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变化的居民消费论文

2022-07-03

消费结构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所消费的衣、食、住、行各种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需求结构直接的表现。它又通过需求结构影响着产业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居民的生活质量。正确地把握居民的消费结构,掌握消费变动规律,了解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其内在联系,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调整市场供需关系及产业结构。引领居民向更高的消费层次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构变化的居民消费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结构变化的居民消费论文 篇1:

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

摘 要 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是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利用1994-2013年来贵州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样本数据,通过一定的趋势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改善以及农民的消费结构进入了转型期。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度;贵州省

1、引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整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继续较快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农村消费扩张是拉动内需、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消费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和导向作用。同时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稳定的动力,消费增长也是刺激投资增长的直接动力,而且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原动力[1]。但如今农村市场需求远远没有饱和,农村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潜力,扩大内需的政策仍需要向农村地区进一步辐射。

而要进一步开启农村市场,必须先要了解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近年来贵州经济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是相对于全国,尤其是对比东部沿海城市而言,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尤其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转型升级比较缓慢。有研究表明,贵州省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可以有效促进贵州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并且从长远看,城镇居民收入会转向第三产业消费,促使产业升级。因此,研究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对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对消费支出中的各个项目与纯收入的关系进行分析。

2、指标选取、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指标选取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主要受消费者收入的影响。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的指标分类,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人均消费支出(Y)及恩格尔系数(EC)。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Y)共分为:食品支出(Y1)、衣着支出(Y2)、居住支出(Y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Y4)、交通和通讯支出(Y5)、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Y6)、医疗保健支出(Y7)、其他支出等8项(Y8)。本文数据主要来自《贵州省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局。另外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贵州省居民消费结构中各项目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变进行研究。

根据对贵州省消费项目的分析,得到各消费项目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见图1、图2。

比重及变化趋势

从图1中可以看出,食品支出在农民消费支出中仍然占有主要地位,但其比重一直呈平稳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的72.52%下降到2013年的42.96%;在农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同样呈下降趋势的还有衣着支出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其中衣着支出从1994年的6.40%下降到2013年的5.36%,尽管中间先呈一个下降趋势,再有一定的上升,但是总体上是呈一个下降趋势;而在农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的有居住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其他支出5项等。

3、研究方法

影响贵州省影响农民居民消费的因素是很多的,而由诸多影响因素构成的系统是一个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或不完全明确的灰色系统,系统中各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还无法找到对应的特定对象,只能凭经验得到一定的定性的认识。通过分析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关联度,从而得出这些消费各项目分别同纯收入的定量关系。在客观事物之间及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非常的复杂,为了更好地明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为系统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可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该方法适用于对灰色系统有限数据序列进行分析,通过确定参考数列和若干比较数列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判断灰色过程发展态势的关联程度。有助于研究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之间关系,寻求影响目标值的主要因素。具体方法的有关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为构造“参考序列”。所谓参考序列,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标准值所构成的一个序列,是作为判断被评价对象价值水平的一个参照系,可以视为一个虚拟的被评价单位。参考序列通常是由样本指标中的极值构成参考序列。若第i单位p项指标的实际值序列为:

第二步是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有关灰色系统评价方法文献中较多的采用“極值化”和“均值化”。每一个评价对象与“参考序列”之间存在着偏差,于是可计算如下的序列差:

记 ( ),它是样本单位实际价值水平离参考水平(通常是最优水平)的绝对距离序列。即:

第三步是计算第i单位第k指标与参考序列相比较的关联系数ξi(k)。灰色关联系数ξi(k)是灰色综合评价技术的关键。根据邓聚龙教授的最初定义,也是目前人们应用最多的一个定义:

上式中, 与 分别为所有单位的所有指标与参考序列之间的绝对差距中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为第i单位第k指标与参考序列之间的绝对差; 为分辨系数, ,一般取 。

第四步是根据关联系数序列,计算关联度 ,并根据其进行综合评价排序。通常的关联度定义是采用算术平均方式,即

4、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纯收入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按照上述灰度关联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分别求得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运输有点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关联度 Ri分别为R1=0.967,R2=0.973,R3=0.922,R4=0.982,R5=0.765,R6=0.966,R7=0.851,R8=0.977。对上述关联度进行排序,得出 R4>R8>R2>R1>R6>R3>R7>R5排序结果。对比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中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关系,关系最紧密的是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其后依次是其他消费支出、衣着及食品支出、文教支出、居住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支出。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分析

