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基础课程土木工程论文

2022-04-23

摘要:针对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和思路,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实现,对于高等院校增加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对于专业基础教育模式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基础课程土木工程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基础课程土木工程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生态化课程构建策略

摘 要 将生态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对于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追溯生态化课程的缘起,通过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分析生态化教育不能深入开发、形成共识的原因,结合具体案例,从宏观生态教育观和微观多层次教学目标构建、生态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评价优化等方面归纳高职生态化課程的优化方案,借此对未来生态化课程的设置和发展提供启发。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态化课程;课程构建;职业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已然。十九大报告也特别突出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因而对于高职教育者而言,将生态教育融入高职课程体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应担负起的社会责任。目前,高职院校在生态教育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改革,但不少工作都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导致生态化教育一直处在尴尬的发展境地。鉴于此,本文提出生态化课程这一概念,通过分析其缘起和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点探讨其在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以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服务于环保、生态的目的。

一、生态化课程的缘起及概念

(一)生态化课程的缘起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组成了环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存在的基础,社会环境又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发展[2]。当社会环境的“进步”脱离了发展的规律,就会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如今,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资源匮乏等生态问题日趋严重,驱使人们开始反思社会发展的“路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人类的功利心态所造成的,同时也是科技生产水平发展不充分的一种体现。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对自然资源毫无“底线”的索取,不仅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甚至影响到了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持续影响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此可见,环境危机的发生终归是人的问题,其实质就是人的“教育”危机,体现出在教育阶段缺乏正确价值引导的现状。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果只是寄希望于法律惩罚、经济制裁、科技变革等方面是难以实现的,需要从教育着手,从人类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来进行干预,通过培养与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技能型人才,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生态化课程即缘起于此,它试图通过打破高职院校学科壁垒、优化高职院校系列课程的方式来实现生态教育的旨归。

(二)生态化课程的概念

生态化课程着意于将生态环保理念和技术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掌握防治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责任感。生态化课程具有通识性特点,它超越了单独学科的知识范围,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应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内容整合,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与生态的关系,强化职业能力在生态上的运用。如思想政治学科可以结合“环保法”“生态价值观”“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完善,加强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普及和正确生态观的价值引导,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态理论素养;建筑设计专业可以融入“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清洁施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在专业的各个设计环节都能注重节能环保的理念,形成一种健康的职业实践能力。

二、生态化课程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教育建立在生态环境专业学科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相继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1981年全国部分高校还设立了“环境工程”硕士点,但此时生态教育还仅限于生态环境类专业学科,非环保专业的生态通识性教育还处于理论研讨阶段。直到80年代末期,部分农科类大学在环保类专业的边缘学科上开了选修课,从而开启了国内高校开设生态化课程的浪潮。进入21世纪,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社会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提高,2009年6月环保部、中宣部、教育部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教育部门要积极推进环境科学的教育,加大高等院校中环境教育的比重”。至此,生态教育在政策的支持下,以其跨学科、重应用的特点展现出强大的扩张力,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学生生态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其生态意识的提高。

近年来,广东地区高校在生态化课程建设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在2016年开设《生态空间项目》课程,融合了生态与艺术两大学科,力图培养学生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生态思想和生态作为,教学效果显著。然而在高职院校,生态化课程同样作为重要的知识文化素质培养的课程,与其他素质类通识性课程相比,课时占比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笔者在对广东文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生态化课程只占整个通识性课程的7%,而占专业性课程的课时比低至3%左右。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尽管其具有“环保”特色,生态化课程内容所占比例也仅为12%,而且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方向,实施的广度和深度还与生态教育共识有一定的差距。

三、生态化课程缺失的归因分析

(一)生态化课程的外部影响因素

从宏观的角度看,影响生态化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其中经济环境是对教育影响最大的因素,它决定了课程当前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现代教育课程受市场的影响,呈现出“工厂式”、“标准化”模式,管理模式、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几乎千篇一律。在短时间内,盲目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精准”培养,缓解了人才培养与市场供需的矛盾。但在现实中,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正确理解“市场需求”的意义,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生态意识的培养,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能力提高中呈现“内生动力”不足,在缺乏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指导及利益的诱惑下,甚至会加大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其次,在政治环境方面,课程的建设方向必然会受到国家政策制度、政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正如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的主要工作重心是发展经济,跟生产、经济相关的专业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因而获得了迅速发展,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愈发重要,生态性教育课程的发展已经迎来发展的“风口”。最后,文化环境方面,社会文化通过融合各种文化因素间接影响教育发展。生态价值取向就是文化环境中的一部分,一直存在于教育体系中,但由于受到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的影响更大,这一方面的因素往往被忽略。因此,经济环境的支持、政治环境的引导、文化环境的影响是构成生态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二)生态化课程内在影响因素

