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育技术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6

恰当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反观传统教学中的利与弊,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并且认真地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诗歌教育技术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教育技术教学管理论文 篇1: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外语自主学习环境

摘要:跨入信息化社会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育理念的结合,越来越显示出其技术优势,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给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论述现代网络技术对外语教学有效学习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外语自主学习环境。

关键词:教育技术;外语学习;自主学习

文献标志码:A

一、基于互联网的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基于互联网的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Skinner运用操作强化原则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教学机器进行程序教学,为后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行为主义的模式是向学习者呈现一个小单元的信息作为刺激,学习者通过填空或回答问题的方式做出反应,然后由反馈系统做出评价,若反应正确,反应就得到强化,学习者就可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程序教学的思想在个性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形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教学技术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在语言学习中它只注重语言的细节和表面形式,而忽略了真实的交际行为。

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因素,认为是要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图式,而认知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是具有心理空间结构和联想能力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我们在外语学习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也有很大的启示。它告诫我们不仅要对所学内容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研究,还必须研究在利用网络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变化,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学习效果等,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通过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

心理学家Bardett于1932年提出了图式理论。Nunan(1993)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有关语言习得过程的理论,表明听者或读者是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理解语篇的”,并指出:“图式理论说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被组成相互连接的模块,这些模块是依据我们以前的经验而构建起来的,并且可以使我们预测将来的经历。”Anderson(1988:197)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图式“其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的聚集。虽然我们可以在短期里记住一个独立的事实……有意义的学习要求我们吸收信息;我们要把信息掰碎、消化,并将它储存在我们已有的特别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之中,建立新的连接,重新构建旧的连接”。图式理论是建构主义的基础。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合作性学习有助于丰富学习者对于事物的理解。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探索的认知的工具。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Rogers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积极愉快、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他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是对学习者内在潜力的发挥,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应该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从而充分地显露自己的潜能。虽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其片面性,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的作用,而忽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但是,罗杰斯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这种独树一帜的理论,为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等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观点和途径。

二、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促进有效学习

(一)引发教育观念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观念的变革,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技术已经成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工具,推动了外语教学的革新,使我们真正树立起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方面素质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广泛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机会探索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主动学习者。此外,进入信息社会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的信息层出不穷,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必需。学生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引发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法阶段和整合性阶段。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即超媒体(hypermedia)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基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多媒体组合教学、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环境的个别化自主交互学习、基于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的协商学习、基于校园网络的资源利用学习、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教学等教学模式。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将逐步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过渡到以超文本思想为主导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加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整体性、全面性和大容量性,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师从主讲者变成了导师和顾问,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意义构建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目前,外语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在探索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外语学习越来越多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以网络为基础的自主学习策略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即时性、多样性、交互性等优点,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策略已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前景。

(三)有利于促进有效的外语学习

综合上述各种理论的观点,不难看出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有效学习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学习是建构的和累积性的;二是学习是自我调节的;三是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四是学习是情境性的;五是学习是合作性的。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可以将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归纳为有效的信息输入和有效的知识建构两个方面。教学中使用的各类媒体和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变信息输入方面的学习条件,保证教学信息能够引起充分的注意,易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利于建构,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形成系统结构体系,从而便于建构和记忆,并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倾向。

网络硬件技术引发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革命,为我们带来了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管理形式,单向的传导模式变为教师、学生和媒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模式,师生的角色也相应改变,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探索知识,而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训导者和灌输者。这种具有交互性和动态开放性的模式对学习者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及探索学习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网络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立体的情意、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信息容量大及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便利的人机对话操作、非线性的学习方式以及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环境应包括四大要素,即“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网络构成的系统环境,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条件。它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习者,图文并茂,画面动感,易记难忘,不容易产生乏味感,真实的材料、真实或近似真实的场景、可以反复使用、资源共享等特点,保证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并且能突破时空界限,延伸感知,扩大主体活动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构成有效的外界刺激,促成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与之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意义的建构,提高了学习质量。

基于网络的外语教学新模式要求教师延伸课堂和课本内容,发挥学生的中心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指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合作协作。网络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创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在那里学生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发现他们自己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于典型的学校课堂,可以实现自我调节。许多技术可以作为支架和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使用一个探索性的教学循环,强调元认知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处于探索性循环的那个阶段。此外,他们还使用了被称为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反思他们自己的探索,并进行相互评价。一般而言,这种面向探索、基于模型的建构主义教授科学的方法似乎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们普遍对科学感兴趣和容易理解科学。

