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结合杏鲍菇在襄汾县当地的生产实际,着重针对生产环境、原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加工、无害化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出工厂化、标准化杏鲍菇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论文 篇1:

工厂化瓶栽杏鲍菇培养及出菇技术浅析

摘 要:工厂化瓶栽杏鲍菇产品品质好,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高。随着国内消费品质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瓶栽杏鲍菇将是杏鲍菇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对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生产的培养管理、搔菌作业和出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并对其关键点和操作要领进行说明,以期为工厂化瓶栽杏鲍菇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杏鲍菇;培养管理;搔菌作业;出菇管理

杏鲍菇,学名刺芹侧耳,其肉质肥厚,质地脆嫩,口感独特,被称为“平菇王”、“干贝菇”,前苏联的瓦西尔柯夫(1955)称它为“草原的美味牛肝菌”[1]。因为子实体具有杏仁的香味和鲍鱼的口感,被称为杏仁鲍鱼菇,简称杏鲍菇[2-3]。

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生产,虽然投资成本高,但产品品质好,菇体洁白,菌肉紧实,菇帽大、口感好。随着国内消费品质的提高,瓶栽杏鲍菇产品将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瓶栽杏鲍菇产品可出口欧洲、美国和东南亚等地,价格是袋栽产品的1倍左右。此外,瓶栽杏鲍菇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未来,瓶栽杏鲍菇将是杏鲍菇产业发展的趋势。本文对瓶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培养管理、搔菌作业和出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并对其关键点和操作要领进行说明,以期为工厂化瓶栽杏鲍菇企业提供参考。

1 培养管理

培养管理是食用菌生产一致、稳定和高产的基础。培养管理好的食用菌出菇一致、产量高并易于管理。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对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的菌丝生长、菇蕾发生、子实体整齐度、产量及品质等均有显著影响。培养时间短,后熟期不足,直接导致现菇蕾晚,瓶间出菇整齐度低,产量和采收集中度都较低,而适度延长培养时间,其原基分化、现蕾时间都较早,瓶間子实体整齐度较高,且生长速度也快[4]。

菌丝生长过程中,释放出大量CO2,因此要求室内有良好的通排风系统,CO2浓度保持在1000~3500μl/L为宜。杏鲍菇菌丝最适温度为24℃左右,生长速度最快,菌丝浓白、旺盛[1]。菌丝在呼吸生长过程中释放出热量,瓶内温度一般会比室温高3~4℃,为保证菌丝最佳的生长酶活力,室温一般控制在20~22℃,室内相对湿度(RH)控制在60%~70%[5],培养35d左右。

接种后的菌种瓶通过传送带送至培养室,使用机械手或人工放置在垫仓板上,每个垫仓板每层放4筐或6筐,放9~10层,两个垫仓板摞一起,共18~20层,加上走廊等公摊面积,平均1m2放置600~700瓶。根据菌丝发热量和所需新风的不同,杏鲍菇培养一般分为前培养、后培养和后熟区。

1.1 前培养 菌种接入栽培瓶后,菌丝逐渐恢复,并开始吃料。前期菌丝较弱,发热量较小,需要的新风量少,但对新风洁净度的要求较高,一般需要经过粗效、中效,甚至亚高效过滤网进新风。此外,前培养库房内的室内循环风机风速不能过大,菌种未封面,风速过大容易造成污染。

前培养温度22~24℃,培养前期温度稍高有利于菌丝恢复、封面。但此温度条件下,杂菌繁殖速度相对较快,有些新风洁净度差的企业前培养温度调至18~20℃,控制污染。RH50%~60%,RH过大,污染率增加;CO2浓度1000~2500μl/L,黑暗培养7~12d。

1.2 后培养 前培养后期,菌丝已完全封面,菌丝长至瓶口以下1~2cm,此时可将栽培瓶转移至后培养区。此阶段菌丝生长迅速,呼吸加强,发热量剧增,新风需求大。

后培养温度20~22℃,此时菌丝发热量大,瓶内温度比室温高3~4℃,温度过高会造成烧菌现象,一般以瓶间温度不超过23℃为宜。烧菌后的菌丝抵抗能力弱,容易出现病害,出菇不整齐,产量低。RH60%~70%,RH过低,培养料水分蒸发快,含水量降低,影响出菇产量;CO2浓度2500~3500μl/L,黑暗培养18~20d。抗杂能力强,对新风洁净度要求降低,一般经过粗、中效过滤网即可。

