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矿山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越来越严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已经迫在眉睫,而投资则是制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及治理投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篇1: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评估研究

【摘要】 自2002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已经就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开始了预研。随着国家一系列文件及法律法规的发布实施,2009年5月1日保证金制度正式实施。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及理解不统一,各地保证金制度也不统一。经评估后显示:保证金制度法律效力较低,给实际操作带来一定困难;大部分省(区、市)规定的保证金缴存标准过低;部分地区矿山企业保证金缴存率较低。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法律,将保证金制度法律效力提升;同时建议保证金缴存按照一矿一评的原则进行,保证标准的可行性。

【关键词】 制度 评估 研究 我国

一、保证金制度研究与出台情况

《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明确规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应尽快制订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财建〔2006〕215号)明确要求要求各省(区、市)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落实企业治理责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明确规定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上述一系列文件、规章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目前保证金制度已成为推动企业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义务的重要抓手。

事实上,自2002年开始,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就已经开展了保证金制度的系列问题研究。《矿山环境管理需要保证金制度》提出了建立保证金制度的必要性,依据及原则等(孙贵尚,2003年);《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投资机制研究》分析建立了什么样的投资机制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针对新建矿山在未来环境恢复治理的投资问题,建议建立保证金制度,并对保证金的收取标准、收取方式、如何返还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白雪华,2003);《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研究》提出了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框架,深入探讨了建立保证金制度的依据和原则,针对保证金制度建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内部研究报告,2005);《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体系构成研究》提出要研究制定我国保证金制度标准和管理办法(孙贵尚,2009)等等,这些研究为该项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运行成效

国土资源部大力推进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建设。全国31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开展了利用保证金督促与约束矿山企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各项工作。各地在保证金制度实施过程中,有效采取保证金缴存与采矿权审批、年检挂钩,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方案挂钩等方法,使得保证金缴存工作总体上顺利推进。全国应缴保证金矿山数量为88592个(应缴存保金证993亿元),已缴存保证金矿山数量为71726个(已缴存保证金612亿元),已缴存保证金的矿山数量占应缴矿山数量的80%。缴存率达到100%的省份有北京、天津、吉林、山东、贵州5省(市)。

1、各省(区、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证金缴存管理体制

保证金缴存管理体制呈现出三种模式,即:国土资源部门单独收存管理、国土资源部门与财政部门分工管理和国土资源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收存管理三种模式。

(1)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单独收缴管理的体制模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单独核定收存与管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体制又可细分为以下四种型态:依照采矿权的审批权限分级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收缴管理;由矿山所在地的设区市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收缴管理;由矿区所在区域的县级或其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收缴管理;由地(市)、县两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矿山规模分别收缴管理。

(2)国土资源部门与财政部门分工收缴管理的模式。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与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核定和收缴,如:黑龙江省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核定由矿山所在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收缴由矿山所在地的财政主管部门负责。

(3)国土资源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收缴管理的模式。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与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收缴管理。该模式的典型是贵州省、广东省、重庆市、河南省、江西省和北京市。

2、各省(区、市)保证金缴存标准形式多样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存标准制定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缴存基价以采矿许可证登记面积为计算依准、缴存基价以矿种和采矿许可证登记面积为计算依准、缴存基价以矿种矿石产量为计算依准。缴存标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矿区面积、开采方式、有效年限、矿山规模、采石量、地表坑道口数、基价、采场数、分层采矿法、坑采法、高边坡采矿法、充填法、崩落法、空场法(允许地表塌落、不允许地表塌落)等16种。

以矿种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基本标准单元的省(区)有:广西、山东、云南、黑龙江、甘肃、辽宁、江西、陕西、河南、北京、贵州。这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能源矿产中的煤、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地热等矿种,金属矿产中的铁、锰、金等,非金属矿中的磷矿、铝土矿、矿泉水等矿种,分别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存的基本标准。其中广西、山东、云南、黑龙江、甘肃、辽宁、江西7省在核算不同矿种的缴存保证金总额时,与采矿权人的矿区登记面积相挂钩。北京针对煤、铁、非金属矿产不同的生产规模制定了不同等级的缴存标准。此外,广东和重庆的缴存标准比较特殊,广东将矿种分为三类,分别对同属一类的矿种规定统一的缴存标准。

