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2022-04-23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这次省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以下简称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对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政府工作的有力支持和监督。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微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微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1:

浙江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文化研究

摘要:浙江小微企业发展形势严峻,但与企业转型升级所匹配的创新导向的文化理念、有利变革的文化组织、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转型升级的文化机制尚未建立。高素质的企业家、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现代化的管理机制、系统化的扶持政策等因素制约了浙江小微企业的文化升级,建议企业采取提升企业家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落实创新企业文化等对策。

关键词:浙江;文化;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本文为2012年度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重点课题,项目编号为2012SJZD14。

中小微企业是浙江省的特色和“名片”,小微企业占市场主体的绝大多数。截至2012年1月末,浙江小微企业56.9万家,占企业总数97.0%,,小微企业创造了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6.3%,共吸纳就业1178.5万人,占所有企业的55.5%。虽然小微企业占据优势地位,但是总体来看,浙江小微企业“低、小、散”的普遍特征依然存在,目前小微企业遭遇用工难、投资难、融資难、创新难、盈利难、税负重、库存高、成本高、风险高等诸多问题,转型升级的步伐偏慢。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文化因素才是维持生产力增长的最终动力,也是没有极限的动力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李德成认为:“无论是企业的战略转型还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需要依靠文化的强力驱动来实现。”因此,浙江兴在民企,民企瓶颈在文化,浙江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文化先行。

一、浙江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文化现状

企业文化是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内在素质及外在表现,企业文化由物质层面文化、制度层面文化、精神层面文化所构成,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和辐射作用,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及核心竞争力,是引领企业创业创新的精神旗帜。虽然浙江以民营为主的小微企业历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浙江人“精明通达、聪明实干、活络严谨、勇于拼搏、善抓住商机”的独特文化精神,但是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变化,现有文化影响了企业的转型升级的成效。

1.尚未形成创新导向的文化理念

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通过对全球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跟踪后,联合撰写的《关于企业增长的研究报告》中提到,这些公司均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以客户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注重激励与创新的企业文化。当前浙江小微企业虽然遭遇发展的严峻形势,但是许多企业依然以传统的资本或老板文化来经营,尚未形成贴近市场、以人为本的创新导向的文化理念,企业尚未具备激励来自于情景、核心人才决定企业命运、变化是成长等价值观念,尚未充分调动员工开拓进取、锐意革新的积极性。

2.尚未构建有利变革的文化组织

企业组织结构演变大致可分为纯等级结构、职能制结构、分权制结构、权变式结构,企业组织设计为简单结构、官僚式组织、矩阵式组织、团队基础组织、内部自治组织、虚拟组织等形式。根据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灵活应变市场的要求,企业需要建立根据任务需要采取不同灵活组织形式的权变制结构,或者是团队组织和虚拟组织。但是目前浙江多数小微企业的组织结构依然较为传统,多以职能制结构为主,组织结构缺乏灵活性,不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

3.尚未培育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企业转型升级是系统工程,需要硬环境与软环境两方面共同支持创新文化。硬环境主要是鼓励自主创新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一般是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实验、资料、信息等,软环境主要是能够,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氛围。为了切实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要重视团队作用,建立解决问题的团队、自我管理的团队、跨职能的团队,并且充分授权。与此同时,企业内部要建立与市场联系紧密的公开自由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共享机制,并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创新空间。但是目前浙江小微企业中根据转型升级需要而建立的团队寥寥无几,部分企业团队因老板集权和信息资源等制约无法真正发挥团队的效用,员工之间的协同创新意识也不强。

4.尚未落实转型升级的文化机制

虽然浙江七成以上小微企业表示要自身需要尽快转型升级,不到五成的小微企业对经营现状感觉满意,但是五成左右的企业认为自身的转型升级能力一般,六成企业表示将提高管理水平。至于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文化创新机制,尤其是关键的人才管理机制,多数浙江小微企业并没有真正建立,少数企业虽有相关制度但是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浙江小微企业感觉“招工难”和“用工难”,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也并不清晰,相应的创新服务也不到位,尚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二、浙江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文化制约因素