1.3 后熟培养 菌丝长满后,还需一段时间的后熟培养,对营养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养分在菌丝内充分蓄积并完成形成原基前的准备,当培养料温度与室温几乎无差异时,即可进入搔菌程序。后熟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过长的后熟期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库房周转率,还容易导致菌丝老化,瓶内失水率增高,直接影响到原基正常分化和抵抗能力以及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其产量和品质也不高[4]。

后熟培养菌丝呼吸作用减弱,发热量也逐渐趋于平稳,可适当提高培养室温度,减少通风量。后熟培养可和后培养在同一区域,也可单独设置后熟区。单独设置后熟区,换区时可以将上下垫仓板交换,增加上下层菌瓶的均匀性,亦更易于调控培养参数,但将增加运输和人力成本。后熟培养温度22~24℃,RH70%~80%,CO2浓度2500~3500μl/L,黑暗培养5~10d。

1.4 培养期间基质理化特性的变化 接种后10~25d,菌丝快速生长,菌丝的呼吸作用加快,瓶内呼吸产生的热量增大,CO2和水分挥发量也随之增加,导致栽培瓶失重迅速增加。后熟阶段,菌丝呼吸作用减弱,基质失重速度明显减缓。CO2变化趋势与基质失重速率基本一致,25~30dCO2发生量最大。由于呼吸代谢产生水分,使培养基质的含水量增加,但随着后熟时间的延长,含水量逐渐降低并维持在一定水平。培养过程中,由于菌丝呼吸作用产生酸性物质,基质pH持续下降,后熟阶段pH下降幅度较小,稳定在5.75~5.87[6]。基质含氮量变化幅度不大,菌丝进入后熟期以后,上层含氮量<中层含氮量<下层含氮量。

2 搔菌作业

培养成熟的菌瓶进入生育室出菇前,需进行搔菌作业。搔菌是利用搔菌机,将瓶口1~2cm左右的老菌皮挖掉,通过造成表面菌丝损伤以刺激菌丝快速扭结形成原基,从而形成子实体[7]。搔菌机可处理6000~7000瓶/h。

杏鲍菇不搔菌也可正常分化形成原基,但搔菌后的新生菌丝活力旺盛,在温度、湿度、光照与CO2 刺激下,新生菌丝能更快地表现出应激性反应,所以搔菌的菌丝比老菌皮先形成原基[8]。此外,搔菌可提高出菇的产量和一致性,并可通过定点搔菌和控制搔菌深度,实现定点出菇或控制菇蕾数量,减少疏蕾工作。搔菌时应特别注意,将污染的菌瓶及时挑出,不能进入搔菌机,以免污染刀头,出菇时造成大面积污染。搔菌后,杏鲍菇菌丝抵抗力弱,易感染,因此,搔菌是导致杏鲍菇出现病害的重要原因。搔菌刀头需定时酒精擦拭和灼烧消毒,减少污染。

瓶栽金针菇、蟹味菇和白玉菇等品种搔菌后一般加15~20mL水,补充培养基水分,但杏鲍菇搔菌后不能加水,加水会导致培养料水分过大,出蕾慢,菇蕾多,污染严重等问题。

出菇初期相对湿度大,如瓶口朝上,容易积水和积累杂菌,造成污染。瓶口朝下,即可保证湿度,少积累杂菌,冷风机亦不会对瓶口直吹,有利于减少污染。此外,倒立有利于菌丝朝重力方向生长,促进原基形成。因此,搔菌后,需要翻筐将瓶口倒置催蕾。

3 出菇管理

搔菌后的菌瓶瓶口朝下,放置在生育室层架上进行出菇管理。出菇层架一般8~10层,1m2可放置360~450瓶。出菇管理一般分为催蕾期、控蕾期、疏蕾期、生长期和采收期等几个阶段(表1)。杏鲍菇子实体生长最适生长温度14~16℃,高于19~20℃时,菇体易萎缩,或感染细菌性软腐病,发黄腐烂。

