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

2022-11-16

第一篇:服务贸易发展重点领域

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重点领域

附件

1、

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重点领域

(一)能源领域 研究方向:

1.工业节能。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化工、建材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大型预焙铝电解节能技术和全石墨化阴极。

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大力开发煤液化、煤气化以及煤化工等转化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燃煤污染物综合控制和利用技术与装备等。开展洁净高效煤炭洗选工艺设备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能炼焦技术的研究开发。

3.可再生能源。重点研究开发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高效催化生产可再生清洁能源关键技术,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技术。

4.新型电源。重点研究开发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燃料电池基础关键部件制备和电堆集成技术,燃料电池发电及车用动力系统集成技术,高效二次电池材料及关键技术、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高效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等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动力锂离子电池、新型改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锌镍电池、电动车或混合电动车用镍氢电池、液态锂离子电池、新型电池负极和正极材料等关键技术。

(二)制造业领域 研究方向:

1.机械。重点研究开发大型冶金机械、工程机械、矿山及安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造纸机械、农业机械和粮食深加工成套设备;优先发展全自动高精度冷轧铝板带箔成套装备、高精度冷轧带钢成套设备、数控机床、高精度机床、高性能数字控制系统、高速电主轴和直线电机。研究开发重大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重点研究开发超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装置及电力自动化设备,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及产品、继电保护与配网自动化产品、电站自动化成套设备。

2.汽车及零部件。重点研究开发客车、轿车、重载和特种运载重型车辆等专用特种高效运输装备,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等新型运载技术和工具;混合动力、替代燃料、电动和太阳能等新能源汽车。开发客车和轿车车身设计技术、汽车排放控制技术,以及关键配套基础部件。重点研究开发新型汽车自动变速器、电子接插件、新型轴承、凸轮轴、高性能汽车发动机缸套、智能制动器等汽车零部件。重点研究开发大型盾构机、运梁设备和公路养护技术及装备。

3.冶金。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建材窑炉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和高温烟气余热发电技术;钢铁和有色金属连铸连轧关键技术,带钢炉卷轧制技术;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 1 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开发应用短流程电解铝和电解铅直接合金化节能生产技术,氧化铝和大型予焙铝电解的高效节能技术,镁高效节能制备技术,氧气底吹和侧吹炼铅技术;低品位资源和废弃尾矿的综合利用开发技术。

4.化工。重点研究开发高分子分离膜材料、新型功能尼龙、新型离子交换纤维、新型高分子导电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油田化学品、食品添加剂、医药中间体、造纸化学品、新型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开展煤化工、盐化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消化吸收创新;研究开发新型分离技术及设备、绿色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化肥、纯碱与烧碱等传统化工产品。

5.食品。重点研究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功能食品,新型食品添加剂,营养功能成分的快速精确检测技术和食品高效灭菌技术。研究开发小麦蛋白薄膜改性技术及谷朊粉系列植物蛋白产品关键技术、生物酶法制取大豆及花生蛋白功能性多肽关键技术、生物菌群共生体系及固定化细胞生香技术、肌醇转化制取及分离提纯关键技术和肉类制品热凝固关键技术等。利用生物技术对食品工业原料品质进行改造,加强食品行业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研究。

6.纺织。重点研究开发高档面料和新型纤维以及电脑分色、数字喷墨印花、激光裁剪技术;开展大豆蛋白纤维高档抗皱系列服装面料、车用功能性纺织品、农用纺织品、艺术纺织品的开发设计。重点开展功能性可机洗防缩羊毛、超细羊毛再生技术及动物蛋白合成纤维、可降解PLA聚乳酸玉米纤维、LYOCELL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耐强冲击芳纶、功能性非织造纺织品、特宽幅环保面料、负离子粘胶纤维防护服面料等纺织新材料研究开发。开发应用纺织品制造业清洁生产技术。加强服装设计、裁剪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7.新材料。加快新材料技术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突破新材料设计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超硬材料制品及制备技术;优质高效特种耐火材料及制品;铝镁合金新材料及先进制备技术,变形镁合金板带新工艺;特种铜合金功能材料及加工技术,钛合金及制品加工技术,钼制品加工技术;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相关材料及其关键技术;功能尼龙、分离膜材料、新型密封材料、医用等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高效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提升“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

