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2022-04-23

摘要: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工会作为国家法定的工人维权组织,在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对工会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建设,文章分析了工会与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关键词:工会劳资关系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乡镇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1:

浅谈和谐劳动关系与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不断增加,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促进解决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四平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重点解决构建和谐劳动合同工作,引导农民工重视与用人单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开辟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四平市;劳动合同;農民工;和谐社会;和谐劳动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不断增加,一部分农民工已经在城镇找到稳定的工作,长时间在城镇就业,已成为城镇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务工或者在乡镇企业实现就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政府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就近转移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然而,个别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劳动纠纷案件不断上升,农民工上访案件逐年增加,近年来国务院出台文件,要求各地重点解决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有所收敛,2010年,国家重点整治房价过高问题,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回笼受到困扰,防止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再度抬头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几年来治理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实际,我们感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促进解决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数据显示,近年来涌入城市、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达到1.49亿之多,1990年我国总人口11.4亿,城镇人口约2.97亿,目前已经增加到6.5亿,10年时间城镇人口实现翻番。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一些刚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够,再加上一些企业不愿意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吉林省四平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前几年接待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90%以上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投诉拿不出文字证据的问题非常普遍。这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造成一定障碍。

针对这个实际情况,四平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责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点解决构建和谐劳动合同工作,组织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建筑工地,向农民工宣传劳动合同法,结合案例现身说法,让农民工认识到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与此同时,邀请原劳动保障部劳动合同法专家来四平讲座,重点讲解《劳动合同法》,在此基础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制劳动合同范本,免费发放给农民工,促使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到2009年,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稳步上升,尤其是一些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

要突出强调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让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懂得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只有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作才能顺心、舒心,《劳动合同法》才能成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神。在推动建立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四平市委、市政府重拳出击,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组织市人保、公安、监察、民政、国土资源、卫生、工商、安监局和市总工会共同行动,清理无合法证照生产经营活动,依法查处非法用工,严厉打击拐骗农民工、使用童工、强迫劳动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遏制农村地区非法用工和违法犯罪活动,使农村地区劳动用工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和未成年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由政府9个部门组成联合检查小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联合行动,对全区进行拉网式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劳动用工基本情况等九个方面,数十项内容。检查过程中要求是严格执法、依法办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专项治理行动中,发现个别小企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现象比较突出,非法用工仍然存在,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极差,员工超时劳动问题比较突出,用工企业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签订劳动合同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全市对43起不规范用工实施了限期整改,对6起非法用工进行立案调查,有3个无照经营的四小业主正在履行取缔相关手续。

在全面推行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规范化劳动合同的基础上,四平市委、市政府及时在全市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农民工工资预留金制度,凡是新建工程、改扩建工程开工前,项目业主和建筑施工企业都要按照工程总造价的一定比例缴存农民工工资预留金,这笔资金由是人力资源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互相监督,资金收缴后由第三方银行保管,然后按照工程进度和该项目所涉及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由有关部门考核如果没有拖欠农民工工资,将工资预留金返还所属企业,如果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企业确实资金紧张无法支付,就从工资预留金中支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这样一来,有效遏制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今年入冬以来,投诉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明显减少,农民工上访,越级上访现象基本杜绝。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稳定。

作者简介:石铁(1955-),男,吉林职业师范学院毕业,社会科学助理研究员,四平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副支队长。

作者:石 铁

乡镇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2:

工会与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摘 要: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工会作为国家法定的工人维权组织,在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对工会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建设,文章分析了工会与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工会 劳资关系 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作为社会稳定因素的一个方面,劳资关系对于社会的稳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社会。资本和劳动力作为两大生产要素,在实现自身价值和获取利益的过程中,劳动力资本所有者及其利益代表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及其代理者之间基于产权和价值分配而形成的劳动关系本质上体现的就是劳资关系。

在劳资关系矛盾激化的现实面前,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是有效解决和处理劳资矛盾的重要方面。工会作为劳动者自己的组织,作为党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对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起着重要的影响,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

1 工会在处理劳资关系中的职能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会是党的工运事业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工会职能定位始终与党的事业发展紧密联系。我国工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工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主要是在城市组织工人开展罢工等革命运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会成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当前工会在处理劳资关系中的职能与作用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工会组织适应经济关系和劳资关系的深刻变化,也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组织加大参与协调劳资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力度,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主要是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

(1)维护职能是指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它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是工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工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

(2)建设职能,是指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加改革和建设,努力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

(3)参与职能,是指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与企业、事业和机关的民主管理;

(4)教育职能,是指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实诸多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工会维权职能逐渐凸现。

