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服务贸易论文

2022-07-03

摘要中医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中医药对外贸易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虽然两者贸易形式、交易方式等方面均不相同。但两者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有带动作用,并且可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本文对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发展状况、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思路进行了阐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协同发展服务贸易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协同发展服务贸易论文 篇1:

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分析

摘 要: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在全球注重发展服务贸易的浪潮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内形势下,京津冀服务贸易如何才能实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了解京津冀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天津以及河北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条件。同时,三个地区在京津冀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中,要根据自己的优势产业来定位,最后京、津、冀还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建设交通网络、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来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引言

21世纪以来,以现代化大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并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区域和控制中心,我国的都市圈起步较晚,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专题汇报的召开,使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成为热点问题。京津冀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域带,具有明显的政治经济优势,但长期以来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缺乏发展后劲。在我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问题对于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2008)提出,未来应培育石家庄成为区域性、以陆路物流为主的物流中心。马春梅(2009)认为,河北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是深度挖掘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扩大河北服务出口的比较优势。杨召东(2012)认为,天津服务贸易出口的优势部门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的传统领域,而保险、金融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新型的服务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王红丽(2014)认为,京津冀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可增加区域服务贸易的收益,建议京津冀三省专注于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根据查阅的资料来看,我国目前对于北京服务贸易的研究相对多一些,对于天津、河北服务贸易的研究文献较少,而对于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少,本文希望在了解京津冀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能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明确京津冀三个地区在服务贸易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希望为更好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京津冀服务贸易现状

(一)服务贸易规模

北京市服务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从2003年的162.2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 000.2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5倍之多,除了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下服务贸易额呈现负增长外,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都在逐年增长。2012年,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为1 000.2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45.1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额为555.1亿美元。2012年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21.25%,占北京市对外贸易总额的24.5%。

天津服务贸易从2006年的110.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88.4亿美元,增长了70.6%,2014年前三季度,天津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73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为99.64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进口为73.45亿美元,同比增长1%。

河北省相对于京津是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起步晚,规模较少,但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河北省2012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5.45亿美元,同比增加36.97%,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18亿美元,进口额为27.27亿美元。

(二)服务贸易结构

2003—2012年,从这十年数据来看,北京市服务贸易以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这3项为主,占到服务贸易总额的50%左右,同时金融、专利、电影音像等新兴行业的服务贸易总额占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虽然变化不是很大,但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绝对数的增长是明显的,2012年服务贸易额分别增长89%、26%、45%,同时这些行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3年天津服务贸易12大领域中,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五大类进出口额合计占全市服务进出口额的92%。其中旅游排名第一,占比达28%。电影音像、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等新兴领域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服务贸易额分别增长150.1%、224%、51.8%和705%。

由于河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特点,河北省服务贸易主要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领域中,在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以及运输和旅游服务贸易等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对金融、信息等新兴的服务贸易投资较少,导致服务贸易的结构不合理。

二、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 京津冀服务贸易具有明显的梯次性特征,具有各自的优势产业

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具备发展金融服务、保险、电影音像、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等新兴服务贸易的条件,这些行业的发展也位于我国的前列。天津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天津港,凭借着港口优势,天津的运输服务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河北来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其一大优势,在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方面发展迅速。京津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各自的优势产业,这也为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京津冀均具有各自的优势产业,在协同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可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 京津冀服务贸易合作可增加区域服务贸易的收益

京津冀是一个拥有着1.2亿人口的庞大消费群体的经济区域,其市场容量占全国市场总容量的比例超过了1/10,具有良好的服务贸易合作基础。北京正处于服务贸易转型期,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向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转型,这期间必将伴随一些传统型服务贸易的外溢,这就为京、津、冀三地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北京可以将一部分传统服务贸易转移到天津和河北,集中资金和技术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天津和河北承接一部分北京的传统服务贸易,来实现自身服务贸易的发展和优化,通过推动产业转移,可逐步实现三地互利共赢。

