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与基础会计论文

2022-04-23

摘要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探讨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并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其存在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能力、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化教学与基础会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化教学与基础会计论文 篇1:

基于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

摘要:信息化全面发展对我国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当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进行转变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改革专业及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采用多样教学方法等建议。

关键词:专科层次 会计信息化 教学

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本文从我国对新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当前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在教学思想、专业及课程设置、设施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 一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今天,教育界对于新形势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快速发展的新要求。而要科学确定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加以把握,并结合当前社会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前身——会计电算化,其概念于1981年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务的简称,包括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次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会计领域,用计算机代替了人的手工劳动。从会计信息系统划分角度看,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对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单纯模拟并部分代替人的分析判断,应归于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结合的初级阶段——会计仿真阶段。会计信息化概念最早于1999年4月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信息的过程。从会计信息系统划分角度看,会计信息化采用了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强调与企业整体信息系统的融合,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财务报告目标,是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的高度统一阶段。总体来看,会计电算化虽然是会计技术手段的一次重大变革,但没有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基本结构产生本质影响,其发展对传统会计模式、会计工作及教学的影响并不深刻,在高校专科层次会计教学中则突出表现为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传统会计教学各据一方的“割裂”现象。而会计信息化在会计技术手段上具有重大变革,其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甚至开始动摇传统会计的理论根基,使得既有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合理性受到进一步质疑,促使现代会计学在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打破学科藩篱,从管理学、信息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中寻求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由此表现为会计学、计算机学、信息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教学间的“互融”现象。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比会计电算化更准确地反映了当前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等多学科融合与发展的现实,其全面推进必然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现行教学模式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已建立起以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为主要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培养的是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具有培养人数众多、覆盖面广、应用性强和主要面向社会基层单位就业等特点,对于我国普及会计信息化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下,我国必须确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新人才培养目标,用以指导现阶段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工作,以满足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确立既满足社会需求又符合教学实际的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新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对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推进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 二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基本培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确立 随着信息化教学成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经济管理等财会类专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基于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化全面发展趋势和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认为,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基本培养目标应当确定为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融合与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操作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根据现阶段高校实际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做以下调整及设置。首先,教育部门应当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作出统一调整。目前,在部分高校专科专业设置中,会计电算化专业仍是招生热门专业之一。在部分高校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也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新形势,教育部门应当参照《指导意见》要求,加紧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的调整。高校应当尽快把会计电算化专业统一更名为会计信息化专业,制定新的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学方案。同时,要在专科层次财会类专业中全面开设《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实验》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和专业课程。其次,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确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阶段培养目标。第一阶段是会计信息化低阶理论和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计算机原理、会计基本理论、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教学、SAAS在线会计、财务软件操作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及专业课程。第二阶段是会计信息化高阶理论和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应用与开发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中高级会计理论、数据库技术、高级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实验、会计软件开发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及专业课程。这两个阶段共同组成了掌握会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实践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最后,由于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实现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两阶段培养目标。由于高校客观上划分为综合类、文科类、理工科类、财经类等,在信息技术、管理学和会计学等学科基础、优势和侧重点不同,在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层次上设定的具体目标也可有所差异。会计信息化基础薄弱的文科和财经类院校,可以着重强调第一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讲授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基本操作技能,更好的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服务。会计信息化基础较好的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则应在第一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继续讲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以及会计软件开发等内容,逐步使学生达到第二阶段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现状及问题

