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探讨论文

2022-04-27

摘要:城市农贸市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该文通过分析困扰当前城市农贸市场建设和布局的主要问题,研究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趋势,以目标为导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出城市农贸市场的布局原则、建设标准和布局方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探讨论文 篇1:

立足本职 发挥优势 践行使命

1月15日下午,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预备会议后,举行了代表优秀议案建议表彰暨履职经验交流大会,两件代表优秀议案、20件代表优秀建议受到表彰,温州代表团的杨作军代表、湖州代表团的楼黎静代表、舟山代表团的夏永祥代表交流履职经验。他们推心置腹的交流发言,进一步激发了代表们的履职热情。

我是来自温州国有企业的人大代表,虽然拥有多个职务和头衔,但我始终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最为自豪。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本职,发挥优势,以自身特色践行代表使命。

优先执行代表职务,工作虽忙也要参加代表活动

作为温州市现代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同时兼任上市公司浙江东日、东方学院等多家单位主要负责人,我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但我深知,充分履行代表职责,是宪法和法律对人大代表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我十分注意处理好本职与代表履职之间的关系,优先执行代表职务。主要做好三点:一是提前准备,及早谋划工作;二是见缝插针,做好时间预留和工作调整;三是搞好结合,比如协助人大就本集团所涉及的现代服务业开展代表视察调研等活动。

4年来,我一次不落地参加了人大组织的代表视察、调研和联系人民群众等集体活动,总计超过30多次。先后就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交通网络建设、城市治堵、民办教育发展等提出意见建议,被有关部门吸收采纳。此外,多次以人大代表身份参加温州电视问政节目,分别就交通秩序优化和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问题,与群众及有关部门交流、探讨。

发挥本职岗位优势,要求虽高也要提好代表建议

依法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人大代表发挥作用十分重要的途径。代表提出建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一份高质量的代表建议,不仅要作大量深入的调研和分析,还要对存在的问题做出科学客观的研判,更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其实是一项很高的要求,需要代表下深功夫。我主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根据长期的积累和思考,就普遍性和共性问题依法提出代表建议,做到切实可行。

近年来,我先后就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外贸企业经营环境打造、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温州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等工作领衔提出了12件建议,目前都得到了较好的办理落实。比如,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聚焦这项改革对国企成本管控、费用缴纳、信访维稳等方面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提出了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事业编制富余人员养老金企业化管理的建议。之后,在省人社厅的重视和支持下,按照建议办理答复的精神,在我们集团推行统一口径的配套社保政策,层层分类施行,为国家每年节约人力成本约400万元,也为国有企业事业编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新路。

践行服务群众宗旨,难度虽大也要为民办事

国有企业是公共利益的服务者和贡献者。我始终重视把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改善民生福祉结合起来,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近年來,我结合工作,每年到所属单位和有关社区调研,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对接民生事项。比如,针对温州城区一些新建住宅区和郊区居民买菜难的问题,我利用岗位优势,多次与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对接,作了大量协调沟通,有效推动“平价菜进社区”工程的实施。目前,这项工作已列入温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服务网点已拓展到了200多个,极大便利了社区居民生活。再比如,由于温州的农贸市场普遍存在档次低、秩序乱等问题,我多次到一线调研,协调会同有关单位,强力推进市属国有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实施市场网格化管理,完善物流、食品安全等体系建设。在选择若干农贸市场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初步实现农贸4.0经营模式,构建了农贸O2O新零售产业链。目前,温州市区6家农贸市场已完成提升改造,居民的买菜环境大大改善,受到了市民的普遍赞誉。

这些都是我4年代表履职生涯的点滴和体会。人大代表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我会继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浙江人大铁军”,为我省的民主法制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杨作军

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探讨论文 篇2:

城市农贸市场规划布局探讨

摘 要:城市农贸市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该文通过分析困扰当前城市农贸市场建设和布局的主要问题,研究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趋势,以目标为导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出城市农贸市场的布局原则、建设标准和布局方式。