三、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中的定位

(一)北京作为核心,着重发展高端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协调区域合作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京津冀中发展最快的地区,理所当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核心。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各种高水平的会展、演出在北京举办,媒体、版权服务和影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北京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北京是许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科技机构的聚集地,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同时汇集了大批各专业的人才。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北京市应着重发展金融、信息等高端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同时在京津冀区域服务贸易合作中充当贸易创新的尝试者,创新服务贸易模式,开拓新兴市场。北京在汇集服务贸易发展资源的同时应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本身强大的实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引领天津和河北服务贸易的优化发展,协调区域合作,达到区域共赢。

(二)天津着重发展物流和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

天津是北方的经济中心,滨海新区是我国重要的物流基地和国际物流中心,天津港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天津应充分发挥其港口城市的优势,着重发展运输服务贸易,为京津冀区域的经济资源流动提供便利。将北京商品市场流量大的特点与津、冀两地货物周转的优势结合起来,三地在物流运输方面联手,推动天津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则既能促进京津冀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也能带动全国运输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

天津是首批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并先期跨入了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行列,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国际一流“国家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的目标,天津应着重发展服务外包,扩大在岸外包业务规模,同时推动离岸业务的增长,提升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和服务水平。

(三) 河北大力发展旅游、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等服务贸易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且相较北京、天津来说劳动力成本较低,河北省现已拥有众多的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等建筑业企业,拥有多个国家、省级劳务基地县。在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方面,河北省拥有规模和盈利方面的较大发展潜力,而且能够带动国内技术、设备、材料的出口。

河北本身也拥有自己特色的旅游资源,河北省可以利用独特的海滨海岛、坝上草原、长城文化、温泉湿地等优势资源,与北京、天津联合发展“大旅游圈”,形成一线式旅游服务,进行京、津、冀旅游产品的差异开发和错位发展,使三地旅游优势互补,优化旅游产品空间结构,全面促进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还能够缓解北京假期的旅游压力。

四、推进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对策

目前京津冀的合作交流大多都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合作的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要从政策上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践行,引导京津冀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交通先行是重点,国家已经在积极进行京津冀的交通网络建设,对京津冀交通的规划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多个方面,目前连接北京和河北的城际公交已经开通,京津冀城际铁路网正在建设中。交通网络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还将为京津冀运输服务贸易的合作带来便利,为京津冀联合发展运输服务贸易奠定基础。

北京在服务贸易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的转变过程中,要带动津、冀两地服务贸易的优化发展,在协同发展过程中,明确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合理分配三个地区的效益,在京津冀的联合发展下实现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进步。

作者:王晓颖

协同发展服务贸易论文 篇2:

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探究

摘要 中医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中医药对外贸易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虽然两者贸易形式、交易方式等方面均不相同。但两者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有带动作用,并且可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本文对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发展状况、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思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医药;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协同发展

我国中医药历经千年发展,其理论也不断完善,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瑰宝。在中医药发展历程中,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对外交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澳大利亚、匈牙利、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为中医药立法,承认其合法地位。中医药在以往的对外出口中一直以中药类产品为主,而出口的产品又以原材料、半成品和提取物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优势不强。这些都影响中医药在海外的进一步拓展。为了实现中医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国家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包括了医疗、科研、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服务内容。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分析中医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探究两者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协同发展思路。

1 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1.1 中医药对外贸易梗概 在中国古代的国际交往中,沿着丝绸之路,中医药传播到朝鲜、日本、印度、东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由大食(阿拉伯帝国)商人外运的中国药材近60种,其中植物药有40余种如人参、茯苓、肉桂等,矿物药有10余种如朱砂、雄黄等。这些药材不仅在阿拉伯地区销售,还通过阿拉伯商人将其转运到欧洲。同时中国也从国外引入了众多中药品种。据《草本纲目》记载,隋唐时期从大食(阿拉伯帝国)传入的药材就有:马脑、阿芙蓉、苏合香、丁香、乳香等。明清时的药材贸易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明清时期不仅将茯苓、牛黄、水银、朱砂等中药材传播到海外,与此同时也将中医药学伴随着对外贸易传往国外。从我国传出的医药类书籍,曾被日本、朝鲜等国家确定为医学的必修书目。中医药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往来,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相互交流,加深了其他国家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知。

