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建设论文

2022-05-01

摘要:高校的腐败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权力腐败,本文从高校行政权力自身特征为切入点,提出通过加大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的民主公开,构建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完善科学的廉政绩效评估体系,建立腐败“零容忍”的惩治制度,辅以廉政文化的教育和价值观念的调整,建立科学的全覆盖的高校权力运行监控网络,规范高校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保障高校的和谐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廉政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廉政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建设论文 篇1:

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

摘要:当前高校反腐倡廉形势严峻,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已成为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积极推动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规避诱发腐败的风险。高校廉政风险主要集中在招生、财务和资产管理、基建和采购、组织人事、学术科研等领域,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突破,然而仍然存在风险预警配套制度较少、风险信息收集渠道不够完善、预警功能发挥受限、预警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对此需要围绕廉政风险信息收集制度、评估预测制度、警报发布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等方面优化廉政风险预警机制。

关键词: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信息收集;评估预测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08

一、问题的提出

党和国家领导人自从十八大以来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发表讲话,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新形势下是极其重要且有必要的。随着社会不良思潮不断侵袭,虽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是高校深层次矛盾依然日益突出,频发的高校腐败问题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必是反腐倡廉的重要阵地。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将进一步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设。科学合理的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高校预防腐败工作的预见性、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进而降低高校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促进高校建设预防与惩治腐败的体系,优化高校发展和育人环境。

学术界关于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和途径等方面。例如,黄光远等人认为实施廉政风险预警与防范管理是新时期高校预防腐败工作的积极探索,并提出了前期预警、中期防控、后期考核修正的廉政风险预警机制与防范管理流程;许杰等人在反腐倡廉形势的严峻形势后指出,只有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才能减少和控制诱发腐败的风险,并重点探讨了制度、文化、科技三位一体的廉政风险预警防控系统;董立人从增强预防腐败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等方面指出了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并强调科学制定操作性强的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程序的重要性;张恩和等人从法理学视角剖析高校权利的正常运行需要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并从控权理论出发阐述了以制度建设、调查核实等为重点的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法;王志磊指出廉政风险预警机制有助于加强源头治理,有效预防腐败,此外基于高校廉政风险管理实践,从教育、制度与落实责任制出发探索廉政风险预警机制。

综观当前学者的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建立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但没有紧密结合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新形势;关于预警机制的建设途径已形成了不同的体系,但是建设路径缺乏成熟的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支撑。为此,本文着重探讨高校廉政风险的预警机制,主要针对目前廉政风险预警工作的现状,提出了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优化策略,重点就廉政风险信息收集、廉政风险评估预测、廉政风险警报发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二、当前高校面临多种廉政风险

廉政风险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日常生活和执行国家公务中,利用其权力和影响力不正确履行廉洁奉公职责,谋取私利,从而导致出现各种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当前高校主要面临招生、财务和资产管理、基建和采购、组织人事、学术科研五类廉政风险,其中基建和采购、学术科研领域的廉政风险频发且影响最为恶劣。

(一)高校廉政风险的主要类型

1.招生领域的廉政风险。负责招生工作的领导、专家评委、普通工作人员等招生人员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向家长索贿受贿,进行权钱交易。例如,2013年,时任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王国炎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其任职期间,索贿受贿,为不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增补录取①。

2.财务和资产管理领域的廉政风险。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办学经费向着多渠道经费筹措转变,高校财务管理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廉政风险不断增大。具体来说,就是高校的财务人员、领导干部等存在利用财务管理的漏洞,趁机使用挪用、私存侵吞利息等违规违法行为,并造成学校大量资金损失。例如,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孟江涛因涉嫌挪用公款向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投案,其通过伪造领导签字、虚构会议支出、购买办公用品等,先后多次挪用项目经费共计237万人民币,贪污27万元②。

3.基建和采购领域内的廉政风险。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对高校相应的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扩招、扩建的需要,巨额的基本建设和采购资金注入高校,形成了高校庞大的资金市场,但也同时成为权力寻租的重要阵地。例如,2014年,四川省宜宾市中级法院依法宣判四川理工学院曾黄麟犯受贿罪,曾黄麟曾任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院长,其利用职务之便,多次接受建筑承包商的贿赂,共计达366.5万元③。

4.组织人事领域的廉政风险。高校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选人、用人上采取公开招考、干部任用公示、民主测评等方式选拔干部,这推动了高校干部制度的改革。然而主要领導人的意向仍然对高校选人、用人有着重要影响。在面试和最后政审阶段仍存在人为因素介入,在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奖中,时有人为因素影响着最终的考核结果。例如,2002年,陕西教育学院原院长高安民违规提拔财务处副处长,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④。

