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与学生心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不美丽、不生动,甚至死气沉沉,纯粹的理论、纯粹的制度、空洞的概念、没有任何感情的讲授,不要说学生,就连我们教师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美是教育的磁石,学生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情感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要想让学生爱上我们的历史课,必须使历史课堂美起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历史课与学生心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论文 篇1: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摘    要】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自信心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自信心是指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正确性深信无疑,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成功。自信心强的人总认为自己的能力无穷,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价值,我国的跳水运动员高敏在高手林立的奥运场上镇定自若,屡屡击败对手,在最高的领奖台上微笑着,靠的就是自信心。一个人若经常体验到失败的痛苦,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

【关键词】历史课  自信心  学生

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获得成功,增强其成功的体验,有了成功的体验,肯定了自己,相信了自己,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地去探索,去争取成功。为帮助学生成功,教师必须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创设成功机会,从情感维度上处理教材,使教材和学生需要相统一,在此基础上获得成功,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培养自信心。

一、鼓励唤起自信心

认可学生是促进学生自信心产生的催化剂。作为教师要时刻留意每一位学生,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学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时,提出“隋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学生总结的不是很全面,但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最后教师做简单的概括,并重点强调这是同学们善于思考、积极回答的结果。这足以成为树立信心的动力源泉,唤起学生自信心。

二、活动产生自信心

多活动即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为他们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提供机会。据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爱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教学过程应使学生的听课与活动交替进行,动静合理搭配,调节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相对来说,成功体验也多了,产生了自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亲自经历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各种劳动成果,体验成功。每节课中还应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言交流的机会,如课堂上的个别发言、小组内的相互交流、同桌间的交流、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例如学习文化一课时,让学生说一说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学生的见解各不相同。有如学习《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让学生描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感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神韵,可以想象学生描摹的是结果,但通过学生与学生间交流,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最后对每一副作品都加以肯定。学生会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感到喜悦与欢欣,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产生自信心。

三、反馈发展自信心

快反馈,即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加以反馈,肯定成绩,克服失误,从而调节教学过程,在每一个层次的教学过程,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应给学生纠错的机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发展自信心。

有些学生出现劳动审题错误,答题方法不正确,一致于答题出现错误,教师不加以责备,而是帮助他们找出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给他们纠正错误的机会,直到满意为止。例如学习《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学生描摹的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教师对每一副作品作出肯定,但到这里,课堂教学并没有结束,还应让学生找一找这些作品中还有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自己找一找问题,及时让学生自己纠正劳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认识到不足,长处发扬广大,短处设法弥补,这才是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有利于自信心的良好发展。

四、展示增强自信心

好玩、好动、好乐是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的天性。历史课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娱乐、表现自我的需要,给予多展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多展示不仅仅是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还可展示学生的技能、知识等。如学习《开放与交流》一课时,让学生也做一次玄奘西行(按活动建议的要求来做),通过小组比赛,向大家展示自己。又如学习《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一课时,让学生用黏土、木版或易于雕刻的材料,分组制作活字和雕版印刷的模板,然后对一段文字进行排版和印刷,从中体会活字印刷术的优越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会知识,又充分满足了娱乐、表现自我的需要,增强了自信心。

五、注意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学记里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各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段话强调了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进行,培养学生自信心,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在教学中,在教学中也应这样。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认真细致地了解,可以建立学生个性发展档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以学生发展为依据,紧紧围绕发展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设计课堂提问或制定活动目标时,要注意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问题或制定不同的活动目标,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这样不同的要求,才会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获得成功和发展。

教学经验研究表明,有较高自信水平的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素质,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摆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

作者:岳鹏辉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论文 篇2:

用音乐、诗歌和故事打造美丽的历史课堂

【摘 要】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不美丽、不生动,甚至死气沉沉,纯粹的理论、纯粹的制度、空洞的概念、没有任何感情的讲授,不要说学生,就连我们教师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美是教育的磁石,学生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情感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要想让学生爱上我们的历史课,必须使历史课堂美起来。打造美丽的历史课堂,音乐、诗歌和历史小故事是最佳选择。

