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

2024-04-26

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精选8篇)

篇1: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

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

专家表示,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城镇化的推进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外,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避免贫民窟和城市病问题的出现。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绿色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并因此促进村镇发展为小城镇,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化,大中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流向城市的速度加快,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发展速度相对减慢。第三阶段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但速度变慢,主要以流向中小城镇为主。同时,大城市人口也向小城镇迁移,由此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

以欧洲为例,欧洲的城市独具特色,注重空间合理布局,重视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崇尚保护自然和历史风貌,致力于城市体系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欧洲城市更加注重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欧洲城镇在文化历史的传承、规划体系的完备、管理和经营城市的理念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中国需要告别以短期行为促进城镇发展的时代,通过改革来促进城镇治理和规划的完善,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型。借鉴欧洲城市发展经验,中国需放弃很多传统的城市管理理念,从加强公共服务入手,改革城市治理结构,更多引进市场化机制来促进中国城镇发展。

专家认为,中国是一个资源短缺比较严重的国家,城镇化速度加快必然给耕地合理利用以及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等带来一定挑战。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认真解决资源短缺、环境脆弱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大力提倡建设低碳都市、绿色城镇,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对如何实现低碳、绿色城镇化发展之路,李铁认为,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成本太高不易推广,并且容易被形式化,单纯追求视觉的“绿色”、“低碳”效果却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要正确借鉴欧洲经验,实现低碳发展必须把握三个因素:一是政府的引导;二是市场的作用,三是正确的消费观念。

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我国城镇化建设可以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发达国家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另外,必须要有一种低碳、可持续的创新意识,并让国内消费形成低碳、环保理念。

警惕贫民窟城市病两大问题

专家表示,城镇化涉及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迁、城镇合理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国外城镇化发展来看,有两大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

“一是贫民窟现象,例如拉美地区,贫民窟现象较为严重,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很大。二是城市过分集中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表示,城镇化过程中这两大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慕海平认为,贫民窟本身是可以避免的,它不是必然的。贫民窟出现的两个主要条件是:农民失地和社会政策不到位。以巴西为例,巴西的农奴制解除之后,失地的农奴直接进入城市,没有土地后,城市的社会政策跟不上,就形成了贫民窟。社会政策和土地制度紧密相关。另外,对于城镇化集中所带来的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中等城市病问题,只能在某些方面能够较好解决,很多问题难以避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院研究员倪鹏飞表示,城市病的出现主要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过分重视大城市发展,导致大城市规模膨胀,并产生了资源消耗大、空间过度集中、经济结构失衡、环境严重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问题。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需要空间一体,适度聚集,协调发展,以城市群来带动整体城镇的发展

篇2: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

促进我国非赢利组织健康发展

朱忠发

(江汉大学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摘要] 非赢利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当前正受到国外政府的广泛重视。本文归纳了国外政府发展非赢利组织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中国非赢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发展措施。

[关键词] 政府

非赢利组织

发展

一、国外非赢利组织发展的经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赢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在其非赢利组织的发展中有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国外政府普遍重视非赢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并与之建立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

非赢利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主体之一, 国外政府充分认识到与非赢利组织合作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并以法律或协议的形式明确与非赢利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如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非赢利组织的合作并视之为重要的合作伙伴。1998年11月,英国政府签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协议——《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充分肯定非赢利组织在英国社会的巨大作用,并强调政府与非赢利组织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与合作关系。在德国,有六大协会已经与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政府有义务就主要的社会发展问题同它们协商,这样,非赢利组织就可以参与到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与政府的沟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这种合伙伴关系的建立,既可以保障非赢利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又能促进政府与其分工定位,良好合作。

(二)国外政府普遍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非赢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国际上对非赢利组织管理的法律框架有不同的模式。如英国,1601年出台的《慈善法》和《救济法》,是世界上较早的专门规范非赢利组织和非赢利行为的法规。在美国,政府对非赢利组织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特别是联邦税法的优惠上。联邦税法规定:对于从事宗教、慈善、科学、文化,包括推进公共福利、为弱势群体服务、社会服务、环保、公民权利、儿童福利等等方面的非赢利组织可以免缴所得税,而且向这些组织捐赠的个人或企业等可从其所交的所得税中根据情况得到一定的抵扣。除了联邦税法以外,美国各州对非赢利组织还自设了一些优惠税种。除此以外,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统一规定非赢利组织的活动,多种多样的志愿活动已经渗透在整个社会的运作机制之中。另外,有些国家针对非赢利组织设有专门的基本法律,用以促进这类组织的发展和规范其活动,如日本的《非赢利组织法》,南非的《特定非赢利活动促进法》,德国的《结社法》,匈牙利的《公益组织法》,捷克的《公益法人法》等等,侧重点各不一样,但均明确规定了非赢利组织的法人地位,以确保非赢利组织的自主性、自治性。

(三)国外政府普遍注重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扶持非赢利组织多渠道筹集资金 国外非赢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民间捐赠、服务收费和政府补贴。民间捐赠,包括来自个人、基金会和企业的捐款,这是非赢利组织独特的收入来源,也是它们与公共部门及私人营利机构相区别的标志之一。在发达国家,民间捐赠比例最高的是美国,占到19%,英、德、法、日分别仅占12%、4%、7%、1%。服务收费是非赢利组织获得资金的极其重要来源。在美、意、日等国,来自会费、收费活动和商业经营的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在一半以上,构成了非赢利组织总收入的最大部分。政府补贴,包括直接拨款、合约和补偿。在一些欧洲发达国家,非赢利组织最大的一个资金来源就是政府补贴和拨款。如德国非赢利组织收入的68%来自政府,法国则占到60%。在美国,政府除了给非赢利组织以直接的资助外,还通过所得税豁免、私人和企业非赢利捐款的减税等对非赢利组织提供间接资助。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非赢利组织有能力实现其救助的功能、民主参与及民主管理的功能、科学文化的创新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及弥补政府与市场失灵的功能。

