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

2022-08-17

第一篇: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

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跨度大,长期以来依靠挂图、手画图等传统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有其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爆炸性发展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变教学手段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尝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丰富地理课堂。

此前,由于学校条件限制,难以将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这样的背景之下可利用有限的计算机登录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优秀教案和试题等。常见网站如:、中国地理课程网初中地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能更快地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除此之外,通过网络还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引入到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世界时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设备日渐普及,教师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地理教学服务。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①创设情境,感知氛围,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播放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视频,配以歌曲《长江之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长江,感受长江的豪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的探究学习状态中。②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还可以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清楚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探究和归纳地球公转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使得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使用最多的PPT课件外,还应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的学习中,时刻离不开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强大的地图处理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内置有丰富的学科资源供教师使用,而且教师还可以把搜集到的资源(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分类存储到交互式白板资源库中。比如,在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把我国行政区图和各省轮廓图放在资源库中,上课时,根据学习的需要放大或突出显示某一个区域,便于分区域学习省级行政区和了解各省的相对位置。甚至学生能够利用提供的各省轮廓进行拼图,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又如,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节,分析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时,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别和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放在一起,比较起来方便,从而能够分析出澳大利亚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网络主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比如,笔者和学生曾经结合乡土材料,提出了“水乡南通有必要节约水资源吗?”的探究主题,通过南通水资源专题网站建立,学生可自主浏览网页,了解家乡南通水资源的优势和不利方面,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主题探究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通过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给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必将深入每位地理人的心中。

第二篇: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湖北省第六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评选稿件 论文(A类)

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明确要求、提高认识和在信息技术课中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走出课堂的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层面。每个层面中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明确要求、提高认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二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三是对目标与要求的正确认识。在信息技术课中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水平的重要手段,二是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三是网络教学为信息技术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走出课堂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按照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二是利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探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教改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它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教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性领域,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合信息需要的信息素养,即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辨别和反思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文化和基础工具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即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怎样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的优势,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教改中的独特作用,是我们每位信息技教育工作者需要讨论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做出初步的探讨,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明确要求、提高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其一,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二,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其三,信息技术手段

第 1 页 共 6 页 湖北省第六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评选稿件 论文(A类)

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课程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课改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今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积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和善于学习的能力,培养自主发现和主动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大主题。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合理、有效使用,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之大、意义之深。它们相互整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能较好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竞争与协作结合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育模式。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需要。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实现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课中,综合实践活动,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体会、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综合实践活动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身边。

《信息技术教材》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资源。一方面,教材中有专题性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0课:“珍惜生命 拒绝毒品——综合实践活动”;八年级上册第6课:“精打细算 ‘小鬼当家’——综合实践活动”;八年级上册:“正确认识 远离艾滋——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八年级下册:“雷锋精神 永不落伍——‘学习雷锋’主题班会”;九年级上册第15课:“友谊天长地久——制作音乐电子毕业相册”;九年级下册第18课:“成长的年轮——初中的记忆”„„,这些都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的好课例。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每一课都有实践活动方面的内容,如“课堂活动”中的:“学一学”、“做一做”、“练一练”、“评一评”„„;“课后实践”等。例如,“去粗存精 慧眼识珠——信息的处理”一课中的“做一做”中既有“活动安排”,又有“实践总结”,若将此课精心设计后,再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是不会很难的。

虽然《信息技术教材》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资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策略作支撑,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必须设计出切合实际的、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水平的重要手段

1、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前期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开题欲望是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成功地开题是准备阶段的难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起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然而,多媒体信息提供了多种外部刺激,如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等,他们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在开题课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活动主题内容以及教学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情境、更好地体验学习。优美直观的情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建构,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发现、研究、解

第 2 页 共 6 页 湖北省第六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评选稿件 论文(A类)

决问题;既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又感受到学习综合实践的乐趣。例如:在“网络交流对与错——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主题活动中,假设老师在开题课的时候直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网络交流中的对与错吗?如何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呢?”同学们对网络交流的认识并不是很深,教师这样提问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就是想答,也答不好。这时,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一段关于网络交流方面的短片或一些图片、数据等等,我想就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课题从学生中来,任务又回到学生中去,这样的小课题研究,学生的兴趣必然高涨。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便捷,使活动实施更有效;综合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载体,使信息技术教育更有价值。

