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济学发展理论论文

2022-04-21

摘要水库移民的迁移会引起移民居住地的变迁、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生产关系与产业结构的瓦解和重组。该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根据南阳市A区和B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调查结果,分析了水库移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可持续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管理机构不健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区经济学发展理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区经济学发展理论论文 篇1:

国外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与视角转换

摘 要:自“二战”结束以来,发展理论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一门“显学”,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国外发展观的演进过程贯穿几条逻辑主线,即: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再到人类发展;从物到人,把人的发展最终确定为发展的根本目标;从欧美中心主义到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从关注发展速度到关注发展代价,再到关注发展的负面效应。国外发展观演进到当前,表现出了几个重要趋势,即强调发展的全球性、知识性、主体性、参与性、草根性和超越性。

关键词:发展观;流派;演进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直接影响到各国发展战略的正确制定和实施。自现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展理论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一门“显学”,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其中,也贯穿着一定的演进逻辑,即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观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一、国外发展观的主要流派

在欧美各国,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的发展理论研究出现在二战之后。从发展观的角度看,占主流位置的发展理论主要有这样几个流派:

(一)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学是最早提出发展问题的理论流派。这一派认为,落后国家要实现追赶目标,只有促进经济增长,所谓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首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尺度,甚至是惟一尺度;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实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战后5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由于它的片面性,这种发展观受到了长期的批判,影响力逐渐减弱[1]

(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理论,试图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现代化为样板,从社会进化论角度描绘出一个内容更加宽泛的发展图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那一套文明向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美国化[2]。七十年代以后,美国学者布莱克提出了“比较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对现代化理论的“欧美中心主义”倾向进行修正。比较现代化研究在理论上不赞成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方化;在方法上反对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该理论认为,非现代的和非西方的社会要走向现代化,并不是用一个“西方化”的概念就可以概括的复杂过程。各种所谓非现代、非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别,要远远大于其中一个非西方社会与一个西方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别[3](P92)

(三)依附论的发展观。依附论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基本上是拉丁美洲和非洲裔的左翼理论家。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不应仅从其内部去寻找,而应从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边缘”的不发达国家对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中去寻找[4]。在方法上,依附论不同意现代化理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认为西方化的过程就是把不平等的经济贸易关系强加于不发达国家的过程,就是把不发达国家纳入不平等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过程。在依附论看来,第三世界贫困的根源在于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要想发展,首先就要摆脱这种依附地位。

(四)世界体系论的发展观。美国学者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由中心国家、边缘国家和半边缘国家组成,中心国家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边缘国家是受中心国家控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是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中心国家的国家。世界体系的本质就是不平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心可能发生变化,但任何国家都不会使体系发生根本改变。因此,非西方国家已不可能在同样的初始条件下重演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道路,而是必须摆脱西方控制,实现自主发展[5]

(五)增长极限论的发展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梅多斯等人提出了增长极限论。其中心论点是,传统发展观只注重经济增长和人的物质需要,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受到的破坏。而实际上,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6]。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增长极限论把环境因素纳入到了发展内涵,这是它的重要贡献。

(六)综合发展观。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83年出版的《新发展观》一书,对综合发展观进行了详尽地阐述。他认为:“这种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7]所谓“整体的”,是要突出文化价值在新发展中的地位,说明新发展应当是基于文化价值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的统一。所谓“综合的”,是指各个部门、地区和阶级,要在发展中求得协调一致,发展应该使各个部门、地区与社会阶级之间增强内聚力。所谓“内生的”,则是指从内部自力更生,充分依靠和利用本国的力量和资源;同时,内生发展也表现为人的各种因素和权利的意义,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七)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二是强调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三是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包括环境资本。四是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8]

(八)人类发展观。人类发展观是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0年提出的[9]。这种发展观着重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发展主要体现于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拥有充分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等等。联合国《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了五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即1无工作的增长,经济增长较快并不一定增加就业机会。2无声的增长。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3无情的增长。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反而更加严重了。4无根的增长。忽视文化的重要性,其结果往往是严重的民族和种族冲突。5无未来的增长。不顾自然资源耗竭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而换来的增长是不可取的。

二、国外发展观的主要趋势

纵观国外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几十年来,西方学者艰辛探索,不断转换视角,更新观念,使得发展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也愈来愈朝着正确的方向演进。其间表现出以下规律。