三、构建全方位的外语自主学习环境,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外语学习。那么,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真正达到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有效学习,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在此,笔者想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应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基础为指导,充分考虑环境建构的原则、遵循教育原则,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Beatty(2004:252)认为,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一是评估软件或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资源的适宜性;二是构建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三是监控学习者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中的参与,鼓励自主学习;四是鼓励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作为培养合作学习和学习者互动的开端起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有效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上述原则,积极营造自主语言学习环境,促进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利用网络技术,营造语言学习环境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立体化的语言输入。通过单一媒体向多媒体的转变,利用图像、文字、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输入,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外语教学中应用网络教学环境优势,探索多种课程、多种层次的环境应用方式。由于可以保证发音地道,可以紧密地把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的训练安排在同一时段进行,而且文字、声音、图像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重感官,引发他们认知结构的积极反应。其结果是加快了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内化过程,提高了学习效果。此外,学习过程中交互性强,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营造课外学习环境

资源共享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理念,也是网络技术的一个特点。我们探讨的资源共享,就是要合理布局,构建共享环境,积极开发多学科、多课程、课内课外、不同教育层次的共享方式,使师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或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共享资源,也可在不同时间、同一地点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同一任务的学习,达到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我们一方面利用校园网,连接其他英语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课外英语学习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引进和开发英语学习课件和软件,挂在校园网上,进行辅助学习。现在,网上挂有学生综合教程和听说教程的网络课件,还有《阶梯英语》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课下自主学习课本的条件。此外,我们还可开发研制网上题库,以便学生自行练习和自测水平。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课外语言学习氛围

除了积极地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为了营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英语教学氛围,我们还要大力倡导第二课堂活动,使英语学习在课上课下、机上机下、校内校外浑然一体,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得以无限的延伸。

有教师参与组织的英语角活动,外教的课外讲座,英文电影赏识等活动,并鼓励和支持学生会、英语协会等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比赛、电影配音、诗歌和成语翻译、英语绕口令等。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外外语学习,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网址,如BBC英语广播节目、英语电台、英语歌曲欣赏、诗朗诵、名著选读、名片精彩对话、文体娱乐等节目丰富多彩,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英语学习者的需要。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个性化学习

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外语学习环境,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数字语言实验室功能强大,网络技术又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无限的资源和学习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尝试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学习主体的英语水平和能力,积极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提供合适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练习机会,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但是,教师要监控个体的学习,不能放任自流,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郝钦海

诗歌教育技术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中学语文教学

恰当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反观传统教学中的利与弊,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并且认真地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广播、影视、网络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因此,在教学前,应该思考如何有机地开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利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传统教学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无声的符号变成节奏感强、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旋律;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观的形象;使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生动的动画效果。也就是说,我们应尽量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必将大大提高课堂信息传输的效率,从而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构建起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

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是解决了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即“教”的一半。因此,我们必须补上另外一半,即“学”的一半,构建一个“双向双控”(教师的他控和学生的自控)的反馈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和“学”,这样的控制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控制,而是教师的他控和学生自控的完美结合,必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优化前向传输的多媒体技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反馈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反馈测评系统。由于该“系统”的介入,营造了一个学生得以参与教学过程的具体环境,沟通了师生之间的信息通道,使以学生为主体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尤其是在获取大量反馈信息中,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数据化环境,我们可以从量的积累中发现质的规定性。数据化教学环境的创设为使教学由经验走向科学提供了可能。

三、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优化教学信息的传输方式和通过反馈检测不断调控我们的教学并使之逐步优化,这只是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的积极有效的探索。但是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人去掌握、去驾驭,只有鲜活的“人”才是技术的灵魂,离开了“人”,一切技术都可能成为废品,甚至是一堆“高级垃圾”。因此,在现代素质教育教学中,除了要转变教师角色、改革旧的教学观念外,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不能老是挂在教师的嘴上,不能总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的习惯模式去行以学生为主体之事,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是始终落不到实处的。我们一定要首先转变观念,并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给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配合老师搞好教学改革,他们才是真正的上帝,只有这些上帝真正被我们所感动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希望之所在。