5.学术科研领域的廉政风险。科学研究是高校的灵魂和生命所在,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然而,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部分高校领导干部为了满足自身追名逐利的需要,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相关数据,在相关职称评审、课题申报、论著评选等过程中走后门、托关系,有的甚至骗取科研经费,等等,严重损害了学术圣洁的形象,也影响了高校的声誉。例如,2014年1月,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因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陈英旭曾授意其博士生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将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贪污达945万元⑤。

(二)高校廉政风险的成因

腐败机会和腐败动机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廉政风险的发生。腐败机会是外因,原因是缺乏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才得以实现;腐败动机是内因,原因是思想道德防线瓦解和崩溃而形成。因此高校廉政风险的成因可以从制度缺失、自律意识淡薄和监督不力三个方面探讨。

1.制度不健全是高校廉政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历史性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高校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越来越频繁,高校调配人员、资金、物资的权力大幅提高。在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基建、采购和后勤等部门与财务的联系日益紧密,但由于配套的规章制度发展滞后,权力寻租者找到了巨大的活动空间。

2.廉洁自律意识淡漠是高校廉政风险产生的主观动因。“只有具有某种哲学智慧与宗教信仰原则的人才会有资格行使行政权力。因为只有纯正的精神力量才是使社会避免腐败的‘盐’”。于领导者而言,自律包含有党性自律、敬业自律、行为自律和清廉自律等内容,是其在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意志作风和精神面貌方面的表现。高校权力的掌控者一般都是有着高职级、高学历,在其专业领域也都取得过骄人的成就,而随着其在领导岗位上的熟悉,除了一些制度上的廉政谈话以及专题学习外,其个人很少会在党纪法规的学习上花费精力,缺乏长期的主动学习与对原则的坚守,其廉洁自律的意思也随之淡薄。

3.监督没有形成合力为腐败发生提供了便捷。高校的监督网络和形式多样,但是并没有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监督合力。由于高校监督机构人员严重不足,使得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容乐观。目前高校监督中仍存在“好人”主义思想,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的思想顾虑严重,党务和行政信息透明度不高。多种原因产生了上级监督“鞭长莫及”、校内监督思想顾虑重重、权力运行存在失控状态等问题,由此使得监督不力,为腐败的发生提供了生存壮大的空间。

三、当前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不合理性

(一)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理论基础

廉政风险预警是一套理论、方法体系和工作过程的总和,具体是指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手段以分析廉政风险信息、评估廉政风险状况和预测廉政风险趋势,为提前防范和解决潜在廉政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从而达到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工作目标。

根据客观实体学派的风险管理理论,廉政风险管理包括廉政风险识别、评估、处理和管理绩效评估等阶段,这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廉政风险识别是一个对各类潜在的廉政风险进行系统信息收集、判断、综合和认知的过程。廉政风险评估是基于廉政风险识别,对廉政风险因素、程度、后果等进行科学分析,对廉政风险的总体状况综合评价,对廉政风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重点处理廉政风险作出科学的决策依据。廉政风险处理是根据廉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科学制定廉政风险管理政策,合理采取廉政风险管理工具及其组合,这是廉政風险管理的核心。廉政风险管理绩效评估是为实现预期目标,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及时对相关政策规范、工作计划等调整完善,从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廉政风险识别与评估。在廉政风险造成腐败后果之前,综合运行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动态分析廉政风险的各项指标和状态,科学预测廉政风险发展趋势,及时作出风险预警,以达到“识警防患、超前预控”的目的。

(二)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廉政风险预警工作主要体现在风险识别、风险化解和制度规范三个方面,即通过人、制度和技术等手段发现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通过剖析廉政风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前预测并发出预警,在廉政风险易发高发的环节和领域收集廉政风险预警信息并定期分析评估廉政风险预警工作情况和效果。目前高校廉政风险预警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然存在风险预警配套制度较少、风险信息收集渠道不够完善、预警功能发挥受限、预警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

1.高校廉政风险预警配套制度较少。惩罚性规定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绝大多数,而预防性规定则是薄弱环节。重预防的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特性要求其必须能够防患于未然,当前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讨,实践落实较少见,相关配套制度较少。

2.高校廉政风险信息的收集渠道不够完善。目前,信访举报、检查考核、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是高校廉政风险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存在渠道窄,信息单一的特点。信访举报制度存在举报人对问题描述的粗糙性,难以为违纪事实和依据提供有效信息的问题;检查考核制度存在对学院、部门党风廉政工作隐患难以排查的问题;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则随着报告人的主观随意性,使得廉政风险信息的收集难度增加。

