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引导基础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 要: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鼓励和允许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计算机等级考试在提升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同时,也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很多负面作用。本文将详述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以及改善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计算机技术引导基础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计算机技术引导基础教育论文 篇1:

如何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其被广泛应用到了生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并彰显出巨大的优越性,这就使得人们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效果更加关注。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尽可能优化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本文就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效果 有效策略

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和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融合交叉更为紧密,这就使得各个企业在选聘人才的过程中,将应聘者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术的应用能力作为评价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职业水平,就需要计算机教师依据各个专业及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基础教育活动,尽可能优化教学效果,从而为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添加筹码。那么,如何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學效果,是教师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1 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目标

基于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与领域应用范围与程度的日益增加,传统的教学目标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的用人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全面而精准地了解各个专业对口企业对从业者计算机水平的需求标准,并将该标准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新目标,从而为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最终使得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能较好满足未来的岗位需求。本文在研究中发现,在新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为:以提高应用水平为目标,与专业特点向融合,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在具体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的引领与依据价值,所设计出的教学目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彰显出服务于社会及专业的特点。计算机是一种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十分必要与重要的辅助手段,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以及借助计算机工具处理未来岗位事务的能力。因此,应把提高学生借助计算机技术获得、分析、整合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及借助计算机软件自主学习与创新、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只有显著提高教学活动对社会的积极价值,才能为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做好准备。②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应具有差异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选用的教材具有过于统一的版本,虽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难以体现各个专业的特点,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扎实掌握,并且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未来岗位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将学生未来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与有效性。比如,法学、文秘等专业应将文字编辑、文字输入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经济专业应把电子表格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电气、机械等专业需要把多媒体设计、数据库建设等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2 大胆改革,优化教学方法

2.1 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再加上课时数目有限,借助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扎实掌握,从而制约了教学效果的优化。针对这一情况,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应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微课教学法的优势。比如,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从网络上检索一些优秀教案,将其与学生特点有机结合之后,加以调整与优化,使得所设计出的微课内容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知识面广、点多,再加上受到课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师应恰当设计重点知识,确保详略得当。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可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用精简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描述清楚,尽可能提高知识点的直观性。教学实践表明,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法,不仅可借助耳目一新的形式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时空的大幅扩大,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是新时期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另一种新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一些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方法与措施,并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其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精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使得他们都能借助互联网技术这一教学辅助手段,更加扎实地掌握教材知识,并推动自身信息获取及处理水平的提高。

2.2 恰当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以便可顺利实现高起点就业。计算机属于一种工具,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就需要其在大量的实践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摸索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的需求,大胆摒弃传统的以讲练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适当提升实践教学在总课时中的占比,主动为学生提供生生协作、师生协作、自主探索等机会。通过上述几种教学方式,使得师生有更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域教学内容,并获得更高的操作能力,最终实现灵活运用知识的教学目的。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拥有了亲自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其可在真实的面对事物的过程中创新、独立思考,逐渐提高他们的触类旁通及随机应变能力,还可不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协作能力,最终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3 重视认证,增强就业能力

认证考试是增强学生就业的重要筹码,也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动力源泉。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各种专业资格认证,针对省区或国家组织的各种计算机等级考试,院校应引导学生积极报考,为学生安排必要的强化及复习培训,督促他们借助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Microsoft Office 软件”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研及教学活动中,应把其和Microsoft 办公认证活动恰当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借助开设选修课的模式,激励那些有精力、有能力的学生主动报名参与考试认证,给报名者安排有效的强化培训及训练。教学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帮助与鼓励学生主动报考计算机基础教育相关认证考试,不仅可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增强学生的发展、竞争及就业能力,并且可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的明显提升。

总之,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中所彰显出的优越性有目共睹,因此要想使得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更高地满足未来工作需求,就需要教师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并将认证考试当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最终显著提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熊会芸.浅析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J].高教学刊,2017(3):183-184.

[2] 刘萍.试论新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通讯世界,2016(19):253-254.

[3] 王荣.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6(24):70.

[4] 张波.试论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18(2):259-260.

