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扩招论文

2022-04-15

研究生扩招论文 篇1:

基于媒体视角的研究生扩招现象的研究

摘 要: 研究生扩招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热门话题之一。作者搜集并分析我国内地省市级以上重点报纸媒体1999年至2010年间关于研究生扩招的相关报道,探究报道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以期形成对研究生扩招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 基于媒体视角 研究生扩招 理性分析

研究生扩招是适应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但是,扩招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就业难等问题。个人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扩招行为产生了质疑与批判。本文以报纸媒体报道为切入点,分析研究生扩招现象。

一、我国研究生扩招概述

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1999年以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小,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开始,连续6年招生增长率超过20%;2009年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与1999年相比,扩大了近5.5倍。

表1 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统计(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教育部公布的各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注:因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尚未公布,故缺少2010年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1999年至2003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幅度较大,其招生人数年增长率分别为27.17%、39.37%、28.56%、22.64%、32.72%;从2004年开始,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2004年至2008年增长率分别为21.35%、11.80%、9.07%、5.20%、6.64%;2009年骤然上升为14.45%。(如图1)。

图1 1999—2009年研究生招生增长率变化

二、研究生扩招的媒体报道分类及内容分析

为深入了解研究生扩招的社会舆论,探究研究生扩招相关报道的倾向性,以1999—2010年为研究区间,搜集、整理并分析了1999—2010年间120篇省市级以上报纸关于研究生扩招的相关报道。

以研究生扩招的国家政策为出发点,以研究生规模增长率变化为切入点,将所搜集的资料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媒体眼中研究生扩招的变化。第一个时期为1999—2003年,搜集报道40篇;第二个时期为2004—2008年,搜集报道40篇;第三个时期为2009—2010年,搜集报道40篇。

(一)研究生扩招的报道分类。

以报道内容为标准,采用内容分析法,将所搜集的资料划分为四大类。

1.客观描述类。

报道内容主要是国家关于研究生扩招的相关政策,以及扩招具体情况的数据描述及分析。

2.立场评价类。

报道内容主要围绕扩招本身,对要不要扩招、扩招幅度、扩招利弊等表明立场观点,一般分为支持、反对、中立三类。

3.问题阐述及对策建议类。

报道内容扩展至扩招的外延,即扩招对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4.趋势走向类。

报道内容围绕扩招的改革以及扩招的未来走向,即“如何继续走好扩招这条路”。

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第一时期(1999—2003),客观描述类报道3篇,占7.5%;立场评价类12篇,占30%;问题建议类14篇,占35%;趋势走向类11篇,占27.5%。第二时期(2004—2008),客观描述类报道5篇,占15%;立场评价类17篇,占42.5%;问题建议类14篇,占35%;趋势走向类3篇,占7.5%。第三时期(2009—2010),客观描述类9篇,占22.5%;立场评价类8篇,占20%;问题建议类12篇,占30%;趋势走向类11篇,占27.5%。如下图所示:

图2 三时期不同类别报道比例变化

可以看出从,1999—2010年,研究生扩招过程产生的问题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点,比例均在30%以上。此外,对研究生扩招客观描述类报道也一直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时期(1999—2003)和第三时期(2009—2010)趋势走向类报道数目可观;第二时期(2003—2008)主观立场评价类报道较多,趋势走向类报道较少。

(二)研究生扩招的报道内容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关于研究生扩招的报道存在差异,报道内容及其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

1.影响报道焦点变化的因素。

一般来说,社会热点的出现、国家政策的出台都会影响影响媒体报道焦点的变化。从整体上来看,影响媒体报道焦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社会责任。报纸媒体需要对大众负责,发布大众需要的正面信息。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突发事件等都是大众的信息对象。准确、及时的信息报道已成为满足大众信息需求、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自身盈利。报纸媒体作为盈利性组织,获得利润是组织运行的基本动因。报纸媒体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纸发行量,为吸引大众消费者,保证发行量,报道内容需要迎合大众阅读需求。基于此,吸引大众阅读的负面信息在报道中总是存在的。

(3)媒体工作者的主观倾向。媒体工作者对某一社会现象的主观倾向影响报道内容。如,对研究生扩招持否定态度的媒体工作者的新闻报道就会着眼于研究生扩招的弊端,其报道内容或是扩招后研究生就业难或是教育质量下降。所以大众应理性分析研究生扩招报道。

2.研究生扩招报道内容的变化及其原因。

(1)报道的数量。

从年份延续的整体上看,报道的数量随着研究生扩招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增多。关于研究生扩招的报道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这反映出媒体对研究生扩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年份越早,有关研究生扩招的报道资料越少,年份越近,有关研究生扩招的报道资料越多。

