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建设思路

2024-05-07

高校社团建设思路(精选8篇)

篇1:高校社团建设思路

社团发展新思路和建设

【摘要】

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是所有在校师生第二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广大的青年学生而言,社团也是他们丰富知识面,提升技能和能力的重要平台。所以,建设好社团的工作是举足轻重的,也因此,在此探究社团的发展新思路和建设,为社团能更好的为广大师生全心全意的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今,在中南大大小小的一百多个社团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社团在运营过程中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难以实现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的目标。当今之策,唯有重视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探寻解决的办法,追求创新,这才是上上之策。

【关键字】社团、问题、措施

一、社团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管理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规范性

社团在组建或是换届的时候,很多都是凭着一股热情在维持社团的正常工作的,一旦热情过了,便对社团工作不闻不问,任之由之。再者,由于社团缺乏合适的管理制度或制度难以落实,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组织显得很松散,严重缺乏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朝气蓬勃的生气和精神面貌。再有,作为一个社团,一个为广大师生服务的组织,竟然没有自己的社团文化和社团精神,致使社团成员难以团结一致,共同为社团的良好发展贡献力量,也使社团缺失主心骨的引导,目标盲目,没有作为。

2、物质条件不足

社团要运营,缺乏一定的经费是绝对不行的。要做好一次活动,一个项目,必要的费用必须提供。当然,社团要组织一次活动,只有经是远远不够的。社团每举办一次活动,都应以为服务师生为最终目标,而只凭学生自己的能力,离完成这一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活动中请上至少一位资深老师也是很有必要的,而目前在社团举办活动中,由于教师资源的不足,很难完成一个很完美的活动。除此之外,举行活动,必要的场地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当前,在我们学校方面的资源却远远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3、社团的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不足

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社团的稳定发展。由于各方面,比如年龄,经验,能力等的原因,一个领导者如果人格魅力不足,那么他或她势必难以驯服大家,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为社团卖力,然后必然的结果就是:社 团里可用的人越来越少,大家纷纷离开或退出社团,导致社团难以继续生存。

二、如何解决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新思路

1、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当今的民主社会中,制度的制定必须合理,必须人性化,这样制度才能真正管得住人。因此,在此我提出社团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必须采用民主集中制,保证制度的合理化,而非为个人的管理而服务的。

2、经费问题——开源节流

在费用方面,单纯的靠学社联来提供是很不理智的作法,学社联的资金是很有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开源节流。我们每做一个活动,其实都有其商业价值和物质精神价值,所以,每个社团可以专设一个外联部来拉拢资金;另一方面,社团的开支必须要有一定的管理规范,注意每笔资金的合理利用,严禁滥用、乱用,以最小的开支做出最完美的活动。当然,这里也强调了合理详细的计划的重要性。

3、人才管理——民主推荐,人才培养

由于社团的管理必须要有一个能值得大家信任,能独当一面的有能力的人来担当,所以为了能找到这样一个合适的人选,就必须采用民主推荐制,经过这样选举出的人才能服众,才能为社团做出最有影响力的决定。也只有这样,社团的成员之间才能最好的凝聚在一起。当然,这里也鼓励制定各种奖惩制度,随时为社团提供最优秀的人才。同时,社团为了防止人才流失,也可以进行人才培养,源源不断的为社团随时提供可用的后备人才库。

兰亭书画琴艺社:梁世维

2012年5月18日

篇2:高校社团建设思路

我,是来自社联的一员,首先很开心在我刚来到大学这个陌生的地方让我遇上社联。可能人们会说,你加入的只不过是社联。对的,或许我们没有红十字会的博爱,没有青协的无私,没有院艺术团的多才多艺,我们只是一群默默奉献的社联人。。人们会问,社联是干什么的?我们不难发现,已经5岁的社联一直都是以“服务社团、管理社团”这一宗旨,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各项活动,从而达到团结各社团、丰富同学第二课堂的目的,并使各社团逐步形成制度化、正规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在这差不多一年的工作时间里,我从刚开始遇事懵懂到现在能游刃自如地处理起办公室的事务。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在这里我获得的经验和能力都使我充满自信和热情。

对于办公室这个部门,我从上学期面试的时候就对工作有了一个比较透彻的认识。我们负责整个社联资料,资源的整理、管理和调配;负责会议教室和活动场地的申请;负责各项会议的安排、通知、签到和记录;负责记录日常活动并及时起草通讯稿;以及负责社联财务的管理和各社团财务的审核。这些听似简单但实际繁琐的工作构成了办公室这个部门。在每一次社联举办的大型的活动之前,我们办公室的前期任务是多之又多。

关于资料整理的问题,对于整个社联来说是一项比较重的功夫。一年下来,我参加了3次修改资料的任务,每一次的任务都是十分繁重。我不是在埋怨要修改这些文件的工作,是因为资料的整理本身就是我们办公室的一项职能,只不过,如果各社团间能明确地规范上交文件的格式,一方面能减少我们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能大大地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所以,这方面是要靠人力资源部那边对社团多加提醒。