1.缺乏高素质的企业家

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企业家文化,甚至是创始人文化。浙江小微企业的众多企业创始人均是“草根企业家”,这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管理较为粗放,“拍脑袋”式的老板独裁决策依然大行其道。虽然企业曾经能够迅速把握时机赢得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内外困境的出现,独裁式的决策、老板的能力局限、家族式管理、不道德的经营等问题的弊端逐渐显现,不仅降低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2.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人”,一切管理都离不开人,管理的根本在于管好人。但是浙江传统的小微企业文化造成了企业知识断层和人才危机。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副主任吴宗曦认为制约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三大主要因素为市场风险过大、资金投入过大和缺乏高端人才。据调查,浙江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和科研技术人才的工龄普遍很短,平均为2-3年,短的只有几个月,最长的不超过6年,过高的人才流动率,不仅反映出浙江小微企业对员工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质量。浙江小微企业多数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尤其是正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的管理人才以及高精尖的技术人才。

3.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机制

浙江小微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家族中的亲戚机会掌握了企业的所有重要职位,家族成员绝对控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尽管许多企业一直聘用外人担任高级管理职位,但是由于考虑到利益和信任等因素,多数浙江小微企业的用人上依然非常谨慎,企业经营中家族式管理特色非常显著。目前的管理机制越来越不难适应现代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浙江小微企业多数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不够规范,这不仅直接导致了“融资难”、“招工难”等现实问题,而且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计划与执行。

4.缺乏系统化的扶持政策

当前许多浙江小微企业遭遇 “缺钱、缺地、缺人、缺单”等发展瓶颈,许多小微企业还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融资等企业生存等现实困境,部分企业认为“企业没有利润,何来转型,能保命就不错了”,较少思考企业如何发展或者进行转型升级等深层次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积极引导。虽然浙江已经出台《关于推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但是相应的企业家提升、文化创新指导、高端人才引进等系统化扶持政策并未落地,尤其是制约浙江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的扶持政策尚未全面落实,政府的转型升级需与时俱进。

三、浙江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文化发展对策

联想的领导人柳传志有一个著名的比喻“房屋图”,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栋房屋,那么地基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屋体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屋顶是各种技术性的职能管理。浙江小微企业要转型升级,创新企业文化是必然选择。

1.全面提升企业家文化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动力源和倡导者,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水平,是企业文化的最关键因素。浙江许多小微企业文化的实质是资本文化或老板文化,老板文化阻碍着企业的文化飞跃。浙江小微企业的老板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不断学习和关注转型升级,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领导企业实现提升和发展。浙江小微企业的老板要转型为现代企业家,以开阔的视野了解世界,从专业的角度思考未来。浙江小微企业主要富而思源,自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理念与行为去鼓励员工与企业共同创业创新,共同营造转型升级所需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2.细心培育核心价值观

积极向上的企业价值观可以凝聚员工之心,铸造企业之魂。浙江小微企业要立足自身实际,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融合合作共贏理念、诚信为本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创业创新理念等,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来加工提炼核心的“以客户为中心”、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价值取向。浙江小微企业要切实改变“视员工为机器”、“过分强调个人能力”、“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等不良观念,在企业的决策、控制、领导、经营以及行为等方面细心培育有利于自身转型升级的独特企业文化。

3.务实完善利益共享机制

《浙江省企业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中指出,利益、价值观、情感是维系劳动关系和谐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软实力专家邓正红认为,四流企业作假,三流企业做样,二流企业做事,一流企业做人。浙江小微企业要务实地将员工当家人,培养员工的主体意识,用心地培养和关爱员工,并逐步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让员工与企业携手同舟共济,共同发展。浙江小微企业的老板要注重员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利益共享和温暖关爱来留住富有价值的员工。

4.立体落实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要变成企业资本,需要文化在企业落地生根,将文化立体落实。完整的企业文化包括企业愿景、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精神、团体意识、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使命、文化结构等众多内容,有效的企业文化要有追求、有活动、有故事、有典型、有品牌。浙江许多小微企业文化尚停留在传统的文化宣传或文化标语阶段,尚未真正从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表现层四个层次完整建设企业文化,相应的决策文化、控制文化、经营文化、行为文化也没有明确描述出来。尤其是与转型升级的创新企业文化相关的企业制度、团队组织以及人力资源等项目尚未落到实处,企业制度是文化的硬约束,人力资源是强化文化实力的方法。浙江小微企业许多没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企业文化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功能还没有有效发挥。企业文化不是为文化而文化的,企业文化是为企业服务的,浙江小微企业要切实运用好企业文化这项工具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吴家曦,李华燊.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9,(8).

