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管理经验论文

2022-04-30

摘要: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国际合作教育的模式,提出引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构建完善教学体系等开展应用型高等院校国际合作教育的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管理经验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管理经验论文 篇1:

国际纳税服务体系的经验与借鉴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纳税服务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在税务部门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纳税服务体系在我国起步较晚,在机构设置,法律体系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在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体制,实施法律援助确保纳税人合法权益,重视发挥涉税中介机构作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提高我国纳税服务水平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 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纳税人

一、发达国家纳税服务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随之陆续出现了从强势行政到公共管理、从行政管理到行政服务等新的管理理念。在管制行政下,政府及行政人员以管理者的面目出现,它的职能是以管理为特征的。随着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对政府行政职能新的需求,政府担负起促进公共利益、增进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责任,因此,行政不再仅仅是国家实现法律与行政事项目标的手段,更主要的是应发挥积极服务的职能。于是,德国行政法学者厄斯特·福斯多夫提出了“服务行政”的理念。服务行政是指以服务为特征,以全社会人民为服务的对象,政府应平等地提供良好的服务。由于税务部门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政府职能部门,其服务的理念也应随之不断地发展与深化。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了“服务纳税人”的理念,其是指征税主体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为纳税人服务。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对纳税人权利的尊重,也符合了现代服务行政管理的要求,因此,很快辐射到了北美、拉美、欧洲、东亚、东南亚和澳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并成为了一种国际潮流。

二、国际纳税服务体系的先进经验与借鉴

(一)政府立法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利

西方国家注重对纳税人权利的尊重和保障,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纳税人与义务相对等的权利。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为例,1996年6月30日,美国签署通过了新的《纳税人权利法案》,新法案对纳税人享有的十项重要权利以及在程序方面应享有的权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该法案有效地保证了美国联邦税务局能够在纳税人负担最小的基础上,公平高效地执行税法,现已成为美国纳税人保护自身权利的重要法律依据。1997年7月,澳大利亚开始实施《纳税人宪章》(Taxpayers’Chatter),该宪章是由联邦议会委员会提议,联邦税务局通过对其工作人员、社会公众、工商界人士、税务执业者和其他政府机构广泛咨询后完成的。此宪章对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并为税务机关开展规范的纳税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二)以“为纳税人服务”为治税宗旨

美国国内收入署(IRS)把“为纳税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作为一项“使命宣言”,出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的保证了纳税服务质量。例如:国家税务系统每年将税务经费的10%至15%用于为纳税人服务;在全国开通免费的服务热线用于税收咨询;建立全国统一的联邦税务局网站,方便纳税人查询下载相关信息、表格、出版物。

澳大利亚的税务部门将纳税人称作“Customer”,其出发点是要深入树立顾客的理念,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澳大利亚联邦和州都设有税务咨询中心,直接为纳税人查询、解答一般的纳税事宜,同时,还设有翻译,方便使用不同语言的纳税人。税务部门认为,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是提高纳税人对税法遵从的基本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在纳税服务内容、手段和时限上,都确立了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三)税收征管过程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网络在新加坡税务局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整个税收过程和行政管理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新加坡国内税务局共设立了四个信息科技系统,分别为:国内税收综合系统、电子申报系统、机构服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这四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体化程度较高,数据信息高度共享。它们首先对税收征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进而,对原有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增设数据处理中心和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税务登记、纳税申报、退税申请、数据图像扫描录人以及信函咨询的回复等纳税服务工作。

美国联邦税务局建立了税务系统现代化工程、税收和工薪简明报告系统、税收电子支付系统等项目,使税款的申报与缴纳更加及时与便捷,大量的人工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另外,纳税服务分析系统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将纳税人所咨询的问题进行收集、归类、总结和分析,以支持税务部门可以根据纳税人需求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服务决策。

(四)多样化的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机制

美国建立了对纳税服务的效果进行严格监督的考评机制。除了税务部门内部加强监督外,还建立了强大的外部监督考核机制,直接让纳税人和社会公众对税务部门的纳税服务质量打分,并将纳税人的评议结果作为税务人员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又如英国,建立了结果导向的个人绩效评估体系,明确职责规范和工作标准,把目标完成与薪酬紧密联系起来,以调动税务人员的工作热情。

如加拿大,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客户服务时限、网络服务工作标准、网络信息安全标准和纳税人评议制度等。在每年年终的时候,都要对考评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并据此提出下一年度要达到纳税人满意度的各项指标参数。