(1)Internet搜索引擎,方便、快捷。

每个主题活动,几乎都需要搜集资料,而在几个搜集资料的途径中,利用Internet上的搜索引擎则是最方便、快捷的。如:在“网络交流对与错”主题活动中,查找有关网络交流对与错方面的信息,只需在百度下输入合适的关键字,资料便呈现在眼前,图、文、音、像,应有尽有。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学生查书籍图书的时间,大大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效率,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教育更有价值。

(2)Word、Excel等办公软件,方便、实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如果涉及到调查问卷、采访表、统计表等,就可以利用Word进行设计。例如:在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时,Excel表格是必不可少的。Word与Excel相结合,很方便地把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得到统计图、表,这对调查分析是很有帮助的,也是非常实用的。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都有。那么,我们就利用信息技术课来完成这些任务,这样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节约了活动时间,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精打细算 “小鬼当家”》主题活动中,可引导并要求学生:将在一周内对某商店销售额调查统计的结果,制作商店一周销售额统计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改进经营的建议,如果学生利用Excel知识,将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就可设计并制成所需的统计表,此时,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借助软件工具,培养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些工具型软件就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想象和创造空间的可能。例如:《欢乐的森林大家庭——金山画王的使用》这一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并借助金山画王绘图软件,绘制一幅个人创意画,并通过小组合作,让先完成作品的同学帮助未完成的同学,通过小组合作、比较,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并及时修订。小组内还可以利用FrontPage等工具将组内制作好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制作成网页,供同学们参考。这样不仅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协作能力,而且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利用信息技术,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评价更有效。在成果展示活动中,师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共同回顾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初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学习了幻灯片、网页制作,他们完全有能力对本小组的成果用PPT或网页展示出来。这不仅展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而且也展示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然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交流仅仅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就要利用网络来弥补课堂的不足。如果课堂上没有时间讨论的问题可以在QQ群中讨论。与课堂讨论不同的是,通过思考,学生

第 3 页 共 6 页 湖北省第六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评选稿件 论文(A类)

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在思想碰撞中闪现创新的火花,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BBS(论坛)等方式发表日志、感想、收获、建议,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时信息技术就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具,大大提高了评价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式的,其活动的途径、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更深一层的全面思考,以获得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网上开展调查,然后对收集的真实数据进行分析,最后给自己研究的问题做出结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手段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远程信息交流。这样使学生个体能够从其他学生或老师的观点中获得启发,或者发现彼此之间的差异,相互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激发创新的灵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远程学习手段,以论坛作为主要合作平台,并把电子邮件、QQ群等作为辅助交流与展示工具,通过QQ群交流、论坛发帖等形式和学校内外的老师、同学交流经验。因此,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当然,综合实践活动并非什么内容都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操作的,有的内容可借助网络虚拟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一些模拟实验,使学生把握实验的要领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以获得身临其境的实验观察效果。

另外,教师还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整合运用各种相应的教学方式或手段。例如:在课堂内的“人——机交互式活动”中,可引导学生将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外的“社会实践体验式活动”中,可引导学生将网络上收集的信息资料、实地观察、调查研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可将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三)网络教学为信息技术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

1、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容量大,涉及面广,速度快,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网络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在互联网上学生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学生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内容,这样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初中学生生活圈子较小,社会经验缺乏,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遨游:在网络中环游世界,了解不同地区的风景名胜,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在网络中畅游太空、观察动植物,增强科普知识,同时培养了其生态保护意识;在网络中了解祖国的国力,为祖国的强盛而骄傲、自豪„„。

例如,《珍惜生命 拒绝毒品——综合实践活动》一课,就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的一些“科普网站”、专门讲述鸦片战争的“鸦片战争纪念馆网站”上搜索、查找与禁毒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上网获取所需信息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发表观点。从收集的禁毒素材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如毒品的危害(吸毒对身心的危害;吸毒对社会的危害)、再现虎门销烟的历史等。擅长绘画的同学还可以绘制一幅禁毒的宣传画。完成作品后,同学们在主题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文章和图画张贴出来,向更多的人宣传,从而达到禁毒宣传之目的。

2、网络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网络在时间、地域和交流方式上具有开放性。在网上进行专题知识的讨论,能更好地扩大参与面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网上聊天室、论坛实现了多人共同交流,网上言论自由,没有压力,学生更可以展开心扉,大胆发言,如涉及到青春发育期的个人心理健康问题,现在的初中学生

第 4 页 共 6 页 湖北省第六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评选稿件 论文(A类)