[2]王立军,朱欢桥、叶序友.浙江民营企业创新文化培育研究.[J]学会,2011,(4).

[3]金汝斌.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J]浙江经济,2012,(7).

[4]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课题组.小微企业“保生存、谋发展”调研报告.[J]观察与思考,2012,(10).

[5]联合调研组.浙江省企业文化建设调查报告.[J]工运研究,2011,(21).

作者简介:吴旻(1982- ),女,浙江东阳人,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东方管理,联系电话为13758955254,邮箱为wm86390222@163.com,地址为浙江省东阳市广福路广厦学院B512办公室(322100)。

作者:吴旻

小微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2:

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这次省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以下简称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对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政府工作的有力支持和监督。根据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的安排,现将我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基本情况

小微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浙商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在吸纳就业、增加收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到2012年1月末,全省小微企业56.9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7%,其中小型企业13.6万家,占23.2%;微型企业43.3万家,占73.8%。小型企业中二产企业占65%,微型企业中三产企业占50.3%。小微企业吸纳就业1178.5万人,占所有企业的55.5%。201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下工业占25.1%,规模以上小型企业占31.2%,合计共占56.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31.2%,增速比大中型企业高14.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增速比大中型企业高10.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下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国第一,2010年工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从业人数均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近年来,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省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狠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主要工作表现在:

(一)加强组织领导,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是我省的特色和“名片”。如果中小微企业发展出了大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出大问题。省政府始终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把它作为贯穿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过程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2010年省政府成立了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今年2月2日,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贯彻国务院去年在南通召开的中小企业座谈会精神和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二是加强工作机构。2009年在原省经贸委委管副厅级中小企业局的基础上,通过省经信委增挂省中小企业局牌子的方式,设立正厅级的省中小企业局,同时为有利于工作开展,允许省中小企业局相对独立开展工作。

三是加强政策制定和落实工作。积极落实中央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先后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1〕7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工业调结构保增长控能耗促增收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118号),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最近,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南通会议”和2月1日常务会议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正在组织制订贯彻实施文件。

(二)突出工作重点,把中小企业工作重心向小微企业倾斜。小微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许多处于初创期,最需要支持和服务,但也最难以普遍享受到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对此,省政府确定把中小企业工作的重心进一步向小微企业倾斜。

一是在工作重点上,浙政发〔2010〕4号文件明确提出“以扶持小企业和初创型微小企业为重点,全面促进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在中小企业工作机构的职能定位上,要求省中小企业局全面履行“小(微)企业局”的职能,利用浙江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经济)早发先发的优势,在转型升级、促进健康发展方面再创浙江特色和新优势。

三是在政策措施支持重点上,要求各部门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小微企业上。比如,涉及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进一步向小微企业倾斜;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对象重点集中在小微企业;加强信贷保障的重点也是小微企业。

(三)强化改革创新,促进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小微企业大集群大发展大提升。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大提升。充分利用倒逼机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成长型企业。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向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五型”企业发展,以此带动面上千家万户相关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小微企业提升发展。

二是鼓励科技人员与民间资金、创业资本结合的大创业,促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大发展。充分发挥浙江民间资金充裕、创业文化和环境优越、科技人员与企业家创新创业积极性高等优势,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的发展高潮。以落实国务院“新36条”实施细则为契机,深化创业准入制度改革,放宽创业门槛,拓宽创业领域,完善创业资助政策,支持科技人员利用技术成果与民间资金、民营企业家广泛合作,大力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小微企业,去年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06家,累计达到4541家。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全省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18家,其中直接孵化面积2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673家,从业人员7.3万余人,累计毕业企业1840家,其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5%。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重点投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扶持,去年争取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3.55亿元,占全国的8.1%,居全国首位;安排省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5000万元。在科技与金融资源密集地区组织开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与金融结合试点,探索对接新机制和新模式。

三是着力开放改革,培育服务外包市场,大力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大发展。着重转变政府包办事业单位、自办包办公共技术事务类服务、自办包办各类服务平台的观念和体制,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改革,开放并培育各类服务外包市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生物技术等高技术服务领域的小微企业。推动现有60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企业化管理机制和与创新贡献挂钩的财政经费补助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发挥其在块状经济、小微企业创新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加强各地专业分市场建设,先后建成纺织、模具、塑料、磁性材料等20家专业技术市场,促进技术供需双方对接,累计为中小企业破解技术难题2万多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00亿元。