( 一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落后 美国著名信息系统管理学家托马斯·达文波特教授指出,过去的四十年应该更确切地描述为“数据时代”,而不是信息时代。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时代才刚刚开始。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全球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8年,中国XBRL地区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XBRL为代表的会计信息化第二次浪潮。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之迅猛,丝毫不逊于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会计电算化为代表的会计信息化第一次浪潮。信息时代的大门正在向我们敞开,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及机遇。然而当下许多高校对XBRL、SAAS、云计算、全程电子商务等会计信息化新进展和信息时代 “时不我待” 的特征缺乏足够认识和深刻把握,认为开设一两门会计信息化课程就能满足会计信息化教学需要。在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则具体表现为脱离管理信息化长远目标,仅就目前需要讲授一两门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化课程,既不能从深层次角度来认识企业信息化需求,也不能引领学生从管理信息系统产生及发展历程对会计信息化新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认识。目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的落后教学理念严重限制了会计信息化教学进展,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如果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继续忽视会计信息化新进展而贻误追赶时机,必将被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快速抛弃,初级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新培养目标将难以实现。

( 二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实验设施陈旧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实验设施建设普遍处于停滞状态。部分高校由于未能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教学的冲击,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较少,没有根据会计信息化新进展继续购置新型实验教学设施。另有部分高校虽对会计信息化新进展有所认识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而投入不足。部分高校自身教学硬件设备并不落后,但未能与管理软件厂商进行合作交流,会计信息化教学很难获得并讲授管理软件最新版本。此外,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所选用的教材更新缓慢,部分高校主要选用的是会计电算化或计算机会计方面的教科书,难以反映当前会计信息化教学要求。图书馆中大部分会计信息化教学配套书籍资料是上世纪末关于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和实验书籍,介绍会计信息化新进展的书籍所占比重较小,难以保证传播会计信息化新理念及知识的需要。总体来看,相对于当前会计信息化领域的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高校专科层次会计手工及电算化实验室已不能适应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选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等已普遍陈旧落后,这严重影响了现阶段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理论及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 三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课程不合理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由于诸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新进展不甚明了,其课程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会计信息化实践应用需要,而且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各课程之间逻辑关系把握不清,对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化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1)课程设置定位不符合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许多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层次较低,部分高校甚至不开会计信息化而只开会计电算化课程,SAAS、ERP管理软件、XBRL等跟进会计信息化学科前沿的教学内容更难引入课堂。(2)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开设不足。会计信息化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失调,强调传统会计理论教学的课程越来越多,然而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综合素质的通用基础课不够,如部分高校绕过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课程直接开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导致会计信息化教学成为“无源之水”。(3)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割裂”现象严重。会计信息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没有根据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新目标设置,造成了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依据计算机技术教学体系开设,会计信息化专业课程依据会计理论教学体系开设,两类课程各自为政的后果,割裂了原本一体的会计信息化知识体系,使得会计信息化教学难以收到良好效果。(4)会计信息化实验和实践课程所占总课时比重较低。按照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新目标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实验及实践课程本应在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而实际上由于诸多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实验室条件落后、工学结合较少、实习基地缺乏以及教学师资不足等原因,已成了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短板”。

( 四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复合型师资缺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使得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科财会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招收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从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师资力量相对匮乏,而高校在短期内难以获得充足会计信息化师资力量。同时,会计信息化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的特点,要求任课教师能够掌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经济和管理理论、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等多学科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指导学生在整体上认知企业管理信息化后开展会计信息化专业学习。而从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是“半路出家”,要么在会计理论方面要么在计算机能力方面有欠缺,或者会计信息化理论水平不高或者实验实践能力不足,对会计信息化全面发展往往缺乏足够认识和把握,实际上难以胜任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此外,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主要是在会计既有教学基础上开展,而相当多的会计专业教师对会计信息化新进展缺乏认识或足够重视,不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对当前传统会计教学的新挑战,对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教学的冲击普遍缺乏认识。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化是新兴学科,目前高校专科层次教学中普遍缺乏教授级学术带头人,使得会计信息化始终不能在会计教学中获得重要地位。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难融入传统会计教学的“割裂”状态使得对现有会计师资力量整合困难,难以发挥现有会计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难以形成新型会计信息化教学团队并带动会计信息化教学进步。