1.2 中医药货物贸易发展现状 中药出口的产品主要有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中成药和保健品四大类。从2008年到2015年,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呈现上升态势,从13.09亿美元上升到37.7亿美元,上涨幅度达到了188%。2016年,中药类产品的出口总金额出现负增长,而且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植物提取物和保健品的出口额均出现负增长。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金额占到了总出口额的56.25%,2016年出口金额同比下降10.83%,这也是造成中药类产品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的出口金额变化幅度比较大,而中成药和保健品的出口金额变化幅度趋于平缓,可见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的出口情况对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金额有着重要影响。

2008年到2016年,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一直是最大的,并且从2014起就占到了总出口额的50%,占据了半壁江山。植物提取物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变化趋势与中药材及饮片的趋势正好相反,两者图形以40%为对称轴不完全对称,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两者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相对稳定,在80%~85%之间。由此,中成药与保健品两者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也一直维持在15%~20%之间。见图1。

中医药货物贸易除了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中成药和保健品这四类中药类产品外,还有中医医疗器械、中医医用敷料等。中医医疗器械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有针灸针、电针仪、艾灸仪、中医理疗用椅、煎药机、中药切片机、小针刀、刮痧板、多功能诊疗仪、中医体质辨识仪、美容用针灸针、针灸模型等。但目前无法找到中医医疗器械、中医医用敷料等进出口的权威数据。因此,也无法对他们的出口情况进行分析。另外,我国对中医医疗器械的創新意识不够。例如,中药煎药机最早是从韩国引入到我国,解决了原有手工煎药效率低等问题,给患者服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3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中医药服务以其“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关注和民众欢迎,国际发展前景广阔。在没有提出中医药服务贸易这一概念前,实践过程中我国就已经广泛开展了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跨境支付、自然人流动这四种模式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商务部共同发布了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建设名录以及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建设名录。随后,各地方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先行先试行动计划。北京市策划了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项目,以带动中医药境外消费服务贸易模式的发展,传播中医药文化。北京市朝阳区将创建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区,目前朝阳区内可提供涉外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中医医疗机构有10余家。江苏省南京市力争到2017年建成“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四个项目”,并制定了到2017年全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明确目标。河南省南阳市在其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在健康养生、旅游服务方面的优势,吸引国际上的各界人士前来体验中医文化和养生保健服务,力争培育出具有仲景文化特色的中医药服务知名机构和品牌产品。各地方政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依托和整合各自中医药资源,逐步形成了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就目前而言,中医药服务贸易仍处在初级阶段,贸易规模较小,仍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全方面、多层次地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进一步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1.4 中医药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目前关系 中医药有别于西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医中药不能分家。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之中,中医师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中药,中药又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辨证论治,合理用药,才能有效发挥中药的功效与作用。光有中医,没有中药,中医没法发展;光有中药,没有中医,没有人能正确使用,也不能发挥其作用。由此可见,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医药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程度不高。出口的中药类产品很少用于中医师治疗病患,很大一部分用作了海外药商生产药品的原料。为他国的药品生产提供原料,这说明我国的中药企业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低端,为他人作嫁衣裳。另外,海外对针灸的接受程度高于对中草药的接受程度。例如,在英国中药和针灸是被区别对待的。对针灸评价都是正面的,虽肯定中药的疗效,但对中药的安全性和质量表示担忧[1]。同时,国际上出现了对中医药学的异化和中医针灸“去中国化”倾向,将中医药学分割成针灸、中医和中药几个部分[2]。这对中医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将两者存在的联系割断。虽然中医师凭借针灸可以在海外立足,因此也可以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是如果不使用中药,对于中医药货物贸易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针灸的国际化并不等于中医药的国际化。针灸、中药两者都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医师医治患者的法宝。只有中医药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被国际社会认可,才是中医药真正的国际化。因此,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联系仍需进一步加强。