关于借用场地和物品,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部门的硬伤。每一次的活动,从前期的开会分配任务到活动当天借用场地、物品,再到最后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大会和各种物品的归还,我们部门的人都要在团委办公室那边进进出出。有好几次搞活动的时候,都因为借物资不够及时而影响了整个活动。这的确是我们的不足。学院关于课室和物品的借用程序是定下来的了,为了防止再有类似借不到物品的事情发生,接下来我们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一收到任务就要提早去团委那边办好手续,不等到最后一刻。关于社联的大小会议的签到、通知和记录等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整个社联的运行和发展。一个组织最基础要有的就是纪律,所以会议的签到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程序。另外,要使社联永葆青春,不断在错误中成长,在经验中成熟,会议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之所以开总结大会,是为了让各个部门检讨过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做得还不够的地方整理下来。经验是一次一次地积累下来的。在上一年社联的定向越野中,我们刚加入这个大家庭,在工作中还没把心放上部门间还不协调。正正经过总结大会上的错误总结,我们在后来的换届大会上,得到了学院各组织和老师们给予我们高度的评价,而成功则来源于我们社联上下各部门的相互合作,真正做到了分工不分家。关于起草通讯稿和主持稿,是一项十分考验人文笔和耐性的功夫。通讯稿讲究的是其时效性,所幸的是这一整年里面,我得到了很多写通讯稿的机会,也从不怠慢。几次活动的主持稿和老师发言稿我也写过,只不过一昧地套模板显得有些枯燥,缺乏新鲜感。

关于财务方面,是办公室日常事务中最需要与各社团深切联系的工作。刚进部门的时候,我对财务管理了解并不深,直到后来召开协会理事会,让我有机会旁听,我深切地明白到协会的发展与该协会的财务管理情况密切相关。一个精品的社团,其账簿肯定是有条不紊,数目分明的。及时催促协会上交报销发票、单据更是考验我们与协会的财务部的联系。

纵观这一年里,我们举办的活动几乎全部天公都不作美,但正正是这样,才把我们社联上下的心连在一起。在工作中我们不分彼此,从稚嫩到成熟,从冲动到冷静,从散漫到严谨,我们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不断成长。

在以后的日子里,倘若我真有幸当上了部长,我必定在招新中认真谨慎地挑选干事,尽量使挑选出来的人都各有擅长,并在以后有针对性地分配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打个比方,干事A擅长电脑办公软件操作,我就会着重多加任务给A,一方面能使A的能力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能相对地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或许,办公室的工作注定我们相对保守,在与其他人的沟通相处中放不开。所以,我还会让我的部门和我的同事,多参加社联全体性的活动,鼓励他们积极放开,更好地融入整个社联。

篇3:高校社团建设思路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搭建的一个实践平台, 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 学生社团不再是校园文化的附属品, 它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中心, 更是建设的主力军, 其影响力在逐渐增大, 社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近十年来, 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 其特点表现为: (一) 实施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完全学分制; (二)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 人才培养多样化、个性化; (四) 教学管理现代化、信息化; (五) 淡化行政班级概念, 出现了“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大学生需要在社团里培养无私奉献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服务社会和服从大局的意识, 以及挑战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信心, 这些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基本类型主要有文体艺术类、科技学术类、公益服务类等, 活动的形式主要有讲座、竞赛、郊游、沙龙、咨询、公益服务等, 高校学生社团在创建校园精神文明, 繁荣优秀校园文化, 构筑学校历史传统, 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 反思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 其在发展和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

(一) 学生参与程度低。

大学生参与社团要么不具备广泛性, 要么缺乏理性选择, 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不太了解学生社团, 参与的积极性不强, 有些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未参加任何社团;二是部分学生对社团的认识存在误区, 缺乏理性选择, 盲目参与, 甚至存在一些学生同时参加七八个社团的情况, 盲目从众, 没有针对性, 不具备锻炼价值。

(二) 管理与引导缺乏长效机制。

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引导缺乏可操作性的长效机制, 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为了保证社团发展的规范性, 许多高校管理层过多干涉社团内部事务, 对学生社团管得太多太死, 结果事倍功半, 适得其反;二是高校虽然有专门的管理部门, 但只停留在社团的成立批准之初, 之后就没有了任何引导、督促和帮助, 任其自由发展。

(三) 社团特色不够。

当前在多元化指导思想的引领下, 文体艺术类、科技学术类、公益服务类等各种学生社团在大学校园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社团的规模、种类不断增多。然而多元化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社团的特色不够。许多学生社团不是依托学校的生源特点、专业特点和文化传统设立的, 而是跟着感觉走。这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良莠不齐、结构失当、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 资金配置失当。

社团活动经费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活动的规模和质量。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所有社团不论其规模、质量、影响力都一视同仁, 没有对资金进行最优配置, 没有实际措施保障优秀学生社团快速发展, 使得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活力与特色。