(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再到人类发展

按照传统发展观,发展即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被等同于经济增长。但这种发展观并没有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相反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发展论者对此进行了反思,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并不是一回事,“增长”不等于“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仅仅谈经济发展还不够,发展还应该包括社会发展,如果忽视社会改革和进步,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提出的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人类发展观,则进一步扩大了发展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了人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人也是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最终动力。

(二)从物到人,把人的发展最终确定为发展的根本目标

早期发展观的出发点是物、产品。人们只看到人必须消耗一定的产品方可维持生存,从而把GDP以及人均GDP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而很少考虑到人本身的发展和人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随着实践把传统发展观的缺陷暴露出来,新的发展观转而从社会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从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发展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在这种新的发展观当中,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发展的核心。新的发展观还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侧重于人的能力、个性的发展。有的学者把发展定义为“生存”、“自尊”和“自由”三个基本要素,有的则认为发展除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这个低层次需求外,还有更高的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的需求。总之,发展应该“以人为中心”。

(三)从欧美中心主义到发展道路的多样化

早期发展观认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由于大致相同的起源,尽管所处的条件和环境不一样,却都要走过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达到相同的结果。根据这种假设,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是不发达国家应该仿效的榜样。所谓的发展,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种欧美中心主义受到了激烈评判,国外发展学者开始注意从不发达国家的国情出发来探索发展问题,开辟了探索不发达国家发展的新途径,改变了一系列传统的陈旧观念。例如比较现代化理论突出了传统与现代二分法的片面性,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则要求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四)从发展速度到发展代价,逐步关注发展的负面效应

在传统发展观看来,发展是一个没有问题与危机的过程。但到了七十年代初,“增长极限论”首次全面揭示了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全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认识到,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与其所提供的机会和希望一样大。因此,发展不再被认为是直接等同于社会进步的命题,而是包括进步、代价和问题的统一体。可持续发展观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放到一起来考虑,并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对发展过程中的人本身的代价进行了思考。例如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使人失去了人性,人成为物、工具,成了“单向度的人”。从发展观的角度来说,这既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的批评,也是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目标的提醒。

三、国外发展观的最新特点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现状,国外发展观近来表现出了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发展的全球性。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在发展观上实现新的变革。在全球发展观看来,一国的发展再也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对一国的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既有制约性,也有促进作用。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10]。但是,对于如何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各方面的观点并不一致,特别是对如何协调全球化过程中各方面的经济、政治利益,争议更大。但不管如何,强调发展的全球性,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发展问题、调整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

(二)强调发展的知识性。在许多学者看来,世界历史从二十世纪末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信息占据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的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融入知识经济的潮流、分享知识经济的好处,迫切需要人们调整发展的观念和战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问题,从当前来看,集中体现为人们对数字鸿沟的热烈讨论。所谓数字鸿沟,简单说来,就是指人们在使用数字技术方面的差距。数字鸿沟日益扩大的趋势,给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在信息时代,发展中国家在数字技术方面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在数字技术上落伍,很可能被永远甩在世界历史的边缘地带。二是数字产品的高附加值,增加了贸易的不公平性。三是数字信息也是一种“霸权”,发达国家利用这种数字霸权,可以推销其消费文化和价值观念,可以控制全球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一种新的“数字殖民主义”[11]

(三)强调发展的主体性。主体性在西方发展观看来,主要表现为人的选择的自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近来提出了一种“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与“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紧密联系的过程,也是一种扩大人们所真正享有的经济自由和各种权利的过程。经济不自由与基础设施缺乏、贫困、社会组织问题等密切相关。因此,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核心。经济自由主要包括几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直接作用的基本自由,即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和安全性。这几种基本自由被经济主体运用的结果,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自由的前提,也是发展的重要内涵[12]

(四)强调发展的参与性。在西方传统中,民主和参与概念一直是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人类发展观把“无声的增长”列为有增长无发展的表现之一,阿玛蒂亚•森把公民权利作为经济自由的内容之一,就充分突出了民主和参与在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外,国外学者对公民社会理论的普遍重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13]。近年来,一批发展学者把目光转向了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社会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他们看来,在发展中国家,公民社会如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既不利于民主政治和“善治”的形成,也不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对经济发展、市场体系的构建也是不利的。