以采矿许可证登记面积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计缴单元制定缴存标准的省份有福建、湖南、湖北、青海、浙江、四川、安徽、宁夏、内蒙古、江苏,共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10个省份是依据面积大小,按每平方米N元的标准直接提取保证金的。

比较特殊的是,甘肃省的非金属矿保证金的缴存依据是基于矿区登记面积,能源矿产保证金的缴存按照矿种分别缴存。新疆同时考虑面积和矿种因素,根据不同的矿种的面积大小,设定每平方米提取N元保证金的单价标准。

以矿种、矿石量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计缴依准的有陕西、河南、贵州、北京4省(市),其在核算不同矿种的缴存保证金总额时,与产出矿石量相挂钩。

3、各省(区、市)保证金形成了缴存与返还动用机制

(1)保证金缴存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存账户,且是以现金或者以现金账户划转作为缴存方式,不接受其它资产抵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的缴存机制是以一次性缴存、分期缴存并行或独立形态存在。

其一,一次缴存和分期缴存并行。湖北省、辽宁省、江苏省、江西省、宁夏、山东省、内蒙古、新疆、四川省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明确规定了保证金缴存的方式采用两种方式并行,并且是以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3年(含3年)为时间点,作为划定采取何种缴存方式的依据。即: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在3年(含3年)内的,必须一次性全额缴存保证金(浙江省,是以采矿许可证有效期5年为时间点),采矿许可证有效期3年以上的,采取分期缴存。各省对分期缴存的首次缴存额度比例、缴存次数、余额缴存方式等实施细节稍有差别、各有千秋。如:湖北省规定:“每年度按照一定比例分期缴存,第一次缴存的额度不得少于总额的30%,余额按剩余期限年均数予以缴存。最长年限不得超过采矿许可证有效期。福建省规定的第一次缴存的保证金不得少于总额的20%。”辽宁省规定采矿许可证有效期3—6年的分2次缴存,6—10年的,分3次缴存,10年以上的,5年缴存1次。

其二,采取分期缴存方式。北京规定保证金按照年度进行分期缴存。青海省规定采用分期缴存,首次缴存的保证金额度不得低于总额的50%,余额分年度平均存储,有效期满前一年全部缴清。

(2)保证金返还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返还机制,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矿山达到了治理恢复标准,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其治理恢复的矿山地质环境工程项目组织经验收认定合格后,按照一定的比例逐步返还或者一次性返还。有的省还规定了“保证金”未能返还而转作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的程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返还方式和返还比例上略有不同。广西规定分段返还的比例不得超过保证金总额的85%,山东省规定分期返还比例为50%。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区)规定采矿权人完全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义务的,且经验收合格,保证金本息予以一次性返还。比较有特点的是,广东省将保证金返还方式同采矿权人投入治理资金挂钩,规定投入治理恢复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且分期完成治理恢复并验收合格的,可申请提取总额不超过已投入资金50%的保证金。

(3)保证金的政府动用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建立了保证金的政府动用机制,动用方式基本贯彻落实44号令所提出的“采矿权人未按照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进行治理或者治理工程验收不合格,且经责令限期治理,但仍不合适的,由负责审批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以公开招标的形式组织有资质的单位给予治理,治理费用由采矿权人缴存的保证金中支出”要求。江西省规定了“保证金”未能返还而转作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的程序。山西省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动用直接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具体方案相挂钩。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目前,全国保证金制度建设工作仍在正在稳步推进。但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一,该制度建设进度和完善程度也存在差异。保证金制度建设实施工作,仍存在着困难与不足之处。