【关键词】历史;音乐;诗歌;故事

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之列;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学生对“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遗憾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改变。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历史课,何以受到学生如此的冷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不美丽、不生动,甚至死气沉沉,纯粹的理论、纯粹的制度、空洞的概念、没有任何感情的讲授,不要说学生,我们教师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不美丽,怎能吸引学生?怎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美丽起来?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普遍喜爱音乐,让音乐走进历史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因素,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其形象思维的强化,能为师生交往、互动构建平台。音乐是一条流淌的小河,时而湍急,时而温和,永远都被赋予生命的意义。历史是一座高山,巍峨挺拔。山水结合,生机盎然。用音乐为历史教学服务,能够为历史教学插上生命的翅膀,引导学生用关注生命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课,惊奇地发现历史课是美丽的,是鲜活的。用音乐为历史教学服务,会活跃学生的思維和想象力,从欣赏音乐的轻松中走进历史,从感受音乐的沉思中走进历史,从体验音乐的美妙中走向知识的殿堂,去汲取去思考去求索。音乐使我们的课堂也不再枯燥,告别沉闷,历史课堂在音乐声中美了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用听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60%,三天后则下降为15%;单用视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70%,三天后则下降为40%;听视觉并用,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90%,三天后则下降为75%。可见,用声音、影像来传递信息,边欣赏边议论,比单纯的文字材料更生动、具体,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效率也理所当然会更高一些。以抗日战争为例,虽然时间已过去半个世纪,但只要一播放音乐,就能把我们带回到那腥风血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之中,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后人体会到当时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历史氛围。歌曲《松花江上》形象地再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全曲贯穿了叹息性的音调,采用北方妇女在坟上哭诉亲人的哀婉哭声,集叙述、抒情、悲怆为一体。歌曲的第一乐段以第一人称抒情地诉说家乡故土的富饶和美丽。第二乐段表现反对侵略,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思想情感。“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的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与直接让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创设情境、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用诗歌提升课堂品味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至今,脍炙人口的诗篇,可谓浩如烟海,其中反映历史的诗词占了不少篇幅,正如杜甫诗有“诗史”称号,黄遵宪诗有“史诗”之誉,据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统计,由唐至清共有4000余首咏史诗流传于世。这些诗歌针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的繁荣凋敝、战争的连绵惨烈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安乐,用优美的语句使其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些都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素材。工整富有乐感的格律,是我国古代诗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说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有乐感又是青少年所钟爱的。优美的语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历史课堂的品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例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是对西周奴隶制的绝好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在讲秦王统一业绩和雄才大略时,引用李白的诗句,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秦王威武雄姿的印象。“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措,朝瞻尔庭有县貊兮……”,连用反问,回旋重叠,反复吟咏,怎能不激起学生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待到秋来九月八,残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以激越、热烈的笔触讴歌了农民起义战士昂扬的斗争风貌和扭转乾坤的气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故事一直以来就是孩子的最爱,听故事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历史小故事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生动、最丰富、最典型的教育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利用这些故事,让历史课魅力无限。在学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在导入新课环节,我讲述了明朝大臣钱宰的故事: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屁滚尿流,连忙磕头请罪。学生听得饶有兴趣,我乘兴而问: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因为故事激发了兴趣,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我们不仅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演故事。我们可以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设置情景式历史故事,让学生去充当演员。如在讲《西周宗法制》这一目时,笔者让一位同学扮演周王,去驯服正在为王位争吵不休的嫡长子、二儿子、三女儿和小儿子。通过这样情景式的历史故事演绎,不但增强了学生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西周宗法制的情况。

在历史课堂中给学生有意无意地插讲一些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故事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能把历史课变成纯粹的故事课。事实上,有一部分学生只喜欢听故事,而忽视了对历史知识本身的掌握。在这点上,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对历史故事的兴趣转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来,不能本末倒置。

综上所述,美是教育的磁石,学生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情感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需要美的推动。要想让学生爱上我们的历史课堂,必须使历史课堂美起来。打造美丽的历史课堂,音乐、诗歌和历史小故事是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方来.高一学生入学前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J].历史教学,2008(7)

[2]朱煜.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作者:潘文杰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论文 篇3: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摘 要:历史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上好一堂历史课,就需要教师加强全面修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传播人类文明的大讲堂。

