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论文

2022-04-30

[摘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重要作用。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应在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优化旅游业发展结构、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益、改善旅游业发展条件、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制定措施与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危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危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论文 篇1:

2009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总体分析与下半年发展预测

从2009年上半年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旅游经济运行的影响总体上没有超出预期,但是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则使得旅游业遭受了很大冲击。展望2009年下半年,发展旅游消费作为国家战略将更为明确,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会趋于缓和,甲型H1N1流感成为旅游经济运行的关键变数。如果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的防控,中国旅游经济全年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2009年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

2009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双重冲击,中国旅游经济步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呈“总量增长,两升一降”态势,产业发展一度出现回暖迹象但又重新跌入低谷。

发展环境: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延续,甲型H1N1流感雪上加霜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较上年第四季度继续降低。但在党和国家的有力调控下,中国经济发展底部回升的势头初步形成,第二季度GDP预计增长8%。在金融危机影响逐步缓和的情况下,4月份由墨西哥发端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开始向全球蔓延。甲型H1N1流感的爆发,对于尚未从金融危机中走出的中国旅游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中国旅游业发展在遭受双重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战略机遇。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发展旅游消费正在走出部门经济的范畴并成为国家战略。从旅游业自身来说,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为旅游业总体稳定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推出了“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 、“百万旅游就业援助工程”、“国家旅游线路工程”等重大举措。

市场表现:总量平稳增长,三大市场“两升一降”

2009年上半年,中国旅游需求总体上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入境、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存在“两升一降”的结构变动。国内旅游市场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出境旅游市场同比保持增长但速度大为放缓,入境旅游市场同比为负增长,国内旅游在旅游总需求中占据更大比重。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国内市场方面,2009年上半年国内旅游10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5.4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4979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2个百分点;人均花费基本持平。中国公民出境旅游22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其中因公出境人数259万人次,同比下降10.3%,占出境总人次的11.5%,因私出境1996万人次,同比增长2.8%,占出境总人次的88.5%。入境旅游6206万人次,同比下降4.4%。其中外国人1021万人次,同比下降19.3%,香港同胞3807万人次,同比下降2.0%,澳门同胞1167万人次,同比增长3.5%,台湾同胞211万人次,同比下降1.8%。根据2008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结果及今年上半年入境旅游人次的具体构成,经测算,今年上半年,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82亿美元,同比下降12.3%。

宏观因素变化也对旅游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入境市场方面,港澳台地区在入境市场中继续发挥着稳定剂作用,虽然台港地区和香港地区入境市场也出现了负增长,但降幅较外国人市场要小得多。在国内市场方面,农村市场快速增长势头受到遏制,城镇市场占更大比重。旅游消费更为谨慎,短程化、散客化、自助化趋势明显。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西部地区的国内旅游受冲击较大,而东部地区出入境旅游下跌幅度较大。

企业经营状况:短暂回暖后又重新跌入低谷

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旅游产业延续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的低位运行状态,但局部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中国旅游研究院进行的企业景气调查表明,第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99。虽然旅游企业的经营绩效不佳,但整个行业的就业基本稳定,工资水平甚至稳中略升,投资水平仍然较高,并且企业家信心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0.5。从不同业态来看,旅行社和饭店经营状况较差,而综合性旅游企业和景区经营状况较好。从业务类型来看,经营入境旅游的旅行社、涉外高星级饭店、商务饭店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由于入境旅游较为发达,因此遭受了较大冲击。

第二季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旅游企业受到双重危机叠加效应的冲击,经营处于“非典”以来的最困难时期。甲型H1N1流感爆发不仅影响了以接待入境旅游者为主的企业,而且对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也造成了很大打击,自流感爆发后部分旅行社的组团人数降幅达到90%以上。调查表明,第二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仅为69.5,大多数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同时除景区外,旅行社、饭店和综合企业的季末从业员工人数、产品价格和薪酬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至82.4,表明旅游企业的经营压力加大。从不同业态在不同地区的业绩表现来看,东部地区饭店和旅行社行业受冲击相对较大,但就景区而言西部地区受影响更大。

