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刑法教育探讨论文

2022-04-26

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硕士生培养方案目标定位对研究生培养工作具有导向意义、目标意义和操作指导意义。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硕士生培养方案目标定位是硕士生教学工作取得硕果的基本前提本文以深圳大学刑法学硕士生培养为视角,拟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进行初步探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市场经济刑法教育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市场经济刑法教育探讨论文 篇1:

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浅析

[摘要]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而承担此培养任务的中职学校,存在着重技能培养轻法制教育的现象,无论是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学校教师的配备,课程的设置,用人部门的信息反馈等都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若不有效解决,有可能成为阻碍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瓶颈之一。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法制教育 主要措施

温家宝同志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这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职业教育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而最大的诚信莫过于对法律的遵守。当前在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学校教师的配备,课程的设置,用人部门的信息反馈等都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若不有效解决,有可能成为阻碍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瓶颈之一。

一、中职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很突出,根据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统计,从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犯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向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确是一个重要方面。

1.法制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法制教育是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的内容之一,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则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中等职业人才的,要根据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同样对包容法律教育的全新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指导着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规范公民的行为。因此,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应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加强法制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职业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劳动者法律素质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国家的政治进步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样,对于人民的个体来说,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懂得社会运行规则,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也就是要学会用法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的权益。所以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就应该成为教育的首要工作,同时,这也是实施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

3.加强法制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应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活动存在弱点及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中,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4.加强法制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犯罪的可靠保障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制,是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通过对中职生的法制教育,使广大中职生知道什么是法,弄清什么行为违法、什么行为受法律保护,知法懂法。在此基础上,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二、当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法制教育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我国普法教育已进入第五个五年计划,但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还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把法制教育当作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法制教育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具体目标、计划安排。有的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认识不足,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片面追求法制教育的表面,满足于开几次大会,搞几次活动,举办几次讲座等,重形式轻内容,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2.法制教育的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法制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相应的机构和能开展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目前大多数中职校还没有法制教育机构,大多由德育课教师兼职,多数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缺乏法律专业培训。有的法制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法制意识不强,法制观念陈旧,法学知识贫乏,不能针对中职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和社会生活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直接影响法制教育的成效。同时,由于缺乏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总体研究和统一的评估检查具体标准,也影响法制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3.法制教育内容有偏颇,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有的法制教育在内容上没有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实际、与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思想状况的实际相联系,特别是对现实社会提出的许多新问题和中职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得不够,引不起中职生的兴趣;有的法制教育与社会实际情况反差较大,达不到法制教育的效果;有的主要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只注重法律条文的传授,而不注重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启蒙和培养如此等等。

4.法制教育方法陈旧、单一,形式缺乏新颖性、生动性。有的法制教育没有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特点,采取新颖、生动、直观、案例分析和通过参与性强、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法制教育方法,而是照本宣科,搞生硬的说教,在方法上多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没有形成系统的、形象的、直观的、立体的教育模式。

5.抵制社会环境消极影响的能力较差。社会生活的非法治化和庸俗低级趣味的文化制约法制教育的成效。一方面,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存在。另一方面,在一些社会传媒和文化市场中传播的暴力、色情、赌赙、毒品等不健康的东西,毒害青少年学生灵魂,诱导学生违法犯罪。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6.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格局尚未形成。 搞好法制教育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需要各部门、各阶层共同重视。但现实生活中,存在把责任只推向学校一方现象。

三、加强中职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措施

1.法制教育应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法制教育必须强化制度管理。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制度,使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序列,法律知识应该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健全法制教育机构和加强法制教育队伍的建设。要由校长或一名副校长亲自挂帅,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以法律课、德育课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其次,制定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编制目标体系。各中职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每个学期法制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及目标的总体法制教育规划。

2.构建法制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构建一个适于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首先,加大硬件投入。学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有助于推动和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系列化设施,包括多媒体、校园环境建设等。其次,加强软件建设。让学生在较高文化品味和优良的校风中接受现代法律的熏陶和传承。这就要求:一是做到依法治校。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形成一个法治的环境,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法制宣传教育。二是强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现有从事法制教育、但未经系统法律专业学习的教师,要通过培训、函授等形式接受法律教育,提高专业水平。