关键词:历史课;文明讲堂

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历史教学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感兴趣,喜欢上历史课。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历史课呢?下面就结合本人工作实践,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不成熟的认识。

一、激情导入,自然过渡,走进历史

首先,新课导入设计得好,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是用影像资料、图片、史料还是实物,要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效果最明显的方式。例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考虑到教材内容处于特殊的时代、特殊的背景,上课开始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版并发行了一本被国际社会公认的二十世纪最流行的书,而且曾成为当时中小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教科书,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吗?”,学生瞪大眼睛,好奇地期待着答案。于是,教师拿出不同版本的《毛泽东语录》,学生则一片哗然,因为调查中他们得知人人都会背毛泽东语录,但对它当时的社会价值是不知道的,他们情绪高涨,气氛活跃,跃跃欲试,想亲手翻阅一番,教室趁势引入新课,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历史学习中。

其次,处理好各个环节的过渡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好的过渡应该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前后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好的过渡,需要进行深思熟虑,达到从上一环接到下一环节,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并且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能一味地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这种生硬的过渡,有可能导致学生会失去兴趣,也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知识。要处理好一节课中的过渡,就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多参考别人成型的过渡案例来不断完善自己,天长日久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热情

课堂气氛是影响学生主体角色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反之,只能使学生“呆若木鸡”,唯唯诺诺,以至阻滞他们认知过程的顺利进行。有研究表明在以专制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十分讨厌集体活动,对学习无大热情;在以放任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度显著加强。现代许多老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气氛的优化问题,正因如此,教师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就应该直接的依靠以至利用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

每个学生由于接受知识的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在当下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发学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创造各种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施展才华的机会,已经成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为和追求。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打破以往备课的常规,先备学生后备教材,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状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注意设置多样化的问题,层层递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增加历史课的现实性,适应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言,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内向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背离,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更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而增加历史课的现实性,例如,在学习《美国的独立》一课时,可以给他们介绍置于美国纽约湾自由岛的“自由女神像”的由来,还可以介绍美国的星条旗的含义。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摸的存在,同时也当产生历史责任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信息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媒体,即教师通过教材中介,使学生获取知识,以实现培养目标。而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即学生通过教师引领,学习教材掌握教材,并得以发展。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因而学生就可以迁移基础,运用旧知识去尝试演练,把传统的“先教后学,以学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改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的意识。

六、扩充课外知识,满足学生对课本以外知识的需求

高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他们更渴望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多重性质的历史事件、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与现代生活有一点关系的问题有兴趣,愿意进行讨论。例如,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圆明园的重建问题、以及对成吉思汗、曾国藩、拿破仑、希特勒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在学生心理需求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扩展,可以调动学生思维以及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七、好课也应给学生留有空间

著名美术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少上课是教师放弃话语霸权,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即少说话,多引导;多读书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地拓展学习空间。可是我没有的历史老师往往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满堂都是历史故事,有的还有相关历史故事的“超级链接”,历史是老师好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似乎口才很好。学生听了好像也很开心,很有收获,实际一无所获,这里的历史课堂变成了学生“听书”的地方。学生除了听到满耳历史故事之外全是云里雾里,也谈不上对所学历史的七嘴八舌甚至“百家争鸣”,历史老师更没有实现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样的历史课就不是一堂好课。据说,新教材苏教版《思想品德》中就有大量“留白”,很受师生喜爱。我们历史老师上课能否从中受到点启发呢?所以滴水不漏的课,是教师的“匠心独运”,可以让听课者刮目相看,但绝不会让学生受益匪浅,这样的“好课”,是教师的“独秀”,学习的主体学生却只当了一回群众演员。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八、注意课堂评估

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联系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课堂评估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上的练习包括书面练习、口头练习、检查评估和思维训练等,通过练习可达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出示一些进过科学设计的适度适量的书画或口头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教师要及时引导调控。教师在让学生练习时不能只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要让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总结,解决练习中的疑难,概括出学习的重点,再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信息加工编码,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通过练习中的师生活动,所学知识就得到巩固,进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作者:马俊贤

上一篇:历史高考质量评析论文下一篇:作业设计初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