搔菌后,培养料菌丝恢复同时伴随着最早的菌丝扭结,菌丝恢复的速度也影响到原基形成速度,并影响到整个生产周期[7]。出菇初期,提高生育室温度和湿度,可促进菌丝恢复。

第1~9天,催蕾期。第1天,适应菇房环境;第2天,菌丝部分恢复,但数量很少;第3天菌丝明显增多,但还是有栽培料裸露;第4天只有少量栽培料没有被菌丝覆盖;第5天菌丝几乎覆盖全部料面,而且局部出现少量原基;第6天菌丝完全覆盖料面,出现少量生理吐水,菌丝扭结形成大量原基;第7天,生理吐水增多,原基越来越明显,部分原基出现向菇蕾分化的趋势。第8天,菇蕾分化,菇帽1~2mm;第9天,菇蕾0.5~1.5cm(以下均指高度),翻筐,栽培瓶正置,翻筐不及时,菇帽被压坏,出现畸形菇。

第10~11天,控蕾期。菇蕾2~3cm,温度升高,提高CO2浓度,干湿交替,抑制较小较弱的菇蕾,控干生理吐水。生理吐水过多,菌柄会留下水渍,影响商品性状,而且容易出现病害。

第12~13天,疏蕾期。菇蕾4~5cm,去弱留强,每瓶留2~3个菇蕾。子实体数目与单菇重成反比,与单瓶产量成正比。菇蕾过多,虽然产量较高,但单菇重较小,A级菇比例少,价格低;只留1个子实体,单瓶产量低,栽培瓶内营养物质不能完全利用,造成浪费;保留2~3个子实体,符合出口等级的商品菇比例高,单瓶产量也相对较高[9]。

第14~16天,生长期。子实体快速生长,需根据菌柄长度,菇帽大小和颜色,调节CO2浓度和光照时间;温度在17~18 ℃时,子实体生长较快,但品质差,14~16℃较为合适。

第16~17天,采收期。降低温度和湿度,子实体含水量低,容易保存,货架寿命长。菇帽尚未完全展开,及时采收,采收时根据菇型和大小分成3~4个等级,1~2d清库。

4 讨论

培养管理是否良好是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生产一致、稳定和高产的基础。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对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的菌丝生长、菇蕾发生、子实体整齐度、产量及品质等均有显著影响。菌丝在呼吸生长过程中释放出热量,瓶内温度一般比室温高3~4℃,为保证菌丝最佳的生长酶活力,室温一般控制在20~22℃,瓶间温度不宜超过23℃。RH控制在60%~70%,CO2浓度1000~3500μl/L,黑暗培养35d左右。

搔菌处理可促进原基分化,提高出菇的产量和一致性,并可通过定点搔菌和控制搔菌深度,实现定点出菇或控制菇蕾数量,减少疏蕾工作。但搔菌是导致杏鲍菇出现病害的重要原因,搔菌刀头需定时酒精擦拭和灼烧消毒,减少污染发生。

杏鲍菇出菇管理一般分为催蕾期、控蕾期、疏蕾期、生长期和采收期等几个阶段。杏鲍菇子实体生长最适生长温度14~16℃,高于19~20℃时,菇体易萎缩,或感染细菌性软腐病,发黄腐烂。高CO2浓度有利于菌柄伸长,控制菇蕾数量,但高CO2浓度处理时间过长,菇帽变小变薄,子实体发黄。光照影响食用菌子实体产量和品质,不同波长、光强和光照周期都会对其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10]。杏鲍菇出菇期间,需要光照处理,光线波长对杏鲍菇单瓶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蓝光照射会使单个菇变大,菇盖变大、变厚,菇盖颜色变深,商品价值提高,光照6h即可获得外观形态较好、单瓶总产量较高的菇,但照射18h得到的菇个体较大,因此,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对光照时间进行控制[11]。

参考文献

[1]郭美英.珍稀食用菌杏鲍菇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1998,13(3):44-49.

[2]黄年来.一种市场前景看好的珍稀食用菌-杏鲍菇[J].中国食用菌,1998,17(6):3-4.

[3]李月桂,江旺坤,阮时珍,等.杏鲍菇袋式工厂化周年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1,19(1):45-46.

[4]唐利华,郭倩,于海龙,等.培养时间和温度对工厂化瓶栽杏鲍菇出菇的影响[J].食用菌学报,2010,增刊:66-69.

[5]郑华荣,郑雪平,张良,等.工厂化瓶栽杏鲍菇技术概述[J].食用菌,2015(2):36-37.