关键词:农贸市场 发展趋势 规划布局

城市农贸市场是指为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按照相關管理规定建设的、具有固定经营场所或设施的,经营农副产品(蔬菜、水产品、粮油、肉禽蛋、果品)、生鲜的比重不低于90%的集中公开交易场所,农贸市场为城市居民购买农产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该文从规划设计角度入手,探讨城市农贸市场在整体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国内外城市农贸市场发展的趋势,提出未来与城市发展目标及空间支撑条件相适应的城市农贸市场发展模式及策略,对城市农贸市场的布局提供了建议。

1 存在问题

1.1 建设处于自发状态

目前许多城市由于缺乏针对农贸市场建设的相关规定和规划指导,农贸市场发展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的无序状态。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在宏观控制方面的力度不够,加上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相关单位产生利益上的矛盾,难以协调,以致部分农贸市场之间发生不合理竞争,浪费资源。这表现在市场布局过近、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等。

1.2 设施简陋,经营环境差

许多农贸市场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风貌,主要表现在垃圾固体废弃物、污水和噪声污染三方面。有独立经营场所的农贸市场的环境问题相对较小,但是马路市场和早市则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比如集中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专用的污水管道以及水电等设施,造成商贩随意倾倒垃圾和处理污染物,这不仅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增加了环卫工作的负担,而且严重干扰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1.3 占道经营,影响交通

缺乏固定的经营场所,许多农贸市场往往占据道路两侧经营,这就对城市交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马路市场和早市,一般沿路边摆设摊位,沿城市次干路、支路两侧,而且一般分布在集中居住区内,再加上部分个体商户自身素质的原因,不服从管理,占据路面经营,且购买者随意停车,特别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使得道路不堪重负,经常会出现一整条道路堵塞的现象。

2 发展趋势

城市农贸市场属于城市社区商业的范畴,从目前来看,社区商业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最快的商业模式。因此农贸市场首先要符合社区商业发展的特征和需要,服从向社区商业转型的要求。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强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建设原则。

从国际上农贸市场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可以发现,农贸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贸市场在经营环境、配套设施、农副产品加工程度等方面在不断地进步,如此以来,未来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特征与生鲜超市的模式也越来越接近。从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及农贸市场自身发展的需求来看,都要求未来农贸市场的发展实现转型和升级,其最终的发展模式将会成为集采购、配货、定价于一体的连锁超市的形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重要变革。

现阶段我们国内城市农贸市场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在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遇到过,而他们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也基本上都是将农贸市场改造成超市經营。因此,通过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我们国内城市农贸市场的发展方向也必将会是实现超市化经营。

3 规划布局

3.1 布局原则

农贸市场的规划布局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城市的管理政策和相关规划为依据。合理确定城市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规模容量,尽可能方便广大居民消费。一般情况下,城市农贸市场应距相对集中的居住区的最远距离一般不宜超过1 000 m,要符合城市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市政管理等相关规定,与城市新区建设、棚户区改造、社区商业建设相结合。

3.2 布局标准

3.2.1 建筑形式

城市农贸市场按照建设的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类。

(1)独立型农贸市场,是指有独立的建设用地,经营场所设置在室内的农贸市场。

(2)合建型农贸市场,是指与其他功能类型的建筑(不包括住宅建筑以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结合而建的室内农贸市场。

(3)大棚式农贸市场,是指具有独立的建设用地,但其建筑形式以棚顶覆盖,四周无围护设施的简易农贸市场。

市区、镇(街道)的农贸市场新建、改造应采用独立式室内农贸市场或连体式室内农贸市场的建筑形式。

3.2.2 建设标准

城市市区的农贸市场宜按照500~1 000 m左右的服务半径设置1个,服务人口一般为2万人,建筑营业面积不少于2 000 m2。建筑营业面积按150~200 m2/千人设置,每个市场建筑营业面积不少于1 500 m2。物业管理用房应不少于建筑面积的5%。

3.2.3 停车标准

城市市区的农贸市场,应设置不少于建筑面积40%的停车场。农贸市场应按照每200 m2建筑面积配备1个机动车停车位、16个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标准配置停车场。