2009年下半年旅游经济发展预测

展望下半年,发展旅游消费作为国家战略更为明确,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趋于缓和,甲型H1N1流感成为最大变数,市场需求总量将延续稳定增长态势,企业经营业绩有望触底反弹。

发展环境:发展旅游消费作为国家战略更为明确,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趋于缓和,甲型H1N1流感成最大变数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加快旅游发展做出一系列指示后,发展旅游消费作为国家战略更为明确,旅游业发展政策环境改善面临更大机遇。从经济环境来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冲击已经见底,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恢复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金融危机会继续对我国旅游经济运行造成一定影响,但此种影响相对趋于缓和。

甲型H1N1流感是影响旅游经济运行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中国香港、广东、北京等地已经出现社区疫情蔓延,未来发展情况难以估计。正由于甲型H1N1流感发展状况难以预料,使得其成为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因素。但考虑到甲型H1N1流感的特征以及防控和治疗措施,估计在最坏的情况下,甲型H1N1流感对旅游经济的冲击也将小于2003年的“非典”。

此外,中国为迎接六十周年大庆加强安全措施,可能会对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造成一定影响。

旅游经济基础:市场意愿受到打击,企业家信心下降

受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双重影响,目前旅游意愿下降较快。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5月10日的调查结果,调研对象有出游计划的比例仅为46.7%,比2009年第一季度的90.7%下降了44%。从百度的搜索量来看,旅游类搜索数量从4月份的每天6000条左右下降到5—6月份每天3000条左右。此外,农产品价格下降、油价上涨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出游意愿。

企业家信心也受到很大影响。企业家对下半年旅游业发展的态度比较谨慎,持不乐观态度的占37.5%,一般的占38.75%,乐观的仅占23.75%;就企业自身经营状况而言,认为会下降的占46.25%,持平的占28.75%,上升的占25%。

旅游发展预测:国内旅游发展将实现发展目标,旅游市场继续呈“总量增长,两升一降”的态势,企业经营业绩有望触底反弹

2009年下半年,入境旅游市场难以恢复,而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依然将保持增长。预计2009年全年,入境旅游市场各指标均下降,下降幅度与世界旅游组织最新预测的全球旅游市场下降4-6%的幅度大致持平,具体为入境旅游人数为1.24亿人次,同比下降5%,低于1.5%的发展目标;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4820万人次,同比下降10%,低于2%的发展目标;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350亿美元,同比下降5%,低于1%的发展目标。国内旅游市场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9亿人次,同比增长10%,高于9%的发展目标;国内旅游收入9500亿元,同比增长9%,实际预定的发展目标。出境旅游人数较小幅度增长,为4700万人次,同比增长3%,低于9%的发展目标。旅游总收入1.2万亿元,同比增长4%,略低于8%的发展目标。旅游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将进一步凸现。国内旅游市场的人数和收入比重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旅游市场特别是短程休闲市场成为增长亮点,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的大众市场特征更加明显。

第三季度预计较为困难。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的旅游经济动向指标,第二季度先行指数为60.63,一致指数为83.76,显示出中国旅游经济第三季度的形势将差于第二季度。但是,如果甲型H1N1流感能得到有效控制,则在第四季度,根据旅游消费敏感但不脆弱的特征,中国旅游经济将有一波上升行情,旅游企业经营绩效可能出现较大程度的反弹,特别是对以经营国民旅游为主的企业持谨慎乐观态度。

2009年下半年旅游工作思路建议

以提振信心为首要任务,以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千方百计扩大旅游消费

加强宣传旅游的功能和作用,引导消费者对甲型流感的正确认识,根据甲型流感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甲型流感的旅游警示信息,提振消费信心。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旅游新业态的关注,加强调研、给予鼓励,传递积极信号。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要求,加快出台关于扩大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例如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消费的指导意见等等,千方百计维持旅游消费稳定增长,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狠抓重点市场开发,把远程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作为区域政策创新的首要任务,保持旅游市场稳定运行