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遇到一些问题往往选择沉默,久而久之就产生抑郁,悲观或反抗情绪,在论坛上可以不用真实姓名,学生可以毫无顾及的抒发内心感受,进行心理咨询。其次,上网人多,见解看法更立体,学生们可以在不同的见解中思考、鉴别,产生自己的主观想法,积极加入激烈的争论,从而对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再则,学生可以在互相争论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流,与别人讨论、协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网上查找、收集、辨别、处理信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存储量,而且这种技能将伴随着未来信息人类的一生。在网络教学中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要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和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辨别和自己学习的能力。以后的生活中对网络越来越依靠,各种层次的人借助计算机进行思想、学习、工作的交流,学生就要亲身体验网络世界,学习通过软件实现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为以后信息化的生活做准备。

3、运用网络技术,获取相关信息。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在许多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始终紧扣活动主题,丰富实践活动,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图片、录像、文字之类的资料,尤其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思维空间,启发学生从中撷取到更多的素材,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加深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学生确定以传统节日知多少作为活动主题以后,提出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各地的传统节日开展形式一样吗?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端午节是怎样来的?„„学生兴趣盎然,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此时,可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搜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答案。有的查询了解了一些民间习俗,有的下载了相关图片,有的利用网上聊天室与同伴交流信息等等。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可见,网络技术的运用不仅能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形式多样的方式,而且为他们撷取相关信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他们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提供了可贵的信息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些工具型软件就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空间。例如,在研究水资源时,可以将水资源的变化拍摄下来,然后储存到电脑中,利用幻灯片制作软件将其做成幻灯片,就可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再在网上收集相关信息以加强学生印象。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整理、加工,制作成内部网页,供大家访问。又如:《生日大调查》实践活动,学生利用Excel软件制作本班师生的生日簿,学生觉得这样便于查询。在活动最后阶段,学生利用Powerpoint,发挥想象、大胆创作,制成一张张美丽而富有童趣的生日贺卡,并把自己制作的贺卡打印出来,送给老师和同学。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软件工具,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擅长画画的,可通过画图软件表达主题;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可把研究的成果在Word软件中写成说明文;喜欢说唱的同学,可借助多媒体进行音响合成„„各种可行的活动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个性得到最充分的显露。

三、走出课堂的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计算机成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的工具。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的手段有很多种,而在信

第 5 页 共 6 页 湖北省第六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评选稿件 论文(A类)

息技术教育中教育活动本身更重要,适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的过程,亲身体会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

1、按照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材为我们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素材资源。教材上有些课文涉及到采访、统计,有关社区、街道、商店方面的内容。例如:《精打细算“小鬼当家”》一课,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中几个同学一起到店铺去分工合作,分别记载各种商品的进价、卖价,走访其他几家经营商品店铺,比较它们的商品和销售情况等,然后将调查、统计结果整理,运用 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制成比较表,进行分析研究。这种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收集信息的同时,扩展了知识、锻炼了与其他人交际的能力,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

2、利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关注生活。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可将兴趣小组的学生按照共同兴趣、方便活动、自愿结合的原则再分成若干个较小的活动小组,并向学生强调活动事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提炼,在兴趣中选择。学会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学会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调研,并将调研结果用 Word、Excel等办公软件输入打印,形成书面报告。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采取如下两种方式,一是指导学生按分组自行安排活动;二是组织兴趣小组所有成员集体活动。前一种方式具有灵活、方便、多样的特点,这种方式十分活跃,成效显而易见。

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活动,也可以是社区服务和社会参观活动,还可以为福利院做好事等等。学生社会调查的内容既可以是环保、消费、物价等民生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文明、学生早餐、课余生活、手机使用、上网、交友等学生自身问题。

这样,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增进生存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生活。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教学,它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在科学教育观的指导下,利用网络,将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能用于学习和社会生活,把综合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中,才能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才。

第 6 页 共 6 页

第三篇: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广西柳州市第三十九中学何华坤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每一个走向社会的人都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然而,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在小学开始开设,但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仍很欠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教育体制重压之下,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足,学生上机实践时间有限,传统的教学授课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半知不解。微课作为时代产物应运而生并且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本作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做以下介绍。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进行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教师在开发微课教学视频时还应该注意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以及学生反馈等方面的内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黎加厚教授所论述的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小问题的微课程。[1]