2 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2.1 中医药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具有促进、支撑作用 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包括范围广,涉及了医疗、教育、科研、商务、养生旅游等服务内容,可以通过促进中医药医疗、教育、文化交流,从而带动货物贸易的发展。目前很多在海外拓展比较成功的企业,均采用了“以医带药”的发展模式。如三九药业收购兼并重组海外零散的中医诊所,以医带药,将中医药推广到海外。北京同仁堂也凭借“以医带药”模式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已在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1家公司,115家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和中医养生中心,在海外累计诊疗的患者超过3 000万人次[3]。一些中医药服务产品贸易独立于货物贸易而存在,比如中医按摩、推拿等。这些效果确切、简单价廉的中医服务可以加深外籍人士对于中医药的了解,增加他们尝试使用中医药物治疗的几率。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药服务贸易也间接促进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派生出了对货物贸易的需求。总的来说,货物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服务贸易的发展。

2.2 中医药货物贸易面临困境 中药类产品总出口额从2008年到2015年一直持续增长,主要是靠植物提取物拉动,增长的含金量不够,而且2016年还出现了负增长。中药类产品出口长期以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位于中药产业链的最底层。长期出口初加工或半成品,造成了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中药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98年的0.72下降到2010年的0.48[4]。中成药、保健品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药产品出口额一直徘徊不前,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逐年下降。美、韩、德、日等国家进口我国经过初加工的中药材和半成品,将其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成品药,再以高价返销我国,高额利润就直接被其垄断了。

2.3 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是现实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全球贸易结构向服务贸易倾斜,服务贸易也成为了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5]。目前,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较大、竞争力不强、出口结构不合理、科技技术含量高的服务贸易起步晚。中医药服务贸易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就有重大战略价值。中医药服务是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一项重要资源,做大做强中医药服务贸易有利于调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提升服务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扩大中医药在海外的应用范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提升我国形象和软实力。

2.4 中医药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促进海外中医药立法 目前,世界上对中医药立法的主要国家有澳大利亚、匈牙利、泰国、新加坡等;对中医药体系中的针灸立法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有加拿大五省(魁北克省、艾伯塔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安大略省和纽芬兰省)、美国各州、智利等[6];立法进程中的国家有新西兰,在2016年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新西兰卫生部官员明确表示新西兰将对中医药立法。海外国家或地区对中医或针灸立法,都是因为中医药在当地产生了足够的影响,继而对中医药立法。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先对中医药立法,然后再让中医药进入的。大力发展中医药对外贸易,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外海的影响,为中医药海外立法夯实基础。

3 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3.1 中医药在海外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中医藥对外交流合作频繁,逐步得到世界的认可,世界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在加大。据统计,海外各类中医药从业人员约30万,中医医疗(含针灸)机构达8万多家。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疼痛、皮肤病、妇科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获得了海外的患者的认可[7]。显著的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基石,是中医药最好的广告。另外,欧美等主要国家刮起了崇尚天然药物的风潮,这为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同时,欧洲也是世界上最大天然药物市场。在欧盟共有1577个传统植物药品可在其成员国上市,其中有我国的2个中成药品种[8]。另外,我国市场上就有不少从国外进口的天然药物,如德国生产的施图伦滴眼液、迈之灵片、爱活胆通、施保利通片等药品。虽然现在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还存在着很多壁垒,但天然药物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成药的研发与应用。

3.2 国内政策的支持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别指出“鼓励中医药等新兴服务出口”;商务部等3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将中医药服务贸易作为重点领域。2016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支持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这些政策文件对于中医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中医药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 发展建议

中医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应当利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机遇,提升货物贸易的科技含量,实现两者协同发展。