积极发挥都市圈的同城效应,把促进远程区域合作作为下半年区域政策创新的首要任务,破除地区保护主义,避免陷入“本地人游本地”的不利局面,维持国内旅游市场稳定发展。加强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居民旅游意愿较高地区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利用国庆节、上海世博会、天津中国旅游产业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形成旅游消费热点。加大港澳台地区以及日韩俄罗斯等近程市场的营销力度,促进入境旅游市场尽早恢复。结合人民生活水准的提升、中国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等,促进出境旅游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两岸四地旅游合作和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在世界旅游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顺应旅游市场大众化、散客化等特征,积极引导旅游投资流向和企业经营模式转变,积极组织中小旅游企业争取国家在融资、财政、税收、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练好内功,提升旅游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等手段的运用,提高旅游运营效益。加强业态分类研究和标准建设,鼓励以空间集聚为特征的旅游休闲综合体和以网络技术运用为特征的旅游搜索引擎、旅游营销平台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

提升地方创新的示范效应,增强以我为主、部门协调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旅游业的合力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为促进旅游消费发展采取了很多新的举措,要加强对这些地方制度创新的引导、支持和推广,广泛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要主动加强和文化、体育、外交、卫生、商业、工农业等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强化主导意识和能力,创新合作机制,将国家发展旅游消费的战略落到实处,真正转变为国家意志。

作者:戴 斌

金融危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论文 篇2:

关于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重要作用。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应在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优化旅游业发展结构、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益、改善旅游业发展条件、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制定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中国;旅游业;发展对策;规模与结构;条件与基础

在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阶段背景下,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众多国家摆脱危机影响的重要手段,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实现低碳经济模式,而且可以扩大和引导消费,增加外汇收入,缓解就业压力,平衡地区差距。由于旅游业发展的内涵包括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效益、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本文分别从这些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

目前,众多国家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加以规划,并采取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加以推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确定,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9%;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9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53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3%;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4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0%。实现发展目标,需要变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为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扩大旅游服务业发展规模。具体措施包括:

1.落实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方案

目前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大都完成了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而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实施方案的落实和适时调整。因此,应该深入研究旅游业发展规律,充分借鉴旅游业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与教训,科学判断国际经济及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结合中国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进一步落实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及时修正,使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各地区资源与环境特色,从而使我国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正确的行动指南。

2.完善发展旅游业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支持政策

科学、系统和完善的旅游业产业政策,有利于旅游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促进旅游业市场的有效竞争、规模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定程度上存在着企业无序竞争、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规模不经济、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产业布局不够合理等现象,需要通过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来有效协调企业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通过系统的产业结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完善产业布局政策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产业的空间分布。

同时,还要形成和完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财税支持政策。资金投入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许多国家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减税、设立旅游发展基金等形式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为确保旅游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建立国家旅游财政投入、旅游业发展优惠贷款、企业税收优惠等机制,从宏观上确保旅游业发展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从微观上使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

3.建立健全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

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通过立法形式加以推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促进法、旅游主管部门管理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准则等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目前在行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旅游主管部门管理权限不清、旅游企业行为缺乏规范的现象,不能够从法律上确保政府主管部门有效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也不能使各类旅游企业接受必要的指导和监管,需要通过各类旅游业发展立法和执法加以规范。

二、优化旅游业发展结构

旅游业的产品结构、收入结构、投资主体结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程度等均对旅游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旅游业发展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丰富旅游产品结构