(2)报道的类别及变动幅度。每一个时期的具体实际不同,不同时期的同一类报道的内容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我针对不同时期报道内容的不同作比较分析。

①客观描述类。媒体承担着向大众传播信息的社会责任。媒体为引导大众行为,帮助大众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信息。因此,每个时期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客观描述类报道,如新出台的政策法规、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社会热点实况,等等。在研究生扩招这一具体对象中,包括扩招增长比例、扩招人数、专业设置,等等。

②立场评价类。第一时期的12篇立场评价类报道中,支持类5篇,反对类3篇,中立类4篇,反对类占25%;第二时期的17篇立场评价类报道中,支持类4篇,反对类8篇,中立类5篇,反对类占47%;第三时期的8篇立场评价类报道中,支持类0篇,反对类6篇,中立类2篇,反对类占75%。

明显可以看出:第一、第二时期的评价类报道数目较多。究其原因,研究生扩招经历了几年之后,利弊凸显,大众对扩招的看法更加清晰。第二、第三时期,反对类报道比例较大。究其原因,经过近十年的扩招,研究生数量增长可观,扩招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大众对扩招的支持度;立场评价类报道数量减少,这与社会焦点转移到专业学位扩招及其扩招困境有关。

③问题阐述及对策建议类。三个时期此类报道数量变化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的此类报道,主要围绕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和就业难问题;第三时期的问题重点出现了变化,即关注专业学位扩招遇冷问题。自1999年扩招政策实施到第二、第三时期已产生几批扩招毕业生,研究生教育质量、就业等现实问题自然成为报道的焦点;第三时期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道数量明显增多,其原因在于,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公众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关注度高,期望从媒体中获取有关信息。不同时期报道类别浮动变化符合新闻的价值规律及新闻的选择规律。

④趋势走向类。由图2可以看出,第一时期和第三时期趋势走向类报道明显高于第二时期。分析其可能原因,第一时期研究生扩招刚刚起步,研究生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学体系等各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研究生扩招,并提出其发展的可能道路;第三时期,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家继续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基于此,研究生扩招的未来走向成为关注的焦点。

从搜集的资料来看,报道内容与社会热点、国家政策基本一致,如1999年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2002年第一批扩招研究生毕业、2009年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此同时的相关报道明显增多。媒体向大众传播全方位信息、全面报道扩招利弊,对正确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研究生扩招,以及向广大学子提供报考信息有着积极意义。但正如前面提到的,媒体对自身盈利的考虑及媒体工作者的主观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报道内容,报道内容的倾向性会引起大众认知心理的改变。也就是说,研究生扩招的相关报道会影响社会对研究生扩招的认知,从而对扩招政策的实施造成一定影响。如,反对扩招的声音和就业难等问题的提出会降低研究生报考热度,扩招的好评则会为扩招增温。因此,分析媒体报道内容,理性认识研究生扩招是必要的。

三、关于研究生扩招的理性思考

对研究生扩招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报道本身,思考扩招本质,形成对研究生扩招的理性认识。

(一)研究生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经济发展促使教育重心上移,研究生扩招是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

2.在本科教育扩招的前提下,研究生教育扩招也是合情合理的。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完善的客观选择。

(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必然给研究生教育带来各种问题。

1.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扩招降低了研究生入学门槛,招生考试模式尚不完善。跨学科和同等学历录取不可避免地导致研究生队伍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整体下滑。

2.研究生就业难。招生规模的扩大,招生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毕业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社会供求矛盾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就业。

3.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的增长没有跟上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教育事业费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尚不能满足扩招需求。另一方面,师生比例失衡。生多师少,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

研究生扩招一定要与招生单位学科建设,招生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状况紧密结合。研究生扩招要重点把握三点,一是扩招“度”的问题。研究生扩招幅度应考虑现有教育资源的承受力。二是扩招“类”的问题。研究生扩招应考虑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结构内在完善的需求,分层次、分类别确定扩招比例。三是扩招外延相关配套问题。研究生扩招,不仅仅只是研究生数量的改变,还包括经费投入、教学设施的提高和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完善。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社会教育成熟的标志,研究生扩招本身无可厚非,我们要理性看待其在走向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理性解读相关报道,形成对研究生扩招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饶丽娟.从社会正面效应看研究生扩招[J].文教资料,2007,(10):25-26.

[2]刘艳辉.教育过度与我国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1-23.

[3]丁飞,周华.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3):98-99.

[4]孟洁,李学昌.学位与研究生扩招政策评估与影响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11.

