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2024-04-08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精选8篇)

篇1: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基本字长,存储容量,运算速度,系统可靠性,外部设备和软件配置。

三态门的功能

在计算机中可用于总线传输,多路数据通过三态门共享总线分时传输。

触发器的构成与特性

触发器由基本门电路和反馈线构成。基本特性:1.有两个互补的输出端。2.有两个稳定状态,具有记忆功能。3.在输入信号时,可从一种稳定状态变到另一个稳定状态。

计数器的用途

记录脉冲个数、分频、产生节拍脉冲、数字运算 运算器的组成由算数逻辑单元ALU、通用寄存器组、多路数据选择器级标志寄存器构成。

控制器的组成和功能

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和微操作命令发生器组成。

功能:1.指令顺序控制。2.操作控制。3.时间控制。

4.对异常情况和某些请求的处理。

流水线性能指标

流水线吞吐率TP、流水线加速比、流水线效率 影响流水线性能的主要因素

资源相关、数据相关、控制相关

寻址方式

指令寻址:相对寻址、直接寻址和间接寻址

数据寻址:立即数寻址、寄存器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相对寻址、基址加变址寻址和相对基址加变址寻址、带比例的变址寻RISC特点

指令条数较少、指令格式规整、面向寄存器操作、适合采用流水线技术、采用组合逻辑控制器、支持编译器优化、可在CPU中集成更多的功能。CISC特点

指令系统复杂、指令结构复杂、指令的执行时间长、CPU结构复杂、采用微程序控制、CPU面积大功耗大。

指令系统的要求

完备性、有效性、规整性和系列软件兼容性 子程序的构成子程序功能说明、入口和出口参数说明、保护现场、实现具体操作的程序段、恢复现场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存储容量、存储速度、数据传输率、存储器价格 外存储器:硬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U盘存储器 硬盘存储器的特点和性能指标

非易失性、非破坏性读出、不能随机访问、需要复杂的寻址定位系统和校验技术。

性能指标:记录密度、存储容量、平均寻址时间、数据传输率、磁盘Cache容量

总线的概念和性能指标

总线是计算机中多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桐庐,有一组传输线和相应的总线控制部件组成。性能指标:数据总线宽度、总线工作频率、总线数据传输率、总线负载能力。

总想数据传送的过程

总线请求和仲裁、寻址、数据传送、结束传送 1.速度快。2.支持多种CPU。3.具有即插即用的功能。

4.支持猝发传送。5.地址线和数据线复用。6.可连接多个主设备。7.具有较强的负载能力。8.引脚安排合理。

PCI-E总线特点

1.点对点互联技术。2.扩展更加灵活。3.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拔插。4.在软件层和PCI兼容。5.信号线数减少、功耗降低。6.数据传输率高。

USB总线特点

1.使用方便。2.扩展容易。3.适合连接不同的外设。

4.成本低、功耗低、占用系统资源少。

主板上的插座、插槽和外设接口

CPU插座、内存条插槽、总线扩展插槽、电源插座、硬磁盘接口、其他外设接口

I/O接口的功能

数据缓冲、信号转换、设备选择、执行命令、通信联络、中断管理、可编程、错误检测等功能。设置中断优先级的原则

1.首先响应优先级最高的中断请求。2.正在进行的中断不能被新的同级或低优先级的中断请求所中断。3.正在进行的低优先级终端服务能被高优先级中断请求中断。

中断的过程

中断请求、中断识别和判优、中断响应、中断处理、中断返回

中断处理的过程 保护现场、开中断、中断服务、关中断、恢复现场、开中断 外部设备的功能和发展趋势 功能:实现人机交互、实现信息转换、实现数据存储、促进计算机应用领域和拓展 发展趋势:集成化、网络化、无线化、智能化、多功能化 显示器的性能指标 分辨率、显示屏尺寸、点距、颜色位数、刷新频率 键盘接口 AT串行接口、PS/2接口、USB接口

篇2: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前端总线(Front Side Bus,简称FSB)是CPU和北桥芯片之间数据总线传输时钟频率 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到底能够使用多大容量的内存

北桥芯片(Memory Control HUB,简称MCH或者GMCH)是用来连接CPU、内存和南桥芯片的中枢,如果是包含独立显卡的电脑系统,还会提供与显卡芯片连接的AGP或PCI Express总线接口。它主要负责对一些高速、大容量的图形、存储数据进行运算和传输