从旅游产品结构来看,目前我国观光旅游产品较为丰富,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和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使我国拥有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经过多年开发已较为成熟。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各地区对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日趋重视,并加大力度开发各级各类旅游度假区、度假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总体来看,我国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还相对不足,度假旅游产品还不能迎合休闲度假已成为国际旅游市场主体的发展趋势,专项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和成熟。今后需要加快开发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继续挖掘多样化的专项旅游产品,例如,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沙漠旅游产品、海底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释放竞争压力需求的增加,大众对海滨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康体度假等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趋于增加,因而应该加大开发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的力度。文化旅游产品将文化与旅游融合,使游客在旅游中感受和学习文化,增强了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产品以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自然环境景观、人居环境和民俗文化为基础,通过观光型、劳作型、采摘型、娱乐型、度假型等多种形式使游客获得各种体验与休闲。沙漠旅游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探险、挑战极限、感受沙漠独特魅力的渴望,而且能使游客观赏和了解沙漠能源等沙漠产业的新发展。海底旅游产品使游客亲临海底世界,近距离观赏各类奇特的海洋动植物,融知识性、探险性、娱乐性为一体,日趋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拥有辽阔海域和丰富海洋动植物资源的优势,在更多有条件地区开发出更多的海底旅游产品。随着回归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等意识的逐步形成,生态旅游产品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可以进一步开发生物科考、森林探险、植物花卉观赏、野生动物参观等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丰富旅游产品的需求。总之,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

2.调整旅游收入结构

从旅游业收入结构看,尽管我国国际旅游先于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发展起来,但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10184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低于国内旅游收入。2007年国际旅游收入,美国为1448亿美元,西班牙为651亿美元,法国为636亿美元,英国为471亿美元,德国为469亿美元,意大利为461亿美元,而中国仅为411亿美元,与世界旅游大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增加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成为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_。

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地区结构看,2010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地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广东110.28亿美元,上海47.44亿美元,北京43.57亿美元,江苏40.16亿美元,浙江32.24亿美元,福建25.99亿美元,辽宁18.56亿美元,山东17.65亿美元,居前列的均为东部地区。排名较后的宁夏0.04亿美元,甘肃0.13亿美元,青海0.15亿美元,西藏0.79亿美元,贵州1.10亿美元,新疆1.374L美元,均为西部地区。这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基础设施、资本实力、旅游资源开发、政府管理、企业经营、旅游专业人才、城市知名度等方面的差距,使其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今后需要认真研究制约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制定提升西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

3.改善投资主体结构

旅游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益。以全国星级饭店投资主体构成和固定资产构成为例,国家旅游局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星级饭店合计14237家,其中,国有企业5318家,占比37.4%,集体企业850家,占比6.0%,私营经济2922家,占比20.5%,外商投资经济229家,占比1.6%。2009年全国星级饭店固定资产合计4442亿元,其中,国有企业1690亿元,占比38.0%,集体企业166亿元,占比3.7%,私营经济345亿元,占比7.7%,外商投资经济320亿元,占比7.2%。从上述数据看,国有企业比重较高,集体企业、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比重都相对较低,今后应该鼓励多种经济投资旅游业,实现旅游服务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促进旅游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

4.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围绕该地区旅游核心吸引物而形成的一个以旅游企业为主体,以辅助性服务企业和机构为辅的有着共同目标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和旅游服务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经营联盟、区位品牌、创新旅游服务等旅游价值链。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表明,旅游产业集聚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与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集约利用能力,加速知识扩散,实现规模经济。因此,相关企业应该依托区位优势,专业化和集聚化发展,以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三、提升旅游业发展效益

国际旅游市场多元化、区域旅游合作、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企业竞争力等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效益。

1.实现国际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

从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国别构成看,国家旅游局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331万人次、韩国319万人次、俄罗斯174万人次、美国170万人次、马来西亚105万人次、新加坡88万人次、菲律宾74万人次、澳大利亚56万人次、加拿大55万人次,亚洲市场构成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的最大份额,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2.8%。从国际旅游支出统计看,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际统计数据显示,国际旅游支出中名列前茅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分别为1096、935、885、445、328亿美元,这几个国际旅游支出大国占世界国际旅游总支出的40.1%,是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但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均不是我国前十位入境旅游国。今后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营销手段,加快发展东欧、南亚、中东、大洋洲等战略新兴市场,积极培育南美、非洲等潜在市场,实现国际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