( 五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落后 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审计和相关人员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既有教学方法也显得相对落后。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应当侧重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不断的实训和实践中提高学生应用会计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必须以实践为主,强调教学互动。目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一般是沿袭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学生一味依赖教材和教师,只要能够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即可,缺乏对SAAS在线会计等先进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其会计信息化能力发展受到了极大妨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实验项目内容就万事大吉,学生自身缺乏足够思考,会计信息化教学自然也失去了应有效果。在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实践性教学方面,由于高校与企业、会计及审计师事务所等业界联系松散,缺乏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不能为学生开拓广泛的参与会计信息化社会实践的渠道,从而不能使会计信息化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对策

( 一 )转变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 面对会计信息化发展新形势,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亟需更新。我们要从整体上重新审视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认清会计信息化终将融于管理信息化中的发展趋势。必须从管理信息化出发,用管理前沿思想指导会计信息化教学,精心进行课堂设计,在管理信息化知识和理论基础上讲授会计信息化,强调对网络技术等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同时,应当将企业信息化理念贯穿于财会专业各门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这样才有助于在学生心目中牢固树立起企业信息化整体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学习。高校应当切实围绕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教学这一目标,确立以管理信息化带动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并从“会计教学导向”下“割裂式”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转向“管理教学导向”下多学科“融合式”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要直面现实、立足现有条件,根据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改革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使会计信息化专业毕业生真正满足社会对新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这是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 二 )抓好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高校首先应认清会计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形势,跟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大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建设及基础教学设备的投入,增加新型会计信息化教学设施,购置企业管理沙盘和会计信息化软件等会计信息化教学工具,重点提高学生的会计信息化技能。高校还可借助政府对高校信息化的支持,争取政府科研项目经费以增加会计信息化投入。同时高校还可以学生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与企业开展会计信息化联合办学,既赢得企业经济支持以解决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建设问题,又可以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减轻学校经济压力的同时拉近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距离。在其他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还可以迎合中小企业的要求,利用SAAS在线会计等新技术成本低的特点,利用网上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教学。在教材和参考书籍方面,高校应当主动采购或编写符合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需要的教材,为图书馆及时购置最新会计信息化书籍,以满足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师及学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

( 三 )改革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会计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根据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置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我国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首先应是开设会计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SAAS在线会计、会计信息化课程等会计信息化基础课程,满足会计信息化低阶教学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始终把突出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心地位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满足会计信息化高阶教学目标要求。在会计信息化发展新形势下,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研究与改革,使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课时来加强实验教学。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鼓励财会类课程教师在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根据会计信息化需要对传统会计专业课程开展教学改革,自觉调整并在传统会计课程中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努力打破会计教学与计算机教学二者之间的“割裂”局面。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师还应当开展会计信息化前沿讲座课程,传播管理信息化理念,打破管理各学科的藩篱并将各课程中割裂的知识加以整合,使学生全面理解会计信息化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 四 )加强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复合化是培养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前提。高校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师资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鼓励教师成为高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不断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人才为学校所用。首先,高校要不断引进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充实教学师资队伍,完善既有师资结构。其次,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应当努力充电,使得自己具备在会计信息化基础上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并且将这种优势发挥出来,用以指导整个会计研究的进步。再次,高校应当鼓励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定期到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实践锻炼,培养解决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最后,高校应当在转变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整合师资队伍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建立会计信息化教学团队。高校应当鼓励全体财会类课程教师参加会计信息化培训,开设会计信息化前沿讲座,组织研讨会进行交流,消除会计教学师资与会计信息化教学师资之间的隔阂,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团队。这不仅有利于整合财会类专业既有资源,而且能够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 五 )改革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飞跃必然会推动会计的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也必然会带来会计方法、手段和功能的进步。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必须根据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新培养目标大胆改革,锐意进取,采用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新教学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积极性。教师要用科学管理理念综合会计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融合多学科知识分析处理现实问题。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一定要以实践运用为导向,在课堂教学设计细节方面下足功夫,真实再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场景,让每一个知识点生动鲜活起来,这样学生喜闻乐见,自己教授起来也兴味盎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课程特点,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加强校企合作,把教学课堂设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办公现场和项目实施现场,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运用会计信息化工具的机会,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信息化生活理念并身体力行,让会计信息化领域最新成果以多种方式走进课堂,引导每一名学生将信息化理念应用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实践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会计信息化浪潮中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2]庄明来:《会计信息化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编辑 聂慧丽 )