课程能够体现出办学理念和文化生态的定位,是开展教育活动的载体[3]。就目前高职生态化课程发展而言,由于课程内部组织结构不够完善而遭遇发展困境,这需要通过研究课程内在的原因,并加以内部的协调解决,以促进课程的良性进步。生态化课程的内在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的生态教育观。教师是课程规划的主导者,是影响课程生态化的最重要内因。教师的教育观念、自身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对课程实施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学生的生态认识观。学生因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地域风俗影响,表现出来的“认识观”也有差异。特别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法缺陷、自信心不足、缺乏创新创意能力等问题,对生态的认识能力相对较弱,认识的形式比较单一,这也是影响生态化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三,生态化课程结构。在课程结构方面,过往的生态化课程内容过于注重单一本位知识,与生活、生产的空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彰显生态课程应有的灵活性,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实践应用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四、高职生态化课程构建的策略

(一)生态化课程的多层次目标构建

生态化课程目标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性质和要求,并根据未来专业发展趋势,构建具有生态价值的课程理想。生态化课程目标可从知识、技能、素质三个层次来构建。

生态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锻炼是实现生态化课程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化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应该建立在生态环境、社会科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相互吸收交叠领域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生态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提高其对自然的认知深度,增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信念。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在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园林、土木工程等学科开设了《环境》《节能》等课程,结合所在专业的一些实例进行剖析,加深对自然环境的了解,为生态化课程的开展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生态技能直接服务于专业实践,增加生态元素在技能层次教育的渗透,能够提升学生解决具体环境问题的实践水平。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情感认知,提高学生素质,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课程目标的核心内容。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自然、社会、人文等领域进行生态价值的阐释,多维度、多层次地将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生态责任感。例如,把生态道德的培養和生态责任的规范注入生态化课程中,将道德的培养从社会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扩充到道德规范维度,强调保护自然环境是每个公民行为的道德准则。同时,强化生态责任是社会中应该承担起的职守,不排除法律强制实施的色彩,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

(二)生态化课程资源的整合

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生态化课程资源所涵盖的知识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所以这些资源往往分散在各个社会文化领域,需要对其进一步整合才能发挥其完整的教育功能。首先,课程脉络的系统性。课程资源的系统性要求将相互关联的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纵向脉络,再按逻辑的顺序将脉络与脉络交织成一个资源网,这样不仅可避免组织的知识点与课程内容相互重合,还能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资源网络。例如,景观园林专业生态课程资源的建设,可以通过不同的项目设计内容、不同的设计实施进度进行资源的调节,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推进设计项目资源的积累,在保持课程资源丰富性的情况下,扩展学生的生态知识面,加深和巩固对设计课程的学习理解。其次,学科的交叉性。学科交叉是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能够促成多学科共同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同时也是对课程资源横向发展的一种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呈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必须结合其他学科,发挥各学科之所长加强生态通识性教育,形成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学科课程。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为了弥补传统学科“纵向”发展的不足,打开了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将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园林、土木工程合并成“人居环境学院”,并形成统一的多元化专业资源库,不仅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利于学生形成广域的知识体系,从更深层次理解专业内容。第三,学生的主体性。生态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同时,还要照顾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生态化课程所涵盖的资源是非常广泛的,远非学校课堂教育能够全部涉及的。因此,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将资源按生态知识、生态技能(专业)、生态案例等分类,增强资源库的可操作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化自主思考的能力,是对现有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

(三)生态化课程的实施方式

生态化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互动中挖掘生态化课程资源,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实现共同发展。然而,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决定了生态化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

首先,在实施过程中突出教学环境的情境化。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通过生态教育视频或图片,挖掘其中的生态理念,将生态抽象性的知识或事物进行背景再现,使之形象化或具象虚拟化。例如,在建筑专业项目课程中可以通过《贝聿铭的光影传奇》《建筑大师盖瑞速写》等影视作品,帮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生态化课程内容中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其次,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过程原则。生态化课程实施是将生态性学科与所融合专业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本身也是产生认识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心理变化,帮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针对性的引导,调节学生的认识深度,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生态性知识和技能。再次,强调课程实施的创新性。课程实施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实施的创新性,促进教师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对未来生态的思考,帮助学生通过案例感知、项目尝试、模型探究、逆序创新、课程反思等方式强化对生态课程内容的理解。