3.高校廉政风险预警功能发挥受限。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功能就是预警、防范。当前制约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不健全,外部监督缺失,导致上级“鞭长莫及”而难以监督、同级碍于情面而不愿监督、下级受制于人而不敢监督、群众不知情而监督无力等问题,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运行不透明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外部监督的缺失,加大廉政风险收集难度,预警功能的应有作用的发挥受限。

4.高校廉政风险预警工作尚未形成合力。高校廉政风险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的党内自身监督尤其是党委纪检部门的监督是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核心,党外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各方力量远没有发挥出,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作用发挥亟需多方力量的共同配合。

四、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策略

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正确把握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廉政风险信息收集制度、评估预测制度、警报发布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等四项制度着手,形成全面收集信息、科学分析评估、有效控制防范、定期考核奖惩的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

(一)建立廉政风险信息收集制度

廉政风险信息收集是廉政风险识别的基础,全面真实的信息有助于准确识别高校廉政风险的类型和预估发展趋势。廉政风险信息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师生对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评价;学校重大改革、重要政策措施出台前后的群众舆论反映、反响;领导干部和党员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的问题;在廉洁从政(从教)和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在基建工程、物资采购、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员招聘、干部选拔等方面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各项在专项检查、干部考察及案件查办过程中发现的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问题;以及其他违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反映。

为了确保廉政风险信息的真实性与收集的便易性,需要深化廉政教育,切实提高廉政风险防范意识。针对一般党员干部要加强事业观和工作观教育,使其保持共产党党员的先进性,廉洁自律;针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普通工作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安全和责任心教育;针对领导干部要加强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教育;针对大学生要加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针对学科专业课程带头人、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要加强学术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反白金主义教育。针对性的教育能使各类型教育层次明确岗位廉政“风险点”和廉洁要求。

(二)建立廉政风险评估预测制度

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设定指标,并根据指标综合评价廉政风险状况,对评价结果依据严重性程度,将廉政风险状况划分相应等级。通过整合廉政风险信息实施预警防范,梳理分析并评估处理信访、查办案件、审计和调查等工作中的廉政风险信息。廉政风险预警信息按廉政风险发生频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别用红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具体来说,一级预警,着力于党员干部的保护与挽救,通过限期整改和强制履行的方式,以保护和挽救已实施错误行为、构成轻微违规违纪,但可以不予处分的党员干部,从而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二级预警,着力于党员干部的自身腐败风险问题的及时发现,校纪委办、监察处实施廉政风险预警提醒提示,帮助和督促党员干部及时纠正其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阻止其错误行为的继续发展;三级预警,着力于关心干部和维护学校稳定大局,校纪委办、监察处实施廉政风险预警问询提示,对单位开展重要工作事项中,可能会出现苗头性的问题,要求单位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预防措施,杜绝违纪问题的产生。

(三)建立廉政风险警报发布制度

相关责任部门基于预警分析,共同作出预警决策。以单项风险预警针对个别廉政风险问题,以整体风险预警针对重点领域和部门问题,督促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公职人员的亲属关系、经济利益流向、经济利益关系以及职业岗位变动等因素是廉政风险预警模型中的重要因素。此外,预警范围应该包括一切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情景,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即可发出警报。

将反腐倡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手段对廉政风险的同步监测是预防腐败工作的必然趋势。将廉政风险预警信息系统与学校财务、采购业务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对接,建立多层次监管、多功能运行的廉政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将廉政风险预警渗透到学校权力运行的重要领域、岗位和环节,完整地记录权力运行的轨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动态监控。当业务部门提供的数据符合设定的监察条件时,将产生廉政风险信号,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业务管理部门制定整改、防控措施,完善业务流程的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廉政风险,有效抑制了腐败的发生。预警信息系统具有刚性约束、公开透明、实时监督等优势,能够更好地解决了纪检监察与业务职能部门工作相分离的问题,促进监督管理一体化。

(四)建立廉政风险考核奖惩制度

高校应该发挥党委责任主体作用,着力于组织手段以推进廉政风险预警防范工作。要及时建立廉政风险预警防范工作小组,强化组织领导。依据廉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意见,认真总结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通报检查考核情况。实行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即强化检查考核结果的运用,将其定为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首先,需要考核责任分解情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分工,要求每个班子成员将业务工作、分管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起抓。其次,需要考核任务落实情况。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层层落实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任务。再次,需要考核責任履行情况。坚持单项考核、重点考核和全面考核相结合,增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严肃性。最后,需要坚持抓责任追究,相关工作考核、奖优评先等应该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其否决的重要指标,从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监督考核机制。