四、恰当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遵循如下几条基本的原则

1、辅助性原则。必须明确:运用一切教学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可以化繁杂为简洁凝练,可以变无声为有声。但是,一切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为提高学习效率这个目的而服务的。因此,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力忌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喧宾夺主替代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如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图片、动画和音乐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教学手段,否则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至于教学目的能达到多少反而是次要问题了。如,在教学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和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情,我在欣赏文中相关段落以后,再给学生播放剪辑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断录像,这样就起到一个变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直观形象的效果,激活了学生的再创造思维。只要我们所使用的录像为教学服务,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效性原则。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粉笔与黑板亦不能全然抛弃。有的老师简单地认为用Powerpoint做幻灯片,可以输入大量的文字,有动画效果、音响效果,课堂气氛热闹,同时也不用板书了,方便省力。其实这种想法很不正确,教师的板书有其独到之处,可以体现出教学的实际进程,再现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的实际情况,甚至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是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无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是粉笔与黑板,应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3、启发性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过程应该给学生以道德、审美、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启迪,而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应该体现这一原则。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剪辑的配乐“黄河”录像,学生不仅直观地认识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那一泻万丈、奔腾不息、惊涛澎湃的形象美,也感受了黄河那勇往直前、无坚不摧、雄壮豪迈的气势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领会到了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了学习目标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这样,在鉴赏诗歌内容的时候,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赏析就会游刃有余。

4、趣味性原则。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就以中小学生熟知的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春天的美好景象,再让他们用语言描述想像的画面,既给他们展示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又为下一步鉴赏学习内容张了本。这样,既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更积极主动了。

作者:邱智

诗歌教育技术教学管理论文 篇3:

论微课在中学语文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下,“微”元素正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课等的兴起,使我们进入了“微生活”时代。它正在悄然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它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微课这一新型课程资源的使用,必将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冲击,为课堂教学带来别样的风景。课改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新要求表明了微课将是流行所向、大势所趋,但是在微课前景一片大好的当下,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挑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语文微课;中学语文;问题;对策

2009年以来,“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国内教育界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微课一步步进入我们的教学视野,它的设计、开发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关注这一新型教育教学资源,使其不断完善发展成为更符合我们教师日常教学需要以及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实实在在的“好微课”,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一、语文微课的价值

“微课”即“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也就是说,微课是一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制作的关于学科教学的短视频,内容以片段式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为主,同时还应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知识,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语文微课”,指将“微课”这一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资源包”运用到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来。相比传统的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迅速受到国内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微课的本质属性在于短小精悍,表现手法先进、科学、巧妙,激发兴趣和启迪智慧,传播高效率”。它既能满足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点的按需选择学习的要求,又可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是一种对传统语文课堂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的重要教学资源。

微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与生长空间。我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微课的出现恰好符合教育信息化改革趋势,成为实现这种教育目标的有力工具之一,而在这种指向下,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也会越来越普及,共同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力量。

二、微课在中小学语文应用中的问题

经过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微课在中小学语文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混淆微课的表象与本质

微课的“微”可以理解为“小”,也可以理解为“精”,前者是表象,后者是本质。如果仅仅停留在“小”上,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必须透过表象看本质,把握微课的精髓——短小精悍,有的放矢方可箭无虚发,才能使它便于运用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来,易于建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切实解决重难点问题。

(二)主次不清

微课教学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技术是基础,内容设计是核心。现行微课的发展似乎走入了一种误区:过于关注微课制作中技术的投入,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无木不成林,无林不成森,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最终目的,过多地将精力用于追求微课制作的技术上,追求一种形式上的华美,实是本末倒置。

(三)以“课”代教

“一般情况下,微课视频的时间只有5—10分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全适合用微课教学模式,在语文教育中,适合用微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字词辨析、短篇诗句、课文重点讲解。”将微课引入到语文课堂,不是让它代替正常的课堂教学,更不能使它代替课堂中教师的教。微课关注的重点是单个知识点,教师在运用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

比如在“走出名著,读出精彩”这一作品中,教师就意在从 《水浒传》108 位绿林好汉的形象拓展延伸到当代消防官兵的英雄形象,对学生的处世态度施加正面影响。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身并没有不妥,但从《水浒传》中人物形象过渡而来,着实有些牵强。