2.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发挥各方特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抑制恶性竞争,获得双赢或多赢效果。首先,我国辽阔地域和多民族文化赋予各地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加强国内地区间旅游业发展合作,可以发挥东部地区优势,更好地开发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例如,西藏、贵州、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和独特,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将东部地区的资本、开发与管理经验、专业人才等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必将带来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应该建立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其次,加强我国与东盟、东北亚等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建立国际旅游合作机制,对进一步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具有积极意义。应该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北亚经济圈内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在国际旅游交通便利化、国际旅游线路开辟、国际旅游联合营销、国际旅游应急合作、国际旅游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合作。

3.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

旅游资源一体化是指在尊重游客对旅游资源整体感知和遵循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打破部门或区域的分割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管理和开发,从而全面提高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的一种措施。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区域分割和部门分割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低效率利用,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规模经营,增强旅游企业经营和赢利能力。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体制。

4.积极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尽管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旅游行业已形成一批旅游企业集团,但从数量和规模来看都还不够,今后应该大力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知名度,培育国际品牌。要通过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并购、联合等形式建立企业集团,并构建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战略管理、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进行绿色经营、国际化经营和人性化服务,培育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

5.加大蕴涵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

特色旅游商品是旅游地不可缺少的吸引物。目前我国在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还比较落后,旅游商品单调,各地商品同质而缺乏特色,缺少文化内涵。今后应该努力开发富有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及奢侈品。目前国内许多游客到国外观光和购物,国外许多奢侈品成为吸引物。其实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蕴涵着许多商机,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古老文明非常崇拜向往,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开发出富有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各类旅游商品,包括奢侈品,以此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四、改善旅游业发展条件

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旅游科学研究、旅游企业资金、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1.通过发展旅游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受其道德标准、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多种因素影响,决定其在服务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进而影响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乡村旅游正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展开,但因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低,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经营、服务等方面,出现了重复开发、经营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旅游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除了继续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外,还应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尤其是要对乡村从业人员以及其他新型旅游产品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教育,这就需要加大旅游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投入。

2.重视旅游科学研究及其有效性

发展旅游业需要对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新产品和新技术、旅游管理新方式等进行及时的追踪把握,因此,需要重视对旅游科学的研究。进行旅游科学研究不应该仅是相关研究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工作,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各旅游经营单位都应该是旅游科学研究的主力。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来自于研究部门和高校,企业参与度不高,而且有些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偏重理论研究和模型运用,今后应该促进旅游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科学研究的有效性。

3.广开旅游企业资金渠道

发展旅游服务业离不开大量资金投入的支撑,拓宽旅游企业资金渠道是提供这种支撑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应该使企业多渠道获得发展资金,例如,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上市,通过国内外股票市场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应该减免或废除某些与旅游相关的税费,例如消除导致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问题的部分高速公路乱收费现象。

4.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利用,有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以保护世界农业系统和景观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中国的稻鱼共生系统成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国还拥有其他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对于这些农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保存与利用,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保存与利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就是可行方法之_。应该挖掘各地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文化遗产保护,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带动旅游业发展。

五、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城乡居民收入、旅游交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休假制度等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1.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奠定旅游业需求

国家统计局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6.5%,农村居民为41.0%,恩格尔系数还较高,使用于其他支出包括旅游支出的比重较低。因此,首先,国家应该随着经济发展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例如世界上一些旅游大国,其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同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消费需求。其次,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国内旅游共1902百万人次,其中,城镇居民903百万人次,农村居民999百万人次;国内旅游总花费10183亿元,其中,城镇居民7233亿元,农村居民2949亿元,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城镇居民801元,农村居民295元,而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6.6%,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3.4%,表明占全国人口一大半的农村居民的较低收入影响了国内旅游的需求。因此,需要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需求支撑。