1.2 工会维权功能的缺失分析

中国工会是国家法定的工人维权组织,《中国工会章程》指出,中国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其基本职责是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处在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只有通过工会组织,才能从自发盲动走向组织有序,切实维权。但是,劳动者对本应代表自己权力的工会组织却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意。站在对工会内系统审视的角度,工会不能有效维权的原因除了工会组织行政化外,还有以下三个重要原因。

(1)工会职能定位不准确

我国的国有部门的工会组织仍然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工会组织在代表职工和维护职工经济权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强,集体谈判制度也不够健全.在工会职能的定位上,更多地重视政治职能和福利职能,以维护职工的政治权益为主,忽视工会的经济职能;在工会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常常开展一些业余文化技能的学习和竞赛、扶贫帮困和送温暖、娱乐和福利等活动,为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做出了很大贡献.

(2)工会组织搜盖面不够

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我国职工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工资劳动者、城镇合资合营和私营企业的工资劳动者、乡镇企业的工资劳动者、其它以各种形式被雇佣的雇员,但据全国参加工会组织的会员人数还不到职工人数的一半,究其原因,与一些地方领导过分考虑投资环境,片面强调投资方利益,忽视对职工利益的保护有关,与企业经营者将建立工会看成为增加成本并且会给人员管理上增加困难有关,更由于目前工会还没有切实充当履行“职工利益的坚决维护者”的职能,“纸上工会”或“牌子工会”的现状,使劳动者缺乏加入工会的积极性。

(3)工会维权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工会的组织体制仍是沿习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以地方为主,地方工会内部的机构设立,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设置,重复交叉,多而分散,基于职位的职权、职责不明晰。职代会制度尽管建立较早,但是许多单位还没有达到企事业民主管理基本形式这一程度。有的企事业的职代会制度流于形式,职代会权力得不到全面落实。同时,工会的维权手段乏力,工会平时能做的仅仅是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反映情况,积极呼吁。当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工会只能通过劳动执法部门,安全监察部门来实现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会自身缺乏强有力的维权手段。

2 工会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

工会维护职能的缺失不完全是工会自身的原因,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的充分发挥也不是仅靠工会自我改革就可以完成的。要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必须从多方面对工会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建设。

2.1 建立和完善维权机制的外部环境

工会要充分发挥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必须正确把握时代特点,离不开完善的外部环境。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和谐劳资关系需要法律作保障。要加强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劳动立法,不断完善职工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来调整劳资关系,是和谐劳资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2.2 工会理论需要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工会历史上不同时期工作的重大发展和突破,新局面的形成和拓展,都是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与中国工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工会理论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工会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必须开创工会理论研究的新局面。当前的环境要求工会深入研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对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工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准确把握工人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深化对工人阶级队伍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统一,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用工会工作的成功实践和创新成果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

2.3 大力发展工会会员,提高会员的维权能力

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是工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针对当前劳动力流动性大、劳动者职业变化块、劳动者的会员意识淡漠等具体情况,积极探讨在多种所有制下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会的长效机制是当务之急。工会要努力提高维权的时效性、提高工会组织吸引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广大会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到入会的实惠,尊重会员在工会中的主体地位,按照自上而下地成立工会联合会和自下而上建立基层组织并广泛发展会员相结合的办法,使工会组织真正建立在会员支持和认可的基础上.

结语

和谐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使工会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维权机制的外部环境,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力发展工会会员,提高会员的维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邓正辉.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兵团工运,2007,(2):18

[2]武玉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高校工会应发挥的作用[J].工会论坛,2007,13(6):59

[3]李富林.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充分发挥作用[J].工会论坛,2007,13(6):17-18

[4]李惠斌.构建和谐社会中工会的作用初探[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7,22(1):9-11

[5]孙守权.关于工会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4):8-10 □

作者:杨东风

乡镇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论文 篇3:

乡镇企业员工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 社会转型期,乡镇企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为乡村社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乡镇企业在员工权益保障方面却存在比较严重的缺位现象,制约了乡村社区的和谐。现阶段,乡镇企业的员工权益保障水平普遍偏低,通过对山东省X镇民营经济园区的30家乡镇企业及其300个员工的实证研究,发现乡镇企业的自身条件、员工的文化素质、乡土社会的特点影响员工权益保障水平。

[关键词] 乡镇企业 员工 乡土社会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员工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日益提上日程。众多周知,社会转型期,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系统协调统一的社会。其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其中最为重要方面——“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使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社会公平正义[1]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不断调整社会基本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内容。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晴雨表、风向标,劳动关系的和谐需要以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为基础。近年来,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不断报道劳动者权益受损现象,而且比例越来越大,特别是2010年上半年的富士康“十连跳”事件引起了社会成员的极大关注。可以说,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员工都在日益重视员工权益问题。但是在远离行政权力主导的乡村社区中,情况却有所不同。乡镇企业的员工权益保障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员工招工中的知情权未得到保障;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劳动时间长,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劳动时间;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且加班费用的支付未遵循法定支付金额;社会保险购买率低,福利待遇较差;安全生产条件较好,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工作环境很差;仍有部分员工的平等自由权未得到保障;员工受训率较低,且培训内容单一。研究发现:乡镇企业的自身条件、员工文化素质和乡土社会的特点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员工权益保障水平。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展开对影响因素分析。