注释:

①详情参见新华网《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腐败调查:一路升迁一路腐败》。

②详情参见文章《260万科研费炒期货 北航主任判10年》,载于新京报2013年07月01日A12版。

③详情参见《四川理工学院原院长曾黄麟受贿353万获刑12年》,载于成都商报电子版2014年6月27日第23版。

④详情参见《高校腐败案件警示录——象牙塔染上“腐败病毒”》,载于新华网2002年05月19日。

⑤详情参见《浙大教授陈英旭贪污近千万元科研经费 获刑十年》,载于中国青年报2014年01月10日。

[参考文献]

[1]黄光远,张继坡.实施高校廉政风险预警与防范管理[J].中国监察,2009(6):39.

[2]许 杰,胡金发.三位一体的高校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6):948953.

[3]董立人.廉政风险评估预警研究[J].唯实,2012(3):3537.

[4]张恩和,陈世月,李喻生.构建高校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2):1112.

[5]王志磊.高校有效构建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实践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141.

[6]李德全.新时期高校权力腐败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9(6):126.

[7]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蒋庆,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39.

[8]于新循,付贤禹.从自律走向他律:我国政府信用的法制化探径[J].社会科学研究,2011(2):7681.

[9]陶志明,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17):183184.

[10]陈秋玲.社会风险预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20.

(责任编辑王婷婷)

作者:谢中清

廉政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建设论文 篇2:

从源头反腐——规范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研究

摘 要:高校的腐败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权力腐败,本文从高校行政权力自身特征为切入点,提出通过加大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的民主公开,构建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完善科学的廉政绩效评估体系,建立腐败“零容忍”的惩治制度,辅以廉政文化的教育和价值观念的调整,建立科学的全覆盖的高校权力运行监控网络,规范高校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保障高校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反腐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并非“净土”,它是社会的一个部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高校也会有。2009年10月,武汉大学原校级领导龙小乐、陈昭方涉嫌受贿,均被逮捕;同月,湛江师范学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郭泽深疑在学校基建、财务等方面涉嫌有经济问题,被当地公检机关宣布实施刑事拘留。一个月内两起腐败案件的涉案人员均是高校厅级领导,其中一位还是学校的一把手,他们的落马,说明高校廉政建设工作存在缺位和失范。如何遏制高校腐败成了专家学者关注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笔者认为遏制高校腐败的关键在于规范高校行政权力的运行并优化监控机制,确保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公开化和制度化。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建立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报告中也将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作为其重要的工作目标。行政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关键在于权力运行的公开,通过依法行政,不断创新并优化监控手段,将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完全置于有效的监控督管范畴。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公共权力是内部行政管理权,包括普通行政管理权和办学自主权。办学自主权是高校特有的基本权力,也是高校成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它主要是指高校在法律上享有的,为实现其办学宗旨,独立自主地进行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格和能力[1]。高校的行政腐败本质上是行政权力的腐败,是行政公职人员通过其掌握的行政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寻租行为,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招生和教学中暗箱操作、违规招生、高收费乱收费、买卖文凭、权钱交易;二是人事权方面,干部选拔任人唯亲,民主决策缺乏公正;三是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骗取或挪用科研经费、公款出书,违规开办培训班;四是财产管理方面,基建、采购收回扣,私设小金库、校办产业偷税漏税等等。

二、规范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行政权力运行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环节联结的复杂动态过程,由于行政权力具有不以客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制性,因此高校行政权力一旦缺乏全面有效的监控,就很容易背离公共利益,走向腐败。对于遏制腐败,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邓小平同志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人性的弱点、权力的两面性、防腐反腐的措施,历史上国内外思想家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精辟的阐述。

自2010年,中共教育部党组连续印发《直属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兼职管理》的通知;《教育部关于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行为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然而面对不断加强的管制措施,高校的腐败问题依旧十分严峻。在不断总结高校反腐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高校的反腐除了打击和查处腐败案件,更重要的是需要科学有效的监控和预警措施,能够有效抑制腐败发生的机率,而这些都基于对高校腐败现状的正确认识和对其廉政工作实施状况的客观评估,以此制定针对性强、科学有效的全方位的行政权力监控制约措施。