[6]高君辉,冯志勇,唐利华.杏鲍菇培养阶段基质理化特性变化的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4):82-84.

[7]于海龙,郭倩,杨娟,等.不同温度下工业化瓶栽杏鲍菇生长分析[J].食用菌学报,2009,16(3):20-24.

[8]刘乃旭,颜正飞,何欣,等.不同搔菌方式对杏鲍菇菌丝恢复的影响研究[J].食药用菌,2016,24(4):252-255.

[9]李玉,于海龙,周峰,等.工厂化瓶栽杏鲍菇疏蕾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1,27(1):52-54.

[10]李玉,于海龙,周峰,等.光照對食用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食用菌,2011,33(2):3-4.

[11]李巧珍,杨焱,周峰,等.光照对刺芹侧耳子实体形态和产量的影响[J].食用菌学报,2014,21(2):32-35. (责编:张长青)

作者:周峰 李正鹏 尚晓冬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论文 篇2:

北方杏鲍菇工厂化无公害栽培技术

摘要:结合杏鲍菇在襄汾县当地的生产实际,着重针对生产环境、原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加工、无害化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出工厂化、标准化杏鲍菇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杏鲍菇;工厂化;无公害;栽培技术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DC.er.Fr.)Quel〕又名刺芹侧耳,属真菌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杏鲍菇是一种典型的亚热带草原、干旱沙漠地区的野生食用菌,于春末至夏初腐生或兼性寄生于大型伞型花科植物如刺芹、阿魏等的根上和四周土壤中。杏鲍菇广泛分布于德国、意大利、法国、匈牙利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我国新疆、四川北部和青海等地亦有野生分布。杏鲍菇是高山、草原、沙漠地带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菌肉肥厚,营养丰富,具有杏仁香味和鲍鱼味,故称杏仁鲍鱼菇,其子实体色泽雪白,质地脆嫩,也称“雪茸”,又有“平菇王”、“干贝菇”、“草原上的美味牛肝菌”之美誉。杏鲍菇营养均衡,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品,被誉为新世纪理想的健康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1-3]。

杏鲍菇人工栽培研究始于法国、意大利和印度,我国的杏鲍菇栽培研究始于1993年,近年来国内杏鲍菇生产发展十分迅速,已从季节性栽培向工厂化周年栽培转变。杏鲍菇属于中低温型恒温结实性菇类,受自然条件和季节影响很大,传统的农家栽培只能根据自然气候条件选择在秋末冬初进行栽培,无法满足市民的周年消费需求;而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则是利用冷库对温度、光照、湿度、空气进行人工控制,创造最适宜杏鲍菇生长的环境,从而实现杏鲍菇的周年生产。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在单位土地面积内采用现代工业设施人工模拟生态环境,创造出适合杏鲍菇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环境条件,进行立体、规模、全天候、周年栽培,逐步实现生产操作的机械化和生产环境调控的智能化,提高设备设施的使用率,使传统食用菌生产方式升级为一种新型的、高效优质的、集现代农业工业化管理于一体的先进生产方式,进而实现食用菌产业的现代化[3-5]。近几年,杏鲍菇在襄汾县的栽培已初具规模,通过农技人员的指导,成功探索出适合当地的杏鲍菇工厂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并已投入应用,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特色产业。

1 产地环境要求

产地环境要做到:⑴远离食品酿造工业区、禽畜区、医院和居民区,周边无工业“三废”污染源;⑵菇房周围环境清洁,空气对流;⑶选用无公害的次氯酸钙进行药剂消毒,其接触空气后会迅速分解为对环境、人体及杏鲍菇生产无害的物质;⑷用紫外线灯或臭氧灭菌器等物理消毒方式取代化学药剂消毒;⑸场地四周必须空旷,确保空气流通;⑹菇房地面必须撒石灰,用以代替化学农药进行杀菌;⑺水源必须无污染,水质清洁,大气、灌溉水、土壤质量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6]。

2 栽培时间

杏鲍菇属中温偏低型菌类,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2 ℃,最适的发菌温度为22~24 ℃,高于30 ℃时菌丝生长不良,易出畸形菇;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0~15 ℃,低于8 ℃不能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发育的温度因菌株不同而异,一般适宜的温度为15~21 ℃[2]。夏季出菇时,应将温度控制在23 ℃以下,但工厂化栽培可以打破温度的限制,利用温度、湿度、光照等调控装置实现周年生产。