(四)国外政府重视为非赢利组织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

从管理体制看,各国的法律结构不同,对非赢利组织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管理机构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趋向采用过程控制的原则以及在法治背景下的制度约束和社会规范。在美国,对非赢利组织的管理以税收为重点,管理的法律框架亦以税法为基础。非赢利组织需要向联邦税务局报告财务情况,同时通过公开和透明的机制对其开展活动和运作的全过程实行社会监督。日本对非赢利组织的管理职责分散在许多部门中,经济企划厅负责一般非赢利组织的登记注册,文部省、厚生省则负责学校、医院等专业性非赢利组织的登记注册,对不同类型的非赢利组织依据特殊的法规规范。英国的慈善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对非赢利组织实行综合管理的机构,它是英国政府的一个特设机构,不隶属于任何其它机构,也独立于任何党派和政治权力而存在,直接向法院而不是政府部门负责,由它统一负责非赢利组织的登记注册,并对年营业额大于1万英镑的非赢利组织进行审查监督。除了法律监督以外,国外政府重视对非赢利组织实行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机制,对非赢利组织实行社会监督的理论依据来自于对非赢利组织“公共责任”的追问。社会监督虽然是一种非正式监督机制,但它使每一个对该组织关心或有疑问的人都可以对它进行检查、监督,一旦被发现问题,则会受到严格的处罚,相当于给了非赢利组织一个强烈的自律机制。所以其操作成本低,社会效益好,起到正式监督机制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目前中国非赢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逐渐从一些社会公益领域的退出,中国的非赢利组织逐渐发展壮大,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非赢利组织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国家政策法规的不健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这些都成为阻碍其自身发展的障碍。

(一)中国各级政府对非赢利组织的发展普遍重视不足

我国目前对非赢利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府机关没有对非赢利组织的发展进行总体考虑和统一规划,也没有权威的国家级非赢利组织的主管和协调部门,对非赢利组织的管理和宏观调控还比较薄弱,致使非赢利组织的发展往往处于无序状态。相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非赢利组织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我国目前现有的非赢利组织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和大中城市中,而在广大的内地和乡镇,非赢利组织力量比较弱小。

(二)国家关于非赢利组织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政策和法律制度是影响非赢利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国家出台的关于非赢利组织的法规有: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1989年国务院发布了《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1989年10月发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10月国务院在对原有条例作了大幅度修订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同时发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9年8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非赢利组织的专门法案《公益事业捐赠法》出台。尽管这些法规的出台,一方面促进了非赢利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同国外相比,同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相比,我国的非赢利组织无论是在登记管理,公益捐赠免税,组织员工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还是欠缺的。许多民间组织由于无法找到挂靠的单位而无法被纳入到非赢利组织范围内,而这些组织恰恰很多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影响力,但政府长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管,势必对其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赢利组织的数量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长期处于社会监管之外,不利于我国非赢利组织的成长和发展。

(三)我国非赢利组织自身的发展能力不强

我国非赢利组织在管理、资金、人员等多方面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观念上,管理上还是运作方式上都带有很严重的官僚色彩,通常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运作,因而,无法发挥非赢利组织应有的作用。表现在管理上,现有的许多非赢利组织挂靠于政府机关,受其管理和监督;表现在人员构成上,其成员和领导一部分来自于政府部门,另一部分组织成员主要来自于志愿者,而志愿者们缺乏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培训,致使组织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此外,志愿者们大都兼职,凭借一时热情工作,无法发挥工作积极性,这使得非赢利组织的活动效率低下;表现在资金来源上,现有的许多非赢利组织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中国的非赢利组织筹资渠道和能力都极其有限,加之管理上不规范,缺乏透明度,因而无法获得公众的信任,人们不确定个人捐款是否用于公益事业上,因此导致我国绝大部分非赢利组织长期处于资金缺乏和无法正常开展活动的尴尬境地。

(四)我国非赢利组织自身缺乏强烈的服务理念,导致其影响力不够

非赢利组织的生命力在于组织的使命得到公众的认可,如学术团体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工会旨在维护工人利益,消费者组织就是为保护消费者利益而组建的。特别是一些公益服务组织,其会员、成员从事服务时,通常是义务的、无偿的、自觉的。当前我国许多非赢利组织并不是基于强烈的服务理念而成立,组织成员也不是基于这一理念而加入,多数只是将其作为赚钱或谋生的手段。也有的借非赢利之名,谋取个人利益,甚至挪用慈善捐款,如2001年末,《南方周末》刊登的 “中国妈妈”胡曼莉以“两江妈妈联谊会”身份,用慈善的名义不断为自己谋取私利,挪用慈善捐款为自己购买豪宅,送女儿出国留学,最终被告上法庭。这一案例反映出中国的非赢利组织正面临着服务理念危机的问题。

三、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发展和完善我国非赢利组织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非赢利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

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健全非赢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非赢利组织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修改已颁布的关于非赢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我国非赢利组织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尽快出台关于非赢利组织在登记管理、公益捐赠、免税、组织员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制定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赢利组织法》,从而为我国在非赢利组织的发展方面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进一步完善非赢利组织的管理体制

国外非盈利组织一般是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自身活动的组织,不是政府的下属机构,一般不受政府控制,有自己的董事会,独立地完成组织的使命。目前我国对非盈利组织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登记管理机关对要登记的组织实行严格的审核,普遍存在门槛高和限制多等特点。这在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对非赢利组织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背离。为了促进我国非盈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政府一方面要放松登记管理方面的限制,简化登记程序,使许多以前被排除在外的民间组织尽快加入非赢利组织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应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通过专业化的监督机构对非赢利组织进行宏观管理,而微观管理交给非赢利组织自身,提高其自治能力,进而给我国非赢利组织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理顺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之间的关系,提高非赢利组织自身的自治能力

在国外,非盈利组织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是一支很重要的社会力量。理顺同政府之间的关系,明确非赢利组织同政府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它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应该意识到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失灵”必然存在,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许多政府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可以通过非赢利组织来完成,因而不应该限制非赢利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非赢利组织自身要认识到只有强化了其自主能力,才能获得与政府处于平等的沟通交流的资格,才有社会公信力,才有更强的生存发展空间。所以,非赢利组织发展的关键是培育其自主能力,实现非政府性,非赢利性。

