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2022-04-18

作者简介陈峥,北京老年医院院长,临床医学硕士,结核病专业主任医师。从事结核病临床工作20余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苏里克工商学院进修MBA。现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科学会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会员,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传染病防治基金理事,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编委。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老年临床医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年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篇1:

“老龄社会与老年语言学”多人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现状与思考

侯柏村1,罗 昊2,王刚石1(1.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计算机科学系)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7%,即为老龄化国家。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占总人口17.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亿,占总人口11.4%,因此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疾病防治、机体保健、居住环境、经济供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老龄相关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以保障老年人为主要任务的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老年学是自然科學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研究个体和群体老化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和自然等诸多问题,其研究领域已从最初的有关衰老的生物医学问题,逐步拓展到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多方面的问题,形成了对人类老年、老龄过程和老龄问题的综合研究体系。老年医学是老年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类衰老机制、人体老年性变化、老年病的防治以及老年人卫生与保健的科学,也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医学注重在人们变老以后的高质量和个体化照护:高质量照护是指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个体化照护则是将老年人个人的价值和需求作为制定照护决策的核心。

中国现代老年医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64年召开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第一届学术会议,1995年成立老年卫生工作领导组,中国的现代老年医学由起步迈向发展。一些国家级的老年医学学术委员会陆续成立,如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等,相关杂志也相继创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都将老年医学项目列入其中,各省市老年医学分会定期组织各种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科普宣传,这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发展。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的老年医学研究存在不少问题,如:研究设计缺乏自主创新性,疾病研究资料多来源于非老年人群,对一些新兴的老年医学边缘学科如老年康复医学、心理学、社会学重视不够等。在老年临床工作中,困难也同样很多,包括:(1)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医疗机构数量严重不足,社区医院、诊所的覆盖程度和诊治能力不够。国内虽然出现了很多新的养老机构,但并不能提供医疗服务。(2)专业从事老年医学的医疗人员极度缺乏,老年医学教育滞后。大多数综合医院的老年科医师来自内科或专科,工作中往往关注疾病本身,而忽略了老年人心理、生理和潜在的其他问题。(3)经济落后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患者依从性和配合度较差。部分老年人缺乏健康意识,老年常见问题被老人本人和亲属误认为“衰老的自然现象”而未予诊治。

上述诸多问题的妥善解决,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老年医学从业人员的努力。结合中国现状,我们就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老龄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倡行“健康老龄化”理念

“健康老龄化”理念在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首次被提出,其内容在此后逐渐拓展。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做了最新的定义: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的过程。功能发挥是指使个体能够按照自身观念和偏好来生活和行动的健康相关因素,由个人内在能力、相关环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内在能力是个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动用的全部身体机能和脑力的组合,包括走路、思考、看、听和识记等;相关环境包括组成个体生活背景的所有外界因素,包括——从微观到宏观层面——家庭、社区和广大社会。环境与内在能力共同决定了老年人是否能够参与到他们想要参与的活动中去。“健康老龄化”就是要创造环境和机会,使老年人能够完成其认为有价值的事,包括满足基本生理、学习和决策的需求,能够自由活动的需求,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的需求和为社会做贡献的需求。除此之外,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行动框架:卫生系统要面向老龄人口需求;建立长期照护系统;构建关爱老年人的环境;提高评估、监测和认识水平。随着被形象描述为“灰色海啸”的老龄社会的到来,在快速变老的世界里,在空巢家庭大量出现的现状下,借助社会力量与相关政策培育支持健康老龄化成为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需要将一些成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老年管理,采用积极的健康促进干预方式,比如“运动就是良药”,使健康老龄化成为一个“新常态”。

2.推行老年综合评估

传统的医学评估以疾病为中心,目的在于确诊人体内是否存在某种器官的病变。老年患者常有多种疾病,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患者常辗转多个专科医院就诊,而得到的医疗照顾却常常是不全面和不连续的。对老年人医学、心理和功能等多项目、多维度进行鉴定的诊断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或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当代医疗从单纯诊疗向健康管理型医疗转变,依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老年综合评估应运而生,其内容包括对老年人的一般医疗评估、躯体功能评估、认知和心理评估、社会环境因素评估等。这种综合评估不仅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身心状态,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还有助于医疗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不同的老年个体做出精准的医疗服务和帮扶政策,以最小的干预手段来帮助老年人维持其独立生活或者协助生活的能力。