8.生物技术。重点开展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研究,在作物优良种质资源创新、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植物脱毒快繁、畜禽疫病快速诊断及检疫、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等高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重点研究开发新型酶制剂,加强优质高产菌种选育,开展生物催化、特殊生物鉴别及其诊断技术研究,进行生物质资源的微生物转化利用,开发环境友好生化产品和技术,开发核糖、核苷、谷氨酰胺、L-乳酸等生化产品;采用高产新菌种、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味精、酒精、乳酸等生产技术进行嫁接改造。

重点研究工具酶、临床诊断用试剂新产品及更新换代产品的研发,研究开发新型生物疫

2 苗产品,开发新的血液制品,开展抗生素药物方面的研究。

9.先进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极端制造技术,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分布式协同设计技术,系统集成和过程集成方法与技术。重点研究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方法、数字样机和虚拟制造技术,近净新型毛坯制造与材料、快速成型制造和优化设计技术,激光、表面覆层等特种加工技术,开发先进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设计、制造、产品数据和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重点研究开发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优化控制、生产过程故障预警与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智能化制造执行系统产品、柔性作业调度模型与方法、制造执行全程监控与管理技术和在线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的寿命预测技术和智能化检测技术,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服务机器人技术,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

(三)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研究方向:

1.计算机及软件。重点研究开发涉密计算机、税控收款机等专用计算机,高档微机整机设计技术和生产技术;开发高档PC机及PC服务器。

发展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GIS软件平台;发展中文支撑软件,中间件、控件技术与产品;开发程序设计、测试等各种工具软件;重点发展行业和部门应用软件,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2.电子元器件及材料。重点研究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液晶显示器件、多晶硅、单晶硅抛光片、砷化镓单晶片等半导体材料,气敏、压敏、热敏元件及传感器。

3.数字视听设备。重点研究开发数字音频广播接收系统、高清晰度电视系统、交互有线电视系统、液晶、等离子平板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智能可视电话、网络电视,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家电产品。

4.通信技术设备。重点研究开发数字移动通信设备、智能信息网与增值服务、异步传输模式(ATM)交换设备、STM-4以上的SDH光纤传输设备、卫星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发展适应宽带化、数字化、个人化的数据交换设备。

5.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及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网络设备、传输设备与接入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开发智能化终端和数字家庭设备,支持多媒体、网络计算等宽带、安全、泛在的多种新业务与应用。

6.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现代通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知识服务、现代会展和电子政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所需要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应用支撑软件、计算平台、基础设施与设备,发展软件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整体解决方案。 (注:详细内容见《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第二篇:服务贸易发展影响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和影响

演讲稿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二战以后,日本于1951年开始恢复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1953年年2月, 日本生命保险、第一生命保险和明治生命保险分别出资2.2%、2.4%和6.2% , 参加了东京银行在美国金融业的直接投资。

但到60年代末, 由于金融保险公司的资金力量非常有限, 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发展缓慢。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七十年代初, 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在保险业上,主要保险公司中除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协荣生命保险和明治生命保险外, 其它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仍没有明显增长。这种情况在七十年代后期也没有多大改变。

到1979年末, 日本十大保险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的当地法人企业只有39家, 而且, 主要是由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和协荣生命保险建立的。其中, 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的子公司虽多达19家, 接近总数的一半, 但不论是独资经营, 还是合资经营, 投资的规模都很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然而, 进入八十年代后, 特别是1984年后,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出现了异常的发展。例如,十大保险公司同时开始或加强了对外直接投资, 在短短几年内就建立起了53家当地法人企业, 超过了以往的总和。