(四)完善非赢利组织的监督机制,提高自身公信力

监督主体多元化,监管内容多样化,监管程序规范化,对非赢利组织健康快速地发展有重要意义。非赢利组织的监督机制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来自于非赢利组织自身的自律,通过建立非赢利组织的信息披露制度,将非赢利组织运营状况的主要信息,如所提供服务状况,筹资进展,财务与投资报告,治理结构变动,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向出资人,政府,受益人及其他利害相关者予以公开;其次,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规范非赢利组织的行为;最后,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允许和鼓励公民、特别是捐赠人对非赢利组织的章程、组织机构、活动情况和财务管理等相关情况进行监督。还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培育一批专业评估机构,对非赢利组织的活动进行评估,政府按照评估的结果,确定资助对象和标准,培养专业化的社会监督机构,使非赢利组织的管理,活动,财务等状况达到公开透明,从而达到提高非赢利组织自身公信力的目的,以此树立社会形象,赢得社会信任和支持。

(五)从内部和外部挖掘潜力,拓宽非赢利组织的筹资渠道

国外经验表明,非赢利组织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雄厚的资金是其坚强的后盾。国外非赢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民间捐赠、服务收费和政府补贴。目前,中国的非赢利组织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因为中国的非赢利组织还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而政府拨款是十分有限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非赢利组织可以尝试着和企业合作,实现相互的互利双赢。一方面,非赢利组织获得了资金支持,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慈善行为提高其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带动企业的效益。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王老吉企业为灾区捐助了一个亿,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正面影响,民众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爱心和责任,甚至还议论说:“要将王老吉喝成中国的可口可乐”。另外,非赢利组织本身要扩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社会民众参与到其中来,从而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此外,非赢利组织还可以建立同国际间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的援助。当然,非赢利部门的筹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公民的志愿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企业、公民才愿意捐资给非赢利组织,因此,我国要加快非赢利部门发展,最终还是依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公民意识的完善。非赢利部门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不等于不可以营利,以我国的情况来看,应大力开展医疗、教育等事业的适当有偿服务,将其产生的利润,作为非赢利组织筹措资金的一部分,为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使命而服务。另外,政府应对非赢利组织的经营活动免税,以促进其发展。最后,非赢利部门在相当程度上依赖政府的资助,非赢利部门的自治性不应成为政府减少或拒绝资助的理由。

参考文献:

[1]吴文洁.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6,(29).[2]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Using the Western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ZHU Zhong-fa(The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of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56,China)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foreign governmen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western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oints out its current main problems in the china.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raw from the western experience in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Key words: government.Non-Profi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朱忠发,男(1968.3一),武汉大学法学硕士,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政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邮编:430056 电话:***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沌口开发区江汉大学政法学院

篇3: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OTC市场

一、国际OTC市场及发展现状

OTC市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证券交易场所。源自于当初银行兼营股票买卖业务:因为采取在银行柜台上向客户出售股票的做法, 被称为柜台交易市场。又因为这种交易不在交易所里进行, 也叫做场外市场。在OTC市场交易的是未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证券, 包括:不符合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的股票、符合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但不愿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等。目前全世界比较有影响的OTC市场包括美国的纳斯达克、英国的替代投资市场等。纳斯达克证券市场, 由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 (NASD) 创立并负责管理。它是1971年在华盛顿建立的全球第一个电子交易市场。由于吸纳了众多著名的高科技企业, 而这些高科技企业又成长迅速, 因此, 纳斯达克给人一种扶持创业企业的印象。建立纳斯达克的初衷在于规范美国大规模的场外交易, 所以纳斯达克一直被作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NYSE) 的辅助和补充。先进而庞大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使那斯达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无形交易市场。纳斯达克共有两个板块:全国市场和1992年建立的小型资本市场。纳斯达克在成立之初的目标定位在中小企业, 但因为企业的规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大, 所以到了今天, 纳斯达克将自己分成了一块“主板市场”和一块“中小企业市场”。

纳斯达克拥有自己的做市商制度, 它们是一些独立的股票交易商, 为投资者承担某一只股票的买进和卖出。这一制度安排对于那些市值较低、交易次数较少的股票尤为重要。这些做市商由NASD的会员担任, 这与TSE的保荐人构成方式是一致的。每一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股票, 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做市商为其股票报价, 一些规模较大、交易较为活跃的股票的做市商往往能达到40-45家。这些做市商包括美林、高盛、所罗门兄弟等世界顶尖级的投资银行。NASDAQ现在越来越试图通过这种做市商制度使上市公司的股票能够在最优的价位成交, 同时又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纳斯达克在市场技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 它采用高效的“电子交易系统” (ECNs) , 在全世界共装置了50万台计算机终端, 向世界各个角落的交易商、基金经理和经纪人传送5000多种证券的全面报价和最新交易信息。由于采用电脑化交易系统, 纳斯达克的管理与运作成本低、效率高, 增加了市场的公开性、流动性与有效性。相比之下,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要求是最严格而且复杂的, 同时由于它的流动性很大, 在该市场上市所需进行的准备工作也最为繁重。