(五)发挥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了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争相建立多元化的纳税服务体系。例如,英国一直开展“税收志愿者行动”,并于1998年初,成立了低收入者税制改革委员会(LITRG),这是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为目的的组织。会员们以电话回复、上门办理形式为老年纳税人办理税务手续;同时,此委员会为无力承担税务咨询费的低收入群体发放办税指南并提供免费的税务咨询,为低收入者争取应享有的税收优惠项目。

美国联邦税务局设立了税务顾问部门,主要负责税收遵从、审计支持、税收筹划、税务分析和提供投资建议等工作,该部门的工作人员需在获得注册会计师、注册代理人和律师的相关资格后,才能为纳税人提供所需的服务。该部门的设立有效地降低了纳税人由于不熟悉税法或计算失误而少缴或多缴税款的风险。除此之外,美国也设立了由政府资助的税收志愿者组织,如助老税收咨询委员会,旨在为无力承担税务咨询费的低收入者或老年人免费提供税收咨询的,普遍受到各国纳税人的欢迎。

三、对纳税服务国际经验的借鉴

由于我国关于纳税服务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纳税服务的实践现仍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和阶段。与国际上先进的纳税服务的管理经验与实践成果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现阶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纳税服务的先进经验,对于提高我国纳税服务水平至关重要。

(一)树立纳税服务理念

在现阶段,我国税务部门应加快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纳税服务观。首先,在实际税务工作中,要深入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理念,使税务管理逐渐从监管性质向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性质转变,纳税人从被监管对象向顾客转变,内部管理从行政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其次,税务部门应着眼与社会整体效益,努力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遵从度。

(二)完善纳税服务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纳税服务法律制度是优化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努力着手研究纳税人权利保护法律体系,应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纳税人的主要权利、税收征纳双方矛盾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内容,积极推进立法进程。同时,也要增强纳税人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逐步提高纳税人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三)充分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的优化办税程序,提高办税效率,其为纳税服务的高效进行提供了技术保障。我国应充分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要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进行科学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各级税务部门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等一体化信息系统,形成标准一体化、网络一体化、硬件一体化和应用一体化的信息体系。

(四)建立纳税服务考核评价机制

国际纳税服务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可对服务的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纳税服务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纳税服务责任制,规范对纳税服务的监督考核。各级税务机关应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纳税人投诉、信息系统跟踪统计等方式收集纳税人满意度的资料数据,并将结果与纳税服务部门的工作考核和工作人员的薪酬与晋升挂钩。

虽然学习国际发达国家在治税理念、组织机构的重组、税收征管的高效程序、税务文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现阶段构建纳税服务体系至关重要,但是,我国税务机关不应盲目追从,应在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加以借鉴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英]锡得里克·桑德福/许建国,等.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韦坚,韦宁卫,蒙强.构建服务型税收征管体系[J].金融财经,2006(1)

[3]卢民勇.英国高效税收征收的成因及其借鉴[J].涉外税务,2005(7)

作者:李君

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管理经验论文 篇2:

我国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国际合作教育的模式,提出引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构建完善教学体系等开展应用型高等院校国际合作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合作教育;工程教育;应用型高等院校

1    国际合作教育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应用型高等教育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大力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合作办学水平。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多以“跨境高等教育”为视角来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美国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对国际合作高等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他将“国际合作高等教育”定义为“一个国家的教育项目和同等院校为其他国家提供学位、课程、证书或其他学历资格”。研究发现,由于跨境高等教育的输出方与输入方在综合实力、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多为输出方,处于主导地位,常常是办学模式、课程和项目内容等的主导方,主要是以其品牌宣传和营利为目的;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作为输入方,其合作办学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水平、丰富教育体系。美国纽约大学国际教育学者辛西娅·米勒·伊德里斯(Cynthia Miller Idriss)通过研究中东地区跨国教育,认为跨国高等教育主要表现为“趋同和国际化”,即保持与国际教育的一致性[2];“借鉴与本土化”,即借鉴国外模式并进行修改和创新。这些研究成果归纳与总结了国际合作教育的类型,扩展了国际合作教育的理论视角。

1.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人员一般把国际合作教育归纳为“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三种模式。融合型包括:引进国外教学内容、原版教材,引进外方教师讲课并外派教师进修,引进国外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双语授课。嫁接型是指在国内、国外高校分阶段学习,通常有 “2 + 2” “3 + 1” “3 + 1.5”“3 + 1+ 1” 等模式。松散型就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讲学,选派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不同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征也有很大差异[3-4]。“嫁接型”模式主要在保留双方各自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双方课程的衔接来跨校园培养学生,一般国内阶段完成基础课和语言课,国外階段完成专业课及实习;“融合型”模式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将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与国内情况相结合。