(五) 社团活动不尽人意。

许多高校非常强调活动开展的数量, 而对活动的质量和实效往往关注不够, 片面强调“百花齐放”, 为搞活动而搞活动。表现为:一是疲于应付, 许多社团的活动缺乏整体策划, 缺少创新意识, 社团活动多年一个模式, 内容单一, 形式呆板, 常常是虎头蛇尾;二是为达成某个所谓的“主题”, 追求活动形式的华美和热闹, 搞花架子, 实际上却空洞无物;三是对社团活动的总结和考核总在为契合学校管理层的意图上下功夫, 对其存在和发展的深层价值缺少理性反思。

(六) 校外延伸。

近年来, 有些高校社团活动的校内阵地的确建设得有声有色, 从机构设立到活动组织的开展、评比和表彰, 社团活动充盈着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成为象牙塔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 仅仅把活动的视角局限在校园内部, 是十分不利的。

为解决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高校需要探索一种可操作性强的建设方案, 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三、以“校园文化币”为中心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思路

(一) 建设“校园文化币”交易管理系统, 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供支撑平台。

“校园文化币”是一种虚拟货币, 是考核学生社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属性值。“校园文化币”交易管理系统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化的支付管理系统, 其数据核心是“校园文化币”, 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社团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学生、学生社团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校园文化币, 也可以通过支付“校园文化币”获取相关服务;而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保障、规范各种交易的进行, 并依据“校园文化币”的多少考核学生社团, 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建设“校园文化币”运行体系, 促进大学生全面参与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 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中心。高校可以建设“校园文化币”运行体系, 量化学生社团质量的优劣, 量化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促使学生必须积极参与社团。对学生而言, 为刚入学的新生赋初始值, 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社团服务、参与活动等获得“校园文化币”,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社团消费、获取服务而支付校园文化币, 每学年或者毕业时高校可根据最终的“校园文化币值”考核学生。对社团而言, 一方面社团可以通过举办活动、为学生或其他社团提供各类服务等而获得“校园文化币”, 另一方面社团要获取其他组织或个人的服务时必须支付“校园文化币”, 每学年高校可根据最终的“校园文化币值”考核社团。

(三) 建设基于“校园文化币”运行体系的管理制度, 引导、监督、促进学生社团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群体, 仅依靠行政手段等方式建立和发展的“社团”, 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团。对学生社团的管理, 高校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注意把社团管理和尊重社团的自主性二者有机结合, 更多地采取规范、引导、激励等方式, 通过“校园文化币”这一社会化模式, 促使社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 强化自身建设, 提升活动层次, 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比如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机构设置、制度设计、考核评估, 以及学生社团应承担的校园责任、提供服务的范围, 等等, 高校都要给予引导、帮助和严格监督, 从而使其发展有章可循、有序可行。

(四) 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币值”, 构筑“多元+特色”的高校社团结构, 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社团。

当务之急, 高校管理层应加强宏观统筹, 构建“多元+特色”的高校社团结构, 树立精品意识, 走精品化和内涵发展的道路, 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社团。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可根据“校园文化币值”, 树立典型, 加大投入, 打造品牌学生社团, 同时淘汰落后的学生社团。

(五) 建立基于“校园文化币值”的社团资金分配方案, 保障优秀学生社团快速发展。

资金是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生命线。学生社团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社团内部的会费收取;二是企业、单位的赞助;三是学校的资金支持。高校必须加大对社团的资金投入, 应采用类似社会化手段, 根据“校园文化币值”高低, 优化资金配置, 并实施可靠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保障优秀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

(六)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币值”, 打造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活动。

在“校园文化币”运行体系下, 高校开展学生社团的活动应强调特色化和对意义的开掘, 避免“为活动办活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要在理性发展上下功夫, 注重活动的质量和实效, 探索建立一套具有社团自身特点的活动机制, 使社团活动规范化、良性化可持续发展。比如对社团活动参与者收取一定“校园文化币”作为“参赛费”, 而对获奖者给予数倍于“参赛费”的“校园文化币”作为“重奖”。

(七) 延伸“校园文化币”面向社会运行体系的功能, 挖掘学生社团的社会属性, 促进社团积极主动地走出校园, 面向社会。

随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大学生不仅要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 而且要走出校门, 到社会的广阔大舞台中经历风雨。高校学生社团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高校要延伸“校园文化币”运行体系的功能, 促使学生社团走向社会, 主动与社会企业联系, 积极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 来充实学生社团活动的内涵。如制定相关的鼓励措施, 对主动积极走出校园的社团和社团活动给予一定的“校园文化币值”奖励, 鼓励学生社团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 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同时也积极争取社会资源, 从而使社团活动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开展。

四、结语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历史少不了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历史, 一所著名高校的校园文化多元化更离不开学生社团文化的繁荣。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窗口, 以“校园文化币”为中心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将会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其一定会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正磊, 董娜.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初探[J].苏州大学学报 (工科版) , 2005, (04) .

[2]邵栀兰.高校学生社团运作情况调查报告[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2) .

[3]窦新华.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报, 2007, (04) .

[4]何志军.论大学生社团组织“三化”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

[5]喻礼怀.浅谈完全学分制下高校社团建设模式.http://www.st.ynu.edu.cn/index.php.