(五)强调发展的草根性。长期以来,国外发展观都是在宏观层面谈问题。随着发展观向以人为中心、向国情特色转变,人们把目光对准了微观层面的发展问题,强调了基层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对人类学的重视,对社区发展、社会资本的探讨,就属于这一潮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如何构建安定的、和谐的、互助的邻里关系,实现人的发展、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而社会资本理论,则把人际关系中的合作、信任和规则,也看作是一种能带来增值的资本[14]。有学者认为,民主和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相互合作的关系、公民参与的规则和相互信任的精神;社会资本概念是理解个体如何实现合作而达到更高程度的经济绩效的关键所在[15]

(六)强调发展的超越性。所谓发展的超越性,指完全跳出现有的发展模式,对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批判反思,彻底否定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发展观,建构出一种“后”发展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后现代的发展观和近几年兴起的后人类主义发展观。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颠覆了对发展、进步、现代化的传统理解,认为当代理性主义的极端化发展,已导致西方文化的危机和疯狂的科学拜物教,以及对发展和进步的盲目追逐;西方的历史是偶然的,没有普遍性,应当容忍其他民族的多元文化价值选择[3](P93)。后人类主义更加激进。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基因工程的发展,人类完全有可能消除死亡,改善遗传基因,改变知识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从而在经济、社会、政治、价值观、道德观等所有方面实现彻底的变革。因此,“人类只是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阶段,是为后人类在做积极准备”[16]

四、结语

从西方主流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它与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的,我们所说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而西方主流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则是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其次,西方主流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注重了发展的内涵和发展的道路问题,但对发展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阶级矛盾问题,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问题,关注不足或者刻意回避。再次,西方主流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们提倡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往往是抽象的人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关注不足,特别是对下层社会和欠发达国家人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最后,西方发展理论在关注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等问题的同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认识不清,使得这些问题的解决面临巨大的阻力。

对于西方主流发展理论,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和照搬,也不能一概加以抹煞和全盘否定;既要加以认真研究,吸收、借鉴其理论精华和有益成果,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以便用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1729.

[2]A.Hoogvelt,The Sociology of Developing Societies[M].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78.pp. 12.

[3]周穗明.西方发展观的反思与新发展主义的兴起[J].岭南学刊,2002,(6)

[4][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01217

[5][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99411

[6][美]德内拉•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9

[7][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

[8]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R].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0

[9]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0[R].New York:UNDP, 1990.

[10][美]戴维•赫尔德.全球盟约——华盛顿共识与社会民主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曹荣湘.数字鸿沟引论:信息不平等与数字机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6).

[12][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2

[13]俞可平.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8).

[14]曹荣湘,罗雪群.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一种元制度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

[15]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38

[16]曹荣湘.后人类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8.

责任编辑:李 放

作者:曹荣湘 邓翠华

社区经济学发展理论论文 篇2:

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 水库移民的迁移会引起移民居住地的变迁、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生产关系与产业结构的瓦解和重组。该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根据南阳市A区和B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调查结果,分析了水库移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可持续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源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管理机构不健全。据此提出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架构,加强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移民管理机构,以促进水库移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估

A

Study on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Take the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ter Support Policy about Reservoir Resettlement in Nanyang for Example

ZHANG Zhiming1, DU Jun2, XUE Xiaoyan1 et al

(1.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Zhengzhou, Henan 450011;2.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Bureau of Zhangweinan Canal, Dezhou ,Shandong 253009 )

Key words Reservoir resettlement;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水库移民是政府主导的具有非自愿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特点的移民,也是使移民从迁出地到迁入地发生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重新构建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由此产生了大规模的水库移民,移民经济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开发性移民方针”到2006年国家实行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将库区和安置区移民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有力地结合起来,通过筹集资金来改善移民安置区的交通、电力、教育和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提高了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和促进库区经济发展,维护了移民社会稳定。

笔者以水库移民的经济发展为核心,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调查结果中反映的生产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作为评价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对水库移民经济的长远、持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从经济发展角度上看,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库移民从迁出地到迁入地,社会、经济、文化及资源环境都将不同,而对水库移民来说,核心还是移民的生存发展问题。直接来说即是提高水库移民收入、文化素质,改善生活环境,解决水库移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水库移民经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构建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提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水平、维持库区移民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1-3]。