3.改革法制教育内容。中职校的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明确为:通过对现代法律的宣传讲解,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应该走出在法制教育内容上一直存在的重刑法轻民法、重法律规定轻法制观念的误区。要在学习领会具体法律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立法精神所指引下的维护法律的思想感情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4.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加大活动课程的比重。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制教育要达到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的要求,必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加大活动课程的比重,多让学生参与其中,做到寓教于乐、讲求实效。一是增设活动课程,丰富课堂教学,特别要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社会治安、学生违纪、青少年犯罪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剖析违法犯罪原因。同时,课堂教学还可结合讲座、报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多让学生参与,加强与实践的联系。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动。二是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建立法制教育的校内实践基地。“模拟法庭”是最常见、最有效、学生最有兴趣的实践活动。三是建立法制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我们学校曾组织学生庭审观摩,参观少管所,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维护交通秩序等,这些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头脑中的法律规范的理解,由学法、守法升华到用法、护法。四是组织学生积极收看中央和地方电视台举办的法制专题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等。

5.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教育评估是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据,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够确立正确的质量观,能够公正客观地评价教育的效果。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应该充分发挥监督指导的职能,把法律教育作为中职学校的常规工作纳入其检查考核的范围,制订评估细则,组织专项检查。法制教育评估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其一,对学校法制教育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估,包括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及落实情况,法制教育队伍建设、设施建设,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等。其二,对法律课教师的全面评估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法制教育情况的评估。其三,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估,从学生平时文明礼貌程度、仪表仪态是否符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违法违纪的情况及法律课考试成绩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其四,对学校与家长、社区的合作进行评估。

新时期,新阶段,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新时期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新情况新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要针对新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注重青少年的法律启蒙和法律常识教育,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守法习惯,从而长远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财经学校)

作者:杨文涛

市场经济刑法教育探讨论文 篇2: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刍议

摘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硕士生培养方案目标定位对研究生培养工作具有导向意义、目标意义和操作指导意义。科学合理、可行性强的硕士生培养方案目标定位是硕士生教学工作取得硕果的基本前提本文以深圳大学刑法学硕士生培养为视角,拟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目标定位 培养方案 比较研究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编制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厅函〔2008〕92号)有关精神,经研究,2009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75000人,其中国家计划386931人,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招生计划88069人。招生规模中,博士生60000人,硕士生415000人。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于培养创新型高学历人才的工作非常重视,就硕士研究生招生而言,2009年的招生人数比2008年增加了约5%。面对规模不断扩大的硕士研究生群体,如何完善各大高校现存的硕士研

究生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应然姿态与完善路径进行初步探究。

一、硕士生培养方案目标定位的意义

1、导向意义

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硕士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文件,为硕士生培养的方式和教学内容指明方向。以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如果我们把刑法学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在学术理论建设工作上,那么相对应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就会向理论钻研方面倾斜,其教学科目将主要集中在刑事法理论课程上,而刑事司法实践的操作与参与类课程就不会有很多,甚至根本没有;如果把刑法学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在从事司法实践、律师实务领域的工作上,相对应的硕士生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科目将主要集中在法律适用课程和司法实践(实习)课程上,而法学理论钻研和课题研发的内容就会大大减少。可见,两种截然不同的硕士生培养方案目标定位所指引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就存在天壤之别,因此,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对硕士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有着导向意义。

2、目标意义

这里的目标意义主要是针对硕士生导师和硕士生而言的,即导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如何完成实现老师的培养目标。以刑法学专业为例,如果我们把刑法学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为“学术型”,导师就会指导其硕士生向理论研究方向迈进,学生三年(两年半)的学习生活主要以阅读大量法学著作、撰写读书报告、创作学术论文、研发刑事法学课题为主,这样,去刑事司法实践部门或律师事务所工作实践的学习流程将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如果把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即从事司法实践、律师实务领域的工作上,导师要求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外,就会指导其硕士生向司法实践领域努力,如参加司法考试、到各地司法实践部门实践、去律师事务所实习等实务操作等,而相对减少阅读法学著作、创作学术论文、研发刑事法学课题的精力投入量。可见,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对硕士生导师和硕士生三年(两年半)的学习目标和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大的目标意义。