[6]李飞鸿.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误区探析.http://www.st.ynu.edu.cn/index.php.

[7]王爱华, 周超.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http://www.st.ynu.edu.cn/index.php.

篇4: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思路探析

[摘 要]近年来,学生社团在高校蓬勃发展,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干部队伍建设落后、社团发展缺乏制度规范等问题。应该从五项发展思路出发,明确社团性质,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社团内部组织制度建设;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加大创新力度;加强社团与社会的沟通、合作等。这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指导工作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 综合素质 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 D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81-02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1]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社团发展迅速,社团数量和规模均不断扩大,活动质量和活动规模不断攀升,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大学校园文化。[2]面对这种形势,如何更好地管理、指导学生社团,帮助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作用

(一)社团活动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大学里,常规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依靠院系、班级、团支部开展。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完全学分制”、“自由选课”等新的教学模式逐步推广普及。“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等现象逐步成为常态,在一个教室上“高等数学”课的同学可能来自全校甚至不同高校的各个院系,同院系、同班级的同学也可能没有一门课是在同一个课堂学习的。此时,常规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

社团是按学生兴趣自愿组织的群体。[3]社团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度过大量的课余时间。由此,可以把社团活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抓手。根据不同的社团制订差异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实现分类指导。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教育模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效果。

(二)社团活动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小学和中学教育中关于健全人格方面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逐年递增。[4]当今时代,对优秀人才提出了十分全面的要求,既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大学里丰富多样的社团,如体育类社团、文化类社团、心理互助类社团等在这方面可以起到极大的作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三)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也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重要展示窗口,是大学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各种类型的社团拥有大量成员,在学校里有较大的影响力,得到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各类社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社团结构不合理

首先,社团类型构成不合理。兴趣爱好类社团,几乎占到了社团总数的一半;科技创新类社团次之;而政治理论学习类、社会服务类社团数量不足。

其次,社团成员构成不合理。不论是本科生社团还是研究生社团,均呈现出一年级学生踊跃参加,二年级学生大量退出,三、四年级以上参加者寥寥的情况。表1、表2是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学生社团成员的年级分布情况。

表1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学生社团成员年级分布表(本科生)

*所占比例指航海学院某年级参与社团学生数除以航海学院本科生各社团成员总数。

表2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学生社团成员年级分布表(研究生)

*所占比例指航海学院某年级参与社团学生数除以航海学院研究生各社团成员总数。

再次,各社团发展水平不平衡。有些社团规模较大、会员众多,自身建设完善,在校内外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最有名的如北大山鹰社;然而众多的社团却存在种种的问题和困难,如内部建设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社团制度和文化,缺乏吸引力和持续性。

(二)干部队伍建设落后

社团干部队伍建设薄弱,干部素质良莠不齐。很多干部只是考虑自己任期内的社团发展,轻视新老干部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新的社团干部上任后,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而是从头再来。一些本来十分活跃的学生社团,经过几年以后就销声匿迹了。社团的思想、精神、风格不能传承下去,一代代的社团人都是在“原地踏步”,无法形成优秀社团文化的积累和沉淀。

另外,一些社团干部的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对社团发展放任自流。还有一些社团干部的动机不纯,没有在班里当上“干部”,便想通过做社团干部的方式为自己“镀金”,获得入党、评优的“好处”,满足自己的“欲望”。

(三)社团发展缺乏制度规范

学生社团一般是学生自发建立的,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学生拉起一面大旗,就可以成立社团,在校园里招募成员。整个社团没有明确的章程,缺乏长期的规划,随着几位热心学生的毕业,整个社团也就不存在了。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的思路

(一)明确社团性质,发挥自身优势

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因此社团活动首先要符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审美水平。其次,社团活动不应过分强调娱乐,而应发挥自身优势,起到引领校园文化的作用。再次,社团干部要把社员放在“主人翁”的地位,尽可能地开展一些高水平的、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二)加强社团内部组织制度建设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学生社团要蓬勃发展,最关键的还是社团内部的建设。社团必须有自己的章程,明确社团的名称、性质、宗旨,明确干部和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社团领导机构、负责人的产生、选举办法,明确社团重大事情的决策流程。社团要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各项管理制度。社团要重视人员的学习,使成员素质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团健康发展。

(三)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一方面,学生社团应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社团又必须在党和团的领导下开展各项活动。工作独立性作为学生社团的一个特点,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使他们具有一种主人翁意识,从根本上促进社团的发展。因此,高校党团组织应在确保社团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同时,对学生社团进行必要的指导。

专业教师指导是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成功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虽然有很高的兴趣和热情,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使得活动水平无法提高,兴趣和热情难以持续。因此,应根据各社团的特点,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安排各领域的专业教师给社团以指导,促进社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在社团工作中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在社团工作中加大创新力度,不仅是社团工作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主题中的应有之义。

(五)加强社团从社会获得资金赞助的能力

目前,学生社团主要依赖学校的赞助和社员的集资维持运转,从外部获得的资金很少。2014年4月西北工业大学进行的调查表明,82%的社团在过去的一年中从未得到过任何社会组织(含商业组织和非商业组织)的赞助。在一些重点大学,社团尚能从学校获得一些赞助;而在众多民办大学,社团从学校得到的赞助十分有限。

因此,社团应走出“象牙塔”,积极与社会组织(包括企业)联系,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智力优势,为社会服务,同时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样,不仅有利于社团做大做强,也发挥了大学在传播知识、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课堂,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紧抓住新时期学生社团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学生社团就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为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 参 考 文 献 ]

[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Z].2005.