一是法规位阶较低。从国内外情况综合来看,保证金制度的实施,对于建立经济责任机制,监督采矿权人履行治理义务具有显著效果。但目前,该制度尚未在《矿产资源法》等有关法律中予以明确,基本依据主要是政府文件、部门规章和一些地方法规,法律效力较低,给实际操作带来一定困难。二是管理仍需完善。目前,中央层面只对保证金制度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区、市)自行制定。各地操作过程中采取的标准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一方面是大部分省(区、市)规定的保证金缴存标准过低,企业缴存的保证金不足以满足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费用,存在“只缴不治”的做法,没有实现保证金制度出台的初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返还率过低。另一方面是部分省(区、市)规定的一次性缴存额或者分期缴存中的首次应缴额过大,资金占用时间过长,对个体中小型矿山和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较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造成影响较大,不利于企业发展。同时,部分省(区、市)保证金存储按活期计息,或存入财政专户,不计利息,对于存储时间较长的矿山企业造成一定损失。三是部分地区矿山企业保证金缴存率较低。

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法律,将保证金制度法律效力提升;同时建议保证金缴存按照一矿一评的原则进行,保证标准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S].2005.

[2]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S].2006.

[3] 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S].2009.

[4] 孙贵尚:矿山环境管理需要保证金制度[J].西北地质,2003(36).

[5] 白雪华: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投资机制研究[J].西北地质,2003(C00).

[6] 孙贵尚: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体系构成研究[J].现代矿业,2009(5).

作者:孙贵尚 李建中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篇2: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治理投资分析

摘要: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矿山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越来越严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已经迫在眉睫,而投资则是制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及治理投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

我国矿业的快速发展,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在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矿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迫在眉睫。

1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

1.1 矿山开发占用、损坏土地资源

根据《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7年度)》统计,截至2007 年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面积为165.8 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90.9 万公顷,露天采坑52.2 万公顷,采矿塌陷20.3 万公顷。

全国采矿破坏的土地日益增多,并且不断扩大,其中多数为农用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由于采矿破坏的土地长期得不到复垦,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同时也加快了矿山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进程,露天采矿和废渣堆置破坏了大量的植被。

1.2 矿山开发活动频繁引发地质灾害

据初步统计,2007 年全国因矿业活动引发地质灾害146 起,造成人员伤亡32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99.4 万元,主要分布在贵州、安徽、内蒙古、重庆、山西、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区、市)。

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可能导致地面开裂、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不仅破坏自然地质景观,也威胁到矿山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3 矿山废弃物排放严重污染水生态环境

我国矿业活动产生的各种废水主要包括矿坑水,选矿、冶炼废水及尾矿池水等,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众多废水未经达标处理就任意排放,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使土壤或地表水体受到污染,由于排出的废水入渗,也会使地下水受到污染。此外,采矿必须要抽取地下水,因此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矿山地区严重缺水。

2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投资现状

2.1 中央和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中央财政2009投入36亿元用于全国107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比2008年增加19亿元。2001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50亿元,下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418个,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成效。与此同时,各级地方财政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投入力度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自2001年以来,全国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地方财政资金累计达62亿元,企业自筹资金累计达47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矿山环境,增加了耕地,预防了矿山地质环境灾害,保护了人民财产安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成效。

2.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基本建立

自2006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逐步建立。到目前为止,全国30个省份已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对在生产和新建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起到了有效的督促作用,矿山企业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明显提高,治理效果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截至2008年,全国累计缴存保证金70多亿元。

3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投资存在的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近年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重点工作,其投资主体主要是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也有部分来源于企业等社会投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不仅是一项环境活动,而且是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极强的经济活动,具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要不断地融资和投资。而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在来源狭窄、利用效率低下,未形成系统的投资模式,成为制约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进程的主要瓶颈。

治理投资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投资来源单一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来源主要渠道有三个方面:申请中央财政专项、地方政府补贴和企业自筹。而现在矿山治理主要依靠的是中央财政专项拨款,矿山企业普遍缺乏环保投资的积极性,并且投资年限较短。在我国目前各级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从改善投资机制入手,从政府投入为主,转向企业投入为主,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原则。

3.2 投资效率低下

尽管对矿山地质环境投入大量资金,但是投资效益低不高,投资浪费严重,管理效率低下。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机制,许多矿山企业私自挪用、挤占用于治理的专项资金,同时许多部门对设施的运转缺乏管理,处理设施技术不过关、设计不合理、工程质量差,这已成为环保设施不能发挥效益的重要原因。