4.1 重视中医药国际教育中的中药部分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也是目前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最好的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现有23所招收海外留学生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截止2014年各高校拥有的留学生总人数多达八千余人。同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等中医药院校在海外建立分校,或与海外高校开展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海外办学。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中醫药文化对外传播,为海外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目前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不重视中药,培养出来的很多中医师不熟悉中药。这就很大限制了中药的使用。因此,中医药教育要培养会使用中药的中医师。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拥有较多的留学生,学校应当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让留学生不仅能学到中医药基础知识,还能学到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做到既能会用针也能会用药。截止2012年,澳大利亚的中医师3 952名,单纯针灸师1 534名,占总人数的38.8%,其他的中医师均熟悉中药[10]。因此,按国家人口比例,澳大利亚是中成药进口最多的国家[11]。而中成药一直是中医药国际化的一个风向标。澳大利亚中医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4.2 中药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中医药货物贸易具有竞争力,说到底还是需要有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没有过硬的产品,就没有办法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出口的中药类产品科技含量低与中药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有关。据统计,2013年世界医药前10强的企业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比值平均为18.03%,而我国中成药产业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比值不到2%[12]。中药企业面临科技创新不足的问题,应当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实现自身的技术水平新突破,生产更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型产品。从而摆脱目前以出口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等初加工或半成品为主的局面,提高中成药、保健品在中药类产品出口中的份额,推进中医药货物贸易实现质的提升和跨越式发展。提升了中药类产品、中医医疗器械、中医医用敷料等货物的科技含量以及质量,才能全面提升中医药货物贸易的竞争能力。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拥有独天独厚的条件,应当生产出高品质、高质量、高科技、疗效好的中药类产品,促进中药科技的发展。

4.3 建立健全中医药对外贸易统计体系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通过统计方法的处理,可以总结中医药对外贸易的发展规律,对未来中医药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地预测,为人们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支持。然而,目前中医药对外贸易的数据比较缺乏,无法收集到准确的数据加以分析和利用。比如,中医医疗器械出口金额、海外中医的从业人数、中医医疗中心等数据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收集。北京、上海等地区正在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又比较完善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有关政府部门可以在北京、上海开拓性工作的基础之上,建立全国通用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为各中医药服务贸易企业、机构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加快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阿剑,叶青,吴青.基于语料库的中英新闻媒体中医药报道对比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2):1750-1754,1766.

[2]黄建银.中医针灸国际发展中出现的战略性风险分析及有关对策与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878-880.

[3]卢泽华.百年老字号海外新征程(中国品牌在海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5-3(08).

[4]李荣,李瑞锋.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3(1):87-90.

[5]唐保庆,张莹.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路径——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4.

[6]海外华人中医药群集体,国际中医药发展和立法情况概览[J].中医药导报,2016(22)9:1-5.

[7]何崇,中医学国际化生存的优劣势分析及战略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6(22)24:1-5.

[8]张中朋,汪建芬.我国中药贸易现状及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2):278-282.

[9]朱强.澳洲针灸人才发展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10]杨伊凡.中药国际化,教育须先行[N].中国中医药报,2014-6-27(003).

[11]别春晓,杨慧,陈玉文.我国中成药制造业大型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J].中成药,2016,38(9):2051-2054.

作者:王晶 李昕雪 潘昡 农钦 杨柳 朱晨

协同发展服务贸易论文 篇3:

“德国经验”对促进四川省服务贸易发展的启示

摘 要:服务贸易是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各国竞争的焦点。德国一直是世界服务贸易的主要提供国,其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分析德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其成功经验,提出发展四川省服务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德国经验;服务贸易;四川省;启示

在全球后危机时期,特别在2015年全球需求疲软、世界贸易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保护环境、促进就业、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浪费以及增强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欧盟作为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经济体,不仅贸易量大,而且贸易顺差增长显著。德国在其中的贡献尤为突出。在“服务立国”的理念指引下,德国已成功的实现了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的升级和转型。目前,德国已是世界服务贸易领域的大国和强国。四川省作为中国西部内陆省份,近年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其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相对于发达国家或我国沿海省份而言仍比较低,还存在着总量偏小、层次偏低、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当前,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促进四川省服务业对外开放以及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是四川省在“新常态”下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服务业主导经济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德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寻德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四川省服务贸易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

一、德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二战失败后的德国,为了摆脱战败的阴影,坚持以工业立国,大力发展经济。德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将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紧密的结合起来,认为服务领域的革新需同工业领域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的革新齐头并进,因此,一直以来德国都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放在战略核心地位。德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也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1960年,德国的服务业在全国总价值创造中仅占41%,而据联邦统计局数据,2014年德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73.6%。德国良好的服务业基础带动了其服务贸易的稳步发展。目前,服务贸易已成为德国最具活力的经济行业。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以来,德国服务贸易金额呈稳步增长趋势,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12.50%增至2014年的17.16%。截止到2014年,德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594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见表)。