2 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调查结果的部分指标进行分析,了解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监测评估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笔者参与了河南省南阳市及其辖属2个县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工作,通过内业资料收集、座谈、入户访谈、实地查勘、抽样调查等监测方法收集与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活动有关的各种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参与式分析等评估方法分析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综合评价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效果[4]。

2.1.1 监测评估调查数据的可靠性。监测评估数据采集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样本选取原则进行的工作,如样本村选择代表性强,能充分体现后扶政策实施效果的村;样本户的选择按照经济收入好、中、差比例为2∶6∶2的原则选取,并按该村组总移民家庭户数的5%~10%比例抽取。抽样选取的方法一定程度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2.1.2 水库移民经济发展评价指标。

参照李文义主编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监测评估》[5],考虑影响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管理因素。选定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见表1[6]。

2.1.3 监测评估调查数据分析。该研究以南阳市A区和B县监测评估调查为例,对评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A区2012、2013和2014年移民后扶核定人口分别为28 954、28 802和28 334人,选取样本村个数均为10个,样本户分别抽取了150、151和151户;B县2012、2013和2014年移民后扶核定人口分别为22 627、22 517和22 414人,选取样本村个数均为10个,样本户分别抽取了150、150和150户。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计算分析后,得出经济发展指标见表2。

根据表2数据,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纵向对比分析。①年龄结构方面,入户调查的访谈对象65岁以上比例较大;②文化水平方面,小学及以下教育者所占比例偏大,教育程度低;③收入分配方面,农业种植比例较低,打工收入是移民家庭最重要的收入;④生产生活条件方面,人均耕地拥有量不高,人均资源有限;⑤批复项目方面,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占相当大一部分,生产开发、文化教育培训项目较少;⑥环境状况方面,B县集中垃圾处理方式比例较低。

(2)横向对比分析。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各项经济指标均有所变化;B县比A区同一年份的人均收入相差较大;不同地区同一年份的经济指标也不同。

由此可见,虽然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逐步达到预期效果,使移民收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有利的促进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发展,但也要看到水库移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不可持续因素。

2.2 水库移民经济发展现状的不可持续成因分析

通过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制约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2.1 人力资源不足。我国水库移民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水平不高。调查显示,入户访谈对象老年人占访谈总人口比例较大(按照联合国人口机构的划分,65岁(含)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属于老年型人口)[7],水库移民人口老龄化严重;打工收入占相当大的比例,越来越多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移民村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年龄偏大的劳动力,农业后续发展不力;文化教育、技能培训项目较少,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低,技能缺乏,调查表明,受访者文化程度均不高。

2.2.2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的移民安置以农业安置为主,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产业结构单一,库区农业仍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种植业在在农业经济中占比例较大,然而传统农业技术含量低,生产力水平不足;库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受限于技术、交通、人力资源、企业管理水平等条件,调查显示,库区移民生产开发项目较少,即使有实施的产业项目,许多都忽视了本地区的资源状况和优势,盲目选择库区主导产业,并且缺乏管理水平,结果造成企业不盈利,甚至亏损严重。

2.2.3 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的发展需要实现两方面的发展:经济增长和均衡发展。调查显示,A区离南阳市区较近,地理位置较优越,B县属南阳市边界,地处山区,是县域欠发达地区,虽然自然资源较丰富,但大部分移民村人均耕地较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这些因素造成了移民安置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不能持续发展。

2.2.4 管理机构不健全。建立移民管理机构是关乎移民切身利益,保障移民权益的必要举措。然而,目前移民管理机构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继续健全管理机构,发挥机构能力,保证移民工作顺利进行。调查显示,A区核定移民28 000余人,移民机构配备工作人员16人,而B县核定移民22 000余人,移民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只有6人,工作任务明显比A区重,人员的缺乏也容易导致移民工作不到位;专业的移民工作人员较少,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移民工作需要;移民工作衔接存在问题,一定时期内,工作单位往往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进入移民工作体系,然而人员的变动容易造成上下管理工作不衔接,这就要求新老人员做好交接工作,保证移民工作的持续性。

3 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水库移民经济的发展关乎移民社会的稳定,其发展必须着眼于未来,立足长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水库移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持续因素,提出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对策,构建适合水库移民经济发展的理论结构。