南桥芯片(I/O South Bridge,又叫ICH)负责I/O总线之间的通讯,如PCI总线、USB、LAN、ATA、SATA、音频控制器、键盘控 制器、实时时钟控制器、高级电源管理等,这些技术一般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所以不同芯片组中可能南桥芯片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北桥芯片

电源管理芯片(EC常被称为KBC或PCU)的两大功能模块,一个是笔记本电脑内置键盘控制器(Keyboard Controller,简称KBC),一个就是系统电源控制单元(Power Control Unit,简称PCU)

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的缩写、中文:基本输出输入系统),是加载在电脑硬件系统上的最基本的软件代码。

目前全球只有四家独立BIOS供应商

Phoenix Technologies,美国凤凰科技,全球最大的BIOS供应商。

American Megatrends,美国安迈科技,已被凤凰科技超过,曾经是最大的BIOS供应商。Insyde Software,台湾系微公司。

Byosoft,新兴厂商,中国南京的百敖软件公司。

芯片组(Chipset)是构成主板电路的核心,它就是“南桥”和“北桥”的统称

篇3: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仿真教学实验,Proteus

1 引言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是直通车专业科学文化必修课,是我院信息化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构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常用接口技术等内容,对于提高学员的计算机硬件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013年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后,总学时数变为40学时,其中实验10学时。经过2013年下半年一轮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该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 课时减少,难以高效地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

本课程基础知识多、技术细节繁琐,在学时缩短20学时的情况下,理论内容多,实验课时少,且实验教学一般以知识传授为主,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通常采用教员讲解示范的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教员在实验过程中缺少对学员进行启发、引导,不重视对学员进行探究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实验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学员能力培养的要求。

现有实验都是在实验箱上开展,实验内容和步骤都已设定好,教员对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进行讲解后,学员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即可完成实验内容,无法充分发挥学员的自主学习的潜能,也难以扩展新的实验项目。

3) 实验考试方法落后,难以实施量化考核方法。

现有实验箱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一般内容简单,实验步骤固定,无法有效考评学员的实验动手能力,而综合性实验工作量大,难度高,一般的学员难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员不容易准确评定学员的实验成绩。因此,学员的实验成绩区分度小,考试分数主要由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学员往往重视理论学习和考试,轻视实验环节,没有真正激发出学员动手实践的内驱力。

4) 仪器设备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求。

目前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的实验箱老旧,实验项目陈旧、实验仪器严重破损,学员实验用时长,故障率高,上机时间固定,导致学员上硬件实验缺乏兴趣。

上述几个问题暴露出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实验环节的弊端,即目前的实验环境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迫切需要改变实验环境。在现有实验教学资源不足、设备更新缓慢的情况下,本文拟采用动态虚拟仿真技术和虚拟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2 二维仿真实验研究

将仿真软件引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计算机仿真来“真实”地展现理论知识,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1 基于EMU8086仿真实验

EMU8086是学习Intel 8086微型计算机的虚拟工具。它模拟真实微处理器的每一步骤,并显示内部寄存器、存储器、堆栈、变量和标志寄存器,而且其中任何一个值都可通过鼠标双击来改变。同时它还可虚拟I/0接口,以及屏幕、电机、红绿灯、LED等外部设备。EMU8086可以完成汇编语言实验、接口实验、硬件中断实验等,例如:以可编程的并行接口芯片8255A为例,利用虚拟外设——交通灯系统实现简单的交通灯演示实验,如下图1所示。

但是,EMU8086内部只自带了几个虚拟外设,包括液晶显示器、交通灯系统、机器人、打印机、步进电机等外设,可以完成基本的I/0实验,对于开关、按键等其他的虚拟外设可由任何语言,如JAVA, VB , VC++, DELPHI, C#, .NET等来生成[1],或由其他可访问文件的语言来生成,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员来说,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

如果学员能够通过已学习的电路课的知识,画出满足特定功能的电路图,然后再将程序烧进去,这样不但能将多门课程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且锻炼了学员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2.2 基于Proteus的仿真实验

基于Proteus ISIS的仿真功能即能满足上述需求。Proteue ISIS软件由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开发,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将电路仿真、PCB设计和虚拟模型仿真合而为一的设计与仿真平台。学习者不必担心操作或使用不当引起器件、仪表的损坏,可以大胆实验,充分体验实验的乐趣[2]。如关于8255并口的实验,实现如下功能:8个按键中某个键按下后,数码管显示该键键值,并同时点亮相应端口的指示灯,如图2所示。