农贸市场机动车停车形式可采用路边(支路)临时停车、地面集中停车、地下车库、立体车库等方式,非机动车的停放方式宜采用地面停车。

3.3 布局方式

农贸市场的布局模式要根据其现状区位、建筑风貌特点、配套设施情况、经营状况,与相关指标相比较来确定。在农贸市场的规模、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以及配建车位数等规划指标的确定上,要根据农贸市场所服务的周边居民的公众意愿,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合理制定。

城市农贸市场建设一般根据区位、现状建设质量和建筑风貌的不同宜采用新建、改造、淘汰3种模式。

新建市场,即在规划确定的选址用地上进行建设,以独立建设为主,可采用超市化的经营方式。在城市新区内建设农贸市场一般多为新建。在市区内原则上不应再新建小型的农贸市场,但可结合超市、便利店设置。在城市新区内高档居住区及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内新建农贸市场应采用净菜超市形式为主。

改造、扩建市场,建成年代较近且建筑质量较好,与规划选址的目标和原则一致,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设施配置和改善外部环境,改造措施应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对有固定经营场所但形象不佳的农贸市场采用改造提升、设施修缮和维护等改造模式;(2)远期内对规模小、没有发展空间的农贸市场予以迁建,而尚有扩展空间的农贸市场加以扩建以满足需求;(3)迁建的农贸市场的选址不宜离现址太远,以利于市场的整体搬迁、方便周边居民使用。

淘汰市场,即市场规模偏小、网点布局不合理、建筑质量差,严重影响城市交通、阻塞交通、干扰居民生活的路边市场和摊位要严格予以取缔。

4 结语

城市农贸市场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分期实施的原则,结合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合理确定农贸市场的数量、规模和建设标准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政策研究,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政府性支持文件和管理法则,加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市场的提质、改造顺利开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市场体系建设中,鼓励具有现代化运作理念的企业进入生鲜农产品交易市场,且各部门加大舆论宣传,营造生鲜农产品消费理念及方式朝着高质、环保、健康、文化方向转变,从而保障城市农贸市场的建设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向睿.成都市农贸市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2] 冉磊,张旭.浅谈农贸市场规划的原则——以保定市农贸市场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8):37-40.

[3] 宁东明.连锁经营中的物流体系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4):32-33.

作者:李涛

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探讨论文 篇3:

城市健康导向下的菜市场综合效能提升设计

 [摘要]  菜市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与商业空间,不仅关系市民餐食基础,亦是城市公共交流空间与营生场所。本文基于对菜市场的空间环境、运营管理模式、人群特性及平疫转换的需求进行分析,利用软件模拟的方法厘清建筑形态与空间性能的关系,从通风、采光、节能和模数化体系构建几方面探讨菜市场空间的综合性能提升路径,提供一种以绿色建筑技术融合数字化建造的建筑设计思路。

[关键词]  绿色建筑 数值模拟 菜市场 气候适应性

1 疫情常态化下的菜市场困境

伴随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这个健康城市环境的概念,以及新冠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让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空间的环境健康、使用效率及管理机制。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近4万个菜场,关联千万个家庭。菜市场不仅在电商的冲击下受到重创,疫情的爆发让人们重审菜市场的空间健康度,普遍存在的环境隐患使其在疫情发生后进一步失去客源,靠此维生的小商贩等弱势群体面临失业,城市社区也失去了一个市民交流的公共空间。

基于此,菜市场的设计应当基于空间健康度与空间使用效率两个方面展开来实现综合效能的提升。空间健康度方面,设计需要解决传统菜市场中的通风采光及排污等问题,满足环境健康的基本要求。而空间使用效率则侧重空间的功能折叠,不仅需要解决平疫转换的便利性,也需要提高菜市场的功能拓展弹性。