四是促进小微企业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块状布局结构大调整,通过企业、行业和块状经济集中区的重组、淘汰、提升工作,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小微企业落后产能,着力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优化环境推进小微企业入园、入区、入城集群集聚和生态绿色发展。结合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规划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目前全省已有160家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

(四)立足于抓技术创新与商务模式创新相结合,提高小微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当前,一般消费品市场增长萎缩,替代进口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装备市场稳步增长,消费与产业升级带来的新兴市场不断扩大,小微企业既面临新的挑战,也有新的发展机遇。省政府把引导企业面向市场、利用市场来调整提升,作为拓市场的重要内容。

一是重视创新与工业设计,推动工业设计公司与块状经济中小企业设计市场的对接,加快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81号),明确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在11个设区市和义乌市各建1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以培育发展一大批工业设计企业,集聚一大批工业设计创新人才,为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除享受浙政发〔2011〕81号规定的政策外,省政府一次性给予每个基地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要求省级部门对口联系指导。

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重视营销体系和商业模式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00个比较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中,浙江约占四成,通过我省平台实现交易量约占全国60%。全省有60%以上的中小企业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000多亿元,约占全国的16%。

三是充分发挥各类展会的作用,加大对发展跨省、跨境销售的支持。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参加全国大型知名展会和境外重点展会,引导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去年安排省级开拓国际市场专项资金7000万元,举办和支持138个国际性展会,政策支持的国际性展会展位总数达8000多个,参展企业5500多家。

四是通过财政补贴、完善服务、价格杠杆等手段,带动新的市场需求发展。如在杭州、金华市开展电动汽车示范应用试点,通过加快动力服务网络建设,以及对购置汽车给予补贴,支持电动汽车需求的培育。

(五)落实减负政策,努力提高小微企业增收盈利水平。在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工作中,不是片面保增长,而是有扶有压、有帮扶有引导,重点保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企业增利、员工增收、税源增加的协调统一。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利润总额、员工报酬同比分别增长11.2%和22.1%,增幅均高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上缴税金增长17.5%,增幅低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

一是认真落实扶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小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办税流程、难点问题、典型案例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税法宣传,确保广大小微企业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税收政策信息。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去年全省小微企业仅享受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降低增值税适用税率、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优惠额不少于60亿元。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

二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一方面,大力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积极申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国家项目,去年共争取资金7亿元。另一方面,切实加大省本级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去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统筹安排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专项资金5亿元等。

三是开展企业清费减负专项治理。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覆盖全省的企业负担监测点1666个,统一取消疫情处理费等13个部门的3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出台了针对小微企业的涉及地税等17个部门的3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三年免征政策,实施了社会保险费“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集中减征小微企业四项社会保险费15亿元。

四是引导企业提高增收能力。加强投资引导,通过对成功投资企业、成功投资方式的示范,引导小微企业防范风险、提高回报。引导企业苦练内功,向市场、向管理、向质量、向创新要效益。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六)创新政策举措,努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融资工作和服务方式,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信贷资金保障力度。切实落实国家有关支持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在信贷总规模内单列小企业信贷计划,确保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积极推进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和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工作,发挥其对贷款的“增信作用”。省财政出资10亿元设立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基金。到去年底,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14092.6亿元,较年初增加2245.9亿元,同比增长34.2%,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0.3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42%,同比上升6.2个百分点;贷款增量占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52.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我省小企业贷款余额和增量均居全国首位。

二是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大力推进优势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到去年底,全省上市公司220家,去年新增45家,其中39家IPO企业共获得募集资金132.92亿元。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三位。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省级创投引导基金额已从5亿元增加到7.5亿元,组建了8只创投基金,总基金规模26亿元,全省创投引导基金总额26.5亿元;全省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149家,实收资本120亿元,管理资金总额191亿元;私募股权投资额居全国第6位,我省已成为全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第四大集聚地。

三是加大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制定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发展若干意见,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达到174家。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确定8家银行、5家保险公司为试点金融机构。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率先在全国制定加强民间融资管理的指导意见,选择在温州等民间融资活跃的市、县开展规范民间融资试点,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投资难并存的困境。