作者:王盛

信息化教学与基础会计论文 篇2: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摘 要 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探讨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并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其存在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能力、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教育大词典》中指出教学能力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指教学活动所表现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1]。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2]。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获取技能为目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理念相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可分为:技术资源和工具、教育教学的方法、知识和理论三个层次[3],因此可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应地概括为:专业岗位职业技能(简称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三个方面[4]。专业能力是教师拥有专业技能知识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取职业技能技巧;教学能力是教师拥有学科知识的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借助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

2015年5月,我们对江苏省74所高职院校的819位教师进行了调研,每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5~15份,回收有效问卷373份,高职覆盖率为85%,回收有效率为45.5%。其中国家级示范或骨干院校占27.3%,省级示范或骨干院校占26.8%,普通院校教师占45.4%。调查覆盖全省所有13个城市,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被调查的教师所任教的学科或专业主要有:计算机类、语言类、机械类、艺术类、电子类、建筑类、会计类、数学类、自动化类、药学类、体育类、政治类和公共基础类。

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占63.8%,男性占36.2%。

在年龄分布上,31~40岁的比例最高,占67.6%;41~50岁的占15.8%;30岁及以下的占13.2%;50岁以上的占3.2%。教龄6-20年有268人,占72.2%;教龄超过20年的有30人,占8.1%。

1.教師接受信息化培训情况

据调查,最近两年,77.8%的教师参加过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学习或培训,参加2~7天的占47%;1天及以下的占16.2%;8天及以上的占14.6%。教师参加的学习或培训一般是以学校组织开展的面授学习培训或自己利用业余时间网络自学,学校组织开展的面授学习或培训占33.7%,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课程等自学的占22.7%;无任何学习或培训经历的只有1.8%。

可见,绝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地参加过相关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或学习,但时间相对比较短,通过学校有组织地开展还相对较少,需要教师们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见表1。

2.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作用的认识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其次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而对“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的认可度较低。见表2。从整体上看,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普遍的态度均值在“同意”水平以上,说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广大教师普遍认同,他们已在日常教学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尤其从“作用不明显”这一选项的均值为2.34来看,更加证明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作用的认同。然而“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这一选项的均值为3.54,可以看出很多教师没有体会到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的便利而认为其增加了教学负担,也从侧面说明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软件以及硬件等使用的熟练程度有待提高,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3. 关于信息技术对学习者作用的认识

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学生的作用效果较为明显的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随时与教师同学交流”,其均值均大于4。而“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两项的均值则略小于以上4项的均值,说明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教师对“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协作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态度处于“不确定”与“同意”之间的水平。均值最小的是“作用不明显”,值为2.35,处于“不同意”与“不确定”之间的水平,说明教师普遍比较认同教学中信息技术对学习者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同时,该值与上一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中的选项“作用不明显”的均值2.34相差仅为0.1,可以看出教师对两项的认同水平基本一致,见表3。因此在后续的教师信息化培训中应注意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不仅包括软硬件的使用技巧,同时也应注意教学理念的提升。

4.对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的认识

教师认为对信息化教学效果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和意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其均值均大于等于4.40,且其标准差值较小,说明教师对于这几项的态度差异很小,意见一致性较高。认为对教学效果影响最不明显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均值分别为3.93、3.94,说明教师认为学生本身对于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影响并不是关键性的,或者说并不是至关重要的,见表4。信息化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见表5。

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是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条件之一,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合适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影响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教师应当具备能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媒介进行教学。同时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和意识也成为信息化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在对课程的安排与设计上,除了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外,更多的需要考虑如何安排好课程内容与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开展全面的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的培训工作,為教师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从而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意识。