德国作为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和世界贸易的大国、强国,在很多领域如建筑、运输和物流服务、信息与通讯技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和环境服务等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服务贸易在德国取得了辉煌成就,有效的促进了德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其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德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德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

德国服务贸易在全球强势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其一套完整的服务贸易管理与运行体制,其成功经验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势的服务业是德国服务贸易的中流砥柱

服务业是德国的核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4年德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7%、,25.7%和73.6%。2015年德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最多,增加量和增幅分别为34.1万和1.1%。德国服务业中以贸易、金融、保险、旅游和会展业等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总的来看,德国服务业具有规模大、行业高度集中、本土特色明显等特征。雄厚的服务业基础为德国服务贸易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是服务贸易发展的依托

首先,在德国每个服务行业领域都有相对应的管理部门。联邦交通部管理交通运输,财政部管理金融、保险、证券,卫生部管理医疗卫生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余则划归经济能源部管理。联邦经济能源部下设的一个官方机构: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具体负责德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促进工作。其次,德国的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自己的协会组织,例如德国工商总会、直销联合会、德国贸易展览协会、德国信息经济、通信与新媒体协会等,它们对行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制订以及促进内外交流、提供信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健全的服务贸易立法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了给服务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德国政府在联邦一级和州一级法律基础上,编制了《电信法》、《建筑法》、《招投标法》、《保险法》、《多媒体法》等行业性法律法规。此外,为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要求,德国于2000年12月颁布了《服务业统计法》,为更好地掌握德国服务业的经济实力、结构特征和发展状况提供了可靠依据。每一项法律或法规都对各类服务行业的运作和行为做出了严格规定,也使德国的服务贸易在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

4.德国政府在发展服务贸易中的多重作用

德国政府在发展服务贸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可以归结于:保护和促进以及其“引导”作用和“服务”意识。具体体现为,德国政府对一些关键的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其它则通过财政投入、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外汇管理、引进外来人才等举措来推动本国服务业的发展。此外,德国政府高度重视为企业“服务”,政府的职能除了管理和协调以外,就是为企业服务、提供信息资源,每个行业和部门都有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

5.服务贸易展会是德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

德国是世界展览大国,其国际性展会专业性极强,服务贸易展会也不例外,现有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展会主要涉及旅游、物流运输、创意发明、酒店餐饮、广告推广等,其中柏林国际旅游展、慕尼黑国际物流展、纽伦堡国际创意展、斯图加特酒店餐饮展等都是世界领先的著名服务贸易展。德国展会业的成功归结于其展会公司与行业协会的紧密合作,双方共同打造知名的展会品牌,同时,政府也把展览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将培育展会、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

三、德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成功经验对四川省的启示

德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成功经验对四川省在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发展服务贸易带来重要的启示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德国对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高度重视对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德国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我们都应把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放在核心位置。特别是在工业生产进一步降温、制造业遇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不断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将在未来几年超过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在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四川省更应充分认识到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服务业和新兴服务贸易是增加就业、实现贸易内部结构优化、促进贸易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增强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西部内陆的省份而言,与先进的东部沿海城市竞争中,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能避开内陆省份发展货物贸易的短板,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和资源耗费,减少环境污染,是新常态下四川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突破口。

2.健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

德国的各类服务业协会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其对行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制订、信息传递和共享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四川省应规范和健全服务业的行业协会组织,建立行业联盟,充分发挥这些协会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市场运作和协调作用。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使服务贸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为使四川的服务贸易稳步发展,我们应在国际规则下,尽快构建符合我省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整个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并且一定要与国际接轨;其次,要建立一类服务行业的具体法律制度,使服务型企业在市场运营中规范竞争、有法可依;第三,要健全有关服务进出口的相关法规,建立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完善统计工作,积极营造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环境。

