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影响议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简要描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列举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诸多影响,分析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最后就我国经济如何防范风险,降低损失、提出了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融危机影响议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融危机影响议论文 篇1:

浅议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正在深度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如何?文章就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正在席卷全世界,种种迹象表明,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各个国家逐步显现。美国2008年8月份失业率升至2003年9月以来最高的6.1%,显示美国经济正趋向疲软;欧洲经济出现下滑,欧元区第2季度投资、消费及出口同时下降,导致当季经济收缩0.2%,为欧元诞生以来首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可能进入新一轮衰退,第2季度GDP环比下降0.7%;在此背景下,亚洲地区出口增速下降,经济逐步走缓,资本大量外流。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实体经济能否抵御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掀起的巨浪,令人关注。

一、金融危机冲击多国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新华社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占美国经济总量约2/3的个人消费开支出现下滑,商品零售额已连续3个月下降,2008年9月工业生产指数创34年来最大跌幅;汽车业是受到此次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美国9月份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7%,创1991年以来最大月度跌幅,一些大型汽车公司都在大幅度减产和裁员;房地产市场拐点依然未出现。除此之外,2008年以来,美国非农业岗位已经累计减少76万个,失业率从年初的4.7%上升到9月份的6.1%,新增失业人数超过75万。

美国的情况不乐观,日本也同样。日本中央银行公布的2008年10月份地区经济报告指出,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已波及日本实体经济,全国9个区域的经济状况与1、2季度相比均呈恶化趋势。报告认为,在反映经济景气的11个指标中,出口、生产和就业等6项指标均出现下滑,这是1998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日本经济“正在衰退”。

而英国经济16年来也首次出现收缩。据英国政府2008年10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3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前1个月下降0.5%,是1992年以来英国经济首次出现收缩。

以上这些数据已充分说明金融危机已经“入侵”到世界一些国家的实体经济。随着危机对经济影响的逐步显现,世界经济下滑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有限

我國经济近期受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幅从2007年8月份起开始呈逐步放缓态势。尤其是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前3季度我国外贸出口10740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增速比去年同期减缓4.8个百分点。影响出口减缓的问题很复杂,应该分辨清楚哪些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哪些是国内的经济周期导致的。目前有3个因素影响我国出口下降:美国的金融危机;我国自身成本上升;我国国内的政策调整。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主要通过贸易、直接投资、金融和信心4个渠道。

第一,金融危机使贸易受到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并不大。我国2008年1-9月份出口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也证明了这一点。贸易的影响主要看定单,但现在没有数据表明定单显著下降,如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普遍反应并非没有定单,而是有定单成本上升做不下来。美国5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在前3个月大幅上升之后转而下降了0.1%,传递到我国,要到11、12月才能看出美国的消费下降对我国出口的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在2009年上半年会变得比较严重,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直接投资受到影响,但并非是想象中的那么严重。2000年全球的直接投资是1.4万亿美元,是一个高点,2001年全球经济衰退时直接投资是8170亿美元,跌幅达58%。而2007年全球单边资本流动是1.5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尽管美国2008下半年发生了次贷危机,但全球资本流动依然很好,也未出现很大跌幅。2008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5.55%,达524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更是迅猛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额已远远超过2007年全年,达到256.6亿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了229%。

第三,国内金融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贸易和投资。2008年9、10月,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为了自保开始收缩银根。母银行紧缩银根,导致在华的分行和支行的投资大幅收紧。但国外的金融资金、贷款、投资等业务,只有外国企业和涉外很深的少数我国企业才能涉及到,所以对我国金融业整体的影响也不大。

第四,信心预期对我国的波及比较大。美国股市大跌,虽然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向好,但我国股市基本上每天都在跟着美国股市波动,我国股市狂跌完全是受美国股市的传染。在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遭受明显影响之后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影响,才会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在放慢,但是并未普遍出现负增长,所以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影响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张连城.经济学教程[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四中学高三(5)班]

作者:曹天阳

金融危机影响议论文 篇2:

浅议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 本文简要描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列举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诸多影响,分析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最后就我国经济如何防范风险,降低损失、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影响 对策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进程

次级债,是指发放给信用级别低、收入证明缺失,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的抵押贷款。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逐利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2004年之后,由于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急剧上升,引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次贷危机爆发。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倒闭、冰岛等国家濒临破产,再到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到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对中国虚拟经济的影响