5.教师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们普遍掌握水平较高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是“Word或WPS”“QQ或微信”“多媒体教室系统”,“Word或WPS”的标准差仅为0.629,说明教师对其掌握程度差异较小,平均水平普遍较好。掌握程度最差的是“动画制作软件”以及“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平均水平处于“差”与“很差”之间。见表6。

6.教师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情况

教师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频率最高的是“PPT教学”,均值为4.81为最高,标准差0.624为最低;其他依次是“网络教学资源获取”“利用网络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信息化手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基于网络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利用网络实施翻转课堂”“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使用电子书包教学”。其中“电子白板的使用”使用频率均值最小2.22,标准差为1.361。而教师采用网络的目的依次是“获取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翻转课堂”“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教师经常采用网络来“获取教学资源”,但对于其他几个功能的使用,教师的观点则分布差异大,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网络的目的不同,对网络是否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辅助翻转课堂实施、提高教学反思等看法也不同。见表7。

7.教师利用网络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情况

如表8所示,教师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发布通知”和“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其均值是4.36、4.37,标准差为0.994、0.845,而其他功能的使用依次是“答疑讨论”“布置批改作业”“进行网络测试”,而“从未尝试过”这一选项的均值为2.44最小,标准差为1.419,说明仍然存在一些教师没有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目的集中在信息资源的传递,对在线答疑、网络测试、作业布置、修改等功能的使用较少,这反映教师需要扩展网络工具的功能使用,充分发挥网络工具的教学优势,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教师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差异比较大,有的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完成许多教学任务,而有些教师甚至都没有利用过网络进行教学。可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提高采用网络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技术非常必要。

8.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情况分析

对项目的整体进行分析,即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每个题项分析,其中采用27%分组法对数据分组,其中大部分题项均达显著,只有B6和G6两个题项未能达到显著。其中,B6题,经Levene法的F值检验结果,F为18.123,p=0.000<0.05,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应拒绝虚无假设,接受对立假设,表示两组方差不相等,此时,“假设方差不相等”中,t为-0.769,显著概率p=0.443>0.05,未达显著水平。同理,G6题中F为10.974,p=0.001<0.05,此时,“假设方差不相等”t为0.276,显著概率p=0.783>0.05,未达显著水平。

数据分析表明,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的选择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ⅹ2值所对应的各题项的p值均等于0.000,达到显著水平,拒绝虚无假设,表示各个题项被样本勾选项的次数有显著不同。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信息技术的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效果、信息化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频率、网络常用教学工具的用途。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制定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必备的一种素养,是否能很好地安排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并予以实施是需要学习和积累的。在信息化环境下,职业院校教师经验不足,且信息化教学水平低,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论知识,欠缺课程实施的经验;学习者本身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习兴趣欠缺、自主学习能力低且不容易掌握与理解信息化学习知识。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能力有待加强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检索与获取能力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拥有检索与获取能力,更加利于教师对资源的重新加工与整理。然而高职教师比较欠缺这项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资源获取比较难,缺乏对特定资源的搜索能力,不会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导致资源获取多、利用少,不能与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好衔接。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技术的应用及掌握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美化与处理图像、剪辑音视频、录制并编辑微课、制作动画、使用虚拟仿真软件等。高职教师所欠缺的这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会阻碍其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需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学习与培训,进而提高其信息化教学水平。

四、对策与思考

在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及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时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及时更新信息化教学理念。改变高职教师的传统化教学观念,接受信息化教学观念、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是提高教师资源整合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技能。构建社区学习与交流中心,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各个教师之间可以交流与分享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重视高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核心人群”的培养。高职院校管理层应创造条件,鼓励与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要保护核心参与人群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从而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整体水平[5]。与此同时,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到考核要求中。