博弈理论指出,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一种博弈关系,他们都是参与博弈的直接主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他们总是从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出发考虑,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博弈策略。在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双方首先要进行合作博弈,才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当然这要求雇主与雇员之间达成一种有约束力的协议。然而,这种协议在乡镇企业中难以达成。因而,雇主与雇员之间便会形成一种非合作博弈,即参与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优先考虑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雇主与雇员在进行博弈时存在四种情况,如图一。(1)当雇主采取斗争,而雇员采取合作形式时,即雇主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而员工仍然坚持为企业创造财富时,如图中左下角,雇主获得最大利益为7。(2)当雇主与雇员全部采取合作形式时,即雇主主动保护雇员的合法权益,而雇员积极工作,创造更多的财富时,雇主和雇员都获得比较多的利益,如图中左上角,雇主获得的利益为6,雇员获得的利益为4。(3)当雇员采取斗争,而雇主采取合作形式时,即员工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与雇主对抗,而企业本身就已经在某些方面保护员工合法权益时,员工获得最大利益,如图一的右上角,雇员获得的利益为5。(4)当雇员和雇主都采取斗争形式时,即雇员因为员工权益受损不断与雇主斗争,生产积极性差,旷工现象严重,而雇主未在员工权益保障方面作出改进时,雇主与雇员获得的利益都是最少的,员工不提供劳动力,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员工失业,企业只能破产或资本外移。

一、乡镇企业的自身条件影响员工权益保障水平

乡镇企业的自身条件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企业规模两个方面。因而,从经济效益和企业规模两个方面考察乡镇企业的自身条件对员工权益保障的影响。

首先,乡镇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员工权益保障。乡镇企业这个“蛋糕”在被分割时,要视“蛋糕”的大小而定,“蛋糕”越大,员工分得的相对较多。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具有较高同质性的乡镇企业中竞争更加激烈。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为赢得竞争,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乡镇企业尽量压低企业成本。然而保障员工权益势必提高企业成本,因此,员工保障水平在不同经济效益的乡镇企业之间存在差异。通过对企业年销售收入与各类员工权益保障状况的交互分析,发现经济效益好比效益差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略高,劳动时间相对较短,劳动报酬较高、福利待遇水平更好、安全生产条件好。通过对年销售收入与员工权益保障满意度的相关分析(见表1),发现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权益保障的满意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8。总的来说,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员工权益保障水平相对好一些。

其次,乡镇企业规模影响员工权益保障。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设立工会,一般有工会组织的企业,员工的满意度较高。这是因为有工会的企业,工会可以代表员工与企业交涉,反应员工意志,企业针对员工的意见,完善各种政策,使员工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员工在与雇主展开博弈的过程中,工会是员工采取斗争形式必不可少的组织,作为员工利益的代表者,代表员工与企业进行“对话”,才能够迫使乡镇企业不断改善员工待遇,使劳动关系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走向协调。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乡镇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还十分微弱,员工与雇主的博弈不能达到博弈矩阵中的第三种类型(雇主合作,雇员斗争),实现员工的最大利益。

二、员工自身文化素质影响员工权益保障水平

员工文化素质影响员工权益保障状况。首先,员工的文化素质影响员工的职务,通过对文化程度与员工岗位的多重方差检验(见表2),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员工的工作岗位存在显著差异,文化素质高的员工,职务或岗位相对较高。乡镇企业在员工权益保障中存在分层现象,随着员工职务的上升,其所处的权益保护层也会上移,如图二。员工文化素质的差异造成工作职务或岗位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素质的员工处在不同的员工权益保护层。通过对员工职务与员工权益保障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见表3),Eta系数为0.252,说明员工职务或岗位与员工权益保障满意度的存在正相关关系,职务或岗位越高,员工对企业在员工权益保障方面的满意度就高。其次,员工的文化程度影响与员工对相关信息的知晓程度,从而影响员工的权利意识。调查显示,乡镇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大都集中在初中水平以下,占54.7%。文化程度较低,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清,调查中,了解《劳动合同法》内容的仅占16.3%,而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占83.7%。博弈论强调信息的重要性,认为信息是影响博弈均衡的重要因素。在博弈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信息掌握程度决定了其最优战略的选择。由于雇员文化素质的限制,雇主与雇员在博弈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员工对自己的权利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在博弈过程中,他们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式——忍让,以保住自己的饭碗。信息不灵通造成员工在博弈过程中的忍让,使得乡镇企业能够轻易逃避各种保障员工权益的责任。