从高校行政权力自身特性的角度分析,作为实现主体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的权力,其本身具有被腐化和滥用的可能。首先,高校行政权具有强制性。行政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可使师生无条件服从,其强制性是高校政令畅通的保障,这种保障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如果强制的同时缺乏全面有效的监控和制约,行政公职人员容易违反高校和师生的公共利益,从中谋求私利,导致行政权力腐化。其次,高校行政权力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利益的驱动会使行政权力倾向于追求无限制的扩张,直到遭遇边界限制。行政权力的扩张必然导致对公共权力的侵犯,同时,还表现在高校行政机构的膨胀和人员的增加,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造成行政权力的异化。第三,高校行政权力具有人格化倾向。高校行使行政权力的人员是公共权力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方,其在行使行政权力时有一种本能的人格化倾向,即理性经济人。经济学理论认为,行政人员同样具有经济人的属性,高校行政人员也不例外。在高校特定的制度约束下寻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便是走向腐败的心理预期。当高校行政权力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且运行过程不够规范时权力便有了寻租的空间,此时如果行政公职人员觉得腐败收益远超过其成本,腐败便趋于泛滥。这是一种腐败的成本—收益模型,其收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成本则包括预备成本、实施成本和风险成本。预备成本指行政权力的获得和维持的成本,包括获得该职位所需的受教育费用、岗位竞争的投入、努力工作的付出等;实施成本指利用职权发现制度漏洞、创造腐败机会并实施腐败这一过程所产生的费用;风险成本指因施行腐败行为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物质损失,特别是心理成本和惩罚成本。

获得各种权力的高校行政人员,程度不同地行使权力的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计算腐败的成本与收益,当腐败行为的预期收益远超过其预期成本时,即可能选择实施腐败;而当腐败行为的预期收益小于其成本时,会避免腐败。因此,除非高校建立了严密健全的制度,否则,只要制度有漏洞运行缺监管,同时腐败活动的收益超过成本,行政公职人员自然会趋向腐败。高校腐败案件主要的收益是利用职权从国家或者他人那里非法牟利,包括直接贪污或者间接收受他人贿赂,变相侵吞国家财产,人际关系资本的积累和权力欲支配的肆意用权等等。基于高校行政权力存在着这样的特性,因此,对其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便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特别是在当前高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的趋势下,规范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具有从源头上防范高校腐败的关键作用。

三、规范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措施

从高校频频曝光的腐败案件可以看到,随着我国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和高等教育的快速膨胀,高校在更多方面享有自主权,比如项目建设、自主招生、物资采购、经费使用、职称评聘和干部任用等,其相关职能部门的权力不断扩大。而高校行政权力运行控制体系的发展无法跟上权力扩张的速度,行政主体的职权配置不科学,运行程序不够规范,问责机制尚未健全,存在缺乏监控的真空地带,因此,规范高校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完善监控机制是抑制腐败的根本。要将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公开化程度向纵深推进,向周边延展,着力抓好行政权力行使前的廉政风险评估、行政权力行使中的规范及透明,行政权力行使后的廉政绩效评估及责任追究,同时建立腐败“零容忍”制度,建立规范的全覆盖的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监控网络,有效地监控高校行政权力的运行,及时地将腐败扼杀于萌芽阶段并严厉惩治已发生的腐败行为。

1.构建廉政风险预警防控体系

首先,全面准确地查找廉政风险点。从高校行政工作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根据师生反映的重点热点问题,结合腐败案件发生的高频点,从体制机制、工作职能、办事规程、外部环境等不同角度,认真查找高校行政工作的腐败风险点。其次,科学分析界定风险点级别。根据廉政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和查找的风险发生概率、危害损失程度等确定风险等级,并根据等级的不同进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对高校行政权力腐败进行有效布防和遏制。最后,制定实施前期预警、中期防控、后期处理的具体办法,最终形成《高校廉政风险预警防范工作实施办法》,做到预警明确、方法科学、机制健全。廉政风险评估预警防控的关键点在于,在行政权力被异化初期,即腐败发生之前,能够及时了解掌握信息,提前加以防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预警机制将高校行政腐败扼杀于萌芽状态。

2.推进行政权力行使过程的民主和公开

从反腐倡廉的工作实际来看,虽然在廉政风险防范的工作流程上,风险点、相应级别和防范措施的制定贯穿在高校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可能并容易发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被清晰的标识出来,便于自省和监督,有利于权力行使者的自律和外部环境的他律有效结合,降低腐败的发生。但如果高校的行政权力行使过程本身是密闭的,是规避监督的,那么要让自律和他律能够发挥效能,恐怕也只是良好的愿望而已。因此,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集体决策,并将行政权力行使过程公开透明,接受全校师生和社会的监督是保障高校廉政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的作用,重大事项由校党委全委会集体决策,规范权力运行,避免“议行合一”,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大决策过程的监管力度;提升监察、审计和纪检部门的反腐绩效;扩大监督主体,如吸收民主党派、教工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开设论坛、校报等舆论监督平台,完善监督流程,使高校行政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能够代表民意、体现民主,实现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