(四)缺乏典型示范

将微课应用于语文课堂的尝试有很多,但是未有成功的典型案例可供后来者借鉴。如何有效设计微课?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微课?什么样的微课能促进学生学习?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对这些问题还没有形成定论或是普遍认识,这就急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三、微课在中小学语文应用中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微课“学习任务群”

教学从来不是为了单个知识点或者单篇课文的成功,在应用微课时,不仅要关注单个知识点,更要重视课程的系列化。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将它与微课结合起来,开发内容相对完整的微课专题,建立知識体系。“不同学习任务群,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上又存在融通交错的关系……应通过整合任务群的核心内容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功效,合理处理好任务群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尽管微课的内容明显呈现碎片化的特点,但在设计时理应考虑到所在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并且注重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结。

比如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下,鲁迅的《药》《祝福》均可作为小说文本的语言范例来学习,那么就可以分别制作微课课程,并将它们放在同一个任务群中,这两篇小说的微课资源就成为“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这一专题的子成员。学生在学习时既可以纵向深入学习,又可进行横向对比拓宽学习,根据学生的需要自由选取资源。

(二)突出主题内容

“主题内容突出”是微课的特点之一,短短十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应“五脏俱全”,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反思,从课题导入到总结全包括在内。但是主题内容才是重中之重,不能緊抓主题内容的微课教学毫无意义。只有教师明确微课教学的主题,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围绕着这一主题添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浓缩相关的知识,将微课引入到课堂中才能具有较大意义。

比如在“常见修辞手法介绍”这一微课中,主题就是介绍常用的修辞手法,所有资源都是为这一主题服务,无论修辞手法有多少种,教师的讲解关注的重点总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见的那几种,而对于不常用的或是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范围的则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解读。

(三)加强微课教学管理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校园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各种网络信息平台相继建立,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校要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促进微课教学顺利开展。

1.学校组织,奖励开发

微课在语文教育中有非常广阔的教育前景。首先,有国家在发展教育技术方面的支持,推动微课进入课堂就是推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其次,我国各地的语文教师规模很庞大, 这就为构建微课资源库,实现微课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校应积极组织微课开发团队,给予经费或奖励,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意转变语文教师观念,组织有经验的、对现代教育技术不甚熟悉的年老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将他们拉到微课开发的阵营中来。

2.教师参与,合作开发

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人文性,所以在开发微课时,需要多方的有效结合。其中,语文教师的参与尤为重要,因为教师不仅是微课的制作者,更是微课使用者,教师会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制作出合乎需要的微课。在微课制作团队里,需要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来把握方向,确定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可行性思路分析;需要思维活跃的教师进行微课讲解,他们的讲解在短时间内更具感染力;需要教育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强的信息技术老师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编辑。

(四)微课与实际课堂教学活动要有效结合

评价往往是对行动者行为的校正和精神的激励。教师要善于使用评价,并以评促建,通过对学生微课学习进程、效果的追踪记录,积累掌握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学习的情况。通过科学分析,采用更准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微课制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反馈方式为教师提供评价依据:

1.提问

现有语文微课偏向知识的呈现而忽视了课堂的“留白”,即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思考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考,微课设计也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更要落实到实际制作中去,通过问题的设置,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微课进程中弹出问题的设计,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如弹出什么样的问题,何时弹出问题等。

2.作业

作业既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督促、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作业的反馈,便于教师进行分层指导。在微课视频即将结束时布置一道相关的作业,既延长了视频的影响,使人回味、深思,又能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据此决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3.活动

一些情况下,活动也能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如学习《雨巷》时,教师采用语感教学法,选取朗诵指导作为微课的内容,展示与诗歌意象相关的图片、音乐,如“丁香般的姑娘”的视听材料。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朗诵评鉴活动,轻松了解学生对于诗歌意象、节奏和情感的掌握情况。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139)。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2015-11-2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4]李丹丹.探讨语文教育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J].语文建设,2016(1).

[5]王云峰.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评价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作者简介:冯敏,1994年生,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韦冬余,1983年生,江苏赣榆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等。

(编辑:张晓婧)

作者:冯敏?韦冬余

上一篇: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论文下一篇:桥梁现场施工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