英国创业板市场AIM:1995年6月, 伦敦证券交易所设立AIM, 即另类投资市场或高增长市场, 是专门为小规模、新成立和成长型的英国及海外公司服务的市场, 其附属于伦敦证券交易所, 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AIM的成功和发展之快有目共睹。2004年, AIM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突破一千, 达到1021家, 总市值为317.5亿英镑。2006年, 纳斯达克IPO融资金额为290亿美元, 而AIM当年的IPO融资金额已赶超至310亿美元。截止到2009年9月, 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1353家AIM公司的市场总值已达到565.7亿英镑。其中, 来自中国的AIM公司为51家, 市场总值为33.2亿英镑。AIM市场保荐人, 是伦敦证券交易所最具有特色、也最成功的一个制度设计。保荐人需要协助拟上市公司办理加入AIM市场的一切程序, 并对拟上市公司提供相关的建议, 上市后还必须持续监管企业, 伦敦证券交易所只备案不审批。这样的结果就是, AIM上市的程序非常简明, 上市时间也能很快确定, 与美国严格监管下的长时间和高成本形成鲜明对比。上市审核后一般3-4个月即可完成, 整体上市成本约占融资额的7%-10%, 远低于美国和香港。对AIM市场的保荐人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一半是保镖, 一半是保姆。保镖意味着伦敦证券交易所审查保荐人, 而保荐人则对公司全面审查获取结论, 并以自己的业务信誉来担保这个公司上市。如果公司有问题, 保荐人要承担全部责任, 受到处罚、被摘牌甚至遭行业禁入。保姆则是说, AIM上市后, 公司保荐人必须持续存在并时刻看护公司, 属于终身制角色, 公司每年要向保荐人交纳5万美元的持续保荐费用, 没有保荐人的后果就是企业停牌。AIM市场确实存在着显著的优势:上市条件中对公司行业没有约束, 鼓励多元化, 规模业绩要求很低甚至没有, 入市门槛更低;上市审查中强调保荐人的作用, 由其负责审查, 一般只需要6个月就可以完成整个流程, 入市时间更短;上市后则提倡公司自律, 正如伦敦证交所在1801年确定的座右铭“言而有信”提倡的一样, 伦敦证交所唯一会做的就是要求公司尽可能地准确披露信息, 从而对其进行原则性监管, 这样, 公司上市后的维护费用低而高效, 普遍要比美国低三分之一左右。

二、我国OTC市场发展及展望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OTC市场, 但天津股权交易所 (简称“天交所”) 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天津股权交易所是经天津市政府批准, 由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天津开创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发起组建的公司制交易所, 在天津滨海新区注册营业。天津股权交易所是“两高两非”公司股权、私募基金份额交易和债券交易的实施机构。截至2009年12月31日, 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已达到16家, 基金1家, 注册做市商34家, 注册投资人5017, 总市值达2642.33百万元, 平均市盈率6.58倍。天交所基本功能有以下几种:一是融资功能, 为成长型企业、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私募基金提供快捷、高效、低成本融资;二是投资功能, 为投资者提供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多交易品种, 提供畅通便捷的进入与退出通道;三是交易功能, 为“两高两非” (即高科技高成长、非上市非公众) 公司股权、私募基金份额提供挂牌交易平台, 通过独特电子交易系统, 形成较强的市场定价能力;四是规范功能, 建立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信用体系, 增加挂牌企业的透明度, 提高市场效率, 降低市场风险;五是孵化筛选功能, 通过市场融资、交易和规范的信息披露, 持续、贴身的高品质服务和管理, 促进挂牌公司熟悉资本市场规则,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形成合理发展战略,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实现快速成长。天交所按照“筛选企业-辅导改制-登记托管-私募融资-持续培育-天交所挂牌交易-公开市场上市交易”的“路线图”, 逐步健全市场化的孵化、筛选机制, 源源不断地为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境外证券交易所筛选和输送优质成熟的上市后备企业。天交所总体目标定位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金融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 从“两高两非”公司股权和私募基金份额两产品交易起步, 通过市场组织、交易产品、交易制度、交易形式等方面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创新, 逐步建成包括多层次、多品种、多交易方式、面向全国的统一市场体系, 构筑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础层次。

从2008年12月25日天交所开盘至今, 在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模式与路径的探索上, 天交所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并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在市场模式创新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市场融资模式方面, 天交所通过创新, 初步建立了以商业信用为基础、“小额、多次、快速、低成本”股权私募融资模式, 即, 每次为企业实现股权直接融资1000万元-3000万元, 一年可多次私募发行, 每次私募发行在3-4个月内完成, 企业融资成本仅是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融资成本的1/3-1/5, 受到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欢迎。第二, 在交易制度模式方面, 天交所建立了做市商双向报价为主、集合竞价与协商定价相结合的混合型交易制度, 这一制度既有利于发挥做市商活跃市场稳定市场的功能, 又能通过集合竞价、协商定价牵制做市商报价, 有效防止做市商对市场价格的操纵, 使市场价格更为合理。第三, 在市场结构模式方面, 天交所采取双层递进式结构, 以资本为纽带, 通过统一入市标准、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系统、统一信息披露、统一市场监管等“五统一”, 将全国各地区域分市场整合在一起。

目前天交所已与山东等4省区共同出资建立分支机构, 与河北等其他15省市合作建立分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 今年12月12日, 天交所淄博区域市场开业, 首批3家企业挂牌, 标志着天交所双层递进式市场体系建设又取得重大突破。在市场监管模式方面, 天交所建立了自律为主、多主体参与的监管体系。一方面, 通过专家审核制度、挂牌备案制度调动外部专家、管理机构的监管功能;另一方面, 通过严格的信息披露、交易实时监控、保荐人持续督导、做市商报告制度发挥挂牌企业、保荐人、做市商等市场主体的自律监管功能, 强调通过与市场参与者缔结契约的方式, 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自律监管。

在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的路径方面, 天交所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 以商业信用为基础, 以试点先行、以点代面为策略, 依托“两非”公司 (非上市、非公众公司) 股权交易市场, 为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股权交易市场先行先试创造条件:首先, 以服务企业与投资人作为切入点, 挖掘、贴近市场需求, 在企业的融资需求与投资人的投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将两种需求有效结合在一起。其次, 以商业信用为基础联结市场主体, 整合市场资源。一方面通过规范、高效的市场化运作赢得市场信赖, 培育交易所自身的信用;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契约约束市场参与主体行为, 积累市场信用, 保证交易所的持续健康发展。再次, 试点先行、以点代面的业务拓展策略。无论是企业挂牌、股权融资还是区域市场建设都遵循这一路径, 保证了市场平稳快速的发展。

以“两非”公司股权交易为依托, 为建立全国统一场外交易市场探路先行、摸索经验、完善制度、培育市场, 以更好地落实国务院“为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股权交易市场先行先试创造条件”的要求。另外, 天交所还在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企业债券交易;理财产品交易;信托产品交易等。天交所运作一年的实践和取得的业绩说明, 结合中国实际, 探索适合国情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是大有可为的。

作为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OTC市场可以为所在国经济发展筹集大量资金, 同时也是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通道, 在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同时, 带动高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此外, OTC市场的发展也使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趋于完善, 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创建中国特色OTC市场将成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英国创业板.中小企业的融资天堂[N].法制日报, 2009-12-08.