2.继续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旅游交通不仅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服务质量,而且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道路交通得到极大改善,但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交通道路设施依然比较落后,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我国许多偏远地区恰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多样化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尚未开发利用。此外,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森林旅游、草原牧场旅游、登山旅游等专项旅游的开发也需要便捷低成本交通的支撑。因此,应该加大这些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尽快改善其交通条件,这样不仅可以传承多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还可以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和尽快脱贫致富。

3.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需求与旅游者收入密切相关,扩大国内旅游需求除了随着经济增长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外,还需要在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减轻居民负担。因此,需要继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应继续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减少个人负担医疗费比重,增加公共卫生投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大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的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此外,还应该建立更多就业指导和培训机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信息发布、技术培训、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从而间接促进旅游需求的增加。

4.落实休假制度

带薪休假制度是世界众多国家促进大众旅游和发展旅游产业行之有效的手段。休假制度既有利于人们通过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愉悦心情,强健身体,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企业创造财富,又有利于带动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等各类旅游活动,拉动旅游消费,从而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应该倡导全社会落实休假制度。

六、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新农村建设、对外开放、文化产业发展、旅游服务综合监管等措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

1.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旅游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促进了乡村交通便捷畅通、乡村生活环境美化、农民收入和消费增加、农民文化职业素养提升等,从而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应该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表明,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应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与更多地区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简化旅游签证和通关手续等等。我国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既是旅游业扩大对外开放的表现,更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举措。考虑到我国各区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特点,可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类似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做法,打造更多的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3.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我国文化产业正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未来5年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既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又可以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和结构。因此,应该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业繁荣。根据中央精神,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在进一步发展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管理体制。

4.加强旅游服务综合监管

旅游业发展需要和谐发展环境的支持。—方面应该强化社会综合治理,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游客在旅游景区、酒店、娱乐场所、道路交通、购物等场所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创造安全祥和的旅游秩序和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各类旅游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质量监管,确保职业规范落实,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严惩各类欺诈行为,加大对违规违法机构和人员的惩处力度。

[责任编辑 王艳芳]

作者:许建平 任燕

金融危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论文 篇3:

中国旅游业如何“救市”

“作为具体承受与应对危机的各地方和旅游企业,停留在泛泛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上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摸清各自所面对的具体挑战,努力从危机影响的夹缝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这场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在2008年经受了多次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影响的中国旅游业,无异于雪上加霜。旅游业界对此颇为焦虑和忧患。其实,作为一个较为敏感的产业,近20年遭遇了不少坎坷,行业心态似应因饱经沧桑而渐趋理性与平和,这是成功应对任何挑战的心理基础。

旅游业的“底气”

旅游业依托性、关联性、综合性强,遭受各种挑战性影响并不意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旅游业曾经遭受到不少较大的冲击:1994年浙江“千岛湖事件”、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系列性突发事件等。上述事件有的影响一省或多个省,也有的影响了全国全行业。

中国旅游业有如此蹉跎的经历,再经受什么考验都应该临危不惧、心平气静。面对各种挑战性影响,保持理性态度很重要。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面对它的侵袭和影响,顶风而上、逆势而行是不明智的,期望通过主观努力马上摆脱困局,使本行业成为受灾汪洋中傲然耸立的一座孤岛,也是不现实的。只有积极防御、规避风险,才能减少损失,化险为夷,再图发展。

以往,每当旅游业遭遇入境市场的困难,都采取“以国内旅游补入境旅游”的做法,如同农业受灾以后的“夏粮损失秋粮补”、“农业损失副业补”,其实都是随机应变之举。“补”,实难做到,只不过积极地控制和减少损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前形势下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就是顺势而为的一条举措。至于采取其它一些措施,也大都是补救而已。对其所产生的功效如何,也应以平实心态去对待,指望立竿见影、朝发夕至,既不现实,也无可能。从比较积极的方面去看,这些措施可以为推动危机过后的市场恢复和抢抓机遇奠定必要基础。

形势依然严峻

如何认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旅游业形势,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否与2008年相比,给出2009年一个定论性的说法,更是业内较为关注的。