3、操作指导意义

这里的操作指导主要是针对硕士生教学课程的制定、学分学时的分配而言的。以刑法学专业为例,如果我们把刑法学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在学术理论建设工作上,硕士生三年(两年半)的学习课程将以刑法理论科学为主,理论课学时的分配也相对要长许多,如注重理论研究的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就将刑法学理论课程的学时制定为三个学期,三个学期结束后学生们马上就要进入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创作中去,这样两年半下来,这类学校的硕士生导师和硕士生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理论钻研和文献阅读中去,在法律实践部门实际操作的机会就会减少;如果把刑法学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在司法实践操作上,硕士生三年(两年半)的学习课程(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外)将以通过司法考试、学习律师技能、熟悉司法机关工作流程为主,在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上面分配的学时就相对缩减。如注重培养司法实用型人才的南京大学和深圳大学就将刑法理论学习的学时分配为两个学期,剩下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都以赴司法实践领域学习、掌握司法实务技能为主。可见,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对我们的硕士生教学计划起着重要的操作指导作用。

二、若干院校刑法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笔者对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的刑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各大高校间不同目标定位下的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有着本质区别,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也有所不同。

1、培养目标比较

(1)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科。“本学科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坚实、广博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具有独立从事法学研究、教学和法律实务能力的专门人才。要求具有坚实的刑法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全面的部门法知识和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有较强的从事科研以及司法实务工作的能力。”

(2)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本学科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熟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严谨科学学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刑法学专门人才。经过两年半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训练,是学生对本专业和基础理论只是达到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法律现状和科研动态,成为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和适应法律实务工作能力。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术性和应用价值。”

(3)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科。“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培养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扎实的法学、犯罪学、侦查学、犯罪改造和矫正与社会防卫学(预防犯罪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专业知识,热爱祖国,有健全体格,愿为社会主义刑事司法业务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胜任刑事司法领域中有关犯罪及其对策方面的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4)中山大学刑法学科。“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刑法学学科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掌握坚实的刑法学基础理论和应用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刑法学教学、刑事立法、刑事法律实务等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和司法实际工作的能力。”

(5)武汉大学刑法学科。“本学科旨在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作贡献。掌握坚实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刑法学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刑法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司法实际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刑法学外文专业文献。”

(6)清华大学刑法学科。“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国家民主法治建设需要,秉具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法律实务能力的法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刑法学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独立从事刑法学研究以及担任刑法教学、刑事立法、司法、律师工作和相关工作的能力。”

2、培养环节比较

从上述培养方案之培养目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各高校的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要求其刑法学硕士生具有坚实的刑法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全面的部门法知识和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这说明该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刑法学领域内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刑法学领域以外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语言技能,可见北京师范大学的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并不在单一地钻研刑法理论科学,而在于引导学生全面、多元化发展,旨在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而清华大

学刑法学硕士生的培养方案则将目标指向“具备独立从事刑法学研究以及担任刑法教学、刑事立法、司法、律师工作和相关工作的能力”,可见,清华大学的刑法学硕士生培养方案较北京师范大学而言更具针对性,但在上述“2、培养环节比较”一节中,我们可以从表格中发现清华大学的现行培养方案里没有明确规定“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我们可以从上述比较中发现,当前,研究生培养方案目标定位过于专注理论研究却忽略对实务技能的培养,且教学内容过于宽泛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分工专业化不断提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传统的硕士生培养方案中注入新的理念来完善现行的硕士生培养模式。

自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改革以来,特别是本科扩招继而研究生扩招,使得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也变得多样化,有的学生攻读硕士学位是为了逃避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沉重的就业压力,为以后能找份合适的工作“补充能量”,有的学生是因为对理论研究感兴趣,希望将来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或教学,因此,单一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就社会发展现状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适应目前市场经济需要,改变单一的“学术型”或“综合性”硕士生培养模式而为“学术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硕士生培养模式,而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制定之前提就在于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