篇4: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借鉴

关键词:海洋产业;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我国海域辽阔,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南北跨度约38个纬度。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主要海域均相通,海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洋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开发潜力巨大。因此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美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其海洋技术的发展也居世界前列,此外,美国的海滨旅游每年约接待1.8亿人次,庞大的海滨旅游业也向美国本土提供可观的收入,同时推动就业。美国的海洋经济对美国国家安全及其经济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可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首先,美国设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并由总统直接领导,实现了高层次的协调,与此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可行性强的海洋开发战略,其中包括:1999年提出的“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2004年的《21世纪美国海洋政策》和同年九月的《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其次,美国注重油气等海洋矿产资源的开采,美国是对海上资源开发利用最早和开发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商业开采始于1920年,最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是,美国在不断开采与推动本国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海洋保护的力度,它的海洋管理模式以生态为基础,保护海洋环境,在200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2000海洋法令》,巩固了海洋保护力度,最大程度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美国注重海洋知识的普及并加强海洋教育,曾提出“教育是未来的基础”的口号,在教育的基础上对海洋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培养大批专家和工程师,另外兴建海洋科技园区,如在夏威夷和密西西比河口区开办的两个海洋科技园。

二、加拿大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加拿大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是世界上拥有海岸线最长的国家,其海岸线长达243792公里,海洋经济对加拿大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据统计,在加拿大仅渔业就可以为加拿大提供近十万个就业机会。

与美国相同,加拿大政府同样注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以可持续开发、综合管理、预防为基本原则的综合管理方法的制定与当时各种海洋管理方法互相配合。加拿大限定的海洋环境污染界限标准及海洋水质标准较高,同时采取预防油等有害物质流入海洋的措施,设立“沿海护卫队”等应对海洋泄露事故。一系列措施为维护良好的海洋环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拿大在海洋立法方面同样出色,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海洋进行综合立法的国家。其最早的《渔业法》早在1868年就制定颁布,后一年通过《沿海渔业保护法》,《海洋法》于1997年颁布实施,这些与《领海和渔区法》、《海洋倾废法》、《防止油类污染法》、《沿海渔业保护法》、《200海里专属渔区法》等法律法规和公约协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又有机联系的加拿大海洋法律体系。在实施海洋开发的过程中加拿大是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预防上,尤其是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的保护方面,通过借助于各执法机构对公众进行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身参与意识。

三、日本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岛国,陆地面积小,资源贫乏而海洋资源丰富,有着3.5万公里的海岸线,海洋经济加上临海产业总产值占日本国内生产总产值的一半。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确定了“海洋立国”的综合战略。一直以来,都把加速海洋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方向;在重工业方面,日本政府对造船业扶持力度大,日本早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2001年日本新船订货总量达到797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3月,日本政府召开了“创建21世纪‘环之国’会议”提出要创建“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质量的”循环型社会,以取代20世纪提出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2002年8月,又制定了《立足于长远发展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方策》,提出了“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管理机制上,日本实行综合管理,并建立了权威性较高的政府海洋管理机构,日本设立的海洋政策本部由首相直接领导;在基础教育上,以学校教育为主,加强海洋教育及海洋知识的普及,同时发挥信息在海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总的来讲,日本海洋经济区域已经形成,由产业集群发展到地方集群;其次,海洋开发向纵深发展,已形成近二十多种海洋产业,如海洋土木工程、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与铺设、船舶修造业等;最后,海洋相关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四、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海洋产业开发较晚,海洋开发水平不高。面临全面实施海洋开发,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海洋划界与海洋国土纷争形势复杂严峻,针对目前形势,应致力于解决领土争端;在海上执法和海洋产业开发方面,各种部门组织复杂,甚至权责不清,需要进一步整顿协调;同时,近年海洋灾害频发且破坏力巨大,中国极易受到此类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和海洋公共事业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为海防安全服务;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最近两年新建了超过10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陆续获批的沿海开发战略将继续开发海洋带,使得近岸海洋生态环境面临新一轮压力;在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及资源开发方面,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海洋经济的规模与发展的科学含量较发达国家仍然严重不足,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总体上比较落后。

中国目前应针对以上问题,充分借鉴海洋产业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现状,弥补不足之处,更好地实施海洋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兆君,刘帅.基于国际比较的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56-57.

[2]李巧稚.国外海洋政策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2):36-39.

[3]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08):154-157.

[4]杨海军.国外发展海洋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经济,2005(12):43.

[5]王敏旋.世界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发展战略趋势和启示[J].新远见,2012(03):41.

[6]王双,刘鸣.韩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1(6):15-17.

篇5: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

借鉴国外经验推动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例

国外高校在推进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主要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例,借鉴其理念与实践,在对我国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发展瓶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加快我国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进程.

作 者:公雯雯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900062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4) 分类号:G71 关键词:职业指导教师   专业化发展   国外经验  

篇6: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

(一)政府采购制度概念及特点。

采购是采购人或采购实体基于生产、销售和消费等目的,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交易行为。采购和销售一样都是市场上一种常见的交易行为,依据采购主体和采购资金来源的不同,采购可分为企业(私人)采购和政府采购。企业(私人)采购是企业或个人使用自有资金进行采购的行为;政府采购亦称统一采购和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的需要或为公众提供劳务,在财政监督下将财政购买性支出通过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和财政部门直接向供货商付款的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开支单位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与此相关的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采购过程中以法律形式表现的采购法规、采购政策、采购程序和采购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称。而相对于企业(私人)采购,政府采购具有如下特点:

1.政府采购的主体是依靠国家预算资金运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是大部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财政管理政府直接支出的一种基本方式,并且已经推广到国际贸易领域。政府采购为非商业性、非盈利性购买行为,即只能买,不能卖。

2.财政部门对政府采购的款项实行直接支付方式,即财政部门不是将采购款项支付给支出单位,而是按采购单位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

3.政府采购制度的采购环节是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按公开招标,减价竞卖的方式进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而且这一过程又直接置于财政部门的监督之下,一切按法律、法规依法办事,使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抑制。