[5]周建民,张小凤,华晖晖.我国研究生“扩招”政策的价值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61-65.

作者:田学真 张俊

研究生扩招论文 篇2:

基于网络大数据分析研究生扩招后 校内、校外宿舍建设问题

【摘要】    研究生扩招对高校教育和高校设施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从研究生宿舍建设出发,通过新闻信息收集、网络大数据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制作了一系列可视化信息图表,定义了影响研究生宿舍紧缺的问题如:研究生扩招基数大、研究生滞留率高、宿舍承载率低、基础设施扩建缓慢等等,预测了普职分流政策对未来研究生缩招的影响,提出了如何打造灵活性、人性化、多元化研究生校外宿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可视化    研究生宿舍    校外宿舍建设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科技建设和人才培育是中国社会从工业化向数字化时代前进的重要任务,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为了迈进高层次人才市场选择在毕业后考研、考博,期望以更高的学历应对市场的挑战。新冠疫情的突袭,全球经济受到打击,大幅度研究生扩招给高校基础设施带来了压力,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宿舍问题的紧张,多个学校官网显示研究生宿舍紧张、只给部分学生提供宿舍或不提供学生宿舍。

一、研究生基数庞大引起高校宿舍紧缺

1.1考研数量激增导致高校宿舍紧缺

研究生的大幅度扩招往往伴随重大事件的发生。2003年非典SARS病毒入侵,考研扩招人数为6.63万人,相比往年增加了32.7%,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研究生扩招了6.45万人,增幅为14.45%,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納入全国统考并授予学历和学位双证,研究生扩招的增长率达到历史新高20.8%,2020年,新冠疫情由于新冠疫情的突袭冲击了20年的就业市场,教育部颁布了研究生扩招政策,研究生扩招的人数在19年的基础上多增将近了18.6万人,研究生扩招率达到24.4%。[2]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笔者采用数据前后年份均值补正,利用线性回归法基于不同的多项式线性回归模型,绘制出假设模型,并使用平方误差函数对其进行梯度下降式求导迭代计算,最后在不同预测方案中选择拟合度最高的模型,绘制出研究生扩招增长率六项式回归趋势,如图1.2001年-2022年研究生增长趋势。[3]如果排除这些不可预测事件发生的年份(2003、2009、2017、2020)的扩招率,自2014年起扩招趋势较为明显,2023年招生率将稳定在约10%以上并在约5-7年持续增长。

1.2研究生“滞留率”影响了研究生基数

高校研究生的基数随着研究生扩招的数量和研究生滞留数量的增多而增加。中国内地研究生平均就读年限为2-3年,但在平均3年的学制中,部分学生会因为未修满学分、毕业论文不合格、创业休学、因故停学等问题影响了研究生按时毕业的概率,未按时毕业的研究生给基数庞大的研究生队伍又增加了一部分数量。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研究生和留学生情况”栏目中记载的数据显示,2000年研究生和滞留人员的数据是172755人,2020年中国内地研究生在校人数为300万,滞留人员人数约为204万,利用20年采样数据使用三项式回归拟合之后,预计2年后研究生滞留人数约为251万,滞留率约为2.86倍,如图2.全国研究生基数与“滞留率”分析。[4] 就读年限延长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滞留率增加,按照招生人数分配的研究生宿舍不仅要满足在读研究生还要满足滞留研究生的住宿需求,研究生宿舍出现供不应求现象。

1.3高校宿舍扩建的速度赶不上研究生扩招的速度

自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开始大兴本土扩建校区,为学生提供新的教室和宿舍。[5] 2010年后,随着高校人数饱和,高校基础建设逐渐完善,校舍建设力度也因此放缓。通过查阅《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全国高等教育校舍情况”中学校产权校舍历年新增面积与正在施工面积,笔者通过基于Matplotlib可视化与Numpy数组运算库利用Python语言将数据完成绘制如图3.2009-2020年高校宿舍扩建情况,发现2009年新增校舍面积高达962万平方米,但随着高校第一批建设潮过去,校舍加建力度逐渐放缓,预计2021年对比10年前将放缓40%。[6] 持续放缓的宿舍扩建率和激增的研究生扩招率形成鲜明对比,导致高校宿舍出现严重的紧缺问题。

二、普职分流政策影响未来研究生缩招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农业、基础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基层技术人员,为了稳定就业,政府提倡平衡的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比例,青少年从中考开始分流。2020年,教育部提出坚持落实普职比为5:5,跟之前的普职比6:4相比少了10%。[7] 普职分流的主要因素有:1.增加教育机会的平等 ;2.有利于因材施教 ;3.满足社会岗位需求;4.为劳工阶层提供就业安全保障。[8]