若用户设计的原理图比较复杂,涉及的元器件比较多,我们首先使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板;其次利用Emu8086软件完成程序的编写;最后在Proteus软件中完成硬件电路仿真调试。

通过这一系统的流程,给学员传输软、硬件的基本思想和设计流程,实现了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提高了学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三维动态虚拟仿真实验研究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二维虚拟实验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具有较高沉浸感和较强交互性的三维虚拟实验已经成为虚拟实验发展的主要趋势[3]。法国VIRTOOLS公司开发的Virtools以其交互功能强大、操作可视化、灵活易用等特点为虚拟实验的开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课程组利用此平台研发了硬件组装实验,如下图3所示。

通过三维虚拟实验,学员不受时空限制,能随时随地进入虚拟实验系统,所取得的学习和训练效果等价于甚至优于在真实实验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

4 结论

通过将虚拟仿真实验应用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成本低,而且使学员不受现有实验条件的限制,既能够进行自主实验,又能体验到对硬件器件操作的现实感受。使学员从理论和实践上建立计算机系统整机概念,真正具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软硬件开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成怡,宋丽梅,修春波.《微机原理及应用》的仿真教字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3(4):181-182.

篇4:基础会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基础会计;计算机;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91-02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其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能力在不断创新和提高,对会计领域的影响也随之不断改变和深化。正确把握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会计变革的方向,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为经济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历程

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部分或全部会计数据业务的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称为计算机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经历了单项数据处理、数据综合处理和数据系统处理三个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是将计算机用于某一方面的数据处理。20世纪60至70年代初期,是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应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对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及时反馈会计信息,更好地为预测、决策和日常分析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数据库系统大大开拓了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呈现了计算机会计普及之势。一些企业在进一步扩大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目前,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还在向着更高阶段发展,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发展成为会计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其现实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大部分企业实现了账务处理的电算化,利用计算机局部替代手工记账、生成报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会计软件逐步完善,功能日趋多样化。大量成熟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推出,给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3)各核算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互换。当前,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作用主要是摹仿、替代手工核算,停留在账务的“电算化”上,而对诸如购销存、工资、成本、固定资产等会计分支应用较少,已经应用的单位,各模块之间也缺乏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系统性,形成相互隔绝的信息“孤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信息的有效循环。(4)尚无成熟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的利用有待于向纵深发展。会计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不单纯是为了替代手工记账和提高会计人员的劳动效率,其最终目的应是通过对信息的标准化处理进行多种形式的再加工,为优化管理决策和控制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仅仅停留在所谓“以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传统会计模型”的层次上,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深入应用则必然缺乏动力,其生命力也将难以长久。

二、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意义

毋庸置疑,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提高了许多行业与部门的效率,对于会计领域来说,它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质量

计算机会计改变了会计人员手工操作,实现了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把手工操作发生误差的可能性压缩到最低限度,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人们只要把收集的数据信息直接输人计算机,以后的一切账务处理均由计算机来完成。这就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原来记账、算账、编制报表等烦琐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也使会计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运用于会计管理和监督上。

2.为会计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计算机会计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的变革,还必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内容、方法,会计核算资料的保存以及会计理论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计算机替代手工使会计的职能、方法、岗位分工和业务流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仍以传统的会计理论规范现实的会计操作,显然就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所以,要积极研究新的会计基础理论,为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铺平道路。

3.为企业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创造条件

计算机会计不仅可以对过去经营活动进行详细记录,而且通过计算机的实时处理功能及时掌握当前经营活动的最新数据,同时还可以把未来的方案、预测、预算等资料都组织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为企业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基础

实现计算机会计为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行业地区实现计算机会计后,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迅速了解各种经济技术指标,极大地提高经济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和其他领域一样,会计领域也不断地获得由计算机技术变革而带来的方便和效率,会计电算化在很多单位也成为体现计算机实用价值的典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会计领域中的影响呈现出以下新的趋势:

1.计算机逐步成为会计人员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制造成本已大大降低。由于购置成本的降低,使得计算机应用到会计领域更易于被接受。其次,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而设计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软件,帮助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很容易便可以掌握计算机技术,而在此之前,复杂难记的DOS操作命令构成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主要障碍。最后,未来社会将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会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会计领域如果跟不上这种发展步伐,就无法加入信息系统的社会循环之中,并影响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