李盛兵等在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对比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5],对模式移植、培养目标、师资、课程与质量保障等跨国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普遍问题进行了研究。

赵素波通过对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6],认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设计应当按照“培养目标和教育课程国际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多元化”的途径来实施,要及时发现现存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机制方面进行完善。

总之,国内外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首先,研究内容不同。国外学者的研究更注重培养模式具体细节,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国内学者的研究则更着眼于宏观层面。其次,研究方法不同。国外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而国内学者则多采用理论概述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第三,研究对象不同。国外研究更多地以海外分校、学位项目等为研究对象,而国内则更多地关注二级学院和中外合作项目。

2    国际合作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

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深挖双方的教育资源优势,双方课程对接,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日益增长的国际教育需求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国内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助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2.2  协调与融合国内与国外人才培养计划

为适应我国新形势下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需立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协调与融合国内与国外人才培养计划。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最大化地利用国外高校的资源优势,营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配置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引入国际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国际化”的培养特色。同时,还要兼顾国内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文化及体制要求,将国外通识教育与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他通识教育课程有机融合,改造语言课程,并增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2.3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互平衡

将中外合作办学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国内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互平衡。

国际化教育必须与本国的社会发展与文化背景相结合,实施本土化改造,以适应国内高等教育现状,满足本土需求。为实现国际化发展和本土化要求之间的平衡,即找到一条基于我国本土实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路径,要高度重视与当地社会经济的互动,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依照当地产业结构设置专业,以满足产业需要;利用当地产业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获得当地政府在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3    开展国际合作教育的思路

3.1  引进教育理念,拓宽办学视野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工程教育思想,深刻领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明确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构建以“提高解决问题和专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工程实践发展趋势。通过与外方的专业交流,拓宽专业办学视野,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3.2  引进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

借鉴外方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经验,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发挥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注重基础、突出技能训练的优势,改革现有课程过分强调课程及其体系完整性的观念,面向工程实际,以职业实践活动和学生发展为重心精心筛选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导向,科学有效地把专业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训练,专业能力与个人品质的培养整合起来,按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导向构建阶梯式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紧密结合,采取理论、实验、实践、实训一体化模式,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实现教学模式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统一。

3.3  构建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

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明确目标、优化计划、加强执行。课程要以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必须在企业进行,由学校教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全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技能。

3.4  引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专业课程内容,运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能力训练。课堂教学分为教授讲课和学生操练两部分,讲课以生产过程专题为中心,鼓励学生结合专题撰写学习报告并在课堂汇报,采取翻转课堂和项目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及创新思维能力。

4    开展国际合作教育的方法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学习借鉴外方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等,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生教育及服务理念等,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通过合作项目,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产生积极影响,发挥良好的辐射作用。

4.1   更新教育理念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习教人“应该怎样思考”, 而非“应该思考什么”的教学方式,推进重视教师胜于重视教材的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优化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拓宽办学视野。

4.2  借鉴先进教学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

总结合作办学经验体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坚持做好企业调研,认真分析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围绕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分解,精心筛选课程内容,阶段式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使整合后的课程体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4.3   改进教学方法

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引导教学法等融入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按照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搭建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4   推进教材建设

积极引进外方原版教材和讲义,同时为适应教学需要,加强教材建设。

4.5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教改项目实施,可以在中外教授之间搭建友谊的桥梁,国内专业教师可以到国外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可聘请国外教授利用项目教学的机会,举办学术讲座,举行教学会谈,研讨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4.6  改革教学与实践模式

在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度研究和改革实践。可以参照外方学校实验室方案,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装置的开发与研制,提升实践教学实力。

4.7  构建毕业设计(论文)的新模式

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合教师科研和教学成果,构建“校企结合,研学结合,就业导向”的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服务经济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PHILIP G, REISBERG A L, RUMBLEY L . Trends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M].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9.

[2] IDRISS C M.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the German Vocational System since 1990[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2,28(4):10122-10128.

[3] 林金辉.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趋势[J]. 中国高教研究,2017(12):35-37.

[4] 林金辉. 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及其实现条件[J]. 教育研究,2018,39(10):70-75.

[5] 李盛兵. 中国成为世界教育中心八问:与菲利普·阿特巴赫教授的对话[J]. 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7):1-5.