3.1 加强水库移民人力资源开发

3.1.1 加大教育投资,开发水库移民人力资源。水利工程建设往往处在偏远的地区,移民人口大,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国家应加大对移民的教育投入,既要加大库区搬迁后的教育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扩大移民接受教育的比例,又要继续提高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的终身教育水平,从整体上改善和提高库区移民文化教育素养。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育的投入:一是改变后期扶持项目类型的结构,从基础设施建设往文化教育项目偏移,改善文化教育基础设施;二是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确保适龄儿童都能完成义务教育,鼓励库区青少年继续再教育;三是建设文化广场,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帮助移民增加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3.1.2 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开发水库移民人力资源。目前,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人均资源拥有量低,传统农业经济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移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打工收入,而且多数务工移民为青壮年,劳动技能缺乏。明显的是这种单纯的靠打工收入来维持家庭支出的方式并不能长久持续,所以需要通过劳动技能培训,使移民真正获得能持续发展的能力,保证库区经济持续发展。主要有: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对移民进行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技能培训;对移民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鼓励移民创业,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带动库区经济发展。

3.2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

水库移民从迁出地到迁入地,与迁入地当地居民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社区,这一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是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如何使水库移民恢复或者提高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需要对区域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移民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留有发展空间,保证移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具体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3个方面对区域经济进行产业调整。

(1)农业方面。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开发为依托,以增加收入为中心,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同时不断改进生产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

(2)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加工工业,合理开发能源和自然资源。遵循市场导向和比较优势原则,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力度,巩固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食品工业为主,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对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库区,也应合理选择产业结构,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产业转变,培育环保型工业,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第三产业方面。利用库区资源,发展如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业,拓宽移民就业渠道,增加移民收入。

3.3 建立健全移民管理机构

根据移民工作需要,建立统一的移民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专业移民工作人员,提供管理经费保障,扩大职能职责,提高移民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以保证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监测评估调查中发现移民管理机构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加强移民机构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移民干部的移民工作业务素质能力;制定相关的工作机制和移民配套政策,规范移民工作管理。通过健全移民管理机构,保证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移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事业正高速发展,水库移民数量还将不断增加,水库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备受瞩目。移民经济发展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乎广大移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库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该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调查结果,选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分析水库移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可持续因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水库移民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长期又复杂的论题,影响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还远远不止这些,需要经过长期的移民经济调查,辩证的分析,提出真正切合实际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为后期移民经济发展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贾晔,唐继锦.建立水库移民经济学的构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0(4):35-39.

[2] 王骏.开发性移民方针的提出与移民经济的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3):7-10.

[3] 廖蔚.水库移民经济论[D].成都:四川大学,2005.

[4] 左萍,杨建设,杨涛,等.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研究[J].人民黄河,2011,33(11):141-143.

[5] 李文义.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监测评估[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149.

[6] 胡宝柱,刘峻德.水库移民社会经济发展监测评价实践[J].中国水利,2004(8):46-47.

[7]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296.

作者:张志明 杜军 薛晓燕 史静

社区经济学发展理论论文 篇3:

对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中小房地产生存与发展思考

[摘 要]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中小企业发展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理论为参考,结合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现状,对申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宏观调控 中小房地产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战略 政策建议

引言

国家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之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都受到了一些影响,尤其是那些原本就实力较弱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与死的考验。

1 宏观调控下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现状

1.1 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经营状况分析

据《2009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和《2009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TOP 10研究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24071亿元,同期百强企业及TOP 10企业的销售总额分别为5244亿元和1864亿元,以销售额为基础来计算市场份额,经测算,2008年百强企业及TOP 10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1.79%和7.74%。作为行业龙头老大的万科集团在2008年全年完成丁478.7亿元的销售额,其市场占有率也才只有1.99%。因此,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上,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依然占到了绝大部分。