二、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势

1、微课教学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操作的课程,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演示只能让学生有短暂的记忆,有的操作技能,例如EXCEL的运用公式计算、Photoshop图片处理等操作,需要学生自己多动手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但由于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时有限,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无法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对信息技术各种操作技能似懂非懂,久而久之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课在信息技术课的应用,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把某一个知识点或操作过程制作成几分钟以内的微课,发布给学生学习。学生在上机操作忘记时,可再次浏览观看,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满足感,进而加大了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完成老师要求掌握的操作技能后,都能主动的去观看其他教学视频。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老师要求的操作后,一般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

2、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可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引用微课教学应用,跟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过程有本质区别。传统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然后学生上机练习,这时候学生如果遇到问题,一般是举手问问题,老师解答,但由于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众多,老师答疑环节总是照顾不了所有学生,造成部分学生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学生遇到问题不再等待老师的解答,而是反复观看学习教学微课,反复上机练习,最后掌握操作技能。

3、微课教学能让学生自主进行检测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情况缺乏有效的测试手段,学生也无法了解自己理论知识掌握得如何,对知识点都是半知不解,似懂非懂。微课教学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进行检测。学生自主检测既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否掌握理论知识,又增加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使用QuizMaker制作有交互性的互动测试,发布给学生进行自主测试。

三、 微课制作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良好的微课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效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个微课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微课制作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确定微课知识点

要使微课的内容更有价值,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践,将知识重难点梳理出来,制作成微课。微课的制作要围绕教学有效性而进行,不能为了使用更多教学方法而滥用微课,这样不仅浪费教师备课时间,于教学效果而言毫无用处。例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节,一些微课制作者将PPT的讲课稿录制成教学微课,跟传统的教学无任何区别,只是PPT变成微课,但效果却不尽如意。而FLASH的“补间动画”,由于操作性比较强,将操作过程录制成微课供学生观看,效果比传统的老师讲,学生练显著。笔者曾在初中两个平行班里做过实验,“一个球沿着一条线运动”的动画教学,通过微课授课的班级上交作业率100%,而且完成时间大概是五分钟。而通过传统方式授课的班级上交作业率是30%,剩下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处于提问状态下才能完成。

2、微课制作之前做好教学设计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微课有效性的前提,围绕某个知识点,充分备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仅是确定知识重点难点,还需要围绕知识点选择有效的展示方式。制作微课前也必须确定好知识点的展示方式,信息技术课的知识有的适合使用摄像机摄录,有的适合使用录屏软件录屏。技术的使用要坚持适用和有效原则。

3、微课制作必须控制时间长度,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家长和学生心中都不受重视,大部分学生是以消遣放松的心态来上课,如果微课制作时间过长,学生没有耐心观看,效果自然减弱。因此,微课制作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10分钟法则,把微课长度控制在5~10分钟左右,利用短短的几分钟把知识点讲解清楚。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教学信息资源为基础,具有主题鲜明,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为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创造了可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受学生家长重视,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将微课教学应用其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改善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增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 施云春.微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44-46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安陆市陈店中心小学 夏心才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作用、策略与方法,并阐述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应用与实践

当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它以其形象逼真、新颖别致、跨越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对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强烈刺激,创设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为其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受的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形状、声音等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出具体、形象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一些立体图形、统计图表等画在黑板上也比较浪费时间,导致学生在教师操作的时候不注意听讲,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数学课件的使用可以在教师备课环节中完成画图等内容,这样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二)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的推广使数学课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有利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重难点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播放动画片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增强了学生的互动能力和协作精神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极大优势,就在于能围绕四要素服务,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互动学习和交流合作的环境,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学习。在学生已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通过交流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结论。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放手让每个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地拼摆,再由每组学生代表在视屏展示台上展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相互合作,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最后居然有几十种拼法,有的像人,有的像变形金钢,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房子,有的像路标……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互动中增强了合作意识。这种交流与合作在多媒体状态下得以呈现,彻底优化了教学结构与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与方法

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传导者(教师)借助一定的渠道(媒体)向学习者(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应用信息技术的切入点,并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一) 结合知识点应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该课知识点包括面、棱、顶点三方面,而将长方体、正方体制作成在电脑上可以进行拼凑、拆解的动态过关游戏,把游戏活动设置为“棱长”、“顶点”和“面”的认识三道关卡,每道关卡设置对应的认知操作,电脑会根据操作完成的情况判断是否过关。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分组竞赛,以小组全体成员过关获胜。这样让学生亲历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样利用知识点切入进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互动营造激励氛围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观看生活中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的轮子,然后将它们的轮子依次换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等形状,同时提问“为什么这些轮子是圆形,其它的形状可不可以呢?”在教师的启发下,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对圆特征的认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这种借助具体的生活原型,搭建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其实就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它不但能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解决遇到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构筑情境型学习平台是非常有效的整合思路。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实践平台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不能实现,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认识“年”、“月”、“日”及“闰年”的产生和形成对小学生是一个极其抽象的认知过程,假如不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单凭教师的说教是很难启发学生思维而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如果不用多媒体演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靠学生动手剪、拼、组合或凭空想像是难以完成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很多教学事实证明,借助多媒体不但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人”、老师的“面”,还能知道老师的“心”;数学课程资源中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也就被简洁而又准确展现出来了,在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正是多媒体技术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特有的优势,才为学生构筑了智慧型的学习平台。