四是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校园网建设,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網络环境;增强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配备多媒体教室及数字化资源;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将优势学科课程放在平台上供大家学习;加强培养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与设备。

五是加强培训体制建设,开展不同层级培训工作。设置培训的考核目标。从国家、省市、学校三个层面,分别设置不同内容的信息化教学相关培训,从观念、方法以及教学实践开展培训工作。具体说来,高职的校级培训重在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主要开展信息化教学相关的技术课程、简单的信息化基础知识的课程,以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动教师参与到校级培训中,保证校级培训的效果。而省市级培训侧重培训更高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交流与分享在国赛上获奖的设计与作品,开展教育技术前沿的相关研究讲座,构建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展示在实践中运用非常好的案例,更好地提高高职培训效果。对于省级以上的培训,应该设置层层递增的规则,既要参与基本的校级培训课程学习,又要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有突破,还要考核机制选拔。

参 考 文 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8.

[2]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2(5): 103-109.

[3]张一春,杜华,王琴.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模型建构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4(5): 26-30.

[4]唐文晶.试论信息化教学大赛对职教教师能力提升的拉动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20): 52-55.

[5]谢传兵,侯小菊,张少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 2014(12): 84-89.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s;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ability

Author Zhang Yichun, professor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Wang Yuxi, postgraduat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张一春 王宇熙

信息化教学与基础会计论文 篇3:

信息化教学改革中认知信息超载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摘  要:该文结合H校高职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教学改革给学生带来的认知信息超载问题。信息化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更新,更应该强化对学生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原则,从会计等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来看,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反映信息化教学不同程度带来了信息处理负担问题,针对这一现象该文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认知信息超载  成因  对策

最近十多年迅速发展的多媒体交互、各种软件和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信息化教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信息化教学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仅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支持现有的教学模式,并不涉及整个教学系统的改革。信息化教学改革是以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教学信息化的内涵,信息技术不能仅仅作为服务现有教学模式下的工具和手段,而是要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改革,成为教学创新的平台。

在“互联网+”的涌动中,教育已俨然成为其中一个加数,信息化教学改革提倡与互联网对接,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更新,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在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信息处理负担。

1  认知信息超载的界定

认知信息超载是指信息接受者接收的信息超出其信息处理能力,从而造成信息效率低下的现象。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带来的海量信息,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一大挑战。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也同样给学生带来认知信息超载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课前提供给学生预习的多媒体学习资料,如果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前知识和认知习惯,就会超出学生的信息接受范围,造成信息超载的现象,学生因为处理信息受阻,要花更多的时间和代价来处理额外信息,甚至丧失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应用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典型代表,可以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方式来表达知识点,非常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受到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推崇。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带来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方式的教学并不认可,甚至因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加快了教学速度而感到手足无措,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感到茫然,找不到学习目标,乃至产生浮躁排斥的心理。也有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表达形式的创新,课件制作过于花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添加大量的图片、声音、动画以吸引学生,但现实的情况是学生注意力是被吸引了,却与学习目标偏离甚远,以至于难以集中注意力思考教学相关内容。这些现象都是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信息超载不仅给信息传播造成了障碍,而且也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无疑会影响到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2  信息化教学改革中信息超载的成因分析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信息传播与处理过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利,面临超载的海量信息,教师和学生都趋向用直接简单的方式搜寻答案,呈现结果,不重视获取答案的过程推导,不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这当然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中,信息超载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笔者学校高职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当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2.1 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构建在应用信息技术加工的同時,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认知风格,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但在该校高职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当中,有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通过应用PPT、教学视频、教学动画等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效果往往也遭到了质疑,以至于也有教师完全反其道而行之,选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呈现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之所以会遭到部分教师的抵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组织的时候,仅仅把教材或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翻版,缺乏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深度加工,不利于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教师把教学内容信息化的同时,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信息量过大,除了把纸质书本知识进行“数字化搬家”,还追求过多的动画、音效和繁杂的色彩等呈现形式。针对如此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资源的优化设计和有效表达,忽略学生的认知过程,无疑会给学生带来信息超载的沉重负担。