1、学历层次的准确定位

长期以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了给国家输送从事学术理论研究工作的尖端人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走的都是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操作的“学术型”路线,这与当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才刚刚起步、市场经济建设初见雏形、理论研究型人才紧缺的基本国情是相适应的。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建设在开发本土资源、引进国外先进学术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们大量地引进了西方社会的先进人文思想和人权理念,就刑法学科而言,随着97刑法修正案及其他系列修正案的出台,我国在刑事法领域的理论体系建构已经获得了质的飞跃,从事刑事法理论研究工作的人力资源储备也相当充裕,较于理论研究工作之飞速发展而言,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水平却显得相对落后,远远无法跟上现今刑法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步伐,这与我国刑事司法实务部门中缺少具备较高刑事法理论水平的实务人员密切相关,而这种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许多高校在对刑法学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目标定位时对学历层次的准确定位不够,或者说传统的刑法硕士生学历层次定位已无法适应现今社会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刑法硕士生学历层次的定位重新考量。在理论研究资源相当充裕而司法实践人力资源储备相对匮乏的前提下,刑法学硕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应从传统的“学术型”路线向“应用型”路线转变。

2、现实性与发展性定位

现实性定位,指我们在制定硕士生培养方案目标定位时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所招收硕士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学术理论水平、学术兴趣爱好的发展程度、对自己毕业以后的人生规划和理想追求等等。教书育人,一方面要有教无类,另一方面更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和理念追求都有差异,有的适合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有的适合从事实践工作,因此,我们在制定硕士生培养方案目标定位时应当明确基本目标,在个培养计划上有所侧重;发展性定位,指在现实性定位基本实现的基础之上,对于适合并希望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硕士生,我们可以对其布置更多的学术理论课程和文献阅读任务,导师可以在课题研发、理论著作创作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发挥才能的机会;对于不适合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希望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践工作的硕士生,在基本必修课程完成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去实践部门实习,从而为其毕业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3、指导性与操作性定位

这里的指导性与操作性定位,主要指我们在制定硕士生培养方案目标定位时一方面要注重目标定位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更要考量在特定目标定位下制定出来的硕士生培养方案是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考量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和硕士生综合素质能否达到该目标定位的基本要求。制定方案的目的在于实施方案,如果不充分考虑本校师生的整体素质,贸然制定不合时宜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其效果将大打折扣。以刑法学硕士生培养方案为例,由于各大高校的刑法学教学综合实力和招生生源的整体素质都存在差异,我们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硕士生培养方案目标定位。

参考文献:

[1]陈学飞.传统与创新:法、英、德、美博士生培养模式演变趋势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O00.

[2]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擅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

[4]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N].中国教育报,1998-8-30.

作者:廖爱春

市场经济刑法教育探讨论文 篇3:

浅谈渎职罪刑罚完善

摘要:随着新刑法的实施,渎职罪刑事立法表现出来的不足越来越明显,突出地反映在渎职罪罪过形式有失妥当、“徇私”犯罪刑罚种类单一、渎职犯罪刑罚态度前后混乱。因此,渎职罪罪过形式明晰化、徇私犯罪刑罚种类多样化、罪刑处断协调化,是我国现行渎职罪刑事立法完善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渎职犯罪 刑罚 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客观存在,国家工作人员中一部分人经受不住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拜倒在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脚下,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犯罪现象不断发生。贪污腐败、渎职侵权现象在国家工作人员中蔓延和发展的现象,亟待商讨预防对策和惩治措施,尤其在刑事立法方面应当有所反映。

刑法做为惩治和预防犯罪的有力武器,在分则第九章专门规定了“渎职罪”,渎职罪罪名在分则中以专章的形式既有一般性规定,也有特殊性规定。这无疑对司法机关惩治犯罪,维护国家机关权威和严肃性,保障国家机关正常有序运转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会在发展,犯罪形势在改变,渎职犯罪呈现出高发的、不断的发展态势,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渎职罪仍然沿用宽容、温和的刑罚指导思想,已经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在立法上大都贯彻“从严治吏”的法治思想。“己不正,焉能正人。”我国刑事立法、司法严重缺乏从严治理渎职犯罪的措施。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如何完善渎职罪的立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呼吁立法部门应充分发挥立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大立法力度,通过立法,建立完善的刑罚手段来全面惩治和预防渎职犯罪。这就要求立法机关对刑法分则中渎职罪采取从严从重处罚的态度,对渎职犯罪增设剥夺政治权利刑,对故意型渎职犯罪加大刑罚幅度,对徇私舞弊型犯罪增设没收财产或罚金刑,使渎职犯罪人得到与其犯罪危害程度相当的刑事处罚,做到“罚当其罪”,以体现“严厉打击并从重处罚”的刑法原则。