2.推动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会计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又为会计软件向大型和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实践,会计软件的基本核算功能已更加完善,替代手工记账和自动生成报表不再是难题;在设计上,开始注重各核算模块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转换,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财务计划、财务分析、费用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功能,满足了部分应用比较成熟的单位对会计信息更深层次的需求;此外,还出现了强调企业供应链管理的ERP软件,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仍以传统的会计信息为核心,增加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在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连动互换渠道,避免了信息资源的重复采集和口径的不统一,也带给企业崭新的经营思路和现代经营模式。

3.计算机网络化为会计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提供了新的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企业实现了会计数据各个工作站点的并发操作、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跨国集团和跨地区联合体纷纷诞生,规模较小的企业也不得不同时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传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我们把世界摆在了眼前。国际互联网为会计数据的远程查询、远程维护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提供了良好服务,为跨区域企业组织实行有效的财务监督和控制提供了方便和可能,网络化将给会计工作带来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薛鹏.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十大区别[J].经济师,2004,(2):208.

[2] 朱小平.初级会计学[M].北京?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龚炳铮.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技和产业,2003,(12):15-25.

篇5:计算机硬件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III

二、课程代码:17010130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微型计算机基础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特性;掌握微型计算机的总线结构以及简单的工作过程;了解现代先进计算机技术,了解衡量微型计算机性能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典型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2.Intel系列微处理器

了解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掌握内部各寄存器的主要功能,以及微处理器的存储器管理方式;了解微处理器的指令流水线技术;了解80x86系列微处理器各种工作方式的特点;了解微处理器常用外部引脚信号的定义规范。

3.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结合存储器管理方式,掌握80x86微处理器的各种寻址方式;掌握486微处理器在实模式下的常用汇编语言指令,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

4.存储器

掌握存储器的分级结构,存储器的分类以及常用存储芯片的特点;了解存储芯片与系统总线间的连接方法。

5.I/O方式

掌握I/O接口的基本概念,熟悉I/O端口的编址方式;了解IN/OUT指令的执行过程,掌握接口设计方法;掌握微机与外设之间的3种程序传送方式的接口设计以及程序设计,了解DMA传送方式和I/O处理机传送方式。

6.中断及中断管理机制

掌握中断的基本概念;掌握中断向量表的设置方法。7.典型接口芯片及应用

熟悉定时器/计数器8254芯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掌握8254芯片的接口设计和编程应用;熟悉并行I/O接口8255A的组成结构、工作方式,掌握8255A芯片的接口设计和编程应用;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了解中断控制器8259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

8.人机接口

了解非编码键盘的接口设计和工作原理,掌握非编码键盘的键盘管理程序设计方法;熟悉八段LED显示器的显示原理和接口设计, 掌握控制八段LED显示的程序设计方法。

四、课程描述(较详细 1.微型计算机基础

微机的组成结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重点介绍前3部分的主要功能;尤其是运算器中的组成结构,以及运算后各状态标志的含义及应用;微机的总线结构:连接微机各组成部件的三总线结构,三总线的作用以及采用总线结构的优点;简单的工作过程:以CPU为核心,由总线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微机,各部件如何协调工作;

简单介绍现代先进计算机技术,如中断技术、流水线技术等;主要性能指标以及典型的微机系统。

2.Intel系列微处理器

8086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寄存器的作用、存储器管理方式以及指令流水线概念;80286微处理器的特点,为了兼容8086而形成的两种工作方式的特点,存储器管理方式以及指令流水线的发展;80486微处理器的特点,3种工作方式的特点,80486微处理器 的外部引脚特点,常用总线信号。3.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操作数的存放位置,以及相应的寻址方式;跳转指令JMP的转移地址的寻址方式;486微处理器的常用汇编语言指令:数据传送类指令、算术运算类指令、逻辑运算类指令、字符串操作指令、控制转移类指令;常用伪指令,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架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

4.存储器

存储器的分级结构,各级存储器的特点以及所采用的存储器类型,几种不同类型存储器的特点;存储芯片与CPU的连接方法,3种存储芯片片选控制方法,及其特性和适用场合。

5.I/O方式

I/O接口的功能、分类以及基本结构,I/O端口地址和存储器地址的两种方式及其特点;IN/OUT指令的执行过程,简单外设的输入/输出接口设计;微机与外设之间的3种程序传送方式:无条件传送方式、查询

