的责任。道路交通事故严格责任的免责条件必须是受害人故意,不可抗力不能成为免责理由。根据《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二)项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的立法思想,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的交通事故,机动车方要想免责,必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或属于交通意外事故,否则要承担交通事故责任。

3.平等公正。法是一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所有交通参与者在交通活动中在享受交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交通义务,除法律法规有特别的规定外,均是平等的主体。如有侵犯他人交通权利或不履行交通义务行为,而且与交通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交通事故责任。同时,交通事故责任是主体的行为在交通事故中所起作用程度的量化体现。无论是构成交通肇事还是仅仅民事赔偿的份额分担,以及对交通事故责任人的行政处罚,公安机关交警部门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在整个事故的处理中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机动车与行人或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所承担的责任,仅限于民事责任,并非交通事故责任,否则就不能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损害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4.讲求效率。根据《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交通事故简易程序处理规范,加快了交通事故认定。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简易程序处理规定》中,对在道路上发生的未造成人身伤亡或者受伤人员认为自己伤情轻微的交通事故,适用简易程序处理。该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有所列十一种情形的,为全部责任。第十四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有所列四十种情形,另一方当事人没有的,有所列情形的一方为全部责任;双方当事人均有所列情形的,为同等责任。第十六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均有第十四条所列情形,其中一方还有饮酒后驾驶机动车、无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过错行为的,该方为主要责任,另一方为次要责任;双方当事人均有第十四条所列情形,并均有饮酒后驾驶机动车、无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过错行为的,双方为同等责任。一方面,交通事故当事人根据这些规范,很容易判断自我的事故责任,便于加快事故损害赔偿的协商解决。另一方面,有了这些规范,大大减少事故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交通事故认定的质疑,从而大大减少复核或诉讼案件,减少交通事故处理成本。

5.事故责任不等同于事故赔偿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规定可以得知,交通事故责任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据交通事故当事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及事故当事人在事故中原因力的大小所作的认定。交通侵权民事责任,是侵权行为对其行为不法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而交通事故赔偿责任是交通侵权民事责任的一种。交通事故责任与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最大区别是,交通事故责任者是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的人,无责任能力限制;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者则是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人,他可能是交通事故责任者,也可能是车辆所有人、其他对车辆有支配权的人以及取得运行利益的人,受责任能力限制。负交通事故责任并不一定承担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不负交通事故责任可能要承担交通事故赔偿责任。《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超过保险责任限额部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非机动车、行人负事故全部责任的,应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赔偿责任(即轻机动车一方20%~10%赔偿责任)。

四、交通事故认定的实践与完善

2003年10月28日以后,《交通安全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颁布实施至今,在实践中已取得很多成功经验,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一)交警对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处理权限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交通事故发生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但是,由于利益驱动,近几年来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以骗取保险的案件时有发生,如北京市高波等16人故意开车互撞制造数十起交通事故骗取保险费68万元;北京市某汽车配件商店原负责人、某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员鲍某几次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骗取保险费;江苏省南通市汤某、葛某等13人先后动用15辆汽车,采取故意撞击停放在路边的车辆或路边的石墩等手法制造本车负全部责任的交通事故骗取保险费,等等。交警在没有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内情的情况下,均按正常交通事故来处理,这无可非议。

对于经过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发现嫌疑人有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嫌疑时,由于案件性质(如保险诈骗、间接故意杀人)发生了变化,按照公安机关内部法定的管辖权限,须将案件移交有关部门,自然就不进行交通事故认定了。《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这明显存在立法上的

错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五)项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当事人在道路故意造成与车辆有关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不属于交通事故,交警依照《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认定其交通事故责任,存在与上位法规定产生矛盾的问题。因此,《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应修改为:“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应按照案件性质和管辖权限,移交有关部门。”

(二)交通事故认定的救济

目前,我国在交通事故认定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

一是从《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条规定来看,缺乏对交通事故认定者任职资格的严格考核。交通事故认定是特殊的技术鉴定,对于重大、复杂的交通肇事案件,交通事故认定者应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和法学理论,并取得相关的专业职称和执业资格,否则所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难以令人信服。

二是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规定来看,交通事故一次认定即为最终认定,对于交通事故认定由哪级交管部门作出、需要经过几次认定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三是我国对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救济,不能及时有效地维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交通事故认定往往对当事人的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有重要影响,通过目前采取的证据审查方式并不能加以有效地解决,不利于当事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在通常情况下,对于涉嫌犯有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嫌疑人,人民法院都是通过交通事故认定书所载明的内容来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触犯刑律,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在实际审判工作中,法院对交通事故认定绝大多数情况下均予以采信,这实际上剥夺了犯罪嫌疑人对交通事故认定进行救济的权利。

对于交通事故认定的救济,2005年9月12日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福建省交通事故案件审核复核规则》,规定了交警部门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实行“三级终审”,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向当地交警支队申诉,支队将抽调专家成立专家组,进行复查。当事人对复查结果还是不服的可向交警总队提出申诉,交警总队将从全省抽调专家成立专家组,进行复核。以此为鉴,今后在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时,从长远来考虑,应作以下设计,以完善交通事故认定的救济制度。

成立独立于公安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具体方案设计如下:

1.人员组成。鉴定委员会的成员由研究交通事故方面的专家组成;

2.机构设置。在各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设立县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对一般交通事故的首次鉴定;在设区的市设立市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对不服一般交通事故责任初次鉴定的再次鉴定以及对重、特大交通事故的首次鉴定;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设立省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对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再次鉴定。

3.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以及重新认定的程序。公安交警部门认为需要进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案件一律提交到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由鉴定委员会统一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结论。当事人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结论的,可在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这样,明确了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能够较好的保证事故责任认定的准确性和统一性,若不服事故责任认定,救济途径通畅,当事人的举证义务大大削弱,对当事人权利救济非常及时,改变了将所有的救济希望全部寄托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法官身上的困境。

(三)证据标准与交通事故认定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依据是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以及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过错的严重程度,但在实践中对同一起交通事故却出具两份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里面除了存在工作水平、责任心等问题外,还存在证据标准问题。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标准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与行政、民事诉讼证据标准相比,刑事诉讼证据标准是最高的,也是最严格的。笔者只探讨交通肇事罪中交通事故认定的证据标准。

依前所述,交通事故认定要完成五大任务,弄清交通事故基本情况、基本事实,并用相应证据加以固定,这些证据应有统一的标准。现将《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及标准列如表1。

作为交通事故认定的证据应是全面的,上表中所涉及的事项应有记载,有则有,无则无。

应用上表所列证据标准应注意,证据与证据之间,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相互证明;证据与事实之间不存在不能解释、无法排除的矛盾;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事实之间各环节紧紧相扣,各事实环节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全案事实清楚;证明结论是唯一的,合理排除其他可能。

(四)证据种类与交通事故认定书

在我国,证据种类是法定的并主要由三大诉讼法确定的。《交通安全法》规定了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但司法实践中交通事故认定书也是追究交通事故责任人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一种证据。三大诉讼法确定的证据种类没有交通事故认定书这一证据种类,所以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独立种类证据在行政、刑事、民事诉讼中使用的话,是一种非法证据。在目前相关法律未作修改的情况下,必须明确交通事故认定书属何种证据。这一问题在法学界颇有争议。

鉴定结论是鉴定人依据科学知识对案件中的有关专门性问题所作的分析、鉴别和判断。一般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属于鉴定结论。然而笔者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宜作为鉴定结论。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制作的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首先,从认定书的内容看,认定书根据当事人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及其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而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对专门性问题从科学技术角度提出的分析判断意见,而不是对直接感知或传闻的案情事实的客观陈述。鉴定结论仅限于解决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而不是就法律问题提供意见。其次,从证据效力看,对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来说,认定书记载的当事人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危害后果以及其中因果关系的确认,是审查的重要内容,也是法律赋予的职权。也就是说,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有权对认定书作出审查,判断认定书的有效、无效。所以,起诉书、判决书的文书内容不受责任认定书的限制。而鉴定结论一般客观性比较强,对案件中专门性问题的证明是其他证据无法取代的。所以,除非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鉴定人的资格问题、鉴定人徇私舞弊行为等等,

鉴定结论很少被推翻。再次,交通事故认定既然是一种鉴定,那么当事人有权选择鉴定机构如司法鉴定机构,但《道路交通安全法》只授权给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所以交通事故认定书不宜作为鉴定结论。

从《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规定的证据种类来看,交通事故认定书可归属于书证中的公文书证。公文书证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所制作的文书,作为证明案件有关情况的书证。文书的制作是有关单位行使职权所作的意思表示,同时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书证也存在问题,即书证只对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作出证明,而不对以后可能发生的法律问题作出认定或推定。交通事故认定书非常明确地载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应承担的交通事故责任所作的带有主观性的认定或推定。所以,交通事故认定书也不宜作为书证。

行政法学中,较为常见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有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许可、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监督、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等。交通事故认定书主要起一个事实认定、事故成因分析的作用,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予以确认的文书。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事实进行审查核实,给予确认、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如果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这种确认不服,按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这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本意。交通事故认定书如果作为证据,当事人可以就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提出质疑,但不能因为证据在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方面存在问题而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如果人民法院对交通事故认定因为涉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而纳入行政审判,人民法院对交通事故认定审理后可能作出撤销判决,在作出撤销判决后同时也会责令公安机关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事故认定,但往往由于时过境迁,交通事故现场的消失致使无法重新勘验、检查,公安机关重新取证已经不可能,此时公安机关在一定期限内不重新作出事故认定违法,在没有取得新证据的情况下重作同样违法,纠纷无法解决。

所以笔者认为,在目前不对《交通安全法》作较大修改和保留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事故认定职权的情况下,宜将该法第七十三条修改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的基本情况;

(二)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

(三)交通事故证据;

(四)形成原因的分析。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意见书。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意见书一起送达当事人。”

这样,交通事故认定书就可以作为一种鉴定结论,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意见书不作为证据,仅提出行政指导意见,也就不存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问题了。

五、结语

《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里程碑,许多方面的规定已与发达国家法律规定和国际惯例接轨。《交通安全法》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上取得明显实效。但《交通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特别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责任编辑:钟 山

作者:罗世闯

上一篇:机电工程资料管理论文下一篇:加强水利经营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