(四)生态课程评价的优化

课程评价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相对较为复杂的部分,受不同教育观和方法论的影响,同一门课程会形成不同的评价结果。作为一门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课程来说,专业跨度广、学科交叉等评价要素使评价的实施难度进一步增大。评价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评价目标的发展性。生态化课程的评价目标强调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生态素质的成长是核心目标。学校早在2015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化课程试点中,就制定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条例》,保证考核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教师不断优化评价体系,从而促进生态化课程的不断发展。第二,评价主体的“立体”性。传统的课程评价主体是由本学科教师组成,但在评价过程中,受学科视野所限,很难准确判断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因此,生态化课程中有必要将行业专家、生态学教师、学生也作为评价主体的一部分,形成一个多维度的“立体”主体评价结构,从不同角度进行测验,并根据权重的不同进行评价结构的安排,保证评价结果的整体性与科学性。第三,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生态性课程具有跨学科特点,所涉及的评价范围十分广泛,在评价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应有不同的方法。在生态化课程中与不同专业融合会衍生出不同的评价方法,将这些评价方法归纳出来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量化评价主要是对知识性内容进行程序性的客观评价,而质性评价侧重于素质的综合性评价,是对量性评价的一种补充,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建来生态化课程的评价框架。

目前,职业教育正由“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建设,生态化教育正成为其转型的突破点,不仅为职业教育在宏观层面改革提供了发展的新路径,同时也为微观课程的深化注入了新的内容。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重树教師的教育观,健全学生的认识观,完善生态化课程体系,重视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才能正真实现生态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颜晓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8-01-04.

[2]王志禄.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性分析[J].理论前沿,2007(11):19-20.

[3]程宇,樊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作者:卞观宇

高职基础课程土木工程论文 篇2:

以《工程经济学》为例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究

摘要:针对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和思路,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实现,对于高等院校增加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对于专业基础教育模式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程经济学

一、教学面临的问题与研究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构架,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而设置的系列课程,在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知识面较广,课程仍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课堂教学深度与教学进度的协调性问题、教学内容抽象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应试教育模式和教学效果问题等。许多教育学者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1-11],如黄光勤等[1]针对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四有”方法;王晶[2]对普通高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姜春露等[3]进行了地质学专业“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田俊梅等[5]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措施与建议,等等。

二、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改革

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完整,理论性强,教师与学生双方难以有效互動,教学方法与模式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应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考虑专业基础课程因素,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年来,高等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与推进中,国内外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课堂上被应用,如角色互换式、任务驱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这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改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要求教师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套用某一或几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考虑课程因素和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应该与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特点相结合和相适应

新时代的高等院校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对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因此,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手段。新时代的高等院校学生熟悉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进而排斥传统的宣教式理论教学,因此,教师在组织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与选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设计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三)专业基础课程配套教学环节的完善与落实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教学环境、教师教学研讨活动等进行评价,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改善是有力的支撑。

三、《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模式的设计

《工程经济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质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环境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项目资金筹措、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等内容。通过《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学会工程建设过程中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水利、土木、环境、地质等工程领域涉及经济问题的能力[12]。

(一)课程的作用

这里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进行《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模式设计的介绍。

1.课程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13]: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相关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较高需求,既有研究能力又有专业技能,能在水利、水务、农林、环保、地矿等行业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领域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品德优良、基础宽厚、专业良好,实践技能较强,具有一定解决水文水资源复杂问题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课程与先导、后续及平行课程间的关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本课程的先导、后续及平行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方法、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务管理和数学规划等,见表1。高等数学针对本课程提供极限、导数和积分等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提供数学期望值、事件发生概率、数据统计等计算方法,数值计算方法提供线性插值、数值积分等方法过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学时分配与进度。《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程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重要性,经济学基础,资金的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工程项目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工程项目的财务评价,程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案例分析等内容,教学学时为32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设计了理论、习题和讨论等教学学时,见表2。

2.教学流程和考核设计。《工程经济学》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教学环节包括:提问学生、回顾、讲授、总结、课堂思考和学生提问,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准备前节课程内容中关键问题答案,学生在接受新内容之前,给学生时间对过去内容进行回想与构思,然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增强师生的课堂互动性;对前节课内容教师进行回顾浏览,并对刚提问的问题答案进行特别的强调,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内容重复,增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潜知认识;讲授本节课的新内容,采用的方法可以有图示法、比较法、实例法、讨论法和引导法等,如现金流量图、寿命周期图可以采用图示法,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可以采用对比法,经济方案可行性分析和方案比选可以采用计算实例法,对于经济问题或经济评价的综合案例分析可以采用讨论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设问或反问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在本节课程内容结束,要有必要的内容总结,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剩余时间让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内容,对于没有掌握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进行必要的解答。