3.增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服务意识

目前,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更多表现为行政干预,而非合理的保护和促进。借鉴德国的经验,政府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对于保障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虽然政府不可能通过其政策扶持创建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但政府可以创造让一个企业能够获取战略竞争优势的产业环境。因此,四川省政府部门应简政放权、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完善公平的法制体系,为中小及大型进出口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更多的通关便利条件,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协调作用,建立完善的统计体系和方法,重视制定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同时又兼顾保护本土市场和国内企业的利益以及限制外来竞争的双重性。近年来,四川省服务贸易有了快速的发展,政府的各项政策,如: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督管理、税收优惠、投资倾斜等扶持和激励都对服务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的结构有着重要作用。

4.推进四川省服务贸易企业的成长

德国众多一流的、规范的服务贸易企业对推动德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商务厅2014年的数据显示,四川省服务贸易企业规模在10万以下的企业家数有2240家,占比61.29%,而其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仅为5059万美元,占比0.81%;10万-100万的企业家数为991,占比27.11%,进出口额33626万美元,占比5.36%,总的来说,该组数据显示出四川省服务型企业规模较小,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认知度不高,对日益国际化的服务业还缺乏充分准备。要改变这一现状,四川省的服务型企业首先应该面向国际市场,以出口为导向,在严格执行ISO9001:2000的质量管理体系前提下坚持“走出去”的战略,获得国际贸易“通行证”,才能有效跨越国际贸易壁垒,在品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推进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做到程序化、标准化和精准化。第三,要学习德国人严谨的工作态度,善于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为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打下基础,同时也在从“中国制造”、“中国质造”、“中国智造”直到“中国创造”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5.做大做强四川省展会业打造对外宣传和交流平台

如前所述,德国众多知名服务贸易展会对其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经验对四川省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具体而言,首先,四川省应充分发挥西博会、科博会、旅博会、进口展、欧洽会、中国(成都)服务外包创新峰会、成都软洽会等我省知名展会平台作用,提升地方开放程度,扩大服务贸易的海外宣传力度;其次,除关注本土和本国的会展之外,还应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展会、展览机构、服务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优化我省展览业结构和提高国际化程度;第三,推进“互联网+展览”的发展模式,实现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相融合以及网上办展,充分利用大数据等营销手段;第四,通过完善展览场馆基础设施、培育知名展会品牌和一批专业的展览企业来打造四川省一体化的展览业体系,促进会展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增强其在国内和国际的综合竞争力。

6.深化中德服务贸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德国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历史久远,民族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并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对我省服务企业具有示范和学习效应。为此,四川省应积极吸引德国专业服务领域的外资,除了深化在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领域的合作外,还应加强与德国在高等教育、文化、金融和投资等领域的国际交流,推动四川省服务企业的跨境服务,国际专业服务外包能力,稳步提高四川省服务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四、结语

近日,四川省省会成都被列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也是西部唯一入选的城市。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四川省应充分抓住这一“再出发”的契机,立足于成都作为服务贸易“首位城市”的战略地位,带动周边各市(州)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升综合竞争力,构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四川服务贸易新优势,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带来的新机遇而谋求更大的、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丽萍.2014年世界贸易形势分析及2015年展望[J].经济信息绿皮书,G17:177-186.

[2]梁可.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经验借鉴[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1):145-146.

[3]路明.中德服务贸易对比与借鉴[J].国际服务贸易评论,2012(6):271-280.

[4]汤婧.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服务贸易评论,2012(6):141-147.

[5]德国服务贸易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驻德国经商处[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jlyd/201512/20151 201199867.shtml,2015-12-02.

[6]德国服务贸易展会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驻德国经商处[EB/OL].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dxfw/jlyd/201002/20 100206773132.html,2010-02-07.

[7]中国服务贸易统计[R].中国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2014.

[8]德国服务贸易的管理机制与发展促进政策.中国驻德国使馆经商参处[EB/OL].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m/201205/2 0120508127794.html,2012-05-16.

[9]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EB/OL].http://www.sc.gov.cn/10462/10883/11066/2015/6/11/10 339015.shtml,2015-06-11.

[10]StatistischesBundesamt.德国统计局.https://www.destatis.de/EN /Homepage.html.

作者简介:张琳(1976.12-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德国不莱梅大学,获经济和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者:张琳

上一篇:商务英语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平行进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