这一时期, 日本金融保险不仅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增多, 投资规模也普遍增大,也在国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 并独资经营了资本金超过3000万美元的较大企业。由于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不断增加, 规模也不断增大, 其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金融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结果, 不仅使其成为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主要部门, 而且, 使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1984, 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额由1983的11.67亿美元猛增到20.85亿美元, 占当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0.5%, 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业者。1985年和1986, 又连续猛增加82.7% , 分别高达38.1和了72.25亿美元, 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也分别高达31.2%和32.4%。到1987年3月末, 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投资余额达180.8亿美元, 一举超过了商业部门的145.3亿美元, 矿业的124.3亿美元, 在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中跃居第一位。

在四大非制造业投资中,商业投资是日本最先开始的对外直接投资,而金融保险业投资是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尤其是80年代后期,金融保险业投资不仅是最主要的非制造业投资,而且还牵引了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达到顶点的1989,金融保险业投资为20424亿日元,占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30.2%,同,金融保险业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2.6%。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与社会领域发生了自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

济泡沫带给日本国内持续的经济紧缩和衰退,促使日本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大量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移向海外。90年代以来,金融保险业投资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在1998恢复到20964亿日元,稍稍超过1989的水平。

金融保险业出于信息收集的目的较强,1994年达到对外直接投资25.7%的比重。值得指出的是,日本金融保险业在经历19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泡沫后,暴露出诸多管理、信用和风险问题,使得199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收集信息的目的增强外,强化地域系统统筹管理的功能叶明显加强,由1994年的1.5%增至2002年的

3.5%,而处于资金调剂及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有所减弱,由1994年的28.4%降至2002年得21.1%。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给日本保险市场带来巨大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兼并重组成为方向,其中既有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重组、寿险公司内部的重组,也有寿险公司与财产险公司之间的重组,整合过程持续了5-6年时间。

五、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比之下,2003年后金融保险业投资却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面,2001~2004年,商业投资为721亿日元,金融保险业投资为535亿日元,分别占对华投资的39.1%和29.0%。2005年,金融保险业投资为597亿日元,商业投资为534亿日元,分别占对华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36.6%和32.8%。2004年,保险市场并购重组基本完成,市场结构趋于稳定。在监管机构为市场主体创造较为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允许其按市场化原则竞争、重组,有利于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日本对海外服务贸易业,特别是对金融及保险业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日本又以欧洲为重点投资地区。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对欧洲"按行业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2001-2004年间,日本对欧洲的贸易和金融及保险业的年投资比重均超过当年对欧洲投资总量的50%,分别达到50.21%,57.37%,54.08%和53.14%。其中,金融及保险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1.77%,43.94%,34.10%和48.30%。因此,长期以来日本对欧洲投资的重点放在非制造业的贸易,金融和保险业及服务业,这使该地区非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

PPT: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

60年代末,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发展缓慢。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七十年代初, 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直接投资的规模都相对较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进入八十年代后, 特别是1984年后,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出现了异常的发展。

这一时期, 日本金融保险不仅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增多, 投资规模也普遍增大,也在国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

金融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结果, 不仅使其成为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主要部门, 而且, 使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大量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移向海外。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金融保险业投资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在整顿中逐渐恢复,在1998恢复到20964亿日元。

五、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比之下,2003年后金融保险业投资却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保险市场并购重组基本完成,市场结构趋于稳定。在监管机构为市场主体创造较为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允许其按市场化原则竞争、重组,有利于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日本对海外服务贸易业,特别是对金融及保险业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长期以来日本对欧洲投资的重点放在非制造业的贸易,金融和保险业及服务业,这使被日本金融保险直接投资地区非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

第三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 市场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 交通 、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 保险 、国际运输、 教育 培训、信息技术、 民族 文化 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 管理 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 环境 建设。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发展:(1)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3)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4)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2、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正像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 图所表示的,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步伐加快的今天,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与 APEDC其他一些成员经济体相比,在国民待遇、市场准入、透明度以及统计数据和信息收集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故而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家应有目的地区分禁止开放、限制开放和鼓励开放三种类型,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对沿海地区具备条件的优先发展,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银行、保险、咨询、邮电、通讯等。而中西部等地区则可待成熟了再推广。

3、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步开放服务业的,也没有一个国是毫无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的。因此,面对国际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中国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凡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