传送方式和中断传送方式,3种传送方式的适用范围、接口设计以及程序设计;DMA传送方式和I/O处理机传送方式的特点。6.中断及中断管理机制

中断、中断源、中断向量、中断向量表的基本概念,实模式下的中断响应过程以及中断向量表的设置方法。

7.典型接口芯片及应用

定时器/计数器8254芯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8254芯片的接口设计和编程应用;并行I/O接口8255的组成结构、工作方式, 8255芯片的接口设计和编程应用;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中断控制器8259A芯片的组成结构,主要功能,8259A芯片的接口设计和使用方法。

8.人机接口

篇6:《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总结

李 立

(电子商务与经济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与通信系以及电子商务与经济系均开设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能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而且对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要求及培养目标不同,因而选择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应不一样。

1.电子商务与经济系《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教学改革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分析学生及课程的基本状态。与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相比,我系各专业的教学对象、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基本素质相对偏弱。据资料分析,近几年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入学成绩都在400分左右,大大低于同类公立学校,如电子商务专业2006年入学成绩在400分以下的,文科考生占82.2%,理科考生占63.7%。同一指标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分别是78.4%和57.9%;物流管理专业分别是85.1%和60.4%。由于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偏弱,所以加大了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难度。

(2)学生来源构成较复杂。电子商务与经济系的学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文科考生、理科考生和职高考生,其中文科考生占有较大的比重,如2006级学生中文科考生、理科考生和职高考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分别占74.4%、11.3%和14.3%;在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中,分别占74.7%、12.3%和13%;物流专业分别是69.2%、21.2%和9.6%。这三部分学生基础教育的重点有所不同,因而他们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也就有所差别:文科学生数理知识偏弱,导致对本课程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而来自于职高的学生,他们在入学前已学习过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该课程的要求往往又高于其他学生。教学对象层次的多样性决定了在本课程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并且在辅导中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3)教学目的要求与计算机专业不完全相同。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课以加强学生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后续开发;而电子商务与经济系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计算机专业不完全相同,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求不高,大多属于了解层面,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的相关知识、计算机网络的现状及发展,只掌握基本的组网建网技术以及IP地址、子网、域名、网络基本构成及应用等一些基础知识即可。

(4)学生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分析。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相比,我系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知识较弱,而且也不成系统。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经济管理类的电子商务、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时,前期开出的计算机类的课程不多,只开出了《计算机基础》和《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课。可见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并不扎实,这就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的开出带来许多困难,任课教师在讲授中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补充和加强辅导。

2.《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措施

2.1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的形式,教学内容的多少和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盲目追求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而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我系的学生普遍来源于高中文科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抽象及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若注重数据通信技术等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必要而且势必会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丧失学习网络知识的信心。况且这门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所不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对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以及物流专业可适当加强其对组网建网知识的学习,而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则弱化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增多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达到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大实际操作的比重。目前出版的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材,都较偏重于网络理论的阐述,具体操作应用部分叙述较少,为了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够用、重实际”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选择精品高职教材,教学时间的分配尽量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如目前安排上机学时为16学时,理论学时为32学时,上机学时数应占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在内容的选取上应向实际操作有所偏移,并且在课堂授课时还应多采用案例进行讲解和补充,课后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