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基于多媒体设备、黑板、教材或参考书和网络等教学资源以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板书和作业来实现。学生可以通过进行课堂听课与讨论、课后文献阅读、课后讨论、课后作业和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实践来增加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结语

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堂教学深度与教学进度的协调性不一致、教学内容抽象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矛盾、应试教育模式和教学效果矛盾等问题,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考虑专业基础课程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相结合和相适应,以及不断完善与落实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作者通过多年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模式改革及应用,取得了十分好的教学效果,增加了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专业基础教育模式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光勤,左梅梅,戴通涌.针对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四有”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7,(46):155-156.

[2]王晶.普通高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7,(06):109-110.

[3]姜春露,郑刘根,程桦,向必伟.地质学专业“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11):146-147+158.

[4]汪健生,安青松,刘雪玲.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5,(06):112-114.

[5]田俊梅,王国枝,赵巧娥,赵兴勇.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8):49-50.

[6]解川波.关于高校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探讨——以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货币金融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09-211.

[7]徐凤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基础平台课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以德州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01):57-59.

[8]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江星,张超.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94-395+397.

[9]贾红雨.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浅议[J].大学教育,2012,1(10):119+123.

[10]彭昌军,史济斌,胡军,刘洪来,黑恩成.从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程作用的视角论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J].化工高等教育,2012,29(01):12-14.

[11]黄晋.具有专业特色的項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29):319+345.

[12]内蒙古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学大纲[M].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13]内蒙古农业大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M].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作者:高瑞忠 田雅楠 王丽萍 孙标

高职基础课程土木工程论文 篇3:

谈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液压传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以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的液压传动技术为例,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知识来源、授课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基础课 教学改革 液压传动技术

[作者简介]杜荣(1980-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硕士,研究方向为汽车运输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教学管理;杨朝英(1983- ),女,山东胶南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工程、汽车销售、教学管理。(河北 石家庄050091)王建西(1979- ),男,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铁道工程。(河北 石家庄 050043)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能够与科技和生产操作人员正常交流,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指导操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教学要求上不必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要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达到够用即可。目前各高校都在为实现这一目的进行课程整合,但有的课程必须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即专业基础课,如机械类专业的工程制图、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的液压传动等课程,难以和其他课程进行整合。现以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的液压传动技术为例,探讨专业基础课的改革。

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缺陷和不足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仅单纯地让学生储备了“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和专业课有机地联系起来,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弊端:

1.专业基础课程过分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与专业课之间的融合。传统液压传动技术授课流程首先是向学生介绍液压液体力学基础,再介绍液压基本原件、回路应用,最后是液压系统的设计。由于课时所限,教师强调其系统性、完整性,不注意和后续课程联系,往往会在液力基础等难点上多下工夫,学生学习较为困难。而最后一章的液压传动系统设计也是如此,从而减少了其他环节的时间。但是工程机械类高职学生很少从事设计工作,造成学生在后续课程上基础不够而学习困难。而后续的公路施工机械等课程中又涉及一部分液压传动技术,但对于一些常见的工程机械液压原理,在液压传动技术课程作为液压传动的应用要进行讲述,而在公路施工机械课程中又作为最基础的内容对其进行再一次的讲述,从而造成重复;而对于液压上的一些难点,双方教师都认为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在对方的课程中进行,从而又有可能造成二者讲述的都比较简略,使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结果却掌握不好。再有,液压传动技术和其这些课程不是相同的教师讲授,往往内容安排衔接不当,造成专业知识的讲解学生无法理解。

2.教师知识结构来源单一,教学教材比较混乱,难以适应需要。由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很少有机会下厂实习,教师的知识来源往往只是限于不同版本的教材。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使高职教材不能自成体系,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液压传动技术课程教材在各大出版社都有不止一个的版本,但特别适合工程机械控制技术专业的并不多见。虽然有几个出版社出版了工程机械液压与液力传动这方面的教材,但也是良莠不齐,总有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甚至有的几个版本出现相同的错误。单独用这样的教材对学生进行讲授,直接影响了学习的质量。