2.2 信息化教学模式存在干扰信息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紧密相关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是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而展开的。有了信息化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筛选有效的、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化资源,并且通过巧妙的方式进行组织和设计才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一般都是大同小异,以H校高职会计专业为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来源无非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应用关键字在网上搜寻相关的资源,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自己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但是信息化教学模式却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有些教师认为制作PPT教学就是实现了信息化教学,但PPT的呈现方式往往是线性的,对于非线性的知识结构内容,PPT教学并不合适。针对这一问题,也有教师通过应用相关的教学视频来弥补PPT表现形式的不足。但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视频中又会充斥与教学目标不相关的干扰信息,比如刺激性的动画、背景、音乐等,这样会影响真正需要接受和加工的目的信息,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信息化教学对个体差异考量不够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都是依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准备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开展教学设计,而教师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并不完全一致,那么基于教师的认知所做的教学信息表征设计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面对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大量的信息将给理解能力弱的学生带来接收信息的压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前知识、认知风格和学习兴趣等都会有差异,如何基于个体化的差异来进行信息化教学才是考量信息化教学的关键点。如果教师把基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知识进行信息化的包装,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这与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以异于自己的认知特点被动地接受多样化、大量的信息,会造成信息迷乱,信息的超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无疑又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3  解决信息化教学改革中信息超载的对策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信息互换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信息处理能力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的影响。针对H校高职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信息超载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3.1 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

随着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的转变,特别是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对信息化的学习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功能应该在于创建学习情境,能直白、结构化地呈现教学内容,绝不能停留在教材知识点的低级数字化。

在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时,教师可以设计或挑选一些交互性强的知识点或训练项目,经过二次加工后用于教学。这些问题通常是学生未知或存在疑惑问题,容易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困惑,需要学生运用一系列的观察、假设、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来进行学习。

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需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和信息加工等理论设计教学资源,考虑学生的认知负荷。例如,H校高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的网络课程学习资源设计,就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路径,页面导航清楚,有友好的帮助和提示信息,支持智能搜索、互动、答疑等功能。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中,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三维动画、声音和图片的应用应该要有助于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认知,而不能为了追求形式上的信息化滥用信息技术。

3.2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信息化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借助于信息技术,把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传递给学生。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在信息化過程中师生都要合理地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该是面向过程和资源的设计,重点要突出“学”,而且必须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在H校高职会计专业中,有三年制注册会计师方向的班级、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班级和五年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班级,在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时,教学方式肯定要体现区别。甚至在同一个层次的班级,教师在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强度时,也应该要有梯度,可以从难、中、易3个层次来表现,分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不是一刀切,这既有利于分层次教学,也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信息化教学设计也需考虑学生的认知负荷,在保证教学目的实现的情况下,不因为教学设计的原因给学生带来信息超载的问题。

3.3 基于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水平

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巨大的信息量,除了教师在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设计方面避免给学生带来信息超载,学生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才是解决信息超载的关键。每个学生接受信息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不同,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保证信息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一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在复杂信息中提取关键、有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各种模式、形态信息的特点,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信息化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熟悉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制作PPT教学课件,邀请学生参与教学视频的录制,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化教学中的技术应用,减少因为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信息超载问题。二是学生应该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组织能力。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学会从多元化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正确处理多感官的刺激信息。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让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毫无疑问会促进教学变革和创新。然而要实现信息化教学创新,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限制和时空限制,并且要改变教师的角色。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信息技术做支撑,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是选择适当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信息化,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信息处理负担。

参考文献

[1] 方中玉.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认知负荷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4(10):34-37.

[2] 孙方.多媒体课件的信息加工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3):81-84,89.

[3] 张国强.信息超载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师,2010(13):30-32.

作者:谭丹凤

上一篇:新课改民办幼儿园教育论文下一篇:移动学习系统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