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真实性审计论文

2022-07-03

摘要:重要性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它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重要性原则对会计信息披露和审计意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最终实现“较小的成本、较大的效益”的目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会计报表真实性审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报表真实性审计论文 篇1:

对基层实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的思考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等各项业务活动,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备受关注,对其真实性开展审计意义重大。本文从基层央行实际业务操作出发,就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央银行;内部审计;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

一、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的必要性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担负着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近年来,人民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汇率机制、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支付结算等多个方面作了重大改革,这些活动都会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在人民银行的会计报表体系中,资产负债表是综合反映各项业务活动的核心报表,其他报表可以看作是对资产负债表中一些重要项目变化过程的解释。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可以帮助使用者对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配比进行分析,对资金经营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进行评价。对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开展审计,可以核实报表数据,保障国有资产完整,准确反映资金运行情况,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以此促进央行履职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积极推进内审工作转型,充分发挥内审参谋助手作用的有效途径。

二、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的内容

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并不是一个新的审计种类,而是在财务审计中把静态的资产负债真实性审计作为重点加以突出和强调,并且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必须通过动态的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才能确认。同时,资产负债的不真实除了财务收支活动所致外,还有部分是管理活动造成的,因此,内部控制也应作为财务审计的范畴。

(一)内控审计是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的前提

它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实现运用,可以评价内控风险,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审计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部门:1.信贷资金管理部门。审查其是否建立健全各项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制定再贷款发放、再贴现办理的操作流程,是否明确存款准备金的考核办法,岗位设置、人员分工是否合理,授权审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执法检查程序是否合规,档案管理是否完整、规范。2.会计核算部门。审查其是否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授权审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是否明确规定会计信息的记录、传递和程序等,是否建立严格的审核核对制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会计信息可靠。3.财务管理部门。审查其是否建立健全了本辖区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是否坚持采购、保管和会计核算岗位的财权与事权分离,财务记账和复核相分离,出纳岗与会计核算岗相分离,财务印章、重要空白凭证保管分离,大额开支是否坚持集体审批,日常开支是否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等。

(二)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是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的基础

由于人民银行外汇储备、流通中货币等大项资产负债的运用集中在总行,财务收支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的影响更加突出。审计重点包括:1.货币资金。审查是否按规定开立本单位银行账户,是否及时到财政专员办办理审批、备案和年检手续;是否定期与开户银行对账,对账不符时是否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查看现金余额是否账款一致,查看签发的已入账的银行支票,是否做到账账、账实、内外账相符。2.收益。审查各项利息计算是否准确,利息收支是否及时、全额入账,有否截留利息收入、虚列支出的现象;审查各项业务收支计算是否准确,是否按规定向各开户单位收取结算手续费;是否于每年11月底按0.5‰计提财政性存款手续费,并及时划拨有关金融机构等。3.暂收、暂付科目。审查内容是否真实,列支是否合规,是否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收到上级行按项目拨付的实拨资金后,是否先纳入“暂收款项”科目核算,并按项目进度拨付项目单位使用,年度终了时,是否将未使用完的项目资金转入项目资金结余。4.各项费用指标。审查其是否控制在核定的指标内,是否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据实列支,有否相互挤占、预提虚列费用现象。

(三)对主要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审计

1.金融机构贷款。将会计核算部门的再贷款分户账与货币信贷部门的再贷款台账进行核对,检查贷款户数、笔数、金额是否一致,审核再贷款额度是否控制在上级行下达的限额以内,办理金融机构再贷款业务手续是否完备,有否未收回、没有收益和少收收益贷款的现象。2.再贴现。审查办理再贴现业务是否经过授权,是否按照再贴现的金融机构、期限、利率等分设账户核算,申请再贴现的金融机构是否按规定在人民银行开设了存款账户,办理再贴现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业务处理是否规范,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对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是否优先给予再贴现,是否注重通过再贴现引导信贷投向,促进扩大涉农行业和中小企业融资。3.金融机构存款。审查能否按规定与“政策性银行存款”、“商业银行存款”和“信用社存款”各账户定期对账,余额是否相符。4.金融机构划来财政存款。审查金融机构是否在旬后5日内按旬末余额办理缴存,缴存金额是否准确;对未按规定划转的,是否依法进行处罚。5.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审查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是否按规定的比例和时间缴存,动用存款准备金是否按规定批准;是否按旬对法人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进行考核,对未达到比例的或未及时缴存的,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罚。