[6] 赵素波,岳好平,周清明. 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154-156.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pplied universities

責任编辑    张志钊

作者:王继英 高永 傅小飞 张曼莹 田泽永 蒋莉

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管理经验论文 篇3:

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研究

【摘  要】基于重大突发事件背景,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进行研究。在对重大突大事件类型、特征、主要危害以及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现状、问题进行阐释的基础上,从识别评估、决策指挥、应急救助、预案选择、物资保障五个维度构建了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体系。同时,文章在借鉴发达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能力

2019年12月,世界各地开始陆续爆发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为提升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能力提供理论参照。

1 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现实逻辑

1.1 重大突大事件类型、特征及主要危害

1.1.1 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型

重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重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四类。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1]。

1.1.2 重大突发事件的特征

重大突发事件主要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事发突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具有不确定性,事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二是情况复杂,突发事件有的由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各种社会矛盾引发,有的由多种自然和环境因素变化造成,有的由技术、设备、人为等因素造成,还有的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或由一般事件转化而成;三是影响广泛,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危害公共安全;四是危害严重,许多突发事件任其发展,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带来人员伤亡和社会财富的重大损失,妨害人民团结,危害社会安定,甚至还会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固[2]。

1.1.3 重大突发事件的主要危害

重大突发事件事发突然,社会应急准备不充分,在此背景下,极易产生以下社会危害:一是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二是人民财产安全面临困境;三是造成社会经济动乱。四是破坏社会正常运行稳态。

1.2 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现状及问题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体制是以属地政府指挥,体育局和承办单位领导,政府救援部门参与的三级应急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应急管理体系内部组织结构混乱,职责不清,法制不健全;二是体系内部各子系统(部门、机构)之间联系较少,难以形成联动机制;三是体系内部与外部环境沟通不畅[3]。

2 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2.1 识别评估系统

突发事件的识别与评估与大型体育赛事运行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危害程度的判断;而后者则是对还未发生但却存在发生可能性的事件的预测、评判与预防。因此,对大型体育赛事对外运行中突发事件的识别与评估具有即时性、紧迫性、综合性、准确性与快速应对性的要求。识别评估系统的组成机构是交通、安保、卫生等赛事和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检测赛事内外环境,评估突发事件风险,发布预警信息,为应急预案的选择和实施提供准确的应急响应依据。

2.2 决策指挥系统

应急决策是应急管理系统的最高指挥中心,是对相应突发事件拥有决策权的应急人员根据必要的信息,结合现场环境和自身管理经验,迅速、果断地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进行决策[4]。在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适时、正确的决策至关重要,将直接决定危机管理的成败。应急决策的组成机构是政府人员、赛事组织者、应急管理人员、专家,其职责是选择应急方案,分配任务。

2.3 应急救助系统

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是造成现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合理的救助任务划分是应急预案得以顺利、快速实施的根本保障。美国学者罗伯特认为:“最好的危机管理方法是预先防备,知道去找誰和按哪个按钮”[5]。因此,当大型体育赛事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合理、迅速安排人员实施应对与救助,是突发事件救助行为顺利实施的前提。根据救援的任务划分,可以把救助体系划分为人员救助模块、财产救助模块、风险排除模块与交通援助模块。

2.4 预案选择系统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指导性方案,是为应急管理者提供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的行动计划。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急救援能力,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6]。从理论层面而言,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可为大型体育赛事管理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从容应对,即时高效实现应急响应;在实践层面,应急预案建设的关键因素主要是预案的演练及对演练的评估、预案的稳定更新以及预案的辅助决策功能等[7]。

2.5 物资保障系统

重大突发事件要求提升职能机构调配应急物资的智能化、专业化、法治化水平。一是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构建。促进应急物资储备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有机结合,建立从国家到家庭的多层级综合储备体系[8]。二是要完善应急物流网络。充分发挥国家物流系统和民营物流快递的各自优势,促进有效衔接和相互补充,形成结合优势,提高航空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和智能物流的能力,加强国内应急物流网络与国际物流网络之间的联系。三是提升大量应急物资的接收、分配工作能力。

3 发达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特征及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特征

3.1.1 注重统一领导与协调联动并举

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区域间、主体间在应急行动过程中的伙伴关系,并且建立起相应的组织结构与协调机制,从而确保应急各方在应急管理行动中做到协调一致、形成合力[9]。

3.1.2 注重全风险管理和关口前移并行

发达国家的应急管理对象大都经历了从局限的自然领域风险,向外不断外延至人为灾害等全风险领域。如日本,作为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他们十分重视防灾基本规划的制定,实行全面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全过程的规划和管理,并把灾前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应急预案的编制作为危机预防的重点工作。