基于老年评估的整体、多维需求,产生了诸多评估工具。interRAI评估系统是被很多发达国家所共同使用的科学评估工具。RAI(Resident Assessment Instrument)指的是“居民评估工具”,是1987年由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发的评估量表,其目的是了解住进照护机构居民的情况,建立资料库,制定照护领域有循证依据的评估和指南,促进临床照护计划的制定和照护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作为医疗费用给付的参考依据。interRAI临床评估协议可以提供恰当的健康指标的临床分级、治疗计划,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关注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如何确定干预措施。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11月起开始推行该科学评估机制,并率先用于长期照护服务。有资质的评估员采用interRAI评估老人在护理方面的需要,并编配合适的长期护理服务,统一评估机制适用于申请安老院、护理安老院、护养院、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及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内的伤残及体弱个案。目前,各种评估工具还需要不断挖掘和完善,提高老年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意识也很重要。

3.促进家庭照护的发展

居家养老是目前中国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方式,社区照顾与支援服务、养老院等也在逐步成熟中。当老人罹患疾病时,强调生活质量、尊重患者意愿是现代医学所提倡的。老年人在疾病急性期治疗结束后进入慢性期、中间期进行康复治疗或者功能恢复时,绝大多数都将返回其赖以生存的家庭中,以他们所期望的方式生活。从社会层面来讲,政府的政策也致力于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床位以减轻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支出,这就需要“以社区为导向的医学治疗”来提供全面、综合的服务,因此“家庭照护”应运而生。家庭照护与医院治疗共同配合,以可利用的医疗资源手段对老年人进行家庭访问式的医疗和护理,帮助老人能够继续在家中生活。家庭照護可以使老年人能够在当地社区接受到包括康复在内的持续的治疗和护理,而不是过度依赖住院或者被迫选择接受家庭照护。它不仅能够减轻医院里医生和护士的压力,也能为急诊科的医疗需求提供补充。促进家庭照护的发展有很多方法,包括:医院(大型医院和中/小型医院)和诊所的功能分隔;跨学科间的密切合作,建立社区综合医疗;增加初级医疗服务人员,尤其是从事门诊工作的医生在家庭医疗中的作用,并提高他们相应的能力;通过人力资源发展创造安全的环境和机会,并为从事家庭照护的年轻人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民众家庭照护相关的公共意识。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医学科工作者已经从医院走入患者家庭、社区或养护场所,在做好院内诊治的同时,主动实施入院前管理和出院后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重视老年福祉科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时时处处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福利,应用科技手段也可以在老年人健康发面发挥重要作用。老年福祉科技就是综合现代老年学与信息技术、老年养护技术、老年医学、生命科学、中医药学、康复辅具等科学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最佳照料护理、健康管理、卫生保健、安全环境和社会参与途径,提高老年人健康、福祉和生命生活质量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工作。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同样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自我管控教育,应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电话等智能科技产品者与接受面对面口头/书面交流相比,前者更能显著提高患者的HRQoL(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活动水平。另外,利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研发的“自备监测装置”“远程医疗监测”,以及护理机器人、智能轮椅、智能集尿器、多功能护理床、智能浴缸、多功能阅读辅具等一些智能化老年辅具,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在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领域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心理特点,老年人在使用科技产品时的需求和要求与年轻人不同。老年福祉科技的设计需要考虑接受者的生理、认知和情感需要。举例来说,视力和听力的生理改变会使老年人更青睐具有较大字体和声音的设备;而认知功能的改变,如工作记忆能力的下降、信息处理速度的降低和对无用信息的忽视,使得老年人更倾向于干扰小、有记忆提示功能、易于学习和理解的技术产品。除此之外,在设计科技产品时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例如生活满意度、社会融入度、成就感、消除恐惧心理都是应当考虑的因素。有研究针对香港老年人群使用高科技产品的情况做了调查,在以往只考虑产品实用性、功效和易使用程度的技术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的理念上提出了老年技术接受模式(senior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STAM),后者在技术中更多考虑了一些与年龄相关的健康和能力因素,比如:自我报告健康状况的能力、机体功能状态、认知能力、对衰老和生活满意度的态度等。这些模式和理念在今后老年福祉科技的发展中值得借鉴和推广。