1.2 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空间状况分析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房地产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了41%,而像北京这样的其他一线发达城市及二线省会城市的市场集中度也都远高于全国的总体水平。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在当前的大中城市的市场竞争中,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渐被挤出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而大型房地产企业在大中城市中明显地占据着绝对的竞争优势。为了避免与大型房地产企业发生正面的市场竞争,中小房地产企业纷纷向中小型三四线城市及区县周边地区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2 宏观调控下中小房地产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不断凸显和房地产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房地产企业受到了土地、金融、税收及住房等宏观政策的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另外,由于房地产市场正在不断的走向成熟和规范,中小房地产企业靠以前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这一切都促使中小房地产企业逐步走向了正规的发展轨道,各企业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然而,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中小房地产企业与大型房地产企业相比,在获取上地、金融信贷、品牌效应、管理制度及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这一切都己成为了中小房地产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中小房地产企业获地难度增加

随着国家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增大,中小房地产企业在获取开发用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2 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门槛提高

近几年来,国家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和进一步稳定房价,在严格信贷标准、上调存贷款利率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出台了众多的宏观调控政策。

2.3 中小房地产企业品牌效应较弱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日渐成熟,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竞争已经由以前单一的地段竞争提升到了企业的品牌竞争。然而,比起知名度和美誉度都非常高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众多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受到企业成立时间不长、项目开发规模较小、开发的物业类型单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它们的知名度很低,影响力也非常小,没有形成很明显的品牌效应。

2.4 中小房地产企业管理制度传统

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组织结构简单,职能部门较少,业务流程单一,企业管理者或者经营者(一般也是企业所有者)都不是很重视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只在乎自己的“人性化”管理,企业领导者都是用自己所谓的经验和阅历或者一时脑热的感性情绪来处理公司事务,严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5 中小房地产企业人才储备不足

任何企业的发展永远都离不开人才这一最重要的资源,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投有高素质人才的储备,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对年轻的、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目前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在人才储备方面都普遍存在着“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的“三难”问题。

3 宏观调控下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结合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小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本章提出了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当前的”逆势”中能够逆势而上、谋求发展的具有典型性的四种发展战略,即差异化战略、区域化战略、合作化战略、专业化战略。其中一些发展战略还包含有几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法,

3.1 差异化战略

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实力和规模方面都远不如大型房地产企业,再加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下行的影响,其发展道路更是步履维艰。在这种严峻的宏观发展环境下,中小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井得到持续发展的机会,就必须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的政策与行业环境因素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态势来确定企业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在房地产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差异化战略来赢取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就是指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一切有限资源,适时挖掘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因素,面对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开发出特定类型的房地产产品,以满足特定的消费群体,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先实现局部小范围的胜利,然后积小胜为大胜,厚积薄发,逐步地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积累企业的品牌价值,实现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同步增长,最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为企业能够实现由小到大而发生质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 区域化战略

中小房地产企业要想在当前不利的政策、周期下行的经济态势和行业内部调整的大环境下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可以选择运用区域化的战略思路。区域化战略就是指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态势立足于企业具有相对比较竞争优势的区域或企业转战于市场竞争较弱的、发展机会较多的区域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由于房地产企业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域性特点,特别是中小房地产企业本身就处于区域性的市场环境下,在本地也已经形成了相对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

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区域化战略,在市场竞争较弱、发展环境较为宽松的区域性市场上发挥出比较优势,完成企业的不断升级,最终实现中小房地产企业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逐步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从而使得中小房地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采取具体的措施以实施区域化战略:

本省区或市区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转向到那些经济发展较好,城镇化发展较快,有专业的房地产市场的小城镇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经营。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和大量农村人口的不断融入,尤其是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比较发达且比较富裕的农村地区也正在向城镇化方向发展。那些靠当地经济发展而富裕起来的人们,都想摆脱靠土地为生的农民生活,尽力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住房条件,真正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着,这一社会发展趋势给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3.3 合作化战略

在企业内部环境方面,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多数正处在企业完整生命周期的“发育期”阶段和“成长期”阶段,而不具有大型房地产企业所拥有的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在企业外部环境方面,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经济周期性下行、行业内部调整和国家从紧的土地和金融政策的影响,而给原本“生命力”就很脆弱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带来了更为严厉的致命打击。在这种“逆势”的大形势下,中小房地产企业要想逆流而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获得更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寻求企业间的合作不失为一个共赢的战略选择。