(七)加强服务管理,优化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把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服务作为优化发展环境和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是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强化功能,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为支撑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全省建立了包括网上技术市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公共检测检验机构等在内的272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我省被列为全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省,争取中央安排3年的专项补助资金5300万元,省市财政配套资金9000多万元。

二是加强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保障服务。在电量、土地、信贷资金的保障中,体现有保有压的原则,重点保优质企业,以形成助调整、促提升的机制。去年在最大用电缺口535万千瓦的严峻形势下,实现了供用电形势基本稳定,特别是8月下旬以来基本做到不限电、不拉电。

三是通过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功能区、中小企业总部基地,为中小企业发展拓展空间,同时也提供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服务以及便利的行政和商务服务。构建起覆盖全部县(市、区)和部分经济发达乡镇的创业辅导网络,开展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轮训,去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辅导700余场,辅导企业4500余家。

四是深化省级机关“双服务”和百组调研服务活动,选择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紧贴基层企业帮助排忧解难。去年,各级政府建立项目推进工作服务队2628支,走访联系企业25万余人次,与企业结对帮扶8.9万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7.9万个。省级机关先后两次组织“百组基层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小微企业的困难问题,并积极协调解决。

二、当前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省小微企业发展是健康稳定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工作的成效还是初步的,与解决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小微企业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小微企业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低、小、散”的普遍特征依然存在,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

(一)小微企业总体素质和水平不高。企业平均产出规模偏小,规模以上工业户均总产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户均总产值仅0.4亿元。投入产出效益水平偏低,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型企业增加值率为17.3%,分别低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3.4和3.2个百分点。2011年规模以上小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4.9%,分别低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1.7和1.5个百分点。

(二)小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回落。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1.4%、16%和11.2%,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8.6、15.8和52.7个百分点。去年下半年以来,上述指标月度增速已接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时期的水平;四季度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景气指数分别为107.8和111.9,已接近100的景气临界点,创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

(三)小微企业资金链持续趋紧。我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单一、融资成本高。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利息净支出同比增长41.26%,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16.1个百分点。其中小型企业利息净支出增长47.2%,远高于大中型企业32%的增速;小型企业利息净支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5.2%,相当于同期银行贷款余额的6.7%,远高于大中型企业的5.2%。小型企业融资景气指数处于“不景气”区间,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时期水平基本相当。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达38%。

(四)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压力加大。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比上年增长32.1%,远高于大中型企业的22.8%,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1.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为87.4%,比大、中型企业分别高3.3和2.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9%,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95%。

(五)小微企业劳动技能结构亟待优化。小微企业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低端普工,近年来招工难日趋成为常态,也使得我省外来人口净增快、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低的境况难以改善。2010年我省常住人口中来自省外流入人口为1182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比2000年增813万人,其中初中及以下人口占84.8%。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2011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同比上涨20%,最低工资标准上调19%。

(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重建轻管轻作用发挥、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服务网络不完善等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作了专题研究。夏宝龙省长在全省民营经济大会上提出了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四个够不够”问题以及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四难”问题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进一步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中小微企业自身素质和发展水平。

(一)抓紧制订出台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在去年以来组织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专门成立政策起草小组,制订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以破解“融资难、盈利难、提升发展难、成功创业难”为重点,统筹破解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不断加大财税扶持、融资促进、组织领导力度,全面推进创业服务、创新支撑、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小微企业提升发展、创新发展和集约发展,促进我省小微企业再创新优势,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召开全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工作会议。待政策文件出台后,适时召开全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对中小微企业的重要地位作用、面临的发展形势及发展指导方针的认识,动员部署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工作,形成扶持和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合力和氛围。

(三)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各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我省小微企业的支持。加大我省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要求各地抓紧按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力争小微企业税收优惠额在去年基础上再提高10%以上;继续开展清费减负专项治理,着力规范公路通行费、银行收费以及依靠部门影响和行业垄断地位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的收费。

(四)着力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推进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积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社区)银行。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促进健康发展。继续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确保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股份制大银行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小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去年增量。全面开展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基金的再担保业务,争取在现有银行贷款基础上,在中小企业集合债、集合信托和集合票据等新业务上提供新增信和担保服务。开展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企业上市推动活动,支持小微企业上市融资。