4.政府采购涉及面相当广泛,其采购对象小到日常的办公用品,大到公务用车、飞机乃至武器等无所不有。并且,采购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当大,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政府在1989―1992年间每年仅用于货物和服务的采购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6%―27%。

5.政府采购与企业(私人)采购相比前者能产生社会效益,具有社会责任。政府利用自己是最大的单一“买主”所形成的巨大吸引力,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政府想解决,但又不太好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总量控制问题、结构调节问题、稳定物价问题、避免经济犯罪问题、残疾人就业问题等等。政府在采购时通过经济手段就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这些靠行政手段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我国推行政府采制度的历史背景。

1.从我国国内局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是财政却日益窘迫,财政赤字逐年增加,债务规模逐年扩大,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严重削弱。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支出管理体系明显地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这样讲的理由是:第一,从理论上讲,需求与供给问题始终是财政面临的一个矛盾,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了支出结构的扭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收入和支出都高度集中,职工生老病死都离不开财政,这是计划配置的必然结果。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财政资金相对分散,但支出包袱却不能减少,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系正在建立,一方面计划经济条件下原有的管理机构却未能取消。一方面产生了下岗职工安置,克服市场不完善和规避风险的各类政府基金等新的支出,一方面本应推向市场的支出仍由财政负担,财政职能范围内的事管不好,财政职能外的.事又摆脱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再多也不能满足支出。第二,我国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经过长期实践建立起的一整套法制化、规范化的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而我国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有些还在摸索探讨之中,这方面改革的任务相当大。这是政府采购制度走进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主要背景。

2.从国际局势看,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曾经是封闭独立的政府采购市场也逐步走向开放。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经过1973年至1979年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和1986年至1993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协商,参加谈判的成员国最终形成了《政府采购协议》,并于1976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取代了关贸总协定,因此,《政府采购协议》成为世贸组织的诸项协议之一,是各国加入世贸组织必须签署的文件之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愿望即将实现,在我国及早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政府采购制度已迫在眉睫。这是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又一重要背景。

二、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政府采购制度起源于欧洲。从18世纪末开始,西方国家逐步开始实行政府采购,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建立管理机构;一战前后,政府采购的主体逐步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向其它公共服务组织扩展。二战后,政府采购的作用向外延发展,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到了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由于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兴建基础设备和发展重点行业,国际招标得到广泛的应用,政府采购制度开始走向国际化。最终,1980年,政府采购的国际规则《政府采购协议》建立。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经过20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体系。因此,我们应大胆借鉴国外政府采购的理论与方法,来发展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尽管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然而在我国许多地方已有这方面的成功实践,为了将这些成功实践经验加以进一步总结并从理论上予以升华,以促进我国科学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为此,我们拟结合国外政府采购制度,从法律规范、制度建设及运行环境等几个方面对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进行剖析。

(一)发达国家有一套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为加强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各国都备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国会为了管理联邦政府的采购行为,通过了一系列管理政府采购的基本法律。这些基本法律主要包括1949年《联邦财产与行政服务法》和1948年《武装部队采购法》。另外,国会还制定了与政府采购相关的一系列法律,如1933年通过《购买美国产品法》,对美国的采购市场进行保护;《小企业法案》要求在政府采购中对小企业进行优惠。以上述基本法律为基础,由各行政部门制定的实施细则包括:联邦服务总署制定和颁布的《联邦政府采购条例》以及《国防部制定的武装部队采购条例》。

(二)各国自有一套有效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采购组织管理体制。

世界各国的政府采购模式不能一概而论,都具有各自的历史原因的国情特点。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种模式:①集中采购模式,即由一个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所有的采购。如香港政府除了土地、建筑物和个别低价商品外都由布政司物品供应科根据《公共采购条例》集中采购。②分散采购模式,即由各支出单位自行采购。新加坡是实行高度分散的采购制度,只有有限的物品如计算机、纸张等是通过集中采购的,其他物品都由各部门根据财政部(预算署)制定的《政府采购指南》自行采购。③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即除部分产品由专门部门采购外,其它则由各支出单位自行采购的采购模式。如英国规定,财政部的授权支出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在资金总额内),但在大项目上的支出通常需要同财政部经费小组协商。虽然,各国政府采购的基本模式不尽相同,但都是从各自国情出发,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各自的法律范围内有序运行。

(三)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具有良好的运行环境。

1.有明确的政府采购目标及原则。随着发达国家200多年的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其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制度最初的节约政府支出。特别是随着政府职能内涵的扩大,政府经济作用的不断增强,政府采购的目标也日趋多元化。这些目标包括:促进政府采购的经济有效性;促进政府采购中廉洁和公众对政府采购制度的信心;促进实现其它特定的社会目标,如扶持小型企业和少数民族企业、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进行有效保护,还可以和其他政策配合实现多种经济和社会目标。如保护环境、促进就业等。政府采购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竞争性原则、公开性原则、货币价值最大化原则等。

2.有具体的政府合同的授予方式和程序。尽管支出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对政府采购制度而言管理的核心是政府合同的授予方式或程序。大多数政府采购法规都以规范政府采购方法为主要内容,而不涉及采购计划和采购之后合同管理阶段。这些采购方法包括:①公开招标,即由招标人发出招标公告,邀请潜在的投标商进行投标,最后由招标人通过对各投标人提出的价格、质量、交货期限和该投标人的技术水平、财务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确定其中最佳的投标人,并与之签订合同的过程。②两阶段招标,即采购活动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购机构就拟采购货物或工程的技术、质量或其它特点以及就合同条款和供货条件等广泛征求建议,并同投标商进行谈判以确定拟采购货物或工程的技术规范;第二阶段,采购机构依据第一阶段所确定的技术规范进行正常的公开招标程序,邀请合格的投标商就包括合同价款在内的所有条件进行投标。③选择性招标,即采购机构直接邀请有限数目的投标商投标的国际竞争性招标,即只有收到了采购机构投标邀请的供应商、承包商或服务提供者才可以参加投标。④寻价采购,即对几个供应商的报价进行比较,以确保价格具有竞争性的一种采购方式。⑤单一来源采购,即采购实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向单一供应商、承包商或服务提供者征求建议或报价来采购货物、工程或服务。⑥谈判采购,即采购方和买方通过对合同的细节进行面对面的商谈从而达成共识的一种采购方式。