[2] 王珩.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35-39.

[3] 李彦鑫.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135-138.

[4] 洪文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社团作用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9(2):65-68.

篇5:高校体育社团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社团是学生自主选择组成的组织,具有自发性,是一种利于学生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成为了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生活非常丰富,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田径等,虽然是一种松散的组织,但学生参与到其中有很高的积极性,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并确保良好的精神状态。高校体育社团具有自愿性质,为高校的重要组织形式。高校体育社团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文化的重要途径,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要求,对于推动体育文化生活有很现实的意义。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主要有提高身体素质、提升道德水平、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等。

(1)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育社团作为支撑,而体育活动是基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额同时,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体育活动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积极性提高,锻炼的意识也会不断的增强。

(2)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在不同的环境观念中,学生的运动技能需要体育活动为支撑,在体育社团中,为学生的运动训练打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体育社团的活动,尽可能的为联系提供场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

(3)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功能是改善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心理逐渐成熟,养成豁达、勇敢、勇于提高等性格,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身的性格和优势,为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提供基础。

(4)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社团活动能促进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当前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保障,但可以的治疗很少见,体育活动在改善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体育社团是一种松散的组织集体,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具有协作团结的精神,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社团中的个体要具备互助、团结、文明的道德,才能融入其中,学生会不自觉的养成良好的道德。

(6)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育社团不仅仅是体育活动,还涉及到体育知识、体育精神、技战术、裁判法则等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完善其知识结构。

1.2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园智育、德育、美育等一同构建了高校文化群,涵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体育精神、体育竞技、体育历史等方面的文化,是学生文化培养的基础之一,具有时代的特点。在高校文化的建设中,并非只是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而是需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方向思考,体育文化必然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支撑。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主要有构建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等方面。

(1)体育意识:体育文化能为学生的体育意识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文化是一种指引,学生受其影响,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公平竞争、团队协作、集体荣誉、健体健美、技战术等,是维持学生良好状态的基础支撑。体育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水平等,作为现代化体育精神的一种构成,其作用不言而喻。

(2)体育精神:体育精神代表着公平、健康等积极元素,良好的体育精神是培养人才的必须,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中,要经受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培养学生公正、诚实的道德,体育精神无疑可以起到促进作用。高校体育团体活动需要体育精神加以规范,才能确保各个成员在公平、公正、诚实的环境中竞赛、锻炼。

(3)丰富学生的文化:高校教育不仅仅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术文化建设,而是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例如丰富学生的文化。体育文化是全球性的,具备正面积极的意义,体育文化能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我国高校学生的文化生活受外部的影响非常大,因而要寻求正面、积极的方式来进行引导,而体育文化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能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

2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之间的关联

2.1体育社团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社团的形式丰富多样,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体育社团成了学校社团建设的重要力量,以灵活多变的手段与组织形式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给校园文化注入了创新的动力。体育文化的建设要以体育活动为基础,而体育社团是将各种体育互动爱好者集结在一起,提供了体育活动的环境,因为体育社团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2.2体育社团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进

高校体育文化的管理具有松散性,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也是松散性的,体育社团的建设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内容丰富多彩,社区的项目特色鲜明,体育社团作为体育文化的载体,在发挥对体育文化的宏观引导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需要规范化、制度化、有据可依,体育社团的活动促进了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改进,使之朝健康化、规范化、制度化等方向发展。

2.3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

体育文化的提升,需要以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为载体。只有学生有积极性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才能接触到体育文化,体育社团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形式,具备自主性、个性等特点,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体育文化,并收到影响,继而产生一系列的良性反应。体育社团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作为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为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2.4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相互促进

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体育社团为体育活动提供了基础,为学生接触体育文化的各个层面做出铺垫;而体育文化的吸引力使学生更加热衷于体育社团活动,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完善其组织架构。如瑜伽体育社团的组建,为学生们认识新的体育文化形式提供了窗口,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之外的元素;而瑜伽具有印度文化色彩,其中的健美健康、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能吸引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社团中去。体育社团的组织形式、社团内容都是很大的焦点,学生参与进来后,能认识到其中的文化精髓,而体育文化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体育社团,相辅相成。

3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建设和谐互动的策略

3.1稳定社团发展

高校体育社团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多样,主要是基于不同的运动形式,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瑜伽、田径等,以这些运动形式为载体的活动,成立了不同的体育社团,而体育社团的精神都是一致的,即具备公平竞争的原则、团队协作的精神等,只有维护好社团的稳定发展,才能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体育社团,则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将被虚弱;而缺乏体育文化建设的体育社团,也难以维持可持续性的发展,二者的依存关系非常强,稳定社团的发展,成为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操作。