(五)支持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通知》(国办发〔2011〕51号)和《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调整省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科技专项经费等的支出方向,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设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把科技成果向小微企业转移转化作为重要支持方向。鼓励有条件的小微企业与大中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参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以及标准制定。对小微企业招用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由企业所在地给予培训费和社会保险补贴。

(六)重视对小微企业的人才服务,提高其素质。开展对小微企业家以及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服务工作,推动企业诚信制度、质量保障制度和品牌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融网发展,不断提高以质取胜、以品牌取胜的能力。

(七)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和管理。依托和整合各地、各部门现有资源,适当增加投入,按照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注重实绩,提高效率。改革创新投资审批制度,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支持力度,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便利通关措施。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分类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在健全工业中小微企业统计的基础上,加强对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的统计。建立健全以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至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为主的“万家中小企业运行情况监测系统”。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作者:毛光烈

小微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3:

公共管理视角下加强小微企业劳动争议管理工作研究

摘 要: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劳动争议的预防调解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近年来,小微企业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力量。但受制于部分小微企业尚未形成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原因,目前仲裁院受理的涉及小微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庞大,且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加强小微企业劳动争议管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针对这一现状,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关键词:劳动争议;公共管理;小微企业

自国务院出台扶持小微企业的“国九条”政策以来,小微企业税负大大减轻,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劳动争议数量也不断激增,所以,政府介入是大势所趋,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一、小微企业劳动争议现状分析

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小微企业对活跃国民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和对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法律意识匮乏,侵权现象严重

小微企业负责人通常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对现行《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等相关劳动法律规定了解不够透彻;更有甚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缺少敬畏,知法犯法。例如,企业常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拖欠劳动者工资;部分企业对《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长的规定视若无睹,采取各种手段要求职工超时劳动;企业经营者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不按规定写明工作内容、劳动时间、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或是在这些条款上模棱两可,意图侵犯职工权利;企业为了缩减成本,忽视对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的设置和对劳动安全防护用品的提供,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模式粗放

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另一短板是经营管理者缺少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企业没有专职的人事干部,通常采用亲自管理的方式,从而形成了人管人而非制度管人的管理模式。另外,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一人独裁,即使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抑或是制度不完整、不严密,具体执行时无法落实,或者是制度陈旧,没有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而注入新的血液。这些情况造成企业凝聚力不足,劳动者流动频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没有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不能满足劳动者需求。

(三)劳动关系矛盾突出

一是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持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部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接收的小微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已经超过全部案件数量的50%,涉案标的也是相当高。二是劳动争议诉求呈现多元化和新型化。目前,受理的小微企业劳动争议案件中大多数包含多项仲裁请求,劳动争议案件由原先单一的支付劳动报酬仲裁请求,发展为同一起案件中包含了数项诉求,例如拖欠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加班工资支付等。三是劳资争议案件处理难度与日俱增。新型的劳动争议不断增多,案件审理的复杂程度大幅上升,案件的审理周期也继续加长。四是新政策带来的新问题层出不穷。

二、小微企業劳动争议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社会公共管理角度分析,加强小微企业劳动争议管理工作受制于多种因素,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劳动者、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都是小微企业劳动争议频发的重要原因。

(一)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企业作为资本市场的逐利者,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许多企业常常只追求最大限度的降低用工成本,却忽视了职工的切身利益。例如,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不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不按月支付工资报酬;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长,却不支付加班工资;企业安全防护措施缺乏,在生产过程中无法保证职工人身安全;忽视职工精神需求,缺少对职工的人文关怀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劳动关系更为紧张。

(二)劳动者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随着大批9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权利和自由平等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不仅更为关注个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同时也关注企业是否能够不断改善工作条件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诉求内容也从基本权利争议转向利益争议,不仅主张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等法定权益,还关注个人发展的长期权益,包括社会保险缴纳、民主管理权利保障等诉求。

(三)社会经济形势持续影响

在全球经济遭受巨大影响的当下,由于小微企业抵御宏观经济波动和行业竞争冲击的能力较弱,很多都面临破产停业的局面。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原材料成本价格的不断上升,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出现了小微企业倒闭潮。在此影响下,部分小微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困难,开始放长假、小规模裁减人员等行为,这都使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劳动争议也由此引发。