3.注重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进行有效保护。这是一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政策目标。如美国至今仍执行着其1993年制定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联邦政府在签字购买物资采购合同或公共建设项目合同时,必须承担购买美国制造的产品的义务。国内产品优先是美国政府采购政策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即参加了《政府采购协议》的国家,在政府采购中采购外国产品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实际上,通过对政府采购市场的有效保护,鼓励采购本国产品,对本国经济发展极为有利。从政府采购制度对一国经济发展作用来看,在日本、韩国都曾为其支柱产业的振兴立下过汗马功劳。如日本在振兴汽车工业时,其政府和公共团体采购资金均投入了本国汽车工业;在振兴电子工业时期,办公自动化建设和通讯设备的采购为日本刚刚起步的电子工业提供了一个不小的市场,帮助日本企业顶住了美国跨国公司电子产品的冲击。

三、推进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实施的几点设想

(一)制定一套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我国的《招标投标法》正在制定之中,这对保证我国政府投资资金的有效利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它只是政府采购法的一部分,无法满足对整个政府采购市场进行管理的目的。因此,抓紧制定我国的《政府采购法》是建立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一环。但仅有《政府采购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大量的配套法规,如对供应商资格要求的规定、对评标标准和程序的规定、对采购从业人员资格要求的规定、对采购管理和经办人员行为规范的规定、对采购质疑和仲裁程序的规定等等。

(二)改进现行的预算管理机制。

首先,改进预算监督。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监督将由价值形态向实物形态延伸,这意味着财政部门的工作领域要拓宽,财政干部的知识结构也要作相应调整,他们既要具备专门的招、投标知识,又要对市场行情、商品和劳务的特性有准确细致的了解。其次,改革现行财政预算编制方式和拨款方式。一是在预算的编制上尽快实行“零基法”,并细化预算科目;()二是以项目定资金,对专项资金跟踪监督,年终以报表形式单独反映;三是改简单按预算下拨经费为按采购合同直接向供货商拨付货款。再次,相应调整国库制度。现行国库制度是国库根据预算会计制度通过结算系统和层层下拨预算资金,这与政府采购资金的直接支付相矛盾。实行单一国库帐户,才能与财政直接拨款方式相吻合。

(三)建立一套有效的集中组织管理体制。

目前各国实行政府采购组织管理的统一模式多为集中采购制。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基本上是由机关事务管理局及各个部门自行进行,由此引起的资金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现象十分严重,实行政府采购的集中管理是必然趋势所在。因此,我国可参照国际贯例,在最高层设立政府采购委员会,制定和统一全国的政府采购政策,统一管理全国的政府采购项目,下设专职机构,具体实施政府采购。

(四)制定政府采购市场稳定、适度开放的政策目标。

篇7: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

根据今年微软中小企业白皮书显示,中小企业已经在我国经济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它们信息化建设方面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出现了诸如认识不足、人才资金短缺、之前建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除了从自身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以外,或许可以从其他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当中发现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中小企业都是其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历史、国情、文化、人才的分布不一样,每个国家的中小企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比如说美国善于营造创新的环境,中小企业呈现出创新层出不穷充满活力的状态,特别的,由于美国几乎是大部分电子技术的发源地和聚集地,中小企业使用新技术的程度都很高;英国最突出的特点是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建立支持中心,开设专业网站,循序渐进的推动信息化建设,而云计算在英国的应用多集中在存储和网站托管方面;日本由于本国资源的限制,在采取措施之前会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同时政府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非常重视,用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本国信息化的发展,比如大力推进网络建设、增强技术开发力量等。

无论是善于创新还是分类推进,除了这些不同点以外,国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有一些共通的经验和特征,可以归纳为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服务供应商大力支持、看重人才这几个关键词。

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支持放在了很高的高度,美国政府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措施和机制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增加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向小企业提供经济发展的信息,为小企业主提供培训和市场信息,帮助小企业降低成本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中小企业可以称之为最善于创新的了,这离不开美国完善的风险投资制度,因为创新就意味着风险,美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创新有一部分也基于此,因为和创新联系的往往就是风险,美国城市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反观国内,由于没有整个体制和机制的保障,创新只属于个人行为,还未转化为体制行为。

英国分类指导的方式本身就是政策上的引导。此外,英国政府毫不吝啬为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采取各种财政上的扶持,这些政策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从侧面上促进了信息化建设。不过相比美国使用云计算已经向应用型转变来说,英国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坚强后盾,无时无刻都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提到信息化,或者如今非常流行的云计算,都离不开供应商的支持。除了大力抓好通信网络建设以外,特别鼓励电子商务的应用。这点上,中国目前有非常好的机遇,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在云计算方面,供应商应该思考如何让云计算转向为用户考虑方面,学习美国,而不在只停留在IT或者技术层面。对于把生存问题作为第一要务的中小企业来说,它们负担不起复杂的系统,它们所需要的是更加社会化的服务平台。供应商或许应该从如何真正立足于中小企业上来做文章。

人才同样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并没有额外的预算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中。在国外,人才的培养和CIO的地位相对收到重视,CIO能直接参与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经营决策,使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利用到实际中来。在我国,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多现实上的制约,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篇8: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

关键词:国外会展业发展模式,我国城市会展业,借鉴意义

近年来, 会展业这一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 其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给会展主办城市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是, 会展业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尚属新兴事物, 在看到其带来的效益的同时还应对会展业的发展进行管理和规划,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其发展。

会展业的特点与优点

1. 会展业对经济有极大的拉动作用

会展业的发展无疑会对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以一个普通的会展为例, 从展会的发起、组织到举办, 这一系列过程需要有多个行业的辅助和配合。例如场地租赁, 宣传材料的印刷, 以及住宿业和饮食行业等服务业, 交通与购物旅游业和娱乐业等都会受益。而会展业的发展更是会为当地吸引大量的游客, 聚集起极高的人气, 这从各个方面上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会展业不会产生污染。是一种极为“清洁”而能带来极高收益的行业。