3.2鼓励特色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建设

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规模庞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非常强大,特色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涌现,高校体育社团或体育文化不能以统一的方式进行管理或倡导,而是要尊重特色体育社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选择。鼓励特色体育社团与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能为二者的建设与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校园体育创新,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此外,特色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建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学生的精神追求。

3.3建设校园体育社团多元化的发展途径

我国高校校园的体育活动的形式非常多样,多元化的体育社团形式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的趋势,并逐渐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引领着我国高校建设向着更高的质量和水平发展。多元化的体育社团发展途径,展现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能够加强校园与社会的联系,为大学生培养个性、拓展发散性的思维等做出突出的贡献。建设校园体育社团的多元化发展途径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其一,允许多种形式的社团的建立,学校管理层尽量不要干涉,除非校园体育社团出现了负面的价值观或组织形式;其二,鼓励各种多元化的尝试,体育本身就具有包含性,这与体育文化精神是密切相关的,能促进体育向更高、更优质的方向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尝试和创新,这也是体育的生命力所在,不能固守某一种形式或体育文化,鼓励体育创新,能同时促进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的建设,利于改善高校体育建设;其三,更新体育社团的组建和管理形式,虽然体育社团是松散的自主建立的组织,但学校可以加以引导,增强各国大学生的体育社团的交流,引进各种先进的体育形式,为体育文化的丰富和进步做出贡献。

3.4体育社团制度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

我国高校的体育社团建设受国外高校的影响非常大,如足球、篮球、瑜伽等组织形式,但是要建立符合国情的体育文化,促进体育社团的建设,就必须注重本国的文化。体育是我国精神面貌的一种反映,因而要进行体育社团制度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创新,走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要培养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就探索适合自身的道路,体育建设尤其如此,如武术作为我国的精髓文化,但在高校校园中相关的课程、场地、环境建设都比较欠缺,因而要针对性的研究符合国家文化的体育活动,促进社团的建设和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贡献。

4结语

篇6: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宋琳奇1 张琳2田晓曦3

摘要: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适应性差等的特点,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对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组织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建设意见。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教育管理

1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1.1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

由于偏远地区的经济落后,教育条件较差,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的学习基础较内地学生而言比较薄弱,自助学习能力较差,同时由于语言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听课效果也十分不佳,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困难。

1.2民族信仰强烈,存在小群体性

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高校中的汉族学生有着信仰、文化的区别较难融合,因此他们同一个民族的学生在学校中就会形成特殊的小团体,如果不妥善管理这些小团体,就严重影响到民族之前差异的融合,不利于校园的安定团结。

1.3融入适应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弱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生活环境发生明显变化,饮食、作息习惯差异较大,使他们融入宿舍、班级的集体生活形成一定障碍;同时,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差,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不畅;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导致学习成绩不不理想,以上的诸多因素都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内地大学生活不理想,他们的心理承受内力较弱,不少学生会不自觉地滋生出自卑、嫉妒、逃避、倦怠、不满甚至抵触情绪。

2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内地高校生活 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难以融入内地高校生活,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长更加给校园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

通过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提高自身汉语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快融入内地高校学生群体的脚步。

2.2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及兴趣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汉语应用能力较差,因此进入内地高校后明显感到学习吃力,进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通过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将社团活动及社团成员的合作相处作为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及兴趣的有效途径,使其在活动中展现自身的优点,在合作中体会友情的可贵,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与进步。

2.3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宗教信仰强烈,再加之国际大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产生偏颇,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发展,更会形成不稳定因素对学校及社会造成影响。

通过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利用他们的小群体性,将其聚集在学生社团中去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维系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3高数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数量不足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情况的敏感性,许多高校为了避免出现学生借社团名义聚集举行不合理的活动,危害到校园及社会的安全稳定,不支持成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或者十分限制其数量,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建设受到阻碍。

3.2管理不严格

许多高校虽然支持建设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但是并没有配备具有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经验的指导教师,社团基本上由负责学生进行活动安排,管理不严格也没有系统性,这样就容易使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在高校中形成不稳定因素,失去它原有的建设目的。

3.3活动质量不理想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因此其社团活动的开展务必要考虑到民族特色、民族交流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等多方面,这样必须由具有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经验并认真研究思想教育的老师进行活动的策划及严格把关,而许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活动多由社团成员商定而成,多以娱乐性为主,活动质量十分不理想,达不到社团建立的初衷。

4高数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建设研究 4.1指导教师的选用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及不稳定性,建立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必须对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筛选。该类社团的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热情,更需要具有管理少数民族学生的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

4.2社团成员的筛选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放性及宣传影响要求每一个社团成员要有健康积极的态度,对社团集体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要保证有优秀的内地学生加入到社团中,引领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活动。因此在筛选社团成员时,一定要严格考虑成员的思想状况,保证社团发展的健康及稳定性。