(3)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相关知识更新较快,任课教师要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并且根据本校的现实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材的选取。但要选择一本真正适合的教材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所以任课教师不妨自行编写课程讲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及时补充计算机网络前沿领域出现的新内容。2.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讲课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内容枯燥乏味。本人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以下改进:(1)尽可能实施案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不仅能将一些网络知识综合化,而且能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和讨论案例,使学生感到所学的不再是空洞的抽象知识,而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的知识,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也不宜完全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而较好的方法是在教师作一定的启发讲授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课堂的互动性。(2)对于复杂抽象的知识,可采用比喻法,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比喻加深对某些知识的理解。比如“带宽就像水管的粗细”、“网络设备就像水管的阀门、连接器等”、“数据就像水管中的水”或“带宽就像道路的宽窄”、“数据就像要跑在道路上的车”;讲TCP和UDP 时可用打电话和写信来进行类比;讲FDM和TDM时用多辆车同时在高速公路和单行道上行驶进行比喻;在讲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时,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邮政系统来打比方等等。(3)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本人除了在课堂上用PPT演示文稿进行授课外,还使用Flash课件开发工具精心将一些重点或难点知识制作成CAI课件,然后结合课件进行教学。比如将数据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局域网的拓扑结构、CSMA/CD技术、OSI七层模型结构中数据的传输、令牌环网的工作原理等知识点分别制作成CAI课件以动画方式生动地展现;对于一些学生所不曾见到的仪器设备,则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教学视频把组网技术、Internet接入方式以及无线局域网等知识介绍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多种教学媒体相互补充,以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并且学生也十分乐意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4)采用设疑、解疑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讲IP地址和域名的时候,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IP地址:211.95.178.10,然后提问学生对此有哪些认识,其实很多学生只停留在“211.95.178.10表示一个IP地址”的肤浅认识上,于是教师由此设疑:“该IP地址是怎么来的?”,“属于哪类地址?”,“属于哪一个网段?”,“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使用211.95.178.10,而是广泛使用诸如的方式来上网?”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认知上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将要掌握哪些知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于是则能带着问题认真听讲,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疑问被逐渐解答。以设疑的方式进行教学,远远比平铺直叙授课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实践,本人发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而且可使学生每次都有新鲜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3 注重实训教学

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方式与普通的大专院校、本科院校有很大区别,主要是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掌握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2.3.1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我们生活在计算机网络时代,所以可让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的网络现象,学以致用,防止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的教学工作暂时还不能满足让每个学生都到相关单位参与社会实践,只能让学生集中进行为数不多的上机实训教学。本人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多观察多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现象;专门安排一定的学时组织学生参观本学院的网络系统,让他们熟悉计算机网络中的各项组网设备;在每次上机时遇到一些的网络设备,都会向学生做出解释并讲述其结构与功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缩短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距离。2.3.2 精选实训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训上机课时为16个学时,除去一次上机考试,只有7次真正的实训机会,所以在实训内容上就要尽量做到精选,设计出7个具有实际意义、可操作性强的、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目前结合本校自身情况,安排的几个可选实训题目是:(1)双绞线的制作;(2)网络基础操作,例如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IP参数设置等操作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有必要打下良好基础;(3)小型局域网络的组建、安装与管理;(4)FTP服务器的建立、管理和应用;(5)WEB服务器的建立、管理和应用;(6)DHCP、DNS服务器的建立、管理和应用;(7)邮件服务器的使用;(8)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或网络安全维护实验);(9)使用IE浏览Web。其实在每学期的实际实训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以及实验教室安排等具体情况,这些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也在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本人将实训内容事先制成纸制材料或以电子文稿的形式分发给学生,方便学生对实训内容的操作和再思考,提高了实训效率。2.3.3 分小组进行

为方便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本人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整体实训教学方式,事先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7—8组,每组4—6人,然后每次的实训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次上机实训,都是首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探讨和分析分发给他们的实训资料并进行操作,让学生在自学和探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训临近结束的半个小时内再由教师仔细讲解,这样一方面起到总结的作用,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有针对性地听讲,如果个别学生依旧有疑问,则可再直接找老师进行单独指导。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过的知识才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分小组实验不仅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相互学习研究的能力。另外,每次实训完毕,都让学生按时撰写实训报告、总结经验,便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训中的困惑并予以解决。2.3.4 模拟软件与实验设备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使用具体实验设备的同时,适当运用一些小型模拟软件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比如HA_subnet10(子网掩码计算机器)、RouterSim4.0、Sybex Virtual Lab、思科网络学院Flash Lab、CIM、Boson Netsim5.31等都是不错的软件。学生在课后用模拟软件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甚至有些实验还可以在模拟软件中进行。其中的Boson Netsim网络模拟器,能仿真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在单机环境下模拟网络环境,使学生能做诸如局域网组网等实验;HA_subnet10软件则能让学生通过设想和验证操作,逐渐领会子网的划分等相关知识。本人让学生到互联网上下载这些模拟软件,或者直接将软件拷贝给学生,学生最初只是带着凑热闹的心态来操作这些软件,后来慢慢感兴趣,在对软件的不断思考和探索过程中巩固了相关的网络知识。2.4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传统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期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性评价成绩包括平时出勤情况、作业成绩、实验实训成绩等;终结性评价既是实际教学任务的需求,也是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实际掌握情况的一种渠道,可以采用卷面测试的方式或撰写课程报告的方式进行。本人在传统评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诊断性评价,即在教授本门课程前,采取问答或是小型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以后如何实施教学提供参考。由于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所以在形成性评价中相应地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以及课堂测试等评价方式,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约束学生按时上交平时作业,本人与学生达成约定,双方规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各自的任务,师生相互监督和制约,给学生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他们按时书写和上交作业,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进而提高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良性制约,共同促使学生能学有所获。