(四) 创造生动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教学行程问题的解决问题:一列火车长180米,若以每秒25米的速度通过一座1620米长的大桥,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铁路、大桥以及背景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有一列火车开来,在车头到桥头时及车尾刚过大桥时,让学生观察用不同颜色闪烁的火车和大桥的线段图,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大桥长度的关

系。学生通过观察火车过桥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对应的整体,可以根据需要,重复演示火车通过大桥的情景,使题目中提供的信息、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逐步得出结论,使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送到学生的桌面。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利用摄像机对每个合作小组度量角的过程进行再现,学生通过现成的资源自主探究角的度量方法,从而掌握度量角的正确方法,同时找到了造成度量误差的原因。

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确为数学课堂提供了很多服务,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培养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的能力,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可盲目夸大其作用。它是不能替代教师讲授的,师生互动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忽视了其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第三,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给学生正确地引导,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能够在和谐的状态下出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协作,双向整合。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达到最优化。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广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拓宽学生知识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但教师要认真备教材,让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不能因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盲目地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草率拼凑,模糊教学目标,忽视教学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赵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牛世宝.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魏彩萍.多媒体教学现状与改进的思考

[4]冯文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

第五篇: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感受应用信息技术的魅力

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魅力

中心小学 刘敬彬

2012年我校老师参加了十二五课题研究,关于《农村小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技艺的研究》在一次次的实践和感悟中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优化了课堂教学效应。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的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指挥而富于挑战的教学,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应,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在生活中认真的观察生活,认真地收集生活中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很多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的数学素材,我们利用这些素材去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把这些鲜活的数学问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数学问题,可以创设逼真的数学问题情境,比用文本形式呈现的数学问题更加有直观性,可视性和活动性。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来学习数学,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用游戏的方式呈现

在学习平移和旋转的时候,先让学生玩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在玩中感受,发现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随着游戏在玩中唤起学生的原认知初步的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当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2)展现生活中的画面,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更具有真实性。在《最小公倍数的应用》一课时,展现生活中的情境:投球比赛结束后,小明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把这些球装在盒子里。大盒每盒可装6个,小盒每盒可装4个。如果把这些球分别装在大盒或小盒里都正好装满而没有剩余。你猜一猜这些球可能有多少个?学生在计算机课件里输入所猜的数据,根据学生输入的数据小球自动分装,当大盒和小盒都能正好装满而没有剩余,说明你猜对了,并记录你猜对数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引入方式,学生非常自然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二、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并牢固保持数学的基础知识

信息化教育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密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为学生拓宽了发展的空间。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是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用自己的语言通过讨论、交流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信息技术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最小公倍数的应用》一课时,我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学校要开运动会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插小旗时遇到了困难,想请你们帮助解决解决。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出示例题:从运动场的一端到另一端全长是96米,从一端到另一端每隔8米插一面小红旗,现在要改成每隔12米插一面小红旗,问可以不必拔出来的小红旗有多少面?学生先猜一猜、算一算。然后在计算机上实际的动手拔小红旗,需要拔下来的小红旗被学生拖动拔走了,不能拔下来的小红旗就不能拖动留在原地。在猜想、验证、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找出规律,8和12的公倍数上的小红旗可以不拔下来,从而掌握公倍数的意义。在巩固练习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题:在每台计算机上,装有三种不同星级的题目,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组题目进行比赛,如果在规定时间内答完所选的题目,还可以在选择其它两组中的题目解答。选择一星题,每答对一题,可得一颗★。选择二星题,每答对一题,可得两颗★★。选择三星题每答对一题,可得三颗★★★。学生在计算机上认真的答题,计算机即时的给予评价,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可以选择帮助按钮,根据学生的需要直观演示解题的方法或思路。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较好的把握教学技艺,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上一篇:记叙文表现手法例题下一篇: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