(四)案件代理人员职业素养缺乏

在法律从业者鱼龙混杂的今天,寻找一个正直的法律职业者已是相当不易。有些案件代理人为了获取高昂的代理费,不断怂恿当事人索取更高的经济赔偿,导致劳动争议审理周期不断延长。此外,收费低廉的职业公民代理人的出现也直接导致了劳动者的非理性仲裁行为。职业公民代理人本身存在法律知识不全面等缺点,又常常诱导劳动者拒绝调解、申请仲裁,一旦裁决结果不尽人意,达不到劳动者的心理预期,劳动纠纷冲突就会更加锐化。

(五)企业沟通协商机制缺失

许多小微企业内部没有成立完整的工会、人事部门,或者都是其他工作人员兼职从事,未能发挥出部门具体效用,导致许多潜在的劳资纠纷隐患间接暴发。小微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在调解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缺乏专业性,畏首畏尾。基层乡村、社区等一线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制度有待改进,调解员文化程度较低,致使劳动争议未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理,从而发展成群体性事件或产生社会重大影响。

三、加强小微企业劳动争议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社会公共管理视角下加强小微企业劳动争议管理工作需要政府引导、企业配合,一方面要快速处理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另一方面则应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只有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才能建立健康的劳动关系。

(一)加强宣传培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

政府要加大力量对法律法规、劳动政策的宣传与培训,帮助劳动者及企业经营管理者提高法律意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典型案例法规讲座,介绍常见的劳动争议案例及处理方法,就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等问题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解答。引导小微企业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正确处理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健全调解建议书制度,积极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减少案件纠纷的调解成本,在案件处理结束后,对企业在劳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供改进意见,督促企业不断完善,提升企业用工管理规范性。

(二)强化源头防控,帮助企业完善管理体系

政府要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组织培训学习,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指导企业配置专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不足30人的小微企业,以行业、工业园区为范围集中建立人力资源部门,着力解决“有人管”的问题。政府人力资源部门要对企业HR进行培训,介绍劳动用工政策,解决“能够管”的问题。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劳动力管理制度体系,解决“制度管”的问题。督促企业在公司章程中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履行、解除、终止等环节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三)完善协商机制,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

政府要督促企业建立内部协商机制,发挥工会的平等协商作用。重视企业的内部调解,引导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应急调解机制,以它为沟通劳动关系双方的桥梁,站在客观的角度,更好对劳动争议有比较公正的解决。设立独立于企业的区域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让行业协会协作配合、共同参与,便于第一时间了解劳动争议情况并进行处理;在乡镇、街道大力推行调解组织建设,方便管辖区域内的劳资双方尽快对争议内容进行调解。

(四)畅通维权通道,提升劳动纠纷处理效能

劳动人事部门应畅通维权通道,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便利,向前來咨询的群众提供必要的操作指导,使劳动者不再畏惧维权之路。突出仲裁程序简单、高效的优势,从方便劳动者维权、缩短办案时限入手,提高办案效率,树立公共部门权威。坚持三方机制稳妥调处集体争议和重大事项争议,受理此类争议应第一时间报告上级,并由仲裁院领导亲自督办,指派有经验仲裁员负责此类争议,确保争议案件的妥善处理,杜绝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简单案件要优化办案程序,切实加快仲裁办案速度。

(五)强化联合执法,营造企业良好用工环境

加强公安、工商、人社、司法等部门的联动,合力处理劳动矛盾纠纷,对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在执法过程中严格实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严厉惩处。同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劳动者的监督管理,并在联合执法过程中加强沟通,做到信息共享。相关部门要认真开展执法专项检查,着力整改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尤其要关注企业在工资报酬支付、社保缴纳、合同签订、休息休假等方面是否违规,引导劳动者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用工环境。

参考文献:

[1]  程延园,王甫希.变革中的劳动关系研究——中国劳动争议的特点与倾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7):48.

[2]  孙朝辉,刘德东.中小企业用工管理与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内部管理的视角[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2-48.

[3]  钱媛.基于劳资群体性事件的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预警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7.

[4]  张永富,赵全武.对平昌县小微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现状分析[J].四川劳动保障,2016,(12):32.

[5]  赵志刚.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11):100.

作者:钱思宇

上一篇: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论文下一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