三、乡土社会的特点影响员工权益保障水平

乡镇企业处在农村社区中,其发展离不开农村社区这一客观环境。乡土社会的内在结构性力量,如习俗、传统等,对乡镇企业产生重要影响。乡土社会孕育了乡镇企业,对乡镇企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乡土社会的特点同时也制约了乡镇企业对员工权益应有的保障。

首先,“熟人关系”的交往原则,使得乡镇企业与员工之间更多地建立非契约关系,以致员工权益保障缺乏最基本的契约性约束。中国乡村社区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费孝通认为,“熟人社会”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民间“熟人好办事”的说法,正是对熟人社会的朴素表达。在农村社区这个“场域”中,信任建立的基础是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乡镇企业中的员工大都是互相介绍进入企业,他们之间有着良好的信任关系,对自己所工作的企业也有比较高的信任,他们相信企业会善待自己,而不是通过劳动合同这种契约形式确定企业与他们的关系。费孝通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而现今的乡土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契约关系难以建立,进而影响员工权益保障。

其次,乡土社会供过于求的劳动力现状与乡民的强烈求职意愿之间的反差,导致员工在与雇主的博弈过程中,为保住自己的“饭碗”,大都采取“默许”方式,形成“雇员合作,雇主斗争”的博弈状况。一方面乡镇企业中,员工获得的收入明显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在乡土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乡镇企业。因而,员工都非常珍惜难得的工作机会。如果员工与雇主对抗,有可能出现对雇员损害更大的情况——被开除。因而,为保住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工作,员工对企业损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表现为“默许”。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员工与企业发生过劳动争议,也证明了这一点。乡镇企业员工很少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与雇主对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乡镇企业损害员工权益的机会主义心理。

再次,乡民看重血缘关系,乡镇企业大都采用家族式管理,员工权益保障存在“差序格局”,大多数普通员工难以进入家族成员所处的员工权益保护的核心层,而是处在员工权益保障的底层。乡土社会中的乡民具有浓厚的血缘意识,在乡镇企业中表现突出。浓厚的血缘意识,使得大多数乡镇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而家族制的管理方式造成员工权益保障水平在同一企业中出现差异。与费孝通所提到的“差序格局”相似,乡镇企业在保障员工权益的过程中存在“差序格局”。与企业老板关系密切的员工得到的保障多于普通员工。一些企业,员工的身份地位决定了其受保障的力度。在不同的劳动保护层中,随着与雇主关系亲密程度的递减,员工所处的保护层逐渐下降。此外,家族制的管理方式,使乡镇企业笼罩着浓厚的家族色彩,非家族内部的成员难以进入家族成员所处的保护层。

四、对策

毋庸置疑,乡镇企业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转型,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工权益保障问题逐渐凸现,有违社会公正,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将乡镇企业员工权益保障问题提上日程。就目前看,要继续发挥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素质,进而提高乡镇企业员工权益保障水平。

首先,继续发挥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是经济主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它除了承担创造经济利润的经济责任外,还担负着培养人才、保护环境、参与社区建设等社会责任。正如美国的管理学家H. R. Bowon 针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的社会契约概念中所说的,企业存在于社会期望中,就必须遵守社会建立的指导准则、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被认为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从现阶段看,乡镇企业主要担任了“经济人”角色,创造的利润和税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乡镇企业不仅应该担任“经济人”角色,注重一般GDP的增长,更应该看重绿色GDP的增长,不断完善“社会人”角色,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其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工人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往往是防守的,基本不会采取进攻。在乡镇企业中更是如此,农民的维权意识比较低。一方面,员工安于现状,满足于一份比农业制生产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素质比较低,造成农民的权利意识模糊。因而,要提高乡镇企业的员工保障水平,唤醒员工的维权意识至关重要。在我国,农民权利意识淡薄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分割下的教育资源的“缺失”直接相关。长期以来,国家重视城市社区的教育事业,将大量经费投资于城市教育,对乡村地区教育的投资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教育资源的缺失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得不到提高。随着社会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从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现在规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国家的法律法规打破了教育体制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有了发展的保证。这样,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平台,能够保证向劳动力市场输送更加合格的人才,促使员工在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在与雇主的博弈过程中作出更加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cpc.people.com.cn(2006-10-11).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风笑天: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4]秦颖等: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江汉论坛,2001(7)

作者:纪晓飞 申 琦

上一篇:政府管制改革方向分析论文下一篇:网络环境语文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