3.3 投资结构不合理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重点仍停留在“事后治理”,我国由于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资金有限,大部分投资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整治,特别是对工业污染的治理主要采取“末段治理”的模式。末段污染治理,治理速度往往赶不上污染产生的速度,由于其投入治标不治本,往往消耗大量资源,却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投资模式的建议

4.1 投资主体及渠道多元化

我国现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政府,这违背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矿山企业应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投资的主体,企业本身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治理投资的专项基金,同时,政府也应在政策上给予企业治理投资的优惠:①对企业在治理投资方面的贷款给予信贷优惠,例如对矿山企业购买环保设施、削减污染的技术改造项目等给予在贷款利率、还款条件以及折旧等方面的信贷和税收优惠;②对企业在治理投资方面的贷款给予税收优惠,如对购买环保债券或存入环保基金的矿山企业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对矿山给予企业进口环保设施免征进口环节关税等。除此之外,吸引社会资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投资基金也是一条重要渠道。

4.2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监管力度

企业应设有专门用于保护与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资金,应将开采矿产资源产生的环境成本列入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加大对矿山企业排污的处罚力度,经济根源上解决投资效率问题,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实施定额,有利于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取得最好的环境治理效果,达到最好的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效率。

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管理机制,首先政府要对其投入资金的使用和运转进行有效地跟踪监管,严惩专项资金的挤占、挪用现象。同时也要加强社会各界对资金的监督力度。

4.3 改善投资结构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投资应从“事后治理”转向“事前预防”,应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设施的投入,大力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环保实用技术和设备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环保设施的利用效率。

4.4 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开采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采矿前都要缴纳一定数额的矿山复垦恢复保证金,矿山企业缴交的保证金应不低于矿山土地复垦和环境恢复的实际费用。保证金的管理必须严格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恢复治理保证金的执行,有利于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率。

5 结语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社会各界要始终秉承“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雪梅.我国资源环境治理投资机制及决策[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2]王永生,蔡永青.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典型实例分析[J].资源·发展.2005.

[3]姚迪,张上武.我国矿山环境破坏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煤炭技术.2008.

[4]张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

[5]中國地质环境公报,2007.

[6]中国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09.

[7]中国国土资源部.http://www.mlr.gov.cn.

作者:傅 博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篇3: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及要素研究

摘要: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中,准确判定监测对象和监测要素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成果,探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和要素的選取原则,以及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环境监测;监测要素

引言

我国矿山数量多、分布广,所处的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开采种类、方式、阶段,以及采掘工艺等也不相同,因此评估和判断矿产资源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必须经过专业、系统地监测才能实现。准确判定监测对象和监测要素是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针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问题,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及要素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现状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监测网络不够完善

现有的地下水监测网点较少,分布不够均匀合理。专门的监测井少,很多监测井由于和农田用水共用而淤堵或损毁情况严重。自动化监测点点数较少,建设成本高,且由于太阳能板老化、探头不灵敏等突发性问题容易造成数据的不连续。监测点建设布局不够合理,监测内容单一,目前地质环境监测主要以地下水监测和地面沉降监测为主,地下水环境监测也主要是水位、水质、水温、水量等,其他地质环境监测还远没有形成系统,工作面过窄,方法单一,不能较全面地掌握地质环境变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

2、监测资金不足

自动化监测、遥感监测等先进监测手段的建设和后期维护,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尽管凭借各种经费支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和完善,监测才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总体上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仍处在专项投资缺乏,资金来源不稳的状况,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造速度、掩盖规模和运转才能还赶不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监测数据未得到有效利用

目前,与地质环境监测有关的技术标准还很不完善。现有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多是以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为根本建立起来的,专业性较强,且很多数据不集中在各项目承当单位,没有得到及时有用汇总。因为不一样项目选用的数据收集、汇交、检验的规范不一样,数据质量有高有低,难以归纳使用与动态更新。信息动态更新保护及交流机制没有建立,短少数据同享与服务机制,构成各种数据之间关联性差,滞后性较强,使用体系之间数据无法互通,严峻抑制了数据同享服务和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展开。