(1)对金融业的影响。①从对外国投资的情况来看,工行、建行、中行在次级债中的投资占资产比重小于1%,有海外投资的6家中资银行次级债亏损49亿人民币,其损失不会影响银行的正常营业。中国商业银行共持有美国雷曼公司20562万美元贷款,雷曼的破产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也很有限。其他投资机构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曾斥资30亿美元入股黑石,5只QDII出资1232亿元,截止2008年3月两者的账面亏损分别为48%和31.37%。通体来看,由于中国金融业相对封闭,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直接影响并不大。②从证券市场情况来看,中国股市一年来跌幅巨大,沪市从最高点的6124.04点跌至今年9月18日的最低点1802.33点,跌幅达70.57%。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几年通过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股市,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资产组合调整和对中国新兴市场重估,使热钱从中国撤资,推动了对这次股市下跌。

(2)对汇率的影响。中国拥有1.8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随着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出口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与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内需,还必须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日元逃离资金撤出美国可能导致日元升值,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导致中国外汇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

2.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对贸易的影响。①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而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据花旗银行测算显示,若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美国需求下降还导致全球对外需求降低,使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人民币不断升值,也会进一步抑制中国的出口,导致经济衰退,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②对进口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均使用美元标价,美元贬值造成石油、农产品、能源价格持续走高,降低企业利润空间,引发通货膨胀。

(2)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①随着美国金融危机蔓延,美国投行都在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并有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计划,出现了美国投行抛售在华房地产资产的现象,这让低迷的市场雪上加霜。②金融危机使人们的心理预警增强,打击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市场的观望气氛更加浓郁。③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在减少,上市融资的方式也随着股市下跌而破灭,房地产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均受到阻碍,再加上之前的二次购房限制、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提高等等政策,房地产资金供应紧张。④从2001到2007年10月,房价平均涨了100%,此次金融危机会挤压掉中国房地产自身的泡沫,但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

三、中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对策

1.加强金融业的监管

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发展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

2.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购买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资源,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尽可能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以鼓励“藏汇于民”。

3.刺激内需,升级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例如医保、教育、养老保障等,促使公众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

4.加强监管房地产市场

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设立房地产等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危机升级后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危机发生或有效应对危机。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严格的贷款审核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推进资产证券化,增加融资渠道,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同时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参考文献:

[1]梅新育:国际金融传染机制的新特点.中国金融,2007(18)

[2]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7(5)

作者:郭西虎

金融危机影响议论文 篇3:

浅议当前的金融危机对教育的影响

[摘要]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美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分析这场危机给美国教育造成的危害及其特点,可以探索在当前金融危机中的中国教育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并为中国教育规避那些可以预见的风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金融危机;教育;影响;调整

当前持续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看来并没有很快停止的迹象。我们从报纸、电视及互联网媒体上曾多次得到经济将止跌回稳的信息,但是,这些经济学专家们的预测会不会准确,会不会仅仅是为了提升民众的信心指数而进行的善意预测,我们无法下断言。对这场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的判断,将决定本文所提出观点是否有论证的必要。如果这场危机真的如专家所言很快就将结束,那么,本文讨论的话题就显得没有太大必要。相反,假如目前的这场危机并没有在短期内结束的意思,我们来探讨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那么,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会很快停止么?

笔者认为,这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并不会很快停止,至少不会像现在有些专家断言的会在一两年之内复苏。从一个并无经济学知识背景的小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这场危机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叫做“次贷危机”事件。我们知道,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自由经济国家,其在自由经济领域中多年的经验尚不能预见到次贷危机的爆发,更不要提其他国家了。无法预见次贷危机的爆发,如果说是由于政府一时疏忽大意造成的,那么,随后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乃至于经济危机并没有得到合理预见及有效管理,就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这说明一个问题:即拥有全世界最发达、最成熟的市场经济经验的国家都无法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做出有效判断,那么,其他国家又有什么优势可以做到呢?根据最近公布的关新闻可以知道,美国的房地产危机远未解除,2009年10月,美国新房开工量52,9万套,下跌6.2%:美国银行业的危机也没有解除,据统计,从2009年1月至11月16日,美国共有123家银行倒闭,2009年11月1日。美国CIT集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五大破产保护案。所以,笔者认为,这场危机不会很快停止,至少,危机深化并蔓延的可能还是很大的。在此前提下,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够提出可能的应对预案,一旦危机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那么我们将在某些方面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一、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教育所受冲击的特点

美国在上个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教育所受到的冲击与其他行业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点取决于教育本身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