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纯收入的关联度来看,家庭设备及服务排序第1。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电配套在贵州省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解决吃、穿等基本需求后,第1位的消费方向就是家庭设备以及服务问题,电视机、冰箱、电话这些所谓的家庭必备电器的拥有在贵州省农村居民看来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特征。有关调查表明,如果有余钱,大部分的农民选择改善家里环境。由于农村居民生活的不断丰富,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其他支出所占比重上升,排名第二。另外衣着支出与食品支出分别排在第三、第四位。农村居民的文娱教育支出主要是子女的教育支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民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排序第五。而居住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支出排在后三位。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消费需求层依次为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结构可以划分为多种,按消费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的层次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通常将吃、穿、住等方面的消费定义为生存型消费,将教育、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的定义为发展型消费,将娱乐文化服务、家庭设备用品、耐用消费品支出、其他商品和服务定义为享受型消费,用来大致反映消费层次的变化。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纯收入的关联度排序,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最终向享受型消费发展。说明我国农村目前正在由温饱型进入小康型,农村整体消费结构正处入转型期,消费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从三种消费资料的发展趋势来看,生存资料的消费总量虽然会有所增长,但它在消费结构中的相对比重会呈下降趋势,相应的享受资料与发展资料不仅总量会上升,而且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会逐步上升。其主要原因是,生存资料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而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求弹性比较大。

5.2、政策建议

因此,根据上述实证研究及其结论,要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启农村消费市场。

5.2.1、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是当前居民收入分配领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它已成为制约在我国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若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国内消费需求启动将难以实现。一方面,要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技术、融资、培训等组织引导措施。采取综合措施,着力夯实农民收入基础,尤其是要通過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提升其消费能力。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2.2、优化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通过对商业场所的分布选址、配套设施、周围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居民潜在的消费意愿被充分发掘,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购物环境及消费空间。政府直接对消费环境投资的同时,还应积极加强对民间商业投融资活动的引导和调整。城乡商业网点的选择既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还要加强对乡镇及农村地区消费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避免消费需求受到消费硬件环境不足的制约。与城镇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地区水、电、路、通信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而促进交通通讯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的增长。

5.2.3、开展农村居民消费教育,倡导合理的消费观

要根据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发适应其需求的产品,并通过消费教育与宣传,使农村居民掌握更多的现代消费知识和技能,进而通过对新型消费品和服务知识的及时了解和高效应用,改变既有消费观念,推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

注释:

[1] 洪名勇.贵州消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李燕桥,臧旭恒.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检验[J].经济学动态,2011(5):31~36.

[2]洪名勇.贵州消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李翔.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统计研究.2013(20):76-78

[4]温涛,孟兆亮.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化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2,07:4-14.

[5]肖立.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收入关系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2,11:91-99.

[6]李翔,朱玉春. 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 统计研究,2013,01: 76-78.

作者简介:杜瑞贇(1991-),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作者:杜瑞贇

结构变化的居民消费论文 篇2:

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

消费结构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所消费的衣、食、住、行各种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需求结构直接的表现。它又通过需求结构影响着产业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居民的生活质量。正确地把握居民的消费结构,掌握消费变动规律,了解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其内在联系,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调整市场供需关系及产业结构。引领居民向更高的消费层次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鄂尔多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经历着从吃、穿、用到吃、穿、乐、行、住的转变,已基本完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从过去的追求数量转向注重消费质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钟怀军 张 斌

结构变化的居民消费论文 篇3:

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持续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

(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支出重点的转移上。

1.生存型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消费总支出中,生存型消费占比不断减小,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逐渐增加。从城镇居民看,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74.6%下降到2006年的56.6%,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由13.1%和11.3%提高到21%和18.9%。从农村居民看,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75%下降到2006年的65.5%,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由13.4%和10.4%提高到17.6%和14.7%。

2.服务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跨过2 000美元大关,在这一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的特点是实物消费比重逐渐降低,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 441元,比上年增长9.7%,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24.8%提高到28.1%,提高3.3个百分点。

3.三次消费升级持续时间短,转换速度快。从普及时间看,我国家电产品的消费仅用近10年时间就赶上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这一跨越主要与居民购买力增强和消费升级加快有关。从升级的购买力强弱看,每一次升级所实现的购买力水平均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从几十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消费转变。

(二)新型消费品销售快速增长。近年来,拉动社会消费总额快速增长的商品,也就是居民消费中扩张最快的一些新兴商品,主要集中在以移动通讯和信息为代表的通讯信息消费、以私人汽车为代表的交通消费、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以教育、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消费。2002—2006年,在全国商品零售中,年均增速最快是汽车类(52.3%)、通讯器材类(50.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28.9%)、家电、音像器材类(18.3%)和金银珠宝类(17.4%)。2006年,对零售额贡献率最高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石油及制品类(29.3%)、汽车类(22.9%)和食品饮料烟酒类(11.4%)。一些新型高科技产品已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三)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不同购买力消费阶层。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群体呈金字塔状分布,处在金字塔顶端的高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5%以下,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所进行的消费是一种富裕型消费。处于金字塔中部的中等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在38%左右。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其消费正由小康型向富裕型、数量追求型向质量追求型转变。处于金字塔底部的低收入阶层,恩格尔系数达47%左右。

(四)国际化特征明显。加入WTO后,我国商品市场逐渐全面开放,居民消费渐趋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对商品的品种、质量、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增加,消费档次提高。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食品进口额达1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倍,饮料及烟草类进口额10.4亿美元,增长1.9倍。一些高档商品进口量大增,2006年全国小轿车进口量比上年增幅达54%,彩电增长2.5倍,手持电话机增长1.3倍,空气调节器增长59.6%。进口商品的快速增长,表明居民消费已渐趋国际化,消费档次快速提升。

