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论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之涵义,又例证了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最后阐述了教学中要注意的事项。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联系生活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点。道德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学习也离不开生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论文 篇1:

在思想品德课中巧设教学情境,内化道德

摘 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呼唤有生命力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头脑不是装满东西的容器,而应是等待点燃的火把”。那么,用什么办法去点燃这些火把呢?巧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道德的内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的体验与感悟

在课堂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精神、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能感悟和体验的具体情景或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升华品德,陶冶情操。例如,在讲“挫折面前也从容”时,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分析:在他的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面对离家出走的母亲,有病的父亲,还有捡来的、年幼的妹妹等生活压力带来的挫折,他获得成功的原因何在?运用这样的情境,这样的问题,引a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达到内化道德、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

二、趣味故事的巧妙运用

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能通过直接间接经验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比如,在教学“礼貌显魅力时”,教师通过讲“钉子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对人不礼貌就是对人的不尊重,也是对人的一种伤害。如同钉子钉过的地方,永远会留下小洞一样。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学生思想也是一次净化。

三、善于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课堂上会自然生成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这些情境是離学生最近,也最容易触动他们的灵魂。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会及时捕捉到这一动态信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如,一位教师在讲到“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时,有位学生却在下面小声说话,扰乱课堂秩序。这时教师就提出:“老师的讲课,算不算是一种劳动?有同学不听课,是在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吗?”然后找那位学生来回答。然后教师再循循善诱地进行教导,既没有直接批评他,又让那位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特定的行、声、色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之进入情境氛围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我国的人口现状”时,播放一段人潮如海的视频,使理论与实际现状联系在一起,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内容具体化,死版内容形象化,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五、创设活动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教师要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等活动,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活动形式主要有:小品表演、演讲、辩论赛、猜谜语、讲故事等,学生通过相关活动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项事业。课堂上只有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浓厚情感性的教学情境,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以境生情,以情生行。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第七中学校)

?誗编辑 王团兰

作者:殷俊梅

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论文 篇2: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摘要: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论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之涵义,又例证了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最后阐述了教学中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道德实践

联系生活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点。道德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学习也离不开生活,道德学习的本质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思想品德教学要避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道德说教,成为“活教学”,就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初中生的生活就是这个源头。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差异,相信“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巧妙地运用学生不同的生活感知和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出颇具特色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盎然生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就是最好联系生活的教学方式,现与同仁分享如下。

情感体验——指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产生与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多种内心体验。培养道德情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目的,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心理学指出,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是一种以身体去“体会”,用“心”去“验”的活动,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学生回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抓住他们特有的情感体验;借助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文本,与学生一起品味文字的情感意蕴;借助教学媒体,引导学生领略影音资料的情感魅力等,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和领悟到一种真情一种深情,而不是只教给学生干巴巴的概念。只有当学生们有了情感上的体验和感化,才会心悦诚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才会好。

例如,在组织“自我保护”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学校八年级学生小王,经常上网聊天,结识了几位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网友“雨中情”在與小王聊天时提出两人见一面并外出游玩。小王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由此设问:“小王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中引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各自谈了去与不去的理由。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验,同时这一讨论又能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道德实践——指学生通过亲身践行,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我国古人要求儿童养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的习惯,青少年时期养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品行,长大以后才能做出“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大绩。这种把远大的道德教育目标与儿童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方法,就是强调人“修德立业”的过程应是一个“身习学知、身实习之、终身不懈”的过程,不能脱离实事实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可见,道德教育需要寓学于行、躬行践履。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算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容易记住,做起来的才真正学会。