3 菌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菌种必须确保无杂菌、无病虫、均匀整齐、生活力强;培养基不萎缩、不干涸。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功与否,菌种的生产和使用应严格遵循NY/T 528-2010《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和NY 862-2004《杏鲍菇和白灵菇菌种》的要求。

4 培养料的配制

栽培杏鲍菇的培养料要求具有营养、透气、保水性好等特点,同时不能含有任何有害杂质,特别是不能使用受到污染的栽培料。投入使用的原辅材料必须符合NY 5099-200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常用的主料有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辅料有麸皮、石膏等。

常用配方为:⑴木屑53%、棉籽壳20%、麸皮20%、玉米粉4%、过磷酸钙1%、糖1%、石膏1%;⑵玉米芯40%、木屑22%、豆秸粉10%、麦麸20%、玉米面5%、过磷酸钙1%、石膏2%;⑶玉米芯35%、棉籽壳18%、木屑20%、麸皮20%、玉米粉5%、糖1%、过磷酸钙1%、石膏1%[7]。

5 制袋发菌

以上配方可任选一种,通常工厂化生产以第(3)种配方较好。按常规方式拌料,pH稳定在7~8,含水量60%~65%。选用规格为15 cm×35 cm、厚0.045~0.050 cm的聚乙烯塑料袋,一端封口,用装袋机装料,每袋约装料0.9~1.0 kg。机装之后再用手将培养料压实,折叠封口,在126 ℃高压蒸汽下灭菌2 h。将灭菌后的料袋送入缓冲室冷却,待料袋温度降至30 ℃左右时,转入接种车间接种。接种后移入培养车间进行培养,菌包在恒温22~25 ℃、空气相对湿度60%~70%的培养室内进行避光培养。菌包与菌包之间应留少许空隙,以避免菌包发热时引起烧菌。在杏鲍菇营养生长阶段,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因此培养期间少量换气即可[8]。

6 出菇管理

正常情况下经过27~30 d 的培养,菌丝即可满袋,再进行10 d左右的后熟培养,待菌袋两端有黄色液体不断分泌出时(此时pH为4.0 左右),说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可将菌包移入出菇车间内进行催蕾出菇。一般采用立架栽培,菌包不要放得太紧,以免影响产量。出菇车间在使用前先通风晾干,然后进行彻底消毒[5]。

催蕾期温度控制在13~15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适当增加散射光1 000 lx,每天通风2~3 次,每次30 min左右,经过7~10 d即可形成原基并分化成幼蕾,此时松开袋口(菇蕾在袋中间形成,可在菇蕾处开口)。幼蕾期控制温度12~18 ℃,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至90%~95%,光照强度500~600 lx,少量通风,保持棚内清新的空气,经过2~4 d幼蕾即可分化为幼菇。为了提高杏鲍菇的商品性,一般每个袋子只留2~3个健壮、菇形好的菇蕾,避免“丛生”,使留下的菇之间有一定距离,以利于保持菇形。幼菇期保持稳定的温度、水分、气体等条件,适当增加光照强度至800 lx,经过2 d左右即转入成菇期。成菇期温度控制在16 ℃左右,空气相对湿度85%~90%,光照强度减弱至500 lx,加大通风,但要避免温差较大的风直吹子实体[9]。

7 采收及加工

菇蕾经过6 d左右的生长便可进行采收,当菇盖内卷、尚未展平,菌褶尚未弹射孢子时为采收适期。采收时,用手握住子实体菌柄基部轻轻旋下即可。一般采收前1 d停止向棚内喷雾化水,以降低棚内湿度,使子实体表面干爽,提高杏鲍菇的品质,延长其保存期。

采收后的鲜菇应削剪柄基部的培养料,然后即可分级包装并上市销售;也可放置在1~4 ℃的冷库内保鲜。杏鲍菇组织致密、含水量低、肉质厚,适宜长途运输。此外,杏鲍菇不易变色,也适合切片,纵切或横切之后放在45~75 ℃的烘箱内烘干,即可制成成品。

8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

把好菌种质量关,选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菇房使用前必须消毒、灭菌,工具及时洗净消毒,废弃料应运至远离菇房的地方;创造适宜杏鲍菇生长的环境条件。

对于蕈蚊类害虫,可利用电光灯、黏虫板进行诱杀。在菌包培养期间,对杂菌包的检查应尽早进行,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在出菇期间若发现虫害,应采用诱虫灯等物理方法进行诱杀,不得向菇体喷洒任何有毒有害的化学药品[5]。

参考文献

[1] 常明昌.食用菌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00-260.