3.4 专业化战略

房地产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依据规模经济理论可知,企业有规模经济的一面,也有规模不经济的一面。目前我国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异域扩张也只不过是以土地和资金等资源的简单叠加为主,其单位的成本和产品质量并没有因为企业规模的大小而不同,因此房地产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并不没有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从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型房地产企业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也并没有形成无可抗衡的绝对优势,因此,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是呈现出企业数量继续增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房地产市场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长期并存发展的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中小房地产企业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要它们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专业,在某一特定的价值链环节中,发挥出自身的专业特长和竞争优势,就能在“生存空间”找到一处栖身之地。这就是本节要介绍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进行选择的另外一种企业发展战略一专业化战略。专业化战略就是指一个企业聚焦于相关产业链中的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业务领域,分离出企业没有竞争力的业务,使企业能够集中企业内部的有限资源,发挥出企业自身特有的专长,最终能够使得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4 政府支持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土地政策

在前面相关章节中,通过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可知在目前宏观调控背景下,获取开发用地难是限制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对一级土地市场进行了宏观调控,导致土地供应量减少;二是实行“招牌挂”制度,土地价格高涨,致使个体中小房地产企业根本无法承受;三是土地相关管理部门热衷于大块土地的出让,同时设置过高的竞买条件,导致中小房地产企业根本无法入围参加竞投。

因此,为了促使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出中小企业房地产企业在增加国家经济实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稳定楼市价格、促进市场自由竞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方面制定出一些有利于解决中小房地产企业获取开发用地难的相关土地政策,本文提出的具体建议如下:

4.1.1 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土地使用权出让时,应该对出让土地的详细情况进行及时地公布,并用尽可能多样的方式通知当地的各类房地产企业,并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它们对出让的土地各方面情况进行研究与讨论,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积极筹备和参加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竞买活动。

4.1.2 政府相关部门在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时,不要一次进行大面积地块的出让,而要尽量做到将一宗大块地分割成几个小地块,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有序地房地产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出让的土地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值,而且更有利于中小房地产企业提高获取开发用地的机会和可能,促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另外,政府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引导中小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城市中小规模的城中村和棚户区的改造项目,给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城区里留有生存的一席之地。

4.1.3 政府相关部门在对上地使用权进行“招拍挂”的时,应该尽量在企业资质、专业人员、企业知名度等方面设置出合理的准入条件,不能刻意地排斥中小房地产企业参加竟买活动。另一方面,为了响应扶持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号召,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在竟买条件中增设一个原有企业土地储备规模的指标,来限制有“囤地”嫌疑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参加竟买。这样做既可以有效遏制“土地囤积”的违规行为,也可以让中小房地产企业获取更多开发用地的机会。

4.2 金融政策

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资信低、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获得银行足够的贷款支持是限制其生存与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另外,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很缺乏独立的风险控制和定价能力,在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贷款方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只进行小额的贷款,更有甚者选择放弃中小房地产企业这块发放贷款产品的业务,这严重影响了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问题。正由于这些客观事实反映出了我国的金融创新和监管体制存在的严重缺陷,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中小房地产企业在融资上给予大力支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4.2.1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考虑发展各地方的基层金融机构,试图建立起多样化的金融贷款机构的格局,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中小企业百分之三四十的资金贷款都是来自美国各地方的基层金融机构,比如信用合作社、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美国的这种金融系统模式,积极探索并发展类似性质的银行来解决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2.2 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试点工作。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国际上是房地产企业一种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是国内房地产企业想要积极尝试的新融资渠道,国内不少专家和学者对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优点和具体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在当前楼市有回暖迹象的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积极开展这些工作,运行这种新融资渠道不仅可以让投资者们获得较好的收益,而且还可以很多好地解决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2.3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大力发展房地产典当行业。典当行是人类古老的行业之一,开始于南北朝时期,起源于南齐时代(479502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也曾没落过,伹随着国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典当作为一种金融业务,在金融融资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典当业更是以其简便、灵活、足量的特性。为中小房地产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

结语

本文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有:

(1)中小房地产企业作为房地产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依然还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特征所决定,其将长期的存在和发展下去,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最终将会形成以少数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为行业领袖、众多中小房地产企业并存发展的竞争格局。

(2)通过对宏观调控下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和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可供中小房地产企业选择的几种典型的企业发展战略,即差异化战略、区域化战略、合作化战略和专业化战略。

(3)为了更好的为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屉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本文提出了政府在土地出让和金融信贷两个方面支持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作者:陈 俊

上一篇:年学习两会心得体会论文下一篇:方向玫瑰图社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