作者:符月平

计算机技术引导基础教育论文 篇2:

探究计算机等级考试对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影响

摘 要: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鼓励和允许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计算机等级考试在提升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同时,也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很多负面作用。本文将详述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以及改善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高校 计算机基础教育

目前计算机技术被运用在各行各业中,所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高校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较好的计算机技能将会使学生在工作中更加轻松。不少高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技术,就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与课程成绩关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计算机技术。事实证明,学生确实比以前更积极地学习计算机技术。但是计算机等级考试也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受到较大的影响。

1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逻辑思维和设计能力。计算机基础技术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以及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拥有较好的计算机技术可以使得学生在就业中有较高的优势。[1]但是随着高校推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性质就逐渐改变了。更多的时间花在教导学生复杂但是并不实用的计算机编程,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通过计算机基础教育学生并没有学习到更多更扎实的计算机基础技术。现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常出现学生积极性降低的情况,因为复杂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会使得学生感觉非常困难。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过关的,这样并不符合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这种情况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出现了变质状况。另外,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过分与考试内容靠近而偏离实际应用,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2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积极影响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高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影响并不全是消极的,下面将详述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积极影响。

2.1 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等级考试采用纯上机考试,上机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使得高校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更强,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2]计算机实验教学是以往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所缺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的出现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相关实践知识,这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2.2 有利于国产软件的推广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部分是由国产软件来实现的,即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可以选取考试科目是WPS Office,这款软件是由我国开发的。之所以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提供这款软件考试科目是由于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广国产计算机软件。学生对于这款软件的功能也更加熟悉。[3]而且这款软件对于以后的办公室办公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通过练习这款软件就更加了解这款软件,以实现国产软件的推广过程。

2.3 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计算机教师的理论比实际操作水平更高,这往往是高校计算机教师的弊端。这种情况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没有较好的实际操作技术。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的实现就使教师不得不掌握较好的实际操作技术。只有教师具备较好的实际操作技术以后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掌握并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2.4 有利于高校本科计算机人才培养

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的实现使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高校就可以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人才。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内容可以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内容进行细分[4],即明确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方向,使得高校计算机教学能够培养出更多的计算机人才。

3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固然有较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下面将进行详述。

3.1 变相的应试教育

我国大部分教育属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没有实现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之前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非常扎实[5]。但是在实现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之后高校教师为了使学生顺利通过高等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就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反而去教授学生在以后生活工作中并不需要的编程,其实质就是变相的应试教育。

3.2 制约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

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实现后,学生一旦顺利拿到等级证书就认为以后再也不用学习计算机技术,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一旦停止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将会使得学生很难继续学习。

3.3 考试内容过于陈旧

计算机等级考试到现今并没有发生过多的变化,其考试内容还是原有的考试内容,而且考试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很多是基本没有联系的。计算机技术讲究的是实用性,考试内容的陈旧将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显著降低[6],不利于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使得计算机等级证书成为一张废纸。

4 改善措施

针对目前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影响,高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小其消极影响,下面将详述几点改善措施。

4.1 转变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

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实践技术。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仅仅重视理论跟等级,其需要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明确的方向。

4.2 改变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由于教学时间跟目标所限,所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导的内容,自己不用去思考相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采取互动模式,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效率。

4.3 建立持续性的评价机制

由于传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所颁发的计算机证书是终止性的。学生只是为了计算机等级证书而去学习参加考试,那么学生的学习目的根本就不在于提升自身的素质,所以就要建立持续性的评价机制[7],即在学生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之后继续在该领域保持通过考试时的能力。这样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4.4 淡化过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学校自主安排,由学校制定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报考,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而不成为硬性的要求。

4.5 教学安排与考试时间同步

以往教学安排与考试时间不同步,往往会影响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冲击正常计算机教学安排。若能做适当的调整,调至每学期期末,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减少学生用于复习的时间。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协调改进,在确保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协调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俊.论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8).

[2]刘伟,张德民.浅析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中),2013(08).

[3]卢花.处理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10).

[4]薛亚玲.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关系分析[J].科技视界,2013(09).

[5]黄小英.高职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08).

[6]刘艳.谈计算机等级考试引导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J].福建电脑,2010(01).

[7]程向前.论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影响[J].计算机教育,2011(10).

作者:郭其标

计算机技术引导基础教育论文 篇3:

浅谈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显现

摘要:随着经济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作为信息工具,逐渐应用与各个领域中,尤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对中小学教育有着很强的作用和价值,即:能够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尤其,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中开始出现教师对文字处理、电子指标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的应用。计算机技师的开发与应用深深的渗透到了中小学的教育领域中,对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中小学教育;应用

随着经济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中,对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开始作为教学工具出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应用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欲望的形成。现如今,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应与时俱进,结合学科的特点来合理的、科学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借以来直观的表达知识体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内容,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显现。

一、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及其目的

中小学计算机学科作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等有着直接的渗透作用。可以说,计算机学科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运用计算机知识、提升计算机技能的最佳途径。目前计算机课程已经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学科。一般来说,中小学计算机学科在每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的主要表现为如下:

小学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即:1—3年级为计算机的初级阶段,其教学内容主要以练习、熟悉键盘为主,其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英文和汉字的熟练输入。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英文、汉字的不断输入来能够掌握一些window的基础操作,锻炼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初步技能,培养其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陶冶其学生的情操,进而为下一阶段的计算机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练习键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其记忆能力。4—6年级为第二阶段,其教学内容是以编辑软件为主,即:上机操作window写作、表格制作等等,并分析、比较各个软件系统的不同特点、不同作用,深化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

初中计算机学习阶段,延伸window、表格制作实践内容的同时,加了一些DOS指令、网络综合知识、硬件比例等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和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其学习计算机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体系,升华计算机教学内容和目的。

二、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就其课程所承担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分为三种,即:第一种是基础文化课程。如: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其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全体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以及技能训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会自主生活、自主学习等一般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种是劳动技术课程。如:社会、思想品德、自然学科等,其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掌握一些日常的生活、劳动技能,这种课程是在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属于是以基础文化课程为依托开展的。第三种是计算机技术课程。计算机技术就其学科的本质而言,其属于是智力工具,具有很强的劳动技能教育性,然而其应用广泛,不仅仅属于是职业教育,更多程度的是和文化课一样,对学生的发展、文化知识教育、人才素质培养等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计算机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如: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使得中小学教育对其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即:中小学的一些文化课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相对稳定的展示其基础知识,诸如:定义、概念、原理等。因此,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一般占据首要位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展示等,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工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体现

(一)计算机技术构建了现代化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教学资源充实、创新了教学模式,运用计算机的特点,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计算机技术的特征、本质出发,加强了学校的一些硬件设备,诸如:多媒体教师、计算机配置上规模等等。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引导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一些片面认知和了解,促使其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而重视起科学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将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合理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延伸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探究途径,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将软件建设放在比硬件建设更重要的地位,应用具有前瞻性的软件,可以保证学校购买的硬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根据学科特点、教育需求,全面合理地优化配置。

(二)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结合一定的教学内容,制作CAI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课件不仅仅是直观的展示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来自主的探究、学习。一般在教学中,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往往呈现在这几方面,即:

教学设计。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开展思维,主要是变传统的教师平铺煮熟的讲授为课件模拟动画,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来分析、总结一定的学习规律,很好的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如:运用课件充分的展示学科内容的发展过程、概念形成的过程、分析与判断以及推导过程等等,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维的渗透和发展。

收集信息。教师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制定好教学计划的进一步工作就是收集相关的信息、素材。信息的收集是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假设没有充分的素材、信息,课件设计的再好、教学计划在完美也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拓展收集信息的渠道,进而收集到多样化的信息。如:一位生物教师在制作《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件时,就从一张介绍细胞的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实验录象插到课件的开头作为引言,既生动又紧扣主题,一下子将学生引入到了细胞的世界。

制作课件。课件制作的全部过程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的,其主要步骤有:结构设计(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采取超文本结构来组织学科信息,即:将相关的知识点相连接。形成一定的结构,如:计算机文本、源程序、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等,相融合使用)——导航系统设计(导航系统,顾名思义,是指引灯的作用。超媒体内容丰富,涉及的信息量较大,其结构也相当复杂,如果没有导航系统的设计,很难能够保证学科知识与需求的相同性。在教学课件中,一般常用的导航类型有:帮助导航、检索导航、演示导航和浏览导航。)——页面的交互设计(这里提所说的交互指的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即:用户通过交互界面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计算机,计算机也通过交互界面将其处理结果反馈给用户。交互界面应设计得尽量友好,即用户对计算机提供的界面容易理解和掌握。一般常用的交互方式有:按钮、窗口、图标、菜单。)——整合设计(将以上的各种设计内容相融合、科学的、合理的、有顺序的组织在一起,确保课件的完整性。)

(三)运用计算机技术,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

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中小学教育中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尤其通过互联网可以为学生随时对地提供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快捷、灵活、多样。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学校自己的网站,为学生提供校园趣闻、学习辅导资料、留言板、文章发表等板块的内容,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同时,还运用计算机技术,设计了电子图书室,以供学生参考、查阅学习资料等,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总的来说,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始终都贯穿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理念,促使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中小学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也有效的推动了学生文化知识、综合技能等全面发展。可见,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的渗透到中小学教育中,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炜,郝嘉林,梁煜.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2]宋培义.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作者:齐明

上一篇:国外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论文下一篇:班主任管理下的大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