2. 会展业能为当地吸引多种优质资源

当一个大型展会在某个城市举办时, 会带来各种信息流和人才流动等优质资源。每个行业中最为顶级的优质资源都将会在这次展会中进行展示、交流和融合。而展会的主办城市则是这些优质资源最直接的受益者。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城市也可能因为成功举办某次展会而从此名扬天下。

3. 会展业能提升当地的影响力和形象

会展业的发展不仅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更能提升其影响力和形象。一次成功举办的展会能够在所有参与人员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形象, 而城市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更是能为城市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金、人才等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而城市形象的提升也能够提升城市自身的影响力。会展业发达的城市所影响的不仅是自身, 更是对周边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4.会展业能刺激就业

会展业的发展需要主办城市的各行各业的发展作为支撑, 其中对城市会展业发展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需要的正是大量的优质人力资源, 也因此会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因而, 会展业的发展能够对城市的服务行业及其他行业提出更高的需求, 在根本上刺激当地的就业。

5. 会展业有利于所在地的精神文明建设

会展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也会相应地使得他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举办各种展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人们的眼界, 能够促进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融合和交流, 人们的素质也会相应有所提高。

国外会展业的发展模式

1.欧洲会展业的发展模式

欧洲是会展业的起源地。早在13 世纪, 德国就已经有了早期的会展业雏形, 当时的会展业是以集市的形式出现的。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会展大国, 无论是会展的规模, 数量还是会展业的发体系都是世界一流水平。而德国本身也是一个科技工业强国, 其会展业也主要围绕着高新技术和科技产业等方面, 这是德国会展业的一大特色。德国的会展业能够为德国的科技发展吸引来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 促进了其科技和工业的发展。

意大利是一个传统的会展业大国。米兰国际时装周举世闻名, 是世界的时尚潮流风向标。意大利的会展业主要围绕着时装业和建筑业发展。成功举办的展会为当地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贸易平台,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

英国的会展业也十分发达。英国的会展业主要是关于诗歌、戏剧和艺术展等方面。英国的文学和艺术的发达程度较高, 莎士比亚、拜伦等历史上有名的文豪都来自英国, 并且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英国的戏剧业发展的较完善, 每年都能够为英国吸引大量的游客。英国的会展业不仅为英国的文化事业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更能够引入外来文化, 为英国的文化事业提供交流与融合的机会, 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欧洲各国的会展业发展各有特色, 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而其他行业的发展又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美国会展业的发展模式

美国的会展业比起欧洲来说起步较晚, 但是凭借其特色产业和发达的经济的支持, 也较为发达。

“赌城”拉斯维加斯由于其独有的博彩业, 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和资金。也正是因为此, 拉斯维加斯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水平都远高于其他城市, 国际化程度也更高。拉斯维加斯凭借良好基础产业, 如餐饮、服务和娱乐业等, 开始积极寻求转型, 建设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圣迭戈国际动漫展则是美国又一大规模的展会。美国的娱乐业极为发达, 圣迭戈国际动漫展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动漫展, 动漫、影视和游戏的爱好者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人来到这里参加动漫展,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住宿、餐饮、娱乐和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

美国的会展业主要是围绕着其高度发达的娱乐业进行发展的, 凭借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的服务业, 会展业发展十分迅速, 而且各具特色。

3.新加坡会展业的发展模式

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金融和贸易中心, 也是著名的会展业中心城市之一。新加坡的会展业发展离不开其特有的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效的政府行政管理, 专业的服务水平。凭借其特有的优势, 新加坡的会展业发展十分迅速。

对我国会展业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

1. 成立专门机构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大多数展会都是由政府组织和承办的, 主要以经济贸易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地的展会层出不穷, 内容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组织者也由原来的政府为主导逐渐演变为企业和个人主办逐渐增多。目前, 会展数目庞大、种类繁多, 组织水平和会展质量良莠不齐, 因而急需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 对会展业进行整顿和统一管理。

对某个行业进行管理和整顿要有据可依, 会展业也不例外。对会展进行统一管理, 需要管理部门依据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 制定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 规范国内的会展业的经营和管理, 以使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2.政府行为的支持

会展的成功举办还离不开政府行为的支持。以场馆为例, 每个会展举办时都需要大型的场地或展馆, 而大型的展馆在建造时, 初期投资较大, 回收期较长, 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因而由企业或个人来承担负担较重, 如果能够由政府出资建设场馆等基础设施, 后期再由个人或企业承包, 将大大减小会展业发展的负担, 有利于会展业的发展。这一做法还有一个好处, 那就是政府可以通过场馆的管理和经营来对会展业市场进行控制, 保证会展业的合理发展。

除了会展的场地, 政府还应加强对企业的扶持作用。为了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并加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政府还可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参加展会, 这不仅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 同时还有利于吸引国外企业参展, 这将有利于国内会展业的发展。

3.加强人才和品牌的培养

促进会展业发展, 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会展的主办方就要把会展做成一个品牌, 利用会展的品牌效应, 使会展能够长期办下去, 吸引长期稳定的企业品牌产品参展。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在会展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 提高会展的规划、组织和管理水平,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会展的水平。

要高水平举办会展, 除了场馆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引进人才。专业的工作人员不仅能够保障展会顺利举行, 还能够给与会企业和人员留下良好印象, 有利于打造展会的“品牌”形象。因此, 应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培养专业的会展人员。此外, 专业的展会企业与培训机构加强合作, 培养出更符合要求的会展专业人员。为会展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城市会展业发展模式及政策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 0 (3) :38-42.

[2]沈守琴.我国中部会展业发展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3.

[3]李志华.德国会展业给我国会展业的启迪[J].北方经贸, 2007 (2) :41-43.

[4]马聪玲.国际典型城市促进会展业发展的经验[J].中国经贸导刊, 2014 (26) :23-25.

[5]胡兰西, 马小丰.英国时装会展业发展历程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S1) :1 25-1 2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相关文章:

上一篇:写杨树坚强的随笔作文下一篇:2011版csc劳动合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