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项目,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不开放,不允许外资进入;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项目,允许开放,允许外资进入,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要规定其股份的最高界限;除以上两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门或项目,要安全开放,实行自由化的政策,但应在坚持国民待遇的原则下,采用严格规范的国内政策以限制和推迟外资进入。另外,《服务贸易总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中国应充分加以利用。保护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有选择地、适度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这样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了保护。第二,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资格限制等。第三,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业进行管理,如价格管理、垄断竞争行业管理等。第四,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加快服务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律法规。因此,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同时,依据GATS进行保护性立法,最大限度地缓和与减少外来的强大冲击波。

5、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其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服务贸易涉及诸多部门,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建议中央、国务院建立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协调小组或委员会,负责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立法、对外谈判和政策协调等事宜。

6、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和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及中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日益融入到全球一体化是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严峻挑战ˇ也是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机遇。

第一ˇ加强政府作用ˇ打破壁垒ˇ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壁垒林立ˇ据关贸总协定统计ˇ全球服务贸易的壁垒有2000多种。《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贸易规则也承认了这一领域管理贸易的合法性ˇ规定彼此感兴趣的国家进行双边谈判ˇ讨论服务业市场开放问

题。因此ˇ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应该重视利用政府谈判ˇ打破壁垒ˇ发展服务贸易ˇ我国政府对本国的服务贸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ˇ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ˇ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第二ˇ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ˇ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发展ˇˇ1ˇ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ˇ如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金融业、保ˇ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ˇˇ2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ˇ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ˇ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ˇˇ3ˇ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ˇ的基础行业ˇ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第三ˇ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ˇ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ˇ故而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ˇ我们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ˇ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ˇ稳妥、慎重、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第四ˇ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凡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ˇ目ˇ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ˇ不开放ˇ不允许外资进入ˇ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ˇ目ˇ允许开放ˇ允许外资进入ˇ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ˇ要规定其股份的最高界ˇˇ除以上两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门或ˇ目ˇ要安全开放ˇ实行自由化的政策。

第五ˇ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ˇ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ˇ其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ˇ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ˇ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ˇ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 ˇ可见ˇ为出口而进口ˇ以引进促出口ˇ能够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部门ˇ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空间ˇ改善出口结构。服务贸易是新世纪重要的贸易形式ˇ中国ˇ由一个贸易大国变为一个贸易强国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ˇˇ

第四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方案

发布时间:2016-02-25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出口、带动就业,实现外贸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8号)有关要求,为探索适应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体系,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选择部分地区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着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服务贸易制度创新高地。

二、试点地区及期限

试点地区为天津、上海、海南、深圳、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苏州、威海等10个省市和哈尔滨新区、江北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等5个国家级新区。试点期为2年。

三、试点任务

(一)探索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与国际服务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促进、服务和监管体系,探索适应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展服务贸易领域地方性法规立法探索,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的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健全政府、协会、企业协同配合的服务贸易促进和服务体系,建立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二)探索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力度。结合本地区产业特色,稳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等行业对外开放。支持本地区旅游、研发设计、会计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法律服务、商贸物流等领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支持企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

(三)探索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公共资源,加大对服务出口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扩大服务出口。依托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大企业,探索建立一批项目对接平台、国际市场推广平台、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支持有特色、善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四)探索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促进技术贸易、金融、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发展。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提升服务跨境交付能力。

(五)探索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创新通关监管机制和模式,为服务贸易企业进出口货物提供通关便利。探索便利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特色服务出口产业。推动境内外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便利流动,为外籍高端人才在华工作居留等提供便利。

(六)探索优化服务贸易支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资金安排结构,完善和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服务贸易,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探索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拓宽融资渠道,扶持服务贸易企业发展壮大。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为“轻资产”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七)探索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建立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拓展基础数据来源,整合各部门服务贸易统计信息,实现共用共享。创新统计方法,完善重点企业数据直报工作,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扩大统计覆盖面,实现应统尽统。探索建立对服务贸易四种模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的全口径统计。

(八)探索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举措。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完善技术、文化等领域进出口监测,探索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举措,形成各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监管体系,确保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建立服务贸易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对诚实守信主体实施联合奖励。实施“互联网+监管”,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依据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对相关主体实行差别化分类监管。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情况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