5.加强生命后期管理

如果把人一生的生活质量比作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个体而言,死亡质量无疑是最凝重、最灰暗、最不受重视的一面,人们对此多采取回避的态度。所幸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正面涉及死亡质量。对多病共存的高风险老年群体,尤其是对处于疾病晚期比如罹患晚期肿瘤的老年人,舒缓医疗以“维护生命,把死亡作为一个正常的生命过程,既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为原则,提供有尊严、有准备、舒适平静的离世,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采用会议宣教、集体讨论等方式,可以提高人们对死亡质量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主张为老年患者提供科学管理,提供最佳支持治疗,比如做出合理的诊疗康复计划、关注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及时处理疼痛、衰弱和缓解心理压力等,这些治疗手段本身与舒缓医疗并无不同,但可以更有预见性地帮助老年患者缓解症状,为其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更好的生活质量。期待将来有更多的老年医护工作者加以重视。

人的一生可分为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等不同时期。与其他阶段相比,老年期最大的特点是时长不确定,可以期待的时间长达40年或更久,因此,老年人需要认识这种特殊性,积极主动加强自身管理。同时,从事老年事业的各级人员需要认识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个群体具有很多特殊需求,要正确区别老年性生理改变和老年性疾病,及早筛查老年常见问题,通过医疗干预进行纠正或改善,既可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也可减轻医疗和社会负担。期待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共同发展,为中国的老年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为老服务。

作者:侯柏村 罗昊 王刚石 戴浩一 黄立鹤 壮奶奶

老年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篇2: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陈峥,北京老年医院院长,临床医学硕士,结核病专业主任医师。从事结核病临床工作20余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苏里克工商学院进修MBA。现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科学会委员,中国防痨协会会员,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传染病防治基金理事,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编委。

北京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使城乡居民享有安全、适宜、方便、有效、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和养老需求。有利于首都老年人享受晚年幸福与健康,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期望健康寿命与生活质量,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型,有利于推进首都老年健康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建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能够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迎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要求,顺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潮流,是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乱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心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 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 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 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

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急性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需要,继“十五”规划成立五家老年病医院之后,“十一五”卫生规划中又有12家老年病医院挂牌,北京市老年病医疗服务联盟正在构建。建立北京老年病医疗服务体系,就是要完善老年健康评估标准和转诊规范,促进疾病管理向个案整合照料管理发展,加强老年病培训和研究,建设适应老年人医疗和照料需求的现代化老年医疗机构,真正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

要宣传引导老年人建立健康的养老观念和正确的生活方式,保持老人应有的尊严和提高他们面对疾病的信心;要培养和教育年轻的一代自觉履行好赡养和照顾老年人的义务,回报养育之恩的孝心;要在所有从事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的医护工作人员中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开展仁爱、孝道教育,不断为病人献上爱心;要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美德教育,充分调动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之心。四心合一,我们的老年医疗保障事业一定能够越办越好!

作者:陈 峥

老年临床医学研究论文 篇3:

不同性别老年人不同足底部位敏感度的差异

本文主要研究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群體不同足底部位的敏感度差异。通过对济南市某社区118名老年人进行实验,用Semmes-weinstein Monofilament单丝检测法对不同性别老年群体足底部位的敏感度进行测试,并使用SPSS 20软件对得到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在右脚大脚趾与第一跖骨的压力感受阈值(p<0.05)都具有显著差异;老年女性右脚的大脚趾与足弓,足跟的感受阈值(P<0.01)具有非常显著差异性,第一跖骨与足弓的感受阈值(p<0.05)具有显著性,第一跖骨和第五跖骨与足跟的感受阈值(p<0.01)具有非常显著差异;老年男性只有右脚的第一跖骨和足跟的感受阈值(p<0.05)具有显著性,其他部位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在诊断足底敏感度时,我们建议应对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分别检测,对于同侧足底,应进行不同部位的检测而不是只用大拇指代替足底的敏感性。

1 引言

跌倒是老年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人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曾发生跌倒,而其中近半数的人有跌倒过多次的经历。对于老年人而言,跌倒往往是威胁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会导致身体创伤、功能障碍、自信心下降、社会参与度降低等后果,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肌肉无力步态,平衡问题,视觉及认知功能障碍与功能衰退等。

前人关于跌倒已经有了大量研究。不同的研究人员对跌倒的成因分类不同,但大家普遍认为个人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都是跌倒的原因。其中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等。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28-35%的人于一年之内曾在家中摔倒,而老年女性跌倒的发生率比老年男性高一倍。在类型上,老年男性经常出现滑倒现象,老年女性则多表现为绊倒。在时间上,老年男性的跌倒大多发生在冬季,而老年女性的跌倒则在夏季居多。