结束语

篇7:计算机基础教案-信息技术概述2

十 => 二:连续除2,逆向取余

十 <= 二:位权展开,各项求和  小数:

十 => 二:连续乘2,正向取整

十 <= 二:位权展开,各项求和 6.八进制• 基 数:“8”

• 数字符号:0、1、2、3、4、5、6、7 • 规 则:逢八进一

(2)和二进制及十进制之间的转换: • 八、十进制间的转换 连续除8 ;按位权展开 • 二、八进制间的转换

八 => 二:一分为三

八 <= 二:三位组合

分组方式:整数部分从右向左;小数部分从左向右 7.十六进制(1)表示方法:

• 基 数:“16”

• 数字符号:0、1、2、3、4、5、6、7、8、9、A、B、C、D、E、F • 规 则:逢16进一(2)•

十六、十进制间的转换 连续除16;按位权展开 • 二、十六进制间的转换 16 => 二:一分为四 16 <= 二:四位组合

分组方式:整数部分从右向左;小数部分从左向右

8.进制总结:任意(R)进制•每种进位制都有固定的数码——基数

•按基数进位或借位——逢R进一 •用位权值来计数

位权值:在任何进位计数制中,数码所处的位置不同,代表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对每一个数位赋予的位值,在数学上叫做“权”。•位权与基数的关系:位权的值等于基数的若干次幂。

(KnKn-1...K1K0 .K-1K-2...K-m)R = Kn×Rn+Kn-1×Rn-1+...+K1×R1+K0×R0 +K-1×R-1+K-2×R-2+„+K-m×R-m

•人们用字母B、O、D、H分别表示二、八、十、十六进制 9.整数

(1)整数的概念:

不使用小数点,或者说小数点始终隐含在个位数的右面.因此整数也叫做“定点数”。(2)整数的分类:

•不带符号的整数(unsigned integer),一定是正整数 取值范围:8位 0~255,16位 0~65535,•带符号的整数(signed integer),既可表示正整数,又可表示负整数。使用最高位(最左面的一位)作为符号位:

“0”---正数,“1”---负数,其余各位表示数的值 取值范围:8位 -127~+127(-27+1 ~ +27-1)例如: 00101011=+43, 10101011=-43(3)整数的表示

 原码:带符号整数的二进制表示方法 优点:简单、直观

缺点:减法运算较繁,不便于CPU的运算处理 有+0(00000000)和-0(100000000) 反码:负数的一种表示方式

除符号位外,其余部分在原码的基础上按位取反。 补码:在计算机中,负数使用补码表示 在反码的基础上,末位加“1” 10.实数(浮点数)(1)实数的概念:

•既有整数部分又有小数部分的数 •整数和纯小数只是实数的特例。(2)实数的表示

•任何一个实数总可以表达成一个乘幂和一个纯小数之积。实数 = 尾数 × 2阶码 56.725=(0.56725)× 102 -0.0034756=(-0.34756)× 10-2 •二进制数的情况完全类同,例如: 1001.011=(0.1001011)× 2100 -0.0010101=(-0.10101)× 2-10 课堂小结

本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有: 比特的概念;比特的逻辑运算规则;字节的概念;比特存储的常用单位;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概念,及进制的本质含义;各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原码,反码及补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浮点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其中比较难的知识点有:

二进制的概念;

原码、反码及补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原码与补码之间的互相转换。

作业:

1、什么是比特?比特是如何表示和存储的?

2、存储器的容量是如何度量的?有哪些不同的度量单位?