三、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的方法

(一)综合运用审阅法、核对法等常规审计方法

审阅法就是审查和阅视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文件资料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合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正确。这是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最基本的审计方法。审阅法简便易行,操作性很强,但缺点是不够深入,所以运用该法发现疑点后,必须运用其他方法一步审查。核对法要求审计人员熟悉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会计数据、相关记录进行核对,如证证、账证、账账、账表、表表、账实的核对,可以有效验证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常规审计方法的运用是顺利开展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的基本保证。

(二)充分发挥分析性复核在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中的作用

分析性复核的实质是通过分析资料之间的相互联系或逻辑关系,找出异常变动或重大差异,并就异常变动和重大差异形成原因做出实质性的测试或解释。它可以从总体上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做定性分析。运用该方法,首先,了解、把握各项目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再贷款、再贴现增加,利息收入随之上升,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息支出随之增加等。其次,选取重要的项目编制趋势分析表,进行多期间的比较,分析判断其变动趋势的合理性,尤其对收入和利润指标进行分析性复核非常重要。最后,比较本年各月或各季度某个项目的波动情况,分析其波动趋势是否正常,并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以核实该项目是否存在漏记、隐瞒或虚列现象。

(三)积极运用绩效评价审计法是发挥内审“保健医”作用的切入点

基层央行开展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运用常规的审计方法就可以解决,而如果考虑资金运用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问题,比如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费用支出的经济性等,就需要采用绩效评价审计法。绩效评价审计法是目前审计工作中的难点,通过被审计单位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的状态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量化评价标准,科学、合理地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掌握资金的预算情况,各项业务活动的规章制度、考核标准等,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以及社会有关各方对该项目或业务的社会经济效果的满意程度,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结论,并以此提出改进意义和建议。

作者:王继香

会计报表真实性审计论文 篇2:

对会计审计中的重要性原则的再思考

摘 要:重要性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它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重要性原则对会计信息披露和审计意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最终实现“较小的成本、较大的效益”的目的。鉴于我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尚不深入,相关准则规定不具体、不便于实务操作的实际,重视和加强对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研究及相关准则的制订、完善工作乃当务之急。

關键词:重要性原则 标准 错报 漏报专业判断

国际会计和审计界都很重视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它自被引入会计和审计领域后,便成为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和应用原则。它的引用对于强化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核算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实施以评审内部控制为基础的现代审计方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现代会计审计理论与方法必须首先研究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重要性原则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都认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就是重要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ALSC)认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发生遗漏或错报的特定环境下所判断的项目或错误的大小。”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1987年10月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指出:“重要性涉及财务资料误报(包括遗漏)的数量或性质,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根据周围的环境,作为这种误报的结果将会对人们依据这些资料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亦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但并未对其做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规定: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作重点说明;对于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以简化核算、合并反映。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6年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重要性》的定义,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显然,(1)重要性概念总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而定。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其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2)重要性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因为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其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编制的。当然,会计报表使用者应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的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人。(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企业不同或时间不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就不同,重要不重要是相对的,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重要性判断标准的确定是运用重要性原则的关键。重要性标准应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来确定。由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他们对会计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就有了多重标准。虽然各国尚未对重要性标准形成统一的认识,但都认同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规定性,重要性有数量和质量两种标准。重要性的数量标准是指重要性的金额界限,它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得到的经验数据或数量指南,又称重要性水平。比如国际著名“六大”会计公司使用的数量指南为:(1)税前净利的5~10%(净利大时用5%,净利小时用10%);(2)总资产的0.5%~1%;(3)权益(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5)根据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比率,并选取同期会计报表中都最小的重要性水平作为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即最低原则)。而重要性的质量标准往往是通过对各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又称定性标准。由于重要不重要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标准,对重要性判断标准的确定只能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在实务中,由于定性标准比定量标准更难操作、更难把握,故定性标准在实务中也较少使用。

会计中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在会计估计及会计政策的选用等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各个方面均有广泛的运用。

另外,我国企业财会法规中规定的对“应付债券”、“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分设明细账予以核算,将企业的各种往来款项分为“应付账款”与“其他应付款”、“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有关存货如包装物的核算,实务中存货管理的ABC分类法、成本控制中的例外管理原则等均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在审计中,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也贯穿于审计工作过程的始终。主要表现在:

1.规划审计工作,编制审计计划时,合理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由于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容忍的会计报表或账户余额中的错报、漏报的金额越小;而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小,为保证审计工作能发现所有超过或容忍错报的重大错误所需要的审计工作量和证据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美国“审计标准说明书”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均规定:审计人员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应当综合考虑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单位的规模与业务性质、相关内控等因素,结合自身的经验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评估即确定“计划重要性”,其目的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及其决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2.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的种类。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确定应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被审单位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将其同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确定该汇总数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质是否重要。如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属性质重要,审计人员应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提请客户调整报表;如客户拒绝调整,或实施扩大测试后,该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应发表保留意见(比较重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时);如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汇总数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质不重要,可发表无保留意见。在具体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应进行定性判断,充分考虑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