4.3社团活动的开展

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承担着加快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内地高校生活、提高其学习能力以及思想教育等重要作用,因此社团活动的开展要具有针对性的正能量促进作用,比如民族交流活动、内地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互教语言等活动,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收获汉语应用能力的学习更加收获其他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内地学生的珍贵友情,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

4.4社团成员的考核 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社团是为了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形成健康的思想品质,因此对社团成员的考核不仅要对活动开展的准备、组织等工作进行考核,更要对社团成员的学习成绩以及思想品质进行考核,给予综合性的评价。

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甚至关系到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因此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工作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学生社团,使少数民族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为社会,为家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莹.试论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建设的必要性[J].学校管理,2013(02);

篇7:高校社团建设思路

【摘 要】学生艺术社团是在学校有关组织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艺术团体。艺术社团通过学生自发自主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有效展现大学生的形象和风采,从而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中坚力量,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和拓展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强化高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高校 艺术社团 社团建设

一、艺术社团的作用

艺术社团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高了学生素质能力,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艺术社团的迅速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艺术社团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艺术社团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自发的人群聚合。在课余时间,学生加入各种艺术社团是基于兴趣爱好的选择。在社团中,通过与自己兴趣相似相近的同学的沟通交流,可以加强自己对兴趣的认识。同时,在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耦合性的组织中,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阶层的同学都是在基于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行为模式中进行交流互动,使到每一个社团学生在彼此的交往中受益,加快社会化过程。

2.艺术社团完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因为中小学阶段对应试教育的强调,艺术教育长期被边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中人文艺术成分要素比较缺乏。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由于师资、资源、课时的不足,不能够充分满足广大同学学习艺术、理解艺术的需求。艺术社团的存在和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同学学习艺术、热爱艺术,缓解艺术教育不足的这一缺憾。

3.艺术社团丰富了大学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校园范围内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传承。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显化、传承及演变的重要载体和表征。据不完全统计,在不计算其它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文艺表演的前提下,艺术文化活动也已经占整个校园文化活动数目的35.7%以上。可见,艺术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和重要的地位。

二、艺术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管理模式、归属关系比较复杂,社团创立结束比较随意。学生艺术社团依照管理模式的不同,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校共青团组织直接指导和管理的“半官方”社团,如校、院艺术团,管乐队,合唱团等;另一类是自主性较强,归属社团联合会管理或不进行登记的“纯民间”社团,如美术社、绘画协会、摄影协会等。因赛(比赛)设队,因庆(庆祝活动)设团的现象比较普遍。十几个人的小社团、只存在一两年的短期社团司空见惯。

2.各项资源十分缺乏,尤其是经费、专业指导教师、训练场地都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的缺口。以艺术社团的专业指导教师为例,资源充裕、领导重视的高校一般由团委或艺术教育教研室,聘请或指派校内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定期进行训练;而资源紧缺的高校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摸索、或寻找临时的指导老师、或基本上就不做专业性训练。长期缺乏专业性指导和训练的直接结果就是社团的专业技能水平无法提高。但是,不少学生加入社团的目的,并不是自身兴趣爱好,而是以学习提高技能和自我展示。因此,专业性的下降,会造成成员对社团的认可度和向心力不断削弱,会造成许多社团不同程度地出现“招新时雷声大,活动时雨点小”的现象。

3.社团人员、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作为学生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的群众组织,社团对其成员缺乏基本的约束力,“体制结构比较松散。入会手续简单,退出社团自由;其组织形式、社团成员、活动主题等都容易变动。”参与社团的成员随意加入、随意退出的情况普遍存在。据调查,不参加所在社团活动的学生比例,在加入社团3个月后达到26.7%,7个月后达到85.2%。而导致这一现状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

(1)社团活动较少;

(2)学不到想学的东西;

(3)领导层管理混乱。人员的随意变动,又加剧了参加社团活动的那部分成员的思想波动,从而形成人员加速流失的恶性循环。 三、艺术社团发展问题的成因

普通高校中的艺术社团发展面临很多的挑战,这既有社团内部管理水平的问题,也有学校、学生对艺术社团的一些倾向性的态度。

1.社团内部管理水平较低。社团是学生自发参加、自我管理的松散组织,涉及的管理部门、社团内部事务和管理关系比一般的组织更为复杂。同时,参与社团的学生较多的是抱着兴趣爱好、学习锻炼的目的而来,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成员比较缺乏。这就使得很多的社团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内部管理水平低下的情况。

2.学校对艺术社团认识不到位,对社团配套资源冷热不均。在某些学校的领导看来,艺术社团的作用仅仅是唱唱歌、跳跳舞,搞点文艺演出,最多就是参加上级组织的艺术比赛,为校争光。管理者认识上的不全面,给艺术类社团的广泛发展带来障碍。经常参加艺术展演、比赛的艺术社团配置的资源相对充足,在训练场地、指导教师、经费上给予特别的倾斜,甚至其成员还享受与团委学生干部一样的“政治待遇”。而没有展演比赛任务的社团所需的经费、场地、师资等资源就只能够靠自己通过搞活动、拉赞助来进行解决。这也是很多社团把搞活动作为社团生存的第一要务的主要原因。