3.完善高校廉政工作绩效评估体系

要规范高校行政权力运行,防止腐败的发生,关键在于对高校廉政工作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估,从而对规范权力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廉政工作的核心是反腐败,腐败行为往往被设计得相当模糊隐秘,因此反腐工作所涉及到的因素和环节也较其他工作复杂,要评估反腐工作的实绩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并具可操性的评估指标体系。高校的廉政工作评估体系应该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高校的发展现状,在充分借鉴国际名校的先进评估经验的同时做到与现阶段中国高校的发展相适应。围绕教育部的方针政策(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与廉政工作相关的政策都应该在指标体系上有所体现,并作为评价高校廉政工作状况的基本依据。通过高校廉政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有效运行,能够及时发现高校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识别存在的风险和腐败的程度,校验腐败风险点的准确性和级别设置的合理性,使高校行政权力监控机制的闭合性得到加强,从而有效推进高校廉政制度体系效用的发挥,达到源头防腐的目的。

4.建立“零容忍”的高校腐败惩治制度

从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腐败发生的机理,过勇等认为这是一个包括了腐败动机、腐败机会和制度约束三维度的腐败成因分析框架。[2]首先,腐败行为发生的主观动因即腐败动机是人的逐利本能,如果高校行政权力者觉得腐败是一种可选择的行为不需要抵制,逐利本能突破其道德界线,腐败动机便产生。其次,由于高校扩招及自主招生以来的高速发展而在制度建设上的缺陷和漏洞产生了大量腐败机会,高校的行政权力者便可以利用这些腐败机会和手中的公权谋取私利。最后,在具备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后,决定其是否实施腐败行为的关键是廉洁行政和腐败的成本——收益比较,其关键的变量是腐败行为被查处的概率和处罚的力度。从这一变量可以看到,制度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制度约束的有效性,因此,制度执行是决定腐败程度的关键因素。

“零容忍”原指不宽容任何轻微的犯罪行为。香港廉政公署把“零容忍”理念应用于廉政建设,成为反贪典范城市。事实上,对轻微的腐败不予制止,不仅会提高腐败分子的胆量,而且会激发其他成员的腐败动机。因此,对高校行政腐败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和惩处腐败现象,是高校廉政工作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也是高校行政权力的执行获得公信度的有效途径。要将“零容忍”作为开展反腐工作的基本理念,对处在萌芽状态的腐败问题实施警示、诫勉谈话,防微杜渐、防止机会主义,加大腐败成本,使高校行政权力执行者能够在有效的约束下正确行使权力。

5.加强高校廉政文化的教育功能

分析腐败问题有很多角度,从文化的角度能够触及腐败背后复杂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历史渊源,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腐败现象,腐败是人们面临各种忠诚的冲突。在社会生活中,对教育事业和学校的忠诚或者对亲朋好友的忠诚是高校行政人员面临的冲突选择。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面子关系的传统社会,高校行政人员利用职权为亲朋好友谋利的行为十分常见,而这恰恰是滋生腐败的空间。传统的送礼习俗助长了这一空间的延展,送礼、收礼在传统文化中是人际交往的礼节,所谓“人来礼往”,赠送礼物被赋予了敬重和感谢的含义,行贿者便借用这一传统习俗实施贿赂,受贿方也为其受贿行为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腐败交易双方的心理负担由此得以大大减轻。传统的文化习俗便成为现代贿赂行为的实施途径。但是,传统的习俗不一定适用于如今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则,正如亨廷顿说的“按照传统的准则是合法的、可以接受的行为,在现代人的眼中却成为腐化的和不可接受的[3]。”作为传播文化和教育教学的高校,应该倡导正确的廉政文化观念,营造尊廉崇廉良好风尚;明确行政准则,规范廉政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民主监督,培养高校行政人员和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和监督意识;宣传现代人际交往模式,弱化传统送礼习俗等等。高校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影响着教职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实质,使其受到熏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为高校行政人员提供内在道德激励,通过制度的完善、观念的重塑、素质的提升,在局部上转变某些传统观念和习俗,从内心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成为对高校行政工作的有效约束和对高校廉政工作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 许中阳、李国华、张中朝、牛玉林.刍议高校腐败现象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02):54-57.

[2] 倪星、郜琳.廉政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理论月刊,2010,(12).

[3]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4]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Z].中发[2008]9号文,2008-06-22.

[5]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 吴晋生、张继波.推进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理论前沿,2010,(05).