3.在审计过程中,重要性判断直接影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当会计报表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时审计人员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审计人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低,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不能查出会计报表中重要错报的可能性(机会)越大,审计风险就越大。此时,审计人员只能通过执行更详细的符合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反。把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4.重要性原则的建立与运用,解决了如何确定会计报表总体和各报表项目的可容忍误差及如何评价审计效果的问题,从而为各种审计测试方法尤其是审计抽样方法的运用创造了条件。现代审计抽样技术主要包括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两种,而无论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在抽样规模的确定、样本量的设计、抽样方法的选用及抽样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要运用重要性原则。在设计样本和評价抽样结果时,可容忍误差(又称精确度界限)是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是确定样本规模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审计结果的重要依据,是实施审计抽样的前提;而可容忍误差实际上就是审计人员在计划阶段根据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自身经验所确定的运用于账户余额、交易类别或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达到预定审计目的而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由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的可容忍误差与样本量成反比,可容忍误差越小,需要选取的样本量就越大。故所确定的可容忍误差过低,势必会使审计抽样规模过大,使审计无效率;过高则会使审计样本量过少,无代表性而使审计工作无效果。另外,在审计抽样中,分层方法的运用也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总之,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对会计信息披露和审计意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重要性原则的研讨,必将有益于会计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鉴于我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不深入以及研究方法较落后的实际(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仅限于规范性、原则性、纯理性的探讨,缺乏广泛的实证调查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审计界应重视对该课题的深入探讨,在学术界积极营造应用性实证研究的学术氛围,鼓励、倡导和广泛推广对这一课题的实证调查研究,为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制定或修订重要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意见。

作者:付江生

会计报表真实性审计论文 篇3:

国有控股上市银行运用ERP系统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随着ERP管理理念日益成熟、系统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管理先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引进这一管理理念和管理系统。在分析了国有控股上市银行运用ERP系统的意义,针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ERP;国有控股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起源于制造业,但随着其管理理念日益成熟、系统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管理先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引进这一管理理念和管理系统。

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由ERP系统生成上市银行法定财务会计报告及附注、分部报告信息,及时向境内外投资者披露真实、准确、透明的会计信息,成为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新选择。本文试从探讨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具体目标入手,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ORACLE软件功能以例,分析了ERP系统在改善国有控股上市银行财务会计报表出具和使用流程、优化审计调整账务处理流程、自动生成财务信息披露数据等方面的运用,并提出运用中应予以考虑的问题,以期对如何利用ERP系统实现会计信息披露目标有所借鉴。

一、ERP系统在国有控股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运用

相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具有会计机构数量大、会计核算层次多、会计信息传递路径长的特点。ERP系统采用ORACLE产品的标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适应性开发,能够从不同方面改善国有控股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实现信息披露目标。

(一)改善财务会计报表出具和使用流程

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整个会计活动的最终产品,也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组成。由于上市银行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需验证,对外报出的必须是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以是否依据审计师的意见进行了审计调整来划分,可分为审计调整前会计报表和审计调整后会计报表。由于国有控股上市银行采用总分架构模式,总账系统数据、审计调查表的编制、审计调整意见的出具,往往采取由下而上层层汇总的方式生成。这种传统的会计报表生成模式,信息传递路径长,也存在人为调整的可能,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不利于上市银行经营管理决策分析。

ERP系统能够改善国有控股上市银行的财务会计报表出具和使用流程。首先,ERP系统充分利用Oracle总账模块中功能强大的报表建立工具——财务报表生成器(FSG),根据总账中的会计要素生成财务报表。通过灵活地制定FSG报表,能够更好地满足上市银行财务会计报表多种业务需求。对于全行固定格式、统一公式、定期发布的报表,由总行进行定义,全行机构登录系统查询,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行固定格式、统一公式、定期发布的报表,由分行进行定义,分行各级机构登录系统查询。同时,ERP系统维护部门负责维护FSG报表定义权限。对于全行统一的报表,无论是审计调整前还是审计调整后,都可通过ERP系统直接由总行统一出具,并经财务报表展现平台分发给各分行,分行可直接进行权限范围内的报表查询,避免了手工调整总账的可能性,能够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