3、二、八、十、十六进制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篇8: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1 目前考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该课程需进行三次考试

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我院目前采用的考试分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三次考试。为了迎合省计算机等级考试,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省计算机一级考试十分相近, 特别是期末考试, 基本上是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的翻版。这样便存在着考试的重复性问题。

1.2 课程最终成绩的构成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最终成绩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学期总评成绩, 占30%, 另一部分为省计算机一级考试成绩, 占70%。其中学期总评成绩又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 三者所占比例为3:3:4。而对于省计算机一级考试有一特殊情况, 若未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则没有成绩。也就是说, 如果未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则该门课程的成绩将不可能合格。

1.3 考试的内容与专业无关

目前我院涵盖理、工、文、艺术、经济、管理等类别的33个专业, 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也各有侧重。但目前就这门课程的教学及考试对各专业均没有区分, 而是采用各专业考试内容统一的模式。

2 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针对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其进行了改革, 在整个课程考试中力求体现过程性、实用性。

2.1 把“节点考试”变“过程考试”, 突出“做中考”

在通常的教学中, 在学期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会进行期中考试, 而到学期结束时会进行期末考试。这样的形式学生不能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生往往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短暂的突击, 等考试完后所学的内容便全部或部分的还给老师。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 我们将“节点考试”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即把一学期只进行的两次考试变为过程性考试。当老师讲完一章或几章的内容后便对这几章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考试, 甚至可以对某一章节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使学生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扎实的掌握所要求的内容, 真正做到“做中考”。

2.2 把“书本考试”变“实用考试”, 突出“用中考”

在以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考试中, 考试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为理论部分, 另一部分为实践操作部分。理论部分的理论性很强, 要求学生进行很好的理解及记忆。而操作部分题目相对实用些, 但与真正的实用还有一些差距。采用这样的考试形式, 尽管有不少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 但学生真正实用的技能还很欠缺。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把比较理论的“书本考试”转变为更加实用的“实用考试”, 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及考试能够在实际中派上用场。例如, 在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章节后, 可以进行计算机硬件的识别以及计算机硬件组装的考核;在学习完“计算机软件”章节后, 可以进行系统软件的安装、常用软件的下载及安装以及简单的系统维护考核等。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 可以考核毕业论文的编辑与排版、毕业答辩演示文稿的制作、个人简历的制作等, 通过这些与学生关系密切内容的考核, 真正做到“用中考”。

2.3 考试的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在考试内容安排上要考虑各专业的差异, 按照“基础统一, 各有侧重”的原则。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实行统一的考试评价标准, 对操作内容的考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灵活设置。比如对教育系的学生侧重于Word、Power Point的高级应用的考核;对信息系的学生侧重于网页制作和数据库方面的内容的考核;对商务系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于电子表格应用的考核。通过不同内容的考核, 从而提高不同专业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考试的内容与证书相结合

除实用考核外, 还要结合省一级考试的形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考核, 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由于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在每年的三月份和十月份各举行一次, 所以我们利用考试前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重点的强化培训。此时的强化培训除了与实用性有关联外, 更是有针对性的对考试的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 帮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省计算机等级考试。

2.5 成绩的构成与过程相结合

早期的考试成绩的构成采用比较传统的3:3:4的模式, 即平时成绩占30%, 期中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40%。这样的成绩构成无法体现过程考核的特点, 所以我们对成绩的权重也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具体调整为:平时成绩占20%, 过程考核成绩占50%, 省一级考试成绩占30%。

过程考核成绩的比重从无到有, 而且占到总成绩的一半。通过这样的调整, 有效的引导了学生对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的掌握。

3 考试改革的重点

经过我们几年来实践发现, 在整个考试改革过程中, 有以下几个方面是改革的重点:

一是过程考试题目的制定。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 过程考试将贯穿始终, 而过程考试的题目将直接决定着对学生的能力的考核。所以过程考试题目的制定是在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是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由于考核评价指标是考核中一个重要的度量尺度, 所以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求对每个考核内容都应做到评分标准及所占比例。

三是试题库的建立。为了有重点的进行省计算机考试强化, 应进行试题库的建立。这样可以方便教师的强化培训以及学生的复习。

4 结论与展望

经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考试改革实践表明, 课程考试的改革对于促进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创新意识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通过几年的改革, 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而且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 通过率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当然,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考试改革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如建立一个更加智能化的学生考试测评系统, 学生学习状态的及时反馈与追踪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以推进课程的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摘要:阐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考试的现状, 并对考试改革中的过程考核、实用考核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且提出了考试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考试改革,过程,实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董凤服, 刘金萍, 张旭辉.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1) .

上一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音乐下一篇:长治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