二、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市场所占份额不匹配,农村市场的贡献率偏低。1995年,城市与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5%和45%,相差10个百分点,2001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7.2个百分点,而到2006年为35个百分点,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从消费总量看,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1.3倍,但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仅为城市居民的48.2%。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2003年只有20.8%,2006年也仅为30.2%。从消费结构看,2006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35.8%,属小康水平,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属温饱水平,其消费支出仍以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为主。

(二)消费差距拉大,使潜在市场难以充分扩张。我国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拉大,会降低居民的消费倾向。收入差距相差悬殊,意味着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购买力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并发生消费断层。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已达137.4台、91.8台和96.8台,而农村居民只有89.4台、22.5台和43台。这些家电产品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生产能力过剩,一些新兴产品面市不久就出现滞销,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张受到结构性供求矛盾的抑制。由于不同收入者的需求偏好和消费倾向不同,在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分布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当一部分人已将消费聚焦于几万元的商品时,另一部分人则可能还停留在几百元或几千元左右的消费品上,而介于几千元到几万元间的商品则少有人问津。这种市场需求链与产业供应链的不衔接,会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高,优化产业结构难度加大。

(三)不同消费群体的实际生活状况反差强烈。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产业间、地区间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收入差距又导致居民购买力的不断分化。这种分化使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充分释放。高收入群体难以成为经济的主要消费力量。2006年,城乡高收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6倍和2.36倍,人均消费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6倍和1.87倍。这一群体主要关注消费的质量、消费方式个性化和现代化,物质消费讲求高质、品牌、时尚和个性,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成为消费的重点和热点。但这些消费所占比重过小,并不能解决我国目前消费需求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中等收入阶层需求潜力大,但缺乏相应的购买力。这一阶层的基本消费需求已满足,消费行为较理性,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的支出比重不断提高,生存消费的支出比重不断降低;对消费品注重质量和款式,讲究消费品位,但不盲目追求名牌;喜欢家居布置,衣着追求

时尚。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较大,需要高度关注。目前,低收入群体主要是城镇的下岗失业者和大部分农民,虽然近年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相比而言,仍属于较贫困阶层。其收入状况决定其消费行为较谨慎,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虽有愿望和要求,但往往力不从心。这一群体的消费潜力大,由于收入水平低,制约了潜在消费的实现,因而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对促进消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四)消费品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变化。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协调,在城乡市场均有不同表现。在农村,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也追求个性化、实用性的消费品,但面向整个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供给结构并没有实现多样化、多层次化。加之由于面向农村的商品利润低,农民购买力不强,相对城市而言,获利较少,不少生产厂家都将眼光放在城市,而放弃了广大农村市场。在城市,供需间也出现断层。以住房为例,开发商注重高档及其他外在追求,忽视了大多数的中低消费群体,加之住房价格居高不下,面向少数高收入者的住房数量多,经济适用房数量少,布局位置也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工薪阶层只能望房兴叹。因而,市场供给结构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变化,成为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一大难点。

三、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

(一)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一方面具有大众示范和激励效应,有利于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群众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致富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的目的。另一方面,既有利于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又有利于提高国民消费能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和稳定增长。

1.努力扩大城市就业门路,鼓励个人创业。在城市,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服务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当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时,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才可能有较大提高。对新兴服务业,要加强规范化管理,使之健康成长。鼓励个人创业,在办执照、验资、用房、雇员等方面给予方便。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从资金、用地用房、招聘专业人员、创建名牌等方面给予切实帮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为低收入者、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

2.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一方面,通过加快城市化建设,在5~10年内让2至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大部分进入城市。为此,必须拆除进城“门槛”,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同时,要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城市就业、落户、创业。另一方面,在农村发展“企业+农户”、合作社、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承包建筑工程、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使一部分农民在农村也能成为中等收入者。

3.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应由政府或企业提供免费或半自费半补贴的各种技能培训,让受过培训的人能持证上岗,既可解决技工短缺问题,还能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

(二)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低收入人群

1.发挥政府在再分配方面的调节功能。政府可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两个途径来调节收入。税收的主要对象是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群体。通过收入再分配,不仅能抑制高收入群体的膨胀,而且能使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2.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和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适时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优抚待遇等,切实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要解决普通劳动者就业问题,通过提高最低收入者的就业能力来增加收入,促使其中一部分最低收入者进入到中低收入群体之中。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三)分层次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重视市场细分,进行消费品市场的合理定位。重新进行市场细分,寻找目标市场,合理定位,满足居民多层次的需求。从城乡居民的收入环境及消费环境出发,研究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及城市中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针对高、中、低不同收入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整合市场资源,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特色化经营,逐步改变消费品市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现状。

(责任编辑:张佳睿)

作者:董岫岩

上一篇:企业系统信息化管理论文下一篇:提高投资决策正确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