[2] 郭美英.杏鲍菇的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J].食用菌,

1998(5):11-12.

[3] 张江萍.杏鲍菇在山西栽培的初步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05.

[4] 李世文.杏鲍菇袋式工厂化周年栽培若干工艺参数的优化[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5] 刘雪琼.杏鲍菇无公害工厂化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8,27(6):60-64.

[6] 李含毅,王玲,党芳志.白灵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J].蔬菜,2010(3):176-177.

[7] 李超,于希臣,李宏亮,等.北方杏鲍菇袋式标准化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7(6):84-85.

[8] 孙强,郑茜,王玉磊,等.杏鲍菇工厂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6(6):142-143.

[9] 冀宏,赵黎明,霍红,等.杏鲍菇栽培的细化管理技术及常见问题解析[J].食用菌,2006(4):35-36.

作者:董飞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管理论文 篇3:

读懂杏鲍菇的“语言”

蘑菇会说话,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但是在江苏省灌南县,一位名叫徐相如的人就宣称,他种植的杏鲍菇会“说话”!

杏鲍菇的“语言”之一:水珠——菇蕾出生信号

用晶莹剔透的水珠来预示菇蕾的萌发,这只是徐相如读懂杏鲍菇语言之一。由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徐相如投资2000多万元,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建起了占地200亩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在栽培过程中他发现,无论是拌料、装袋、灭活、接种,还是发菌期的温度、湿度、通风,所有的前期环节都可以按照工业生产的量化管理来进行。可到了出菇阶段,每一批菇却会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性状。菇蕾对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会有不同要求,所以杏鲍菇的出菇管理很难量化。生长速度快、管理要求高,这就要求种菇人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通过仔细观察,读懂杏鲍菇的身体语言。

杏鲍菇的语言当然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它们的身体表达出来的。工厂化种菇由于采用了各种设施,人工创造出了适合的环境,所以基本上能够消除自然气候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但是杏鲍菇的生长条件比较苛刻,特别是到了出菇期,菇蕾长得特别快,从小芽到能采收的时候,只有10多天的时间。它每天的变化都不一样,它每天需要的水分,需要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光照强度也不一样,必须要细心地观察,通过它的身体语言来告诉我们,它需要什么。

杏鲍菇的菌丝在发菌期里是不需要光线的,培养室里只有工人搬运菌包,或者是管理人员视察的时候,才会短暂地开灯。培育前期只要给它温度、湿度、排风、通风,并不需要给予光照的刺激,恰恰在小水珠出现的关键点之后,要给予光照的刺激,刺激它形成小菇。光照刺激是促使菌丝扭结形成菇蕾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提供光照刺激的时间必须要恰到好处,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菇蕾萌发的速度,所以,这就需要及时读懂杏鲍菇在关键时刻发出的信号。从出现水珠的这一天开始,菌丝就可以每天享受9~10小时的灯光浴了。每一个50平方米的出菇房安装上9盏15瓦的节能灯,就能让每个角落里的菌包都感受到。

杏鲍菇的“语言”之二:变形——成熟信号

杏鲍菇的身价是由菇的成熟度、大小、颜色等多个指标共同决定的,其中,成熟度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所以把握采收的时机非常关键。

杏鲍菇的菌株很小,菇盖很圆,呈半球形。经过4天左右发育后,菇盖基本半圆了,盖壁比较薄,菌褶有一点点展开。这时,还可以再长2天。如果采早了,杏鲍菇的营养吸收不足,口感不好,产量也会受影响。可是如果采收晚了,菌褶打开的杏鲍菇,孢子已经损失了,营养价值降低,自然卖不上好价。不过,即便是同一个菌包里长出来的几个菇,它们生长的速度也不一致,有的先成熟,有的后成熟,如果有一个菇已经成熟了,就必须把整包的菇都采收下来。成熟度最好的菇,会在以后分类的时候被挑选出来,成为等级最高、售价也最高的商品菇。