(二)优化审计调整账务处理流程

上市银行的审计调整存在调账事项和调表事项之分,对于调账事项,需要在次年进行审计调整的账务处理,但财务报告年度已于12月31日关账,审计调整的账务处理不能自动追加于财务报告年度,但审计调整的账务处理应归属于财务报告年度,而不是次年。由于审计调整账务处理的实际会计年度与相应归属财务报告年度之间存在差异,在财务报告年度的次年,年初至审计调整账务处理期之间各月份的期初余额都与审计调整后报表的期初余额不相符,这段期间一直存在账表不符的问题,直至审计调整账务处理期的下一会计期,账表不平现象才会消失。

ERP系统在会计期间设计上,针对审计师对上市银行进行半年和年度审计的现实情况,结合Oracle系统标准功能,可以设置两个调整期,即在系统中设置每年十二个自然月会计期段和另外第十三期、第十四期调整期段,通过合并自然月期段以及调整期的账务内容,生成完整的审计调整后财务报表。ERP系统利用ORALE调整期功能,将差异调整做在特殊的会计期,可以在不影响正常账务的情况下完成审计差异调整,实现账表数据一致,彻底解决上市银行审计调整后账表数据不符的现状,实现由ERP系统出具全行审计调整后的财务会计报告,可降低上市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

(三)自动生成财务信息披露数据

会计信息是以财务信息为主,其他信息为辅的综合信息。从财务报表的生成来看,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原有的总账系统就能实现财务报表定义;但从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内容来看,由于较为复杂,很难直接从核心业务系统现有的会计科目或账户运算得到,主要依赖于审计师的审计调查表,使其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处于被动状态。

由ERP系统出具上市银行财务会计报告、满足多准则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是该系统的一个特色。例如在账簿设计上,ERP系统可以建立中国准则账簿、国际准则差异两个账簿。各币种业务在中国准则账簿中核算,各币种的国际准则差异数据放在国际准则差异账簿中核算,月末通过FSG报表定义合并中国准则账簿和国际准则差异账簿的数据,出具国际准则报表。在财务信息披露数据的生成上,ERP系统将信息披露指标化,针对国际准则和中国准则的披露报告,对披露信息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转化为指标项。在对披露信息进行指标化处理之后,国际准则和中国准则要求下的报表附注,基本都可通过各项指标直接或简单运算获得,对无法通过简单运算得到的指标,系统设置手工指标补录的方式。

二、采用ERP系统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应注意的问题

(一)ERP系统在审计调整期需进行特殊的账务处理

ERP系统在会计期间设计上,在设置一至十二个自然月会计期间以外,还将中期和年度审计调整期设置为十三期和十四期。ERP系统在审计调整期进行审计调整的会计处理,会追加在财务报告年度的账务中。但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存在功能强大的核心业务系统,而ERP系统只具有财务会计的部分功能,不是一个完整的核算系统。除了在ERP系统的审计调整期中进行处理外,审计调整的账务处理还必须在核心业务系统中进行。但核心业务系统的审计调整的账务处理会和其他数据一样,通过数据通道传输到ERP系统,使得ERP系统的审计调整数据重复反映,因此,为保证审计调整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核心业务系统中进行审计调整账务处理后,必须及时在ERP系统中对原审计调整进行反向冲销的账务处理。而这一系列调整无法通过系统控制实现,只能通过制定严密的管理程序,保证各级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审计调整在某一时间完成,并在同一天于ERP系统中进行反向冲销。

(二)ERP系统的会计科目和披露指标需及时维护

采用ERP系统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科目与披露指标的维护成为影响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首先,根据证券交易所、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上市银行的年报、中期报告内容需要进行相应地调整。其次,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发生变更时,上市银行应相应地调整ERP系统会计科目的设置,以适应准则或制度的变化。因此,为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上市银行应根据年报、中期报告披露事项及会计科目的调整,及时维护会计科目、重新定义或修改披露指标的运算公式。

(三)ERP系统的披露指标设计程序需得到审计师的认可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是上市银行的会计责任,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是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及有关法规和执业标准、并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出具真实、合法的审计报告,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由ERP系统出具法定财务报告及附注信息、分部报告信息,标志着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应用系统平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其准确性必须能够经得起外部考验。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指标的设计程序必须经过审计师IT审计程序的检验和认可,否则由ERP系统出具财务会计报告的同时,各级行仍采用层层汇总的方式填制审计调查表,不但无法降低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反而会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工作量,形成系统资源浪费。

通过ERP系统在会计信息披露中运用分析可以看出,ERP系统对于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实现会计信息披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ERP也远远超越了计算机系统的概念,在信息披露方面,它更多地整合和优化了上市银行的业务流程,也体现出先进的管理理念。随着ERP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它必将成为上市银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有力管理工具。

作者:赵 南

上一篇:音乐欣赏课公共艺术论文下一篇:改善质量的会计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