3.1.3 注重行政管理与社会化服务并存

在应急行政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均设有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并且建构了辐射广泛、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以俄罗斯为例,紧急状态部是俄罗斯处置突发事件的核心机构,也是俄罗斯应急管理的专设行政机构,直接对总统负责。而且该部门下设专业行动指挥中心,拥有消防队、搜救队等多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3.1.4 注重法制建设与程序化运作并重

以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为主要代表,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紧急突发事件,围绕灾害预防、应对、重建等不同阶段,制定了强调主体性、综合性、计划性的防灾与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10]。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为各国应急管理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石,同时也为应急管理活动的规范运行提供内驱力量并设置底线。

3.1.5 注重应急文化与科技化支撑并用

应急文化是应急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以日本为主要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应急管理教育,营造应急文化氛围,基本奠定了应急管理的社会文化基础,真正实现了“有事而应,无事以防而待”的应急管理状态。这种成熟的应急管理文化不仅与其灾害频发的国情有关,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各种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从而有力提升了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与应急技能。

3.2 发达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借鉴

3.2.1 树立全风险、全过程、全社会的应急管理理念

理念引领行动,正确的应急理念是有效指导应急管理实践的不二法门。一是要树立全风险、多领域应急管理理念;二是要树立全过程、多环节应急管理理念;三是要树立教育立基、全民参与的应急管理理念。

3.2.2 建立统一指挥、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突发事件的紧急特性和巨大破坏力对政府的统筹指挥与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普遍建立了统一指挥、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有利于政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迅速响应,紧急调动资源进行高效应对。一是要统一指挥、保障权威;二是要属地为主、协同高效;三是要广域协同、合力应急。

3.2.3 建立全面系统、动态发展的应急管理法制

应急法律体系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核心工作。美、日、俄、英等国家相继建立起以应急专门法律法规为主的一整套应急法律制度,为顺利渡过危机提供了法律保障。一是要建立系统化的应急管理法制;二是要建立专业化的应急管理法制;三是要建立动态发展的应急管理法制。

3.2.4 建立专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应急保障体系

专业人才队伍、信息通信系统和应急救援装备是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工作重点。一是要打造专业化的应急人才队伍;二是要建立信息化的应急通讯系统;三是要研发并装配“高精尖”应急救援装备。

4 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路径

4.1 完善场馆管理规章制度,形成应急长效管理机制

长效机制顾名思义就是指机制的长效性,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大型体育赛事在运行中,应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切实可行、可持续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以应对大型体育赛事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同时,做到对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以“预防”促安全、以“管理”降风险。

4.2 加强员工的应急管理理论培训与技能学习

一支专业化训练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队伍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因此,应该对大型体育赛事管理人员制定针对性的岗位职责,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能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并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准确地实施应急措施;同时,在对员工进行安全管理、风险识别等基础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对一些易于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实践培训,如消防器材使用培训、心肺复苏培训、自救互救培训、防溺水培训、预防触电培训等。

4.3 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应急应对经验表明,应急工作者所拥有的最重要资源就是相关的历史案例。因此,要根据不同大型体育赛事性质,制定相对应的应急预案,如安全稳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运动型受伤应急预案、人员死亡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应急疏散预案、大型活动安全预案等。同时,对于不同的应急预案,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预案演练,以提高其应对不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并随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对不同预案适时更新,以保持预案良好的预防性和应急选择的准备性。

4.4 保持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对外联系畅通稳定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管理的人员、部门之间应建立稳定的内外部通讯与沟通渠道,使得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快速与大型体育赛事管理部门、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医院急救中心等取得联系,快速、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的危害升级,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害与财产损失。通过平时的联系与沟通,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协作单位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形成突发事件“部门联动”关系,以保证应急救援的快速性。

参考文献:

[1]陈志宗,尤建新.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设施选址的多目标决策模型[J].管理科学,2006(04):10-14.

[2]王欣,王九云,李斐.科技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J].学术交流,2013(02):116-119.

[3]闫二涛.系统论思想与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05):187-191.

[4]董华,秦国欣.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与运行机制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6,33(06):78-85.

[5]罗伯特·L·狄斯达.公共关系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28.

[6]赵婷.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3(34):103-105.

[7]夏一雪.应急预案建设关键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33(03):340-342.

[8]吕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城市空间治理响应的初步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3):7-8.

[9]黄杨森,王义保.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模式、特征与有益经验[J].宁夏社会科学,2020(02):90-96.

[10]兰臻.构建新时代国家综合应急救援体系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37(07):958-961.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題(XSP21YBC085)

作者简介:

任文宁(1987-),女,河南周口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体育学院)

作者:任文宁

上一篇:产权贸易市场法律思考管理论文下一篇:知识社会会计教学质量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