如果落实该政策后,从2020年起,通过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比往年减少10%。尽管部分职高学生也可以参加高考,但是这些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再是站在同一平台上竞技,根据往年普高和职高的高考录取比例,通过职高参加高考晋升本科的学生微乎其微。随着普职分流政策的实行,初升高的人数减少直接影响了参加高考的人数,如果按照往年的高考录取率,以2020年顺利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计算,在未来3年后能参加高考并顺利晋升本科的人数也将随之减少,在本次因疫情导致的研究生扩招热潮过去后,研究生招生率将会逐步稳定或有所缩减。高校没有必要因突发状况提出的研究生扩招政策而花费巨大的成本扩建宿舍。

三、校外宿舍建设迎来了商业机会

3.1众多高校发布不为研究生提供住宿的公文

无论是突发事件,还是重大政策引起的研究生涨幅往往只是变数,而学校的固定设施的扩建则需要长时间去完善。近年来,众多高校的基础建设都无法及时满足突如其来的庞大的研究生数量,很多学校迫于压力纷纷发布了不给研究生提供宿舍的公文。笔者通过在各大高校官网的信息搜集,把此情况归纳为三类:

1.为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宿舍,不为非全日制硕士提供宿舍,如深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

2.为全日制学术性硕士研究生提供宿舍,不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宿舍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3.不为定向就业类别的研究生提供宿舍,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其他高校也鼓励有条件的研究生不申请住宿,其中不提供住宿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

3.2学校周边的新兴公寓迎来了商业机会

高校的发展往往能带动到学校周边的经济建设,高校的擴建给周边商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围绕高校建设的商铺种类繁多,主要满足学生的吃、穿、住、行。目前学校附近的住宿类型相对传统,最典型的是玲琅满目的日租旅馆,也有长期出租的居民闲置房产。近年来,越来越多小型连锁长租公寓也开始入驻在高校周边,它们与零散的日租房和业主自己出租的闲置房的区别在于统一装修和统一管理。连锁长租公寓通过对学校周边的闲置房屋进行收购或反租再签订长期合同,对房屋进行统一装修后进行出租,有些公寓会向酒店一样配备24小时的管理人员应对用户24小时的需求,部分公寓则只提供房源,不负责管理用户的日常生活琐事。新兴的长租公寓与校内宿舍在环境、功能、管理上更加契合学生的需求,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巨大人流无疑给这些机构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3.3校外学生公寓建设应该体现灵活性和人性化特征

目前高校周边的宿舍缺乏专门针对高校市场的住宿设施,价格普遍偏高,住户之间通常鱼龙混杂,户型也不会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9]学生的校外公寓在商业模式、户型结构以及服务管理等方面作出调整之后,在研究生数量上涨的未来几年中可以收获巨大的商业价值。针对学生校外公寓的建设,笔者提出4点建议:

1.延续校内宿舍一房多床的空间设计。研究生宿舍紧缺问题主要出现在一线城市,这些城市地价和生活成本相对较高,一房多床的多人间设计性价比更高。

2.提供多元化房型选择,保证固定的基础设施如:卫浴,学生经济基础差异较大,灵活性的床位组合能够满足不同条件学生对舍友数量的需求。

3.挖掘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增加公共空间的社交、娱乐、学习等属性。多人间的卧室使用价值受限,公共空间则可考虑延展更多校内设施除满足学生睡眠以外的其他功能如:自习、健身、交友、办活动等,提升学生居住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4.设计方便重组拆卸灵活空间,使用的可重复利用的环保材料。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和缩招受突发事件影响,在研究生数量激增的年分钟,校外宿舍建设应运而生,但随着普职分流等政策的影响,研究生在未来几年中也许会面临缩招,灵活性的空间设计可以在未来不确定性因素中,避免资源浪费和减少闲置风险。

四、结束语

研究生大幅度扩招一般伴随着突发事件,高校基础设施扩建的速度赶不上研究生扩招的速度,庞大的研究生基数导致研究生宿舍紧缺。同时,普职分流等政策的落实有可能导致未来研究生缩招的情况,高校没有必要为有限时间内的激增数量花巨大的成本扩建研究生宿舍,高校宿舍的短缺给学校周边的学生公寓的建设带来了商业机会,打造舒适性、灵活性、多元化的校外学生公寓能够解决高校和研究生的燃眉之急,同时给校外学生公寓项目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宋岩.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新华社,2020-07-29

[2]大象和小羊.历史上的四次考研扩招,都跟哪些因素有关?.网易订阅[EB/OL].https://3g.163.com/dy/article_cambrian/F88RG9MJ05457F7K.html,2020-03-21.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1-10研究生和留学人员情况[D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2020.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1-10研究生和留学人员情况[D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2020.