已有的研究表明,与控制姿势相关的出了本体感觉,还有足底皮肤触觉。我国对于老年人的研究不如发达国家那样系统化,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与进步。在医院的临床诊断中,要确定老年人足底的敏感性的大小,通常采用尼龙单丝对大脚趾的敏感性代替足底敏感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测试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不同群体的各足底区域敏感性的大小,找出不同性别之间敏感度的差异及规律,为老年人跌倒的预防、干预以及在临床医学的诊断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实验选取济南市某社区118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社区的研讨会或当地报纸的研究传单招募,对有意参与研究的老年人进行电话联系,并填写自身身体状况问卷,受试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为自愿参与测试。

2.2 研究方法

利用Semmes-Weinstein Monofilament单丝检测法,测定结果包含正常(规格1.65-2.83)、轻触觉减退(规格3.22-3.61)、保护性感觉减退(规格4.31-4.56)、保护性感觉丧失(规格4.56-6.65)、感觉完全丧失(规格6.65无感觉)共五种类型。测试时,受试者会被随机测试右侧足底的五个不同的部位,力量由小到大,直到受试者表示自己能够感觉到并能准确的说出具体位置,则该值为该部位的最小力值,即该分区足底压力的感受阈值。测试步骤如下:受试者脱去鞋袜,采取仰卧位于测试床上,测试者双眼紧闭,使其不能看到测试部位。正式测试之前,先选用5.07规格的单丝,随机在受试者的手部进行试验,使受试者了解单丝接触皮肤时的感觉状况。进行正式检测时,检测者会分别用不同力量、不同规格的单丝在足底五个不同部位(如图1),如大脚趾(BT),第一跖骨(M1),第五跖骨(M5),足弓(Arch),足跟(Heel),进行按压。每种单丝会进行两次测试,先将单丝垂直于足底进行施压,直至单丝弯曲至C型,暂停一秒后再拿走。单丝的选用首先为细单丝,若进行2次受试者毫无感觉就换更粗一点的,以此类推。受试者感觉到压力就回答“有”,没有感觉到时就说“没有”,当有感觉时,受试者需能准确地说出压力位置,让受试者感觉到的最小的力值即为该部位的足底压力感觉阈值。

2.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说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说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描述方法采用均数和标准差(±SD),结果用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非参数检验来对不同性别老年人及不同部位之间的敏感度差异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大脚趾和第一跖骨部位,男性与女性的压力感受阈值(p<0.05)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对于第五跖骨,足弓和足跟的部位,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从表3中可以看出老年女性右脚的大脚趾与足弓,足跟的压力感受阈值具有非常显著差异性,第一跖骨与足弓的压力感受阈值具有显著性,第一跖骨和第五跖骨与足跟的压力感受阈值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老年男性的不同足底区域的压力感受阈值只在右脚的第一跖骨和足跟表现出显著性,其他部位两两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老年人走路时,大脚趾的跖骨头的负荷是横向四个跖骨头的两倍,且在维持人体平衡的方面,大脚趾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老年人大脚趾的压力远远高于年轻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老年人经常使用大脚趾来增加感觉有关。有研究表明,位于足部最外侧是第五趾骨,并且此处足底压力的峰值在足底的各部位中属于最小值。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足弓肌肉及韧带会变得松弛,若长时间维持一个较大的负荷,容易使得足弓的高度下降,这会引起许多关于足部的疾病。相关研究显示,老年人经常以外八字的步态行走,这会导致老年人足跟的压强增大,外在表现为鞋跟部位容易磨损变形。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的足底敏感性在大脚趾和第一跖骨部位存在差异性,推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跖趾关节关节里段的宽度会变大,老年男性表现为变宽了5.33mm,老年女性表现为变宽了4.77mm,这对于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是有影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运动功能会逐渐衰退,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也会变弱,所以老年人为了加强行走时对于平衡的掌握,他们走路的姿势会逐渐变成“外八字”形态,即通过增大足底的支撑面积来保持稳定。有研究表明,老年男性在进行正常走时,最大受力的部位在脚前掌的第二跖骨,而老年女性在进行正常走时,最大受力部位为足跟。这可能是造成本研究中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在足底敏感性方面差异的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本次的结果表明,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在足底不同区域的敏感度存在明显差异,这对我们平时采用大脚趾的敏感性代替整体足底敏感性的可靠程度提出了质疑。在临床诊断中,我们建议对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的足底敏感度应分开测量,且在同侧脚中,不同部位的脚底敏感度也有差异,故建议采取不同部位的多次测量结果综合判断,而非仅用单只大拇指的敏感度测试来代替整体的脚底敏感度。

通讯作者:宋祺鹏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作者:宫晓阳 张鑫蕊 宋祺鹏

上一篇:微信点餐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检验检疫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