杏鲍菇的“语言”之三:黄水珠——生病信号

健康的菌丝吐出来的水珠是无色透明的,只有被细菌感染的菌丝才会吐出黄色的水珠。细菌感染对杏鲍菇来说是致命的病害,轻则导致畸形菇,重则导致绝产。菌丝一旦出现感染,菌包只能被淘汰,所以,解决细菌污染,关键是预防。只有查清导致污染的原因,才能避免再次出问题。

细菌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高压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也可能是接种时不卫生,管理不到位造成污染;还有可能是出菇房时,出菇管理造成的污染。既然有三个环节可能导致菌包被细菌污染,那么怎样才能预防细菌污染?

首先,培养料灭菌不彻底常常是引发污染的主要原因,应该使用高压灭菌柜,整个灭菌过程为3.5小时。在高压和高温条件下,灭菌非常彻底。其次,采用人工接种,接种室的环境、接种工具,甚至工人的服装、个人的卫生,都必须认真消毒,防止菌包受污染。最后,要解决整体环境的卫生问题,一方面得加强出菇房内外日常的清扫、消毒,另一方面加强员工的个人卫生,包括工人们的头发和双手。只有每一个细节都严格管理,才能真正杜绝杏鲍菇被细菌污染。

杏鲍菇的“语言”之四:黄斑——缺水信号

俗话说:“一斤鲜菇九两水。”食用菌生长对水分的要求非常高,正常的菌丝在分泌水珠并受到光线刺激之后,会形成被称为原基的小突起,然后发育成菇蕾。而培养料缺水,菌丝分泌的水珠少,形成原基就少,发育出来的菇蕾当然就少。那么怎样不让菌丝缺水呢?

第一,培养料中的水分主要是在拌料过程中加进去的,因为许多颗粒料会事先经过浸泡,充分吸水之后再倒入搅拌机,经过十几分钟的搅拌,达到水分均匀。有一种直观的办法,可以用手抓一下、捏一下,如果有一滴两滴水出来了,那就达到了64%的标准含水量。第二,要减少通风的次数,增加出菇房的空气湿度。可使用专门的加湿器,通过电子超声波高频震荡,产生大量的水雾快速弥漫整个出菇房。每天的加湿量取决于当天的气候和培养包的状态。但给杏鲍菇加湿绝对不能直接往菌包上喷水,因为沾上水的地方,以后长出来的菇会变黄。要想让出菇房里的湿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得减少通风,但通风少空气不流通,杏鲍菇又会面临新问题:缺氧。

杏鲍菇的“语言”之五:肥胖——缺氧信号

消费者喜欢的是个头大、体态均匀的杏鲍菇。虽然胖乎乎的杏鲍菇在营养和口感上一点也不差,但是加工的时候因为形象不好,就只能归为次等菇。所以,要想减少小胖子,就得赶紧想办法帮它们瘦身。

应该采取增加菇房内的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办法,来解决菇基部膨大的问题。通风换气,让菇蕾多吸氧,既能帮助小胖子快速瘦身,也能避免出现更多的小胖子。但也不是所有体态均匀的小菇蕾都能够顺利长大。杏鲍菇有个特点,它虽然也是丛生状的,但可能因为营养不够都长不大,必须去小留大,去弱留强。按照这个原则,只留2~3根,让它长成市场喜欢的美丽的大菇,可能一个能达到250克左右。

对于菇蕾们来说,疏蕾是一次必须经历的生死离别。为了把所有的营养都留给最强壮的那两三个,大多数菇蕾必须牺牲掉。但疏蕾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的,关键是看菇是否大小分离,大菇长得非常大,小菇长得非常小。如果它长得都是一般大,这个时候是最难疏的,所以要在它大小比较分离,能够看得非常明显的时候采取疏蕾。要留大菇去小菇,去掉菇帽和菇柄搭配不成比例,菇盖明显偏小,菇柄基部膨大,不可能发育好的次品菇。

徐相如觉得,工厂化种植杏鲍菇是项新技术,投资大、风险大,必须讲求“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只有真正读懂杏鲍菇的身体语言,推行个性化的管理措施,才能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

(据CCTV-7《科技苑》)

上一篇:餐饮企业采购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主辅分离物业管理探讨论文