[5]鲍田原.公办高校扩建中政府缺位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6]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委员会.高等教育校舍情况(总计)[DB/OL].https://www.yearbookchina.com/navipage-n3020072401000171.html.

[7]齐鲁科普.网易订阅.教育部发布消息,中考迎来“新变化”,家长表示难以接受[J/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1T04ENJ0532161C.html,2021-02-03.

[8]何杨勇; 祝巧.教育公平视角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流与融合[J].江苏高教,2019-06-05

[9]王利娜、郑向敏.高校周边住宿设施优化发展刍议[J].饭店现代化,2011,2(3):59-61.

作者:朱虹霖 王一珉 刘锴

研究生扩招论文 篇3:

研究生扩招,如何保障培养不“注水”

教育部计划2020年扩招硕士生18.9万名,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其中,“高校有没有扩招承载力”“培养是否会‘注水’”“学历是否会贬值”成为大众较为担忧的问题。

扩招动因 重点在于高等教育内涵提升

“适应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是办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面对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渴求,高等教育主动应变求变进行供给侧改革是大势所趋。今年硕士生扩招18.9万,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近千万人的体量算不上规模扩张,但其为高等教育结构变化和内涵提升带来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第一,研究生扩招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呼唤创新人才辈出。研究生教育应当积极主动地应变求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人才储备,尤其需要对当前国家在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紧缺的现状做出应急反应,为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强国升级提供人才资源。

第二,研究生扩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性调整——由“金字塔”型走向“橄榄”型。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结构上始终呈现“金字塔”型,这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很不相称。我国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做大”,更需结构层次“调高”。这是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常态下对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第三,研究生扩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坚持“能力为本”,走出“教育过度”的误区。以往“知识本位、学问主体、学术至上”的质量观,相对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行业和职业岗位,所学知识既有“过剩”也有“不足”。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坚持“能力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新的质量观,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问题分析 正视资源不足,把握培养目标,防范质量风险

在教育与社会双向“适应并促进”的互动关系上,社会的快速发展难免出现教育供给“失衡”现象,这正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此次扩招势必会挑战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承载能力。

第一,研究生导师紧缺的矛盾突显。因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某些地区和高校以及一些学科专业(特别是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方面)的师资更加紧缺,加之研究生增多后导师指导时间、精力被分散,难以保证每名研究生的指导质量。

第二,生源状况和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面对就业压力和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难免会有不少在知识储备和学术研究方面准备不足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对于这些学生,除了补充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加强基础科研训练外,更要加强学科交叉、瞄准科技前沿、注重产教融合等,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研究生扩招存在“质量滑坡”风险,并不必然造成“学历贬值”。研究生扩招的确面临资源不足、培养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因扩招才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也不应由扩招来负责。在扩招背景下要保证研究生培养不“注水”,必须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预警,从体系机制上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应对之策 在供给侧改革上挖潜力,在质量保障体系上堵漏洞

研究生扩招势在必行,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加大相关资源投入,更应从高等教育供给侧“动脑筋”,深化改革、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同时,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上“下功夫”,加强过程管理、实行质量监控和建立预警机制。

首先,构建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一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明确导师遴选标准,采用“校内充实专职、校外选聘兼职”等办法,确保导师数量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二要组建“导师团队”进行联合培养,打破以往研究生培养由导师“名额到人”的做法,根据专业或项目需要组建多样化的“导师团队”,注重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三要探索建立联合培养的导师组指导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团队”各自优势和整体效能,积极推行“模块化教学、阶段化培养、个性化指导”,依靠团体的力量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按照人才定位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多渠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下研究生扩招,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保证研究生培养“有质量、高质量”,必须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要明确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养”质量要求,以结果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二要加强校内外“本研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本、硕、博”培养目标衔接、课程设置贯通、师资团队组建,实现在教育系统和学校内部的人才培養联动、教育资源共享;三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学科专业,搭建交叉学科合作平台;四要利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最后,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行质量监控并建立预警机制。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化活动,也是一个动态的不确定的发展过程,从专业招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设计,到课程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等教育教学过程,再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导师指导、论文答辩等专业能力训练,每一个构成要素和环节,都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一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理念,围绕研究生培养要素和环节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二要完善各类质量标准,保障资源条件配置,强化部门责任和过程管理,加强第三方监测评价,注重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三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教育质量监控平台,加强动态化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的质量预警机制,做到未雨绸缪。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作者:李亚东 毛安竹

上一篇:花卉业发展论文下一篇:联网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