[7] 倪星.理性经济人视角下的官员腐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8] 刘宗洪.“零容忍”视角下的反腐倡廉建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

[9] 崇椿.许小亮.高校中腐败现象研究综述[J].江淮论坛. 2007,(04).

作者:许欢 李和中

廉政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建设论文 篇3:

夯实基础 完善体系 增强效能把案防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来,张家界市中心支行积极以“案件风险防控年”活动为契机,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从强化“三个建设”、巩固“三大机制”、落实“三道防线”着手,进一步加大案件防范工作力度,努力打造案件防范的铜墙铁壁,确保了建行二十六年来无任何案件发生,为中支全面有效履职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一、强化“三个建设”,夯实案防基础

“案防工作无小事”,中支从细微处入手,把握案件防范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环节,查补小漏洞,整改小隐患,解决小问题,把小事当成大事办。

(一)强化组织建设。从强化组织建设入手完善案防机制,成立中支案件防控年活动领导小组,中支行长、党委书记任组长,其他各位行领导任副组长,中支纪检监察室、办公室、内审科、人事科、会计财务科、事后监督中心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其他班子成员配合抓,各责任部门具体落实,做到责任细化,任务明确,形成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共同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坚持按季召开案防专题会议,对制度建设情况、案件防范治理及监管工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查找问题,剖析根源,寻求应对措施,为有效抓好案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同时,按照“监管有力、控险有效”原则,在案防工作中推行责任管理,把案件防控责任分解到各县支行、机关各部门负责人、部门、岗位和人员,层层签订案件防控管理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的责任链,保证各项制度迅速传递到位。

(二)强化思想建设。真正从思想上让全行员工认识到抓案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教育入手,通过反复向员工灌输违规违纪后患无穷的危害性和遵章守制的重要性,要求全行员工从维护单位利益和“保饭碗”这一根本点出发,切实将依法遵章守制、规范操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从思想上引导员工树立遵纪守法、制度至上的思想,主动把一切业务操作和管理活动置于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约束之下,纠正随意变通制度、回避制度甚至无视制度的现象,确保制度执行到位、风险控制到位。

(三)强化制度建设。今年以来,开展了财务行为规范年、内部管理制度清理健全年、县支行内控规范年等三项活动,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层层签定《规范财务行为责任书》。在所辖桑植县支行召开了支行内控规范年活动现场会,对银监分设以来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和评估,根据工作需要和形势变化先后修订补充完善了《张家界市中支工作规则》、《公务用车管理办法》、《接待管理办法》、《机关费用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会议费管理实施细则》、《培训费管理实施细则》、《固定资产管理实施细则》、《采购管理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二、巩固“三大机制”,完善案防体系

在中支以“联合监督力量”、“联接监督渠道”、“联通监督信息”、“联治监督问题”、“联用监督结果”,“五联”机制为格局的大监督工作框架内,通过巩固案件预警、问题整改、和谐机制,不断完善案防工作体系。

(一)巩固案件预警机制。突出对事前环节的安全把握,按照“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标准,针对国库、发行、信贷、外管、保卫等业务管理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内部管理的“薄弱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重新梳理完善各项内控制度。今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指南》、《会计国库核算标准化管理办法》《事后监督标准化管理暂行办法》等21项制度办法,修订完善了51项制度办法。

针对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县(市)支行案件频发的情况,中支对所辖县支行采取两种模式强化制度执行力。一是对县支行管理层实施履职监督管理。通过组织学习相关制度、操作规程、提升员工素质,通过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进行岗位自律,合规操作,突出事前、事中监督。二是再监督检查侧重于风险点业务的“自我约束机制、相互制约机制、严格授权机制、审批管理机制、资产质量管理机制、财务管理机制、有效奖惩机制、岗位行为规范机制、监督防范机制、检查防范机制。”突出事前与事后监督的结合,真正做到从源头防案件、防事故、防差错。

(二)巩固问题整改机制。认真执行分行《关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强化责任追究的规定》,重点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实行“一把手”“三不直接分管”和“末位表态” 制度,完善《中支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的处罚规定》、《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经济处罚实施细则》,对违反规定和出现业务差错的11人次进行了处罚。推动党务公开标准化和与

政务、行务三公开协调机制建设。认真落实分行《关于加强对辖内各级行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工作的意见》,制定加强对县支行班子及其成员监督措施,注重考核兑现。