2 沥滘农贸市场改造的背景

本项目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沥滘村农贸市场。其为典型的高密度街区中的菜市场,占地约 4800㎡,高峰期每日服务周边社区的数万名居民。现状存在通风不畅、采光昏暗、地面积水等环境问题,附近的高架桥等环境因素加剧恶化了其空间健康度。同时其空间功能单一,空间闲置问题突出。为了提升建筑综合效能,设计从环境健康度切入,对该建筑进行气候适应性改造,同时,基于该市场的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方案从模块化入手,结合人群行为进行空间与功能的折叠转换。

3 健康导向下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操作

3.1 基于健康性的空间构架生成

空间性能测算:方案从建筑内部风环境切入,结合岭南气候特征,依照几种利于通风的空间原型,如冷巷、架空层、天井等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控制变量来测量单一通风途径下不同因素对通风性能的影响。随后将较为有利的空间形式置入建筑体量中进一步模拟效能,将多种空间形式叠加再数据比较,筛选出对改善通风性能较有利的方式并应用到方案当中(图1)。

多维性能叠加:方案将空间构架形态与场地相适应进一步调整。首先,方案按照12m*12m的尺寸对场地进行模数化的划分,确定建筑的基本模块尺寸;其次,按照模数化方格网置入档口模块,根据风环境测算与评估结果加入烟囱模块,改善建筑的通风采光;随后,在原本的模块平面中生成中心庭院,增强上下层联通与空气的流通,并在建筑各个角落置入垂直阶梯模块。而二层为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利用灵活的模数网络规划不同时期的模块并按照网格分区放置,加入结构柱;最后屋顶由东南向西北逐级抬升,屋顶高差间隙设百叶窗以增强通风效果,并采用屋面光伏板集能,减少建筑能耗(图2)。

3.2 基于模塊化的建筑空间塑造

为了提升建设效率及空间使用弹性度,设计采用模数化构件进行搭建,通过不同的模块拓展其空间功能,延长空间使用时长,如部分空间在晚上转换为夜宵档,提高空间利用率并加快食材去化速度。同时,疫情期间模块可快速转化以应对防疫需求,如共享厨房转变为食品安全加工房等(图3)。

伞状主体结构:建筑主体结构为伞状结构模块,在疫情经济受到冲击的情形之下,具有低成本易建易拆的优势。空间体量需要调整时亦方便进行扩张或拆除。伞状结构可以单独支撑二层楼板,亦可竖向叠加,支撑楼面组成局部体系(图4)。

可移动模块化系统:建筑内部功能单元模块由可移动的底座和加装的功能块组成。底座抬升后可自由移动,上部的功能块根据需求定制,通过拼装车间和底座进行拼接,以实现摊位功能自由转换。为市场内部平面功能快速转换提供了弹性基础,进一步延长市场的使用时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4 结语  

菜市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与商业空间,它不仅关系市民日常餐食基础,也是不同人群的交流空间与营生场所。在疫情常态化的趋势下,绿色建筑技术叠加弹性的空间使用模式可塑造出健康的菜市场,使其能够能够重新承担起城市活力空间及物质补给的作用,同时也让各类市民得以积极、轻松而富有尊严的参与其中。沥滘农贸市场改造正是基于城市健康的导向,从通风、采光、节能和模数化体系构建几方面探讨菜市场空间的综合性能提升,提供了一种以绿色建筑技术融合数字化建造的建筑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 肖毅强. 亚热带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问题思考[J]. 世界建筑, 2016(6):4..

2. 林波荣, 李紫微. 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策略研究[J]. 南方建筑, 2013(3):5.

3. 罗素娜. "SARS"之后的农贸市场环境改造设计探索[J]. 南方建筑, 2006(2):2.

4. 蔚澜,李早. 健康环境设计下的室内菜市场自然通风与室内采光探索[J]. 建筑与文化, 2020(12):2..

5. 林瀚坤, 肖毅强. 基于再生设计的高密度都市区绿色策略研究[J]. 住区, 2020(3):7.

6. 李颖. 被动式绿色建筑设计的美学策略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

7. 李文婧. 面向自然通风的建筑绩效评价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作者:万丰登 肖晓苗 刘睿

上一篇:幼儿弹唱能力学前教育论文下一篇:内生平台建设激励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