(一)美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速度相对较慢

当1929年10月股市崩溃的时候,美国学校里的人对此毫无察觉,因为股市崩溃并没有立即对学校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归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是一个商人和工程专家,他一贯坚持追求企业效率。因此,在那个时代,企业效率也成为众多学校管理者所坚持的信条。在经济危机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这些学校管理者仍然和总统一样,坚信暂时的经济衰退很快就将过去,不久就会重现繁荣景象。与此同时。在企业界,虽然首先遭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大部分企业主以及员工都没有意识到这场危机将会旷日持久。因此,在教育领域,大部分专家和管理者也同样都没有认识到经济危机的广度和深度。他们继续推行教育效率观念。这就导致学校对这场影响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反应迟缓并导致其后许多问题的产生。其次,教育从业者工作环境相对稳定。在经济危机刚刚开始的几年内,美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从业人员的地位、工资、福利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最后,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保持稳定,这种稳定基本上也是基于当时整个社会对经济不会衰退的信念,工厂并没有大规模关闭,员工的薪水也没有太大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初等教育并没有受到明显冲击,其运行更是没有受到影响。

(二)在危机的开始阶段,弱势群体受到的影响几乎没有

弱势群体在美国被称为社会底层阶级,这个阶级在大萧条时期包括来自欧洲东部和南部的移民、农民、南方黑人等等。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这个群体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原因在于在所谓的大萧条之前的“繁荣时期”,这个群体并没有分享到多少利益,“甚至根本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所以,这些弱势群体原本在经济上就十分困难,在大萧条来临的时候,也就几乎没有受到更坏的影响。

(三)在危机的深化阶段,从中小学到高等院校,财务危机开始出现

城市学校系统采取了一系列削减成本的措施,部分专业被削减。例如,增加班级规模、关闭小学校等等。学校开始更加重视“效率”,预算细化被视为提高公共教育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一些学校开始设法让教师待岗并减少在岗职工的薪资,一些非常规的学校和课程被强制关停,例如夜校、暑期培训学校、幼儿园和操场活动等等。再后来。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深化,一些非学术性科目,例如艺术、体育和工业教育以及为肢体或智力残障人士提供的课程也被列入削减名单。而在农村学校。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相差悬殊,再加上由于农场经营的失败、财产贬值所导致的财产税锐减。使得以财产税为收入来源的农村学校面临更为糟糕的境地。在大萧条时期。农村人口的出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在贫困的南方各州。这就给已经面临收入减少问题的农村学校带来了更为沉重的负担。因此,除了常规的人员和工资裁减之外,许多农村地区在大萧条的高潮时期甚至直接关闭了他们的学校,

以上是美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教育界受到影响的一些主要特征。笔者认为,现今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与那次大萧条相比,危机的广度、深度以及政府的干预手段、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大不相同。在上次的大萧条时期发生的事情未必会在现代继续发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遭受不利局面的情况下,这次危机对教育的影响是否会存在一些可资借鉴的共性呢?笔者认为,上述所列三项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教育所受冲击的特征具有和现在的经济危机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应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应对当前经济危机,中国教育应在哪些方面引起重视

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危机没有有力证据证明会在短期内结束的情况下,全面地、深入地考评危机对教育可能带来的影响还是有相当必要的。也许我们现在所要考虑的问题,在将来不一定会发生,但是,即使这些问题出现的概率只有百分之几,我们仍有做好先期准备的必要。亡羊补牢的确还不算为时过晚,但是合理的预见将会使我们的工作立于主动之地,并会得到比亡羊补牢更大的利益。鉴于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对教育的影响,笔者认为中

国教育在如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充分重视危机的广度和深度,不能盲目乐观

前文提到,美国大萧条时期教育界对危机认识得十分缓慢,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等到危机真的影响到自身利益的时候,许多事情都处于被动的调整状态,这使得政府、学校措手不及,

美国2008年开始的次贷危机演变为继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但对金融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对教育的冲击也逐步显现。无论是公立教育还是私立学校,都面临着资金困难和严峻的财政形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削减教育经费就成为政府度过难关的一个考虑因素。例如曾位居世界第十大经济体的美国加州在危机开始时就在讨论削减100亿美元中小学教育经费的议案。现在。加州政府正面临着破产的危险,并有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宣告破产的州,这就使得以政府拨款为主的美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经费来源断绝的危险。

不过,鉴于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经验,美国政府已经对教育所面临的风险提前予以调整。政府的巨大经济刺激计划中,用以改善教育的资金就高达1400亿美元,占到了5000多亿的联邦政府公共支出的近30%。用《纽约时报》2009年1月27日的报道的话来说,“美国经济刺激计划拨给教育部门潮水般的资助”。