综上所述,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渎职罪刑罚的立法完善,既是修改和完善刑法的需要,也是当前继续反腐倡廉的客观需要。

一、渎职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犯罪意图的主观恶性比其他职务犯罪更加严重

刑法规定的渎职犯罪主体是特殊犯罪主体即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已经明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条件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就职之前就对如何行使职务上的权力以及基于权力、地位而产生的职务行为后果、社会效应有着清楚的认知。普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同于一般工作人员,在国家机关中任高级职务的工作人员更是具有卓越才智的社会“精英”人物,与普通刑事犯罪主体,或者贪污贿赂罪主体相比较,其特殊性显而易见,即犯罪主体对犯罪后果具有更高程度的事前明知。高级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会带动甚至教唆下属效仿犯罪,职务级别越高其渎职犯罪的主观恶性越大。渎职犯罪的政治后果是腐蚀和破坏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降低人民对国家管理制度的信任度,逐步侵蚀国家政权合法性根基;渎职犯罪的伦理后果是违背了公平正义、爱岗敬业、勤劳奉献、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社会风气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意识地利用手中的权力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其主观上具有更深的恶性、更大的罪过,立法应采取“从严”“从重”的刑罚手段对其进行打击,不但符合罪刑相当原则,而且是保障司法严惩犯罪的有效措施。

二、渎职罪的罪过形式规定有失妥当,缺乏对渎职犯罪的明晰化

刑法分则中有两个条款将故意与过失同时加以规定不合理。一个是刑法第398条第1款,这是因为,一方面,刑法中故意与过失是两种不同的罪过形式,罪过形式不同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有差别,所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大小也不一样,一般而言,故意的责任比过失重。另一方面,不把故意与过失分别加以规定,对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设置相同的法定刑,不仅导致刑法理论上认识的混乱,而且导致司法实践中量刑的困难,从而不利于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另一个是刑法第397条第1款所规定之犯罪的罪过形式不明确。当有关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不容易区分时,法律应明文规定故意与过失,以区别相关犯罪。为此,完善渎职罪罪过形式,使之明晰化是当前刑事立法的重要任务。渎职罪既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由于罪过形式的不同,故意渎职罪与过失渎职罪具有不同的主观恶性与客观社会危害性,因此必须将作为区分渎职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之重要标志的故意与过失,分别明文加以规定。由此,一方面,应当将分别由故意与过失构成的泄露国家秘密罪分两款专门加以规定。另一方面,除泄露国家秘密犯罪之外,对于在罪过形式上易于混淆的其他渎职罪,也应当将其分别明文加以规定。

三、“徇私”类渎职犯罪的刑罚种类单一,缺乏对徇私犯罪内容的刑罚制裁手段

我国刑法规定的“徇私”类犯罪共有16个条文18个罪名,除了刑法第397条第2款和第168条将徇私舞弊规定为加重处罚的情节外,其他条文都将“徇私”规定为成立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刑法在第九章对“渎职罪”规定的相应刑罚只有有期徒刑和拘役两种自由刑,仅有两个罪规定了10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有任何附加刑。渎职犯罪人仅受到人身自由权惩罚,非法经济收益毫发无损,犯罪成本降低、收益增大,即使被发现受到刑法处罚也是“痛苦一阵子,幸福一辈子”,旁观者权衡利弊会更多地效仿勇敢的“以身试法”者。因此,刑法应对渎职犯罪在设置徒刑、拘役的同时,还应当增加使用财产刑和资格刑等附加刑。