3.教学方法单一,使得教学方法与高职培养目标出现一定的偏差。传统教学授课方式只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有些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被传统的教学观念所束缚,一腔热情地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使用教材授课,学生又在下面使用教材听课,而教材采取单一的书本,不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这根本不能适应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造成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另外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重视不够,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总之,教师往往没有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原则,使得教学方法与高职培养目标出现一定的偏差。

4.专业基础课教学评估体系的不足。教学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的培養质量。目前液压传动这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评估体系首先是由教研室、系部和学院督导组的三级督导完成。教研室的检查比较具体,负责着一个教研室的授课计划、教案、学生作业等具体工作。由于教研工作教师都是一线教师,工作量较大,很难满足检查的需要。系部检查只是将教研室上交的计划、教案、学生作业等相关材料进行简单处理交至学院督导人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由学院督导人员分类汇总后将存在的各种问题反馈到系部,再由系部反馈到教研室,最后到教师。但其中也有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一是督导人员不可能很多,不可能经常性检查到每一个系部的每一个教师。二是督导人员的知识领域不可能涉及学院的每一个系部的每门课程,对于督导工作往往只是看到形式,如教师是否按教学计划授课、教案的格式、学生的作业是否完成等等,而看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教内容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不能通过学院的督导完全体现出来。

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1.将整个专业各门课程进行整合,使整个专业教学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提高学习效率。液压传动技术要以后续课程“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整合,通过分析其与后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和专业教学需求,对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或增加,将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以学生为本,围绕液压技术开展教学。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很少从事研究设计工作,对于液压技术力学中的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和液压系统设计等基础可简介或是取消,弱化纯理论内容,强化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使用、维护、诊断和维修等内容。

2.充分利用网络和毕业生资源,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成了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上有许多工程机械方面的论坛,基本上每个论坛里都有液压方面的专区,教材上说得不清楚或是不全面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些论坛上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如导致液压油过热的原因,工程机械论坛里面的帖子解释要比教材解释得更为详尽一些。

另外,从毕业生身上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于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也特别实用。加入毕业生的QQ群可以获得很多的重要信息。学生在毕业后三年内,相互联系较多,而现在联系方式最简单、最方便、成本又最低的方式就是QQ。这些学生在相互联系中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工作,如对具体车型出现的液压系统或是相关问题如何处理等。任何一本教材不可能将所有具体车型工程机械所有出现的问题全部说明,参考这些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教材起到辅助作用。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充电,弥补教师下厂机会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其框架如图1所示。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讲课方式很难满足如今的需要。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使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液压传动技术是一门动手强的课程,如在讲授压力控制阀时,教师在教室中间,学生在四周,3~5人一组,共同拆装控制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验)教学融为一体,理论课即实践课,实践课即理论课,让学生亲自动手。以“溢流阀”一课为例,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位于教室中央,教师和学生课桌上都放有溢流阀和扳手等拆装工具,教师边拆边讲,学生边拆边学,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质量大为提高。

4.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后的专业基础课程评价体系如141页图2所示。

第一,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负反馈评价。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进入用人单位的。学生专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用人单位的发展。用人单位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注重高素质的人才。由于这些人才与企业发展有相当的利益关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最直观有效的评价。教师应经常和工程机械企业联系,获得对学生的评价,寻找教学上的不足,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在校生的素质。

第二,重视毕业生工作胜任情况的反馈评价。毕业生的工作胜任情况是专业基础课教师获得负反馈信息的最佳途径。毕业生由学校进入用人单位,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正式的劳动就业者。学生离校后的三年内,抱怨较多,跳槽频繁,这些在毕业生的QQ群都有体现。而学生对工作的抱怨,往往是由于学生工作能力不足造成的。分析这些不足,优化在校生的教学内容,从而避免在校生毕业后再次出现同类问题。

第三,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反馈评价。为使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有机联系在一起,必须做到专业课教师了解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师了解专业课。专业课教师和专业基础教师尽量在若干年进行轮换,一方面加深专业课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让专业基础课教师了解专业课的内容,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第四,积极配合教研室、系部、學院的三级督导体系。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师,要积极配合教研室、系部、学院的三级督导体系,改变对检查督导工作、督导人员的看法。督导检查不是在挑教师的缺点,而是将先进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传播到每一个教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改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注重教育行政部门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开展评估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评估是高职院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液压传动技术的教师必须根据评估专家提出的整改建议,积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强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为后续的工程机械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只有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深化改革,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才能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并促进其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才能为社会输送符合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聪玲,卢伟,姜冬华,等.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

[2]邝小淋.以人为本与高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融合[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作者:杜荣 杨朝英 王建西

上一篇: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论文下一篇:新建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