例如,我在开展“孝敬父母”这一教学活动时,设计了一个特别而又新颖的环节,就是“生命教育——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孩子们将约4公斤重的沙袋和枕头绑在肚子上,通过模仿妈妈一天的活动体验妈妈怀孕时的辛苦。那些“大腹便便”的“妈妈”们通过睡觉、上下床、系鞋带、上下楼梯、提水桶、打扫、洗衣服以及上下班挤公车等情节来体验妈妈十月怀胎时的艰辛和不易。情节虽然简单,对于普通人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第一次挺着大肚子的“妈妈”们对于完成这些事情还是感到既新鲜又困难。在活动体验中,同学们发现,怀孕真的很辛苦,感觉肚子“突飞猛进”了,然后发现有一些原本很简单的事情突然变得复杂起来,甚至很难一个人独立完成。又如,挺着大肚子的“妈妈”不好弯腰捡东西,睡觉不敢翻身,上下楼梯都非常不方便,走路走着走着就会腰酸背疼。另外“系鞋带”也让“妈妈”们感受深刻,因为大肚子阻碍视线,看不到脚,要下蹲、弯腰的时候会夹到肚子,所以穿鞋、穿袜这些平时很容易办到的事情也变得困难起来。在分享环节,孩子们踊跃发言,分享生命中感人的、悲伤的、幸福的、温馨的爱的故事……教师把学生置身于某一生活情境中让其体验和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这比我喋喋不休地说母亲如何伟大的效果要好得多。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即通过“言加行”和“行加言”等一系列的体验和实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离开了学生的内心感悟和亲身践行,思想品德教育就可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就会塑造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进而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要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我国古代俗语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应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不代替学生观察、感知、分析、思考,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已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进而增强道德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对课堂上互动生成的原生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即时进行科学、艺术的加工处理,最大限度地放大课堂的教育功能,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促进,共同学习,对学生不正确的回答,老师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分析,进行正面引导,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变为“自流”。

(作者单位:湖南攸县教师培训中心 412300)

作者:王德胜

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论文 篇3:

道德课堂理念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的情况居多。而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有限,有些道理很难讲清楚,空洞与抽象的说教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在道德课堂理念下使学生能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呢?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动脑,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方式。

一、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处理好师生教与学的关系

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反映了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进展。教学中我在明确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多方训练,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一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主要从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二是教育学生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先进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还要落实在自己亲身行动上,以日常行为规范为行为准则,从小做起,学生初步养成这些良好的品德是完全必要的。三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辨别是非”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辨别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培养最起码的是非观念和判断是非能力。并使學生有实践道德规范的动机和愿望,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教材是教师上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依据。因而教师往往比较注意自己从教的角度去考虑教材而忽视学生如何学习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抓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析研究,以《新课程标准》教学要点的要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很好的处理了师生教与学的关系。

二、教师要遵循道德课堂规律,落实“导行、授知、明理”

小学生的品德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逐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在教学中,我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采用了以下环节,收到了较好教学较果。(1)提示课题,充分先学。先学,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充分的先学,就没有精彩的展示。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抽象的道德观念很难理解。我常采用启发谈话、英雄人物介绍、名人名言、图片观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即行为动机,把学生带入情景,导入新课、引出观点。然后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导学要求,预习、收集、书写、整理导学材料。我觉得先学是一种直观的、生动而有效地方法。学生可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受到教育、加强理解。(2)主题教育,突出展示。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文明理,要在“知”字上下功夫,“理”字上做文章,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巧设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情明理。(3)归纳总结,重视反馈。这是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阶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放手让学生大胆谈认识和体会,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知识化、条理化,形成较完整的认识,使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得到巩固和发展。教学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积极引导,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让学生“晓之以理”,因为晓理是行的先导,再要激发道德情感,让学生“动之以情”因为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教师要广开教学渠道,加强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结合

小学思想品德课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与其它各项教育活动配合进行,结合课堂教学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课外活动,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使课堂教学得到补充和深化。把小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扩展到校外。这样通过依靠校外教育力量,不仅使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因素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帮助学生抵触消除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还可以使学生运用学校所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去分析,评价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行为现象。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爱劳动“教育为例,我在家长会上提出了请各位家长配合学校开展这一教育活动,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家中学会自己洗脸、穿衣、叠被、整理书包等。要求中年级学生在家中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求高年级的学生除帮助家里做事外,还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好事等。家庭、学校、社会只有形成统一的教育观点和要求,才能构成学生的良好环境,成为巨大的影响力量。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以道德课堂理念为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先学、展示、反馈,让学生从生动的事例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教育与做人的一起进步目的。

作者:拉茸丹增

上一篇:预设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