四、刑法对职务犯罪的刑罚态度前后矛盾,应当统一明确为从重处罚的量刑原则

对渎职犯罪应当贯彻执行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适用法律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但是渎职犯罪性质恶劣、危害严重,还应该适用有针对性的特殊刑罚原则,经过1997年的刑法修订,已经在分则中明确体现出对贪污贿赂类职务犯罪刑罚应当从重的立法精神。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中对职务犯罪的刑罚除了有期徒刑、死刑,同时还有附加刑没收财产、罚金,表明刑法对牟利型职务犯罪的“从严从重”的严厉处罚态度。而刑法第九章对“渎职罪”规定的刑罚中轻刑占绝对比重,刑罚起点低、刑罚幅度宽缓、刑罚种类简单——主刑的有期徒刑、拘役。刑法对职务犯罪的规定集中在“贪污贿赂罪”和“渎职罪”两章,相邻两章对职务犯罪的刑罚态度却相去甚远,这不仅在法律文字上违反了逻辑学的同一律,而且在法律内容上制造了随意穿梭的漏洞——执法者更愿意选择对犯罪人有利的法律,而舍弃对国家利益有利的法律,从轻处罚避免发生错案,“宁右勿左”,最终受益者是实施职务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重罪从轻,轻罪从无,使渎职犯罪逐渐有恃无恐。

五、刑法对渎职犯罪的刑罚态度前后混乱,实际采取轻重不一、总体从轻的量刑原则

刑法在总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对渎职犯罪特殊的刑罚原则,但在分则的具体条款中对渎职罪表现出来的刑罚态度却前后矛盾。这种矛盾的刑罚态度表现在不同章节的渎职罪条款和与“渎职罪”共生的相关犯罪条款。刑法第238条的非法拘禁罪,第243条诬告陷害罪,第245条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等条款,这些法律条文明确主张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同样的犯罪,要求“从重处罚”的刑罚原则,体现了法律对渎职犯罪的严惩态度。但是,刑法在第九章“渎职罪”规定的各种具体渎职犯罪刑罚,却没有严格遵循这一立法原则,有的条款还恰恰相反,刑法对渎职犯罪规定的刑罚明显轻于同类型的非职务犯罪的刑罚。一类情况是对渎职犯罪与同类型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相同犯罪,其刑罚完全等同。如刑法第167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与刑法第406条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两个罪名犯罪构成基本相同,只是犯罪主体身份不同,但法律规定的刑罚却是完全相同的。另一类情况是对渎职犯罪与同类型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相同犯罪,其刑罚却更轻,促使我们思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在定罪量刑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如刑法第159条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第160条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与刑法第403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管理公司、证劵职权罪,不同身份犯罪主体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施犯罪,但法律规定的刑罚主刑都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渎职犯罪没有罚金刑,而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还有附加罚金刑。同样,刑法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与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中第414条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两者刑罚进行比较,后者的刑罚明显更重。又如刑法第三章第二节规定的“走私罪”,与第九章第414条放纵走私罪,两者刑罚也是同样的情况,一般走私罪与放纵走私罪具有发案的共生性,或称对合性,二者合一,对合共生,你需要我,我离不开你,但因为犯罪人身份不同,受到的刑罚制裁就截然不同,特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就成了护身符。上述对比情况中,两类犯罪存在共同的社会危害性,故意渎职犯罪与普通刑事犯罪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刑法的立法该怎样应对实践中犯罪的复杂形势才能有效惩治犯罪,执法者难以分辨法律更重视保护哪种社会利益,只能按照互不联系的不同法律规定分别处罚,“宽容”和“保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刑法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适用刑罚的态度虽然前后矛盾,但从刑法分则整体情况来看,还是采取轻刑化的原则,或称从轻处罚原则。

刑法对渎职罪模糊的刑罚态度客观上变相姑息放纵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导致现实中大量渎职犯罪被当成官僚主义或假借主观主义等名堂,以批评教育或党纪政纪处分取代刑法制裁,所以渎职犯罪更加猖獗。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研究调整和完善刑法渎职罪的刑罚,采纳“严厉打击并从严从重处罚”的刑法原则。

参考文献:

[1]赵秉志.新编中国刑法学(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白岫云.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责编 高伟)

作者:高虹 刘涛

上一篇:高校独立学院法律教育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