试点地区要根据上述要求细化形成各自的试点方案,在全面推进落实八项试点任务的同时,立足产业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确定一批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建设若干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开放、创新经验。

四、政策保障

(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支持建立服务贸易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举措,切实防止骗税和骗取补贴等行为。支持试点地区建设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对试点地区进口国内急需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环境服务等给予贴息支持。

(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在试点地区扩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其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将服务外包领域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由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广到试点地区。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部分据实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三)落实创新金融服务举措。鼓励和支持在服务贸易及相关的投融资和跨境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规避企业汇率风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适合服务贸易特点的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融资租赁等业务。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现有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的支持力度。

(四)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中央财政支持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为试点地区有出口潜力、符合产业导向的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服务。

(五)探索便利化举措。对试点地区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全面实施服务外包保税监管模式。

五、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试点地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作为试点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推动、综合协调及措施保障,每年向商务部报送试点成果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关省、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商务部要充分发挥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宏观指导、督促推动、考核评估和政策协调,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组织复制推广,并将考核结果报国务院。

第五篇:创新工作服务领域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强化职能转变、推动个私协会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麒麟区个私协会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和区委精神,全面贯彻区委的部署要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实质,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四风”问题,围绕“紧扣主题、贯彻要求、抓住核心、把握关键、突出实效”抓好贯彻落实。除此之外,麒麟区个私协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的桥梁纽带作用,并做到全体党员人人有笔记,个个有心得,认真履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责,全面提升协会额能力和水平。并在区委、区政府、市个私协会、区工商局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组织满意、群众满意的效果,各项工作取得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麒麟区个私协会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面向西南桥头堡”主题,坚持办会方向,加强政治思想领导,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开创麒麟区个体私营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创新宣传服务手段,全面提高党员和会员综合素质;创新工作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创新维权服务手段,确保会员的合法权益;主动与银企部门联系,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瓶颈;通过形式多样的会员活动,创新服务会员内容,增强协会凝聚力;积极组织私营企业、会员和党员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回馈社会,大力弘扬会员奉献精神;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获得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自2009年个私协会换届至以来,区个私协会一直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大力宣传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意见,努力开创麒麟区个体私营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截止去年底,麒麟区全体个体工商户有37000余户,其中私营企业4000余户,从业人数达到10万余人。此外,自换届起的五年来个私协会共组织召开了5次融资洽谈会,并为个体户、私营企业出具信用证明200余份,解决资金3亿5千多万元,促进了就业、创业的顺利开展。这五年期间,共1000余户私营企业被评为“守合同,重信用经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慈善公益事业活动,一直是区个私协会的良好传统。几年来,区个私协会组织部分私营企业、个体会员、党员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开展送温暖活动,截止今年,党员和会员们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累计达100多万元,送去慰问金30余万元,从而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增加了社会凝聚力。 同时,麒麟区个私协会党总支引导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分会和各党支部抓好工作落实,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加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

经区委组织部和区直机关党委批准,麒麟区个私协会于2008年个私协党总支部,并根据各行业分会的特色与需要,先后建立10个支部,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建设。麒麟区个私协会党总支共为非公企业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建立考察对象及接收入党申请人数十人,使得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麒麟区个私协会对168户企业、工商户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增强了个私会员、“口袋”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并实行民营企业定点联系制度,确定30户重点帮抚企业,推行联络员进行定点联系、重点走访,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认真落实好非公经济发展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组织建设。

麒麟区个私协会党总支把部分非公企业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和帮助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业主的思想工作,开展以“把政情告知业主、将企情手机上来”为主要内容的沟通互动活动,变政情单向下传喂政情与企情双向交流,架起了党和政府与非公企业之间的连心桥。

麒麟区个私协会作为社会团体,将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自主办会能力全面提高社会公信力,踏实工作,团结奋进,在区委政府的领导下,引领全体会员全面认真的实践好区委、区政府发展精心绘制的经济建设蓝图,大力发展个私经济。

上一篇:服务类项目建议书模板下一篇:繁星春水精彩片段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