美国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者们公认的原因是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在教育蓬勃发展的前提下,其科技水平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并带动经济迅速发展,美国政府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点。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也毫不犹豫地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所受的危机影响不如美国,但是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教育避免受到不应有的影响。有条件的地方应成立危机研究机构,适时、恰当的评估危机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这种评估应该从教育部开始做起,负责宏观的教育政策评估,做出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案;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更加关注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评估、制定出相对微观的调整政策。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关注本职工作之外,还必须密切关注整个世界经济走势,关注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点滴影响。关注彼此之间的联系。

(二)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

弱势群体本来就是一群容易被忽视的团体,他们的困苦本来就得不到更强有力的救助,即使在美国,这个被公认的所谓“民主”国家,经济危机时期依然无法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那么,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就更需要关注这一群体的利益。现在,新闻中已经出现这样的苗头:高考中缺考的人数呈上升态势,高考复读班人数锐减。有分析认为,受经济危机影响,对读完大学之后的就业问题没有良好预期是重要原因。缺考之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属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子女较多的弱势群体。

如果我们对这一现象不加以研究以确定未来是否有愈演愈烈的可能,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把一批本应克服一些小小的困难就可以受到高等教育的孩子过早地推向了社会。而这样所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本来就在弱势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因为婚姻、家庭、经济的不如意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破坏我们一直倡导的和谐社会。拉一把升入天堂,还是推一把送入地狱,每个教育者都不难做出自己的选择。

(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避免造成就业出口的拥挤

目前,金融危机已经直接侵袭了包括外贸与出口加工业、房地产、金融、汽车业等在内的中国实体经济。随着国际市场受到危机影响的日益加重,第三产业也受到很大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9年5月2日曾刊发一篇文章,标题为《你被雇佣了——但明年再来上班吧》。副标题为“经济衰退正在改变美国公司的招聘方式”。这的确是当今就业市场的一个真实写照。前文所述的行业更多的则是大规模裁员,招聘新员工根本不可能。就业出口是如此的狭窄,我们所能采取的对策就是建立一个专业委员会来分析市场需求状况。这个专业委员会需要做的工作是要有预见性,既要立足于本学校的实际,发挥本校的优势,同时又要结合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在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论证之后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政府要对大学专业设置行为进行指导。根据人才培养的长效性、教育具有的超前性以及专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并结合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大规模地、经常地对社会所需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学校应该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从而减少专业设置上的被动性和盲目性。通过预测,有效防止或减少由于缺乏预测、规划而造成的人才结构的比例失调以及专业在低水平上重复设置等现象,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减少浪费,提高办学效益。

可能有专家会反对这样做。不是因为建立一个专业委员会进行专业设置、学科调整而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建立这个委员会的起因: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就业市场缩小。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短视行为,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因为危机导致的专业调整行为并不符合学校发展的根本利益。但是,笔者认为,前文已经就危机可能持续的时间做了简单论述,它持续较长时间的可能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即使危机会在几年内结束,然而危机所造成的后续影响绝不会在几年内消除。至于这样的影响到底会持续多长时间,那就是专业委员会所需要评估的事情。预测将不会受到很长的影响时间的专业,不妨考虑继续发展;反之,及时调整才是上策。

(四)警惕学校财务危机出现,合理控制办学成本

美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前曾经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经济繁荣时期,这使得许多学校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办学成本,在危机深化的时候,这直接导致了学校在短期内很难调整财务管理方法,造成了办学困难的局面。这种状况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情况是十分相似的。我们在改革开放30年来也是经历很长一段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学校在办学成本方面也是很少考虑的,这种状况在高校尤为严重。这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大而全”和“升格”以及办学成本管理混乱。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直至2005年前后,全国各地众多高校开始了大规模的重新组合,原本为行业特色显著的高校重组升格后,却下大力气开拓原本毫无根底的新学科,这不但提高了高校办教育的成本,而且会使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浪费严重。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办学成本一直缺少统一的计算标准,各地各校各行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日益深入也引起了许多问题,例如一些学校把校办产业实体的经营支出、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等与学生培养无关的支出都算进学生培养成本;再如一些高校将西部高校教师边疆补贴也算入学生培养成本等等。这些无序的成本管理显然是一个巨大的管理漏洞,如果危机进一步深化,这些管理漏洞将会成为学校生存的潜在危险。因此,中国学校尤其是高校,应该尽快建立起成本控制制度,成立控制机构,为保障学校的正常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作者:申福广

上一篇:司法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计算机电子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