总体上,业内判断2009年中国旅游业形势是严峻的。主要根据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影响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显现,随着危机影响的加重、扩散和蔓延,全球实体经济受到明显冲击,投资信心受挫,即期消费减少,预期消费削弱,2009年旅游业外部环境将更加收紧,旅游市场供需双向萎缩,发展形势更趋严峻。

诚然,准确预测2009年旅游业发展形势有很大难度。但是也应看到,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以外,2009年与2008年相比存在一些较明显的利好因素。

第一,突发性事件可能要少,甚至少得多。2008年虽到第四季度旅游业才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全年都在连续不断遭受不利因素的困扰,包括年初的雨雪冰冻、“3.14”拉萨打砸抢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遇阻、“5.12”汶川大地震、七八月份入境签证收紧、第四季度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故而,业界形容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业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按照常规情况推测,2009年突发性灾害事件应该没有那么多。

第二,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尚是一个变数。金融危机现被业界普遍视为制约2009年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何时见底成为影响形势判断的寒暑表。

第三,经济衰退与旅游萧条不能完全划等号。中国旅游业以往遭遇的突发性事件,均在事件过后迅速恢复,振兴之快都超出当初的预测。这几乎成为带有共性的现象。

第四,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主动、迅速、全面的。加上,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条件明显好于以往,有利于产生应对金融危机的明显成效。

因地制宜解决“瓶颈”

在中国旅游业三大旅游市场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次之,出境旅游市场最小。

具体来说,在入境旅游市场中,欧美等远程市场比俄罗斯、日、韩和东南亚周边国家、港澳台地区等近程市场形势严峻,这是因为每个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不同并且距离中国的旅程远近不同,旅游花费多少不同。

在国内旅游市场中,远程旅游受影响稍大,短途旅游受影响较小,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奖励旅游受影响稍大,假日旅游、乡村旅游受影响稍小,这是因为国家取消了“五一”长假,而带薪休假尚未得到全面落实。

在出境旅游市场中,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和远程旅游受影响稍大,近程旅游受影响稍小,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同,公务出国出境数量减少,靠“股市”、“汇市”、“基金市”赚钱出国的人群锐减。

综上分析,作为具体承受与应对危机的各地方和旅游企业,停留在泛泛探讨危机影响上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摸清各自所面对的具体挑战,努力从危机影响的夹缝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中国地域辽阔,旅游业发展阶段不同,旅游目的地类型不同,旅游客源构成不同,旅游市场依存状况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方法、市场侧重、对应手段都有差异,而不可能全国各地一个“药方”。甲地的弱势市场,很可能就是乙地的强势市场;甲地将要主攻的市场,可能就是乙地仅要维持的市场。因此,必须强调个性,突出差异,增强针对性,方能有效应对和化解危机。

根据各地市场状况和以往应对灾害性事件的规律,几个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第一是从地域上看,全国市场预期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前者是就全局性市场情况而言,是各省发展状况的累计;后者是限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发展阶段不同、产品类型不同、目的地类型不同,具体到不同地方差别很大,有涨、有跌,有火爆、有冷落。

第二是从市场依托看,各地客源差异很大。有的主要依托国内市场,有的是国内外市场兼顾;有的主攻大众市场,有的则是高中低档市场都经营。以广东省为例,入境市场占全国1/3,对港澳台入境客源占有全国的59.7%,2007年达到1831万人次,因此,无论国际旅游市场如何动荡,广东都不能减少在入境市场的努力。

第三是从目的地类型看,城市和乡村客源消长呈现不同规律。总的来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居民的旅游消费弹性收缩,城乡旅游目的地普遍受到影响,但城市作为公务、商务、会展旅游集中之所,所受影响可能会大一些,乡村以提供较价廉的大众观光休闲产品为主,所受影响可能相对要小。

作者:高舜礼

上一篇:新课程下教学提升中学体育论文下一篇:视觉传达课程教学展示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