二、监测对象及要素选取原则

1、预判性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不能只针对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现状监测,而应综合考虑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开采矿种、开采方式、矿山生产现状等,预判可能产生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范围、种类、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合理确定监测对象。

2、聚类性

在确定监测对象时,应从探寻机理的角度出发,把次生的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采用从主归类的办法一并表述,避免分类繁杂,混淆主次。由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的目的是预防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也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依据,因此,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必须针对主体,突出重点,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分析和恢复治理方案制定。应针对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机理、治理措施归集成类,作为整体考虑。否则,会造成舍本求末,抓不住要害。

3、可测性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素,应保证具有可测性。充分考虑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选择科学的监测方法,兼顾监测仪器设备的性能、精度、对环境的要求条件,能够采集到监测要素。例如含水层破坏的表现形式有含水层位置的变化,隆起、下落、错动等,监测其变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开挖剖面,揭露含水层。这种方法在调查与研究中可行,在监测中采用这种方法既不经济,又不现实。

三、监测对象与要素

1、含义界定

矿山是指有一定开采境界的采掘矿石的独立生产经营单位,亦是指采掘矿石的生产经营单位所处地理位置。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可以理解为监测由采矿活动引发的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或破坏,也可以理解为在矿山境界内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目前,无论是行政主管部门,还是专业研究领域,从预防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角度出发,普遍认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是监测由采矿活动引发的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或破坏。所以,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不仅是矿山境界内所有的地质环境需要监测,还有位于矿山境界外的受采矿活动影响和破坏的地质环境也应监测。根据影响与诱发原因、致患机理、表现形式、危害特点等确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包括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采空(岩溶)塌陷、不稳定边坡、含水层破坏、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2、影响因素

监测对象受矿山开采矿种、矿山生产现状、开采方式等因素影响。在矿山在建阶段,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监控的重点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即需要掌握采矿活动未对地质环境扰动和破坏之前,矿山的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特征。在矿山生产阶段,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监控的重点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即需要掌握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和破坏程度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动态特征、发展趋势等。在矿山闭坑之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监控的重点为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成效,即需要掌握通过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复双重作用,矿山地质地下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恢复情况,以及采空(岩溶)塌陷残余形变的动态特征。开采矿种根据成矿特征、赋存条件及产出状态,分为煤炭、金属和非金属、水气油矿产三大类;矿山生产现状根据基础建设及是否有矿产资源产出,分为在建、生产、闭坑,其中闭坑矿山为矿产储量委员会已经下达批准决议书同意闭坑的矿山,停产矿山作为阶段性的过程,参照生产矿山;开采方式根据取得矿产资源的开拓方式分为露天、井工、混合开采;监测侧重方向根据监控重点分为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效。综合上述12个影响因素、确定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采空(岩溶)塌陷、不稳定边坡、含水层破坏、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地形地貌破坏等8个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

3、监测要素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素决定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的类型、发育特征、变化特点等,体现和影响监测对象特征和组成,由于体现和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各个监测要素对监测结果的贡献权重不等,所以确定监测要素时应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把监测要素划分为直接体现、间接体现、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四种类型,直接体现、直接影响要素的监测结果直接表明监测对象的形态、位置、组成的变化和诱发作用,是应该进行测量的,而间接体现、间接影响要素的监测结果只是给出推断佐证,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是否测量。

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和要素的确定,受对矿山地质环境的认识程度和研究水平影响,也受经济、技术条件制约。本文所指出的监测对象和监测要素只是针对地方矿山,难免存在不全面或者不准确之处。相信随着矿山地质环境研究水平的提高,也借助于监测技术方法的革新和仪器设备的研发,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和要素会不断得到补充完善、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宋微,杨毅柠,李文君.分析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及展望[J].城市建筑.2014(01).

[2]李孝弟.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姜汉山.浅谈环境监测工作中的质量管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0)

[4]李荣先.对煤矿地质勘探技术及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8).

作者:申娟娟 马洪林

上一篇: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论文下一篇:老年病患骨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