3.学生兴趣爱好的多元化、现实化。伴随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日趋多元化,这对学生参加社团时的选择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计算机协会、环保协会、会计学社、爱心社等新兴社团日益受到学生的关注。艺术社团占社团总数的比例在下降,参与艺术社团的学生比例也在不断减少。

四、支持艺术社团发展的对策

1.学校领导层要对艺术教育和艺术社团要更新认识。艺术教育的深入进行与艺术社团的广泛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艺术社团,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更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美国知名高校无不把艺术教育和艺术社团作为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维斯特就曾发表演说《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并重》,阐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以此着重指出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不可分的结论。

2.学校要“舍得”为艺术教育和艺术社团投入。明确艺术教育和艺术社团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相应地就要加大投入和支持。以MIT为例,该校共建有6个音乐教室、8间单人琴房和3个音乐练习室,全部配有钢琴。在没有课的时间里,全部可以通过事先预定用作排练室。这就在硬件设施上保证了艺术教育和艺术社团的顺利发展。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倾斜性地对部分具有一定实力,发展较好的艺术社团进行经费支持,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解决部分社团“有力没处使,有戏没处演”的尴尬现状。

篇8:高校社团建设思路

1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终端的全民普及, 高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广泛受到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互联网+给高校的学习、社交、生活和社会实践都带去了新空间, 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捷、创造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回应方式发生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拇指社交”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社交方式。虚拟空间的社交关系强化, 而现实世界的社交关系弱化。因此使得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和吸引力正在进一步削弱。与之相对的是网络直播平台、虚拟空间聚会等互联网活动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的主要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观教育属性也进一步弱化, 传统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正在渐渐荒芜。多年以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大学精神教育的重要课堂, 移动互联网在带来校园信息分享和社交生活方便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削弱着传统校园文化传播广度和深度。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进一步普及, 庞杂的信息、诸多的内容分享、无良媒体的标题炒作赛, 由于自媒体和社交网络系统新闻把关人的相对缺失, 杂糅的信息充斥着大学校园。使得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有进一步抬头趋势, 也使得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功利性。

2 互联网+思维对于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早已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也是创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主阵地,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桥头堡。在互联网+时代, 作为高校学生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 高校社团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主要课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载体, 更成为开展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形式。

从当下的情况来看, 高校校园社团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1) 高校社团活动的广度不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社团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相交过去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参与者和组织者的互动性有待加强。 (2) 高校是社团活动的社会性联系度。大多活动思维停留在高校校园内一年一年的简单重复, 有闭门造车之嫌。 (3) 高校社团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多数高校社团指导老师从机制到队伍本身都不健全。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深度。

3 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思路的变革

丰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要从“移动互联网+”的深刻内涵中汲取养分, 为校园社团文化整体建设创造良好氛围。加强高校整体上互联网+内容建设与高校社团建设的对接, 以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社团建设的思路, 拓宽高校社团的建设的宣传和育人渠道, 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主要任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社团建设, 必须考虑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效益的相互统一、社团活动内容和载体的相互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和活动趣味性的相辅相成。思路的变革重点体现在:

3.1 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认同”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分享和互动, 而传统的校园价值教育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的思维模式。表现为类似“我讲你听, 我打你通, 我说你做”的因应风格。但实质上, 价值教育包含价值的理性认知、价值情感认同、价值信仰形成和价值行为实践在内的系统教育工程, 而高校的价值教育更需要在价值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价值态度, 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而当互联网+社团已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时, 就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在载体的形式和所载内容方面要执行扁平管理和内容互动。在社团活动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想学生之所想;在意见出现分歧时, 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在立场问题上, 又要坚持不动摇。

3.2“品牌化”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 当下高校也是“万众创新”的重点地带。高校社团的多养样伴随创业新的出现, 各个社团在文化生活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站社团管理者的角度, 这样自生自灭的创新性是远远不够的, 一定要在社团活动的创新的中体现品牌化的思维。品牌不仅能树立社团形象、扩大社团知名度和加强社团凝聚力, 实际上一个社团组织的创新品牌所蕴涵示范效应和聚合效应更为明显。有品牌的创新才真正意义上的继往开来, 才能真正称得上继承传统。

3.3 精细分类中的整合思维

在社团活动的一般思路中, 高校社团组织者一般把学生社团分成的学术类、专业类、实践类、娱乐类四类。而互联网+的重要思维是整合, 通过调研分析可以找到不同社团的活动结合融合点和不同种类社团发展的切合点。通过自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工具等大学生习惯的网络工具, 拓展社团活动的广度, 社团间依托互联网+进行相互的联合, 以扩大资源的使用范围, 拓宽活动的表达方式。

摘要:本文从互联网+思维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学生信息接收习惯和活动参与方式的习惯入手, 阐述高校社团建设思路需要从内容载体、宣传方式、对接教学、创新规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路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安英, 樊习英.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03) .

上一篇: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总结下一篇: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