(三)巩固和谐保证机制。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理顺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氛围,促进案防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制定《反腐倡廉“教育链”活动方案》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活动得到《金融时报》推介。通过举办“一把手”讲廉政党课;在2014年春节期间使用中支金信港、中支邮件系统,向全行员工发出2014年春节廉政电子贺卡,提醒全体党员自觉做好春节期间的廉政工作;精心组织“廉政清风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积极筹备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知识测试,实施廉政文化渗透工程。积极引导各部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使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到各项工作领域,融入到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之中。多次组织党员、团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参观革命老区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贺龙纪念馆等,接受传统教育,把红色文化和张家界纯美山水内涵融入中支廉政文化“净土清风”品牌建设。二是加强交流,防范未然。把案件防范作为“爱心工程”来抓,制定《机关干部员工谈心谈话制度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谈话谈心工作体系。1-8月全行共开展个人或集体谈心谈话257次,通过平等交流谈心,传导“严是爱,宽是害”的理念,感受组织关爱。将案件防控教育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履职和生活之中,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通过对员工入脑入心的理想信念、法纪法规、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等方面教育,促使员工能够筑牢思想防线、守住道德底线。三是突出人文关怀,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想方设法解决员工子女、家属就业等实际问题,增强员工对中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不愿为”“不必为”的案防保障机制。

三、落实“三道防线”,增强案防效能

案件防范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中支从打造“自控”、“护控”、“监控”三道防线入手,全方位、立体化铸造了一道案件防范的铜墙铁壁。

(一)落实以“防”为主的自控防线。中支党委高度重视,将案件防控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例会内容,制定《“案件防控年”活动方案》,在中支金信港开辟“案件防控年”活动专栏,丰富活动载体,实现信息共享。认真高效推广应用风险监督管理系统,加强培训,及时录入信息,搞好运行维护,发挥系统功能作用。对涉权涉险单位、部门和岗位高、中、低风险点进行识别和排查,对涉钱涉险部门和岗位严防死守,逐个过筛子,不留死角,以领导干部的廉政风险、要害岗位的业务风险、个别员工的行为风险为重点,按季开展自查,每半年开展一次全面风险排查,并将排查情况在全行通报。针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新系统上线,开展系统运行“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建立案件防控预警处置机制,对预警信息实行台账式管理,及时跟踪整改结果。突出人事任免的全程监督,近期,在中支8名正副科长缺额竞(选)聘工作中,纪检监察室积极主动介入,对干部选拔的各个过程实行同步监督,全程参与了竞职人员资格审查、笔试、民主测评、党委决策等各环节,对选拔任用程序是否符合规定进行监督,仔细审核、评估选拔任用干部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洁从政的现实表现,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党委决策参考,确保正确用人导向和干部选拔任用的规范公正。强化干部员工交流、轮岗、强制休假和近亲回避等案防制度的落实,修订《重要会计岗位人员强制休假办法》,每年初制定重要岗位轮岗、强制休假和异地交流的具体安排计划,强化岗位轮换。开展员工家访活动,调查了解员工“八小时”以外生活和社会交往情况,建立员工思想行为档案,动态管理,定期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苗头和隐患,防患于未然,拒险于门外。

(二)落实以“堵”为主的互控防线。中支党委将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实施方案》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同时,从岗位职责、岗位潜在风险点、防范措施三个方面设计部门和要害岗位廉政风险防范表,组织机关各部门填写,通过“自己找、大家提、组织点”方式,从各自岗位职责、制度机制等方面逐一排查、筛选风险点,从行领导、科室负责人到员工逐个排查。坚持《安全警示日制度》,使案件防范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制定《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指南》,将之纳入年度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廉政知识测试、业务与履职能力测试。组织有参加2014年高考子女的员工签订《不操办子女“升学宴”承诺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坚决制止顶风操办“升学宴”违纪行为的发生,该项工作得到《金融时报》的推介。研究出台《中支机关公务卡管理实施细则》,确定公务卡强制结算的范围和内容,并将公务卡结算情况纳入对科室的日常考核内容,不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公务支出,不予办理报账和支付手续,对于违反规定报账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

(三)落实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三查”回头看活动中,纪检监察室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核查2013年“三查”各阶段发现问题是否整改落实,着重排查“三查”以来有无新发生问题、风险或违规违纪等异常情况。结合《武汉分行要害业务岗位案件防控办法》的相关要求,开展一次全面风险排查,实行“签字背书”,收到了查漏补缺,举一反三的效果。今年,中支主要负责人调整以后,对中支辖内各级国库和发行库开展了一轮全面检查,并通过开展对履行征信管理职责执法监察,离任审计、专项审计等工作加大检查力度,严惩各类违规行为,使广大员工“不敢违”、“不想违”,逐步养成了按章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课题组长:褚鸿飞

成员:田心斌 王 升 陈军哲 曾月华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上一篇: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精致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